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給」的難易度評析及教學排序

4.2 難易度評析原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語法點排序:語法點的排序分為內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內部排序指的是同一個語法 點的不同語義,外部排序則是不同結構之間的順序。在進行語法點排序時的依據為難易度,

而難易度又是由頻率、結構、語義、對比結構差距等因素量化的。有關難易度的詳細內涵我 們將在4.2 節中詳述。

下面的小節中,我們將依據這些特性,將理論語言學中「給」的架構轉化為「給」的教 學語法。

4.2 難易度評析原則

難易度的評析是教學排序的第一步,該如何客觀地評析不同結構「給」的難易度是我們 這一小節的課題。鄧守信(2009)提出六個判斷難易度的準則,分述如下:

1. 結構複雜度:結構非典型、層次結構 (hierarchical structure) 越複雜、搭配限制越 嚴、母語無對應結構者,難度越高。

2. 語義複雜度:某一語法點在語義上越具多義性、帶有引申義、或具有寬廣性,則該 語法點難度越高。

3. 跨語言差距:學習者的母語和漢語在結構或是語義上差距越大,則該語法點難度越 高。

4. 類化規律:若某一語法點不具有規律性、沒辦法加以分類,則該語法點難度越高,

鄧守信在文中以「分類詞與名詞搭配時不規律的情況」為例。

5. 語用功能:若一語法點除了詞彙意義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必須由語境和言外之意才 能呈現,則該語法點難度較高。例如「都、才、就、又…」等。

6. 口語和書面語:口語結構難度較低、書面語結構難度高,如「即、則、而……」等 文言詞語較難。

在這六項準則中,「跨語言差距」即包含了結構和語義的複雜度,因此在我們的分析中 會將這一項指標以第一和第二項代替;「語用功能」方面,在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我們主要 著重在結構上,且語用研究的牽涉面太廣,這一項暫不列入本研究的難易度指標中。此外,

在「類化規律」這一項,鄧守信文中以「分類詞語義的不規律」為例,但在「給」的各項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構中,每一項的功能和動詞的搭配限制都有清楚的規則,語義上也並非沒有規律,因此筆者 認為不適用這一項評比。至於口語和書面語的這項準則,由於「給」為高頻詞彙,並無口語 文言之分,所以也不適用這項評比。因此,在接下來評定「給」各結構的難易度時,本研究 的指標為結構複雜度、語義複雜度、和頻率三項。

至於在這三項指標中,我們應該怎麼評析難度呢?鄧守信援引了 Practor (1967) 的困難 度分級模式,該分級模式共分為六級,分別為零級最容易,五級最困難,如下表:

表 14:難易度分級 (鄧守信,2009:124-127)

分級 學習者母語和漢語的對比差距

零級 兩種語言間有相同成分,可以產生正遷移。

一級 母語中是分開的複項,漢語為合併的單項。

二級 母語中有的結構,漢語中沒有。

三級 母語中有的結構,在漢語中有所對應,可是規則不同。

四級 漢語中有的結構,在母語中沒有對應概念。

五級 母語中的某個結構,在漢語中分成兩個以上的規則。

我們評析難易度的目的為替五種「給」字句做出教學排序,這五種「給」字句可以視為 和「給」相關的次結構,所以本研究的排序屬於「系統內的排序」。舉例來說,「還」是一個 多義詞,鄧守信(2009:144)將「還」分為六個不同的語義,分別為「unchanging」、

「additionally」、「even more」、「passable」、「how could it be」、「stop, or else...」。這六個語義 形成一個系統,在系統內進行排序時,則必須把頻率、結構複雜度和語義複雜度等準則量化 比較。因此,我們在做「給」的系統內排序時,會將表14 零至五級的分級轉化為 0 至 5 分,分別在頻率、結構複雜度和語義複雜度等三項準則中為「給」的不同結構評分。最後積 分較高者較難,積分較低者較容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1 「給」的口語和書面語使用頻率

我們首先要檢視的是本國人使用五種「給」字句的頻率,分別從「口語頻率」和「書面 語頻率」兩個層面來觀察。要分開觀察的原因,除了我們好奇「給」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分 布是否相同之外,也希望收集到的數據能中立地呈現「給」的分布狀況,不會因為語料庫中 所收集的語料來源以書面或口語文體居多,使得分布狀況有所偏頗。

曾競(2011)在他的教學排序中統計了平衡語料庫和北京現代漢語語料庫中不同的

「給」結構,他發現無論是哪一個語料庫,都是引介終點格的介詞「給」使用頻率為最高。

然而他對「給」的結構認定和本文不同,將本研究中的V 後 gei 和 V-gei 都計入「引介終點 格」的介詞;此外,該研究的頻率計算並未區分口語和書面語的使用頻率,因此他的頻率計 算只能參考,無法完全適用於本研究中。

本研究也使用「中研院平衡語料庫」統計頻率。我們將動詞和介詞分開搜尋,動詞選定 的詞性為雙賓動詞 (VD),介詞選定詞性為 (P)。在書面語語料方面,我們設定文類範圍為

「報導」、「評論」,並將媒體搜尋範圍設定在「報紙」,縮小語料範圍以便標記,如下圖,動 詞方面得到868 筆語料,我們取前 500 筆;介詞方面得到 498 筆語料。而在口語語料方面,

我們設定文類範圍為「會話」、「演講」、「劇本」,媒體搜尋範圍設定在「視聽媒體」、「會話 訪談」,動詞方面得到474 筆語料,介詞得到 307 筆語料:

