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產業簡介

(一)消費性電子產品

1

韓國的電子產業是從1950 年代末期生產真空管收音機開始的。接著從 1960 年代中期開始,許多美國的跨國公司到韓國成立擁有完全股份的分公司,而日 本公司也進行許多合資的活動,對韓國廠商提供技術的協助,像是Matsushita 在1961 年協助三星建立電晶體收音機的工廠,以及 Sanyo 在 1962 年提供相同 的協助給Goldstar。Toshiba 也與其他日本廠商一般,在 1960 年代末期也與韓國 廠商合資,並且提供兩項重要技術的(移轉)協議。

在韓國電子產業發展初期,日本廠商與美國廠商的做法有很大的區別,以 日本而言,大多以合資的方式與韓國廠商合作,一方面希望在日本薪資上漲之 後,仍可以利用韓國較低的工資以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日本廠商也藉由 合 資的 方式 進入 韓國市場。相 反的 ,美 國廠 商都傾向 以完 全擁 有(wholly owned)的方式成立分公司,以韓國作為其海外的一個生產基地,主要是因為 韓國的工資較低。

韓國最大的電子廠商三星在1969 年與日本的 Sanyo 進行合資,三星派遣了 106 位員工至 Sanyo 與 NEC 接受訓練,包括收音機、電視機以及一些簡單的零組 件。因為這項合資以及訓練計畫,使得三星得以吸收一些消費性電子產品以及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組件的生產技術。

在1970 年代,許多美國與日本廠商在韓國設立分公司,到了 1976 年,韓 國電子產業產值幾乎有一半是這些美、日的分公司或是合資公司所生產的,主要 的產品有彩色電視機、電子錶、計算機、按鍵電話等等。在這個時期,由於韓國推 動HCI 計畫,所以韓國的財閥開始快速發展,並且加強與日本廠商的技術連結。

雖然在1970 年代韓國電子產業大多是美、日的分公司或是合資公司所主導,

但是到了1980 年代韓國政府開始取消對國外公司的優惠,因此造成美、日廠商 的撤出,像是日本的Matsushita 在 1980 撤出韓國,Sanyo 在 1983 年而 NEC 在 1987 年跟著撤出韓國。由於這些廠商的撤出,韓國本土的廠商逐漸擴展,並且 開始進行低階產品的設計與生產(Hobday,1995)。

韓國的電子廠商大多從消費性電子產品開始發展,但是到了1980 年代末期,

這些大型的財閥紛紛進入資訊產業(包括了電腦軟硬體)、半導體產業以及通訊 產業。雖然韓國的財閥逐漸縮小了與先進廠商間的技術差距,但是在1990 年代 初期,這些廠商還是依靠OEM 獲取利潤以及相關技術,尤其在關鍵零組件方 面,仍然非常依賴美、日先進的廠商進行技術授權或是採購這些零組件。為了解 決這個依賴的現象,因此韓國的財閥開始擴大研發方面的投資,並積極從海外 購併高科技公司,或是與先進廠商技術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從1980 年代乃至 1990 年代以後的研發工作,大多是投注 在於接近市場端的應用面,也就是改進生產的技術,相反的,比較不專注於一 些新的產品的設計工作。此外,財閥在海外的投資,也大都是專注於接近市場,

或是監視市場動向,取得新技術為目的。

雖然在1990 年代韓國的電子產業的財閥已經在世界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但是這些財閥普遍的僅在少數領域擁有與先進廠商接近或是超前的地位,像是 三星在某些消費性電子產品從1980 年代開始就依賴大量的代工訂單,即使在 1990 年代代工仍佔其電子產品產值的重要部份。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日本與德國之後,到了1997 年的時候,韓國電子產品已經佔有世界市場 5%的 佔有率。如果只以消費性電子產品來看的話,韓國早在1990 年就成為全球第二 大的製造國,只在日本之後。此外,韓國的電子產業是高度集中的,生產與出口 是被四大財閥-LG、三星、現代與 Daewoo 所支配,而且該產業是以出口為導向 的,關於生產產值與出口比例資料請見下表:

表4-1-1 韓國電子產品之生產與出口資料

1968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4 生產

消費性電子產品 12.9 30.4 270 1148 2669 10141 12621 佔生產比例 0.66 0.64 0.74 0.76 0.64 0.62 0.56 工業性電子產品 6.7 17.4 93.6 364 1518 6345 9892 佔生產比例 0.34 0.36 0.26 0.24 0.36 0.38 0.44 總值 19.6 47.8 363.6 1512 4187 16486 22513 出口

消費性電子產品 0.1 9.0 198.3 1020 1752 5727 7319 工業性電子產品 3.6 0.4 35.8 169 783 3481 5807 總值 3.7 9.4 234.1 1189 2535 9208 13126 出口佔生產比例 0.19 0.20 0.64 0.79 0.61 0.56 0.58 單位:百萬美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資訊電子產品

2

韓國個人電腦的發展是從1970 年代末期開始,當時韓國的一些小型企業像 是Sambo、Quenix 以逆向工程的方式生產 8 位元個人電腦,當時的美國與日本廠 商對於在韓國投資生產個人電腦的意願非常低落,反而希望將其產品銷售到韓 國,因此韓國的廠商必須依賴自己的力量來發展個人電腦。但是到了1984 年個 人電腦進級到了16 位元電腦,這些廠商發現以逆向工程的方式來製造 16 位元 個人電腦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對於引進更新的技術是非常必要的,基於這個考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量,大多數的個人電腦製造商紛紛轉向 OEM 生產,在這個時候,韓國政府也 指定個人電腦是推廣的產品,並且保護本土市場,進口受到限制,然而,除了 一些限制與鼓勵的措施之外,韓國政府並沒有涉及研發的工作,或是推動公、私 部門合作研發的計畫。

