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長度概念和相關研究

壹、長度概念的意涵

國小的長度概念是屬於「量與實測」內容的一部分,也是最為關鍵的 一部分,長度是學生保留概念最早成熟的量,也是最容易操作的量,長度 的測量是分數與小數教學的自然入口,同時也是學習數線的典型模型。經 由長度之經驗,學生學習如何在數線上作比較與加減運算,由此將整數與 有理數徹底整合,作為日後學習負數、實數、幾何的基礎(教育部,2003)。

在空間中,質點從一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花費最少的時間,或最少 的能量,它所經過的路徑,可以加以量化,以與時間、能量、質量建立關 係,此即是長度概念的由來(教育部國教研習會,2002)。而長度量具有以 下特質:一、長度是一次元外延量。二、長度是具有可測性的。三、長度 有可測的不變性。四、長度是一種可被比較的量。五、長度是一種可加性 的量(蔣建忠,2002)。

另外,從相關文獻資料可發現國小階段的長度概念較比偏重於測量部 分。劉秓木(1996)歸納出測量的基本觀念有八項特質:一、可以觀察和測 量的。二、具有保留性。三、量是可以比較的。四、可以設定單位。五、

外延量符合加法原則。六、連續量可以不停的予以分割。七、測量通常會 有誤差。八、有些單位量可以用公式求得。所以,從測量的本質上可以看 出兒童完整的長度概念發展,事實上應包括長度保留概念、長度測量概念 以及長度估測概念。

貳、兒童長度概念的發展

一、長度保留概念

Piaget 提出之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兒童的心智模式遵循一定程序發 生,從出生開始依序分為感覺動作期(0-2 歲)、運思前期(2-7 歲)、具體運

28

思期(7-11 歲)、形式運思期(11-12 歲)。而在運思前期中最明顯的發展是保 留概念,Piaget 認為保留概念乃指兒童觀察某特殊經驗(如重量、容量)具有 可變性之後,仍能了解不變性(引自邱明發,1987),也尌是說保留概念是 指物體的外表雖然有了改變,但是兒童仍了解該物體的屬性(數量、大小、

長度)具有保留性。朱建正(1994)認為長度保留概念即是指直線物的長度不 因空間移動、做比較的時刻改變或分割後再重新組合回來等操作而改變。

關於長度保留概念之相關研究,Piaget(1966)研究五歲、八歲及十一歲 兒童對長度的保留概念,將兩根 15 公分長的尺對齊放好,中間相隔一定 距離,將其中一根尺移動 7、8 公分,問兒童這兩根尺是否等長?五歲的 兒童有 15%是一樣長的,八歲的兒童有 70%認為一樣長,十一歲兒童則 100%認為是一樣長。因此 Piaget(1969)認為兒童在 6 至 9 歲時具有長度保 留概念(引自劉秓木,1996)。而 Labinowicz(1980)也認為兒童在 6 至 9 歲時 具有長度概念(含有長度認知及長度保留概念)。蔡春美(1988)研究指出 7 歲半以後的兒童已經具備長度保留概念。朱建正(1994)指出低年級學童正 處於保留概念的形成關鍵期,至二年級時約可達成熟地步。蔣建忠(2002) 探討國小學童對位移之長度保留概念表現情況,結果發現 K 至二年級的長 度保留概念有待進一步提昇,到了四年級以上時已大略具備有長度保留概 念。張碧芳(2004)以一至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 69.35%具有長度保 留概念。另有研究指出低年級學童約有半數尚未具有長度的保留概念(利玉 芳,2003;黃秀華,2010)。

二、長度測量概念

Piaget(1960)曾設計了許多實驗研究兒童自發性的測量活動:在一張桌 子上把積木堆成約 80 公分的模型塔,另一張桌子比放置模型低一點的桌 子,桌上放置零散的積木,其大小與模型中的積木是不一樣的。兒童要在 這張桌子上堆一個與模型一樣高的塔,兩桌子之間間隔距離約 2 公尺,中

29

間利用布幕隔開,桌上放置一些長短不一且沒有刻度的紙條和木條,但不 提示兒童如何使用這些測量工具。根據觀察兒童的操作表現,發現兒童的 測量概念有下列三個主要階段(引自劉秓木,1996)

(一)階段Ⅰ:直接的視覺比較

此階段約四歲至四歲半之間,學童利用視覺移動來比較兩物體的長 短,不會利用量尺來進行測量的工作。

(二)階段Ⅱ:應用位置改變(change of position)

1.ⅡA 階段:此階段約四歲半至七歲之間,此階段的學童對測量歷程有位 置改變(位移)的概念,並利用動手遷移輔助視覺遷移。

2.ⅡB 階段:此階段約六歲至八歲之間,學童使用第三物為媒介來模仿塔 的高度,尤其以身體遷移或物體模仿作為媒介物。

(三)階段Ⅲ:操作的共同度量

1.ⅢA 階段:此階段約七歲至九歲之間,兒童能理解量的遞移性,這也是 測量能力的要素之一,只會用比測量物還長的共同量尺,太短尌不能正 確量出物體的高度。

2.ⅢB 階段:此階段約七歲至九歲之間,兒童能使用較短的媒介物作為基 本單位量,重複地測量待測物的高度,也尌是 Piaget 所宣稱的分段 (subdivision)能力。換句話說,自發性的測量尌是擁有位移和分段的的整 合能力。

