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學與身心動作教育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心學與身心動作教育之相關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所 發展出來的的動作教育課程,是一種全人教育,是在身心學的哲思和身心較與下 所發展出的課程模式。從自我身體為原點,透過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活動,開發 身體覺察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察身體當下的經驗,並重新教育 身體與重新學習對身體的尊重與傾聽(劉美珠,2003b)。本節將針對身心學基本 理論、身心動作教育理論,以及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究進行論述。

一、 身心學的基本理論

身心學(Somatics)是一門新興的學門,其「soma」字意源自於希臘文,亦 係指為「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Hanna, 1983a)。從古至今不斷有思想家及 哲學家對「身體」與「心靈」提出各自不同的論辯及對話,哲學家笛卡爾著名的

「身心二元論」深深影響著後代對「身體」與「心靈」的看法,認為「身體」總 有一天會毀壞,所以其地位總是位居「心靈」之下,「身體」的存在只是「心智」

的工具而已。但「soma」所指的是身心合一的身體,身體有它各自的喜好與需求,

也可以有不同情緒的感受,並透過不停的「動」來滿足他的喜好與需求(劉美珠,

2005b);Hanna 指出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感知、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

改變的生命有機體」(Hanna, 1970)。

雖然「soma」與「body」在醫學上同被譯為「身體」,卻仍有所區別的,「soma」

是指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所觀察到的身體,認為身體與心靈都是同等價值,並非屬 從關係。而一個完整的「人」必須同時具備「身體」與「心靈」,任何一個元素 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身心學是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與反省的,身體的現象必 須被重視,不應該被壓抑或漠視,並用心傾聽身體發出的訊息,透過探索、體察 自己身體的任何可能性,才能觀看到自己內在的情感以及情緒的變化,進而覺察

16 到身體的需要,善待自己(林美玲,2005)。

總而言之,身心學是一門探索身心關係的學問,其重視個體內在經驗的感受 與覺察,並強調身體時時刻刻在改變,是活生生的有機體;再以第一人稱的角度 觀之,重視身體內在經驗感受及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並強調身心合一、無屬從 之分,身與心必須親密的對話、緊密的結合,讓我們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促 進身心均衡發展的全人教育理念。

(一) 身心學之起源

在十九世紀末,奧地利一位演員兼歌劇家亞歷山大,透過內在自我觀察和探 索治癒了慢性喉炎,在過程中發展出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同時 在歐洲的體育教育家金德勒女士,也透過自我探索的呼吸方法治癒了結核病,而 發展出有「西方禪」之稱的身心調和技巧-感官復甦(Sensory Awareness),這 兩位西方的身心學先驅,皆強調人體自然動作的經驗,以及深信身體有自我調整 和自我療癒的功能。

在 1950s 到 1960s 期間,有一股研究東方文化的浪潮,有許多的身心學研究 者受到東方哲學思想之影響,強調身心一體、天人合一的觀點;尤其在經絡及推 拿等技巧方法,以及氣功、太極和瑜珈等領域之開發覺察的方法,對西方身心學 的發展有很深遠的影響。

在國內身心學是以劉一民教授為首,在其「省心」與「省身」的沉思-「運 動身體學」文章中提到,“Sport Somatics”(運動身體學)相信「身」與「心」

永不可分且互為影響(劉一民,1991),指出新的研究方向。而在十年後由林大 豐、劉美珠(2007)為了突顯 soma 所指身體應為 living body、think body 或 mind body(有心靈的身體),其有別於 physical body 之譯為身體,並且將 soma 譯為 身心,並將此研究領域譯為身心學。

17 Education

治癒 Therapy

動作 Movement

手技 Bodywork

身心動作 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 治癒 Somatic Movement

Therapy

身心手技 教育 Somatic bodywork

for education

身心手技 治療 Somatic bodywork

for Therapy

身心教育 Somatic education

身心治癒 Somatic therapy

18

身心學因應時代之需求而蓬勃發展,其範圍也日益擴大,由教育到身體、心 理的治療,各有不同的研究領域,身心動作教育也包含於其中。從以上的發展架 構圖可以發現,人們為了達到教育或是治癒目的,於是根據身心學理念發展出一 系列動作設計與技巧,並透過此動作與技巧的操作,達到教育與治療的目的,而 目前發展出身心動作教育、身心動作治癒、身心手技教育以及身心手療等不同型 態。

(三) 身心學理念與探討

身心學的理念和各派身心技法的推行,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隨著新時代運 動的潮流,已經逐漸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林大豐、劉美珠,2003),而身心學 的範圍相當廣泛,不論是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或是身心治癒(Somatic Therapy)都有著相同的目標,透過不同技法,強調內在經驗的感受,喚醒人類 沉睡已久的潛能,幫助人們重新建立對身體的使用觀。(以下整理自林大豐、劉 美珠,2003)

