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新時代的地方家族:以兄長劉清港為首的家族形象

第二節 躍升中的劉氏家族地位

一、參與社會救濟的新興知識人

選擇從醫對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來說,是經濟生活上的保障。吳文星的研究指 出,1908 年左右,一個開業醫生每月收入,少則兩、三百圓,多則五百圓不等,

十分豐厚。53從劉清港的同學背景分析,與他同樣家中經商者占多數,在同屆同 學中,家中經商者占29%、務農者(地主)占 26%,可以說大多數的同學來自各地 方的中、上階層,家世大致富裕。54

然而我們也不能把從醫,看成貧困家庭子弟扭轉自己在社會階級或經濟生活 上的手段,進入日治時期之後,李家的富裕程度屬於一般民眾羨慕崇拜的對象,

除了從商父親累積的家產,1912 年劉清港回鄉開設私人診所,醫師身分更大幅 提升既有的家產。從許多史料看來,劉清港並不欲以醫師身分行賺錢之實,反而 處處展露當時知識份子關懷社會的胸懷。

1920 年代臺籍醫師在醫療、公衛專業之外,身為日治時期少數接受新式高 等教育的臺灣人,往往身兼建設臺灣、啟迪民智的角色。許多臺籍醫師積極投入 議會請置運動及文化協會活動,除了擔任文協講習會、夏季學校、文化講演會的 講師之外,亦有發揮人道關懷,直接以醫療行為關懷社會窮困民眾者,例如1924 年文化協會彰化支部,便有臺籍醫師實施「實費醫療券」方式,提供「無料診療」、

「實費診療」,免費為貧民義診。55

根據目前所見的資料,身為地方醫師的劉清港也響應時代潮流。1925 年 2 月,劉氏為祝賀父母之誕壽,提出以「無料施療券」救濟庄內細民。這件事在報 紙留下了一篇報導〈公醫の篤志〉56

臺北州海山郡三峽庄駐在公醫劉清港氏は其父(70)其母(60)の本年一月の 誕生日に多數の賓客を招待して盛大なる壽宴を開いたが尚之を記念と して新築中の三峽避病舍設備費へ金百圓を慈善費として金五十圓を三 峽庄に寄附尚無料施療券二百人分を發行し庄內の窮民に配付した。

臺北州海山郡三峽庄駐在公醫劉清港氏,其父(70)其母(60)本年一月壽誕,

53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前引書,頁104-106。

54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編,《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明治 38 年,頁 58-59。

55 1924 年文協彰化支部為幫助困苦民眾,實施「實費醫療券」,賴和也是義診醫師之一。〈臺灣 文協會報〉,《臺灣民報》2 卷 19 號(1924.10.1),頁 12。臺灣醫師與反殖民運動之相關研究,見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頁81-115。

56〈公醫の篤志〉,《臺日新》1925.02.11[02]

16

舉行盛大的壽宴招待許多賓客,作為紀念,該氏捐贈百圓作為新建中的三 峽避病舍之設備費之慈善費,捐獻五十圓給三峽庄,並發行無料施療券兩 百人份,給予庄內窮苦民眾。

從報導可知,1920 年代劉清港成為公醫之後,時常捐贈金錢,興建避病舍、學 校,施予窮苦民眾「無料施療券」。其關懷村里民眾的義行,除了與當時醫學校 勉勵醫學生端正品行、立德行義、關懷社會的價值觀有關之外,正與時下臺灣文 化協會臺籍醫師的各種善行相符,可見劉清港兼具新時代知識分子的面向。57

針對劉清港關懷社會的舉動,三峽同風會長陳佛齋致贈了一張致謝狀,來表 彰其義行。58李梅樹受劉清港的影響,也加入慈善紀念事業的善行,兩人曾留下 為雙親祝壽,發起樂捐善款、辦學的紀錄。59李梅樹、劉清港賢昆仲適時回饋,

