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電腦輔助聽力學習

本節將針對多媒體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聽力學習的方式與原則進行探討。

壹、多媒體學習理論

使用電腦輔助語言學習,可以藉由聲音、文字、圖片、動畫、影片等豐富 的多媒體訊息提供學習者多種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讓學習者結合視覺與聽覺 的訊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針對學習者利用視覺與聽覺管道處理訊息的機 制,Paivio(1986)提出了雙重編碼理論(dual-coding theory),而 Mayer(2001)跟據 雙重編碼理論進一步提出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說明學習者如何處理聽覺與視覺的訊息進行學習,以下就其要點分 別說明。

一、Piavio 的雙重編碼理論

雙重編碼理論是Paivio(1986)所提出的,Paivio 認為人類的認知系統包含了 語文系統(verbal system)與意象系統(imagery system)這兩個子系統。其中語文系 統專門處理與語言有關的訊息,意象系統專門處理非語言的訊息。語文系統與 意象系統這二個子系統對於訊息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語文系統以序列的方式處 理訊息,以語文元(logoens)為單位進行處理與組織;意象系統以平行的方式處 理訊息,以意象元(imagens)為單位進行訊息的處理與組織。

語文表徵與意象表徵是個別獨立運作的模態(modality),語文元與意象元是 分別對應於聽覺與視覺訊息。在語文與意象子系統內的訊息藉由組織結構 (associative structure)進行訊息間的連結,語文與意象子系統之間的訊息藉由參 照聯結(referential connection)進行訊息的組織與連結,語文與意象訊息可以藉由 參照連結互相進行激發,而這些連結是透過經驗與學習產生的。訊息在系統中 進行語文表徵或意象表徵的編碼與轉換處理,現實情境或教學內容等外在變項 與經驗或個別差異等內在變項都會影響訊息處理與表徵系統間的交互作用。

18

二、Mayer 的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

Mayer(2001)基於雙重編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多媒體 (multimedia)指的是同時使用文字與圖像呈現學習材料,學習者可以同時接受聽 覺與視覺的學習材料進行學習。一般而言,學習有記憶(remembering)與了解 (understanding)這兩個主要的目標,記憶指的是重新產生或辨認所呈現學習材料 的能力,通常使用保留(retention)測驗進行記憶的測量,保留測驗主要關注的議 題是學習的量(quantity),代表學習者能回憶學習內容的量有多少。了解指的是 學習者由呈現的學習材料建構出一致性的心像,反映學習者在新的情境中使用 所習得學習材料的能力,通常使用遷移(transfer)測驗進行瞭解的測量,遷移測 驗主要關注的議題是學習者如何使用所學習到的學習內容。

依據這二種學習目標可將多媒體學習的結果分為三類:(1)無學習(no learning) ; (2) 機 械 式 的 學 習 (rote learning) ; (3) 有 意 義 的 學 習 (meaningful learning)。如表 2-1 所示,在無學習的情形下學習者並未學習到任何知識,學習 者的能力表現在保留測驗和遷移測驗上都是不良的。機械式學習的學習者只學 習到片段的知識(fragmented knowledge),學習者的能力表現在保留測驗上有良 好的成績,在遷移測驗上的能力表現則不良。有意義學習的學習者學習到的是 統整的知識(integrated knowledge),學習者在保留測驗與遷移測驗上都有良好的 能力表現。而多媒體學習的目的就是在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同時兼顧記憶與了 解的學習。

表 2-1 Mayer(2001)提出的三種多媒體學習結果

測驗表現

學習結果 認知的描述 保留測驗 遷移測驗

無學習 無學習知識 不良的 不良的

機械式學習 片段的知識 良好的 不良的

有意義的學習 統整的知識 良好的 良好的

19

促進有義意學習結果的方法是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有意義的學習是 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結果,學習者的認知活動比行為活動更能促進有意義的學 習。並非高互動的多媒體程式就能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學習者在行為活動上沒 有互動並不代表無法達成有意義的學習,是否能達成有意義的學習取決於學習 者是否進行高度的認知活動。良好的多媒體教材應當促進學習者的主動認知處 理,以使學習者達到有意義的學習結果。

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有以下三個假設:(1)雙重通道假設(dual channel):雙 重通道假設認為人類藉由視覺與聽覺這兩個分別的管道處理影像與聲音的訊 息。(2)有限容量假設(limited capacity):人類在一定時間內,每個通道能處理的 訊息量是有限的。(3)主動處理假設(active processing):人類在處理訊息時會注 意選擇相關的輸入訊息,並將所選擇的訊息組織成連貫的心智表徵,再將先備 知識與心智表徵進行整合。

其中主動處理學習的三個程序為:(1)選擇(selecting):學習者選擇並注意多 媒體訊息中相關的文字與圖片訊息,產生文字與圖像訊息的基本成分。(2)組織 (organizing):學習者在所選擇的文字間建立內在連結產生連貫的語言模型,並 在所選擇的圖像間建立內在連結產生連貫的圖像模型。(3)整合(integrating):學 習者將語言模型及圖像模型與先備知識建立外部連結,形成整合的心智表徵。

