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年,台灣科技零組件廠商積極轉往汽車領域布局,蘇博士所負責的汽車機電 整合系統關鍵零組件計畫是台灣廠商競爭力的重要推手。

中國大陸官方2007出台的十一五計畫無疑是中國大陸對整個汽車產業的政策 指導原則。

在「十一五計畫」的汽車產業發展策略規劃中,汽車電子領域被列為重點發展 項目之一。中國官方意識到汽車工業的重要性,在中國逐漸由製造大國轉變為 汽車消費大國的同時,中國不再放任這一重要的經濟資源由外國廠家來主宰,

受訪者:蘇評揮博士 出生:1954 年

學歷:

淡江大學航空工程學士

美國奧本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博士

經歷:

工研院科技專案汽車引擎及車輛關鍵技術開發 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1991~)

台灣福特六和新車輛產品企劃與開發(1989-1991) 美國福特(Ford)車輛動力新技術開發(1986-1989) 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空梭推進器設計(1980-1986) 中山科學院衝壓引擎開發(1976-1979)

蘇評揮博士在台灣科技廠商如何跨入汽車領域上是各家廠商諮詢的第一人選。

從早期在美國 NASA、福特總部、到本土汽車產業、工研院機械所,蘇評揮一路 在機械引擎、汽車總體產品企劃、車輛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等領域,累積出豐厚 的經驗與人脈。蘇博士於 1991 年擔任國家級大型計畫-台灣汽車共用引擎的 計畫主持人,成功開發出台灣 40 年來第一個技術獨立自主的汽車引擎,為台 灣本土車廠打造了重要的競爭力。

近年,台灣科技零組件廠商積極轉往汽車領域布局,蘇博士所負責的汽車機電 整合系統關鍵零組件計畫是台灣廠商競爭力的重要推手。

訪談日期:2008/05/03

轉而有計畫,有系統地將汽車及汽車電子的能力透過制定自有產業標準、創立 自我品牌達到內化,進一步藉由政策進行產業結構的重整及資源的部署,透過 規劃使其本土廠家具備國際競爭力。在十五計畫中,中國透過政策鼓勵民眾挹 注汽車的消費,加上經濟環境的持續發燒,國民GDP值不斷攀升,造就了汽車 消費市場歷年的高成長。其每年一百萬輛,增長率高達20%以上的高成長,在 全球看來都是絕無僅有的奇蹟。

台灣汽車電廠家應當隨跟隨其政策的大趨勢,淡化台灣廠商的色彩,藉市場的 成長將企業版圖拓展到國際車廠,使自己成為國際級的公司。

2. 未來3-5年整車市場成長的動力會來自於哪一區塊?

蘇:

中國國內:小型車及中高級房車的需求。(1.6L-2.0L)

出口部分:對於開發中國家的出口會是練兵的場所,對已開發國家的出口額應 該會是大量,且會以本土自有汽車品牌建立起中國在國際汽車業界的聲譽。

3. 未來3-5年汽車電子市場成長的動力會來自於哪一區塊?

蘇:

安全系統/資訊娛樂系統/電力管理系統將會是國際汽車市場上的新興需求大 宗。特別是有關於節能方面訴求的科技將會獨領風騷。

4. 整車市場未來成長的危機可能為何?

蘇: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必須小心來自印度及韓國的威脅。

在中國國內市場,因經濟成長過熱所可能導致的著陸問題,是直得觀察的課 題。至少在未來的18個月內會對中國造成不小的衝擊。

5. 本土自主品牌車廠的SWOT為何?

蘇:

S:令消費者耳目一新的價格、敏銳的市場嗅覺、靈活的生意手腕。

W:永遠令人擔心的品質問題。

O:中國國內特殊生意型態所形成的低價優勢因而造成對合資車廠所形成的進 入障礙。合資品牌受限於母國工會壓力,限制汽車回銷。

T:法規執行力度,國家整體的品質/誠信形象影響產品的定位。

6. 合資品牌車廠的SWOT為何?

