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我國學校創新經營實例分析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創新經營的意涵 (頁 90-97)

近年來政府、學術機構與民間協會積極協助學校推展創新經營理念與活動,以 下將以台北縣政府所辦理的「特色學校」計畫為例,首先大致說明該項計畫的內涵,

接著再以獲得該獎項肯定之二所學校作為範例,最後分析歸納這些學校的特色。

一、「特色學校」計畫之內容

「特色學校」計畫之實施乃臺北縣政府鑑於偏遠小學學生人數逐年遞減,但本 身卻擁有優越之人文、自然條件,因此推動偏遠小學轉型為特色學校模式,鼓勵各 校充分運用所在社區之資源,發展其場域課程及特色教學,與他校共同分享偏遠學 校之「場域課程-創意教學-體驗學習」,以增進其教育價值。因此,參與該項計 畫的學校多分布於台北縣的七星區、三鶯區、文山區、淡水區、新莊區以及瑞芳區 等較為偏遠地區,由於成效良好,參與學校數目從92學年度的18所學校,至93學年

度擴大為38所學校。以下將分別就計畫之目的、實施主題、實施原則、實施模式以 及實施時間與對象加以說明(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6a;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2006b)。

(一)目的

本計畫之實施目的,主要有下列三項:

1.偏遠小學人數逐年遞減,但擁有優越之人文、自然條件,鼓勵各校充分運用 資源,發展當地文化及多元發展。

2.將偏遠學校之本位課程與特色教學,提供給他校學童,共同分享偏遠學校之

「場域課程-創意教學-體驗學習」。

3.讓偏遠小學轉型為特色學校的經營模式,以開創新的視野和行動,提高各校 附加價值。

(二)實施主題

依據計畫之辦理內容,可分為下列五項主題:

1.開辦假期學校-利用假期自由報名。規劃一系列之遊學課程,行銷各校之特 色課程或教學活動,招收他校學生互訪學習。

2.締結姊妹學校-與都會型學校交流分享。分享各校規劃之既定本位課程教 學,藉以延展城鄉交流活動。

3.遊學資源中心-提供他校進行校外教學。提供其他地區學校進行「校外教學」

之跨校學習活動。

4.文化節慶之旅-依地方節慶辦營隊活動。配合各校重大節慶等特色活動,邀 請他校進行文化交流。

5.場域實驗學校-結合民間試辦「教育產業」。參訪各校周邊場域之人文景觀、

自然資源、社教場館等。

(三)實施原則

本計畫之實施係依據下列三項原則:

1.資源運用:整合並發揮既有人力、經費、環境、社區等資源效益。

2.活動展能:依各校資源條件特性、進行參觀、遊學、研習、交流等活動。

3.課程發展:發展偏遠學校之場域課程與特色教學。

(四)實施模式

1.遊學模式:以學校暨社會環境資源規劃遊學課程。

2.主題模式:以學校之特殊資源規劃主題式學習。

3.體驗模式:以自然條件設計體驗式之學習活動。

4.營隊模式:以各校資源條件,設計童軍育樂營運作方式。

(五)實施時間與對象:

1.各校依資源條件特性,利用「平常日、週休二日、寒暑假」期間,規劃辦理

「一日、兩日或多日」之參觀、遊學、研習、交流等活動。

2.實施對象以學生為主,並可延伸至親子同行或其他年齡層。

二、「特色學校」計畫之個案分析

(一)個案一:台北縣漁光國小 1.學校背景介紹

漁光國小位於台北縣坪林鄉深山,建校至今已有80 幾年的歷史,該校在繁盛時 期曾有3、400 名學生,然因其學區在北勢溪上游,自從該地區成為翡翠水庫水源區,

政策性禁止開發之後,當地人口逐年減少,學校開始面臨可能被裁併的危機。有鑑 於學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無法吸引外地學生長期設籍就讀,因此,學校力求轉 型,運用所在地區資源之特色,發展特色課程,開創有別於傳統的學校經營模式,

92 年 3 月開始假日遊學計畫,至今已成為有三萬餘人參與過之著名假日遊學學校,

並獲得 2003-2005 年學校經營創新獎、全國學校創意領導獎以及教育部教學卓越獎 等獎項的肯定。該校學校行政組織包括教導處、總務處以及遊學部(漁光國小,

2006),由於 2006 年預計只有 2 名新生入學,加上距離鄰近的坪林國小只有十多分 鐘車程,因此,台北縣教育局計畫將漁光裁併,成為坪林國小漁光校區,6 年後則 正式關閉(蔡文婷,2006)。

2.學校創新經營內涵

(1)建立遊學模式的學校教育型態

漁光國小是台灣第一所體制內遊學模式學校,提倡「讓知識走出書本、讓能力 走進生活」之教育理念,舉辦全年無休的假日學校,辦理「螢火蟲祭-創意遊學」、

「假日學校-創意遊學」等遊學課程,以「五星級學習旅館、新品牌遊學課程」為 學校經營之目標(漁光國小,2006)。

(2)「漂流教室」的課程教學型態

由於該校所在地區擁有超過1000 種的動植物生態,猶如一座渾然天成的自然博

物館,故學校提出「漂流教室」的概念,將其劃分為螢火蟲棲息區、樹蛙水池、生 態池、神秘小徑、稀有植物區、鳳蝶的故鄉、百草匯區、原生植物區、蜜源植物區、

生態步道等區,並以學校為中心,將方圓10 公里周邊自然生態、人文景觀等豐富的 環境資源,統籌編寫成四大系列共計20 項主題課程如下:(1)特色產業系列-茶園 探訪、茶藝品茗、風味茶餐、茶博導覽、茶鄉巡禮;(2)自然生態系列-漁光物語、

