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和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和文獻

身心動作教育最主要的概念是來自身心學(Somatics)和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並遵循其中的理論,所建構出來的一種體育課程模式。強調以第一 人稱為出發點,並以內觀自省的方式來感受身體覺察,並透過各種不同的身心動 作技法來改善身體,以達到身心得到舒適與放鬆的狀態。而身心動作教育最重要 的主要構成因素是身體覺察與身心動作技法,本節針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 基礎、身心動作教育發展之背景、呼吸與放鬆相關文獻、身體覺察能力之文獻、

身體構圖之文獻、身體動作探索之文獻等六個部份文獻作如下說明。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基礎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主要是依據身心學觀點及身心教 育之理念,並融合著東西方身心技巧與動作教育的精隨所設計出來的身體教育方 法,並透過動作操作及手技之手段以達到教育或治療之目的(林季福,2004、尤 瀅捷,2007)。

劉美珠(2004a)指出所建構的體育課程模式,最主要是讓個體由動作操作過 程當中體驗自我,並從中發現內在需求的一種身體教育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 望個體在透過動作得到具體經驗(embody)、重新檢視(re-check)、自體的結構 (structure)、動作(movement)、功能(function)、感官知覺(sensing)、感受

(feeling)和意識活動(thinking),也利用這些元素來調整與平衡身心的一種教 育過程(劉美珠、林大豐,2003;劉美珠2004b)。

身心動作主要的主體為「身體」,它主要是在強調探索人體覺察、外在環境 和生物功能這三者之間相互關係,並利用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結合個體實際操 作或手技,讓身體產生經驗、感受及反應,並利用此經驗來調整身體及影響心靈 層面,讓個體更能清楚認識自我,並將潛能發揮出(劉美珠,2002)。

Somatics這專有名詞引用於希臘文中的「soma」,主要的原意是指「完完整整 活生生的有機體」(Hanna,1983)。在中文中,soma與body都翻譯為「身體」,

但soma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去觀察身體,與醫學上的physical body是不同的。根據

19

王偲潔(2007)指出,從第一人稱所觀看到的身體是「我是我的身體」,而第三 人稱所指的是「我擁有我的身體」。

身心學這門新的領域興起,就是希望人們可以藉由身心學的觀點,提供個體 得到一個從新認識自我的機會,透過實地參與操作的過程,重新體會身體經驗的 感受,並從中體會到「我要的是什麼?」,以及體會到個體為何存與活著的真正 意義(林大豐,2003)。王偲潔(2007)指出,身心學是重視重新整合身心的一 個領域,主要在強調所有的身體經驗與感受是由內在所引發的身心現象學門。也 根據以下綜合各派觀點,劉美珠(2006)將之歸納如下:

(一)身體是活生生的有機「動作體」。

(二)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現象,強調內在自我覺察與開發身心覺察能力。

(三)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而非目標導向(goal-oriented)。

(四)強調「體知」(embodiment)的學習而非僅是「認知」的學習。

(五)提出學習是一連串覺察、選擇與改變的過程。

(六)重視接觸(touch)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education),並強調其對於「身 體在教育」的重要性。

(七)學習尊重及體會身體智慧(body wisdom)。

(八)除了自我內在探索外,更需要致力於自外在環境之人、事、物和諧相處。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展之背景

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是以身心學概念為基礎,並透過「動作教育」的模式,

來了解自我個體本身的功能與結構,並透過動作操作的感受,讓身體和心理相互 產生密切的聯結,透過實際操作所累積的經驗,更進一步的瞭解自己與控制自己 的全人教育(劉美珠、林大豐,200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引自身心學理論作為基礎,透過現場教育的動作模式引 導個體,並將個體與教育聯結,從自我的身體出發,透過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體驗活動,利用此課程瞭解自我與心理的關係,以達到身心和諧的效果,透過 身體覺察的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結構、功能,以體會自我當下的經驗(劉美珠,

2003;劉美珠、林大豐,2004)。

20

蔡琇琪(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強調身體再教育和再學習的觀點,最主 要的手段是以動作做為方式,用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也認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孩子自由使用身體,享受與體會身體的流動,

透過此活動讓孩子瞭解身體。

身心學的範圍相當廣,而每個不同派系都有不同的技巧方式、理論及重點,

但終極目標,都是希望能讓個體的潛能開發出來與身心靈的健康與能達到平衡。

身心學的興起,起源自許多學者對「身體」提出許多不同的解讀,所引發的 出「身」與「心」之間的二元關係論(林季福,2004)。劉美珠(2003)研究中 指出,身心學是研究身心經驗的一門科學。在身心學裡soma指的是身體,跟一般 醫學上所稱的physical body(軀體)有很大的差別。身心學的派系有很多,到1976 年thomas hanna根據不同門派技法的共通點,並選用「soma」這個名詞來界定「身 體」,而「soma」它最根本的意思指的是living body(活生生的身體)、mind body

