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文獻探討與實證假說 一、文獻探討

Healy(1985)指出基於契約因素與資本市場的預期目標,公司會從事正向的盈 餘管理(income-increasing)與負向的盈餘管理(income-decreasing)以達到或輕觸 (slightly beat) 當 期 的 攸 關 盈 餘 目 標 , 而 Matsumoto(2002) 、 Brown(2001) 與 Burgstahler & Eames(2003)亦發現盈餘預測誤差為 0 或小幅度正預測誤差的出現 頻率異常地高。1然而,如果可用的會計準備與管理前的盈餘(pre-managed earnings)不足以達到任何的攸關盈餘目標時,公司管理當局被預期在當期會從事 負向盈餘管理,以極大化會計準備提供未來使用(Abarbanell & Lehavy, 2002)。此 種負向盈餘管理的會計報導決策,Healy(1985)、Degeorge et al.(1999)、Koch &

Wall(2000)、Abarbanell & Lehavy(2002)與 Kirschenheiter & Melumad (2002)等學者 在其理論分析的文獻中皆有詳細的討論,而Abarbanell & Lehavy (2002)的實證結 果亦支持公司管理當局確實存在負向盈餘管理的會計報導決策。

1 Burgstahler & Dichev(1997)、Abarbanell & Lehavy(2002)與 DeFond & Park(2000)則發現公司避免報 導小幅度的負向盈餘預測差異,而且有相當大比率的公司報導小幅度的正向盈餘預測差異。

新會計原則適用行為與會計盈餘關係的相關研究,因受限於財務準則公報中 允許提前或延後適用新會計原則的規範者有侷限性,故相對稀少。Ayres (1986) 與Ndubizu (1990)以美國 SFAS 52 號公報的提前適用公司為對象,發現因 SFAS 52 號公報提供一個可以正向盈餘管理(income-increasing)的選擇,較早適用 SFAS 52 號公報的公司相較於較晚適用者,有小幅度的盈餘成長現象。Norton (1988)、

Stone & Ingram (1988)、與 Senteney & Strawser (1990)則發現多數提前適用 SFAS 87 號公報的公司,在提前適用的年度退休金的費用均呈現戲劇化的下降;Langer

& lev(1993)在其探討公司提前適用 SFAS 87 的動機研究,則更進一步指出:增加 報導會計盈餘是唯一可以一致性區辨公司提前或延後適用該公報的因素。而 Gujarathi & Hoskin (1992)的研究則顯示,基於遞延所得稅會計的複雜性,SFAS 96 提供公司較長期間適用調整期與方法選擇,導致部份公司透過會計方法的選擇與 適用的時機,有效地增加適用年度的盈餘,進行盈餘管理。晚近則有若干文獻討 論退休金公報的方法選擇及適用時機的影響,譬如:Smith & Rezaee(1995)發現高 獲利的公司會提前適用SFAS 106 以進行盈餘平穩化的報導策略;Amir & Livnat (1996) 則發現相當多的公司在適用 SFAS 106 前的盈餘最低時,適用該公報以進 行負向的盈餘管理。至於探討我國新會計原則適用時點與盈餘管理關係者,截止 目前,並無相關的研究。

與本研究主題類似的文獻為Rees et al.(1996)的研究,該研究認為資產減損因 缺乏可信賴的重置市場(replacement market)以評估特定資產的公平價值,公司的 管理當局有裁量權決定認列資產減損金額的多寡,此裁量權給予公司可以在當期 提列較高的減損數額以降低資產的帳面價值,企求透過未來折舊費用的減少增加 未來的盈餘。2換言之,該研究係透過公司管理當局對資產公平價值的決定裁量 權,建立公司透過資產減損的數額多寡與盈餘管理之間的關係。而本研究則著重 會計規範變動後實施時間的權宜性措施,是否導致公司策略性的採取負向盈餘管 理的會計報導決策,亦即存在資產減損的公司是否策略性提前適用新的會計原

2 Velury(2002)則發現當公司有負向裁決性應計數時(income-decreasing discretionary accruals),常伴 隨著負的特殊項目(即特殊項目損失),提供公司負向盈餘管理的證據。

則,以進行盈餘管理。

其次,財務報表傳遞給資本市場作為評價的資訊相當廣泛,損益表中的綜合 變數-盈餘,可作為衡量公司某一特定期間之動態經營成果的綜合指標,而資產 負債表的權益帳面價值數額,則可綜合涵蓋公司特定時點之公司股東所擁有的靜 態總價值。因此,將此兩個會計變數個別或全部納入股票評價模式中,一直為文 獻所採用,譬如:Ball & Brown(1968)開啟盈餘資訊內涵的討論,Ohlson(1995)適 切地的將權益帳面價值與盈餘變數同時導入股票評價模式等。如果盈餘與權益帳 面價值同為評價之綜合性變數,且與權益市價存在顯著關連性,則會計數字即具 有價值攸關性(Barth et al. 2001)。故實證文獻上,有相當多的研究透過權益投資 者對該兩項綜合會計指標之反應測試會計資訊的價值攸關性。

