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體覺察的相關量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身體覺察的相關量表

身體覺察與身體知覺經常無法明顯分割,然而由於目前國內外有關身體知覺 量表,大多著重在外表及心理層面,比較少著重在身體感覺經驗,故本研究也因 此將所要編製的量表命名為「身體覺察」量表。以下針對與身體覺察相關之名詞 及量表做探討,以做為量表編製之參考。

一、身體覺察相關名詞及其量表

由於身體覺察經常與一些心理學名詞難以分別,如自我關注、身體意象及身 體自我概念等,而其相關之概念目前已有發展量表,本段分別從文獻中探討相關 名詞及相關量表的關係,以區別本量表之不同。

洪清一(1999)認為身體覺察(body awareness)包括身體基模(body schema)、

身體形象(body image)、身體概念(body concept)等概念,身體基模是指身體的 能力和限制之知覺;而身體形象指個體對身體的感覺;而身體概念則是個體對自 己身體的理解。換言之,身體覺察所涵蓋的範圍包含了身體形象及身體概念,然 而目前各量表的發展上,概略情形如下:

(一)身體形象(又稱身體意象)(body image)

Slade(1994)認為:身體意象包含兩部份,一為知覺的部份,是個體評估 自己體型的準確度,屬於知覺的判斷。另一個則是態度的部份,也可稱為身體概 念(body concept),是個體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及態度,屬於態度、認知、情感的 部份。在測量個人的身體意象上,目前國內較多人使用者為 Secord 和 Jourard

(1953)發展之身體意象滿意度量表(Body Cathexist Scale)及 Cash 與其同事在 1986 年編製、1990 年修訂,同時也是目前向度最廣的多向度身體和自我關係量 表(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簡稱 MBSRQ)(引自尤嫣 嫣,2002)。前者主要是測量受試者對自己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而後者(MBSRQ)

涵蓋情意、認知與行為等三大向度,包括外表評估、外表取向、體能評估、體能 取向、健康評估、健康取向、疾病適應七個子量表,和身體各部位滿意度、過重 之關注,與自覺體重分類三個附加子量表(Cash, 2000)。

身體意象的問卷中,即使是目前向度最廣的MBSRQ,仍著重於個體對外表、

健康、體能等評估及對其態度。本研究之身體覺察雖亦指對身體狀況之知覺了 解,然而,本量表著重於個體對結構、功能的覺知,強調身體本身的感覺,而不 含個體外表的評價等外在價值觀感。

(二)身體自我概念

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1989)指出,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 知覺的總和,包括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慾望的了解,個人與別人、環境 的關係,個人對於處理事務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

Shavelson, Hubner, & Stanton(1976)將一般性自我概念分為學業與非學業 自我概念,而非學業自我概念又分為社會、情緒、身體等三種自我概念,而身 體自我概念內容涵蓋體能與身體外觀。個體的身體自我概念是依據身體範圍內 各方面要素的能力感覺,包含許多特殊能力的概念,如運動能力知覺(運動技、

體適能或身體能力)及身體外觀(高、矮、胖、瘦或吸引力)(葉素汝,2004;

鄭國雄,2006)。

目前國內已由莊鵬輝、季力康(1997)在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編製—信 度與效度分析結果,該量表顯示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包含外表、柔軟度、耐 力、彈力、肥胖與力量等六個穩定因素。而在大學生的部份有Fox & Corbin

(1989)所編製的身體自我概念剖析量表(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簡稱 PSPP),其共計四個分量表:運動能力自我知覺、身體力量自我知覺、身體狀況 自我知覺及身體吸引力自我知覺等四個分量表。另外尚有Marsh & Redmayne

(1994)編製的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簡 稱PSDQ),包括有健康、協調、身體活動、身體脂肪、運動能力、身體狀況、

身體外觀、彈性、耐力、力量與自我認同等十一個分量表。

然而從上述的量表中,可發現無論是針對兒童或是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 量表的測量,多著重於體能或外觀的檢測。

(三)自我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名詞為「自我關注」。自我關注指的是相對於外界訊息覺知 而言,對內在與自己有關的察覺狀態(Ingram, 1990)。Buss 認為「自我關注」

涵蓋了「自我覺察」與「自我意識」兩概念,前者指的是個體自我關注的「狀 態」;後者指的是自我關注的「特質」,即面對刺激時,個體自我關注的傾向,

自我關注的內容可分為為公我和私我,「私我」指具有該經驗的個體才能直接觀 察得到的部份,是個人獨有的部份,如身體的感覺、想法;而「公我」是自己 能讓他人輕易察知的部份,如姿態、表情(劉瑞楨,1999)。

常 見 對 於 自 我 意 識 的 測 量 有 自 我 意 識 量 表 (self consciousness scale )

(Fenigstenin, Scheier, & Buss, 1975)及身體意識量表(body consciousness scale)

(Miller, Murphy, & Buss, 1981)。當中 Miller 等人將身體意識量表中的「自我」

限定於「身體」部份,同樣分為公我和私我兩部份。該量表共有11 題,5 題私 我意識,6 題公我意識;當中私我意識的 5 個題項中有 4 題皆是與情緒相關之特 徵,如緊繃、口渴、體溫的改變…等,此限制了覺察一般狀況的使用(Shields, Mallory, & Simon, 1989)。

