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障礙者的職業教育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的職業教育內涵

壹、職業教育之定義

廣義而言,「凡教育活動而為一種謀生之準備者,皆可名之曰職業 教育」(中國教育學會,民 55)。具體而言,職業教育為教育之一部門,

以就業為目的。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及傳授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技能、知 識、工作習慣、以及工作態度等。這種教育通常不包括從事需要大學或 更高學歷的職業的準備。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在使學生將來成為半技 術工人、技術工人、技術員及半專業工(楊朝祥,民74)。亦即廣義的 職業教育包含職業訓練、職業重建、職業指導、職業安置。

職業教育是指在教育體制內,所施予學生有系統之教育課程,在幫 助學生探索學生之職業性向或興趣,教導職業知能,培養職業道德能 力,養成健全人格之基層技術人員為宗旨,並輔助其生涯規劃與就業準 備(教育部,民83)。

根據美國 1976 年「教育法修正案」的詮釋,職業教育指職業為個 體提供有酬或無酬之就業準備相關性的有計畫教育方案,具體而言,職 業教育為教育的一部份,以就業為目的,教學內容更注重培養及傳授某 種職業所需的技能、知識、工作態度及技能等,這種教育通常不包括從 事需要大學或更高學歷的職業準備。職業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在使學生將 來成為半技術工人、技術工人、技術員及半專業工(楊朝祥,民73)。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對於職業教育的定義各有關注的重點與不同 看法。以下將針對各研究者對「職業教育」的定義,做一歸納,整理如 表2-3:

24 

表2-3

職業教育之定義

研究者(年代) 定 義

Thompson (1973)

職業教育有時是狹義的指技術訓練,有時牽涉到態度與價值,而大部分的時候 則是指幫助人們發展職業和生涯的教育計畫而言。

Verma(1990) 職業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或成人教育階段,培養個人從事於貿易、工業、商業、

公共健康及資源開發等工作的一種教育。

(UNESCO, 1990)

職業教育被看作是為工業、農業及商業內那些中等程度職業作準備的正規教

25 

貳、身心障礙者的職業教育內涵

美國殘障兒童教育法案施行細則(94-142 公法施行細則)提及:「職 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有組織之職業準備教育計畫,企圖使殘 障學生能加入不需要學位資格的職業行列。」(陳榮華,民 84)。就一般 職業教育的意義而言,廣義的職業教育係指凡是為使個體具備從事某項 工作技能的教育,包括職業準備教育與職業訓練在內;狹義的職業教育 則僅指職業準備教育,凡目前國內高職學校所實施的教育與訓練皆屬之 (楊朝祥,民 74)。依智障者職業教育與訓練的需求看來,不僅需加強就 學期間的職業準備教育,同時亦得顧及就業工作技能的訓練,因而智障 者職業教育的實施,大多採廣義的職業教育進行之(林坤燦,民87)。

國內特教學者許天威(民 80)論及智障者職業教育的意義時,認為職業教 育不可能沒有一般教育(general education)而單獨存在,因為一般教育所 重視的讀、寫、算等基本知能,以及對於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基本認識,

都是職業教育的基礎。特提及Brolin(1982)認為,職業教育包括:

一、一般教育與繼續教育

係指學習一些必備的認知與溝通知能,如:閱讀、寫字、計算、聽 講、社交技能等;此外,為應付社會變化,時常學習工作所需的新知能,

尚需不斷學習,經常接受繼續教育與訓練。

二、生涯教育

職業教育與訓練需配合生涯教育的實施,方能奏效。個體的職業生 活是其整體生活最重要一部分,職業技能亦需融合在整體的生活之中,

使個體的自理生活、家庭生活及休閒娛樂等重要的生活領域,皆與職業 生活融合一體。

三、特有的職業方案訓練

為了尋求與掌握就業機會,個體需依其職業性向與技能程度,接受 職業的陶冶、教育與訓練,並獲妥善的職業安置與追蹤輔導。亦即,設

26 

法訓練智能障礙者具備工作能力,足以應付就業市場的需要,逐步自力 更生。

參、身心障礙者生涯與職業教育之主要模式

身心障礙者的生涯與職業教育模式約有如下數種(林宏熾,民89;

Gajar, Goodman, McAfee, 1993):

一、工作適應訓練(work adjustment training)

此 種 訓 練 的 主 要 目 的 在 於 培 養 職 業 前(prevocational) 和 職 業 外 (extra-vocational)的工作適應技能。其訓練的內容多半以服從上級的督 導、守時、不缺席、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確保工作的品質、控制自我 的情緒、成熟的工作態度、合宜的社交禮儀和行為等等為主。訓練的方 式多以模擬為主且多為無酬之訓練學習工作。訓練的地點可於庇護工 場、教室、學校工場或實際的工作崗位上進行。一般可藉利用寒暑假的 時間或打工等方式提供障礙者有關此種工作適應訓練的學習機會。

