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業務內容

第四節 農機與肥料

本節的內容主要介紹神岡鄉的農機與肥料。在戰後初期,神岡鄉農民仍然 延續日治時期的所使用的農具,但由於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逐漸流失,因此 政府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動力機具取代須由人力或畜力為動能的農具,

本節第一部份即介紹神岡鄉戰後動力機具的使用情形。第二部份的內容主要討 論戰後神岡鄉戰後肥料的種類與使用。

15 <農會推廣業務>,神岡鄉農會提供,2006。

壹、 農業機具

臺灣在民國 40 年(1951)以前,農耕的動力主要靠畜力以及使用一般早期 農具,16且由於農村勞力充足,因此農業機械化的需求尚未迫切。在此之後,由 於實施土地改革成功,使農民從事精耕增產而有感於耕牛不足。民國 50 年代初 期開始,由於工商業發展迅速,使農村青年紛紛湧向都市謀生,使農村勞動力 呈現不足的現象,尤其在農忙時期,雇請工人更感困難,刺激工資上漲,增加 農業成本,對於農業機械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臺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最 初是為了補充畜力的不足而推廣耕耘機,其後為了取代大量人力。17民國 60 年 代以後,政府大力推行農業機械化,先後實施「加速推行農業機械化方案」(民 國 59-62 年)、「加速推廣稻穀烘乾機」(民國 64-67 年)、「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 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民國 68-71 年),之後並列入國家十二項重要建設,使 全臺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18神岡鄉農業機具機械化也同樣發展,以下就針對戰 後神岡鄉的農機使用情形作介紹:

在整地農具方面,主要為耕耘機與曳引機為主。整地農具作業的目的在 農地造成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粉碎土塊、耕鬆土壤以提供透氣、透水性的土 壤;將地面雜草或殘莖埋入土中、清理地面,形成適合種植需要的畦形,同時 也便於機械作業。19耕耘機在民國 40 年代政府推廣時,由於其在犁耕、碎土、

耙平等整地工作均較耕牛快約二倍,且車身輕,使用方便,易為農民所接受。

耕耘機也從最初的 3.5 馬力汽油引擎,逐漸發展至 20 馬力引擎並備有簡易駕駛 裝置的耕耘機。在曳引機方面,由於民間方面業務專業性代耕業務盛行,於民 國 65 年(1976)開始自日本引進中小型曳引機(40 馬力以下)配裝迴轉犁,

16 郭大玄,《臺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臺北:五南),頁 169。

17 同註 157,頁 410。

18 同註 170,頁 169。

19 農委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策劃委員會編著,《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臺北:農委會,

2005),頁 333。

從事水田代耕業務。由於旱地各項作業可採用較大型曳引機(60-80 馬力),以 提高工作效率。20神岡鄉近年來,在耕耘機的數量上,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從民 國 86 年(1997)501 臺至民國 94 年(2005)減少至 382 臺。在曳引機的數量上

(見表 5-4-1),近九年的數量有增加的趨勢,從民國 86 年(1997)58 臺至 94 年(2005)增加到 73 臺,可以看出神岡鄉從事專業農業代耕業務的農業人口有 增加的情形。

在種植機具方面,神岡鄉主要為動力插秧機。過去水稻插秧只有利用人工,

現在則是利用人工與機械同時存在。由於政府政策推廣,二行式插秧機逐漸廣 為使用,後來為提高工作效率,二行式插秧機已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自民國 71 年(1982)開始陸續推出四行式、六行式以及乘坐八行式的插秧機。近年來 神岡鄉的插秧機主要樣式為四行式與六行式,在數量上(見表 5-4-1)六行式 以上的插秧機數量多於四行式 ,且四行式的數量逐漸減少而六行式則逐年增 加,可以看出神岡鄉二行列插秧機以不敷農民需求而遭到淘汰,更多行式的插 秧機才能滿足農民在插秧的需要。21

圖 5-4-1 乘坐式插秧機

資料來源:農委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策劃委員會編著,《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臺北市:

農委會,2005),頁 357。

20 財團法人豐年社編,《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志》(臺北: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98),頁 565。

21 同前註,頁 566。

在管理農機方面,管理作業主要是作物種植以後至收穫前的作業,包括施 肥、噴藥、灌溉、中耕除草等,非常繁雜,由於為避免破壞作物,因此在使用 機械受到相當的限制。22中耕管理機的作業主要目的在於土壤疏鬆,促使作物根 系發育並易於吸收養分;氣流通暢,使作物易於透氣並且促進微生物的生長,

促進土壤活力;去除雜草以及增加土壤保水力。23目前農民使用之中耕管理機以 4 至 5 馬力空冷式汽油引擎為動力,有單輪式和雙輪式兩種類型。適用於砂質 土壤栽培的花生、大豆等作物行間的中耕除草與培土等之用。神岡鄉中耕管理 機的數量由民國 86 年(1997)159 臺增加至民國 95 年(2006)182 臺,有顯著 的增加。在噴霧機方面,噴霧機的作用在於噴灑農藥以防治病蟲害和雜草等。24 噴霧機種類眾多,神岡鄉主要為動力噴霧機以及高速噴霧機,民國 94 年(2005)

始有自走式噴霧車的紀錄。在抽水機方面,神岡鄉近年農用抽水機的數量維持 在 45-47 臺。(見表 5-4-1)在動力割草機方面,由於果園內雜草容易叢生,

與果樹競爭養分、水分並藏匿害蟲,因此將雜草割除,動力割草機的採用可以 快速作業。25

圖 5-4-2 中耕處理機 圖 5-4-3 自走式噴霧車

資料來源:農委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策劃委員會編著,《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臺北市:

