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研究歷程

本研究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為課程設計架構,並以呼吸放鬆、身體自我 覺察、動作探索以及人際關係探索等四個主題為課程重點,搭配改善偏差行為之 身心動作課程的編排,來加強身心覺察、行為辨識、自我控制與人際關係等四個 偏差行為管裡面向。課程設計為期 10 週,合計共 20 節,在研究的過程中蒐集學 童課後回饋單、課後訪談表、觀察員觀察與建議及教學省思等文件資料後,加以 探討與分析,希望藉此提供教學者反思與修正教學歷程,以達到本研究之目的與 待答問題。以下就研究前準備階段、課程實施階段、綜合討論之歷程說明如下。

一、研究實施前準備階段

(一)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研究者閱讀及整理相關文獻資料,與教授研討後,確定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偏差行為效果應有其成效,決定研究方向後,

68

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期刊及研究報告。

(二)編擬教學活動

研究者先向學校報背,並知會相關較師,進一步將所學之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理論與技法,與指導教授討論與修正後,確定教學活動之實施 內容、資料處理與分析及檢測方法。

(三)場地安排與教具準備 1. 場地安排:

參與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有 15 位,因學校為偏遠小學,大部分教 室已充分做為使用,可利用之空間不多。研究者考量課程所需及故 及學校行事,積極與學校相關單位協調,商借學校大禮堂以作為本 研究實施之場地。

2. 教具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使本研究能更完善,研究者針對 呼吸與放鬆、身體自我覺察、動作探索及人際關係探索等課程,以 不同的教具作為輔助,提升學生身體的覺察力與多元肢體的展現。

(四)彌補觀察員之不足

觀察員擔任本研究學童該班導師,對於學童行為及背景極為瞭解。

但是,為使觀察員能熟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內涵,研究者於課程實施 前準備說明如下:

1. 提供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資料及文獻請觀察員研讀。

2. 與觀察員共同討論本研究之實施過程及教材,並向觀察員說明課 程設計理念。

3. 向觀察員說明本研究實施要點與注意事項,以及觀察員記錄表之 填寫方式,並請觀察員於教學實施過程中能給與客觀之意見。

69 (五)取得同意書

本研究之活動於學校內實施,環境及教學內容安全無虞;為求研究 倫理及家長能放心,本研究仍需取得家長同意,始能進行後續相關研究 課程。大部分同意書皆能於課程實施前順利繳回,但其中有一份因家長 不識字而不瞭解本研究內容無法繳回,另外一份則因其母親認為該童無 偏差行為而拒絕繳交。研究者處理如下:

1. 針對家長不識字而無法繳回的狀況,研究者與該班導師溝通後取 得家長連絡資料,以電話連繫後與家長進行面對面洽談。家長經 由研究者告知本研究課程內涵、目地及教學內容與方式,認為本 課程安全無虞後,答應學生參與本研究,順利取得其同意書。

2. 針對母親認為該學童無偏差行為之疑慮,而拒絕繳交同意書情形 者,研究者會同該班導師與家長連繫後,至學童居住所與其母親 商談,研究者明確告知本研究偏差行為之定義及目的,使家長能 明白學童能透過本研究課程的實施,提升其身心覺察的能力,有 效改善其偏差行為。因此獲得其母親認同而順利取得最後一份同 意書。

二、課程實施階段

本課程於 100 學年度第二學期之第 3 週至第 12 週實施,共 10 週,每週 2 節,

每節 40 分鐘,以彈性課程來進行教學,課程分為四個主題,採循序漸進及反思 的教學方式進行。首先以呼吸與放鬆為主題教學,主要是以第 1、第 2 單元為主,

以體察內在感受與身心的關係為目的,藉由呼吸與身體放鬆的方式來舒緩壓力,

達到靜心與放鬆的效果。接著以身體自我覺察為主題教學,主要是以第 3、第 4 單元為主,了解身體的動作與肢體表現,提升身體各種行為的辨識能力,學習傾 聽來自於身體的聲音。第三是以身體探索為主題教學,主要以第 5、第 6、第 7

70

單元為主題,藉由動作的探索與口語引導,來喚醒肢體動作的直覺與本能,從自 我與他人的身體活動探索中,覺察動作、表情與聲音等各種肢體行為表現。最後 是以人際關係探索為主題教學,只要是以第 8、第 9 單元為主,藉由較活潑之樂 趣化活動中,發展自我與他人的正面互動,且能經由團體的分享活動中,給與他 人較為正面的回饋與鼓勵。而第 10 週則屬於綜合練習,回顧前九週之教學歷程,

並做最後的正向引導與回答問題。以下分別將每週課程之教學歷程做說明。

(一)第一週:我愛自己(實施日期:1010302 共兩節)