二、生活中心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

此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訓練發展模式係源於一九七一年由美國聯邦 教育總署 Marland 所提之生涯教育,而於近二十年來仍持續的蓬勃發 展。受到此種生涯發展觀念和生涯教育思潮的影響,於特殊教育界中亦 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譬如: Brolin, 1972; Clark & Kolstoe, 1990;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l992)據此為障礙者規劃整體生涯的職業訓練與就 業輔導。譬如 Brolin(1978)即定義生涯教育為「教育的全部,其目的在 有系統的統合家庭、學校與社區的生活學習要素,以激發並促進個體實 現於經濟、社會與生活上所有的潛能」。其具體內涵則著眼於終身提昇 障礙者各生活層面的素質,包含: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公民生活、休 閒生活、職業生活、社區生活等等。此種模式已為美國目前職業教育之 主流。

27 

三、工作經驗(work experience)

此種訓練一般均於生涯的試探階段中進行。其主要目的在發現及試 探障礙者的生涯潛能及有關的生涯職業性向,以為未來從事職業訓練及 就業輔導之準備。一般而言,工作經驗的訓練係不給予障礙者薪給。其 訓練的方式有數種,一般均係於虛擬(made up)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有時 此種訓練亦會配合有關的生涯教育訓練及其他的專業技能訓練而於真 實的工作場所中實施。此種訓練為障礙者生涯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中,

一項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學習過程和經驗。Larson(l981)所提之經驗為主 的生涯教育模式(experience-based career education, 簡稱 EBCE)即是此 種訓練模式中最具規模和代表性的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方式。

四、工作學習或工讀(work-study)

大體而言,此種訓練有二種模式:一為半工半學習的訓練及輔導模 式,此種模式係以學習及職業訓練的功能為導向,其特色為以工作為學 習活動的核心,障礙者有部分的時間在學校或社區中工作,有部分時間 在學校從事與工作有關之學科、社交、日常生活技能等相關的學習活 動;另一為半工半讀型之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模式,此種模式係以經濟 的功能為導向,強調學習者之賺取生活及教育費用的功能,而且其工作 的內涵不見得需要和其未來的職業訓練和內涵有關。通常此二種工作學 習模式均安排於中學畢業後的階段實施。

五、一般的技能訓練(generalized skills training)

此為一般學校的職業技能學習課程。障礙者所習得之技能可類化至 數種不同的職業,譬如美勞課、工藝課、科技教育課、電腦操作使用課、

家事課、戶外之一般的參觀訪問等生涯職業認知和試探有關的技能學習 活動。其實施的的地點可為學校工場、教室,及校外有關的社區及機構 等。由於此種課程多係以培養障礙者基本的工作態度和能力,並強調職 業的認知和試探的功能,因此並不能有效的提供障礙者應有的工作職

28 

能,必須輔以其他專門的職業技能學習課程方可成就。

六、特殊的技能訓練(specific skills training)

此種訓練的學習方式多於職業學校或相關的職業訓練中心中進 行。其訓練的內涵多係以特殊的就業工作內容為主,譬如:會計統計、

文書處理、傢俱木工、醫療科技、電腦排版印刷、美工設計、機械或建 築製圖、汽車或家電修護、按摩、蔬菜水果種植、食品加工處理等等。

一般而言,此種訓練的師資和設備要較為完善,並且配合社會發展的需 要。其訓練的方式多係以科學化的具體分析方法,譬如工作分析法(job analysis),將某一個職類所需擔任的工作內涵分解為若干個比較單純的 技能項目,去除不必要的知識與理論,然後加以整理組合,據以實施訓 練,期使受訓者能於較短的時間內學會一種簡單的操作技能。一般而 言,受訓者所習得的技能範疇較為狹窄,但速度與準確度頗高。此種方 式非常適合接受職業復健的障礙人士,使其迅速獲得一技之長,以便立 即就業或轉業,不過由於此種應急式的訓練時間過於短促密集,且訓練 內容易太過偏狹,比較缺乏轉移類化及發展性,因此較不適用於需要長 時期培養陶冶與複雜多變的職業類別。

七、工作崗位上的訓練(on-the-job training)

工作崗位上訓練係指對受訓者實施工作現場實際崗位上的相關就 業訓練,並以受訓者的實際工作為訓練的媒介和內容,藉以更新和提昇 受訓者之職能以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訓練的方式可為非正式的學徒制 (apprenticeship)訓練,或正式的工作安置前訓練。通常係將障礙者安置 於一般的工作世界中,一面工作一面接受技能訓練。如果障礙者學習及 適應的情形良好,則其可能於結訓後成為正式的雇員,或被安置至其他 的

單位從事更專精的訓練學習。根據Stainback, Nietupski, Hamre-Nietupski (1986),此種訓練模式具有下列數種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