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適讀性研究的簡史

在文檔中 9 t t s k I 1 * E + & r * ) (頁 27-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適讀性研究的簡史

Dale 與 Chall(1949)定義適讀性為「在特定(given)印刷素材(printed material)

中影響一群閱讀者之成功的那些因素全部總和(包括所有相互作用(interactions

))。成功是關於那些他們了解、以最佳速度閱讀以及發現它們有趣之範圍(extent

)」。而另有學者給予較侷限之定義「了解或理解之容易,係由於撰寫的文體

(style)。」這個定義專注於撰寫文體(Klare, 1963)。稍後,SMOG 適讀性公式的 建立者 McLaughin(1968)定義適讀性為「特定級別之人們發現某閱讀素材(matter)

引起注意(compelling)、必要(necessarily)且可理解(comprehensible)之程度」。

此定義重視閱讀者的特質與素材是否引起動機。三十年後,Hargis(1998)與其同 事聲明適讀性為「讀物之字彙(words)與句子的容易度」。

今日,Smart Language 之作者認為,適讀性是符合讀者群閱讀程度之文體

(literary style),所建立之閱讀容易度(ease of reading)(DuBay, 2007a)。

適讀性的基本概念,從古自今的學者對其皆有些許不同的定義,他們最主要 的觀念不外乎從閱讀者與素材兩方面來看,影響閱讀的任何可能因素,都陸續被 拿來加以分析討論。然而,不變的是承認素材都有難易之分,選擇適合的級別程 度閱讀,會達到最大的閱讀成效。

1893 年 一 名 美 國 內 布 拉 斯 加 州 立 大 學 英 文 文 學 教 授 , Lucius Adelno Sherman,開啟適讀性相關研究之先河,其著作 Analytics of Literature: A Manual for the Objective Study of English Prose and Poetry 提及隨著時代變遷,句子進步性

(progressive)的縮短。他決定以統計來觀察,並以計算每 100 句完整句(periods)

之平均句長而開始。在其著作中也敘述較短句子(Shorter sentences)與具體詞

(concrete terms)可增進適讀性(readability),並認為文學作品為統計分析之議 題(DuBay, 2007b)。有學者認為字彙之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出版了一本教師字 彙書(The Teacher’s Word Book),列出最常使用的 10000 個字彙,也從此有「常 用字」的概念(Thorndike, 1921)。

根據 DuBay(2007a)描述,將 1923 年俄亥俄州大學之 Bertha A. Lively 與 Sidney L. Pressey 的研究 A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Vocabulary Burden’ of Textbooks 定位為經典適讀性公式的先行者。他們選取中學科學教科書(science textbooks)之實務問題(practical problem),並於十五本不同難度教科書與一份 新聞報紙上測驗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使用不同單字數(number of different words)(字彙範圍(vocabulary range));第二個方法使用「零指數單字(zero-index words)」數,即單字不存在 Thorndike 萬字表之教師字彙書(The Teacher’s Word Book);第三個方法使用取自於相同 Thorndike 萬字表之字彙指數(index numbers of the words)的中位數。Lively-Pressey 研究也宣稱:「Thorndike 之貢獻的重要 價值是顯著的;字彙書(Word Book)已開啟研究之全新領域。」

第一個闡釋適讀性公式之基本概念最為完整的適讀性公式是由 Gray 和 Leary 在 1935 年發展出來的,他們找 100 位專家和 100 位圖書館主顧列出 289 個影響適讀性因素,可歸納為四大範疇:具體內容(content)、措辭的文體和描 述(style of expression and presentation)、編排(format)、編制的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s of organization)(Zakaluk, 1988)。接著,1953 年伊利諾斯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之 Wilson Taylor 出版 Cloze Procedure: A New Tool for Measuring Readability。後續,1965 年 Coleman 發展了一般使用方面的四個適讀性公式,他 也是第一位使用克漏字(填字)測驗(cloze procedures)做為標準的研究者。

1969 年 McLaughlin 依 McCall-Crabbs 的段落,出版其 SMOG 公式,相信單 字長度與句子長度應該是同等重要而不是附加的。其公式一般預測分數高於 Dale-Chall 公式至少兩個級別。他的論文 What Makes Prose Understandable,顯示 單字長度與句子長度為文本困難度的良好預測者。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從事文本 適讀性與閱讀者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與興趣(interest)之間的相互作用,

以 Nelson-Denny 閱讀測驗(Nelson-Denny Reading Test)對學生們施測,以確定 閱讀技巧。(Entin & Klare, 1985)

如今,2007 年新適讀性的來臨,新適讀性是強化(consolidation)與深度研 究(deeper study)的時期,早期研究使用閱讀者理解做為適讀性評量,但是新研 究專注在其它成就評量,諸如:讀者群(readership)、閱讀持續力或堅持力(reading persistence or perseverance)、閱讀效率(reading efficiency)(DuBay, 2007a)。

綜上所述,適讀性發展至今,有些研究關注於影響閱讀者的不同特徵,如閱 讀能力、先備知識、興趣與動機、閱讀效率。而大部分的學者都以公式來預測適 讀性,其中的影響因素包括字彙的難易度、句子的難易度、文體格式與連貫性等,

使用適讀性公式只是一種預估,無法達到百分百的準確,它僅提供判斷教材的難 易程度之簡便工具。適讀性公式隨著測量方法的差異,不斷推陳出新,至今不下 幾百個公式,但最常使用的只有十幾個,研究者將於下一節進一步的說明。

在文檔中 9 t t s k I 1 * E + & r * ) (頁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