蘇:

S:技術/品牌形象。

W:產品開發週期。

O:中國日漸提升的中產階級購買力。

T:本土品牌車廠的急起直追。

z 就您對台灣汽車電子業的看法,在中國市場的:

1. 機會為何?

蘇:

對合資品牌:夾台灣IT業的強大實力,結合台灣車規產品經驗,進軍國際車 廠的資訊及影音系統。

對於中國本土品牌:以在台灣車界所績累的經驗,協助中國本土品牌建立起 現代化的控制系統。

2. 威脅來自於哪裡?

蘇:

韓國廠家的低價,大陸本土廠家挾本土關係及快速學習急起直追。

3. 強項為何?

蘇:

相較於國際大廠的靈活應變。

相較於中國國內競爭者的技術及管理。

4. 弱項為何?

蘇:

相較於國際大廠的資金與技術。

相較於中國國內競爭者,弱勢在本土客戶關係與對法規執行的靈活度。

5. 成長的限制可能是什麼?

蘇:

技術方面的規格定義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

中國國內汽車大集團成長過程的首選合作對象往往為國際廠家或國內有特殊 關係廠家,台灣廠家可能在此一合縱連橫的戰局中被邊緣化。

6. 中國汽車電子產業的成功的KSF為何?

蘇:

人才、技術(研發、生產、對應)、關係網路、資金、管理。

z 就您對L公司BCS 事業部所具備的能力了解:

1. 若在業績方面要有大幅的成長,可能的機會為何?

蘇:

A. 盡快以正式合約卡位進目前的生意主要通路,確保公司能跟隨中國汽車 市場的成長而成長。

B. 同心圓策略,以目前有量產實績的產品進入大陸車廠。逐步以良好的服務 及品質為其他相關事業部鋪路。

2. 所面臨的障礙為何?

蘇:

A. 產品技術。

B. 以技術為基礎的車廠對應文件。

C. 供應鏈管理(目前的量與國際大廠無法匹敵,對供應商的吸引力不大,因 此在零件成本及品質安定度方面皆為弱項)

3. 該成長機會中,主要競爭者為誰,其所構築的移動障礙為何?

蘇:

現有通路上的國際大廠、日韓廠家、本土汽車電子廠。皆為具威脅性的競爭 對手。

A. 本土廠家:關係+價格。

B. 國際廠:技術、品牌、管理、文件方面皆是。

C. 韓國廠:產品的性價比。

D. 日本廠家:關係+品質。

z 對目前中國大陸車輛市場的看法

1. 就您對於中國汽車產業政策動向的觀察,其中與汽車電子相關的有哪些,重要 性為何?

鄭:

中國是一個內需很大的市場,因此他有足夠的經濟規模可以訂定自己的技術標 準(例如GPS與CDMA),並且要求全世界的廠家都照他的標準行事,這是很巨大 的力量。目前我在車電業界看到的一些片段的現象是:

A. 數位廣播、車身通訊、車上影音系統的技術都已經有了。

B. 衛星廣播,目前有三套系統。

C. GPS導航,目前的標準尚不健全。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全國僅開放 執照給9家地圖廠可以繪製地圖。主管機關的國家測繪局對於導航電 子地圖管理特別嚴格,因此,制訂「導航電子地圖製作資質標準」、

「導航電子地圖安全處理技術基本要求」等法規和技術規定。只有擁 有甲級製圖資質的單位才可以進行導航電子地圖的開發,對於地圖資 訊安全處理、地圖審核、標準建設、市場監管和服務等方面亦均有規 定。此外,2007年11 月國家繪測局向各導航電子地圖製作單位和出 版社發布「關於導航電子地圖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對導航電子地 圖資訊收集、編輯加工、格式轉換、質量評測等測繪活動,以及地圖 保密技術處理、地圖送審、系統調整測試、地圖資料管理等活動均有 進一步明確規範。