(有心靈的身體)或thinking body(有思想的身體)。

身心學主要核心是身心合一,為了在突破制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土法煉鋼的 競技訓練模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式體操,它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體對 於自然的動作、律動、情感表達與動作協調的適當發展,而非傳統的身心二元論,

可能只重視心理而遺棄或輕忽身體的一種概念,所提出的身心合一概念,並將此 模式融入個體的生活當中(吳美慧,2006)。

三、呼吸與放鬆相關文獻

呼吸是維持生物生命的象徵,身心動作教育經過許多技巧練習能追尋回原始 的自我本能,讓身體重返身體的源頭,並學習享受寧靜真如本性的生命。搭配胸 腔結構的課程,說明呼吸的重要性及機轉,瞭解吸氣與吐氣時身體結構的三度空 間的變化,並在教學時提醒受試者吸氣要慢,吐氣要細長。呼吸會影響身體各部 位,所以呼吸是最好的按摩方式,許多研究顯示當將呼吸的意念集中在痠痛的地 方時,可以放大身體的空間,並減緩身體的痠痛,呼吸的的方式不是單單只有胸 口或腹部而以,應是以三度空間的呼吸,讓這呼吸發生在身體任何一個地方,讓 它包含身體內部或皮膚上。

21

劉美珠(1999)指出,當個體在一呼一吸當中,生理就產生許多的變化,不 管在心理或身體姿勢動作上,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透過呼吸感受身體在「緊」

與「鬆」之間的不同,進而學習身體的使用與控制。卓子文(2001)研究顯示,

利用呼吸放鬆的方式設計課程,讓受試者體吸與吐氣對身體的影響後,再接受技 巧訓練,受試者更能注意到身體與動作之間所發生的覺察,因此改變受試者身體 使用的習慣,更能覺知並適度調整自己不當使用姿勢。而蔡琇琪(2004)研究指 出透過呼吸覺察,受試者在放鬆方面確實能呈現出有正確的效果及改善。

林大豐、劉美珠(2004)在研究指出,將呼吸配合意念應用在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中,並在操作動作過程中配合呼吸的調整,可以達到疼痛部位的放鬆目的,

而江正發(2006)也指出透過呼吸能縮短疼痛的時間與狀況。

許志耀(2002)指出,當個體動作無法與呼吸配合時,會產生憋氣或當呼吸 控制不佳時,呼吸和循環系統會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同時直接會對動作 質量及技術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

經過以上文獻顯示,呼吸與放鬆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裡被廣泛的應用,可以 應用在不同年齡或不同工作型態的對象身上,而且都能看到明顯的改善或幫助。

透過呼吸的調整,可以幫助疼痛的減緩及舒解、身心的放鬆效果。

四、身體覺察能力之文獻

身體覺察能力是實施各項活動的基礎。Syer and Connolly(1998)提到,身體 覺察對運動領域而言,指的是運動員對自己本身身體的覺察能力,最主要是幫助 運動員身體的放鬆以及認知方面的改變。身體察覺會產生視覺意象,並利用此意 象改變無效技能模式,身體覺察可以幫助運動員培養身體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如 果以身心學的觀點來看身體覺察時,他指的是覺察你的身體,主要是將注意力集 中在身體的內在感受,活在自己的身體裡,並將無意識行動提升到有意識的成面 上,最終目的是察覺每一個當下(劉美珠,2003)。

卓子文(2001)發現,當個體透過参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受試者能清 楚的描繪身體的感覺,並透過異念的轉變及隨著覺察意識的提高,受試者可以覺 察自己身體的肌肉張力情形,以及少數受試者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因素對身

22

體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可見身心動作教育能使覺察的深度增加。

林清和(2001)指出,身體覺察對運動員而言,是能察覺身邊環境和自己身 體感受變化的敏感度,最主要是因為此身體覺察會影響認知評估以及因應策略的 運用,進而間接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身心技巧及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協助個人能回到 身體、開發身心察覺,並能增進自我調整的能力。不管是運用哪種身心技巧,他 都是以身體為原點,並透過呼吸、意象、視覺化、體知化、動作、聲音、手的接 觸,利用不同的教具並與自然界的情境將結合,設計一系列的身體活動來進行(劉 美珠,2003)。

陳玉鳳(1998)指出,開發身體覺察能力,是學習自我探索的第一步,覺察 能力必須包括生理、心理、情緒和意識四個層面,經過許多研究顯示後,他也認 為覺察能力的提升必須靠平時練習培養。

陳玉鳳(1998)指出,開發身體覺察能力,是學習自我探索的第一步,覺察 能力必須包括生理、心理、情緒和意識四個層面,經過許多研究顯示後,他也認 為覺察能力的提升必須靠平時練習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