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棒球運動員 膝關節疼痛效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棒球運動員 膝關節疼痛效果之研究"

Copied!
1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

國立台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棒球運動員 膝關節疼痛效果之研究

研究生:林淑婷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2)

I

(3)

II

(4)

III

謝 誌

首先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林大豐老師以及劉美珠、蘇維杉老師,他們 3 位老 師悉心的教導,使我得以一窺身心學領域的深奧,不時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 向,使我在這兩年中獲益匪淺,老師對學問的嚴謹更是我這輩子學習的典範。本 論文的完成另外亦得感謝周財勝主任的大力協助,因為有你的體諒及幫忙,使得 行政資源方面,可以很順暢的完成。還有那些當我實驗對象的兒子們,真的很謝 謝你們,很認真的做,也很認真的寫,隨然你們都會抱怨,為什麼要寫這麼多,

但你們為了我的研究,真的還是把它當成在寫情書一樣,真的辛苦你們了,也因 為你們的認真,才能讓我很順利的將論文完成。

再來就是在這兩年裡陪著我熬夜、聽所訴苦、陪我歡笑並有著革命情感的同 學們(惠蘭、佩玲、淑惠、合惠、俊佑、佳慶、世陽、聖杰),你們可是我這輩子 最親最愛的同學了。在這些日子裡有我們共同的生活點滴,還有因為熬夜在班網 上互相勉勵、互相打氣的加油聲,如果沒有你們我可能很早就放棄了,也還好有 你們我才可以一直撐到現在,再一次用我最深最真誠的心謝謝你們我親愛的同學 們,還有一句是我一直想說的,有你(妳)真好,也恭喜我們順利走過這兩年,終 於可以開花結果了,等著領取豐碩的成果吧。

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兒子與女兒,在這兩年期間,總是在背後默默支 持著我,才能讓我有著前進的動力,如果沒有你們的體諒、包容,相信這兩年的 生活,將是很不一樣的光景。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摯愛的老師、同學及家人。

林淑婷 謹誌 101 年 6 月

(5)

I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棒球運動員膝關節 疼痛效果之研究

研究生:林淑婷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日期:2012.06

摘要

研究目的:探討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是否改善 之效果,並瞭解球員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喜愛度及課程的難易度。研究方法:

以 A 國中棒球隊 10 名球員為研究對象,實施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分別在課程 前、後進行膝關節活動角度、一分鐘起立蹲下測量,並將教學日誌、觀察員回饋、

課程回饋單等資料加以分析,以評定受試者膝關節疼痛之改善效果。

研究結果: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膝關節改善效果如下: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顯著增加球員膝關節的活動角度(P<0.05)。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顯著增加球員膝關節一分鐘起立蹲下的次數。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顯著降低球員膝關節疼痛在日常生活、站立、下蹲、

練習等方面的影響,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棒球員膝關節疼 痛改善上有明顯的效果。

二、棒球運動員,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程度如下:

(一)棒球運動員對於課程的喜愛程度占 86.9%。

(二)棒球運動員對於課程的難易程度容易占 82.6%。

整體而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改善是具有顯著效 果的。

關鍵詞: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

(6)

II

A Study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for Improving the Knee Pain of Baseball Players

Graduate: Shu-ting Lin Advisor: Dah-Feng Lin. Ph. D.

M. Ed. Thesis, June, 201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on knee pai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baseball players, and furthermore, to understand the preference of the players toward the course and the level of the course difficulty.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en players on A junior high school baseball team, who took part in the ten-week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The quantitative data in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by the measurement of the knee range of motion and the one-minute stand-up squat, which were execu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Simultaneously, 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the teaching journals, the observer’s feedback, and the course feedback were also collected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as follows:

I. In respect of the effects of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on knee pain:

1. The players’ knee range of mo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implementing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P<0.05).

2. There wa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he stand-up squat that the players did within one minute after implementing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3.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reduced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players’ knee pain in their daily life, such as standing, squatting, practicing, and so on. It show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had the vital effect on easing the players’ knee pain.

II. In respect of the players’ acceptance of the somat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1. The players expressed a strong preference (86.9 percent) to take the course.

2. The players claimed that the program was easy (82.6 percent)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In conclusion,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knee pain of baseball players.

Keyword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baseball player, knee pain

(7)

III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I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 論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之研究...8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和文獻...18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之探討...26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在改善身體疼痛之相關文獻...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程序...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37

第三節 研究人員與場地...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4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44

(8)

IV

第六節 課程編擬與規劃...46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討論 第一節 研究前準備階段...78

第二節 課程實施歷程...80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改善情形...106

第四節 棒球運動員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喜愛程度與難易感受程度....113

第五節 綜合討論...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8

第二節 建議...12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31

英文部分...136

附 錄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137

附錄二 膝關節活動角度測量表...138

附錄三 疼痛指數量表...139

附錄四 教學日誌...140

附錄五 觀察員紀錄表...141

附錄六 球員課程回饋單...142

附錄七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教案...152

(9)

V

表 次

表2-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6

表2-4-1 改善身體疼痛之研究...28

表2-4-2 呼吸放鬆效能之研究... ...30

表2-4-3 身體覺察效能之研究... ...32

表2-4-4 身體構圖效能之研究...34

表3-5-1 資料編碼方式列表...45

表3-6-1 課程效果分析...73

表3-6-2 課程實施規畫表...74

表4-3-1 十週膝關節活動角度之分析表...106

表4-3-2 十週一分鐘起立蹲下之變化...107

表4-3-3 膝關節疼痛對日常生活影響之變化...108

表4-3-4 参與者膝關節對站立的影響之變化...109

表4-3-5 膝關節對下蹲的影響之變化...111

表4-3-6 膝關節對練習影響之變化...112

表4-4-1 球員對身體構圖課程喜愛程度分析表...113

表4-4-2 球員對身體構圖課程難易程度分析表...114

表4-4-3 球員對身體覺察課程喜愛程度分析表...115

表4-4-4 球員對身體覺察課程難易程度分析表...116

表4-4-5 球員對呼吸與放鬆課程喜愛程度分析表...117

表4-4-6 球員對呼吸與放鬆課程難易程度分析表...118

表4-4-7 球員對身體動作探索課程喜愛程度分析表...118

表4-4-8 球員對身體動作探索課程難易程度分析表...120

表4-4-9 球員對第一循環課程喜愛排行榜...122

表4-4-10 球員對第二循環課程喜愛排行榜...123

表4-4-11 球員對第三循環課程喜愛排行榜...124

(10)

VI

圖 次

圖2-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27

圖3-1-1 研究架構...36

圖3-1-2 研究流程圖...38

圖3-3-1 活動場地...40

圖3-4-1 關節角度量角器...41

圖3-4-2 關節角度量角器(打開)...41

圖3-4-3 膝關節疼痛量表...42

圖3-6-1 身體構圖...47

圖3-6-2 身體檢視...48

圖3-6-3 身體彩繪...49

圖3-6-4 單腳平衡練習...49

圖3-6-5 浮條平衡探索...50

圖3-6-6 坐式左右搖擺...50

圖3-6-7 立式左右搖擺...51

圖3-6-8 三度空間的呼吸(一)...52

圖3-6-9 不同身體姿勢呼吸(一)...52

圖3-6-10 不同身體姿勢呼吸(二)...52

圖3-6-11 腹式呼吸練習...53

圖3-6-12 背部放鬆(一)...54

圖3-6-13 背部放鬆(二)...54

圖3-6-14 膝關節空間放鬆...55

圖3-6-15 小蝦米...55

圖3-6-16 肩腹部伸展...56

圖3-6-17 骨盆時鐘...57

圖3-6-18 貓式動作...58

圖3-6-19 膝關節按壓...58

圖3-6-20 仰臥屈腿...59

(11)

