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財政分權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章、文獻回顧

儘管無論在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財政分權已經成為市場經濟 趨勢,但關於分權制度對地方財政赤字的影響也是其份際的拿捏備受考驗。

如果財政分權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或地區經濟成長能夠起到正面積極 的刺激作用,則財政分權應該作為施政堅持的一個重要方向;反之如果財 政分權對一個國家政府的債臺高築有影響,那麼配套措施就顯得更可貴。

第一節、財政分權文獻回顧

財政分權(fiscal decentralization)理論的研究從 Tiebout 在 1956 年首 先吹起了號角。1Tiebout 在 Samuelson(1954)對公共支出定義的基礎上提 出了地方公共支出的概念,使之與一般的政府支出相區分,從而引出了對 地方公共財政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如今,財政分權議題早已成為財政學教 科書中的教條和政府決策部門施政的依據,受到廣泛的討論。Peacock 和 Wiseman(1963)在以英國財政規模成長為物件的研究中提出了財政的集 中效應(Concentration effect),他們研究發現在英國的經濟成長過程裡的 公共部門的經濟活動中,中央政府的活動有顯著增加的趨勢,而地方政府 活動擴張則較緩慢。Oates(1969)在 Tiebout 的假說基礎上將地方公共支 出以及財產稅對於居民財產的價值是否有影響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 財產價值與地方的財產稅率有反向的影響但和地方政府的服務有正向的 影響,由 Oates(1969)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其與 Tiebout 所提出「以腳 投票」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在有「以足投票」現象存在下,地方政府不僅

1 在 Tiebout 的模型中,Tiebout 做了以下七個假設:1.居民具有完全移動性,並且會遷 入最能滿足其偏好的地區;2.居民具有完整充分訊息;3.有相當的地區來讓居民選擇;

4.遷徙時不用花費任何成本,且居民的所得不會受到遷徙的影響;5.各地區所提供之公 共財沒有外溢效果;6.每一地區皆存在一個最適居民人數;7.地方公共財最適規模由該 地區居民經投票決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需要爭取居民的政治選票支持,同時還要爭取居民的「貨幣選票」,2用以 緩解地方政府支出財源上的壓力。因此,地方政府將會比中央政府更具有 改善公共支出的意願。然而,因為中國大陸的戶籍制度及相關法令限制,

所以用腳投票理論並不完全適用。而 Besley and Case(1995)則補充了 Tiebout 的假設,認為選民與在位者的資訊是不對稱的,在位者若想獲得連 任,其連任與否與轄區居民評價具有相關性,同時,與毗鄰管轄區域的競 爭也具有相關性。而在政府權責的分配上,Musgrave(1959)認為,公共 部門政府主要的三大功能:追求經濟成長、經濟的穩定、和改善所得的分 配不均,其中促進所得分配更均勻及維持經濟的穩定,是中央政府的主要 職責;而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能是使資源的分配更有效率。地方自治強調財政 分權,就經濟學理論來說,地方財政分權有兩項好處:一、中央政府的歲 入和歲出是依照整個國家的角度去決定支出和課稅,所以常會忽略了地方 上實際的需要,而導致資源無法有效的分配。所以若能有效將權利下放地 方,那麼將更能有效率的改善整體資源的配置。二、有效的財政分權將使 地方政府有良性的競爭,地方政府為了讓更對居民遷入,滿足居民追求最 大財政剩餘(fiscal equity),將會提供更完善的公共財且使更多的財源進 入。

不過,有學者對於地方分權有不同的看法。Prud’homme(1995)曾就 地方分權提出並非是對所得的重分配、經濟穩定、和資源效率分配的萬靈 丹。Martinez-Vazquez and McNab(2003)更對於地方分權提出了相關的研 究,認為地方分權有一些缺失:一、地方分權可能會使同級政府財政水平 不均更嚴重,由於貧窮的地方在提供公共財相對弱勢,所以沒有誘因吸引 居入進入居住,進而在「以腳投票」的情況下,造成同級政府間的水平不

2 貨幣選票指居民在地方上居住,地方政府可以向居民課稅,若是居民在地方上感受不 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則居民會搬離該地方,則地方政府將無法收到稅收來融通支 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均更惡化。二、在整體經濟穩定下,地方政府較無誘因主動介入,由於外 部效果下,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財將少於中央政府,過度地方分權將造成 經濟無法穩定發展,造成地方資源的錯置。三、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地 方政府的財政赤字有關聯性,倘若地方政府為了提供更優惠的租稅優惠吸 引更多的廠商進入投資,那麼同級地方政府就會形成租競爭,而使更多的 稅基流失,反而會有損地方資源配置效率。

在實証研究方面,劉洪鐸(2010)利用了中國大陸地方財政的資料,

從中國大陸 1998 年到 2006 年的追蹤資料研究發現在中國大陸分稅制改革 前財政分權對政府的赤字的影響是正的, 而且分稅制改革後財政分權對地 方財政赤字有正的效果。陳建勳(1998)觀察期間則涵蓋 1986 至 1994 年,

實證檢定結果發現無論是財政盈餘省區或財政赤字省區,皆驗證共謀假說,

即在大陸經濟轉型過程中,省級政府如同卡特爾,經由擴大預算外資金之 規模,共謀程度增加,競爭反而減少,導致省級財政支出增加。吳笪(2012)

利用 1995 年至 2008 年的中國大陸資料做研究,得出的結果認為財政分權 愈高地方政府赤字水平也愈嚴重。而 Fornasari(2000)也利用 32 個國家 的橫斷面資料進行跨國研究,得到的結果認為,對長期穩定發展的國家而 言,其地國家的平均赤字率會相對於財政分權低的國家來的低許多。

Neyapti(2003)也利用跨國追蹤資料實証財政分權對各個國家的赤字率,

得出的結果認為財政分權對國家赤字有負向的效果。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財政分權程度比重真的是一帖良方嗎?Zou and Zhang(1996)從中國大陸 28 個省份從 1978 年到 1992 年的財政資料進行 了統計實証,檢驗了中國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資源配置與省級經濟成長之 間的關係,發現財政分權卻不利於經濟成長,較高的財政分權比率總是伴 隨著較低的也方經濟成長比率。Davoodi and Zou(1998)也對 46 個國家,

時間跨度從 1970 年到 1989 年的 5 年平均和 10 年平均追蹤資料進行分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按照全部樣本、已開發國家子樣本和發展中國家子樣本共 3 類樣本利用統 計方法進行迴歸分析,得出結果,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分權程度和人均 GDP 成長率都高於發展中國家的相應指標。Davoodi 對個別樣本的研究表明,

全部樣本和 27 個發展中國家的子樣本中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之間存在顯 著的負相關,而已開發國家不存在顯著的關係。

而 Wong(1992)認為,財政分權是導致一些扭曲的因素之一,例如 更多的地方保護主義政策,過度的投資和重複的建設等。Prud’homme(1995)

研究指出,財政地方分權能夠給地方政府較大的權限來進行地方建設,但 是也容易造成地方與地方間發展的不均衡,因此若區域間並非以合作的態 度來面對財政分權制度,則對於該區域的發展將會有不利的影響。而 Démurger(2001)也發現,分權後的地方政府把過多的資金作為生產性投 資而忽視了地方公共物品的建設,如此一來將導致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

Miller(2002)更發現,地方政府之財政收入來源大多為向地方民眾所徵 收,雖然此舉能夠使地方政府有較大的彈性於資源的配置上,但是過度的 分權也會造成地方與地方間產生「競租(rent seeking)」的行為,如此一來 將會導致地方行政資源效率的配置問題,進而影響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