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專業人才的培養歷程中,需要專業能力內涵的確立,在指導員指導身心動作教育時,

是需要具備各項技能與理論知識和運用,針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要能夠隨時應付各種 狀況、需求。因此,若能夠了解身心動作教育指導員應具備哪些專業能力,與教學的成 效息息相關。

為發展身心動作教育指導員之專業能力指標,本研究將與對研究主題相關之內涵進 行探討,藉此發展專業能力指標。本章內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 究;第二節為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相關文獻。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

一、身心學理念的形成背景

身心學 (Somatics),源自於希臘文「soma」,文字的本意為「活生生的有機體」 (Hanna, 1983)。醫學書籍在過去將 soma 翻譯為身體,但容易與英文的 body 意涵造成意思上的 混淆,原因為兩者翻譯皆為「身體」,但並未說明兩者差異。soma 是擁有陰陽兩面的有 機活體,具有生命力、感受,且是不斷變動的有機體,明確的指出與body 與 soma 之間 的差異 (Hanna, 1986)。更進一步說明,兩者明確的差異在於 soma 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 有明顯的影響和變化,而 body 並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有明顯的改變。學者進一步提 出soma 是指「完整身心合一的身體」,並且重視時間當下的感知、及覺知,它是不斷在 調整的過程中,擁有改變能力的生命有機體 (Hanna, 1970)。

身心學主張身心平衡與身心合一,身與心是相互為主、副,並且隨著需要和覺察的 變動不斷在進行調整和改變,因此,提供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與關注這個有機 體 (林大豐,2001)。soma 在字面上的原意是以「身體」為基本的研究對象,因此,將 Somatics 直譯為「身體學」應該是恰當的。然而,劉美珠學者探討國人對身體一名詞的 界定較為狹義,「身體學」無法傳遞出 soma 最真實的意涵,容易與 body 一詞混淆,其

9

學者認為身與心都一樣重要,並直接明確指出是身心學是研究「身性」和「心性」之間 相互關係的領域,是強調身心之間相互整合的研究學門,因此,將soma 譯為「身心學」, 正式界定身心學就是探究身心關係和體知身體智慧的一門經驗科學,以此翻譯沿用至今 (劉美珠,2001)。身心學為重視過程、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進而探索人體覺察、生 物功能、和外在環境,平衡三者間互動關係的藝術和學問 (劉美珠、林大豐,2004a)。

身心學的歷史發展,基本觀念始於十九世紀中、末期,在北歐及美東所發展出的新

體操運動 (Grossinger, 1995)。這種歐式新體操,是在體育教學的系統下發展而設計,主 要為了增進人體自然動作、協調、律動及情緒表達的適當發展,提供選手的身體能夠有 不同階段的訓練,設計出有別於競技場上運動的訓練方式,提供身體有不同質感的訓練。

西元 1950 年至 1960 年間,美國學術界流行研究東方文化的熱潮,有很多的身心學 研究者,深深受到東方各家哲學思想及健身方法的衝擊與影響,也因此逐漸更明確的建 立出各自學派的理論體系及探索身體的操作技巧 (劉美珠、林大豐,2004b)。東方文化 所談論的身體觀念、及身體鍛鍊方法,在於強調身心應該為完整的一體,並注重在天人 合一的宇宙觀點,也結合傳統東方醫學的觀念和方法,例如經絡、針灸、草藥、指壓、

推拿等等身體療法,並透過對內身體的覺察,喚醒內在身體的本能,提升由內到對外的 覺察能力,例如瑜珈、合氣道、太極拳及氣功等等,對於整個西方身心學之發展有莫大 的貢獻和影響 (Hanna, 1986;Johnson, 1997)。

1975 年 Hanna 與 Criswell 在加州的 Novato 成立了一所身心整合的研究與訓練中 心,次年,他們發行了第一本專屬領域雜誌「Somatics - Journal of the Bodily Arts and Sciences (身體藝術與科學雜誌)」,提供身心治療師和教育者一個學術的討論平臺,發表 個人不同的觀點、技巧、方法及分享研究發現與經驗累積的心得,並為身心學正式界定 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Somatics」(Hanna, 1970)。Hanna 並以 Somatics (身心學) 為此領 域正式命名定位,以利於對soma 的學術研究與推廣工作 (劉美珠、林大豐,2004b)。

「身體」是無法只用大腦分析、思考的方式來得到對所有事情的理解,不是所有的

學習都是由心智去控制身體來覺察與感知,有時候必須以身體為主軸開始,而不是用大 腦的思考去認定一切真理,才能真正深刻的體悟到身體的感受與真實的意義 (Hanna,

10

1970)。以 soma 重新來界定身體的意涵,認為一個有生命的身體,不只是長、寬、高的 形式,更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並能夠在這樣的改變中,以自己的配速和效 率,找到存在於平衡的系統 (Hanna, 1988)。