D. 防撞的相關規定或是車身強度方面國外已有相關規定的,會追隨國 外。其目的是想要國內廠家賣產品出口。

E. 新興產品的標準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目的一方面是統合本土廠家的 受訪者:鄭淑娟 小姐

現職: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MIC, Market Intelligence Center 產業分析師

鄭小姐為資策會中專責研究大陸車輛市場的產業分析師,經常是業界公司 在制定大陸政策時列為重要的請益對象。2008/05新作:中國大陸汽車電子 市場成長之政策推動因素,對十一五計畫及相關的配套行動有十分詳盡的 闡述。為本研究重要參考的次級資料之一。

訪問日期:2008/05/05

力量,以增進出口的競爭力。令一方面是想藉此對國外的廠家造成一 些進入障礙。

綜觀上述,在十一五的指導原則下,中國大陸官方會積極制定中國的自有標 準,以期取回市場的主控權。

2. 未來3-5年整車市場成長的動力會來自於哪一區塊?

鄭:

以地區別而言,可能是二三級城市,因為一級城市已經飽和了(目前上海、北 京已經開始出現賣牌照的現象)。一般民眾有可能買不起現在的汽車,但便宜 的印度TATA NANO卻可能沒有切合中國市場需求(雨刷只有單邊,沒有電動 窗…),在中國,民眾已經被車廠們教育,汽車應該有什麼功能,因此,普遍 認知上的顯性配備一定要有,再便宜也不能將這些東西拿掉,否則那就不叫汽 車了。

二線的本土品牌車廠未來的成長或許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3. 未來3-5年汽車電子市場成長的動力會來自於哪一區塊?

鄭:

大陸是很特別的,他的需求並不一定來自消費者的主動要求,法規的頒布大幅 影響市場需求(TPMS就是一個例子)。在未來,小型電控模組/Sensor會是可能 的需求,因為符合車子的人性化趨勢。另外節能/環保項目會是可能的熱銷產 品。除了政策的助力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大陸日後是秏能最大的國家,

為了杜絕國際輿論的壓力,他必須在節能/環保方面預作準備。

4. 整車市場未來成長的危機可能為何?

鄭:

一是銷售的通路品質可能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大型城市的通路很完善了,但二 三級城市的通路可能有待開發。

二是國際世界對於中國在環保/節能上所施加的壓力與日俱增,中國必須回應 免得國際輿論的撻閥(相關議題,如燃油稅的考慮開徵就是因為國際壓力使 然),長久以往,一般消費者可能因此要負擔比目前高上三到五倍的費用。

5. 就您對本土自主品牌車廠觀察,有何在行為上的特色?

鄭:

目前的本土一線品牌奇瑞、吉利已經在檯面上大放異彩,因此我對本土廠的課 題在於找尋下一個吉利、奇瑞是誰。

吉利、奇瑞已經被國際級的大零件廠包圍了,其實對於新進廠商而言,這兩家 都不是很容易進入的標的了。我在分析這兩家車廠的經營歷史時歸納出一些共 通的項目,或許可以用以檢視未來的新星。

這兩家車廠都有地方政府在檯面上或檯面下給予支撐、且有生產車子經驗。

廠商當初賣產品給這類車廠的風險是:很可能收不到錢(這些廠家不見得乖乖 守法)。

因此對廠商而言,他必須去思考,如何用特殊手段確保收得到錢、要如何確保 讓這些車廠換不掉自己;譬如說與車廠高層的關係特別好,讓車廠在卡別的廠 商的錢的時候,不會卡他的錢。抑或廠商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技術,讓這兩家廠 非你不可。

我的建議會是:

B. 對於沒有車廠實積的廠家可以考慮用這些車廠當進入點。

B. 對於沒有車廠實積的廠家可以考慮用這些車廠當進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