VII

圖3-6-21 坐式小腿下拉繞環伸展...60

圖3-6-22 上下伸展...60

圖3-6-23 下背伸展...61

圖3-6-24 抱膝背部伸展...61

圖3-6-25 肩胛骨伸展...62

圖3-6-26 臀大肌伸展...62

圖3-6-27 抱球伸展...63

圖3-6-28 前推肩部伸展...63

圖3-6-29 骨盆伸展...64

圖3-6-30 左右屈膝練習...64

圖3-6-31 翹單腳體前屈動作...65

圖3-6-32 翹單腳體前下壓伸展...66

圖3-6-33 踝墊立與勾起...66

圖3-6-34 起立與坐下練習...67

圖3-6-35 四頭肌伸展...67

圖3-6-36 背部伸展腿屈伸動作...68

圖3-6-37 平躺小腿下壓練習...68

圖3-6-38 膝部伸展...69

圖3-6-39 跪球平衡...69

圖3-6-40 課程架構...71

圖4-3-1 膝關節活動角度之變化圖...107

圖4-3-2 一分鐘起立蹲下之變化圖...108

圖4-3-3 膝關節疼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變化圖...109

圖4-3-4 膝關節疼痛對站立的影響程度變化圖...110

圖4-3-5 膝關節疼痛對下蹲的影響程度變化圖...111

圖4-3-6 膝關節疼痛對練習的影響程度變化圖...112

(12)

1

第一章 緒 論

運動傷害是許多喜好運動的人最痛恨的事情,何況身為一個運動員。當運動 傷害發生時,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適當處理或治療時,將會影響受傷部位的復原 時間及情況。當受傷部位在接受治療處理不當時,也會使受傷的情況更加惡化甚 至造成長期或永久的傷害。

本章旨在敘述本研究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 明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操作型定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 及限制以說明本研究主要歷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棒球運動為我國重點發展項目,也是目前吸引最多觀眾的球類運動之一,又 因政府大力推動之下,對於基層開始培養選手的做法,更是不可疏忽的事情(林 三豐,2006)。

許多棒球選手因為受傷而無法出賽的情況時而所聞,從旅外球員王建民、郭 泓志,以及目前在中華職棒的彭政閔、陳金鋒等,都是因為手或腳受傷喪失出場 比賽的機會,有的因為傷勢過重,最後選擇以開刀來接受治療,使得整個球季或 訓練報銷,也可能因運動傷害的產生過度嚴重導致運動員生涯的暫停或中止。而 對於運動員來說,参加比賽是一種自我挑戰與肯定的方式(李榮豐,季力康,

1998),如終止運動員的上場機會,等於放棄身為選手的生存價值。

根據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2008 年針對 13 所高中職 441 名球員健診資料統計顯 示,選手運動傷害部位統計情形如下:肩關節 135 人(36.3%) 、肘關節 158 人 (42.3%) 、膝關節 45 人(12.1%)、脊椎關節 16 人(4.1%)、踝關節 10 人(2.3%)、

腕關節 8 人(2%)。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防護組,也在 96 學年度 484 場全國 比賽中統計,接受過防護員服務的次數高達 10334 次,每場比賽平均服務了 21.35

(13)

2

次之多,由資料顯示國內的棒球選手受傷或需照護的議題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棒球的運動傷害大部份都著重在肩膀與肘關節,但是膝關節疼痛的問題,在 國內研究顯示處於第三名,也一直有居高不下狀態,甚至還比國外來的嚴重。

Kibler(1995)指出,美國大聯盟的運動傷害調查,膝關節傷害占所有傷害的 13.2%,膝關節在棒球運動傷害部位也只排名在第五名,但反觀其它一、二名部位 都相同,但為何就唯獨膝關節傷害比國外來的嚴重呢?這問題是否值得我們深思 熟慮。

運動員面臨膝關節疼痛時,大多是消極與抑制性的接受治療,都是由第三人 稱的角度將傷者的身體當作是一個物體,哪裡疼痛就醫治哪裡,痛在哪裡就治療 哪裡,這種醫治方式,雖然可以改善疼痛的狀況,但卻是短暫的,膝關節疼痛的 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在身心學領域中認為,改善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應從教育的觀念著手,如運動員不能重新檢視自己、瞭解自己,即使目前醫療體 系多麼進步與新進,膝關節疼痛的問題依然持續存在著。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論,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一種課程模 式,它主要重視個人的內在經驗體會與反省,並藉由身體動作模式進入自我的內 在世界裡,並重新體會、教育身體,並學會對身體尊重與傾聽。身心學主要是以 第一人稱的角度為主,利用教育為手段,強調身心合一的觀點,應用身心技巧開 發個體對自己身心的覺察能力,透過各種不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跟自己的身體做 溝通,能更清楚與隨時體會自己身體的內在經驗,並可以自我調整和放鬆,並在 瞭解身體構圖之後更能正確的使用身體,讓身體的表現更精準,且能讓身體自我 放鬆,增加自體的自療能力及減少不必要的運動傷害(劉美珠,2003)。

台東縣體育運動項目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棒球項目了,所以在研究者任教的 學校也是如此,但進入這所學校長達 9 年時間,總是發現選手有著各樣的傷害,

從肩關節到腳掌都有,而前三名是肩關節、肘關節與膝關節三個部位,而前兩名 已有許多人做此研究,尚未有人做過膝關節所以我想將此問題融入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裡,透過課程的参與,探討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是否可以達到改善。

根據王偲潔(2007)、王德正(2007)、尤瀅捷(2007)、江正發(2006)、林 茂欽(2005)、周英嬌(2010)、陳昱甫(2006)、許語喬(2009)、郭立仁(2011)、

張聖岳(2011)、鐘志安(2009)等與運動相關研究顯示,學員透過参與身心動作

(14)

3

教育課程後對於疼痛與姿勢的使用都有明顯的改善,如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融入 我的教學中,是否可以改善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情況,這也是吸引我想去研究 的動機。

研究者是運動員出身,從國小三年級一直到任教,不管是自己當運動員還是在從 事運動教練相關事務,在這期間我與運動傷害這名詞一直無法脫離。研究者國中 一年級,也是運動生涯剛起步之時,在一次彎道練習臀部感覺被撕裂後,就倒地 不起,而這次受傷被醫生判定,研究者再也不可能回到運動場上,但研究者不甘 心,只覺得「為什麼是我?」,所以研究者當時利用許多的方法與復健,一年後回 到田徑場,而成績甚至比受傷前還好,也因為這原因,研究者接觸了許多這方面 的知識,對於要如何保護自己,到現在如何保護學生與選手,不管是哪一個領域,

研究者都很有興趣,因為研究者希望對於本身、學生或選手,不要再遇到像研究 者當時的慘痛傷害以及無助,要讓他們有一個長長久久,並且安全且具有發光發 熱的運動生涯,更期待此研究的顯示,能提供選手、教練對如何改善膝關節疼痛 有所助益。

(15)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上述問題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透過編排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改善之 效果。

二、瞭解棒球運動員,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接受喜愛與難易程度。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問題為:

一、探討所編排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膝關節改善是否有成 效?

(一)探討所編排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膝關節活動角度改善 是否有成效?

(二)探討所編排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一分鐘立蹲下次數增 加是否有成效?

(三)探討所編排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疼痛指數降低是否有 成效?

二、探討棒球運動員,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情況與學習情形如何?

(一)探討棒球運動員,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喜愛程度如何?

(二)探討棒球運動員,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難易程度如何?