花鳥蟲蛙、翡翠溪潺、櫻花流螢、五千操場;(3)探索體驗系列-觀星天燈、夜間 探索、陶笛童玩、野營炊事、創意巧手;(4)深度踏察系列-胡桶古道、金溪觀魚、

闊瀨尋幽、走訪文史、地方傳奇(漁光國小,2006)。整體而言,該校課程教學具有 立體化現場、現場化教學、生活化教材以及活動化學習等四大特色(郭雄軍等人,

2003)。

(3)有效運用學校資源

該校除了運用所在地區之自然與人文資源的特色,編寫主題課程外,學校善用 原本閒置的多餘教室空間與教學設備,辦理遊學課程,讓外地學生也能分享學校的 環境與教學。另在人力資源運用方面,學校亦依據教職員的興趣與專長,充分且彈 性地運用有限的人力資源,例如學校校護兼任遊學部主任、警衛兼任台語教師或遊 學餐大廚等(漁光國小,2006)。

(4)政府與社區的支持

學校與當地社區結合,有效運用社區資源來充實課程,並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例如,該校遊學課程中結合當地的特殊的茶葉產業,並聘請當地耆老擔任課程解說 員。此外,政府政策鼓勵與資源挹助亦促使學校能勇往邁向創新經營的路途,例如 台北縣教育局給予偏遠地區學校足夠的設施與經費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並推出「特 色學校方案」,獎勵以「特色課程」為指標,建立特有課程教學風格的學校,期學校 能以特色課程建立學校的特殊性,以克服偏遠學校的先天劣勢(鄭鼎青,2005)。

(5)重視學校行銷與公關

學校建置網站,標明「遊學牧場」,突顯學校特色,並提供「遊學計畫」、「遊學 課程」、「行程範例」等相關資訊,同時,適時編製文宣品或發新聞稿,以達即時宣 傳效果。另外,學校亦主動向大專院校、文化場館、社區人士爭取資源,或與大型 學校進行校際交流,以宣傳該學校之特色(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6b)。

(6)將企業管理融入學校經營

該校校長首創「地方產業課程化、學校課程產業化」之構想,以「教育產業化」

的觀點將坪林風光納入課程教學,並將成本、經營策略、行銷管道等企業經營的理 念融入學校經營策略中,此外,學校與台北市立師院附小策略聯盟,由師院的老師 協助課程規畫,並安排台北市的學生分批到該校學習(蔡玉真,2004)。

(二)個案二:台北縣建安國小 1.學校背景介紹

本校位在三峽鎮安坑里,自民國 50 年正式成立大成國校建安分校,52 年獨立 為建安國校,57 年正式改制為建安國小,創校迄今已 30 餘年,學區原為煤礦產區,

礦場停採後,近年來地方家長只能以種茶製茶或外出做零工維生,因謀生不易,人 口嚴重外流,學生人數也由三十多年前的4、500 名,遞減為目前的 100 餘名。因此,

近年來學校致力發展生態與綠色學校願景,積極將學校優越的生態環境及豐富的物 種開發成完整的生態村,以為該校之特色,學校經營的創新獲得教育部2003 與 2005 年九年一貫標竿一百學校、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2003-2005 年福特保育學校獎以 及2005 年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等獎項的肯定,並成為北縣知名的生態學校。該校目前 共有7 班,包括國小部 6 班,共 154 位學生,以及幼稚園 1 班,共 30 位學生,學校教 職員工共20 人,學校行政組織包括教學事務處、生活輔導處、資訊發展處以及總務 行政處(建安國小,2006)。

2.學校創新經營內涵

(1)運用地區資源,提倡生態環保教育

學校利用周遭環境的資源作為生態教育的體材,結合學校本位課程,將豐富的 生態課程化,課程生態化,透過學習與體驗,強化學生環境保育觀念與責任,提昇 學生環保技能。例如,利用當地四季都有螢火蟲的蹤跡,辦理「螢火蟲生態之旅」,

讓學生來認識營火蟲,也喚起學生對各種自然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課題的關心。又 如學校實施「化腐朽為神奇」的廚餘回收資源再利用、生態水生池建置、生態環保 課程等,皆是希望能教導學生多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學校對於生態及環保的努力已 獲得肯定,被認證為台灣綠色伙伴學校。

(2)以生態村的型態規劃校園環境

學校利用周遭豐沛的自然生態環境及豐富的物種,將其統整規劃為完整的生態 村,校園分區建置生態主題區例如:校園生態步道、香草花園、民俗植物區、水生 植物池、青蛙區、獨角仙的家,同時依主題開發各類生態保育課程。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創新經營的意涵 (頁 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