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小結

健康信念模式常用來解釋個人心理層面對於健康行為之影響,而運動健康信念模式 特別著重於規律運動與身體活動之影響因素,在原始量表之構面包含知覺疾病易受度、

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阻礙、行為線索與重要他人支持。其中運動阻礙將會負向影響 從事規律運動、而其他構面則可正向預測從事運動行為 (Rahmati-Najarkolaei et al., 2015),

行動線索與運動參與最相關,知覺運動利益、感知疾病易受性對慢性疾病與健康狀態是 重要的因素 (Kasser & Kosma, 2012)。

第四節

身體活動與健康狀態

本節分成四部分,第一部份探討健康狀態;第二部分以身體活動為健康促進策略;

第三部分闡述身體活動在公共衛生之重要性。

一、健康狀態

健康狀態 (health status) 指的是提供整體人口健康的全面性資訊,在健康相關的研 究中,主要用來闡述數量、結果以及解釋變項,而依照研究目的與分析上考量的不同,

許多健康衡量指標 (indicator) 被發展出來評估健康的各個層面,健康狀態指標是可選擇 性的,可依據研究與實務應用之目的性,發展適合的健康狀態指標,藉以作為政策與健 康服務成效參考 (Pope, 1988)。

在美國健康人口 2020 的計畫中,每年進行評估國民的一般健康狀態 (General Health Status) 評估之項目包含平均餘命 (Life expectancy)、潛在生命流失年數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YPLL)、生理與心理不健康日數、自我評估健康狀態、活動限制與慢 性病之盛行率,其中慢性病包含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糖尿病、氣喘癌症與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Healthy People, 2017);澳洲政府 國家計畫對於健康狀態指標評估之層面為功能性、生理疾病與心理健康,包含平均餘命、

死亡率、自我評估之健康狀態、癌症、心理健康、生育與性健康等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2017);而加拿大政府則是評估自覺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壓力、慢 性病、過重與肥胖等構面。

非傳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 常稱作慢性病 (chronic diseases) 也可稱作生活習慣疾病 (lifestyle diseases),意即非人傳染人之感染性疾病,與個人之生 活習慣有關,更強調任何有關生活型態會影響造成的疾病。全世界有63%之死亡原因是 歸因為生活習慣疾病,每年造成全球3800 萬人死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最盛行的慢性病包含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呼吸疾病或關節炎等,這些慢性疾病 對於生命造成潛在危險性的威脅,並且使醫療處置與每年健康照護之成本逐漸增加,與 生活型態的改變有關 (Durstine et al., 2013)。而在 2012 至 2014 年臺灣十大死因中,每 年各有7 項疾病與生活型態有關,如惡性腫瘤、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衛生福利部, 2016)。

導致非傳染性疾病常見的四個成因:抽菸、酒精濫用、不健康飲食與不運動,這些 危險因子與肥胖、心臟疾病、中風、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與癌症的發生有關,因此預 防慢性病首要需減少危險因子 (Farrington et al., 2015; Müller-Riemenschneider et al., 2013)。個人之運動習慣,如每週大於三小時的中高度運動者 (MVPA) 會比不運動者罹 患代謝相關疾病機率低;而其他因素則是體重過重、飲酒、吸煙、吃檳榔的習慣也會影 響罹患代謝相關疾病機率,遺傳也是個重要的因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7),隨 著都市化程度越高,居民的健康生活型態降低而導致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提高,尤其 是與年齡增長相關之慢性病,像是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肥胖等 (Gao et al., 2015)。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俗稱「三高」,也是俗稱的文明病或常見的成人慢性疾病,

受到生活習慣的影響相當大,而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症,年年在國人十大死因榜上 有名,可見不能小覷這三高所引起的疾病,三高疾病以英文稱作心血管代謝性疾病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超過一半以上之慢性病 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身體不活動與心血管疾病有高度相關,更是危險因子之決定性 要素之一,血壓升高、血脂提高、血糖上升與肥胖都被視為可修改的危險因子與心血管 代謝性危險指標 (Durstine et al., 2013)。而在 Nichols 等 (2017) 研究中,將高血糖、高

血壓、高血脂與體重過重視為第一級心血管代謝風險;將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與肥 胖則視為第二級心血管代謝風險。

在發展中國家,慢性病的盛行率逐漸增加,尤其在高齡人口中,而肥胖與久坐生活 型態的盛行率也伴隨而來,而在工業化國家與發展國家中,中年人口是主要生產力的來 源,也是需要被關注的世代,好的健康狀況可增加平均餘命,並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同時 透過修正生活型態之策略,包含健康飲食、減輕體重、規律運動,將有效的預防、治療、

並改善慢性病的預後 (Tamirat et al., 2014)。

二、以身體活動為主要策略預防慢性病與健康促進

運動與慢性病間的關係之研究始於 1958 年,Morris 與 Crawford (1958) 探討工作 中身體活動量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關係,較高動態的工作者擁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 危險,身體活動和運動與長期的健康效益有關,持續參與規律的中高度的身體活動 (MVPA) 可降低所有死亡原因、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等,並且與自我獨立和社會健康 有關,減少久坐行為格外重要,尤其在老年人上,走路行為是很重要的身體活動 (Cerin et al., 2016)。