(16)

5

第四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膝關節疼痛

膝關節疼痛,是指膝關節部位,所產生的不舒服,例如創傷性疼痛(骨折)、 肌肉失衡、姿勢使用不當、先天性扁平足、過度使用所造成磨損、退化或是嚴重 的關節位移所導致膝部疼痛所稱之。

本研究對於膝關節疼痛的定義指的是,選手因練習、比賽、身體使用不當、

長期肌群處於疲勞狀態使之肌肉及韌帶受損所受的傷害,進而使膝關節產生疼痛 之症狀,並非天生膝關節不良所造成之疼痛。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以身心學理論作為基礎,

它主要強調的是以第一人稱發展一系列活動來開發或察覺身體能力的課程,主要 是在個人經驗、動作、情緒、姿勢、想法、自我概念與外在環境的互動及個人自 主性與個別差異,並透過實際的操作過程,讓個體能重新教育,提升身體的使用 效率與找到正確調適的出口,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更是一個自我反省、自我探索 及自我重新認識的教育過程(劉美珠,1999)。

本研究是指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理念,選擇適用於改善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 相關課程內容進行編排。課程內容將以身體構圖、呼吸、放鬆、自我身體覺察、

身體動作探索為主。

三、身體構圖

身體構圖的主要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在腦海中對於自我身體結構意象呈現的 狀態。如果在腦海中所顯現的身體結構是正確的,動作自然就會比較符合正常體 位的方式呈現;如果腦海中對於身體結構認知是不符合自然定律時,姿體動作表 現就會沒有效率並且運動傷害的比率就會提高(Conbale, 1998)。

本研究所指的身體構圖是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主要內容之一,活動主要內容著

(17)

6

重於胸腔、肩關節、脊椎、髖關節、膝關節、腳掌與踝關節等六個部位。

四、身體覺察

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1989),覺察指個體對自己身心活動知覺了 解的歷程。身體覺察主要是,注意力能完全地集中在身體內在感受,並將無意識 的行動提昇到意識層面,進而體察每一個當下,而要能保持深刻的存在感,直到 身和心密切結合為一(劉美珠,2003)。

本研究身體覺察指的是,個體接觸、經驗、注意、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感 覺及反應的過程,包含對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身體異常、身體控制及呼吸放鬆 等五大層面的知覺。

五、身體動作探索

身心動作教育重視身心整合,強調個體是由內在經驗去感受身體變化,以瞭 解身心現象,並能透過身體動作探索提升自我身體的認知與控制,以提升動作效 率及學習放鬆的方法,身體動作教育課程,主要是透過重新檢視(re-check)、具 體經驗(embody)、自我身體結構(structure)、功能(function)、動作(movement)、

感官知覺(sensing)、感受(feeling)、意識活動(thinking),以達到調整和平 衡身心的一個教育課程(劉美珠、林大豐,2001)。

本研究所指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是利用身體構圖、自我身體覺察、呼 吸與放鬆、身體動作探索的概念,達到個體對於身體使用的正確性,改變舊有不 良的姿勢與習慣,以提升膝關節疼痛之改善效果。

(18)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研究以台東縣 A 國中患有膝關節運動傷害的棒球隊球員,共 10 人為研究對 象,實施為期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並接受課程前、後施測,並將所蒐集的 資料為主要研究範圍。

二、研究限制

(一)受試者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不同,可能也會影響施測結果。

(二)研究者無法控制受試者在課程教學進行中,投入的心力狀態,因此對於 實施課程之後,會因投入心力不同而產生不同效果。

(19)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擬針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改善效果之研究進行 文獻探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之研究;第二節身心 動作教育之相關理論和文獻;第三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之探討;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在改善身體疼痛之相關文獻,並將當作佐證支持與研究參考方 向。

第一節 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之研究

本節分為五個小節來作說明,內容分為棒球項目的運動傷害、棒球運動傷害 發生原因分析、常見膝關節疼痛部位、運動傷害之處理方式、運動員運動傷害就 醫情況。

一、棒球項目的運動傷害

棒球運動傷害多半是神經或骨骼肌肉系統方面的問題,最主要是因為選手長 期且持續性的参與棒球練習或比賽,選手當過度使用身體肌群或關節時,會使身 體出現長期累積性的慢性運動傷害,特別是軟組織的傷害居多(Lyman, Fleisig, Andrews & Osinski, 2002)。Kibler(1995)對棒球項目的運動傷害研究指出,棒 球選手受傷部位,以肩關節的受傷還是位居第一位,其次是大腿肢段(upper leg)、

肘關節、踝關節和膝關節。

史磬霖、朱彥穎、詹益聖等人(2004),對甲組成棒選手受傷部位加以調查研 究顯示,前兩名為肩關節與肘關節,至於膝關節傷害為第三名,其次傷害部位排 名為腰椎與踝關節。並且指出高達八成的甲組棒球選手指出,從事活動時,曾經 有過肌肉、肌腱、骨頭、關節疼痛或浮腫的狀態產生,而七成五的選手表示他們 的手臂、手掌、腿或腳掌也曾感覺不舒服與酥麻的問題。

(20)

9

Collins and Comstock(2008)指出參與棒球運動選手發生運動傷害的比率加以 收集整理,結果顯示每一千個運動時數會發生 1.26 次的傷害。American Academy Pediatrics(2001)也指出美國每年参與棒球運動的青少年,發生運動傷賴的比率 也約在2-8%之間,而最常見的傷害類型大多屬於韌帶扭傷方面。

楊賢銘(1998)就中華民國棒球國家代表隊選手,在訓練期間前往左訓中心 醫療室的就醫紀錄加以整理發現,五年裡共622人次中,以肌肉拉傷315次最為頻 繁,其次為扭傷。受傷部位還是以肩部比列最高,膝關節排列第四佔10.45%之多。

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防護組在96學年度學生棒球聯賽從高中到國中共484 全國比賽中,將有受防護員服務的次數加以統計後發現,服務總次數為10334次,

平均每場防護員需服務21.35次之多,而膝關節部位共服務518次佔5.01%(中華民 國棒球協會,2008)。陳勝凱、洪玉珠、林德嘉、李憶農(2002),針對高雄國 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393位選手進行運動傷害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運動傷害的 選手高達佔96.9%,其中受傷部位以膝部受傷人數最多佔58.5%。

膝關節本身並不是一個穩定的關節,根據骨骼結構,它的穩定必須透過韌帶 與肌肉來提供,而韌帶結構最主要是靠肌肉收縮和韌帶來固定,所以運動員在操 作技術過程中,可能因為熱身不足、運動較累、用力過猛或重複性動作的使用,

導致肌肉收縮反應來不及而造成膝關節的受傷(李孔嘉、吳濬哲、彭慧美,1990、

黃啟煌,2003)。但為什麼膝關節保護如此重要,最主要是當膝關節受到傷害後,

它的復原功能不易,而且膝部受傷後很容易再度受傷的比率又比其他部位高(王 顯智,2003)。

根據以上文獻可得知,棒球項目的運動傷害除了比較常見的肩關節與肘關節 外,置於膝關節的傷害,在棒球運動運動員身上也是很常見的。膝關節本身因為 是一個不穩定結構,穩定性必須透過韌帶與肌肉來提供,在加上膝關節受到傷害 之後,復原功能又不易之下,膝關節的保護理所當然,就成為運動員一個很重要 的課題。

(21)

10

二、棒球運動傷害發生原因分析

賴金鑫(1983)指出,在英國對於醫院急診室方面的統計,有百分之五到醫 院急診的病患當中,都是因為運動傷害求醫的。而當受傷產生之時,至少一個星 期不能從事運動,其中又有十分之一左右的患者,因為傷害過重而無法執行正常 生活作息。

任何運動在操作過程當中,身體多少都會發生組織、器官的損傷、病變或生 理障礙。一般對於運動傷害的認定,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甚至也有因運動而引 起的死亡等,我們都可將它稱之為運動傷害。當運動員受運動傷害所困擾時,不 管在生理或心理都會造成很大的衝擊,且一定會影響運動表現或身體的健康情 形。根據許多研究的調查都顯示,喜愛運動的人知道要完全避免運動傷害的產生 是極為困難的,而造成運動傷害的因素很多,因此瞭解運動傷害的原因,是運動 員避免運動傷害發生最重要的一環。

