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透過相關的文獻分析,並依研究場域及 對象來規劃實施本研究之教學活動,以下就教學方案的規劃與實施分別 說明如下:

一、教學方案規劃

本研究的教學活動設計是以教育部發行的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為 基礎,主要的課程設計理念在運用閱讀理解策略的指導來強化學生的閱 讀理解能力,也就是透過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方案的指導,以六年級康軒 版國語課本及翰林社會課本之課程內容為教材,來進行本研究的教學活 動。關於本研究之教學方案的規劃擬以教學目標、教材的選擇與設計、

教學策略、教學流程等四項進一步說明如下:

(一)教學目標

本研究實施閱讀理解策略之目的,在於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並 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閱讀策略的情形,以期對學生在閱讀理解上 有所助益。

本研究之教學目標是依據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第三階段閱 讀能力指標,運用閱讀理解策略融入各單元的教學活動,並充分考量學 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階段及個別差異,研究者隨時檢視教學內容是否符合 九年一貫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閱讀能力指標,如表3-1:

表3-1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據此,本研究計畫的具體閱讀教學目標有:

1.能瞭解文章的主旨、取材及結構。

2.能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增進閱讀的能力。

3.學習資料剪輯、摘要和整理的能力。

4.能主動記下個人感想及心得,並對作品內容摘要整理。

5.能夠思考和批判文章的內容。

(二)教材的選擇與設計

以國語課文作為摘要策略的教材,可以增進學生學習意願與動機,

且融入式的教學也能避免因為額外進行摘要策略教學而壓縮到正常教學 時間,造成老師趕進度的壓力(柯華葳等,2010)。因此本研究的教學 材料除了以教育部發行的「閱讀理解策略手冊」中的教學教材作為課堂 引導學生練習之用以外,在摘要策略教學上,運用康軒版六年級上學期 的課文內容;在心智圖策略上,運用翰林版六年級上學期的第三單元內 容,作為學生練習的教材之一。因此教學材料分為兩部分,其一為「練 習教材」與「課文閱讀教材」,其中「練習教材」是讓學生在課堂中,

經由老師的示範與說明,預先熟悉三種閱讀策略;而「課文閱讀教材」

則是閱讀教學後,學生以課本為例來練習的文章。

(三)教學策略

本研究所使用的閱讀理解策略為「摘要」、「做筆記」和「心智圖」,

相關的教學策略說明如下:

1.摘要策略:精簡的重述所讀到的訊息。引導學生練習摘要策略程 序為:刪除不相關與重複訊息、語詞歸納、選擇或撰寫主題句及潤飾,

並運用國語課文內容作為練習。

2.做筆記策略:使學生有效組織文章內容及監督自己思考歷程與理

解程度。引導學生練習做筆記策略程序為:畫重點、長句縮短、掌握重 點字詞、使用符號做筆記以及掌握文章結構,並於社會及自然課程中,

運用所學來呈現重點內容。 

3.心智圖策略:引導學生聯結關鍵字詞與圖像,來組織並排列畫出 網絡狀的圖,表現概念間的關連與分類,畫出文章內容的重要概念及意 義上的聯結。 

(四)教學流程

本研究的教學活動均包含「準備活動」、「發展活動」及「綜合活 動」三部分進行,以下分別說明之:

1.準備活動

(1)連結學生舊經驗,引起學習動機。

(2)揭示主題,並說明所學習的閱讀策略之意義、目的及重要性。

2.發展活動

(1)活動教案設計的主題依序為摘要策略、做筆記策略及心智圖。

(2)教師先以個別子程序教學,並做示範、引導,讓學生實作練習。

(3)教師歸納重點。

3.綜合活動

(1)學生分組練習及個別練習。

(2)學生完成分組或個人作業後,作品觀摩、討論及分享回饋。

二、教學方案實施

本研究之教學方案實施分為教學方案課程規劃與實施時間來探討: 

(一)教學方案課程規劃

本研究之教學活動共設計了三項課程,加上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測、

後測,共實施了十四次閱讀策略教學,整體的課程規劃詳如表3-2。

表3-2 source/view.php?id=11890

14 12 月 1 日 心智圖策略 2

(二)教學方案實施時間

本研究的教學實施時間,基本上是以每週兩節彈性時間為主。原則 上第一節進行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及示範、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指導學生 練習;第二節讓學生實作並完成指定練習,老師做行間巡視並適時指導。

由於每個教學策略題材的文章內容及閱讀理解策略性質不同,研究 者會視實際教學狀況而調整時間。研究者會先設計好教學活動及流程,

待教學結束後,依據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學生作品、學生課堂互動與 反應來作為調整下個閱讀教學設計實施的依據。