Beaver(1968)主張若公司之盈餘報告能改變投資者對該公司股票的未來預期 報酬,也就是導致現行股價之變動,則該盈餘報告即具有資訊內涵,Ball &

Brown(1968)亦發現公司股票價格會反應財務報表中盈餘的資訊內涵。後續相關 之研究,包括:異常報酬與未預期盈餘變動幅度之探討(Beaver et al., 1979);盈 餘資訊的本質及其與股價之關係(Kormendi & Lipe, 1987);盈餘反應係數(Earning Response Coefficient)與恆常盈餘、公司規模及系統風險之關聯性(Easton &

Zmijewski, 1989)等。在 1990 年代後則有許多實證文獻探討資產負債表所提供的 會計資訊與股價波動之關係,譬如:財務指標對報酬之增額解釋力(Lev &

Thiagarajan, 1993);財務指標對未來盈餘之預測能力(Abarbanell & Bushee, 1997) 等;財務報表是否失去其攸關性(Francis & Schipper 1999;Collins et al., 1997);

不同財務狀況下,盈餘與淨值所扮演之角色(Barth et al., 1998;Collins et al., 1999;彭火樹, 2005);以及分析師盈餘預測對權益評價的影響(Ou & Sepe, 2002) 等領域。

至於盈餘與權益帳面價值兩個變數的相對價值攸關性之相互抵換關係,

Burgstahler & Dichev (1997)發現盈餘之係數隨著盈餘對權益帳面價值比率增加 而上升,且權益帳面價值之係數隨盈餘對權益帳面價值比率增加而下降,即市場

價值為循環價值及改造價值之遞增凸函數。Collins et al.(1997)則發現大規模的經 濟變遷,高科技及服務導向經濟之迅速發展,盈餘與權益帳面價值之相對價值攸 關性會發生系統化的變動,而造成盈餘與權益帳面價值之攸關性抵換的原因,可 被歸類為:隨著時間經過盈餘中大額一次性項目、負盈餘的增加、公司規模與無 形資產密集度的變動所致。Collins et al.(1997)的研究發現在 Francis & Schipper (1999) 的後續研究中獲得實證支持,Francis & Schipper (1999) 發現盈餘的解釋 力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而資產負債表及盈餘與淨值的總合解釋力則有逐年上升的 趨勢。Barth et al.(1998)則探討在不同財務狀況下,盈餘與淨值所扮演之角色,作 者發現,當公司的財務健全度較低時,權益帳面價值之係數及其增額解釋力較 高,反之,當公司的財務健全度較高時,則盈餘之係數及解釋力較高。

關於盈餘品質與評價攸關性的關係,Ou & Sepe(2002)探討分析師盈餘預測對 權益評價的影響,當分析師盈餘預測與報導盈餘相近時,市場參與者會認為此時 盈餘為良好的評價指標,而較不會利用權益帳面價值來解釋股價;另一方面,當 分析師盈餘預測與報導盈餘相差甚遠時,當期盈餘對權益評價的解釋將大幅降 低,而權益帳面價值的角色也相對較為重要。實證結果發現,若當期盈餘能被市 場視為預測未來盈餘的良好指標時,則其與當期股價有增強的關係;反之,市場 傾向以淨值來做為評價依據。作者認為盈餘的價值攸關性,主要是依賴其持續 性,倘若當期盈餘包含太多暫時性成分,且無法充分反應未來盈餘時,市場會轉 而以代表公司未來正常盈餘或公司清算價值的淨值予以評價。Marquardt &

Wiedman (2004)與 Whelan & McNamara (2004)皆則發現盈餘品質越低,盈餘相 對於權益帳面價值的價值攸關性會下降,顯示盈餘與權與帳面價值的價值攸關性 相互抵換的關係,受到盈餘品質的影響。

綜合上述公司管理當局的會計報導決策與會計資訊攸關性的相關文獻,倘若 第35 號公報的適用會影響公司管理當局的會計報導決策,可能進一步會影響報 表使用者對公司報導品質與對不同會計資訊攸關性的相對權重的評價,本研究以 我國關於資產減損會計處理的規範適用的第35 號公報,探討該公報的彈性適用