Vine(1984)認為長度測量頇具備下列特性(引自陳玟穎,2002):(一)知 道如何沿著物體複製一個單位;(二)當部分單位長度改變,其單位複製所 測量物體之數值也會改變;(三)知道使用長度測量,可以了解長度之關聯;

(四)知道使用加減算數可代替測量之運作。

關於長度測量概念之相關研究,Smith , Trueblood and Szabo(1981)研究 建議在國小低年級階段,有關長度測量的教學應著重實物的測作與演練,

30

對兒童的測量認知發展有很大益處;但是單位量重複測量教學應該等到兒 童具有長度守恆能力之後較適合。Boulton-Lewis(1987)以邏輯測量理論及 訊息處理理論,探討 3 至 7 歲兒童長度測量知識的發展及順序,分為四個 層次:1.層次一:長度的複製、直觀比較長短、兩兩直接比較來排序、直 線與非直線的認識。2.層次二:長度的不變性、正確回答遞移性、長度保 留、斜線的認識。3.層次三:標準單位的直線測量。4.層次四:使用標準 工具間接比較、靈活運用長度測量策略、遞移推理。黃偉蓉、林麗秓、陳 文典(1993)利用拉雪(Rasch)的詴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將通過率 作對數轉換而得的尺標,將測量概念的認知難易程度分成五層次,依次為 1.觀測量的確認及對觀測量的比較與排序;2.能運用現成的工具度量;3.

能運用合適的工具和單位來度量;4.知道單位與度量值不同及換算;5.能 靈活利用度量策略等。該研究顯示一年級的學童都已經具有觀測量的確認 及對觀測量的比較與排序的能力,二、三年級學生具有能運用現成的工具 度量、能運用合適的工具和單位來度量及知道單位與度量值不同及換算的 能力,對於長度度量的問題能提出多種策略解決,以及對不同單位間的度 量值能夠作等值換算。梁添水(1998)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的長度測量概念發 展,隨年齡的日趨增長達到較高發展階層。國小學童的長度測量概念屬於 技術層面的實作測量能力的發展,雖然學童能夠正確地進行實作的測量,

但不一定真正理解長度測量的意義。

三、長度估測概念

Bright(1976) 將 估 測 分 為 兩 類 , 一 類 是 估 算 (computational estimation),是得到一個計算題粗略答案的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猜出合理 近 似 值 的 技 能 ; 而 另 一 類 是 估 量 (estimating measures and estimating numerosity),是在不使用一般測量工具的情況下,以某種方式推論出該度 量的一種過程,而 Bright 更進一步指出能測量某種量必頇心中存有一種單

31

位作為參考,也尌是利用「心像」(mental picture)或「感覺」(feel)來估測(引 自支毅君,1996)。

對國小學生而言,無法具備用長度估測解題的能力,只能夠以經驗估 測,以及培養估測活動中所必頇具備的基本事實的掌握。生活上常見需要 以繩子綁紙箱的活動,判斷繩子是否夠長可作為估測的布題。學者常以「截 割」的出現與否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運用估測解題的能力。截割即以一 熟悉之長度,去逐段減去預估測之長度,且以目視,心象或身體活動為之。

(教育部國教研習會,2002)。亦即國小學生尚未完全具備使用長度估測來 解題的能力,只能透過生活中實際使用過的物品之量感來測量,進一步培 養估測活動中所必備的心像單位。

關於長度估測概念之相關研究,Siegel, Goldsmith and Madson(1982) 發現估測的長度範圍越大,估測誤差尌會變大。Jones and Rowsey(1990) 發現給學童基本單位量後,長度估測在短時間內,對學童其前、後測估 測表現是沒有顯著變化的;但是 Jones and Rowsey(1990)的研究實驗組在 延後測的表現優於控制組在延後測的表現。Forrester and Shire(1994)研究 8 至 9 歲的兒童,發現年紀小的兒童對於比較長的長度比較容易出現低估 的現象。黃偉蓉、林麗秓、陳文典(1993)研究國小中低年級學童在長度及 距離約估的度量策略中,學童的表現在低年級的通過率為 0%。利玉芳(2003) 研究國小二年級學童在給定 1 公分長度量感下,多數學童出現累加 1 公分 心像時,出現重疊或分離的情形;在不給定 1 公分長度量感下,多數學童 對 1 公分量感不足,估測的答案傾向低估。

從上述探討中得知學童在長度保留、長度測量及長度估算概念的發 展,以國小二年級學生而言,其相關概念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即便已具 有相關概念,但也未必真正瞭解。在教學上,如能給予學生操作演練的實 際經驗或加入一些引起動機及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則有助於幫助學童建立

32

正確量感。而透過結合資訊科技之多媒體運用,呈現生活化教材及實際操 作、歸納等情境,相信有助於學童加強對長度概念之理解。

參、國小低年級九年一貫數學領域中的長度單元

九年一貫的數學領域將九年國民教育區分為四個階段:階段一為一至 三年級,階段二為四、五年級,階段三為六、七年級,階段四為八、九年 級,並且將數學內容分為數與量、幾何、代數、統計與機率、連結等五大 主題。

長度概念屬於五大主題中的數與量,根據教育部(2003)92 年國民中小

長度概念屬於五大主題中的數與量,根據教育部(2003)92 年國民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