膝關節是相當複雜的結構,它必須承受越人體3到5倍的體重,但根據運動學 表現,在彈跳落地時膝關節所要承受的壓力,並不是只有垂直向的彎曲,還有內 外展及內外旋的壓力,所以如果原本膝關節所需承受的壓力再加上內外展、內外 旋時,膝關節內部前十字韌帶就有可能產生損傷(陳政宇,2009)。

Kibler(1995)研究指出,許多研究對於棒球運動傷害大都只有在肩關節與肘 關節這兩部位,但其實透過動力鏈的理論機制瞭解,下肢的穩定性會影響上肢投 球的正確動作,因為動力鏈包含力量的產生、力量的傳遞、力量的吸收三部分,

正確的動力鏈產生,能使選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產生連繫性的完美動作表現,

違者相反,所以當下肢不穩或有傷時,許多運動員又為維持相同水準做投球或打 擊表現時,就必須藉由其他動力鏈上的其他肢體產生力量,來彌補力量不足的情 況,因此亦會促使棒球運動員改變投球姿勢或是可以降低下肢關節的壓力,進而 可能造成肩關節、肘關節或背部產生傷害。

運動傷害的成因,基本上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及其他三種。內在因素又可 以分為;體適能、生理限制、技術程度、心理狀態、生理狀態。外在因素又可以 分為;環境因素、運動的性質、運動用具、場地設施、運動服裝、保護裝備、指 導或監督。其他因素又可分為;對預防傷害的意義認識不足、缺乏準備活動或準

(22)

11

備活動不正確。日本的運動醫學專家也將受傷的原因分為(賴金鑫,1983):

(一)有意或無意的犯規:身體接觸性的運動項目,常會因對方故意或無心的 犯規而造成傷害。

(二)輔助運動或熱身運動不足:肌肉的放鬆最主要是靠熱身與輔助運動,如 暖身不足時,肌肉成僵硬狀態,這時肌力不但會減退,而且容易發生肌 肉抽筋與拉傷的現象。

(三)運動過度:當運動量超過身體肌群可以忍受的程度時,疲勞因此產生,

而當肌群處於長期疲勞狀態時,運動傷害就此產生。

(四)技巧錯誤:從事運動時,如果技巧不正確,身體的負擔就會增加,長期 利用不正確的身體使用時,傷害就容易發生。

(五)身心狀況不佳或疲勞:許多運動都需擁有高速及技巧的基本功能,如果 身心狀況不佳或疲勞時,在從事這類具高速及技巧性運動,就很容易出 事受傷。

(六)過分緊張或緊張度不足:過度緊張會引起肌肉使用不協調不良,緊張度 不足會因肌肉伸張度降低,因此太過或不及都是從事運動時危險因素。

(七)自信心過強或責任感太重:往往運動員在高估自己能力時,容易做出超 過自己體能極限的動作而受傷。

(八)運動場地或器材的缺陷:例如凹凸不平的場地。

(九)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如救球而撞到場邊的物品等。

森本哲郎、妻木充法(1993)指出運動傷害分為兩大類,運動外傷與運動障 礙兩種。運動外傷指的是受到一次外力衝擊或跌倒等所引起的傷害。運動障礙這 一類的傷害,大部份是較小的外力所累積而成的,並沒有立即停賽或練習的必要,

但長期忍耐與疏於治療,結果讓病情惡化。

Sherker and Cassell(2002)表示,許多運動傷害的產生,都是在學習技術時,

因嘗試與不當學習所造成,運動技能不熟練或錯誤、暖身運動不夠、運動過度、

身體碰撞而受傷、器材或活動場地不佳、運動規則不熟悉或沒有遵守規則、裝備 不足、精神不集中、疲勞等都可能造成運動員最不願見到的傷害產生(林洋卿,

1999、李孔嘉,1997、藍惠玲,2004)。

根據以上觀點可得知,運動前應依自己身體的狀況,做足熱身運動,並遵守

(23)

12

運動規則與選擇適當的運動場所才進行運動,如果不熟悉或練習不足時,應放慢 速度,以分解的模式慢慢進行練習,等找到訣竅之後,再進行一連串的運動連結,

且運動的時間應適當,避免因運動過度而導致運動傷害的產生。

三、常見膝關節疼痛部位

膝關節是人體內最重大也是最複雜的關節,它連接人體兩根最長的股骨和脛 骨,因此膝關節隨時承受最大的壓力。Majewski, Susanne, and Klaus(2006)指出,

膝關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下肢關節。他們發現在10年內研究發現,在17397受試者 中有膝關節傷害的占(39%),其中68.1%的病人是男性,31.6%是女性,由研究顯 示膝關節傷害已是很嚴重的問題。

棒球運動是全身性的活動項目,所以要做任何動作時,所要牽引的肌群與身 體構造有很多,例如在瞬間突然快跑轉向、腳固定使膝部內轉或突然反覆加速、

減速作急停動作等,而這些動作對於膝關節的負荷都很大,如肌力不足或是姿勢 不對時,膝關節就可能產生危害。

根據目前常見的膝關節傷害種類有前十字韌帶受傷、半月板創傷、髂脛束摩 擦症候群等,以下就各種常見傷害論述如下:

(一)前十字韌帶傷害

十字韌帶受傷最主要是被迫性過度伸張(hyperextension)所造成,當膝關 節處於屈膝狀態時,大腿部位與足部固定不動會產生相對的被迫性內旋運動、或 者有向後壓力存在的的情況下,膝關節會產生突發性過度伸長的狀態,而這種狀 態會造成十字韌帶的單條或雙條撕裂。膝關節如嚴重受傷時,會馬上產生疼痛以 及膝關節不穩定的情況(梁金銅,1989)。

前十字韌帶在緩和拉張情況下,它可以承受四十公斤的張力,但在瞬間快 速移動的動作,前十字韌帶很容易引起斷裂。引起前十字韌帶傷害有三個主要原 因;膝關節外翻、膝關節向前使力過度伸展、膝關節後方大力撞擊壓迫(李勝雄,

1995)。

在許多研究中發現,前十字韌帶是最常發生受傷的韌帶之一(王進華、黃 心怡、王人生,2003),而前十字韌帶是維持膝部穩定及引導與控制的重要結構,

(24)

13

當他斷裂或功能不足時,會引起膝部的障礙與疼痛,而這也是許多運動員最可怕 的惡夢。前十字韌帶是由股骨外髁的後方,一直延伸至脛骨平臺的前方,若其功 能喪失,脛骨平臺會向前方滑動,而使半月板必需承受阻止脛骨平臺前移的負 擔。而慢性前十字韌帶受傷的病人,百分之九十會合併有半月板之傷害(許文蔚,

1998)。

棒球運動常發生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防守、跑壘或滑壘 等動作所造成,而在展現這些動作時會使身體急速前進或停止,膝部和身體會因 慣性向前或向後,因而造成膝關節的扭力過大或衝撞中過大的外力導致前十字韌 帶無法負荷。Butler, Noyes, and Grood(1980)研究顯示,膝關節向內旋轉時,受 力最大的是前十字韌帶。在身體解剖的比較下,前十字韌帶比後十字韌帶還細及 長,在運動力學上,前十字韌帶又時常處於被伸張的情況,因此受傷的機率比後 十韌帶高出許多(王顯智,2006)。

(二)半月板創傷

半月板位於膝關節面是一個纖維軟骨組織,他介於脛骨及股骨高平台之 間,它就像汽車的避震器,最主要的功能是吸收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具有減 震與吸震的效果,也提供膝關節更多的穩定性及增加關節面的潤滑度(許文 蔚,1999)。半月板內部構造是無法再生的,因此增加受到傷害的嚴重性。

