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遠距照護

一、 遠距照護定義與內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遠距照護(Telecare)是使用互動式資訊以視訊及通訊科技,進 行包括診斷、治療及諮詢等醫療照護行為,提供衛生教育與醫療資訊的傳遞(周春珍、張蓓 莉、李冠慧、李亭亭,2009)。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則定義,遠距照護係藉助無時空限制的通訊 與資訊科技,來交換相隔兩地之病患的醫療、臨床資料、及專家意見,以克服空間與時間的 障礙;另工研院對遠距照護的定義則為,藉由資訊與電信技術以克服空間障礙,使得遠端的 服務提供者得以對在家中或照護機構中的服務接收者,傳送促建建康之服務的一種活動(林 秀蓉,2009)。

樓美玲、張彩秀、葉明珍、洪麗珍(2005)指出遠距照護是運用簡單的護理原理,利用 視訊跳脫時間和距離之障礙替代訪視及出院追蹤,提供病患所需之照護服務。邱秋禎(2007)

則定義遠距照護是結合資訊、通訊科技、及監測技術,使照顧提供者能在遠端提供個案照顧 服務與協助,包括個案在家發生緊急事件時能快速獲得幫助,以及接受治療或藥物諮詢。林 廷威(2008)認為,遠距照護乃是結合資訊與通訊技術、醫療照護專業知識、醫學工程等相 關技術,讓病患在家中就能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劉逸群定義所謂遠距照護,是用互動室資 訊科技技術針對電腦、電話、電視、複合式居家照護儀器進行健康照護諮詢、管理轉介的醫 療行為,透過網路傳送影像資料及生理測量儀器擷取收照護者之生理訊號,透過網路傳輸跨 越空間的限制,提供及時面對面的健康照護與管理。簡而言之,遠距照護是在有一段距離的 遠端藉由通訊電信及電腦技術提供健康照護或社會服務予居家、社區、機構民眾(Kevin,1996;

Barnes,1998)。

陳婉籌(2000)認為,遠距照護服務係遠距醫療服務下的一環;所謂遠距照護是指透過 遠距的設備提供病患生活上的照顧,而遠距護理則是護理人員透過遠距設備提供病患照護策

略,至於遠距醫療則是臨床醫師透過語音及影像或生理數據提供另一領域的病患醫療照護。

遠距照護是提供醫療診斷後的衛教服務,遠距醫療則是提供病患立即性治療,因此遠距照護 服務與遠距醫療並非獨立性關係彼此間具有互補之關係存在;遠距照護內容並不涉及診療行 為,而是提供照護、諮詢服務,免去一些長期慢性病患必須定期往返醫院、住家之間回報身 體狀況的舟車勞頓之苦,也讓醫師能夠充分掌握病患的日常生活起居狀況。

遠距醫療照護系統之發展,是因應全世界人口老化及少子化所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法。遠 距醫療照護系統的發展,應由多面向評估,並提供後續相關研究報告,包含系統效能、經濟 成本分析、品質追蹤、使用者認知度、接受度及滿意度等,以提供遠距醫療照護系統的改進 空間

二、 遠距照護現況及發展

遠距醫療的發展最早是在 1910 年紐約的 Presbytian 醫院,應用遠距廣播圖形檔案廣泛的 傳送病心電圖資料,提供偏遠地區與都市醫院間進行遠距醫療診斷;1959 年美國 Nebraska 大學臨床醫師使用雙向交互式電視從事遠距精神科照會,並傳送檢驗資料及其他資訊給跨院 區醫學生進行醫療教育推廣;1960~1970 年代由於電腦科技與遠距通訊技術更趨成熟,在美 國相繼有不同的遠距醫療照護計畫開始推行,但由於高昂的通訊成本使得遠距醫療在 1980 年 代中期逐漸沒落,但隨資訊科及的提升與普及化使得成本降低,遠距醫療照護在 1980 年代後 期又開始慢慢復甦,其發展以工作站的整合,達到同時包括影像、聲音、及各種資料的雙向 交換。(周春珍,2009)

遠距照護系統的目前發展至第三代,最早的模式是由美國政府委託哈佛大學教授 Andrew Dibner 所研發的生命連線(LifeLine),系統設備包含宅端主機、緊急按鈕、接收訊息的控制 中心三部分,提供在宅緊急救護通報服務,必須由個案主動求救才能發揮功效,為遠距照護 系統最早的運作模式。第二代遠距照護系統主要是利用紅外線感應裝置,持續監控老年人日 常生活及生理指標,此模式最早運用於醫院病患和社區慢性病人的健康監測,當生理指標在 正常範圍外監測系統便會發出警鈴,通知醫護人員處理。第三代系統除沿用紅外線感應器的 偵測模式外,還加入影像傳遞,並將系統內的每個個案以及提供服務的單位間形成一個網路,