時點措施對公司管理當局的會計報導決策,與投資者對盈餘與權益帳面價值之價 值攸關性變化的影響,提供實證證據裨利於主管機關或專業團體後續訂定決策的 參考。

二、實證假說

目前文獻常被引用關於盈餘管理與攸關盈餘目標之關係者有三種情形 (Abarbanell & Lehavy, 2002;Levitt, 1998;Hwang & Ryan, 2000)。第一種為當期 已實現的管理前盈餘低於攸關盈餘目標,且應用任何會計的技術或準備(reserves) 皆無法達到預期目標者,此時,公司管理者被預期會應用其裁量權進行負向的盈 餘管理,以極大化其未來的會計準備3,Levitt(1998)稱此種為洗大澡(take a earnings bath)會計報導決策。第二種則為當期已實現的管理前盈餘低於攸關盈餘 目標,但應用會計的技術或會計準備可以達到預期目標者,此時,公司管理者被 預期會應用其裁量權進行正向的盈餘管理,借用未來的會計準備以達到當期的盈 餘目標。第三個情況則為當期已實現的管理前盈餘高於攸關盈餘目標,因為會計 準備被假設對未來有價值,此時,公司管理者被預期會應用其裁量權進行負向的 盈餘管理,讓管理後的盈餘剛好或略高於預期目標,以保留會計準備提供未來之 需,此即Levitt(1998)所稱的盈餘平穩化(cookie jar reserving or earnings smoothing) 的會計報導決策。針對前述三種情況,就是否提前適用第35 號公報而言,因係 認列資產損失,故與第二種情形無關。而且,當實際盈餘績效與預期盈餘績效目 標相一致,在資本市場的預期與管理當局的承諾下,公司是否願意提前認列資產 損失而導致預期目標無法達成呢?各種契約(債務、獎酬契約等)的限制顯示此種可 能性較低。因此,提前適用第35 號公報可能性較高的兩個情況為:1.當年度確實 無法達到預期盈餘目標,故提前認列資產損失,避免下一個會計年度強制認列資 產減損時,對未來的盈餘產生的負面影響,即洗大澡會計報導決策;2.當年度盈 餘績效遠超過預期盈餘目標,在提列資產損失之後,盈餘績效仍然符合預期者,

3 譬如:Subramanyam(1996)、Kirschenheiter & Melumad (2002)等。

此為盈餘平穩化的會計報導決策。無論洗大澡或盈餘平穩化的會計報導決策皆隱 含:存在資產減損公司的未認列資產減損前實際盈餘與目標盈餘偏離程度大時,

進行負向盈餘管理的可能性提高,故本研究預期民國93 會計年度,當公司財測 偏離值越大時,自願性提前適用第35 號公報的可能性越高。故本研究第一個研 究假說為:

研究假說一: 上市(櫃)公司 93 會計年度的財測偏離值越大時,自願性提前適用第 35 號公報的可能性越高。

因資產減損直接影響上市(櫃)公司的每股盈餘與每股權益帳面價值,如前面 所述,第35 號公報可能引導投資者更注重每股盈餘與每股權益帳面價值與股價 之間的聯結。如果投資者認為公司的管理當局在實際盈餘偏離預期盈餘目標越大 時,才會自願性提前適用第35 號公報,則對提前適用該公報的公司所報導的會 計資訊,將產生疑慮,如果反應於其對該公司股票的評價,則會計報導的整體資 訊攸關性將下降。故本研究第二個研究假說為:

研究假說二:投資者對自願性提前適用第 35 號公報的公司,相對於未提前適用之 前或未提前適用之公司,其會計報導的整體資訊攸關性下降。

再者,就盈餘變數而言,資產減損的認列係將一個可能存在相當時間的累積 效果,在損益表之中以盈餘抵減的方式作一次總結清的動作,導致當期盈餘包含 太多暫時性成分,且與經營的績效可能沒有密切的關係,因Ohlson (1995)認為當 期的盈餘係未來預期超額盈餘的替代變數,故一個受干擾的的盈餘資訊對投資者 的股票評價攸關性亦將下降。職此,綜合投資者對公司提前適用動機的疑慮與 Ohlson (1995)模式的推理,本研究預期對於自願性提前適用第 35 號公報的公司,

相對於未提前適用之前或未提前適用的公司而言,投資者的盈餘的資訊攸關性將 下降。然而,就權益帳面價值變數而言,一個認列資產減損的權益帳面價值更能 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其資訊的攸關性提高,但投資者對公司提前適用動機的疑 慮則導致帳面價值的資訊攸關性降低,故權益帳面價值的資訊攸關性變化則不明 顯,故第三個研究假說為:

研究假說三:投資者對自願性提前適用第 35 號公報的公司,相對於未提前適用之 前或未提前適用之公司,盈餘變數的資訊攸關性下降。

參、研究設計與變數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