半月板最主要會受傷是因為膝關節長期呈現扭轉或蹲踞姿勢,或是遭受運 動傷害和車禍等過度外力,而導致半月板軟骨的破裂(歐宗明,2000)。當年 齡越大,肌力與功能逐漸退化,而這會使半月板的磨損程度越高與嚴重。

半月軟骨受損會導致積水、早期骨關節炎,當半月板受損時,更有可能會 出現單獨或合併內側副韌帶(韌帶)或前十字韌帶撕裂。因此半月板受傷的病 患會有軟腳無力、卡住和膝蓋活動時有聲響產生的現象,而這些現象會導致膝 關節本體感覺的受損。

(三)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發生的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球員跑步時膝關節會出現規 律性地交替伸直與彎曲。當膝關節伸直時,髂脛束會向前滑動,當膝關節彎曲 時,髂脛束會向後滑動。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都出現在有連續性跑步及髂脛束太 緊(賴金鑫,1988)。

(25)

14

(四)膝關節側副韌帶斷裂

側副韌帶(collateralligaments)包括內側副韌帶(medialcollateral ligaments)與 外側副韌帶(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內側副韌帶最主要的功能是限制脛骨相 對於股骨向外移動。外側副韌帶主要的功能是限制脛骨相對向內移動,如內外側 副韌帶有損傷時,膝關節會處於不穩定狀態,時間一久又沒復健,嚴重就是側副 韌帶斷裂,也會導致膝關節相關結構受損(梁龍鏡,2004)。

(五)膝蓋骨軟骨軟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r; biker‘s knee)

膝蓋骨在股骨(大腿骨)的下端,如果兩者密接角度不良或摩擦過度,就會 造成軟骨受傷退化現象。對於活動較激烈的運動,自然就容易傷及膝蓋骨後方之 軟骨(梁龍鏡,2004)。

(六)膝蓋肌腱炎(patellar tendinitis; jumper’s knee)與股四頭肌肌腱炎(quadriceps tendinitis)

膝蓋肌腱(patellar tendon)位於膝蓋骨下方,每當股四頭肌(quadriceps)用力 收縮時,就會拉扯到膝蓋肌腱,因此舉凡跑、跳及其他用力收縮股四頭肌為主的 運動,都有可能發生膝蓋肌腱炎毛病,而這種疼痛最常出現在跳躍項目的運動員 (梁龍鏡,2004)。

(七)膝膕肌肌腱炎

膝膕肌主要的作用是在幫助後十字韌帶,防止腳著地時大腿骨會對已固定 在地面的脛骨產生向前滑動的情形,其次是協助維持脛骨對大腿骨產生向內旋轉 的作用,因而防止大腿骨產生向內旋轉的作用,因而防止大腿骨的外踝離開脛骨 的外上端平台,以及縮回外側半月狀軟骨的後弓部(梁龍鏡,2004)。

(八)滑膜炎

滑膜是關節囊的最裏層,當發生急性、慢性創傷、滑膜增生或滑膜肥厚時,

滑膜會與關節面產生磨損而造成滑膜炎(梁龍鏡,2004)。

膝關節是人體下肢最重要的負重和支撐關節,站立或走路時膝關節內軟骨 平均都需承受人體重量的二分之一至一倍的壓力,上樓梯壓力更可增加到兩倍 多,而下樓梯時更增加七倍之多(賴明偉,1997)。若因一時的疏忽或傷害,而讓 膝關節功能受損,這將會嚴重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如膝關節受傷後仍持續從事

(26)

15

激烈運動,關節內的組織、軟骨和韌帶將遭受不可回復之傷害,甚至可能造成某 些膝關節永久性的喪失功能。

從文獻資料可以發現,膝關節疼痛的運動傷害有許多,本研究最主要是研 究棒球運動員膝關節傷害部分,依技術特性或未知原因之相關因素作深入的探 討,所以必須對運動特性之相關因素,所產生的運動傷害來探討,因此技術養成 時期各種可能造成球員運動傷害的因素更顯得重要。運動傷害的發生唯有找出因 素,並針對主要問題根源加以解決,以降低棒球運動傷害的發生,這也才能符合 参與運動而提升身體健康真正的目的,如此才可以使棒球運動受到更多人的喜 愛,進而讓此項運動發展的更加茁壯。

四、運動傷害之處理方式

一般常見的運動傷害並非嚴重的傷害,但這些小傷雖不會造成立即的生命危 險,但如無立即適時的處理,亦會導致傷勢惡化及慢性傷害,因此在第一時間適 時處理運動傷害的話,不但可以降低傷害的嚴重性並且可以避免二次傷害,更可 以縮短組織修復的時間(朱彥穎,2003)。其處理原則根據賴金鑫(1983);森 本哲郎與妻木充法(1993);駱明瑤(2008)等學者專家的看法歸納如下:

發生急性運動傷害時會產生出血或發炎的狀態反應,同時也會出現紅、腫、

熱、痛及可能呈現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對較嚴重的急性運動傷害還是應行送醫,

輕微的運動傷害則遵循「PRICE」的原則進行,急救的五步驟簡單介紹如下:

(一)保護(Protset)

傷害發生時,第一個處理原則就是保護受傷的部位,將受傷部位適當以 貼布、繃帶或夾板等護具保護或固定受傷部位,以免加重其傷害程度。

(二)休息(Rest)

在受傷後,要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最主要是減少受傷部位出現出血會 腫脹等現象,必要時可使用柺杖做適當的支撐。沒有醫生的檢查與許可,不 應從事激烈的活動,避免再次刺激而使傷勢惡化,同時也能促進復原。

(三)冰敷(Ice)

藉由提升血管的收縮,減緩血液循環速率,並減少組織液滲出,進而達

(27)

16

到降低受傷部位的腫脹、疼痛及痙攣的症狀,以達到肌肉放鬆之效果,因為 受傷部位的腫脹程度會影響復原所需時間的長短。冰敷的時間以15分鐘至20 分鐘為一輪為宜,勿超過時間,否則可能造成皮膚的凍傷。

(四)壓迫(Compress)

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受傷部位,做局部壓迫,以減少內部出血與組織液滲 出,也具有控制傷害部位腫脹的功效,但如有骨折現象者不宜進行壓迫,壓 迫固定時力量不宜過大,在壓迫時須注意受傷部位顏色及感覺,以確保緊度 沒有壓迫到神經及血管。

(五)抬高(Elevation)

將受傷部位抬高於心臟,幫助積聚於受傷部位的組織液能回流,避免受 傷部位的過度腫脹,這可與冰敷、壓迫同時實施。

綜觀以上論點,運動傷害只要遵循以上「PRICE」之原則,並勤於復健與備妥 適當保護用具,傷害還是會降至最低,並且能快速回歸日常生活作息以及再回到 運動場上繼續發光發熱。

五、運動員運動傷害就醫情況

台灣目前醫療環境,除了民間所流傳的民俗療法以外,傳統中醫醫療還是目 前台灣人尋醫的首選;但在十九世紀時我國醫療受到西方文化與科學的影響,民 眾對於健康與醫療行為產生了複雜的態度及行為模式 (黃國晉、梁繼權、李龍騰、

陳慶餘,1995)。

就目前而言台灣醫療體系約可分為三種,中醫、西醫和民俗療法(國術館),

在運動傷害的調查研究中,結果皆發現選手們及學生受傷後尋醫對象,會以中醫 為最優先考量,其次為自己處理(林洋卿,1999、李志恭,2002、王顯智,2003)。

謝祥星、黃啟煌(1996)以96位羽球選手為對象,調查發現運動傷害後的尋醫對 象,以運動傷害防護員佔最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羽球選手出賽時都有隨隊的 防護員,且選手們也很相信防護員的傷害處理方式,除非當運動傷害無法處理時 才會選擇就醫。康正男、莊林貴、康世平、王興國(2005)研究發現,高中棒球 選手就醫以西醫40%為最主要尋醫現象,其次以中醫30.3%、物理治療9.5%、國術

