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教學中的語體探究-以記敘文寫作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語教學中的語體探究-以記敘文寫作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張郇慧 博士. 華語教學中的語體探究-以記敘文寫作為例 Genre Analysi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 Case Study of Narrative Composition. 研究生:童喻琳. 中華民國 106 年 7 月.

(2) 謝辭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翻閱這本論文。 這本論文的完成,非我小女子一人獨力完成。感謝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與鼓 勵,雖然始終不清楚我到底在寫什麼,仍在漫長墨黑的日子裡陪伴我。感謝當 年的論文促進讀書會,使得論文的架構在短時間內勾勒而出。想必現在大家都 已在各行各業中嶄露頭角了。感謝指導老師 張郇慧教授的循循善誘,讓我從腦 袋荒蕪之際,漸次灌溉一絲絲的學術養分,最後還冒出了幾撮小草。收成之 際,俯瞰這田,自然說不上豐美,但總算也能勉強採收了。感謝所有口試委員 的指導和建議,小女子收穫甚多。感謝幫助我完成論文通關手續的育凡天使, 還有其他數不盡的小天使。幸運如我,能遇見你們是生命中美好的祝福。 這本論文追索的研究問題,並非有趣奧妙的人生大哉問,但卻帶我走了一 回科學驗證的旅程。走到最後,研究成果甚為渺小,但我內心的感謝無比巨 大。如果,親愛的讀者,您果真閱讀此論文。您可能會搖頭大嘆,文章破綻百 出。真是對不住了,還請您多多包涵。但這些漏洞也透著新的研究曙光,等待 你我的探索。 最後感謝讀者您的閱讀。 共勉之。. 學生. 喻琳敬上. 2017. 6 瑞典. 1.

(3) 摘要 華語教師在批改學習者作文時,除了指出詞語誤用或幫助修正其語句結 構,也時而遇到過於口語或過於文言的語句。而在口語對話中,有時也能發現 華語二語學習者使用書面用語來交談,顯得格格不入。本文由此思考,華語學 習者是否明瞭各種詞語或句式在不同語體的使用時機。從另方面來說,華語教 師在審閱學習者的寫作文章甚或是寫作教學時,是否有語體標準可依循判別 呢?本文由學習者寫作語料發現,學習者的語體意識普遍薄弱,除可歸因於教 材與教師對語體介紹不足之外,亦反映華語教學界對語體研究未臻深入。本研 究將以母語者之記敘文語料為本,藉 Biber 多面向分析法(1988)及陳宇萱(2014) 華語語體語用分析架構,研究華語記敘文之文體,嘗試找出記敘文在不同面向 之語言特徵表現,並指出記敘文為偏向主觀情感表達、語境依賴較強、人際互 動性偏弱,並不具備邏輯式論述等語用功能。另外,本文也從母語者語料中高 頻使用之詞類與詞彙統計,印證本文記敘文與體面向分析結果。其次,觀察學 習者記敘文語料,發現高分群學習者的記敘文表現較低分群趨近母語者,並推 究其語體誤用原因。最後,依本文研究歸納出一記敘文語體檢核表,裨益教師 與學習者在課堂中能實際檢核寫作成果是否符合記敘文一語體,並提出針對華 語記敘文語體寫作之教學建議。. 關鍵字:華語教學、記敘文、語體、多面向分析、學習者寫作. 2.

