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飲酒知識、飲酒態度及飲酒行為之相關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青少年飲酒知識、飲酒態度及飲酒行為之相關因素

影響飲酒行為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學制、年齡與年級、

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社經地位、家人飲酒情形及同儕飲酒情形等有關 的背景重要變項,以下分別對飲酒知識、飲酒態度及飲酒行為加以敘 述。

一、飲酒知識

楊鈞圭(2004)研究指出,在飲酒的認知上,女生認知比男生好,

在飲酒態度上反而是男生比女生好。此外,單親家庭結構型態是飲酒 有關因素(劉美媛、周碧瑟,2001),父母婚姻狀況、單親或雙親及 父母教育程度等社會人口學變項都與青少年飲酒有關(李景美,

1993)。與酒精濫用同樣的有害物質相關研究中,黃璉華等人(1996) 研究則發現父母的婚姻狀況會影響青少年的吸菸知識、態度及行為。

過去於學生危害健康知識方面的相關研究調查不在少數,但於飲酒知 識與飲酒知識對於態度方面卻少之又少,故此方面文獻探討有限。以 相關有害物質研究發現,Meyhew et al., (2000)研究指出,菸害相關知 識愈正確,反菸態度愈強者,愈不容易吸菸。張玉青(2005)研究結 果顯示,菸害知 識與吸菸行為意向呈顯著正相關。姚博文(2005)針

對高雄縣市青少年的研究指出,高中職學生之菸害認知、反菸態度、

拒菸行為間,皆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分析發現,「反菸態度總分」

及「拒菸行為總分」影響菸害認知最大。邱柔蒲(2008)研究發現,

對於菸害知識愈瞭解的學生,其吸菸態度會愈正向,吸菸行為就愈少。

二、飲酒態度

青少年物質使用與其「心理社會因素」有很大的關聯,包括滿足 好奇心、表現成熟、反抗權威及鬆弛緊張情緒等;青少 年可能會以使 用菸、酒或成癮藥物,作為他們對於個人或社交生活失敗的一種回應

(李景美,2008)。楊鈞圭(2004)研究亦指出,高中生的飲酒認知與 飲酒態度都較國中生來得好。在飲酒態度中,男生比女生還要來得明 確。(楊美賞、張紫峰、廖信心、陳順勝、葛應欽,1995;張芳慈,

2004;蘇紅文,2007;洪兆嘉、2008)。Grube & Wallack(1994)對5、

6 年級學童的研究指出,兒童預期成年時飲酒頻率愈高者,同儕贊同 其飲酒愈高;兒童察覺同儕對其飲酒愈贊同,認為飲酒愈沒有負向結 果。以同樣是有害物質濫用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探討,有關青少 年吸 菸研究結果指出,父母親本身對拒菸的態度也會影響青少年

(Anderson, Leorux, Marek, Peterson, Kealey, Bricker & Sarason,

2002)。賴香如等人(2004)研究發現家長增加親子互動的預防措施 愈積極者,學生的拒菸態 度愈正向。另外,研究也發現青少 年男性與

年級愈高者,反菸的態度較差;學業成績為前三分之一和中間三分之 一者,反菸的態度比學業成績為後三分之一者正向。

三、飲酒行為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近年研究指出,12年級的學生最常選擇飲酒行為以及曾經飲酒經 驗(Darkes,2010)。2007年,美國CDC針對9-12年級的學生調查發現,

學生的年級越高,飲酒行為也越高,其中9年級飲酒率為65.5%、10 年級為74.7%、11年級為79.4%、12年級為82.8%。此外,隨著年級增 加,飲酒經驗也愈來愈高。再者,比較分析年齡與飲酒行為的研究,

發現年紀較大者,飲酒量較低,但是飲酒頻率卻較高(Satre &

Knight ,2001)。於學制方面的調查發現,就學環境越偏於技職體系 之學生飲酒頻率越高,高中生飲酒比率為16.3%、綜合高中19.4%、

高職生22.5%、夜間部39.9%。此外,高職學生飲酒盛行率高於國中 生和一般高中生(劉美媛、周碧瑟,2001;李孟澂,1999)。

有關性別與年輕人飲酒行為的關係,大部分的研究結果指出男、

女性在飲酒行為及意向上有差異,而且大多是男性高於女性。許多研 究指出,男性是青少年飲酒的危險因素之一,且於高中職學生中,男 性飲酒頻率比女生還要高(楊美賞、張紫峰、廖信心、陳順勝、葛應 欽,1995;張芳慈,2004;蘇紅文,2007;洪兆嘉、2008)。目前美

國疾病管制局(2010)調查指出,於 9 年級學生的飲酒行為中,女生

(35.3%)高於男生(28.4%)。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針 對全國的高中職與五專生調查發現,男女生曾經飲酒的比率皆高達 78.6%、目前有喝酒的比率則分別為男生 23.6%高於女生 20.4%。國 外研究亦發現,性別會影響飲酒行為,酒精期望和飲酒程度的關係在 男生中比較強(Kidorf et al., 1995;Satre & Knight, 2001)。

羅雅玲(2004)研究指出,青少年飲酒行為,有較以往增加的趨 勢,第一次飲酒的年齡亦呈現下降的情形,以 10-16 歲的比率為最高。

除此之外,蔡玓庭(2006)調查亦發現年齡越大,其飲酒行為也越普 遍。再者,於我國學制,大一新生普遍的年齡是剛滿 18 歲,在法律 上已不再約束飲酒,故飲酒行為是否受之影響其有探討之必要。於我 國,針對高中職 1-3 年級的學生調查發現,學生曾經飲酒的比率,年 級越高,飲酒比率越高,分別為一年級 75.3%、二年級 78.8%、三年 級 82.2%;以目前的飲酒行為而言,則一年級為 22%、二年級 21.5%,、