(28)

17

館0.6%、未就醫5.1%。

從文獻可知,對於運動傷害後尋醫現象之選擇方面,結果都發現選手們及學 生運動傷害後尋醫首選,還是以傳統中醫醫療為最優先考量;但在文獻中也發現 也有少許的民眾運動傷害後,沒有選擇就醫,而是採取自行療傷或不理會受傷部 位。

六、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得知,棒球項目的運動傷害除了比較常見的肩關節與肘關節 外,其他部位如膝關節、踝關節、肌群拉傷都是很常見的。而當球員有運動傷害,

主要求助於中醫,有的自行採取「PRICE」的原則,還有的採取不理會態度,因此 加深運動傷害的嚴重性。膝關節是一個不穩定的結構,必須靠韌帶及肌群才能穩 定,而且膝關節受傷後,復原功能不易。運動傷害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熱身不足、

規則、場所、熟練度以外還有長期的疲勞,及身體的使用不當所造成。本研究主 要從技術與身體使用方式著手,讓球員從無意識的使用,到有意識且正確的操作 身體。

(29)

18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和文獻

身心動作教育最主要的概念是來自身心學(Somatics)和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並遵循其中的理論,所建構出來的一種體育課程模式。強調以第一 人稱為出發點,並以內觀自省的方式來感受身體覺察,並透過各種不同的身心動 作技法來改善身體,以達到身心得到舒適與放鬆的狀態。而身心動作教育最重要 的主要構成因素是身體覺察與身心動作技法,本節針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 基礎、身心動作教育發展之背景、呼吸與放鬆相關文獻、身體覺察能力之文獻、

身體構圖之文獻、身體動作探索之文獻等六個部份文獻作如下說明。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基礎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主要是依據身心學觀點及身心教 育之理念,並融合著東西方身心技巧與動作教育的精隨所設計出來的身體教育方 法,並透過動作操作及手技之手段以達到教育或治療之目的(林季福,2004、尤 瀅捷,2007)。

劉美珠(2004a)指出所建構的體育課程模式,最主要是讓個體由動作操作過 程當中體驗自我,並從中發現內在需求的一種身體教育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 望個體在透過動作得到具體經驗(embody)、重新檢視(re-check)、自體的結構 (structure)、動作(movement)、功能(function)、感官知覺(sensing)、感受

(feeling)和意識活動(thinking),也利用這些元素來調整與平衡身心的一種教 育過程(劉美珠、林大豐,2003;劉美珠2004b)。

身心動作主要的主體為「身體」,它主要是在強調探索人體覺察、外在環境 和生物功能這三者之間相互關係,並利用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結合個體實際操 作或手技,讓身體產生經驗、感受及反應,並利用此經驗來調整身體及影響心靈 層面,讓個體更能清楚認識自我,並將潛能發揮出(劉美珠,2002)。

Somatics這專有名詞引用於希臘文中的「soma」,主要的原意是指「完完整整 活生生的有機體」(Hanna,1983)。在中文中,soma與body都翻譯為「身體」,

但soma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去觀察身體,與醫學上的physical body是不同的。根據

(30)

19

王偲潔(2007)指出,從第一人稱所觀看到的身體是「我是我的身體」,而第三 人稱所指的是「我擁有我的身體」。

身心學這門新的領域興起,就是希望人們可以藉由身心學的觀點,提供個體 得到一個從新認識自我的機會,透過實地參與操作的過程,重新體會身體經驗的 感受,並從中體會到「我要的是什麼?」,以及體會到個體為何存與活著的真正 意義(林大豐,2003)。王偲潔(2007)指出,身心學是重視重新整合身心的一 個領域,主要在強調所有的身體經驗與感受是由內在所引發的身心現象學門。也 根據以下綜合各派觀點,劉美珠(2006)將之歸納如下:

(一)身體是活生生的有機「動作體」。

(二)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現象,強調內在自我覺察與開發身心覺察能力。

(三)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而非目標導向(goal-oriented)。

(四)強調「體知」(embodiment)的學習而非僅是「認知」的學習。

(五)提出學習是一連串覺察、選擇與改變的過程。

(六)重視接觸(touch)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education),並強調其對於「身 體在教育」的重要性。

(七)學習尊重及體會身體智慧(body wisdom)。

(八)除了自我內在探索外,更需要致力於自外在環境之人、事、物和諧相處。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展之背景

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是以身心學概念為基礎,並透過「動作教育」的模式,

來了解自我個體本身的功能與結構,並透過動作操作的感受,讓身體和心理相互 產生密切的聯結,透過實際操作所累積的經驗,更進一步的瞭解自己與控制自己 的全人教育(劉美珠、林大豐,200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引自身心學理論作為基礎,透過現場教育的動作模式引 導個體,並將個體與教育聯結,從自我的身體出發,透過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體驗活動,利用此課程瞭解自我與心理的關係,以達到身心和諧的效果,透過 身體覺察的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結構、功能,以體會自我當下的經驗(劉美珠,

2003;劉美珠、林大豐,2004)。

(31)

20

蔡琇琪(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強調身體再教育和再學習的觀點,最主 要的手段是以動作做為方式,用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也認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孩子自由使用身體,享受與體會身體的流動,

透過此活動讓孩子瞭解身體。

身心學的範圍相當廣,而每個不同派系都有不同的技巧方式、理論及重點,

但終極目標,都是希望能讓個體的潛能開發出來與身心靈的健康與能達到平衡。

身心學的興起,起源自許多學者對「身體」提出許多不同的解讀,所引發的 出「身」與「心」之間的二元關係論(林季福,2004)。劉美珠(2003)研究中 指出,身心學是研究身心經驗的一門科學。在身心學裡soma指的是身體,跟一般 醫學上所稱的physical body(軀體)有很大的差別。身心學的派系有很多,到1976 年thomas hanna根據不同門派技法的共通點,並選用「soma」這個名詞來界定「身 體」,而「soma」它最根本的意思指的是living body(活生生的身體)、mind body

(有心靈的身體)或thinking body(有思想的身體)。

身心學主要核心是身心合一,為了在突破制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土法煉鋼的 競技訓練模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式體操,它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體對 於自然的動作、律動、情感表達與動作協調的適當發展,而非傳統的身心二元論,

可能只重視心理而遺棄或輕忽身體的一種概念,所提出的身心合一概念,並將此 模式融入個體的生活當中(吳美慧,2006)。

三、呼吸與放鬆相關文獻

呼吸是維持生物生命的象徵,身心動作教育經過許多技巧練習能追尋回原始 的自我本能,讓身體重返身體的源頭,並學習享受寧靜真如本性的生命。搭配胸 腔結構的課程,說明呼吸的重要性及機轉,瞭解吸氣與吐氣時身體結構的三度空 間的變化,並在教學時提醒受試者吸氣要慢,吐氣要細長。呼吸會影響身體各部 位,所以呼吸是最好的按摩方式,許多研究顯示當將呼吸的意念集中在痠痛的地 方時,可以放大身體的空間,並減緩身體的痠痛,呼吸的的方式不是單單只有胸 口或腹部而以,應是以三度空間的呼吸,讓這呼吸發生在身體任何一個地方,讓 它包含身體內部或皮膚上。

(32)

21

劉美珠(1999)指出,當個體在一呼一吸當中,生理就產生許多的變化,不 管在心理或身體姿勢動作上,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透過呼吸感受身體在「緊」

與「鬆」之間的不同,進而學習身體的使用與控制。卓子文(2001)研究顯示,

利用呼吸放鬆的方式設計課程,讓受試者體吸與吐氣對身體的影響後,再接受技 巧訓練,受試者更能注意到身體與動作之間所發生的覺察,因此改變受試者身體 使用的習慣,更能覺知並適度調整自己不當使用姿勢。而蔡琇琪(2004)研究指 出透過呼吸覺察,受試者在放鬆方面確實能呈現出有正確的效果及改善。