(4) 目錄 第一章、緒論................................................................................................................ 6 1.1 研究動機......................................................................................................... 6 1.2 研究問題......................................................................................................... 8 第二章、文獻回顧........................................................................................................ 9 2.1 華語教學中的語體問題............................................................................... 9 2.2 語體............................................................................................................... 10 2.3 語體分類....................................................................................................... 12 2.3.1 英語口語與書面語.................................................................................... 13 2.3.1.1.Chafe(1987) ............................................................................................. 13 2.3.1.2 Biber(1988) .............................................................................................. 14 2.3.1.3 小結......................................................................................................... 15 3.3.2 華語口語與書面語.................................................................................... 16 3.3.2.1 李世文、陳秋梅(1993) .......................................................................... 16 2.3.2.2 張正生(2005) .......................................................................................... 18 2.3.2.3 馮勝利(2005) ........................................................................................... 19 2.3.2.4 陳宇萱(2014) ........................................................................................... 22 2.3.2.5 小結......................................................................................................... 23 第三章、研究方法...................................................................................................... 24 3.1 多面向分析法............................................................................................... 24 3.2 中介語對比分析法....................................................................................... 25 3.3 研究語料....................................................................................................... 26 3.4 本文研究步驟............................................................................................... 28 第四章、華語母語者記敘文語體分析...................................................................... 30 4.1 記敘文語體面向分析.................................................................................... 30 4.2 語體概念原則分析....................................................................................... 47 4.3 記敘文語體整體結構................................................................................... 57 4.3.1 記敘文整體結構........................................................................................ 58 4.3.2 記敘文段落機制........................................................................................ 62 4.4.記敘文語體檢核表........................................................................................ 65 第五章、華語學習者記敘文語體表現...................................................................... 66 5.1 語言特徵統計結果說明............................................................................... 66 5.2 語體檢核表結果討論................................................................................... 72 5.3 綜合討論....................................................................................................... 83 5.4 教學應用........................................................................................................ 92 5.4.1 語體知識鞏固............................................................................................ 93 5.4.2 語體能力訓練............................................................................................ 97 3.

(5) 第六章、結論............................................................................................................ 104 6.1 研究結論..................................................................................................... 104 6.2 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106 參考文獻.................................................................................................................... 107. 4.

(6) 圖表目錄 表一:書面語及口語的語言特徵及語言面向.......................................... 15 表二:李世文、陳秋梅(1993)中文口語及書寫語研究 ........................... 17 表三:張正生(2005)華語口語及書面語語體研究 ................................... 19 圖一: 漢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示意圖 (原圖取自馮勝利,2006) ........... 21 圖二:Log-likelihood and effect size calculator 擷取畫面 ........................ 32 圖三:時間詞於 Log-likelihood and effect size calculator 之數據 ........... 33 圖四:時間詞於 Log-likelihood and effect size calculator 之計算結果 ... 33 表四:陳宇萱(2014)語言特徵類別表 ....................................................... 35 表五:面相一語言特徵統計表.................................................................. 36 表六:面相一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37 表七:面相一顯著標準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37 表八:面向二語言特徵統計表.................................................................. 39 表九:面向二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39 表十:面相二顯著標準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39 表十一:面相三語言特徵統計表.............................................................. 41 表十二:面相三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42 表十三:面相三顯著標準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42 表十四:面相四語言特徵統計表.............................................................. 44 表十五:面相四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44 表十六:面相四顯著標準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44 表十七:母語者記敘文詞類及詞彙使用排序表...................................... 47 表十八:母語者記敘文中人稱代詞常用度排序...................................... 53 表十九:Labov (1972)記敘文語體結構 .................................................... 59 表二十:華語記敘文語體檢核表.............................................................. 65 表二十一:母語者及學習者之詞類使用對照表...................................... 67 表二十二:母語者及學習者之詞彙使用對照表...................................... 68 表二十三:學習者語體檢核結果統計表.................................................. 73. 5.

(7) 第一章、緒論. 1.1 研究動機 華語教師在批改學習者作文時,常遇到過於口語或過於文言的語句。例如 以下這兩筆學習者作文,題目皆為「夏天的海邊」: (1) 到了五點我們一起看太陽下山風景很美然後我們吃點東西就坐車回家 了。至了家巳經是晚上十一點了我覺得很累就去睡覺了我想夏天&&1 邊是最好玩的地方我們可以看海的。風景。 (初階高) (2) 我住的地方離海邊比較遠,所以我們有約了這個時間讓我覺得非常愉 快……風會很冷,雨會下個不停,大概沒辦法去海邊玩。但是幸運的 事;那個禮拜天的天氣非常舒服,所以我們坐公共汽車去到海邊去。 我們曬太陽啦、游泳啦、聊天啦…什麼的, (中階初) 以上兩篇學習者的整體作文評分分別為初階高級以及中階初級,然而檢視 前者文章語句,我們能發現「至」加上地點的用法;後者整體作文表現較前者 佳,不過我們也能看到文中穿插較為口語化用法,包括「有」加上動詞表示完 成一動作、動詞加上「個不停」以及以「啦」表示列舉等用法,多為母語者對 話中較常使用的用法。 諸如此類語體不和諧的情形,舉凡用語過於俚俗不正式,或是文白相間等 情況,即使到了高程度的中文階段仍常有如此現象,而初、中程度的學習者也. 1. 作文語料中的“&&”為非字,亦即中文不存在的字,大多情況是多一個或少一個部件。 6.

