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優生的生態環境系統

為探討生態環境系統對國中舞蹈資優生的影響,本節茲介紹生態環 境系統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並針對影響資優生生態環境系統之因素加以 討論。

壹、生態環境系統理論

遺傳(heredity)提供人類潛能與外在環境(environment)的影響兩項因 素互動之下,促使個人能夠適應自身周遭的狀態。「遺傳」意謂著個人 直系血親的先天基因組型,而「環境」則泛指自我以外由人、事、物所 構築的世界(楊清順,2003)。早在廿世紀初期,行為主義學者John B.Watson即視兒童為被動的個體,受到生長環境的刺激與行為反應相互 影響下,建構出新的關係模式,因而提出環境決定論。據此得知,遺傳 雖設定了個體發展的上限,但環境所提供的經驗和訓練卻可以決定個體 近逼上限的程度(游恆山譯,1990)。

自1950年代起,心理學家們開始高度重視環境中的情境對於個人行 為的影響。依據Bandura於1953年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 發展是由人類(Person)及其行為(Behavior)與環境(Environment)

三者共同交互作用,其效應能持續貫穿人的一生,亦是個體的實體環境 和社會環境產生互動的結果(周曉虹譯,1995)。透過環境無遠弗屆的 影響力,形塑著人類發展歷程的多元風貌,說明個體乃處於一個與社會 歷史環境脈絡無法分割抽離的對應關係。有鑑於此,以全面性宏觀的角 度探究並詳細分析環境與個體的發展關係及其影響之學者,首推美國心 理學家Bronfenbrenner(1979,1989)提出的「生態環境系統理論」。

生態環境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源自於生態學的觀 點,屬於較為複雜的個人情境模式(more complex personal-context model),謂之探究生物有機體終其一生與其環境雙向互動所衍生的關 係變化。據以解釋人類的發展層面,描述個體發展的歷程被視為一開放 系統(open system),當事人可能毫無覺知受到多重環境脈絡的實際影 響,與周遭生存環境產生緊密連結的循環模式,環境各層面在交互影響 中不斷地調適,也因而改變個體發展的結果,以維持系統的平衡狀態(張 麗芬,1997;Day,1983)。每一個有機體皆處在生態環境系統中發展,

人們雖嘗試改變自然環境,製造各種物理和社會的結構體,然而深受這 些結構體組成影響的生態環境,可以支持、引導或鼓勵有機體的變革,

也可抑制或阻礙其成長的正常發展(劉逸瑩,2000)。

根據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的觀點,整體環境就像是數個套疊 的生態圈一般,某一個環節的變動將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更迭,也間接 影響環境中的組織結構。該理論將影響個體發展的生態環境,依照空間 及社會距離區分為四個層面的脈絡系統,依序呈現為:最核心內層的環 境為小系統(microsystem)、由內漸至擴大於外連結小系統間的中系統

(mesosystem)、第三層為間接影響個體的外系統(exosystem)以及最 外層、涵蓋範疇最為廣闊的巨系統(macrosystem)。這些脈絡始於個體 最為密切的家庭或學校環境,爾後向外擴展到所居住的社區、父母工作 職場以及大眾傳播等間接環境因素,乃至於社會政策、法律、宗教、文 化及價值觀等無法立即被人覺知的環境影響層面;而這四個分系統所涵 蓋的眾多層面,皆可自成系統獨立運作。生態環境系統中四個分系統結 構,如圖2-1所示:

2-1 生態環境系統結構圖

(修訂自吳美賢,2002,20頁;劉逸瑩,2000,23頁)

圖2-1所示:四層套疊的同心圓顯示環境影響個體的各個脈絡層面,

表示發展中的個體被嵌入多層的生態環境系統中,從最立即而直接的家 庭或學校環境,乃至於距離個體最為遙遠的文化、價值觀等環境層面,

每個分系統皆為直接或間接與個體產生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而影響自 身的發展。生態環境系統之架構模式囊括個體、行為發生情境以及發展 改變的相互歷程(interaction processes),不僅表現在立即而直接的環境 下與個體面對面(face to face)交互作用,也重視個體所處的背景環境,因 而也會間接影響個人發展的改變(Berk,1994)。以下就四個分系統依序 說明:

一、小系統(microsystem)

小系統(microsystem)係指整體系統最為核心的環境層面,意謂個體 能夠立即面對且真實經驗的動態環境。小系統則泛指在家庭或學校等環 境中,個體熟悉且直接面對接觸的人物及情境而言。

Bronfenbrenner(1979,1989)強調在小系統所有與個體發展有關的 人皆為雙向且互惠的(bidirectional and reciprocal)。在這底層的環境系 統內,個體極易受到其間出現的重要他人影響,其人格特質及態度與個 體互動的質量頗為相關,亦即重要他人影響個體的反應,而個體的特質 也會影響重要他人的行為,雙方直接頻繁的交流互動,對於個體的發展 層面影響甚鉅。Bronfenbrenner認為成對關係(dyad)、密切的活動(molar activity)和角色(role)乃為構成小系統的重要因素(引自吳美賢,2002;

楊清順,2003)。茲說明如下:

(一)成對關係(dyad)

個體與環境互動範圍最基本的分析單位為兩個人的「成對」系統。

這成對的關係可能為孩子與父親、孩子與母親、孩子與教師,亦可能是 夫與妻、兄弟與姊妹,老板與職員等,從這些成對的關係讓人理解發展 的改變。兩個人在某種情況參與對方的實際活動,是小系統中建立人際 互動的基石,並可使人際間的互動擴展至人際網絡結構。成對關係(dyad) 的內容有三項特徵:

1. 相互觀察:個體雙方互動時,經由彼此關注及留意對方,並能有 所回應。

2. 相互參與:這般關係並不等同兩人要做相同的事,而是兩者間被 允許差異的存在;但兩人相關的工作屬性,彼此的力量是平衡的 (balance of power)且保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例如教師講授課程而孩

子仔細聆聽,即是相互參與的關係。

3. 重要關係(a primary dyad):當兩人分離時,彼此情緒及意念仍會感 受到對方的存在,並且持續受到對方影響。

(二)緊密活動

緊密活動(molar activity)與行動(action)是有所差異的。「行動」是指 微笑、敲門等單一的肢體動作;而以電話交談與持續閱讀則被視為「緊 密活動」,其具有動力和張力的特徵。當活動被打斷之後又能馬上接續,

直到活動完成為止。使得在參與環境活動時,個體與他人皆能互相影 響,並且能隨著發展擴及到其他的系統層面。

(三)角色

角色是個人在社會團體中獲得的特定地位。自己和他人對地位有所 期待。不僅如此,角色如同社會文化中的標籤(labels)、年齡、性別、家 族、職業等,均具有社會期望的性質。從其中可以瞭解活動內容及其社 會人際關係為何。

生態轉換(ecological transitions)是指個體所扮演的角色的變換,意謂 生態環境會隨著個體生涯發展的歷程而有所轉變。舉凡家庭中成員的變 化,都會改變個體原有的角色及社會位置。在迥異的環境狀態下,個體 參與其中的活動,則會產生不同角色的人際關係。小系統的家庭環境是 個體發展中最先接觸的地方,長期與兒童互動並影響其發展。在四個系 統中影響最為深遠首推小系統。

二、中系統(mesosystem)

此環境層係指個體參與兩種或兩種以上小系統之間的相互連結,意 謂個體所處聯繫各個小系統的環境。以國中舞蹈資優班為例,每學年度

定期辦理之舞蹈班成果發表會,結合家庭與學校兩種系統合作以期產生 較理想的互動模式。據此,中系統即為連結小系統的環境。Bronfenbrenner

(1989)認為個體如能在小系統中建立堅固、支持性的連結,這些連結 促使個體在中系統擁有更大的發展。例如在家中與父母建立安全親密與 情感依附關係的個體,當他們進入學校的環境時,亦能主動接近並與其 他同儕合作學習。因此,個體能藉此系統向外連結社會網絡獲取資源,

提供人們彼此間所需的物質、情緒及精神交流的重要途徑。

三、外系統(exosystem)

外系統係指個體未直接經歷與參與的環境層,但仍會間接受其影 響。亦即是不涵蓋個體存在的社會環境,但會影響個體最立即環境的經 驗。在外系統的環境層面中,個體並未直接接觸或參與這些場所或相關 人物,但他們仍會以某種特殊方式直接影響父母雙親的觀念與教養態 度,因而間接影響個人的發展。其內容涵蓋父母工作職場、工作特質及 社交對象;影響家庭的非正式組織囊括父母之親朋好友、同事鄰居所構 築的社交網絡,他們會提供父母在生活各層面的建議協助,乃至於個體 居住的社區環境、社會組織以及大眾傳播媒體,皆為影響個體的生態環 境因素(Bronfenbrenner,1989)。家庭無時無刻都受到這些外系統因素 影響,而產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因此加諸於個體自身的影響程 度更是不勝可數。

四、巨系統(macrosystem)

巨系統係指生態系統理論的最外層,並涵蓋前述三項環境層的系 統,泛指社會文化、思想信念、價值觀或次級文化的經濟、政治、法律

等較高層次的系統。

Bronfenbrenner(1989)進一步解釋巨系統為「某種文化、次文化或其他 廣泛社會情境中的社會藍圖(societal blueprint)」。他特別強調巨系統 之重要性,由於該系統會影響各分系統層面,能夠改善政府已建立的政 策或社會價值觀,使整體環境更適合個體的發展。生態環境學者亦認 為,政府在制訂相關政策時,應權衡巨系統涵蓋其他各系統之生態觀點 作 全 盤 性 的 考 量 ( Slaughter-Defoe, Nakagawa,Takanishi & Johnson,1990)。依據Berk(1994)指出,一個國家擁有高品質的兒童照護 水準,及對父母有良好的工作福利政策,顯示個體在其他系統環境的表 現,即可能有較佳的體驗。所以對個體而言,在巨系統的生態背景影響

Bronfenbrenner(1989)進一步解釋巨系統為「某種文化、次文化或其他 廣泛社會情境中的社會藍圖(societal blueprint)」。他特別強調巨系統 之重要性,由於該系統會影響各分系統層面,能夠改善政府已建立的政 策或社會價值觀,使整體環境更適合個體的發展。生態環境學者亦認 為,政府在制訂相關政策時,應權衡巨系統涵蓋其他各系統之生態觀點 作 全 盤 性 的 考 量 ( Slaughter-Defoe, Nakagawa,Takanishi & Johnson,1990)。依據Berk(1994)指出,一個國家擁有高品質的兒童照護 水準,及對父母有良好的工作福利政策,顯示個體在其他系統環境的表 現,即可能有較佳的體驗。所以對個體而言,在巨系統的生態背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