林大豐、劉美珠(2004)在研究指出,將呼吸配合意念應用在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中,並在操作動作過程中配合呼吸的調整,可以達到疼痛部位的放鬆目的,

而江正發(2006)也指出透過呼吸能縮短疼痛的時間與狀況。

許志耀(2002)指出,當個體動作無法與呼吸配合時,會產生憋氣或當呼吸 控制不佳時,呼吸和循環系統會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同時直接會對動作 質量及技術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

經過以上文獻顯示,呼吸與放鬆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裡被廣泛的應用,可以 應用在不同年齡或不同工作型態的對象身上,而且都能看到明顯的改善或幫助。

透過呼吸的調整,可以幫助疼痛的減緩及舒解、身心的放鬆效果。

四、身體覺察能力之文獻

身體覺察能力是實施各項活動的基礎。Syer and Connolly(1998)提到,身體 覺察對運動領域而言,指的是運動員對自己本身身體的覺察能力,最主要是幫助 運動員身體的放鬆以及認知方面的改變。身體察覺會產生視覺意象,並利用此意 象改變無效技能模式,身體覺察可以幫助運動員培養身體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如 果以身心學的觀點來看身體覺察時,他指的是覺察你的身體,主要是將注意力集 中在身體的內在感受,活在自己的身體裡,並將無意識行動提升到有意識的成面 上,最終目的是察覺每一個當下(劉美珠,2003)。

卓子文(2001)發現,當個體透過参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受試者能清 楚的描繪身體的感覺,並透過異念的轉變及隨著覺察意識的提高,受試者可以覺 察自己身體的肌肉張力情形,以及少數受試者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因素對身

(33)

22

體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可見身心動作教育能使覺察的深度增加。

林清和(2001)指出,身體覺察對運動員而言,是能察覺身邊環境和自己身 體感受變化的敏感度,最主要是因為此身體覺察會影響認知評估以及因應策略的 運用,進而間接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身心技巧及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協助個人能回到 身體、開發身心察覺,並能增進自我調整的能力。不管是運用哪種身心技巧,他 都是以身體為原點,並透過呼吸、意象、視覺化、體知化、動作、聲音、手的接 觸,利用不同的教具並與自然界的情境將結合,設計一系列的身體活動來進行(劉 美珠,2003)。

陳玉鳳(1998)指出,開發身體覺察能力,是學習自我探索的第一步,覺察 能力必須包括生理、心理、情緒和意識四個層面,經過許多研究顯示後,他也認 為覺察能力的提升必須靠平時練習培養。

綜合以上的文獻得知,要提升身體覺察能力可以經由練習、學習而得到,不 管這方法運用在什麼人身上,經由研究證實都可以有效提升身體的覺察能力,想 要了解自己唯有透過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並透過這覺察讓自己知道使用身體的 情形,並經過而控制身體與掌握自己。

五、身體構圖

身體構圖(body mapping)與骨骼肌肉解剖模型教學,是身體結構最重要的課 程,希望在瞭解身體結構關係後,能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並能探索體驗身體的 智慧。劉美珠、林大豐(2003)指出,一個人如果頭腦中所認知的身體結構認知 是正確的,動作的展現使用就會以比較好的方式來呈現;但如果個體對身體結構 認知觀念不對的話,動作表現就可能會比較沒有效率,而且很有可能會在参與運 動時造成傷害。江正發(2006)研究指出身體構圖的認知情形增加,可以有效改 善疼痛及放鬆身體,如果能夠重新提供大腦一個正確的結構地圖的話,對於個體 在使用身體方面更為輕鬆,並能預防或降低運動傷害的產生,並可以引領個體進 入身體自我探索之旅。在本研究利用胸腔和呼吸、肩關節、脊椎、髖關節、膝蓋、

腳掌和踝關節的部分,來進行認識體會身體構圖的重要課程架構。

(34)

23

(一)胸腔和呼吸

橫隔膜底部到喉部的空間我們稱之為胸腔,呼吸時空氣在肺部的肺泡中 進行氣體交換,人體最基礎的動作就是呼吸,胸腔最主要是負責呼吸運動,

透過呼吸的過程,整個胸腔和軀幹之中的變化,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與體會。

呼吸是維持生命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而呼吸也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

Conbale(1998)研究發現,呼吸時會帶動全身的關節而產生動作,所以是從 頭到腳都會雖著呼吸而產生不同大小的影響。

(二)肩關節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因活動度大,相對的穩定度也最差,

完全必須靠韌帶與肌群來維持穩定及活動。肩關節主要由鎖骨、肩胛骨及肱 骨三個骨頭所構成。肩部主要關節是肩盂肱骨關節、胸骨鎖骨關節、肩峰鎖 骨關節。

(三)脊椎

人體的運動中軸是由脊椎所支撐,最主要是支持人體站立並抵抗地心引 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脊椎是否在正常位置上對身體的使用影響很大,

所以重新認識脊椎,有助於球員對身體運動中心的瞭解與體會。彭建翔、黃 詩雲(2008)指出,脊椎可分為頸椎七節、胸椎十二節、腰椎與薦骨五節。

每一對相鄰的椎體與椎間關節當中的椎間盤是身體負重相當重要的部位。身 體的支撐及平衡與脊椎有關,當脊椎在長度與彈性上任何一部分發生問題,

都會影響身體的使用成效。所以身為一個運動員認識脊椎的構造,是相當重 要的,而當脊椎構造認知提升之後,身體重心的觀念就會提升,而這觀念有 助於運動員運動時的協調性。

(四)骨盆

骨盆上的髖關節是非常重要的關節,它主要是銜接下肢與軀幹,髖關節 的穩定與否,最主要是它影響球員是否能輕巧移動重心相當重要的一個關鍵 點,骨盆結構的認知與使用方式,會影響著脊椎正常的動作,因此許多下背 痛的問題,如果調整骨盆的認知與活動,都會得到適當的調整,脊椎動作主 要受骨盆結構認知與使用正確性所影響,因此許多下背痛的問題,都可以經 過骨盆的認識與活動而有所改善(劉美珠、林大豐,2004)。

(35)

24

(五)膝關節

膝關節連接人體最長的兩根骨頭,它主要銜接股骨與脛骨。膝關節是一 種滑液關節,它包含脛骨關節和髕骨關節兩個關節, 脛骨主要是由兩個半月 板以增加接觸的面積,膝關節最主要的功能,在吸收全身重量和負荷衝擊的 所有壓力,以利維持關節的正常動作,因此膝關節是一個高穩定性的關節(張 俊翔,2006)。但當運動員對膝關節結構有著錯誤認知時,而運動員又必須 持續使用高頻率、高強度跳躍活動動作的話,可能因此造成半月板或韌帶的 受傷,而這傷害最常見的症狀是髕骨的疼痛(Conbale, 1998)。

(六)腳掌和踝關節

彭建翔、黃詩雲(2008)指出,腳和踝關節的骨頭是身體接觸地面的第 一線位置,主要由26個骨頭,將近40個關節所組成。腳部重心的支點是足弓,

主要透過這支點,可以用來維持走路或是站立時的身體平衡。當運動不了解 腳部的結構,而將重心放錯位置,這會使小腿肌群和阿基里斯腱緊繃,而長 期不正確使用身體時,可能造成慢性疲勞和傷害(Conbale, 1998)。

由以上身體構圖的相關文獻可得知,身體動作的改變,可從認知、情意、技 能三方面著手。傳統上所認識的身體結構,通常只是知識性的灌輸,大略性知道 身體有哪些部位,對於這些部位的詳細結構和功能,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狀態。而 身體構圖的主要概念,是指能在操作身體時發現,個體身體不當使用的現象,而 這現象是造成身體傷害的主要元素,希望藉由身體構圖的概念由有意識修正與精 緻化個體對身體構造的認知,讓身體結構有一個安全而正確的使用方式,讓個體 在使用身體時能更有效率、協調與省力的操作動作。