(8) 可能在寫作篇章中突然出現很深澀的字或詞,顯得非常突兀。另一方面,學習 者在進行口語交談時,亦可能將偏向書面語的語言形式挪作對話工具,亦顯得 相當不適切。 追究語體不和諧的原因,呂必松(2000) 曾指出,學習者缺乏語體轉換能 力,運用書面語能力不佳,乃是教師未向學習者有系統地介紹書面語體及口語 語體的區別。然而,在教學的源頭,華語教師們是否明白各種語體的實際樣貌 呢?筆者批改學習者作文時,時常為作文語體的標準所困。當華語教師審閱學 習者作文時,除了幫助修正學習者的語言誤用,檢視學習者的篇章內容發展, 以及文章的語體表現是否適切。而一篇文章的語體表顯是否恰當,就直接關乎 了華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及學習者對於各種語體是否有標準可循。 另一方面,在語言教學中,記敘文無疑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文體類別(吳顯 友、劉士川,2009) ,也是各種語篇類型的基礎(胡壯麟,1994)。因此,華語老 師佈置的寫作練習亦不乏記敘文一類。當前華語能力測驗(TOCFL)的寫作測驗 亦相當強調記敘文寫作能力,其中進階級 B1 的寫作能力指標即涵蓋記敘文之 語體:「藉由描述經驗、情感、事件等,傳達切身相關的訊息。2」。是故,本文 將以記敘文為主要研究語體,並對學習者之記敘文寫作語料進行考察,觀察其 語言表現是否符合華語母語者,也將從教學角度嘗試提出華語學習者記敘文寫 作之教學策略。 關於記敘文的定義,Labov(1972)認為,記敘乃為對過去經驗的重現,透過 語句將事件予以排列呈現。一般來說,記敘文一般指記人、寫景、敘事、狀物 等內涵的文章,其組成元素除了包括具體的人物事件,也包含抽象思維的議 題。根據張壽康(1983)、楊振道與韓玉奎(1984)、 Roth(2000),記敘文的結構形 式大體具有以下三個要點。其一,記敘文有地點、人物、事件等內容材料。其. 引用自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之寫作測驗介紹概要:B1 級的寫作能力指標為:「能寫 出詳細的私人信件,藉由描述經驗、情感、事件等,傳達切身相關的訊息。」來源: http://www.sc-top.org.tw/chinese/WT/test1.php 7 2.

(9) 二,記敘文的結構可依循事件發展或時間順序推進。其三,記敘文除了客觀敘 述事件、故事外,亦常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黃國文(2004)則認為,記敘文有 以下三點特徵: (一)、 記敘文記的是過去的真實的或虛構的事件。(二)、記敘文結構由敘事句 為主體,敘事句的謂語動詞一般時態為過去式,有時也用現在式。(三)、敘述 者既可以是從第一人稱角度,也可以從第三人稱角度進行敘述。其中,敘事句 多過去式乃針對英語記敘文結構而言,而中文主要以時貌及虛詞表達時間概 念,因此本文也將運用「時貌」之概念進行研究。 總結上述文獻,記敘文至少具有以下語言特徵: (1) 記敘文有地點、人物、事件等內容材料。 (2) 記敘文的結構可依循事件發展或時間順序推進,且時間以「過去」為主。 (3) 記敘文除了客觀敘述事件、故事外,亦常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 (4) 第一人稱及第三人稱出現頻率應較高。 本研究也將從此四個角度來觀察華語母語者的記敘文語體特徵,並對比華 語學習者之記敘文語體表現,最後針對其語體落差提出解決之道。. 1.2 研究問題 (1) 華語母語者之記敘文語體之語言面向及顯著語言特徵為何? (2) 華語母語者之記敘文語體具有那些結構表現? (3) 華語學習者之記敘文語體表現與華語母語者有何差異? (4) 消弭學習者與母語者記敘文語體表現差異的教學策略為何?. 8.