圖  2:平衡語料庫中書面語料搜尋範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雖然我們在搜尋時已經將範圍限制在「動詞」或是「介詞」,但語料中仍會有動詞、介 詞混雜的現象,因此我們再將收集到的語料根據Verb gei、V 前 gei、V 後 gei、V-gei 和目的 gei 四種結構標記,結構判定的規則和學習者語料庫的方法相同:首先根據表面結構,再根 據語境和語義,最後才試著代換字詞檢視句子是否合理(如:V 前 gei 和「為」替換以視是 否為受益者標記;或是目的gei 以「讓」代換),以三個階段的判定方式歸類語料。「把、

被」字句中的助詞「給」和並未指稱任何名詞的「給」都會另外歸類為「其他」。在口語語 料中有時會發現主語或賓語省略的情況,此時會視前後文將省略的主賓語補上後,再根據該 句結構和功能進行標記。

標記結果統計如下表,Verb gei 在書面語中的頻率和 V 後 gei 相當,但在口語中頻率最 高,整體看來頻率仍高於其他結構,在教學排序上應優先於其他結構。

表 15:平衡語料庫中「給」的頻率統計

類別 總數 V-gei V 前 gei V 後 gei 目的gei Verb

gei 其他 書面

語料數 998 60 76 307 143 293 64 比率 6.01% 7.71% 30.76% 14.32% 29.25%

口語

語料數 781 15 153 42 99 359 73

比率 1.92% 19.71% 5.37% 12.67% 45.83%

圖  3:平衡語料庫中口語語料搜尋範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從這個表中我們發現,V 前 gei 和 V 後 gei 的使用頻率在書面語和口語上有很大的差 異,V 後 gei 在書面語的使用頻率遠高於 V 前 gei,而 V 前 gei 在口語的使用頻率則高於 V 後gei。這麼大的差異讓我們在決定應該採計哪一種頻率時感到為難,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觀 察V 前 gei 和 V 後 gei 的語料。

首先觀察 V 後 gei 在書面語和口語的語料,發現 V 後 gei 在書面語中所搭配使用的動詞 較多,除了常用的「打電話、寫信、寄」等,還包括許多較為書面語的用詞,如「致贈、贈 與、提交、釋放、支付、移轉、頒授、出售、發放、授權…」等等,而在口語中搭配的動詞 較少,最常出現的是「寫信」,其他則多為「打電話、帶、提供、發…」等。我們推測,在 書面語中,報導或是評論更傾向用較文雅的語言傳達給予性或是傳遞性的動作,而在書面語 中又必需向讀者交代清楚動作的目標,因此V 後 gei 的使用頻率高。

再看 V 前 gei 在書面語和口語的語料,V 前 gei 的功能有二:受益者標記或是目標標 記,我們將V 前 gei 的語料根據這兩個功能分別標記,認定的標準為,V 前 gei 若能以

「為」替換,則屬於受益者標記,若不能以「為」替換,而是標出和動作相關的對象,則屬 於目標標記。

我們發現在書面語中,V 前 gei 的功能幾乎以受益者標記為主,超過 80%,在口語中,

受益者和目標標記的功能分佈則為6:4。統計如下表:

表 16:V 前 gei 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功能頻率統計

分類 口語 書面語

功能 受益者 目標 受益者 目標

總數 153 76

筆數 95 58 64 12 比率 62.09% 39.2% 84.2% 15.78%

在 V 前 gei 的口語目標標記語料中,我們發現所搭配的動詞有一半都是說話類動詞,

如「講、說、介紹」,特別是「講」出現的次數很多,如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她還有一招也給我講過。

(2) 你有哪些事情,不方便給別人講,要給男性朋友講的。

(3) 應該指正他的,言簡意賅地給他講出來。

按照教學語法的規範性原則來看,這些恐怕不算是規範漢語的用法,正確的用法應該要 用「跟、對」。而在受益者標記的語料中,有一些語料筆者認為相當難以判斷是否規範,如 (4)-(6):

(4) 比如說,國家隊,或者什麼北京隊怎麼樣請來一個給我們訓練一下。

(5) 早晨時候記性最好,給你編這麼一個鐘頭,讓你不要浪費。

(6) 有時候他認得你,他會給你打特別便宜。

因此我們認為,V 前 gei 在口語的使用頻率高,可能是受到台灣閩南語相應結構 ka7 的 影響,因為ka7 的功能多元,可以標記來源、目標、受事者和受益者,所搭配的動詞也很廣 泛(曹逢甫,2005),其所對應的漢語可以是「跟、對、向、給」。母語同時為閩南語和華語 的人,很可能會將這四個介詞混用,進而使得口語中V 前 gei 的使用頻率高於其他結構。

既然口語的使用頻率可能受到閩南語的影響,筆者認為,若要以頻率作為難易度評析的 標準之一,應該根據書面語的頻率來評析,在我們所選的文類如「報導、新聞、評論」等,

行文時會使用較規範的語言,從中所得的使用頻率會較為可靠。

我們從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中所得到的偏誤統計結果,已知 Verb gei 在學習者語料中 使用頻率最高,約為27%(2176 筆中有 586 筆使用了 Verb gei);且偏誤率只有 5.8%,表示 對學習者而言,Verb gei 是最容易習得的結構。在本國人的書面語語料中,Verb gei 的頻率

我們從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中所得到的偏誤統計結果,已知 Verb gei 在學習者語料中 使用頻率最高,約為27%(2176 筆中有 586 筆使用了 Verb gei);且偏誤率只有 5.8%,表示 對學習者而言,Verb gei 是最容易習得的結構。在本國人的書面語語料中,Verb gei 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