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在探討都市公園相關之文獻,作為研究時的理論基礎。本節共有三段,分別如 下:一、都市公園的定義,二、都市公園的功能,三、都市公園的相關研究。

一、都市公園的定義

蘇美玲 (1998) 在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中,指出都市公園之定義是都市 計畫地區內之公共設施,是都市發展政策的重要項目,指定之公共設施公園用地,經由 縣市政府興建完成以供民眾休養、遊憩、觀賞、運動之綠化園地,包括全市性公園、社 區性公園、鄰里性公園等,其具有特定之範圍、面積及出入口,並得視環境需要設置各 種飾景、休憩、遊樂或運動等設施。

蔡厚男、劉淑瑛 (2002) 於都市公園設計評析研究中指出,都市公園是提供社區認 同、社會互動、自然接觸與自然發展的地方。林宴州與陳玉清 (2004) 研究生態旅遊地遊 客選擇行爲及李鴻源 (2009) 在營造大臺北都會公園研究中,均指出都市公園是一個社 會一系列的政策計畫和引導方針,具有休閒遊憩、觀賞、防災、生態保育、景觀美化以 及環境教育的等多元化的綠化園地。Chiesura (2004) 研究都市公園具有維持城市的作用 中,指出都市公園的開放綠地,增加人類的生活品質與都市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林慶煌 (2006) 研究都市公園之永續使用及管理維護中指出,都市公園為民眾休憩、

運動的場所,並提供安全、舒適、健康及良好服務品質與有效管理維護的休閒空間。陳

昭仁 (2006) 研究民眾對都市公園委託民間經營管理之滿意度中指出,對於廣義的「都 市公園」而言,其包括了街道安全島、以及重要場所之廣場、開放空間和大小公園。

依據內政部營建署在都市計畫法 (2013) 第四章公共設施用地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 定:「都市公園」是都市計畫範圍內公園用地,其設置目的需依據人口、土地使用及未 來趨勢等狀況,決定其項目、位置及面積,以增進市民活動之便利,確保良好之都市生 活環境。

國內對都市公園的定義上並未有具體的說明,因而促使在名詞界定上產生模糊;另 根據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2013) 對管轄公園類型的定義,因應現代化都 市生活中,公園是市民戶外休憩之重要空間,創造多樣化公園面貌,以滿足市民之需求。

利用臺北市的自然及文化資產,賦予生態功能,亦廣徵居民意見,設定不同公園型態,

如自然公園、綜合公園、鄰里公園、河濱公園、主題公園公共開放空間。以上所列均屬 臺北市政府管轄之公園類型及都市公園範疇。

由上述文獻資料得知,都市公園定義隨著不同的解釋觀點而異。本研究認為都市公 園的定義,必須隨著政策計畫改變設計,要涵蓋適當的空間、面積,並能結合當地文化、

社經要求等,是屬於服務全體市民為主的公園,依據民眾實際需求分別設置遊憩、運動、

休閒及景觀設施,並做好維護管理及永續發展,讓民眾能與社會、自然環境產生密切的 互動,以滿足市民多元化功能之休閒需求。

二、都市公園的功能

都市公園興起的背景,乃是都市化需求發展而成的,其功能趨向多元化發展,從過 去王室以此為狩獵的場所,進入20世紀之後,都市公園演變成景觀與休閒、防災、衛生 保健等活動場域,生態功能則隨著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的議題而逐漸受到重視。例如 廖淑婷 (2002) 探討權力與空間形塑之臺北市都市公園的研究中,指出紐約中央公園的 規劃大師歐姆士德 ( Frederick Law Olmsted ) 曾寫到:「都市居民沈溺於賺錢的慾望中,

不能欣賞大自然與藝術之美。雖努力賺錢的本身並不壞,但它往往腐蝕人心,使人喪失 文化或審美思考的能力。」因此,都市公園於遊憩規劃設計上,仍需重視不同背景人口

變項及文化需求因素。尤以陳揚馨 (2011) 研究臺北市民眾對都市公園之認知與需求,

將都市公園的功能分成六大項,以下依序介紹:

(一) 休閒運動功能

都市公園提供都市民眾可以就近休閒、舒展身心的場所,而不同面積、位置和 硬體設施,亦有多元性的遊憩環境。Cranz (1978) 研究改變都市公園的角色 中,就曾指出都市公園最主要的功能,提供都市居民就近使用的休閒空間。

(二) 美化景觀功能

綠地叢林舒緩人們視覺上的壓迫,讓居民有機會接觸自然景觀,並提供四季變 化之視覺上的美感。

(三)生態功能 1.生態保育功能

林憲德 (2007) 在撰城鄉生態乙書中,指出都市公園綠地具備生態廊道 的功能,是野生生物遷徙、交流的橋樑,能減少棲地破碎化對生物造成的衝 擊。另樹木本身不但具備固碳、調節氣候、減少空氣污染等功能,亦是野生 生物賴以維生的重要棲地,往往可以在樹身發現蕨類、爬藤植物、昆蟲、鳥 類、松鼠等不同動植物的存在。