農委會,2005),頁 374、376。

22 同註 167,頁 1151-1152。,頁 1175。

23 同註 174,頁 377。

24 同註 167,頁 1176。

25 同註 174,頁 379。

在施肥機具方面,由於農作物在栽培過程中,必須連續對土壤補充養分,

以提供農作物生長需要,土壤中養分主要來源包括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一般 小型施肥機具主要在肥料的運搬,施肥機構簡單。26神岡鄉施肥機有下列幾種種 類:深層鬆土施肥(藥 )機、承載式肥料撤佈機、自走式粉粒肥料撤佈機、步行 噴藥機、施肥(藥)機,而以施肥機數量最多。(見表 5-4-1)

在收穫農機方面,在民國 58 年(1969)以前,臺灣地區收穫水稻完全以鐮 刀收割,再以摔桶或腳踏式脫殼機脫殼,民國 50 年代後期農民引進 3 至 5 馬力 汽油引擎,裝配在腳踏式拖殼機上,使之動力化,繼之起的是選別式力脫殼機,

但 68 年(1979)過後,由於水稻聯合收穫機的快速增加,使選別式動力脫殼機 不再有工廠生產。27水稻聯合收穫機其設計將割稻機配上自動脫殼機,具有分 草、扶起、剪切、夾送、脫粒、篩選、風選、排塵、排稈、切稈、輸送、貯存、

裝袋(或卸穀)等功能,並且具備了行走、轉向、割取高度控制、拖殼深度控 制等功能。28神岡鄉近年水稻聯合收穫機的數量維持在 73 臺;選別式動力脫殼 機在民國 86 年(1997)尚有 257 臺,至 94 年(2005)已減少至 172 臺。神岡 鄉尚有其他雜糧收穫機,如落花生收穫機。(見表 5-4-1)

圖 5-4-4 水稻聯合收穫機

資料來源:農委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策劃委員會編著,《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臺北市:

農委會,2005),頁 382。

26 同註 174,頁 377。

27 同註 175,頁 566。

28 同註 174,頁 381。

在乾燥機具方面,水稻乾燥主要目的在於防止變質,並延長貯存期限,以 及方便後續之加工。29早期臺灣農民都是利用日曬的方式乾燥稻穀,但此種方式 費時、費力且佔空間。採用機械乾燥自民國 64、65 年(1975、1976)起始稍具 規模。30目前農民使用之乾燥機,主要有箱式以及循環式,前者是讓穀物靜置不 動,由熱空氣的方向控制乾燥的過程;後者除了風量與風向之控制之外,穀物 亦可利用斗升機維持循環,以減少乾燥死角,減少乾燥均勻度。31神岡鄉乾燥機 具數量以循環式為主要的乾燥設備,以民國 94 年(2005)數據來看,箱型乾燥 機僅 18 臺,循環乾燥機數量達 428 臺。(見表 5-4-1)

圖 5-4-5 箱式乾燥機 圖 5-4-6 循環式乾燥機

資料來源:農委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策劃委員會編著,《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臺北市:

農委會),2005,頁 388。

在搬運機具方面,早期臺灣農村社會,農產品及資源搬運均藉由牛車或人 力,從民國 60 年代開始國人自行研發農地動力搬運機,可以取代牛車與人力。

民國 66 年(1977)起逐漸為農民所注意和重視,需求量隨之增加。32神岡鄉近 年來,農地動力搬運機也逐漸增加,可見農地動力搬運機為神岡鄉鄉民廣為使

29 同註 174,,頁 387。

30 同註 167,1178。

31 同註 174,頁 387。

32 同註 167,頁 1180。

用。在其他農機方面,神岡鄉農會設有花卉產銷班,發展花卉農業,因此有花

貳、 肥料

二次大戰後,臺灣糧食嚴重不足,政府首要目的即增加生產,因此為了恢 復糧食生產,即先要恢復日治時期的肥料配給制度。民國 35 年(1946)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頒布「肥料分配統制規定」,民國 37 年(1948)臺灣省政府公佈

「肥料分配法及其施行細則」,由肥料運銷委員會管制,正式實施肥料換穀制 度,解決戰後初期肥料生產短缺及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臺灣肥料製造公司於 民國 35 年(1946)展開復舊生產的工作,但生產數量僅達 4,843 公噸,為當時 需求量的 15.6%,無法滿足全臺的肥料的需求。因此除了積極恢復以及增進生 產外,尚有其他管道的援助,其中最重要的是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自民國 35 年(1946)六月至民國 36 年(1947)十二月止,提供 121,800 公噸的化學肥 料,以協助臺灣農業的復原。其次為美援肥料,在民國 38 年四月(1949)由經 合署中國分署輸入硫酸錏以及磷酸錏共 41,000 公噸。其後美援曾一度停止援助 臺灣,但至民國 39(1950)六月,韓戰發生時,美國以區域安全為考量,將美援 延至翌年六月底,美國提供的民生物資中,以肥料最多。34政府為了確保肥料的 供應量,除了將日治時期臺肥公司原有的工廠予以修復外,並另籌建新廠。其 後將生產成本較高的舊廠房逐漸淘汰,而以採用新式與低廉原料來接替。35

戰後神岡鄉自民國 70 年(1981)以前,自給肥料的使用仍占五成以上的比 例,因此日治時期神岡鄉在肥料的使用上的比例以自給肥料為多。 自給肥料的

戰後神岡鄉自民國 70 年(1981)以前,自給肥料的使用仍占五成以上的比 例,因此日治時期神岡鄉在肥料的使用上的比例以自給肥料為多。 自給肥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