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資訊科技接受模式

一、 資訊科技接受模式的發展

一、 資訊科技接受模式的發展

資 訊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是 由 Davis(1986)所提出,該模式以 Fishbein & Ajzen(1975)提出的「理性行動理 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如圖 5。TRA 主張行為意圖的形成,主要是受到行為態度(Behavioral Attitude)與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的影響;行為態度是指個人對其行為後果有利或不利的評 價;主觀規範則是指群體是否認同其行為產生的社會壓力。但是,由於受 到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快速進步的影響,個人對新興資訊 系統的使用態度與意圖,可能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有不同的結果(徐欽祥、曾 智檉、何篤光,2013)。因此,運用 TRA 來進行使用態度及意圖解釋與預測 則顯得相當有限。

16

圖 5 Fishbein & Ajzen(1975)理性行動理論模式

有鑑於此,在經過 Robey(1979)及 Tornatzky & Klein(1982) 在認知有用 性及認知易用性得到佐證後,Davis(1986)將其放入資訊系統接受度的架構

Perceived Usefulness (U) 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E) 認知易用性

Attitude Toward Using

(A) 使用態度

Actual System Use (USE) 實際使用行為

17 原有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E)、認 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U)、使用態度(Attitude Toward Using,A)、實 際系統使用 (Actual System Use,USE) 外,新增了「行為意圖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BI)」變數,其主張行為意圖直接受認知有用性及使用態度 影響。Davis et al. (1989)認為個人系統實際使用行為,是由個人對執行此行 為之使用行為意圖所決定,且使用行為意圖是由個人對該行為的認知有用 Usefulness (U)

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E)

Actual System Use (USE) 實際使用行為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BI)

行為意圖

18

之後,Adams et al.(1992)複製 Davis(1989)的研究,進行橫跨不同設備 和不同資訊系統的使用行為研究,發現 TAM 確實可用來測量認知有用性和 認知易用性的工具。Hendrickson et al.(1993)再度檢測認知有用性和認知易 用性等級,也發現 TAM 的工具,再測分析是可靠的和有效的。Szajna(1994) 以 TAM 測量工具,進行學生資料庫管理系統的選擇行為,得到認知有用 性和認知易用性有好的預測效度。Hubona and Cheney(1994)也表示科技接受 模式比理性行為理論更為精簡、容易使用、解釋力也提升。

Venkatesh & Davis(1996)以縱斷面研究衡量對系統使用行為,重複衡量 的結果都顯示,使用意圖與系統使用有顯著相互關係,認知有用性對於使 用意圖有顯著影響力,而認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圖影響雖小,卻是很重要,

但影響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對於行為意圖都有 直接的影響。因此,將系統使用態度從先前模式中刪除,提出最終版的 TAM 如圖 8 所示。

圖 8 Venkatesh & Davis(1996)最終版的科技接受模式

外部變數

Perceived Usefulness (U)

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E)

認知易用性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BI)

行為意圖

Actual System Use (USE)

實際使用行為

19

TAM 的四個主要構面是: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行為意圖和實際 使用行為。認知有用性可以做為自變項和依變項,因為它一方面是由認知 易用性來預測的,但也同時可以預測行為意圖和實際使用行為。而外部變 項通常包含了系統特色、個人差異…等的本質(Venkatesh & Davis, 1996)。

綜合上述,針對 TAM 的理論架構,蔡玉娟、梁家銘(2009)整理了各構 面之詮釋及其常用的衡量項目為:

1. 外部變項-指其它可能影響使用者採用資訊科技的因素。

2. 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U)-指使用者主觀的認為使用此項科 技會對工作表現有所幫助。當使用者知覺到科技有用的程度愈高,則 使用科技的態度也會愈正向,所提出的衡量項目為增進工作表現、增 加生產力、增加影響力與助益性等。

3. 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E)-指使用者知覺到科技容易使用 的程度。當使用者知覺到科技愈容易學習,則使用科技的態度也會愈 正向,所提出的衡量項目為可理解的、簡易的與使用容易等。

4. 使用態度(attitude toward use,A)-指使用者對行為感受到正面或負面 的評價,所提出的衡量項目為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喜歡、愉快 與吸引人等。

5. 使用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 to use,BI) -指使用者從事行為的意 向程度,所提出的衡量項目為願意使用與希望使用等。

6. 實際系統使用(Actual System Use):使用者實際使用之行為。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