文字與圖像訊息在認知系統中的處理程序如圖 2-1 所示,呈現的圖像訊息 經由眼睛接收後送至感官記憶中,接著學習者進行主動處理的程序,學習者有 意識的控制注意力進行選擇,將選擇的部分圖像訊息送至工作記憶中形成視覺 影像成份。第二個程序是組織,學習者將這些影像片段組織成連貫的影像結構 成為圖像模型(pictorial model)。最後的程序是整合,將新產生的圖像表徵與長 期記憶中的其他知識進行連結,如果學習者在接收訊息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語文 模型(verbal model),在整合階段也會將圖像模型與語文模型在工作記憶中進行 連結。

20

語文聲音訊息的處理與圖像訊息處理的程序相似,呈現的聲音訊息經由耳 朵接收後送至感官記憶中,接著學習者進行主動處理的程序。學習者有意識的 控制注意力進行聲音訊息的選擇,將所選擇的未組織的片段聲音訊息送至工作 記憶中形成語文聲音成份。接著進行組織的程序,學習者將語文訊息由聲音單 元轉換成連貫的具有語言意義的語文模型(verbal model)。最後進行整合程序,

將新產生的語文表徵與長期記憶中的其他知識及工作記憶中的圖像表徵進行連

21

貳、電腦輔助語言學習

一、華語數位教材設計

在進行華語數位教材設計時,須考慮學習者程度與特質、第二語言學習理 論、數位學習理論、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因素,一般而言系統化 的教學設計通常包含分析、設計、發展、實作、評鑑等五個項目,不同學者發 展的教學設計模式如下:

(一)、Dick 與 Carey 的系統教學設計模式:

Dick 與 Carey(1990)的系統教學設計模式包括九個階段及在各階段進行的 修正與回饋,教學設計者可以依照這個程序步驟有效的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系統教學設計模式的九個階段如下:

1.決定教學目標:決定學習者在教學完成後能夠做到的教學內容。

2.進行教學分析:分析學習者如何進行學習及完成學習目標所需要進行的教學 步驟。

3.鑑定起點行為:鑑定學習者的起點行為,依照學習者的需求、學習情境及教 學目標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比較。

4.敘寫表現目標:依據學習者的終點行為列舉各項學習表現目標,並撰寫各個 主目標之下的子目標,以教學分析與學習者起點行為做為教學目標敘寫的基 礎。

5.發展效標參照測驗:依據特定的規準做為參考的依據,設計發展評量題目的 類型與標準。以動作技能、心智技能等可觀察的表現行為作做為依據,列出 測驗的評分項目及評分的比重。

6.發展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包括教學前的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練習與回饋、

測驗及整個教學活動的追蹤。

7.發展和選擇教學:考量教材的適用性以進行教學活動形式的發展與選擇,並 尋找支持發展活動的教學資源。

22

8.設計和進行形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是在教學歷程中進行的一系列評量,教 學者針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與否及學習者的學習成效進行評量,以了解所進行 的教學活動是否有效並做為修正教學活動的參考依據。

9.設計和進行總結性評量:進行總結性評量的目的是檢視教學者設計發展的教 學系統是否具有效能,以對教學系統進行整體的評估與修正。

(二)、Kemp 環形教學設計模式

Morrison, Ross, 與 Kemp(1994)指出教學設計的基本架構包含教學問題、

學習者特性、任務分析、教學目標、內容序列、教學策略、教學訊息設計、教 學活動發展、評量工具等九個構成要素,根據教學設計的基本架構建構成非線 性的環型教學設計模式。Morrison, Ross, 與 Kemp 認為教學設計應依照下列原 則進行:

1.界定教學問題並指定教學課程的目標。

2.分析會影響教學設計決定的學習者特性。

3.界定學科教材內容並分析與教學目標及教學目的相關的教學任務。

4.指定學習者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

5.按照學習的邏輯性指定每個教學單元中教材的順序。

6.設計能使每位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的教學策略。

7.設計教材內容的訊息並發展教學活動。

8.發展評量教學目標的評鑑工具。

9.選擇支援教學與學習活動的資源。

(三)、ASSURE 教學設計模式

Heinich, Molednan, 與 Russell(1989)對於教學者在教學活動中教學媒體的 使用進行研究,以系統化的方式分析有效運用教學媒體的步驟,提出ASSURE 教學設計模式。ASSURE 模式包含以下的六個部分:

23

1.分析學習者特性(Analyze learner characteristics):分析學習者的一般特性,包 含具體的起點能力及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等特性。

2.敘寫目標(State objectives):提出學習者在進行完教學活動後應該學會的具體 內容。

3.選擇媒體與教材(Select, modify, or design materials):選擇教學媒體所要的呈現

3.選擇媒體與教材(Select, modify, or design materials):選擇教學媒體所要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