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探討

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認知歷程,讀者運用先備知識經驗,把語音與圖 文相連接,以了解內容及意義(林慧玲,2012)。閱讀是面對人生的一 件重要的事,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因為透過閱讀來學習,可以發展出個 人的潛能、達成個人追求的目標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而閱讀理解能力 就是培養上述目標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以下就閱讀理解的意涵、兒童 閱讀歷程的發展,以及閱讀理解的歷程分別說明如下:

一、閱讀理解的意涵

Goodman 指出閱讀是個動態且建構性的歷程。有效的閱讀(effective reading)並非準確的辨認單字,而是依據讀者的背景知識,且使用剛好 足夠可用的線索去讀懂文章,進而了解意義;它也是個理解書寫文章的 過程,因為讀者在與作者所創造出來的文章作交易(洪月女譯,1998)。

簡馨瑩、曾文慧與陳凱筑(2005)認為閱讀的進行可透過標題與先 前知識來產生推論,加上文章本身的結構性、連貫性,來理解文章的過

程。因此,所謂「閱讀能力」是指在閱讀時對文本的理解力、分析力和 判斷力(張琪惠譯,2010)。

柯華葳(2006)指出閱讀是一段歷程,一般可分為「認字」和「理 解」兩部分。而在認字及理解的過程中,讀者可以覺知到自己對文章的 理解程度、如何做能讓自己可以讀得更好、找出文章中的主要意思、知 道如何澄清與摘要文章重要訊息,以組成自己的新知識,以及具備閱讀 動機等,此為「自我監督」能力,是閱讀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成分,亦是 促進閱讀理解的重要能力。

Bartlett 提出閱讀是讀者主動理解的歷程,也就是努力追求意義的 過程(林清山譯,1990),Goodman 也強調:沒有意義,語言就什麼都 沒有(洪月女譯,1998),因此,在追求意義的過程中才有發展個人思 考的空間。從這過程的心理運作看來,閱讀包含閱讀流暢性及閱讀理解 兩部分:閱讀的流暢性指的是解碼、字義觸接和語句整合的過程;閱讀 理解則包括四個歷程,一是運用先前知識,二是運用文章結構,三是運 用推論能力,最後是運用後設認知的能力來檢視理解的程度(幸曼玲,

2008)。

Mayer 提出對有效的閱讀理解而言,有三種知識是必須具備的(林 清山譯,1990):一是內容知識,需具備及運用先前知識;二是策略知 識,在閱讀時做推論及運用文章結構來確定重要的訊息;三是後設認知 知識,用以監控是否充分理解教材內容。

柯華葳(2010)所指「閱讀理解」可分為「文本理解」和「深度理 解」。「文本理解」是指文章表面意義上的理解,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 摘要或說出重點都是以文本訊息為基礎的理解,而「深度理解」是超越 了對文章本身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對文章進行重組、解釋、延伸、批判 的理解。

而 PIRLS 採文本基礎理解和情境模式,將閱讀理解分為直接提取 和直接推論,以及詮釋、整合觀點和訊息,與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和 文章的元素,前兩者合稱直接理解,後兩者合稱為詮釋理解(柯華葳,

2010)。

基於上述學者對閱讀理解的觀點得知,閱讀是個具互動性、建構性 的、主動理解的歷程(林清山譯,1990;洪月女譯,1998;柯華葳,2006),

它包含認讀、文本理解、深度理解、推論、自我監督等能力(幸曼玲,

2008;柯華葳,2010;簡馨瑩等人,2005),並透過讀者的先備知識、

策略運用來與文章內容產生互動,以找到文章的意義,促進高層次的思 考及分析力、判斷力,以達到閱讀理解的目標,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二、兒童閱讀歷程的發展

閱讀發展研究的指標人物, Chall 曾以六個階段來描述兒童學習閱 讀的歷程(柯華葳,2007)。而這六個階段又可分成兩大部分,前三個 階段為「學習閱讀」(learning to read),以及後三個階段的「透過閱讀 學習知識」(reading to learn)。前者是透過閱讀來學習如何閱讀;後者 是透過閱讀來產生自發性的學習,進而學習到各種知識。不論前者或後 者,幫助學生學習閱讀而能成為一位獨立的學習者是教師職責所在。基 本上,大部分學生在小學三年級以前都在「學習閱讀」的階段,「透過 閱讀學習知識」是四年級以後閱讀教學之主要重點。以下就六個發展階 段分述之:

(一)起始階段:起始階段的孩子可以認得一些符號或字,但無法藉 由認得的字來閱讀,會以自身熟悉的經驗來解釋讀物,從反覆的閱讀中 來認字以及體會字的功能。

(二)第一階段:此階段的孩子已開始認字,遇到不認識的字,仍以 原有的背景知識來閱讀,也就是根據已知的「組字知識」來判讀,如「缸」

唸「紅」,「地」唸「他」,因此容易產生錯誤,不易由閱讀來得到文章的 訊息。

(三)第二階段:此階段的孩子已認識不少字,可以順暢的閱讀適合 自己程度的文章,但仍無法由閱讀來獲取新知,閱讀對這個階段的孩子 而言,主要是熟悉認識的字,以及肯定自己從經驗中得到的知識。

