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3 語體分類

3.3.2 華語口語與書面語

2.3.2.3 馮勝利(2005)

馮勝利(2005)則從書面語獨特的「韻律語法」來論書面語語法的形成與模 式,從而提出對書面語的定義。馮與胡(2005)認為漢語在書面語和口語有交疊 之處,但在本質上屬於不同的系統,有其各自獨立所在,而兩套系統不同的核 心在於「韻律」。又,書面語含有相當的文言成分,卻有不全然等於文言文,因 此書面語確有其不同於其他系統的獨立性。從詞彙系統來看,書面語有其別於

20

口語的對應詞彙;從語法系統來看,書面語除了有可以對應口語的表達之外,

亦有口語沒有的句法表達。此外,書面語也有韻律的語法制約,馮與胡更進一 步指出「書面語法就是韻律語法」 ,由單音節組成的韻律詞愈多,該篇章的書 面程度愈高;反之,單音節詞愈能獨立成詞使用,口語程度愈高,可見韻律規 律可作為識別語體的一項指標。

另外,馮也亦以韻律語法來解釋歷史上文白兼容的語言現象。「當代書面語 體就是文白交融的產物」,愈正式的書面語體,其文言成分亦愈高。換言之,文 言與白話並非一刀兩斷的關係。一般討論文言白話時,文指文言,白指白話,

也是當代書面語體。只是歷史上文白之間的距離逐漸消弭,許多文言文成分已 然進入白話文系統中。文言文之所以能長存當今的白話文系統,乃是因為人類 語言表達有不同的需求,通俗典雅,輕鬆正式,各有各的用處,因此文言與白 話的距離始終存在,不過也一直有相容之處。馮主張,一篇文章當中文言與白 話有其組成的最佳比例,比例如何則依文章性質而有所不同。例如有時白話中 非得用某些文言句式,才有足夠分量。另一方面,行文太文言失之自然;太白 話失之莊重。

所謂「韻律語法」也就是韻律制約下的構詞造句法。簡言之,古代詞語可 以透由韻律語法進入書面語系統。現代漢語書面語體,由兩大語法體系構成,

其一為口語句法系統,其二即為韻律語法體系,並且吸收了許多口語詞、文言 詞、方言詞及外來詞等。由於書面語體的成份來源各異,當要組句成篇時,必 然有一套搭配機制,否則最後的文章必有不協調之現象。馮(2005)提出了三大 基本原則-提取原則、加工原則、溶合原則。首先,提取原則指的是,為書面 語體選取材料時,詞彙的來源本身也反應著與口語的距離。一般來說,越不熟 悉的形式越容易造成距離感:古代詞語>外來詞語>方言詞語>口語詞語。再 者,加工原則指,古代詞語進入書面語體時必得經由韻律語法一途,才不會讀 來拗口扞格。第三,溶合原則有兩個要旨,文尚淺白以及文白相間。文白相間 應視文章的性質而定。應用於教學上,若能測量文章的典雅度,那麼文章的難

21

度也可望得到程度上的反應。

馮勝利從歷時的角度闡釋了文言與白話之間的共存關係,並提出書面語的 語法架構,乃由口語以及韻律語法所構成,然而其所揭示的三大原則除了韻律 語法之運用,餘兩者皆為理想雛形,仍不免抽象。其中,馮也論及不同來源的 詞語會對讀者產生或遠或近的距離感,然如此程度劃分也會因讀者對不同語言 的熟悉度而有認知差異,因此這樣的排序還值得商榷。不過,馮於 2006 年提出 的「漢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示意圖」相當具體清晰地描繪了口語;書面語、白 話;文言文、正式、非正式之間的關係。筆者將原著示意圖上方的時間軸隱 去,蓋因馮所言之歷時概念在該圖中無法得到彰顯:

圖一: 漢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示意圖 (原圖取自馮勝利,200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