六、身體動作探索之文獻

「動作」是身心動作教育最主要的手段,它是用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 之一。身體動作探索強調由外顯可見得肢體表現,也同時含有身體內在所有相關

「動」的狀態,活動內容包含呼吸、聲音、道具操作、意象、圖畫、音樂、與他 人身體的接觸……等不同方式所產生的動作,我們都可將它當作是探索身體的途 徑(蔡琇琪,2004)。

(36)

25

當個體對於身體構圖有了不一樣的認知之後,對於身體的使用與動作型態都 會受影響與改變,且對於身體各部位的相關性的認識也將會提升,當身體相關部 位認知提升之後,在操作運動技術會逐漸感覺輕鬆且不易疲勞與降低受傷之程度。

三度空間是身體軀幹的多面向,經過充分探索與增加活動機會,可以讓身體 更自由的延展身體各部位,進而讓身體體會中心軸與末梢部位之間的關係,進行 近端動作的探索,並透過活動讓身體體會,身體動作與地心引力之間的關係以及 身體使用的方式。

劉美珠(2003)利用身心動作教育觀點應用在體育課程教材研究上指出,學 生在参與課程後,表是對自我身體的認識、身體的使用、身體的姿勢、提升身體 覺察能力這四方面都有很明顯的改善與成長。林季福(2004)研究發現,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對脊柱側彎角度都達明顯改善,而且在呼吸效能、身體鬆緊覺察、身 體使用、身體結構、不良姿勢、身體態度及整體身體覺察能力方面都有良好得助 益。

綜合以上相關研究結果,可以知道身體動作探索透過呼吸練習,可以讓受試 者達到放鬆、安定的正面效果,並可以讓受試者提升個人的身體覺察能力,同時 從中可以開發、活用或創造更多動作的可能性,進而對自己的動作及感受度增強。

身體動作探索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身體,感便受試者對身體態度愛護自己 的身體,並學習人與人的相處模式與新的體驗感受。

(37)

26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之探討

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基礎是身心學,遵循理論的根本發展出基本概念、課程 目標、課程觀念、教師角色、課程設計與評量方式,並期望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模式,規劃針對棒球運動員膝關節改善為主的訓練,並由五大方向規劃課程架 構及六大類目的教材形式。本研究嘗試利用身心動作教育的各大課程中的主要內 容,擷取四大項,利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融入改善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之 課程,以下分別將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模式、模式與本研究主要相關之教材加以 列表說明如表2-3-1及圖2-3-1。

表2-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劉美珠,2006:31)

分類/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探 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1.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包括與自我、與他人、

與環境)及提升身體使用的效率,並瞭解自我,以因應外在多 變的環境。

2. 促進身心平衡之健康。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的 探索,從動作中瞭解到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中所得 到的滿足與自信。

教師角色

1. 有正確的身體觀點和態度。

2. 對動作結構體與功能擁有充分的認知與體會。

3. 為一個協調者、引導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進而認識與 體會身體結構、學習與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探索本能 性的自由動作、提升身心適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等,

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

評量方式 以檔案評量為主,包含學生的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單等。

(38)

27

圖2-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資料來源:(引自劉美珠,2001:166)

綜合以上,棒球運動在動作的控制和表現上非常的重要,更需要軀幹的核心 肌力來提昇動作的穩定度,以及強而有力的身體各肌力來展現其技巧能力。由以 上文獻得知核心肌群肌力的好壞,會影響到基本運動能力的表現;接受核心肌群 訓練,能增進核心肌群控制能力與軀幹肌適能;核心肌群訓練能增進肌力、肌耐 力、柔軟度及平衡性的表現,因此加強核心肌群的肌力對於提升運動能力、避免 運動傷害有良好的助力。本研究根據身心學的理論觀點,應用身心動作教育提升 棒球員對身體的掌控能力及身體姿勢使用的正確性,讓棒球運動員在動作的表現 上,更有效率及預防因練習所造成的運動傷害,透過不同體體會重新對身體教育,

體驗新的動作感覺,重整身體的運作方式,建構更細緻的方法,產生新的動作習 慣,以更輕鬆、更適當、更經濟的高效率模式來使用身體,並能在學習過程中更 重視自己的身體,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 體 構 圖

(

結 構 與 功 能 的 認 知 與 體 認

)

身 體 中 心 與 各 部 位 關 係 之 探 索

(

動 作 發 展

)

本 能 性 自 由 動 作 的 探 索

身 心 適 能

(

覺 察 能 力 外 亦 考 慮 體 適 能 的 基 本 要 件

)

人 際 關 係 與 適 應 環 境

(39)

28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在改善身體疼痛之相關文獻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不同年齡層中,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出發,並從教育 著手,強調以身心合一的的觀點,應用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來開發身體覺察能力,

體會自己身體的內在經驗,以達到改善的目的。根據許多現有的研究顯示,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都有提升與改善自我身體覺察與正確使用身體的正確觀念。透過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際操作,幫助個體改變舊有使用身體的習慣及認知,使個 體充份發揮享受自己的身體,並找回最原始的自我。因此可以歸納出以下相關研 究以茲佐證。

一、身體動作探索效能之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改善身體疼痛的研究已經相當廣泛,針對改善身體 疼痛有關之研究,將分析整理分析如表2-4-1:

表2-4-1 改善身體疼痛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疼痛改善效能

劉美珠

林大豐 2003

9名國立台東師範甲 組運動校隊隊員為 對象

因為運動傷害所造成的疼痛,在經過 身心課程之後,身體疼痛有明顯的減 輕與改善。但如是因長期累積下來的 傷害,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並 沒有明顯之改善。

劉美珠

林大豐 2004

15位台東大學患有 肩部疼痛之運動代 表隊學生為對象

受試者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 後,初期時疼痛指數會升高,但經過 數週後肩部疼痛會隨著週次增加而降 低疼痛指數。

林季福 2004 以國小四年學生為 對象

在接受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之 後,對身體的認知、使用方式及行為 改變有很明顯的進步。而疼痛不舒服 狀態逐漸降低。

劉美珠 2005

10位運動代表隊員 有下背疼痛情況為 對象

在接受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結果 發現,運動員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之後,下背疼痛、柔軟度的情形有 明顯改善及增加。

(40)

29

續表2-4-1 改善身體疼痛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疼痛改善效能 林大豐劉

美珠 2006

針對39名長期受經 痛所困擾的大學女 生為對象

實施十二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 後,女學生的經痛狀況有明顯改善,

並於三個月後追蹤了解,改善的效果 依然存在。

陳昱甫 2006

16位國小教師患有 下背疼痛為受式對 象

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研究 顯示,受試者在坐姿體前彎及坐姿體 旋轉角度下背疼痛指數都有明顯改 善,但是在仰臥體側彎方面卻未達顯 著,而在下背痛的疼痛指數方面也有 明顯的改善。

江正發 2006 37位長期經痛的女 大學生

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疼痛 指數顯著的下降。

王德正 2007

台東大學羽球校 隊,男性7名、女性3 名

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對於 羽球選手肩關節疼痛情況、活動角度 都獲得顯著的改善。

陳素雲 2010 台東縣某地政事務 所17位研究對象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公務人 員肩頸疼痛有明顯減緩效果。

張聖岳 2011

台東縣立新生國中 棒球隊患有肩部運 動傷害之投手為研 究對象

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之後對於肩關節 前舉、肩關節後舉、肩關節外展、肩 關節外旋、肩關節內旋都有著明顯改 善。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得知,身心動作教育不管是應用在任何年齡層、性別、運 動專項都有其一定的效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