另外關注於身體過程的量表中,一般焦點並不在身體覺察的過程,反而大 多放在身體的病狀或不適(Shields, Mallory, & Simon, 1989),如 Main(1983)

的The Modified Somatic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MSPQ),全量表共有 13 個題 項,皆為對身體不適症狀之知覺,如熱、胃痛、昏厥等等的知覺。

自我關注在心理學上曾被假設為普遍存於心理病理,然而後來的學者認為 自我關注與一些心理疾病有關聯,可能在於自我關注為自我調節中的一環,造 成心理偏差可能是自我調節不當所造成(劉瑞楨,1999),如同黃創華(1992)

所認為的「覺而不察」;即對該刺激有所感覺,卻不知形成該刺激的原因,如此 無法進行調節。而在其相關的量表上,身體自我意識量表雖然著將焦點關注於 身體,然而有些則偏於特殊狀況,如身體異常狀況、病痛等,仍無法廣泛適用 於一般正常狀況的情形。

(四)小結

從自我關注的探討中,可知身體覺察為自我關注的一個狀態,而自我關注 若只是覺而不察易造成心理偏差,而相關身體關注量表偏重於不適狀況、病痛 或情緒的覺察。從身體意象與身體自我概念的簡略探討,可發現,身體覺察同 時涵蓋身體意象及身體自我概念兩層面的概念,且其同樣具有共同點為對身體 的「知覺」,從上述所探討的量表上發現,身體意象及身體自我概念在量表有共 同測量的方向,即是對外表、體適能的知覺,且相較來說,身體意象還多了對 身體「態度」的測量。然而總合言之,各量表仍是有所偏重於外表、情緒、不 適狀況等,缺乏一般狀況下,身體本身感覺、身體的改變、反應…等的覺察。

二、覺察量表

目前最直接有關身體覺察的量表為黃創華(1992)年所編製的覺察習慣量表 及Shields, Mallory, & Simon(1989)所編製的身體覺察問卷(The Body Awareness Questionnaire,簡稱 BAQ),大略介紹如表 2-1。

此兩篇問卷較大的不同在於黃創華將覺察視為一種習慣,因而在其量表的問 題上常出現「經常」等字眼,而Shields 等人則較偏向於將覺察視為一種能力,因 而其量表上的問題經常是判斷自己日常生活的覺察經驗。

另外,前者在內容的編製上,所涵蓋的層面較廣,包含對環境、人際、情緒、

認知、行為、習慣及身體狀況等,而後者主要將覺察的焦點鎖定在「身體」本身 的感覺,而由其因素分析後的結果,該問卷將身體覺察歸類四~六大因素,包含「注 意身體反應或改變」、「預測身體的反應」、「睡眠-甦醒週期」、「疾病的攻擊」、「身

體模式」、「適能」等六大因素。前後二份問卷共同之處為對「身體」的覺察,包

覺察到的層面為基礎,並參考黃創華(1992)年碩士論文中覺察習慣量表及 Shields

以上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年級至大學生的學員,由各研究中學員所能覺察的層 面,歸納表2-3,而該各層面亦將是本量表在發展題項內容之參考:

表2-3 身心動作教育開發覺察研究中學員所能覺察的層面

序號 覺察的層面 研究者

1 呼吸的覺察 林季福(2004);蔡琇琪(2004);陳怡真(2004)

2 身體肌肉張力 (鬆與緊)

的覺察

郭美菊(2005);蔡琇琪(2004);陳怡真(2004) 林季福(2004);張玉佩(2006);卓子文(2001)

3 身體異常狀況狀況:疼痛、

肌肉酸痛及不適感的覺察

林季福(2004、2005);劉美珠、林大豐(2004)

4 身體姿勢的覺察 林季福(2004);劉美珠、林大豐(2004)

5 身體使用及其效能的覺察 陳怡真(2004);吳美慧(2006);卓子文(2001)

6 動態肢體動作的覺察 吳美慧(2006)

7 身體使用態度的覺察 吳美慧(2006)

8 身體部位的覺察 林季福(2005)

(研究者整理)

本研究將以上覺察的八個層面大致再歸納為五大層面:身體使用、異常狀況、

肌肉張力、身體控制能力、呼吸等五大類,其中由於本研究強調的是對身體的知 覺,而不包含「身體態度」,因而本研究中不列入該部份。

(二)黃創華(1992)覺察習慣量表編製後建議如下:

1.考慮覺察的廣度、深度、明晰度、速度

該量表的發展基於避免研究變項(覺察的廣度、深度、明晰度與速度)

及題目太多造成受試者合作不佳該作者並建議未來應針對細度和深度有更多 的探討。本研究針對此點並結合許宜銘(1993)所提的「時間」,在身體覺察 的向度上,以「廣度」、「深度」、「細度」及「時間」四向度進行量表題項發 展之輔助,而亦由於題項有時涵蓋兩個以上的向度,因而在此初步發展階段 並不確切區別該題項單屬何向度,待因素分析後端視是否呈現區別。

2.以日常生活事件擬題

在量表編制的內容中,該量表主要以一般大學生常遇見的生活事件情形 及可以理解的生活情境做為問題內容。

由於身心學領域中已有不少研究是根據青少年及大學生進行開發身體覺

由於身心學領域中已有不少研究是根據青少年及大學生進行開發身體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