1. 主張身心合一

反駁身心二元論,強調身體非歸屬於心智,身心是一體兩面,一起 成長與改變的,唯有身心和諧,互相輔助,共同調整,才是一個真正的 全人。

2. 活生生的有機體

人體是一個隨時隨地在流動的活體,每一個時刻都在動、都在調整,

呼吸與結構的調整,乃至於心情的調整,這個流動的身體透過各種調整 方法,達到全人的健康。

3. 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

人們習慣以第三人稱(他人)的角度來看待身體,而忽略了由第一 人稱(自我)來體察身體(Kleinman, 1990)。身心學強調以第一人稱來

19

探索身體內在的經驗,體察身體的現象,才能真正覺察出身體的智慧。

4. 強調自我內在經驗

身體是有靈性、有智慧的,要學習與自己的身體溝通、對話,向內 探索身體細微的變化,傾聽身體發出的聲音,留意身體內所發生的一切 動作,才能深入體會身體的存在,也才能讓自己的身與心密切的結合。

5. 重視過程導向

強調內在體察的過程與改變,在內觀自省、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我 們會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

6. 開發覺察能力

覺察能力的開發可說是身心教育最主要的重點,包括身體覺察、情 緒覺察、社會化覺察及環境覺察的能力。

7. 覺察改變與選擇

學習的發生在於「瞭解有何選擇」和進行「有意圖改變」的過程,

費登克萊斯(Feldenkrais, 1977)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體察自己的身體,

就無法區別身體的改變和感受,也就無法區別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差異;

不能區別差異,也就無從選擇;無從選擇,也就無法做有意圖的改變。

8. 接觸的力量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ning)

接觸乃是人類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透過身體的接觸引導,除了和 身體的心智溝通外,更能提升到意識層面,使被操作者能體會到不同的 身體感受,如此才能對其習慣動作進行調整。

9. 尊重身體的智慧

「心」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之中,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他自 己的心靈和運作的智慧,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而自我調整與改變。身體 是我們最偉大的老師,也是人類能夠增進心識、覺醒和開悟的殿堂。

20 10. 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調和

身心學的論點不僅強調自我內在的平衡,更應包含自我與他人、個 別與團體、內在與外在、公眾與私人之間關係的平和。

二、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以身心學的理念為基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 開發身心覺察的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會自我當下的經驗之教 育過程(劉美珠、林大豐,2004),而編排一系列身心教育向內在自我探索的動 作課程。

(一) 身心教育

「身心教育」與「身心治療」其理念皆源自於身心學,其目的是為了 減輕壓力、矯正肢體、處理病痛、學習放鬆、增加覺察能力,讓生活更舒 適、更有效率;雖有「教育」與「治療」之分,但 Hanna(1997)認為兩 者有相同的方向,都是要使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治療者藉此調整身體的 施療以改善不舒服的情況,教育者藉此引導人們自我更有能力;治療移除 生存的障礙,教育使人活得更舒適、更自在,兩者之差異僅在於動機不同。

Linden(1994)提出身心教育的方向,大致上可歸納為以下六點:

1. 改善身體覺察的能力(body awareness training)

2. 放鬆與壓力的處理(relaxation and stress-management)

3. 提升姿勢與動作的效率(efficiency of posture and movement)

4. 情緒的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

5. 社會化的覺察(social awareness)

6. 環境的覺察(environmental awareness)

(林大豐、劉美珠,2003:264)

21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圖 2-2-2 身心教育、健康教育和體育所建構之身心動作教育之關係圖

(林大豐、劉美珠,2007:165)

22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呼吸探索與靜心

23

的教育理論以及身體動作的自我探索,並以身體為原點來設計一系列課程 活動和討論分享的課程,透過自我體驗,提升自我覺察能力。所以,本研 究嘗試以身心動作教育的方式介入,設計一系列以身心學為基礎的身心動 作教育,進行身心覺察及自我探索的課程內容。在重新學習對身體的價值 觀之下,從尊重自己到與他人、環境的和諧,則是我們身為教育者可朝向

「全人教育」目標的方向。

三、 身心動作教育之相關研究

身心學的應用就教育而言,不少國外學校已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針對 青少年設計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Bauer, 1999)。許多課程的設計以身體與 動作的覺察,透過身體覺察訓練、放鬆和壓力的管理、姿勢和動作的有效率等 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覺察。

而在國內,身心動作教育至今仍屬於起步階段,目前由台東大學林大豐與 劉美珠教授致力推廣下,已逐漸獲得各界的重視,並陸續有多位研究者應用身 心動作教育理念於各學習階段之實際教學過程中,而研究者眾多,筆者不多贅 述,但是,可在眾多研究者中發現其研究方法多以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與個案

而在國內,身心動作教育至今仍屬於起步階段,目前由台東大學林大豐與 劉美珠教授致力推廣下,已逐漸獲得各界的重視,並陸續有多位研究者應用身 心動作教育理念於各學習階段之實際教學過程中,而研究者眾多,筆者不多贅 述,但是,可在眾多研究者中發現其研究方法多以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與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