身心學的論點,讓我們重新審視身體的重要性與價值,過去的歷史有許多學者認

為心智重要於身體,因為身體是被心智所控制的,但身心學提出「身體」應該與「心智」

為平等關係,而不是附屬關係,身體應該受尊重,並且認識到身體與內在的心智是密不 可分的關係,該被傾聽、關注、調整,而不是被壓抑、忽視或傷害 (劉美珠、林大豐,

2000)。

二、身心動作教育的形成與發展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s movement education) 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透過「動作 教育」的型式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模式,並以身體活動達到身體的覺察開發,達到對自我 身心的認識,從認識身體的結構來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功能及體驗身體當下不同的感 受、經驗、感官、知覺、以及有意識的活動過程 (林大豐、劉美珠,2001)。

(一) 身心動作教育之定義與內涵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是以身心學理念為核心基礎,建 立出系列的教育課程,並且著重在生活中的身體經驗,透過覺察和有意識的過程,

檢視個體的結構功能,最終達到改善身心狀態的全人教育 (Linden, 1994)。漢納 (Hanna, 1977) 指出身心教育是依據「人類是一個有自我調整、自我修正和自我改進 能力之有機體」的觀點進行發展,學習是一個不斷持續進行式的發生過程,並在每 一個時間裡不斷的改變和不停的在動作中產生變動。因此,回到「soma」的原點,

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認識自我,進而達到重新檢視自己的身體結構、功能及 體會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識活動的教育過程 (林大豐,2003)。身心動作教 育學者陸續提出重視內在體驗對身體教育的重要性,由內而外的體驗能夠提升自我 覺察能力,當你越關注自己的身體,越能夠在身體發生狀況之前調整自己,另外內 在體驗身體也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生理狀況,能夠由內而外的調整自己以面對、

適應外在的壓力、干擾、或不同人為環境的更種狀況 (Bauer, 1999;Hanna, 1983)。

1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目的是藉由「教育」重新教導人們重新思考身與心的觀念、

想法,是建立在身心學的理論基礎上的教育過程,透過自我身體的動作教育,所發 展出新的體育課程模式,以「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的覺察,藉由「身體 動作」進入自我的內在世界,平衡外在的世界,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對身體的尊重 和傾聽 (劉美珠,2003b)。例如能夠提供人們體察自己身體使用和姿勢結構的機會,

透過打開內在的覺察,以修正不當性的身體使用,引導人們以更省力的方式做動作 (林大豐,2005)。

身心動作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從認識自己身體開始,例如藉由身體構圖

(body-mapping) 或人體相關模型的操作與練習,透過將經驗具體化的過程來進行學習,重 新認識自己,改變對身體舊有的身體觀念,才能正確的在生活中使用我們的身體,

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透過多元的教材、教具,將原本抽象的感覺具體的呈現,進而 幫助學習之成效 (吳美慧,2004;劉美珠、林大豐,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夠 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能夠以不同創意、創新的遊戲中經驗身體,感受自己與他人、

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達到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 環境相互關係之間的平衡 (尤瑩婕,2007a;林季福、林大豐,2004)。

(二) 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與應用

身心學有非常多種的技巧與方法,針對每一個人的個別差異,提供不同的角度 和思維重新學習如何看待人體的結構與功能、不同動作深層的意義和呈現現象 (劉 美珠、林大豐,2002)。

目前,身心學的應用主要可分為復健與訓練兩大部分。在復健的部分,通常作 為協助復健醫師處理神經肌肉骨骼的病變 (劉美珠,2014b),而在訓練的部分,則 為提升身體覺察與增加身體活動或運動表現為主。以下針對復健與訓練之相關文獻 進一步探討。

1.復健之相關應用

目前在復健中心,身心學會應用於針對不同個案問題與需求,設計適合的課 程幫助患者開發身體自我調整的能力,進而改善疼痛或是脊椎受損的症狀

12

(Hanna, 1988);另外,在國外也將身心學應用於心理治療與諮商,能夠協助個案 學習放鬆和自我調整,對患者情緒的控制及壓力與焦慮的管理,有很大的幫助 (Grossinger, 1995;Pohl, 1995)。然而,身心動作教育的應用廣泛,若有身體的不 適,能夠透過身心動作教育達到舒緩的功能。例如疼痛可分為先天或後天造成之 因素,包含先天的遺傳性疾病或後天因為意外、運動傷害、職業傷害等因素,造 成身體疼痛或肌肉骨骼上傷害,以下將針對身心學應用於復健之相關研究,將之 分為幼兒、青少年與成人在復健上的應用,敘述如下:

(1) 兒童、青少年復健的應用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兒童及青少年主要對象為特殊族群,其中個案研究有 針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者的課程介入,確實能夠減緩肌肉萎縮的狀況,有明 顯在研究中發現身體活動的能力有改善,更能夠自由輕鬆的活動身體 (林永承,

2008)。在改善調節兒童情緒與行為的研究介入中,呼吸練習與靜心訓練,透過 向內探索的遊戲與活動,讓參與者明顯增加情緒穩定的時間與狀態 (張玉珮,

2006)。智能障礙學童粗大動作能力的動作訓練,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基礎理

2006)。智能障礙學童粗大動作能力的動作訓練,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基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