2.淨化空氣品質

樹木具有淨化空氣品質的功效,可減輕和吸附空氣中的污染物質。

3.調節氣候

綠地中的水域環境與植栽及含水的土壤,能降低氣溫與調節溼氣。

4.減緩噪音

植物因具備吸收較高音頻的功能,故能隔離掉高音頻的聲音,樹木植栽 可以減緩來自周邊馬路的噪音,而花草樹木景觀、蟲鳴鳥叫、樹葉婆娑的聲

音則能分散人們對外部噪音的注意力。

5.抑制水患

林璇姿 (2005) 探討臺北市大安區為例都市公園綠地中的土壤和植栽 (特 別是大型喬木) 能截留雨水,防止土壤流失,減緩暴雨所造成之水患問題。

(四)社會人文功能 1.凝聚社會意識

都市公園不僅提供都市居民休閒遊憩的場所,也成為人們分享經驗與交 換資訊的地方,具有凝聚社會意識的功能。在炎炎夏日的大樹下,常吸引民 眾聚集活動,是公園中人際關係交流的重要場地之一。

2.保護在地歷史與文化

都市公園綠地的設置,可保護歷史與文化遺跡,使其不會因為都市化的 擴張而消失,如臺北市的芝山史蹟就因此被規劃成公園,保留了珍貴地質遺 跡。

3.融合社會多元族群,安定社會秩序

都市公園綠地為公共財,開放給民眾使用,讓大眾皆能享受其利益,故 能融合社會多元族群,安定社會秩序。

4.環境教育

都市公園綠地提供人們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進行生態體驗,

藉此引導人們關懷都市環境和提高環保意識。

(五)防災避難

林憲德 (2007) 探討城鄉生態之都市公園綠地對災難的防制效益,除抑制 洪水之功能外,亦能防止都市大火的延燒,1871年芝加哥大火就因為公園和公 園大道適時發揮了防火帶的功效,減輕了災害的擴大。另外,吳志榮 (1977) 研 究臺北市公園綠地分布中指出都市公園綠地亦有躲避地震和安置災民的功能,

以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為例,死亡人數將近10萬人,然東京日比谷公園周邊卻 因為該公園即時發揮防災避難之效果,成為災害中傷亡最小的地方。

(六)經濟效益 1.節能減碳

都市公園綠地優美的景緻和清淨的空氣,能鼓勵人們採取步行或騎自行 車的方式,沿著公園綠地周邊通行,不但能疏解車潮,同時能減少二氧化碳 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降低車輛所帶來的噪音,同時達到健身的功能。

2.減少醫療成本支出

都市公園提供都市居民休閒運動的場地,運動則可以預防身心的疾病。

不僅如此,植物則具有療癒的功效,游菀瑋與林宴州 (1999) 研究植栽量體及 色彩對降低焦慮情緒效果中,就指出植栽量體越大與植栽環境越多變的情形 下,對焦慮的減緩越有效用,相較於植栽的色彩,其助益反而不顯著。另外,

Ulrich (1984) 研究病患手術後觀望窗外事物的影響,發現若病房窗外的景觀 是綠樹而非建築物,則有益於住院病人病況的恢復,進而縮短住院的時間。

因此,公園綠地的存在有助於都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發展,無形中減少罹病機 會與降低醫療成本。

3.增加政府稅收

都市公園其周邊的房地產交易價格往往比較高,而高房價反而必需繳交 更高的財產稅,致增加國庫收入。

4.創造城市吸引力和製造觀光行銷的賣點

都市公園之建置改變了都市的風貌,使得都市環境品質提昇,因而吸引 企業集團和商業活動的進駐,增加都市的就業率。

國內、外相關研究常依公園的性質及功能來加以歸類,如分類為娛樂、教育、遊憩、

觀光、生產等不同性質的公園。教育功能指環境倫理教育,在經濟功能方面,則是將都 市公園視為一種經濟商品,例如將公園視為一種觀光勝地,及透過公園的闢建提高周遭 房地產的價值等。除此之外,都市公園亦有社會性的功能,諸如透過公園凝聚社區意識,

或促進勞動力再生產 (滿足遊憩需求、提供運動場所,以消除工作疲勞、增加工作效率) , 或透過公園空間形式的表現傳播意識型態之教化功能。

三、都市公園的相關研究

都市公園本身確實具有景觀、環保、氣候調節、社會人文、教育及休閒運動與遊憩

Spronken-Smith &Oke

(1998) 都市的公園綠地可降低環境中的溫度。

綜觀上述,幾位研究者認為都市公園多與都市文教設施同時考慮,並作為舉辦戶外 活動使用,成為都市之主要開放空間。其功能及特性,不僅僅提供都市居民遊憩、休息、

運動、遊戲等等動態性硬體設施的提供,亦提供靜態性軟體設施之相關資訊交流及推廣 教育宣導,不但是政府對於居民權利的展現及具有緩和都市的生活步調效能,亦是隔離 噪音及污染、美化市容、居民放鬆身心的好地方,也是最佳社交的場所,讓動態的參與

運動、遊戲等等動態性硬體設施的提供,亦提供靜態性軟體設施之相關資訊交流及推廣 教育宣導,不但是政府對於居民權利的展現及具有緩和都市的生活步調效能,亦是隔離 噪音及污染、美化市容、居民放鬆身心的好地方,也是最佳社交的場所,讓動態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