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項目分析及信度考驗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項目分析及信度考驗

本節主要以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量表的初步因素模式,接著以項目分析進行 分量表的題目考驗,再次以探索性因素分析考驗量表的建構效度,最後進行量表 的信度考驗。

一、施測問卷回收處理過程

施測問卷依全國分為北、中、南、東四區,於四區中分別選取一般公立大學、

一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師範體系學校各一所,於每校選取三個班級,進行施 測,由於東區學校較少,因而只選取兩所大學,施測班級基本資料列於附錄九,

總計發出問卷1766份,回收份數共1737份,回收率98.4%。在請托各該校教師協助 施測的同時,亦附上施測說明函,如附錄十。

(一)資料整理

回收問卷後進行資料的整理及輸入統計軟體。

(二)刪除無效問卷

無效問卷以回答規律者及超過三題未答者為刪除標準,共刪除135 份。

(三)測謊題檢視

測謊題為問卷中第57 題「我無法感受到身體放鬆與緊繃的不同」與原題 目第15 題「我可以感受到放鬆與緊繃的不同」比較,刪除此二題之回答在同 一端之問卷!此部份共刪除134 份問卷。剩餘有效問卷 1468 份。亦即有效問 卷回收率為83.2%。

(四)尋找錯誤值

利用次數分配檢閱整份問卷,尋找整份問卷中錯誤值(除了 1 至 6 的其 它答案),進行修正,以矯正輸入問卷時的人為疏失。

於有效回收問卷1468 份中,以 SPSS 統計軟體隨機抽取 50%樣本,得到 763 個樣本,以此763 份樣本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二、樣本特性分析

利用次數分配及百分比統計,對763名有效回收的樣本,進行樣本特性的描 述性統計分析。

(一)樣本區域分配

由表4-1可知,763份樣本中,北區有212人,佔全體樣本27.8%;中區有226 人,佔全體樣本29.6%;南區有211人,佔全體樣本27.7%;東區有114人,佔全 體樣本14.9%。

表 4-1 樣本區域次數分配表 分區 人數 百分比 北區 212 27.8 中區 226 29.6 南區 211 27.7 東區 114 14.9 合計 763 100%

(二)樣本就讀學校類別分配

由表4-2可知,763份樣本中,就讀一般公立大學的有237人,佔全體樣本 31.1%;一般私立大學有164人,佔全體樣本21.5%;公立科技大學有80人,佔全 體樣本10.5%;私立科技大學有61人,佔全體樣本8%;師範體系學校有212人,

佔全體樣本27.8%,其它有9位漏填此項基本資料。

表4-2 樣本就讀學校類別次數分配表

學校類別 人數 百分比

一般公立大學 237 31.1

一般私立大學 164 21.5

公立科技大學 80 10.5

私立科技大學 61 8.0

師範體系學校 212 27.8

合 計 754 98.8

漏填資料 9 1.2

(三)樣本的年齡分配

763份樣本中,有12人漏填此項其本資料,其餘751份樣本的平均年齡為 19.73+1.38歲,詳細資料由表4-3可知,763份樣本中,年齡18歲者有131人,佔全 體樣本的17.2%;年齡19歲者有220人,佔全體樣本28.8%;年齡20歲者有242人,

佔全體樣本31.7%;年齡21歲者有91人,佔全體樣本11.9%;年齡22歲者38人,

佔全體樣本5%;年齡23歲者13人,佔全體樣本1.7%;年齡24歲、25歲、29歲者 分別為8、7、1人,分別佔樣本1%、0.9%、0.1%。

表4-3 樣本的年齡次數分配表

年齡 人數 百分比

18 131 17.2

19 220 28.8

20 242 31.7

21 91 11.9

22 38 5.0

23 13 1.7

24 8 1.0

25 7 .9

29 1 .1

合計 751 98.4

遺漏值 12 1.6

(四)樣本的年級分配

由表4-4可知,763份樣本中,就讀一年級的有214人,佔全體樣本28%;二 年級的有334人,佔全體樣本43.8%;就讀三年級的有135人,佔全體樣本17.7%;

就讀四年級的有59人,佔全體樣本7.7%;其它有21位漏填此項基本資料。

表 4-4 樣本的年級次數分配表

年級 人數 百分比

1 214 28.0

2 334 43.8

3 135 17.7

4 59 7.7

合計 742 97.2

漏填資料 21 2.8

三、初步探索性因素分析

此初步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有效樣本763份進行,最初嘗試程式設計以主軸因素 法(principal axis factors)、斜交轉軸(oblique rotation)進行,然而雖然主軸因素 法所求得的因素會最為穩定,但本研究中所求結果難以符合身心學領域實際需 求。根據Nunnally 與 Bernstein所提出,因素分析所得的資料,始終是數學與統計 的產物,在檢視成果的過程仍需反省統計程序與客觀事實間的關係(邱皓政,

2003);探索性因素分析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因而研究者考量實際需求與因素 可解釋的程度後,決定改採用另一常用抽取因素的方法-「主成份分析」來檢視題 目。雖然主軸因素的因素相關比主成份分析高,但主軸因素的因素負荷量比主成 份分析的因素負荷量低,其相關的因素組型或大小順序不會改變(李茂能,2006)。

另外,也發現本研究編製的量表因素間的相關較高,而當因素間的相關較高時,

斜交轉軸中的promax較能發現簡單結構(Finch, 2006),promax的目的是希望在因 素間的相關最低之情況下,獲得最佳的結構(李茂能,2006),且嘗試各種轉軸方 法後,發現在本研究中使用promax轉軸,所獲得的因素實用性與可解釋性較高,

因而決定採promax轉軸方法進行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獲取本研究的初步因 素架構。

重新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程式設計以主成份分析,斜交轉軸中的promax轉 軸(kappa=4)進行。