加深家族在地方良好名譽與形象,使街上鄰坊地方人民敬重之,成為良性循環。

二、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李家以劉清港為中心,地緣關係密切。依據目前資料所見,劉清港的地方參 與大致可以分類為:信用組合、地方社教團體、自勵會、自治團體與地方行政組 織。分別討論如下:

(1)三角湧信用組合 1917 年三角湧信用組合成立,以謀求本地產業展。信

用組合大致扮演銀行角色,包含地方授紳章人士、地方行政職員、地方保正等,

許多地方擁有權力人物進入信用組合的理監事會。60劉清港自三角湧信用組合創 設之初,即任監事。61

現存一張「三峽信用組合」的人員合影(圖 1-2),根據人員陣容,很可能攝

571905 年劉清港入總督府醫學校時,校長高木友枝該年第四回畢業典禮上,發表有名的訓詞:「欲 為醫者,當先為人」。見高木友枝,〈高木醫學校長訓辭〉,收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編,《臺灣總督 府醫學校一覽》,明治38 年(1905),頁 8;中譯收入張秀蓉編,《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頁 442-443。

58 陳佛齋,〈致劉清港三峽庄同風會謝狀〉,1925。李景暘藏;收入《劉清港紀念專輯》,前引書,

頁16。

59〈劉家祝壽〉,《臺日新》,1924.12.29[漢 4]

60三角湧信用組合初期幹部來自地方行政體系及公學校教師,四名理事分別為地方元老陳種玉(兼 組合長)、陳國治、陳嘉猷,「三老陳」在地方皆開設染坊,財力雄厚,並接連授紳章,可見信用 組合與地方偏向殖民政府勢力群體的關係密切。<三角湧信用組合>,《臺日新》1916.12.23[漢 6];

相關研究參見洪秋芬,〈日治時期殖民政權與地方民間組織之關係探討:葫蘆墩興產信用組合的 個案研究〉;收入陳志聲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頁123-158。

61劉清港,〈自書履歷〉,前引文;《臺日新》1924.12.1[漢 3];1925.1.20[漢 4]

17

於地方「二老陳」相繼去世後,1928 年初劉清港接任三峽信用組合理事之時。

這張紀念照片裡透露三峽地區新、舊勢力逐漸更替的訊息:劉清港站在中央,頭 戴禮帽,身著樣式隆重的西式禮服;身旁站著地方「三老陳」之一的陳嘉猷,及 陳種玉之子陳材州(生卒年不詳),兩位地方仕紳身穿傳統長袍馬褂,看來威望;

其餘多為公學校、庄役場職員,穿著筆挺西裝。照片人物「衣著」暗示遠自清代 的傳統勢力,隨著日本政府統治臺灣而逐漸轉換,新一代的社會階層擢升,劉清 港則在新時代裡,逐漸取得地方領導地位。

(2)同風會 劉清港不只是加入實業界,在地方社教團體亦十分活躍。1916

年「三角湧支廳聯合同風會」以生活改善運動為宗旨設立,陸續推行解纏足、斷 髮、改善陋習、勸學、習國語、禮儀、守時、參拜等活動。1920 年街庄改制後 加強生活改善運動,增設日語教學場所、推動社會教育,項目擴及至獎勵農林、

修築道路、生產改良活動。621921 年 4 月劉清港被薦為三峽同風會三峽分會副會 長,1922 年 5 月任海山郡同風會評議會員,1925 年 4 月任三峽庄戶主會會長。

63

(3)自治制祝賀會、三峽庄協議會員 1920 年起,臺灣總督府劃全臺為五州

二廳,施行新的地方自治制度,官方選拔地方名望人士為庄協議員。三角湧改設 三峽庄,隸屬臺北州海山郡,劉清港擔任祝賀會發起人總代表,隔年5 月起被派 任為三峽庄第一回庄協議會員,持續連任五屆,直至1930 年 4 月病逝為止。64

(4)三峽自勵會 三角湧公學校是當地第一座現代教育設施,1900 年創辦之

後成為三峽近代人才的搖籃,校友活躍於醫界、庄役場、庄協議會員、實業界,

成為主導地方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重要力量。65劉清港是該公學校創校 首屆學生,1922 年 8 月「為圖個人向上、謀地方發展」,三峽公學校畢業生創辦