運動對於預防肥胖與高血脂的機轉,包含增加呼吸交換率與基礎代謝率,增加熱量 消耗,尤其是醣類與脂肪類,抑制三酸甘油酯的吸收,儲存脂肪的轉移等;而運動對於 糖尿病可增加胰島素的效果,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糖份的使用與減少醣類、游離脂肪 酸的製造與吸收;運動對高血壓的作用機轉,包含降低交管神經作用、促進血管擴張與 改善賀爾蒙等 (李信達,2011)。維持規律身體活動是主要的健康行為策略,其生理效益 為控制體重、減少心臟疾病、糖尿病的危險、增強肌肉、改進日常生活功能並增加餘命、

改進血脂、膽固醇與睡眠型態,而高度身體活動可降低休息時心率、提升高密度膽固醇 量、並減少快速血糖 (King et al., 2014)。規律參與中度至高度的身體活動 (MVPA) 能 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健康效益,並發展健康的心血管系統、骨骼肌肉系統、感覺運動神經 系統,並且促進發展正常的體重,因此,促進個體維持正常的健康型態與運動習慣是重 要的課題 (Berli et al., 2014)。

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對於健康與身體功能之生理機轉已被證實,運動在失衡 (deconditioning) 的生理循環中,身體活動可以幫助增強身體功能的表現,若此循環停止 則會降低身體功能進而導向長期的不健康狀態 (Durstine et al., 2013),另外,也受到許多 生理機轉所影響,如影響骨骼肌肌肉激素 (myokines) 之生產、製造與分泌,改善內分 泌系統、心血管體適能、胰島素之敏感力、脂肪的保留、與循環系統免疫之生物標記等 (Hill et al., 2015)。身體活動程度更與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的相關,中高度身體活動量者 (MVPA) 會有較低的機率有代謝症候群的情況,而習慣從事久坐行為或輕度身體活動者 則會有較高的代謝症候群狀況,是重要演化成慢性病的指標 (Rao et al., 2016)。

身體活動帶來生理與心理之健康效益,而高盛行率之慢性病也常用來跟動態生活討 論,包含心臟病、糖尿病、氣喘、乳癌、關節炎與憂鬱症 (Dontje et al., 2016),強調動態 的交通方式 (active transportation) 包含走路與騎腳踏車,以達到中度與高度身體活動,

尤其在中高齡者上 (Van Holle et al., 2014),身體活動可減少非傳染性疾病之危險,使其 慢性病發生率與死亡率越低,規律運動可幫助增加肌力、維持正常血糖濃度、改善心理 健康與生活品質 (Kolbe-Alexander et al., 2015)。

在健康促進中需關注預防慢性病,不可修正的慢性病危險因子包含年齡、種族、性 別、基因等;而健康生活型態則是可修正的危險因子,如身體不活動、抽菸、酒精攝取 與不良飲食型態,維持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的習慣則可有效降低慢性病的罹患率,健康 習慣的養成則與個人的信念與態度、過往的生活經驗、自我辨識有關 (Hoseini et al., 2014)。

規律參與有關休閒、交通、家庭之身體活動可預防、延遲、並最小化慢性疾病,進而促 進生理與心理健康、生活品質 (Mahmood et al., 2012)。身體活動與運動是促進生活品質 的要素,另外,身體活動也與自覺健康狀況有中度與高度正向相關,無論是以自填問卷 型式或運動手環的方式進行測量,尤其在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之生理健康的構面上 (SF-36, PCS) (Robinson-cohen et al., 2014)。

三、身體活動在公共衛生之重要性

公共衛生 (public health) 的重要性近年來廣為重視,也可稱作人口健康 (population),

公共衛生領域主要分成生物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兩個層面,而逐漸開始強調環境與人口 的社會決定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因為健康的重要性是經濟發展與社區成長的基礎,公共 衛生的目的在於維持人口與社區健康、預防疾病、延長壽命與教育民眾 (Malhotra, 2011)。

維持規律的身體活動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如走路、運動、游泳、跳舞等,身體 活動的四個面向,其中休閒與交通的身體活動,特別與建構環境有關 (Koohsari, Badland, et al., 2013),不動態的生活型態是需要被重視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建議不同生命階 段的個體皆需要達到最低的身體建議活動量 (Prior et al., 2014)。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與疾病管制局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在公共衛生的建議為了維持與促進健康,18 - 65 歲的個體需要一 週5 天至少 30 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或一週 3 天至少 20 分鐘的高度有氧運動,而肌肉伸 展與肌耐力運動則需要一週至少2 天 (Haskell et al., 2007)。

心血管代謝疾病與身體活動具有高度相關,建議患者增加為一週300 分鐘以及一週 3 次間隔不超過 2 天之結構運動時間,或一週 5 至 7 天且一天 30 至 60 分鐘之中度以上 身體活動量,將來降低以罹患心血管代謝疾病後的死亡風險 (Durstine et al., 2013; Hill et

心血管代謝疾病與身體活動具有高度相關,建議患者增加為一週300 分鐘以及一週 3 次間隔不超過 2 天之結構運動時間,或一週 5 至 7 天且一天 30 至 60 分鐘之中度以上 身體活動量,將來降低以罹患心血管代謝疾病後的死亡風險 (Durstine et al., 2013; Hill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