總而言之,本行動研究之教學方案與實施教學策略的擬定會依據「計 畫↔行動↔觀察↔省思」的行動研究原則,除了覺知學生學習的心理狀 況、起點行為、學習時可能產生的問題外,將依據每次教學行動或當下 的觀察、檢討、反思、修正來決定下一個單元的教學活動設計,因此教 學策略是可變動的,具有目的性的。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本節根據研究時所獲得的資料,處理與分析的方式敘述如下:

一、資料的蒐集

以行動研究的觀點而言,資料其實指的是訊息,是研究者有系統的 監控自己所作所為,以蒐集所有相關的訊息(朱仲謀譯,2006)。而資 料蒐集的技術一般有三種方式:紙筆記錄(包含田野筆記、日記和工作 日誌、記錄文件、問卷)、現場技術(包括社會計量方法、晤談和討論)

和實物技術(包括靜態影像、錄音、錄影)。

因此,為求研究之完整及客觀,在進行研究過程中,將運用多元的

方式來進行資料蒐集,以提高行動研究的效度。本研究蒐集資料的方式 主要包含:量表資料(前後測、調查表)、觀察資料(錄影錄音記錄、

觀察記錄、教學省思札記、訪談)、學習文件資料,藉由資料的蒐集來 了解實施情形與歷程。透過觀察、文件和量表資料,採取三角檢核交叉 分析資料,以提高資料的效度。

(一)量表資料

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資料共有二種,一是「國小學童中文閱讀理解 測驗」(王木榮、董宜俐,2006),二是「閱讀理解策略教學調查表」

(研究者自編)。此兩種量表分述如下:

1.國小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

此測驗由王木榮與董宜俐(2006)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閱讀理解的定 義,將閱讀理解能力定義為字義理解、文本理解、推論理解、摘要、布 題等五項能力之總合。施測對象適用於國小六年級,測驗的文章有6篇,

其中有4篇為選擇題,有2篇是根據文章內容提出問題,測驗焦點鎖定在 學生對文章整體性的理解,著重在互動模式中,讀者主動以內在認知結 構與文章訊息交互建構意義的歷程,主要在評估學生的中文理解能力,

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本測驗檢測上述五項能力作為評量 的內涵。該測驗之標準化樣本取樣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及離島地 區國小的六年級學童。

在信效度資料方面:信度方面,各項閱讀理解次能力的內部一致性 信 度 之 標 準 化α 值 為 .75 , 各 閱 讀 理 解 次 能 力 的 重 測 信 度 之 相 關 係 數 為.54~1.00,評分者信度為.87~.98,顯示此測驗具有良好的信度。在效 度方面,內容效度由編者依據各能力之特徵來設計題目,並參考專家意 見及修改預試題本,並考量各能力所占測驗比例,效標關聯效度之所有 相關係數皆達統計上.01的顯著水準,構念效度之各項閱讀理解次能力間

的相關係數介於.29~.52(р<.01)之間,符合閱讀理解能力之構念,顯示 具有良好效度。而測試結果指出:此測驗可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 解能力加以評量,幫助了解學生在各項閱讀理解能力的優勢與發展,故 本研究以此測驗來驗證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變化。

2.閱讀理解策略教學調查表

為了使研究更臻於完善,研究者先擬定閱讀理解策略教學調查表,

於研究結束後,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請學生填寫,目的在於蒐集學生對 三種閱讀策略教學的看法、策略的使用及學習態度轉變的意見,以做為 未來在教學及研究方面之用。本研究使用的調查表為研究者參考陳佳慧

(2008)所編之「閱讀教學意見問卷表」及陳秀枝(2010)所編之「閱 讀理解策略學習回饋單」,並經研究者依本研究之需要與指導教授修正 後實施。

(二)觀察資料

1.錄影及錄音記錄

研究者在此次行動研究中既是教學者也是觀察者,因此為了避免個 人之主觀因素而影響完整性與正確性,因此在研究進行中將輔以錄音及 錄影,詳實的記錄教學情境、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情形及師生間的 對話,以作為日後研究者在研究上的記錄、分析、比對之用。

2.觀察記錄表

本研究的觀察記錄將針對教師教學時情境的觀察及學生在學習過程 的行為表現、學習狀況、師生互動情形的觀察,將所有觀察得到的資料 記錄在教室觀察記錄表,以做為研究者檢驗、反省、資料分析及調整教 學方向之參考。

(三)教學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研究進行時將教學活動的過程透過錄影,將其中重要事件 及師生互動的重要歷程轉譯成為書面記錄資料,並於課程結束後針對教 學活動歷程、師生間的互動以及所遭遇的問題寫成教學省思札記,並與 指導教授討論,並作為教學檢討的依據和調整教學的參考。

(四)訪談

本研究將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有關之晤談,利用非正式訪談和學生 對話、互動及討論的內容,來瞭解學生在學習上的想法和學習狀況,以

本研究將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有關之晤談,利用非正式訪談和學生 對話、互動及討論的內容,來瞭解學生在學習上的想法和學習狀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