到了1980 年代中期,由於 IBM 開放了個人電腦的架構,因此韓國的財閥 進行大規模的代工業務,成為全球市場中最為熱門的生產基地,韓國財閥因為 過去在大量生產低階的電子產品的經驗,因此在大規模代工生產可以達到規模 經濟。但是在這個大量代工的階段,韓國財閥卻沒有取得較為高階的技術,同時 海外的先進廠商大多不願意提供更高階的技術給韓國財閥。雖然在1985 年到 1989 年之間,韓國財閥享受到了快速成長所帶來的利益,但是在於技術進步方 面,韓國財閥卻沒有得到相當的收獲。

在這個時候,韓國的財閥體認到自行研發的必要性,同時韓國政府的角色 在此時有所轉變,政府從市場保護轉變到鼓勵研發以及藉由政府的公共採購,

促進韓國電腦技術的進步。在1985 年,韓國電腦研究協會(Korea Computer Research Assosiation)成立,並且公、私部門的合作研發開始出現。韓國政府在 1987 年取消個人電腦的進口限制,並接著在 1988 年,電腦周邊產品的進口限制 也被廢除,由於韓國財閥與研究機構的努力,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初期,

韓國廠商成功的製造個人電腦的主機板、記憶晶片,以及像是硬碟、光碟機、針點 式印表機、雷射印表機引擎還有LCD。但是這些產品的關鍵零組件還是必須依賴 進口,像是硬碟的讀寫頭、印表機控制元件等等。

雖然1980 年代中後期韓國的個人電腦大量出口,但是到了 1990 年代初期,

從韓國出口的個人電腦卻銳減,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晶片組的出現,原本許多不 同功能的晶片的功能被整合到一個晶片裡,韓國廠商的組裝生產就顯得不再必 要,此外,韓國廠商未能跟上個人電腦的發展方向,當個人電腦從286 進步到 386 或是 486,韓國的廠商因為大量投資在 286 個人電腦的生產,因此在過時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產品停留過久,由於這個變化,韓國的廠商紛紛轉往生產電腦周邊產品。

LG 在 1958 年就進入電子產業,是這個產業的先驅者。到了 1994 年生產超 過150 種以上的產品,從家電產品到微電腦都有,該年 LG 的銷售額達到 6.4 十 億美金,出口額亦達到3.6 十億美金。LG 在海外擁有 9 個製造據點,62 個銷售 分支機構,5 個研發單位,LG 然在繼續快速的擴充海外的經營業務。

三星在1969 年進入產業,比較特別的是三星大量投資在技術以及人力資源 的發展方面,以開發中國家的企業來看,三星擁有最多的工程師,因此被認為 是在技術發展方面最為積極的公司。在1994 年三星的銷售額達到 14.6 十億美金,

出口也達到10 十億美金。三星在海外擁有 8 個生產基地,43 個銷售分支機構,9 個研發單位以及2 個服務公司。如果不論三星的半導體與通訊事業的話,三星與 LG 的地位非常接近。

Daewoo 在 1983 年 買 下 Taehan Electric Wire Company 的 電 子 部 門

(Electronics Division)之後,正式進入電子產業,雖然進入的時間較晚,但 Daewoo 積極的進行國際化的策略,使其也獲致高度且快速的成長。到了 1994 年 銷售額達到3.2 十億美金,在海外擁有 23 個製造基地,26 個銷售分支機構,以 及3 個研發單位。以韓國的財閥而言,Daewoo 是比較專注於開發新的市場。

在四個財閥中,以現代 Electronics 的進入時間最晚,規模也最小,也是唯 一沒有生產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財閥。現代非常積極的從先進國家取的最新的技術,

擁有5 個海外的合資企業以及 8 個海外的分支機構(Kim,1997)。

二、企業簡介

3

本小節選取LG、三星與現代公司作為企業之個案,其原因是韓國電子產業 是高度集中的產業,主要的活動都發生在四大財閥中-LG、三星、現代與 Daewoo,但由於 Daewoo 的重要性較之其他三者略低,因此在篇幅有限之下僅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取前三個財閥作為企業個案。

(一)LG(樂金)

黑白電視機

LG 在 1958 年進入電子產業之前,是一個小規模的製造面霜與塑膠家用品 的公司,在政府進口替代的政策之下,LG 體認到電子產業的吸引力,因此決定 進入電子產業。但是因為缺乏電子產業的技術,因此LG 雇用了一位有經驗的德 國工程師,在此同時,LG 的總裁正進行美國、日本與歐洲先進廠商的參訪,這 個經驗加上德國工程師的技術能力,使得LG 進入了第一項業務。LG 以逆向工 程的方式,將一個日本的真空管調幅收音機拆解之後,從國外購買零組件,以 庫房式的小規模組裝生產真空管調幅收音機。此時德國的工程師在決定必須的生

LG 在 1958 年進入電子產業之前,是一個小規模的製造面霜與塑膠家用品 的公司,在政府進口替代的政策之下,LG 體認到電子產業的吸引力,因此決定 進入電子產業。但是因為缺乏電子產業的技術,因此LG 雇用了一位有經驗的德 國工程師,在此同時,LG 的總裁正進行美國、日本與歐洲先進廠商的參訪,這 個經驗加上德國工程師的技術能力,使得LG 進入了第一項業務。LG 以逆向工 程的方式,將一個日本的真空管調幅收音機拆解之後,從國外購買零組件,以 庫房式的小規模組裝生產真空管調幅收音機。此時德國的工程師在決定必須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