(四)第三階段:從這個階段開始,孩子已可以從閱讀中獲取新知,

不過只讀單一角度敘述,或論點清楚的讀物,如具知識性的百科全書。

(五)第四階段:此階段的孩子可以開始閱讀同時呈現不同觀點的文 章,透過閱讀不但可以增加知識,也增加對一件事物的不同看法。

(六)第五階段:此階段的讀者的年齡大約是國中以後,不但可以閱 讀不同論點的文章,還可以分析、歸納及批判文章內容,除了吸收新知 外,也會運用已知來分析新知,已具備選擇讀什麼、如何讀的能力。

Gunning 提出五個閱讀能力的發展階段(林寶貴、錡寶香,2003):

(一)閱讀萌芽期(0~5歲):孩子在此階段開始快速發展聽覺語言能 力,也接觸不同的印刷品,慢慢學會辨識常用字,閱讀的經驗來自與家 人唸讀故事的互動,這些活動可累積與閱讀有關的知識。

(二)開始閱讀期(幼稚園~國小一年級):此階段的孩子開始學習拼 音文字,可以了解文字和語音間的聯結與對應關係,並運用這種知識來 解碼識字,此能力尚未形成自動化,因此閱讀速度變得緩慢,此時期的 讀物具有許多圖片、內容簡單、句子短和字彙重複等特色。

(三)閱讀能力獨立、進步期(國小二~三年級):在這個階段,孩子 的解碼識字能力已形成自動化,因此閱讀的流暢性、唸讀速度以及文意 理解都提升不少,也開始閱讀包含不同章節或提供不同訊息的易讀書籍。

(四)由閱讀中學習(國小四~六年級):此階段孩子由閱讀中習得許 多新知及字彙,且閱讀理解能力與詞彙能力的相關會隨年級的增加而增 高,也有較強的語言基礎來了解複雜及抽象的概念,若學童具語言障礙,

則容易在此階段出現閱讀問題。

(五)抽象閱讀(國一以上):學生開始由閱讀的內容來理解事物的組 織、系統,亦可建構不同層面的假設、考慮不同的觀點以及思考合理的 解釋,但會因同儕間的活動或其他的課外活動佔據多數時間而使得閱讀 量減少。

由上述可知,就閱讀發展階段來說,三年級以前的孩子大約發展到 第二階段,四年級以上的孩子應當可從閱讀中來學習新知識。由此可知,

若四年級的孩子尚未掌握閱讀的能力,包括識字困難,不會依上下文猜 字,或說不出全文大意,一定要進行補救教學,否則四年級以後不會閱 讀的學生,在各科學習上將明顯落後。

閱讀的發展是循序漸進、長期發展的,閱讀能力是需要時間培養以 形成習慣的,Chall 和 Gunning 皆認為孩子閱讀能力的發展約在四年級 階段時,可由閱讀習得更多的字彙與新知,並隨著年齡增長,閱讀理解 力會隨之提昇,若能配合兒童的閱讀發展階段,並據此為孩子安排適當 的教材、適時提供閱讀環境與閱讀策略的訓練,就能幫助孩子學習並提 升閱讀能力。因此,閱讀能力是重要的學習工具,本研究以六年級學生 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規劃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來融入閱讀課程,以期提 升 學 生 的 閱 讀 理 解 力 , 幫 助 學 生 能 從 閱讀 中 學 習 更 多 的 新 知 與 思 考 判 斷,使其日後能成為有自我學習能力的人。

三、閱讀理解的歷程

Carver 提出閱讀的四個階層(林清山譯,1990):

(一)將字解碼:將字解碼用以決定這些字在特殊句子中的意義。

(二)將字串聯:將一些個別的字之意義聯合起來,以完全了解句子。

(三)了解主旨:了解段落和段落所隱含的主旨,以及原因、結果、

假設、含義和未明白說出的結論或觀念。

(四)評價觀念:評價各種觀念,包括邏輯、證明、真實性與價值判 斷等問題。

此閱讀歷程包含二方面:前兩個層次代表基本閱讀技巧,包括字的 辨認、字義觸接、和語句整合;後兩個層次代表推理及閱讀理解,包括 文章的推理理解和內容理解。因此,閱讀的歷程可以從簡單的一個字、

一個詞、一個句,到複雜的一個段落、一篇文章,這些閱讀理解歷程使 閱讀成為有意義的學習。

Mayer(1989)認為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可分成三個階段:

(一)選擇(selecting):所有的訊息經過過濾後,僅有部分的訊息會 存入短期記憶中。

(二)組織(organizing):短期記憶中的訊息須經由讀者組織後,並建 立內部的連結,取得一致性解釋,才能存入長期記憶中。

(三)整合(integrating):短期記憶中的訊息存入長期記憶時,須與 讀者本身的先備知識整合,也就是建立外在連結。當整合後所得到的新 訊息,又回到短期記憶中,兩者再取得一致性解釋,再存入長期記憶中,

如此反覆循環,以建構文章的意義並理解之。

Gagné 在閱讀的認知發展上,將閱讀理解的歷程分成四個階段,讀 者可由文章的訊息與既有的先備知識互動,進而建構意義(岳修平譯,

Gagné 在閱讀的認知發展上,將閱讀理解的歷程分成四個階段,讀 者可由文章的訊息與既有的先備知識互動,進而建構意義(岳修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