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

在文檔中 漢語語氣副詞引導碼探析 (頁 60-63)

第一第一第一

4.1.1 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

聽者的推論能力隨著個別的認知語境、客觀能力、說者所提供的信息量 而有所不同,說者在考量這些因素之後決定使用某一種表達方式,當然,也 可能選擇使用引導碼,站在說者的角度,使用引導碼的目的在於提高聽者找 到最高關聯話義的可能性36,這裡我們將介紹和引導碼息息相關的關聯理 論。

首先必須提出的概念是,說者和聽者都要有一個共識:「交際雙方所說

36 參考 Blakemore(2002: 79):「… the use of an expression which encodes a procedure for identifying the intended cognitive effects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speaker’s aim of achieving relevance for a minimum cost in processing」。

的話都必須和整個話題、以及對方前面所說的話相關聯,因為人們是根據話 語之間彼此關聯的信息來理解說話者的意圖(何兆熊,1999: 182)」。所謂 關聯的信息指的不僅是交際過程中的上下文、語境,也包含了交際者的背景 以及交際雙方對彼此的了解等等。而人們在理解話語時,會選擇與自己的認 知語境有關聯的理解,就像上述所舉的例子,當一個你不太認識的人,在下 午兩點的時候問你「吃過了嗎?」,他手裡沒拿著便當,人們理解為「單純 的問候」可能性會大些。

關聯是交際過程中為了理解信息所採取的手段之一,說者致力於讓話語 和語境產生關聯,而聽者也會朝關聯的方向去理解話語。Sperber and Wilson

(1986: 122)認為當話語所提供的信息和語境之間有某一種聯繫時,該話語 具備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語境效果是產生關聯的必需條件及足夠 條件,而聽者為得出話語所代表的涵義,必須建立及處理和話語相關的假 設,進而推論出話語真正的內涵。Sperber and Wilson(1986: 114)觀察新信 息及現有語境假設之間有三種關係會產生語境效果,使話語具有關聯性:

a. 產生語境隱含(即藉由演繹推論得出的語境假設)37; b. 加強現有語境假設38

c. 刪除現有語境假設39

我們觀察何兆熊(1999: 191)所舉的例子:

(1) A:您覺得冷嗎?

B:不冷。

A:我覺得很冷。

B:那就關掉吧。

第一話輪中 B 的斷言行為“不冷”和 A 的疑問行為“冷嗎”明顯相關,而

37 It may yield a contextual implication, or in other words, an assumptio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a deduction that crucially involves the synthesis of P and the context C.

38 It may strengthen an existing assumption. This is the effect derived when an assumption in the context is independently derived from a new set of premises that includes P.

39 It may contradict and lead to the elimination of an existing assumption.

第二話輪乍看之下似乎毫無關聯,但其實也是相關的。B 在這裡經過對 A 的話語“我覺得很冷”建立出一個假設:「冷氣太強所以 A 覺得冷」,為 了證明這個假設能夠成立,B 進一步往前推論,假設:「第一個話輪中 A 的疑問行為其實是一個請求的行為」,但因為 B 的斷言“不冷”而拒絕了 這個請求,而 A 再次提出請求。經過一連串認知環境的變化及推論,B 才 能判斷出第二輪中 A 的話語具備語境效果,並不是毫無關聯的,最後才能 做出適當的反應:同意關掉冷氣。

根據關聯原則,除了語境效果對溝通有所貢獻之外,聽者處理話語時所 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多寡也是一項重要因素,我們可將處理話語時所需的努 力視為負面因素,與關聯程度成反比關係。Sperber and Wilson(1986: 125)

作了下述定義:

a. 如果一個命題在一個語境假設中的語境效果大,則這個命題在該 語境中就具有關聯性。

b. 如果一個命題在一個語境假設中所需的處理努力小,則這個命題 在該語境中就具有關聯性。

也就是說,(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語境效果越大關連性越強;

(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處理話語的努力越小關聯性越強。關於 決定處理話語所付出努力的大小,最明顯的現象是話語的長度和經過縮略簡 化得到的標記(short-hands)。我們看 Saeed(2003)所舉的例子:

(2) I’m looking for the new wolf (i.e. Wolfe).

(3) I’m looking for the new book by Tom Wolfe.

例句(2)和(3)發生的場景為一家書局,說者想買一本 Tom Wolfe 的新書,所 以向服務人員詢問,(2)中說者不說 the new book by Tom Wolfe 而只說了 the new wolf,他認為這樣的訊息對聽者而言已然足夠,不會造成誤會也不會對 溝通帶來障礙,然而和(3)相比,(2)的聽者必須將 the new wolf 進一步處理 才能得知說者所指,若他對該作者並不熟悉,或不認識這個作者,當他聽到 wolf 時便無法順利聯想到 Tom Wolfe,最後有可能導致溝通失敗。故兩者相 比,雖然(2)和(3)都具備語境效果,但站在處理信息的角度而言(2)的語境效

果較(3)來的小,原因在於(2)的聽者所付出的努力較多,他需要花費較多的 力來處理話語。

因此,在關聯理論下,為了溝通成功,聽說雙方遵循著關聯原則進行語 言編碼及推論,關聯原則不是溝通參與者的選擇之一,而是溝通時的必要指 標,Sperber and Wilson(1995)40如此定義關聯理論在溝通中所扮演的角色。

關聯理論於溝通的必須,提供了聽說雙方一個堅固的信念,讓他們能毫無疑 問的在這個原則下利用語境和建構語境假設試圖解讀話語,一方面亦藉由語 境不斷調整自己所需付出的力。

根據 Sperber and Wilson(1986)對溝通行為的觀察,溝通參與者對關 聯原則的遵循讓我們理解到語境的重要性,而因為聽說雙方的這層共識,說 者可透過引導碼的使用和語境產生互動,在關聯理論的原則下對聽者的認知 環境(cognitive environment)造成影響;而從關聯理論本身來說,引導碼的 使用節省了複雜語言成分的編碼,明顯減少了說者所出的力,提高了話語的 關聯性,可視為溝通時提高關聯性的語言策略之一。

在文檔中 漢語語氣副詞引導碼探析 (頁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