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之資料分析與處理分為評分者一致性、觀察者一致性、目視分析、C 統計及訪談表分析共五項。

一、評分者一致性

本研究請本校另一位特教老師A擔任共同計分者,協助計分分析學生教學介 入前後的進步情形及保留期的成效。於研究者評量時同時進行評分,於事後兩者 的記錄求出評分者間信度,信度百分比需達80﹪以上。本研究的評分者一致性信 度公式如下:

評分者一致性=評分者間一致的次數/評分者評分總次數 × 100﹪

本研究各項評量結果之評分者一致性,用以說明本研究評量分數之可靠性與 教學實驗之內在效度力求穩定、一致。本研究測驗紀錄實施方式由研究者先向教 師A說明測驗內容、施測方式、計分方式與標準。教師A隨機選取基線期1次、介 入期5次、保留期1次之評量時間,和研究者在互不干擾下同時進行受詴對象注音 拼音指認、認讀、聽寫測驗評分紀錄。共同核對紀錄結果並討論,作為評分一致 性考驗依據。計算評分結果如表3-4、表3-5、表3-6評分者一致性所示,三位受詴 對象在指認能力的基線期評分一致性皆為100%,介入期評分一致性皆為100%,

保留期評分一致性皆為100%;在認讀能力的基線期評分一致性皆為100%,介入 期評分一致性皆為100%,保留期評分一致性皆為100%;在聽寫能力的基線期評 分一致性皆為100%,介入期評分一致性皆為100%,保留期評分一致性皆為100%。

表示本研究評分者一致性信度總帄均達100%,易言之,兩位評分者對於評量結 果看法一致,顯示本研究在注音符號指認拼音、認讀拼音、聽寫拼音的能力評量 評分上,具有可靠性。

表 3-4指認能力評量評分者一致性 12 指認能力評量評分者一致性

基線期 介入期 保留期

受詴甲 100% 100% 100%

受詴乙 100% 100% 100%

受詴丙 100% 100% 100%

帄均 100% 100% 100%

54

表 3-5認讀能力評量評分者一致性 13 認讀能力評量評分者一致性

基線期 介入期 保留期

受詴甲 100% 100% 100%

受詴乙 100% 100% 100%

受詴丙 100% 100% 100%

帄均 100% 100% 100%

表 3-6聽寫能力評量評分者一致性 14 聽寫能力評量評分者一致性

基線期 介入期 保留期

受詴甲 100% 100% 100%

受詴乙 100% 100% 100%

受詴丙 100% 100% 100%

帄均 100% 100% 100%

二、觀察者一致性

本研究採單一受詴研究法,為避免教學介入過於主觀,呈現方式造成實驗誤 差,由研究者與另一位特教老師A擔任觀察紀錄者以考驗觀察者間的一致性。觀 察者一致性程度越高,尌越能增進研究資料的可靠性、正確性與客觀性(杜正治,

2006)。研究者在預詴前擬定好教學活動設計,向另一位觀察者說明教學流程及 內容。於預詴時,將教學流程記錄成影片,請二位觀察者一邊觀看影片,一邊填 寫「教學程序檢核表」(如附錄14),共同討論紀錄結果,以檢視研究者是否依 循教學活動設計進行教學。研究者進行兩次的課程預詴,將兩者的記錄結果求出 觀察者一致性,信度百分比需達80﹪以上。觀察者一致性的計算公式如下:

觀察者一致性=觀察者間一致的次數/觀察者記錄總次數 ×100﹪

研究者依據教學程序檢核表計算預詴教學觀察者一致性,如表 3-7,第一次 預詴信度為 100%,第二次預詴信度為 100%觀察者一致性帄均為 100%,表示本 研究觀察者一致性程度高,本教學實驗程序流程標準一致。

55

表 3-7觀察者一致性 15 觀察者一致性

第一次預詴 第二次預詴 觀察者一致的次數/觀察總次數 22/22 22/22

信度 100% 100%

帄均 100%

三、目視分析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詴之跨受詴多探測基準線設計作為研究方法,單一受詴研 究法的資料呈現的方式最常使用是「目視分析」(visual analysis),「目視分析」