三年級 22.8%(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洪兆嘉(2008)研究 發現,學童的飲酒行為自五年級至九年級的五年期間會逐漸上升,且 自陳一個月有飲酒的盛行率,由 5.13%上升至 19.48%;終生飲酒的 盛行率也由 24.55%上升至 67.30%,呈現顯著線性成長趨勢。李景美

別愈低的學生愈早開始吸菸、飲酒及使用成癮性藥物;張富琴(2001) 研究發現吸菸行為、飲酒及其他藥物的使用方面與年級無關。

高素月(1995)指出,個人學業特性與飲酒行為呈正相關,而飲酒 動機 (27.6%),學業成就(1.4%),飲酒態度(1.3%),共可預測偏差青 少年飲酒習慣 30.3%的變異量。此外,研究發現學業成績及學業成就 為青少年的一個重要變項;學業成就愈好,其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 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與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等)表現愈好,

亦即有較少的飲酒行為(黃璉華、左如梅、尹祚芊、楊瑞珍、黃子庭,

1996;李蘭、曾東松、孫亦君、翁慧卿,1998;尤秀菁,2008)。張 富琴(2001)研究發現,學業成績後三分之一者的吸菸行為顯著高於學 業成績前三分之一者,飲酒及其他藥物的使用方面與學業成績無關。

蘇紅文(2007)研究則指出,超過 5%的學生表示曾因喝酒而影響課業。

父母社經地位(職業、教育程度)會影響其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 施,間接影響子女飲酒行為(彭如瑩,2001;張芳慈,2003)。家庭社 經地位愈高,其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與 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等)表現愈好(尤秀菁,2008),亦即有較少的 飲酒行為。

國內外的研究均顯示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同儕是一個重要因

素,根據 Wyllie, Zhang, & Casswell (1998)對 10-17 歲青少年的研究,

指出對研究對象現在飲酒頻率而言,同儕行為是最強的預測因素。

Johnes-weeb et al(1997)研究也發現,同儕飲酒行為與研究對象飲酒量 呈正相關的結果;而同學或友人使用有害物質是造成青少年飲酒危險 因素之一,且同儕對飲酒行為贊同度與同儕飲酒相關行為對青少年飲 酒行為具有很強的影響力,青少年的同儕飲酒贊同度高、同儕飲酒行 為多者,其飲酒行為也愈高(楊美賞,1996;姜逸群、黃雅文、黃春 太,2002;張昭容,2004;郭乃菀,2006)。另外,林依恬(2008)針對 國中生飲酒意向進行調查發現,父母親與好朋友的飲酒行為與飲酒意 向皆有顯著影響力,且在解釋及預測其飲酒意向時,態度為最重要的 影響因子。另外,朱玲慧(2008)研究亦發現,大學生的飲酒行為與好 友飲酒情形是有顯著關係的,當好友飲酒頻率越高,其也越有飲酒行 為;而當父母飲酒越頻繁,子女也越容易有飲酒行為。洪兆嘉(2008) 對國小至國中生五年的調查發現,母親飲酒及同儕飲酒與學生的飲酒 行為有關;亦即母親與同儕不飲酒為學生有無飲酒的保護因子。

綜合言之,青少 年的飲酒比率逐年上升,而社會人口學變項,父 母的教育程度,家人以及同儕的飲酒與否,都會影響青少年的飲酒行 為,而研究者僅從青少 年個人因素相關的變項,包括性別、年級、學

的飲酒的行為,但以同儕影響來說,許多研究證實同儕的飲酒行為為 青少年飲酒行為的預測因子。由此顯示,飲酒行為的危險因素,實在 多元且複雜,故在考量因應或預防策略上,須多方考慮個人、家庭、

同儕及社會等因素,才能有效防範青少 年接觸不良飲酒,促進其健康。

(二)健康控握信念

控握信念的概念源自Rotter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而社會學習理論是一種整合刺激-反應理論及認知理論之 人格理論。Rotter(1966)提出控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認為 控握信念是一項重要的人格特質,並發表I-E量表來偵測一般性的控 握信念,將之區分為「外控」及「內控」。內、外控信念並非對立或 態度,只是個人在內、外控傾向程度的不同而已(Rotter,1966)。Kenneth and Wallston (1978)則認為內控者比較有可能去從事於促進身體健康 的行為,較外控者願意負起行為的責任,但仍要考慮外在其他影響的 因子。熊英君(2007)指出不同的內外控性格會影響生活品質,內控性 格者較會努力控制環境,所以會認真追求自己想要過生活,對生活的 滿意度也較高;而外控性格者,則容易將失敗的因素歸因於外在的影 響,而非自身所能控制。所以,容易對生活產生不滿,對生活的滿意 度也較低。

1976年,Wallston,Wallston,Kaplan and Maides等人提出:若以 測量一般性的控握信念工具(Multidimension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MLC Scale)去測量特殊情境行為,如健康,就易產生偏差,

於是Wallston et al.(1978)發展出用於測量一般性健康行為之控握量 表(Health Locus of Control Scale, HLC Scale)。將多重向度概念運 用於健康行為之控握量表,而發展出多重向度健康控握信念量表

(Multidimensio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Scale,MHLC Scale),用 來測量一般性健康行為的控握信念,此量表為Likert格式的5分量表,

分別測三個向度:內控(Inter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IHLC)、

機運性外控(Chance Health Locus of Control,CHLC)、強勢他人的

機運性外控(Chance Health Locus of Control,CHLC)、強勢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