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辯證「身份認同」-《門》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為最據煽動力的認同類型。然而有趣的是,老李作為「一二三反共義士」的一 員,卻從來沒有像一般所認為的老榮民具有強烈的反共意識、甚至是國族意識,

甚至是絕口不提這些集體認同。在一份專訪裡,導演提到:「(老李)他始終沒有 辦法認同自己的身份38。」老李的生命雖受政治影響甚大,但卻始終是為了謀生 所致,其認同仍是非常個人的,而政治或是政黨上的身份都只是一種符號。老李 沒有明確的民族意識,甚至對於國家的認同也如此不定,反而可能適合不同群體 互相關照,避免對於立場相左者斷然拒絕觀看,而失去溝通的可能。

即便如此,老李的記憶與認同仍產生了一種對外省群體的新理解,透過對於 不同群體的觀看,對於不同認同者的敘事,重新對共同體與同質歷史反思,甚至 是對「集體認同」概念的反思。李又如的專訪就以一小段文字做為結尾:「老李 不會是唯一的一個。在忙著撕裂省籍、藍綠的同時,我們是否真正瞭解彼此的生 命故事?或許這正是臺灣轉型正義開始的第一步。」對於不同群體生命的觀看有 助於理解彼此,也或許有助於臺灣社會當前正在處理歷史問題時,能夠更多一點 對不同立場發言的寬容,避免陷入無助於討論的民族式的情緒,而忽視不同生命 歷程與認同。

第四節 辯證「⾝身份認同」-《⾨門》

《門》主要拍攝的是對臺灣來說是離島、對中國大陸來說卻是沿海門戶的金 門所面臨的處境。自2001 年小三通開航以來,金門與馬祖成為臺灣與中國大陸

38 李又如(2015),〈【顯像臺灣】《河北臺北》60 年回不去的路〉,新新聞,2015 年 9 月 24 日,

網址: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07&i=TXT20150916174223ET2。上網時間:

2016/08/16 16: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深化交流的門戶,金門與廈門之間往來日益頻繁下,曾是戰地第一線的金門遂轉 型成戰地觀光景點,來自廈門等地的大陸人湧入,同時中國在改革開放之下,經 濟發展速度驚人,也使許多年輕的金門人前往尋求更好的機會,亦有金門人留在 金門過著熟悉的生活、或是仰賴觀光。《門》拍攝幾位不同世代的金門人,探討 金門人現今面臨的各種處境,包括現實生活處境、心理的認同焦慮等層面,透過 不同世代之間、地區之間、甚至國籍之間,不斷在互相觀照的過程中顯現出其中 的掙扎與矛盾,同時呈現了「金門人」作為一個整體的認同符號、如何被形塑、

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認同又如何轉變。

《門》的命題,本身就象徵了一個交流的渠道,互相觀看的窗口,也開啟觀 眾對自身生命經驗與認同的相互對照,而這樣的對照若更進一步放置到臺灣當前 的社會文化脈絡,更顯得深刻,特別是近年兩岸經貿日益熱絡、陸客來臺配額逐 年增加,使臺灣人對「中國」除了政治經濟上所受到影響外、更多的是日常生活 之間互動經驗,進而都形成了一種對「中國」的觀照,以及對「臺灣」作為集體 認同的強/弱化。而在《門》中,更明顯地看出,在這樣頻繁交流後形成了哪些 影響與問題,鬆動了某些處於認同裡的邊緣者,而在金門則更加顯著地出現在不 同世代、形成落差與對比,也就模糊了原本看似明確的邊界。

核心與邊陲——「想像」差異的相互觀照  

《門》一開始就透過簡單的畫面,將金門地理上的「邊陲」性標誌出來,雖 屬臺灣政府管轄、卻離臺235 公里之遠、廈門則是隔海相望,而導演透過兩次臺 海危機的歷史畫面作為引子,將金門當年作為「戰地」「前線」的歷史因素重新 梳理,而戰地與邊陲成為金門的重要特質。時至今日已經休戰多年,金門轉變成 為與中國大陸交流的「前線」,「戰地」成了觀光資源,金門成為不同群體之間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觀照文化差異的重要場域。導演透過金門-臺灣本島-廈門(中國大陸)之間,

對彼此重新觀照的過程中,凸顯出三者在經濟、文化與政治層面上互相想像的落 差,同時因為時代改變而相互觀照的機會越來越多,已經不只是透過媒介的想像,

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裡互動的過程體會,而一次次地向看似僵固的邊界質問,也 顯示了一種新的想像可能。

導演在片名之後就直接強調了這種對照性,林蔡款在海邊撿拾著生物,但背 景卻是在海的另一邊的廈門,放眼所及都是矗立在海邊的高樓大廈(02:20),兩 者的對照性如此明確,雖導演並未直接開展經濟發展差異,而是隨著老夫婦講述 自己故事、看到與臺灣本島居民完全不同的生命經驗,女性必須參加婦女隊、也 得出操、學包紮打靶。男性則是參加「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義務勞動,卻得服 膺在「軍民一家」的說詞,而這樣的軍政合一、生活即軍事,是金門作為戰地前 線不同於本島的經驗。

從日常生活方式來看,金門與本島之間也有著不小的差異。我們看到林蔡款 在處理從海灘撿回來的螺時,除了教導在旁玩玩具槍的小孩如何正確用槍,所用 的語言則從不同於臺語的「金門話」、轉為國語和小孩對話,似乎也暗示了方言 在傳承過程中可能的斷裂;另外,林家所住的房子,門匾寫著:「西河衍派」(09:25),