讓個案可以在家透過電視與其他個案或服務單位進行互動。

而台灣遠距醫療發展始於 1995 年,目的在於以解決山地離島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問 題及照護偏遠地區居民健康,由衛生署配合推動國家資訊基本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計畫,「遠距醫療先導系統實驗計畫」就是該計畫的一部份。初期計畫,

由臺大醫院負責與金山衛生所連線,成大醫院負責與澎湖地區省立澎湖醫院連線,台北榮民 總醫院負責與金門地區花崗石醫院及宜蘭區域基層醫療單位連線,三軍總醫院負責與馬祖連 線(衛生署,2002),慈濟醫院於 2001 年加入,負責與花蓮及台東偏遠鄉鎮連線。截至 2004 年,共 27 個連線單位參與此實驗計畫,服務內容只包括遠距醫療(會診、視訊會議、病歷 影像傳輸)及遠距教學(衛生署,2007)。

在政府的努力方面,2006 年經濟部推出「銀髮族 U-Care 旗艦計畫」鼓勵業者以跨產業 聯盟方式,結合醫療法人、資通科技業者之力,提供更貼心於銀髮族照護產品或服務的平台。

2007 年 5 月衛生署執行「遠距照護服務試辦計畫」,並於隔年六月進行成果發表會,該計劃 委由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興保全等機構共同執 行,計劃內容分成三種不同的模式試辦,分別為社區照護式、居家照護式、機構照護式。另 國科會則積極進行『智慧生活空間科技』跨領域的研究,目的在建立健康舒適之環境、提升 各年齡層使用者之生活品質與工作效能、並帶動前瞻生活科技產業之發展。

在產業界方面,長庚醫療體系更以養身村「銀髮族優質照護服務創新計畫」,建立服務中 心連接地區醫療或健診中心概念為架構,採用隨身導護系統發展隨身及遠距健康行動照護服 務,並以達至老的慢、病的輕、與活的好的目標,針對以往遠距照護服務模式提出創新服務,

將全體照護模式改為個別差異化之照護模式,被動性照護轉為主動照護,延伸提供個人健康 管理、隨身安全監控、疾病預防、飲食管理、行動秘書、遠距生理檢測、健康諮詢服務、社 群互動及緊急救援等優質生活照護服務(經濟部,2008)。另國內目前廠商也常與醫院合作,

提供健康照護系統,例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其他電子廠商共同建置的「優化生活,幸福連線-健康照護服務計畫」,包含遠距照護服務、交通、住宅、休閒與理財教育項目,其中與中興保 全合作的安全防護系統,主要建構銀髮族照護服務體系,提供衣食住行之多元照護服務,藉 以促進整體規劃架構更為完善(洪睿璇,2008)。

三、 遠距照護模式

衛生署於 2007 年 5 月起執行一項『遠距照護服務試辦計畫』,並於隔年六月進行成果發 表會,該計劃委由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興保全 等機構共同執行。衛生署將遠距照護服務發展計畫分類為含括社區式、居家式、機構式三類 遠距照護服務模式與其應用系統,並建置串連以上三種照護模式的共通資訊平台;此三類服 務模式可各自獨立運作,服務不同照護需求之個案;惟民眾的照護需求可能會發生轉移,因 此在服務轉移的過程中,個人健康資訊與服務機制必須透過共通資訊平台機制串連起來,以 便能建構整合性、連續性、共通性的數位健康照護服務(衛生署,2008):

(一) 社區式遠距照護:社區式照護的精神除了提供完整的照護網絡外,更鼓勵社區民 眾能夠走出家門,利用社區的資源達到照護的目的,同時也能間接透過社區群體 的力量,提供身心靈的關懷照護。社區式遠距照護配合示範社區的經營管理模式,

進行服務宣導推廣,鼓勵社區民眾加入社區式遠距照護試辦計畫。服務對象包括:

獨居長者、失智症患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行動不便、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者。

服務內容則涵蓋六項:藥事安全服務、行動定位安全通報服務、居家專業人、遠 距生理量測服務、視訊衛教及諮詢服務、居家生活支援服務。

(二) 居護式遠距照護:居家式照護的推動重點在於統合醫療、照護、生活資源,以建 構整合式居家照護服務。本計畫針對居家民眾或照護服務提供者,發展科技化照 護服務網,並積極開發生活支援服務的異業合作管道,將照護服務擴展至居家生 活環境,讓民眾於食、衣、住、行、育、樂中皆可得到所需之照護服務,使行動 照護管理科技化。服務對象包括:臥床、行動不便、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者、輕 度失智症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初期或控制不良者及上述民眾之家庭主要照顧者。

服務內容含括六項:個案健康管理、遠距生理量測服務、遠距衛教服務、醫療專 業人員到府服務、生活照顧資源轉介、緊急狀況處理服務。

(三) 機構式遠距照護:機構式遠距照護的執行方式,係透過網路與醫療院所連線,提

(三) 機構式遠距照護:機構式遠距照護的執行方式,係透過網路與醫療院所連線,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