「三峽自勵會」,推選陳炳俊(1886-1952)擔任會長,蘇欽讓(1886-?)、劉清港為副 會長。1924 年曾舉行自勵會之總會,共七十多人與會,場面盛大。66劉清港主事

62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

29 卷 4 期(1991),頁 5-63。

63劉清港,《自書履歷》,李景暘藏。

64〈三峽自治祝賀會〉,《臺日新》1920.11.07[漢 6]。不過,雖實施自治制,地方行政首長與各級 協議會員為均由官方遴選,實際功能為地方行政徵詢機關,庄協議會員並無實際制衡行政機關之 權力,官治性格昭然若揭,被《臺灣民報》評為「假自治制」。見吳文星,〈日據時期地方自治改 革運動之探討〉;收入臺灣史蹟研究中心,《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 史蹟研究中心),281-308

651934 年左右,三峽超過 200 人畢業自國語學校、師範學校及其他中等、高等學校,活躍於教育 界、官職、開業醫、實業界及其他各界,獲得相當地位。吳文星,〈近代三峽人才的搖籃—三角 湧公學校〉,收入《三峽國小一百年》,頁43-64。

66 <海山特訊>《臺日新》1922.08.26[漢 6];<自勵總會盛況>,《臺日新》1924.12.25[漢 4]

18

的「三峽自勵會」是凝聚三峽近代人才的重要社團,

上述分析,可歸納出劉清港他的人際網路包含實業界的團體、官方社教機構、

三角湧公學校群體,連續擔任庄協議員,回到三角湧開業之後,進入地方核心網 絡成,成為活躍的公共事務主事人物。

三、經營官民關係

劉清港進入公職之後,憑藉身分、財富、職位,與地方紳商、日本政府之間 保持良好的關係,並發起公共建設與公益事業,注意鄉里的回饋。李氏家族以劉 清港為首的社會形象向上提升。

1923 年裕仁太子來臺視察,臺灣總督府慎重其事成立專門的奉迎委員會,

各地興起如植樹、鋪橋、設碑等紀念事業。67三峽庄為表慶祝,地方元老陳種玉 發起募集,號召在鳶山官有地設立公園並建佛祖廟,劉清港大力表支持,「提出 私財千圓,創立峽街後山地為一大公園,作紀念事業」,與茶商陳佞各寄付千圓。

68劉清港資助的紀念公園現在已不復追憶,不過當時能捐款千圓,是富甲一方的 行為,可見其響應執政當局,表達對官方的重視;另一方面,劉清港不吝出資興 建地方公共建設,也透露其與鄉里事務關係密切,他曾寄贈四塊石椅於祖師廟前 大榕樹下,「人皆感之」69,可見其時時留意所需、回饋鄉民的形象。

1925 年適逢大正天皇銀婚紀念,臺灣各地展開慶祝活動,臺北州各街庄同 風會紛紛表彰耆老、孝子、節婦、義僕等善行者,並陸續發起植樹、公共建設、

敬老活動。70在這波紀念活動裡,三峽庄同風會籌畫「敬老會」,表彰庄内80 歳 以上高齡長者,劉清港特別向臺北知名的「雪溪會館」購五十件「松鶴畫」,贈 與敬老會諸老年者作紀念。「雪溪會館」是臺灣早期知名畫師蔡雪溪(1884-1964) 開設,在官辦美術展尚未舉辦之前,早已以傳統水墨風格著稱,聲名遠播。根據

敬老活動。70在這波紀念活動裡,三峽庄同風會籌畫「敬老會」,表彰庄内80 歳 以上高齡長者,劉清港特別向臺北知名的「雪溪會館」購五十件「松鶴畫」,贈 與敬老會諸老年者作紀念。「雪溪會館」是臺灣早期知名畫師蔡雪溪(1884-1964) 開設,在官辦美術展尚未舉辦之前,早已以傳統水墨風格著稱,聲名遠播。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