1. 課程內容

(1)呼吸與覺察的體驗;(2)圓背屈蹲;(3)三度空間呼吸。

2. 教學觀察

本週為研究課程之第一週,雖然略顯緊張,但因研究者對於課程 本身的熟悉度以及教材的充分準備,使得學生在課程進行當中能保持 高度的興趣。第一節大略說明呼吸與放鬆的技巧,不同的內在反應如 何影響呼吸以及導致後續的衝動及偏差的行為之發生,明確的說明身 體與心靈的關係,學生可能略顯生疏,但大都能稍微領略其重要之意 涵。

在呼吸與覺察的體驗的活動中,研究者或許在熟練度上略為不成 熟,但對於學生學習的掌握度及引導上,大致上皆能掌握得宜,學生 大都能覺察到身體上細微的變化。

第二節介紹人體脊椎的結構,與地心引力對人體結構的影響,並 針對脊椎結構加強說明,再進行圓背屈蹲的動作。剛開始學生因鐘響 上課而尚未能靜心上課,研究者即以口語輕聲引導學生慢慢躺下、將 呼吸放慢、閉上眼睛,並且專注於呼吸。這時學生皆能安靜下來,使 接下來的課程能順利進行。

71

在圓背屈蹲的動作課程當中,雖然研究者口語引導的熟練度上有 待改進,但因本活動旨在體驗自然現象中的地心引力為目的,較屬於 容易入手的活動,所以,學生大都能體會地心引力所帶來對身體的影 響。不過,為求後續課程活動能更精準達成課程目標,在口語引導的 熟悉度上,尚有改進的空間。

最後接著三度空間呼吸的教學,雖然學生對於身體的覺察體驗及 敏銳度還略顯不足,但是,研究者本身對學童的學習掌握度及課程的 流暢度上尚稱流暢,在稍加練習後,學童們大都能以較為正向的反應 回饋於研究者,教學效果良好。

3. 學生回饋

本週課程的重點在於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內在反應,會影響何種呼 吸的變化,以及導致後續何種衝動或偏差行為的發生?且先以道德勸 說的方式在課後回饋單上,請學生坦白面對自己,回想期曾經發生過 的偏差行為有哪些?如此一來,學童們大概能初步了解情緒與身心的 關係,並且真誠的面對自己。接下來再配合呼吸與覺察的體驗活動,

使其能專注於靜心體會呼吸時身體的感受與變化,最終能學會使身體 放鬆的技巧,且能喜歡這樣的課程,這樣可有效減低其偏差行為的發 生。

大部分的學童,無論學業成就的高低,動、靜態肢體展現為何,

都極有可能因學童本身個性、人格特質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導致其偏 差行為的發生。所以,可以由以下學童發自內在的省思其偏差行為之 描述而得到證實:

「我很容易會不爽,被欺負時會想出手打人,喜歡要求別人、

管別人,動不動就會罵別人,有時也會精神恍惚,容易分心。」

72

73

的展現,在情緒不好時,要調整呼吸,情緒就會平靜,就比 較不會有偏差行為了。」( S-01-14)

不過,也是有部分的學童認為這樣的課程對他沒有幫助:

「我的心情不好,做了這個課程的動作之後,變得更不好;

雖然我學到了怎樣體會呼吸與覺察,但對我的情緒似乎沒有 幫助,反而變得更混亂。」( S-01-13)

4. 觀察員建議

研究者雖然從事教職多年,但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授課,可 說是頭一回,在課程活動的帶領,以及身心動作的精準度上還需要加 強。但是,在教學方式、引導的語氣及學習氣氛的營造方面,則較具 有高度信心。

「授課教師教學態度認真,課程活動由淺至深,層次分明,

唯身心動作的姿勢要領說明時感覺沒那麼準確。適時給予學 童適當的鼓勵以及導正,學童們雖然第一次上課,但似乎不 覺陌生。」( O-1010302)

「學生對於課程活動保持高度興致,大部分的學童皆能配合 引導而進入課程動作中。」( T-1010302)

5. 省思與討論

這一週是本研究課程的第一堂課,雖然課堂上有些小插曲,如剛 上課時,學童們不太能夠安靜,但透過引導語進行丹田呼吸的體驗之 後,原本熱烘烘的吵雜氣氛,漸漸的安靜了下來,也得以讓課程活動 能順利進行。

在主要課程的實施上,許多的口語引導與方法似乎有待加強,應 於上課前多加模擬演練幾次,以更熟練的技巧引導學童能有更深一層

74

的體驗,與靜心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況,並深刻了解內在情緒與偏差行 為之間的互為關係,藉此減低其偏差行為的發生。

在學童的課後回饋方面,大致上反應良好,僅有一位學童覺得本 課程對他並無太大幫助,反而使她陷入更混亂的情緒當中。因此,研 究者與其導師討論後得知,該學童平時行為較異於一般學童,與同學 相處並不融洽,於是在進行「三度空間呼吸」時,必須兩人一組的情

在學童的課後回饋方面,大致上反應良好,僅有一位學童覺得本 課程對他並無太大幫助,反而使她陷入更混亂的情緒當中。因此,研 究者與其導師討論後得知,該學童平時行為較異於一般學童,與同學 相處並不融洽,於是在進行「三度空間呼吸」時,必須兩人一組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