顯示其郡望,這種已經少見於臺灣本島的閩式傳統建築風格在片中被反覆強調,

與廈門林立的高樓大廈產生強烈對比:

「幾年前的廈⾨門那個時候,在整個海邊路上⾯面,那時候還沒什麼⼤大 房⼦子,幾年之後房⼦子全部上來了,⽽而且⼀一個⽐比⼀一個⾼高。︒。廈⾨門他媽熱鬧的 不得了,我們他媽⾦金⾨門算什麼,第⼀一次去廈⾨門、︑、第⼀一次踏進廈⾨門,哇,

⾼高樓⼤大廈⼀一⼤大堆(21:51-22: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短短幾句話,就已經將金廈之間發展建設的落差點出,而類似的經濟發展式的對 照後來也一再以不同方式出現。《門》對於金門的經濟活動描繪,也強調了一種 較緩慢、仍具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方向,除了旅遊業外,多著重於金門傳統的生 產方式,像是撿螺(11:00-11:34)、撿蚵(09:37-9:50)或是種植高粱、飼養黃牛

(40:34-40:50)等為主的一級產業。整體看來與臺灣本島或是廈門為觀照對象的 敘事方式十分鮮明。也因此年輕世代也不一定願意留在金門努力,而是因為身處 承平時代而得以流動到廈門,如片中的年輕女生,願意為了更好的工作機會而前 往廈門、即便文化上並不適應、生活上也諸多不便,仍願意在廈門接受工作上的 挑戰。透過他的例子,我們同時也看到了一種從日常生活中互動所形成的相互觀 照,這樣的觀照並不單來自於想像,而是奠基於兩岸交流日益頻繁之上的互動所 形成的理解,在其敘事中也可看出一種差異與邊界的建構過程。

經濟差異除了體現在金門與廈門近距離的觀看,更是在「臺灣」作為一個政 治體制內部,核心與邊陲的差異。以年輕金門人在學習資源並無法在金門得到完 全的滿足,如董欣戩在金門從未看過設計展、接觸過相關的東西(26:05),蔡導 遊的公公婆婆雖然是金門人、卻苦勸他們不要回沒有前途的金門,希望他們在臺 灣本島定居(31:29)。「邊陲」的金門對照著「核心」的臺灣本島,像是「戰爭」

與「和平」的對比,臺灣經濟建設核心都在本島,而從來不會在金門,王中聖

(40:14-40:20)更是將這樣的發展差異重新放到族群政治的層面,由於不會激情 地喊「愛臺灣」、也就搶不到政治資源。族群政治式的「愛臺灣」口號,突顯了 其實本島與金門之間,除了經濟資源與政治資源上的差異,更直接而根本的差異 其實來自文化。

金門與臺灣本島或是中國大陸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更直接的觀照,可能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自於使用不同語言、以及對金門與臺灣之間矛盾關係的問題,特別是透過蔡導 遊與來自不同地區的遊客之間互動所產生的觀照,主要以兩個旅遊團作為對照對 象,第一個是來自廈門(13:09);第二個是來自宜蘭的觀光團(30:27):

「各位的公司是在廈⾨門的ABB,所以各位應該都會說閩南語吧,

……因為⾦金⾨門跟廈⾨門⼀一樣,我們都是講閩南語的。︒。」「問⼀一下,⾦金⾨門是 哪⼀一省?」「臺灣省。︒。」「⾦金⾨門省。︒。」「蔡導把⾝身分證給你看,我跟你⼀一 樣耶,我也是福建省耶(遊客驚訝)。︒。我們⾦金⾨門是臺灣管的沒錯,可是 我的籍貫、︑、我的⾝身分證上⾯面寫的,就是福建省⾦金⾨門縣,各位是福建省廈

⾨門市吧,是喔,對不對,我們都是福建省的⽼老鄉(笑)。︒。」

導演也將位於金門的福建省政府畫面放在這段有趣的對話中,強調了福建省的存 在,以及其宣稱與管轄範疇的不對稱,陸客對金門管轄權的想像上是政治的管轄 權,也因此到金門玩、都會認為是到了「臺灣」。因此即便金門人在語言、文化、

位置上均與中國大陸接近,但實際上卻是因為歷史因素,而使得金門與臺灣形成 一種矛盾關係,1958 年第二次臺海危機,美國施壓臺灣放棄金馬,換取國際承 認兩個中國,但這種承認中共政權的說法當然不可能被蔣中正所接受,而王中聖 也講到(17:59-18:11):「當初的國民黨政權,不想跟中國切割,想要保留金門來 跟大陸依附,他以後反攻大陸才有理由,一旦他切掉了,臺灣就是臺灣,就沒有 福建省了。」因此即便金門與福建省的關係如此近、距離也遠比臺灣來得短,但 在政治體制上,「臺灣」仍是實際統治的政權、「褔建省政府」也只是作為保留對 統治中國大陸正當性的手段。

然而,導遊在與宜蘭觀光團互動時,卻是強調了語言與文化差異,也顯然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就是「臺灣」作為一個認同的符號時、金門人如何在其中形成焦慮的關鍵。金門

就是「臺灣」作為一個認同的符號時、金門人如何在其中形成焦慮的關鍵。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