• 沒有找到結果。

為了尋找及探討影響遊客負責任環境行為的主要因素與其相互間之關係,

研究者因此回顧八個環境行為相關的理論與模型,做為下節探討影響遊客負責 任環境行為變項之參考。茲分述如下:

(一)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Fishbein 與 Ajzen (1975)所著的《信念、態度、意圖與行為:理論與研究 介紹》(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一書,描述信念、態度、意圖與行為之間彼此的相互關係,提出了理性行動理論 模型。此模型假設行為由行為意圖所決定,而行為意圖又受二個變項:1.對行為 的態度以及2.主觀規範所影響,而又以結果信念(beliefs about the consequences)與 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s)這二個信念來解釋這二個變項(圖 2-2-1)。

在這個模型中,不考慮其他情況的影響,行為只由行為意圖決定,這意味

17

(二)後設分析親環境行為模型(Model of PEBs proposed through meta-analysis) Hines et al.在 1987 年對 128 項研究進行了評估,並對「認知變項」,「心理 變項」和「人口變項」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他們利用後設分析程序對選取的資訊進行分析和整合,最後總結發現口頭 承諾、控制觀、個人責任感和知識對於親環境行為有積極的影響。

然後他們根據這些結果和 Hines 博士論文中其他的數據提出了親環境行為 模型(Model of PEBs)。在此模型中,親環境行為由意圖和情境因素決定,而意圖 的決定因素是行動技能、行動策略的知識和議題的知識以及由態度、控制觀和個 人責任感組成的個性因素(圖 2-2-2)。

2-2-2 後設分析親環境行為模型 控制觀

個人責任感

行動策略知識

態度

行動技能

議題知識

個性因素

行動意圖

情境因素

負責任 環境行為

18

(三)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為了改善理性行動理論的限制,Ajzen(1991)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他在理性 行動理論中加入一個新的變項: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

代表行為者對他們自己可以控制行為程度的認知,包含行為者對自己能力、知識、

承受能力、可用的時間等等的因素,都與個人行為之控制有關(圖 2-2-3)。

不僅僅在負責任環境行為,計劃行為理論也廣泛的應用在不同行為的研究,

例如休閒行為選擇(Ajzen & Driver, 1992)、消費者行為(Cheng, Lam, & Hsu, 2006)、 旅遊運輸(Giannelloni & Robinot, 2015)、垃圾拾取(Brown, Ham, & Hughes, 2010) 等各種行為。

2-2-3 計劃行為理論模型 態度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

行為意圖 行為

19

(四)二階段模型(Two-Phase model)

Hirose (1994)年提出了「目標意圖」和「行為意圖」這兩個意圖階段,將目標意 圖定義為「有助於解決環境問題的意圖」,而為目標意圖提出三個決定因素,如

「嚴重性認知」、「責任歸屬」(AR)和「有效性的信念」。

模型的後半部分是直接影響目標行為的行為意圖,此部份由「可行性評估

」、「成本效益評估」和「社會規範評估」三個決定因素作為「行為意圖」的決定因 素。「可行性」因素與計劃行為理論模型裡的知覺行為控制相似,假定行為的最 終決策受到可行性、成本和收益等情境因素的影響,而「社會規範評估」則對應 於計劃行為理論模型中的「主觀規範」(圖 2-2-4)。

對環境問題的信念

行為的評估

2-2-4 二階段模型 嚴重性認知

責任歸屬

有效性信念

可行性評估

成本效益評估

社會規範評估

目標意圖

行為意圖

行為

20

(五)動機--機會--能力模型(Motivation- Opportunity- Ability model,MOA)

Ölander 與 Thøgerson (1995)聚焦於消費者行為影響環境的三個決定因素:

動機、機會和能力。

他們以理性行動理論(TRA)和計劃行為理論(TPB)模型提出了動機--機會--能 力(MOA)模型。 在此模型中,信念、時間及結果的評估等因素影會影響態 度,態度和社會規範是意圖的決定因素,而機會和能力(類似於知覺行為控 制,PBC)影響意圖和實際行為之間的過程(圖 2-2-5)。

動機

2-2-5 動機--機會--能力模型 信念

時間 結果的評估

態度

行為意圖

社會規範

能力

習慣、任務、知識

機會

總體與情境條件

行為

21

(六)價值--信念--規範理論模型(Value- belief- norm theory, VBN )

Stern(2000)將負責任環境行為分為:1.環境激進主義(environmental activism);2.公共領域的非激進行為(nonactivist behaviors in the public sphere);

3.私人領域行為(private-sphere behaviors)和 4.組織行為(behaviors in organizations) 等四類,提出所謂的價值—信念—規範理論(Value- Belief- Norm, VBN)以預測環 境行為( 圖 2-2-6)。

該理論乃是基於價值理論、Schwartz 的規範激化模型(Norm- Activation model, NAM)和新環境典範(NEP)的觀點而發展起來的。

此理論提出個人價值觀(personal values)、新環境典範(NEP)、結果的意識

(awareness of consequences, AC)和責任歸屬(ascription of responsibility , AR )的 信念,以及個人規範(personal norms)先於行為。在此模型中,個人價值觀包括三 種類型:生物圈、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負責任環境行為主要從一般人格(特別 是利他主義個人價值觀)開始,轉向更注重環境的態度(NEP)。個人規範是從結 果的意識(AC)和責任歸屬(AR)中介的信念中激化的。 最後,當個人規範被充分 激化時,就與行為相聯繫。

22

價值

信念

個人規範

行為

2-2-6 價值--信念--規範理論 生態世界觀 (新環境典範,NEP)

評估事物的不良後果 結果的意識(AC)

減少威脅的覺察能力 責任歸屬( AR )

採取環境保護行動的義務感

環境激進

主義 公共領域 組織行為

的非激進 行為

私人領域 行為

生物圈 利他主義 利己主義

23

(七)親環境行為後設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

(Meta-analy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PEBs)

Bamberg 和 Möser (2007)收集了從 1995 年到 2006 年期間,在同行審查的期 刊上選出以應用Schwartz 的規範-激化模型(NAM)、計劃行為理論和類似的行為 模型,使用46 項研究中的 57 個樣本進行後設分析結構方程式模擬。

在此模型中,行為意圖決定行為,知覺行為控制、態度和道德規範(Moral Norm)影響行為意圖,而這三個變項又受社會規範和內疚感(Feelings of Guilt)的 影響。最後,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直接影響態度和道德規範,他們也發 現了問題覺知(Problem Awareness)會影響內在歸因。

在此模型,計劃行為理論中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的直接影響並沒有得到統

24

(八)垃圾預防行為模型(Model for waste prevention behavior)

Bortoleto、Kurisu 與 Hanaki (2012)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和其他環境心理學的 模型建立了一個垃圾預防行為模型(圖 2-2-8)。

他們在巴西聖保羅收集樣本並以結構方程式(SEM)進行模擬。最終,他 們的模型顯示知覺行為控制和個人規範是垃圾預防行為是主要的預測因素。而 與計劃行為理論模型不同的是,由於在家庭內進行的垃圾預防行為旁人無法得 見,因此主觀規範的影響微不足道。 另外,他們也提出了一般環境態度會影響 目標行為和知覺行為控制。

2-2-8 垃圾預防行為模型 一般環境態度

預防的態度 個人規範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

預防行為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