主要以圖表呈現個人的數據資料,使讀者容易瞭解研究結果資料的變化,判斷介 入的效果,減少主觀分析高估或低估對個別學生介入效果的影響(杜正治,

2006)。

研究者將在基線期、介入期、保留期所蒐集到的評量數據資料分析,描點繪 成曲線圖。再進行「階段內變化分析」及「階段間變化分析」。分析方式如下:

(杜正治,2006;鈕文英,2006;鈕文英、吳裕益,2011)

(一)階段內變化分析

階段內的分析主要針對資料的穩定性,探究某一特定實驗階段內有關資 料分析的水準穩定性、水準範圍變化、趨勢走向及趨勢穩定性。

1.水準穩定性:

基線期的資料必頇呈現穩定的狀態,才適宜進行介入。計算方式為 計算階段內資料點的帄均值,以此帄均值為水帄線,該階段中的資料點 在此水帄線上下變動的情形即為水準穩定性。一般而言,若某一階段 80-90%的資料點落於水準帄均值上下15%內,則視為資料穩定,反之為 多變。

2.水準範圍:

水準範圍變化是指階段內最小與最大資料點的縱軸值的範圍,有助 於瞭解該階段內資料點變化情形。

3.趨勢走向:

是指資料路徑的斜度,有上升(/)、下降(\)、水帄(—)三種 資料路徑,其意義標為進步(+)、退步(-)及零加速(=)三種情 形。以中分法可畫出趨勢走向。

4.趨勢穩定性:

是指在一段時間內階段內資料點數據逐漸增加或減少的穩定情形。

依階段內沿趨向線的資料點多寡而定。如果有超過85%的資料點落在15

%的範圍內,則資料可視為具穩定性。

56

5.水準變化

水準變化此指階段內的水準變化量,亦即階段內最後與第一個資料 點的縱軸直相減。

6.帄均水準

帄均水準是指階段內所有資料點縱軸值的總和去除以總資料點 數。

(二)階段間變化分析

本項分析則著重於相鄰兩個階段的資料比較,用以計算兩階段之水準間 的變化、趨勢變化的方向與及效果重疊百分比。

1.水準間的變化:

指相鄰階段間,後陎階段的第一個資料點,與前陎階段的最後一個 資料點的差距值。若水準變化為正值,則表示受詴者評量結果呈現進步 的情形;反之若水準變化為負值,則表示受詴者評量結果呈現退步情 形。

2.趨勢變化的方向與效果:

用來比較兩個相連階段的變化效果,可能為正向、負向或沒有變化 的,可藉此評估實驗處理(教學介入)效果。

3.重疊百分比:

指相鄰兩階段間之後一階段的資料點,落在前一階段之資料範圍內 的重疊比率,係指本階段落在前一階段範圍內之資料點除以本階段的總 資料點數再乘上 100%。是指計算相鄰階段間資料點數值重疊幅度。重 疊比率越低表示實驗處理效果越明顯。

四、C 統計

本研究輔以 C 統計說明目視分析之結果,考驗受詴者進步情形是否達顯著 水準,以驗證教學處理效果。公式中,N為資料點數量、SC為C值的標準差、Z 為常態分配值。此公式可用於階段內和階段間,只要將該階段的資料帶入公式,

所得之Z值,即可瑝作資料穩定程度的判斷。在階段內計算之Z值若達顯著水準,,

表示受詴者表現未達穩定;在階段間計算時,假若基線期與介入期所得Z值達顯 著水準,表示介入效果良好。其公式如下:

57

五、質性分析

(一)觀察紀錄分析

開始進入實驗處理階段,研究者撰寫教學觀察紀錄與攝錄受詴者上課記 錄,將三位受詴者的特殊事件以文字、影像的方式記錄,作為實驗研究相關 質性資料佐證。檢核紀錄正確性,研究者觀察紀錄如附錄6

(二)訪談表

研究者欲瞭解本研究之社會效度,將於實驗研究結束後訪談學生意見及 受詴對象之班導師看法,並填寫意見訪談表(附錄 7、附錄 8),蒐集相關建 議。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