(一)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一次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以KMO(Kaiser-Meyer-Olkin)判定取樣適切性,

而KMO值最好在.80以上(吳明隆、涂金堂,2005);再以Bartlett的球形檢定,

達顯著(α<.05)者代表母群間有同因素存在,確定適合因素分析後,再進行探 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程式設計以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因素,採用斜交 轉軸中的promax轉軸法,kappa係數為4,且不限定因素數目,題目選取標準採 特徵值大於1者,而刪題標準則以因素組型矩陣(pattern matrix)中因素負荷量

絕對值小於.40及跨因素之負荷量皆大於.40之題目者。

輸出的結果中,KMO取樣適切性量數為.95,該值大於.80,表示變項間的共 同因素多,適合因素分析;Bartlett的球形檢定卡方值為17516.49(df=2145),

達顯著水準,表示母群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於進行因素分析;轉 軸收斂於24次的反覆迭代估計,抽取出13個因素,初始特徵值分別為:18.98、

2.45、1.97、1.91、1.70、1.60、1.52、1.46、1.25、1.12、1.11、1.08、1.05,累 積解釋變異量為56.34%;但需刪除因總負荷量不足.40者,第54、42、65、61、

39、43、52、51、66、53、48、37、31等13題,剩餘53題,以進行下次的因素 分析。

(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以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刪題後,所剩下的53題,再次進行因素分析,程 式設計如同第一次。輸出結果KMO值為.94,卡方值12945.88(df=1378)達顯著 水準,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26次迭代,抽取出10個因素,因素的 初始特徵值分別為:27.54、4.03、3.59、3.31、3.17、2.80、2.68、2.49、2.25、

2.04,累積解釋變異量為53.88%。但仍需刪除因素負荷量絕對值不足.40者,第 32、11、17、64、20、50、33、34、19等9題,剩餘44題,以進行第三次的探索 性因素分析。

(三)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前一次因素分析所剩餘的44題,再一次進行因素分析,程式設計如同第 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輸出結果KMO值為.93,卡方值10577.93(df=946)達顯 著水準,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13次迭代,抽取出10個因素,因素 的初始特徵值分別為:12.34、1.87、1.76、1.64、1.53、1.36、1.32、1.19、1.16、

1.04,累積解釋變異量為57.30%。需刪除因素負荷量不足.40者,第14、3、9、

40題,共刪除4題,剩餘40題,以進行第四次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四)第四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前一次因素分析所剩餘的40題,再次進行因素分析,程式設計如同第一 次探索性因素分析,輸出結果KMO值為.93,卡方值9515.06(df=780)達顯著水 準,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15次迭代,抽取出9個因素,因素的初始 特徵值分別為:11.37、1.77、1.76、1.48、1.38、1.33、1.21、1.17、1.09,累積 解釋變異量為56.38%。刪除因素負荷量不足.40者:第22題,同時刪除跨其它因 素負荷量亦達.40者,第38、8、47題,前後共刪除4題,剩餘36題,進行下一次 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五)第五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前一次因素分析所剩餘的36題,再次進行因素分析,程式設計如同第一 次探索性因素分析,輸出結果KMO值為.93,卡方值8420.30(df=630)達顯著水 準,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10次迭代,抽取出9個因素,因素的初始 特徵值分別為:10.30、1.75、1.68、1.44、1.28、1.22、1.16、1.12、1.06,累積 解釋變異量為58.33%。刪除因素負荷量不足.40者:第23、44題,同時刪除跨其 它因素負荷量亦達.40者,第5題,前後共刪除3題,剩餘33題,進行下一次的探 索性因素分析。

(六)第六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前一次因素分析所剩餘的33題,再次進行因素分析,程式設計如同第一 次探索性因素分析,輸出結果KMO值為.92,卡方值7732.57(df=528)達顯著水 準,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7次迭代,抽取出8個因素,因素的初始 特徵值分別為:9.56、1.74、1.64、1.37、1.26、1.20、1.12、1.06,累積解釋變 異量為57.40%。然而當中第8個因素只含概2個題目,包含的題項太少,無法測 出所要測量的構念(吳明隆,2006a)因而將此二題刪除。剩餘31題,進行下一 次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七)第七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前一次因素分析所剩餘的31題,再次進行因素分析,程式設計如同第一 次探索性因素分析,輸出結果KMO值為.92,卡方值7392.11(df=465)達顯著水 準,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7次迭代,抽取出7個因素,因素的初始 特徵值分別為:9.16、1.74、1.60、1.36、1.26、1.17、1.11,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56.14%。刪除跨其它因素負荷量亦達.40者,第2題,剩餘30題,進行下一次的探 索性因素分析。

(八)第八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前一次因素分析所剩餘的30題,再次進行因素分析,程式設計如同第一 次探索性因素分析,輸出結果KMO值為.92,卡方值7066.55(df=435)達顯著水 準,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7次迭代,抽取出7個因素,因素的初始 特徵值分別為:8.86、1.72、1.59、1.35、1.25、1.17、1.07,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56.68%。刪除因素負荷量未達.40者,第4題,剩餘29題,進行下一次的探索性因 素分析。

(九)第九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前一次因素分析所剩餘的29題,再次進行因素分析,程式設計如同第一 次探索性因素分析,輸出結果KMO值為.91,卡方值6975.64(df=406)達顯著水 準,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7次迭代,抽取出7個因素,因素的初始 特徵值分別為:8.77、1.71、1.57、1.34、1.22、1.17、1.07,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58.09%。初步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如表4-5。而所得結果七個因素間的相關 為.24~.55之間,是為低相關至中相關,因素間的相關如表4-6。

表4-5 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第九次因素分析轉軸後組型矩陣摘要表

四、各分量表及全量表項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