(10) 第二章、文獻回顧 丁金國(2006)指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其實就已對語體風格有所選擇,而 人們對於自己的語用選擇往往習焉不察。人們根據語言交際的需要選擇適當的 語體進行溝通。一般而言,以書面語進行交際會比口語交流更加嚴謹正式,用 詞較為典雅、精確,且書面語亦有其一套獨立的語法體系(馮,2006),若學習 者不察其區別,使用上亦無語體制約,可能導致誤用而對受話人或讀者產生不 良觀感。又,每個人可能由於背景殊異及語感差異而對語體的判定標準有差 異。相較之一般華語母語者,華語教師對語體誤用的容忍度可能較大,若其未 對學習者的誤用予以糾正、指導,學習者的語體概念恐將日益模糊。有鑑於 此,華語寫作教學務要幫助學習者建立語體概念。. 2.1 華語教學中的語體問題 在語體的相關研究中,除了語言學本體研究中的語體論述之外,華語教學 界亦對語體問題有所關注。李泉(2004)、丁金國(1999)、馮禹(2005)等皆揭示了 語體意識建立於華語教學的重要性。佟秉正(1996)則直接由教學角度著眼,探 究如何培養華語學習者的語體意識。李泉(2003)亦提出語法教學體系應立基於 語體,因為二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訓練學習者自由運用目的語語體的能力。 馮(2005)指出語體之間的區別不僅止於修辭層面,許多語法結構在不同語 體的表現不同。而目前華語教材對於各程度學習者的安排,常見的是初級階段 只有口語,高級階段只以文章而全無對話。然而,這樣的教材設計可能窄化了 學習者對於華語語體的認識。語體的分類不單只有書面、口語兩種,一如口語 中有日常生活常用的自然口語,亦有討論學術議題時使用正式口語。 綜觀當今華語教材,語體教學的比例相當稀少,從一般綜合型教材的編輯 9.

(11) 要旨來看,不論不重語體教學者,其餘大部分都強調由初級到高級,教材內容 將漸次從生活口語的熟悉到專業書面語的接觸,然而事實卻是泰半教材始終滯 於「中性語體」。根據盛炎(1994)所謂中性語體,乃是介於正式與非正式間的語 體,也是多數學者對於華語教材中的語體教學之匱乏所提出的批評。事實上, 中性語體有其利弊,它是學習語言運用的基礎,因此相當必要。然而,若只具 備中性語體的運用能力,也將無法在其他場合表達自如。是故,語體的學習實 不宜偏廢。 除了華語教材之外,在課程設置上,專業華語所涉及的各種各樣的語體, 多半都具有相當鮮明的語體,例如資訊科技中文一類,商務華語一類,教學內 容可能涉及專業領域的報刊雜誌文章,正式合約、銀行商用文件等,都是一般 綜合課型較不會觸及的。因此規劃相關課程時,也應將語體納入教學內容。 其次,語體概念其實還應當再細分作「語體知識」與「語體能力」兩項(李 泉,2004)。現今不乏有研究強調教材應當重視語體意識,然其提出的教材編修 方針以及教學建議是否真能有助於培養二語學習者的「語體能力」呢?筆者認 為語體意識的培養固然重要。不過,如何培養除了能對教材進行語體知識的佈 局外,觀察學習者實際的語體能力展現為更有效直接的途徑。緣此,本文主張 透過分析學習者的自然語料中的語體使用狀況,深入瞭解其常見使用失當之現 象,方能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建議。. 2.2 語體 「語體」一詞不僅是語言學界的一大討論議題,亦常為文學、修辭學論 及。在我國的文學研究中,「語體」與「文體」的定義界線十分模糊,而又與語 言學界中的「語域」相當近似,使得「語體」一概念之詮釋始終多元紛異。根 據丁金國(2006),文體、語體、語域、風格,彼此在概念上有所關聯,但具有 各自獨立不相同的定義。本小節先試圖釐清諸詞語和「語體」之間的關係與界 10.

(12) 定,最後統整出本文採行之「語體」定義。 「文體」在傳統解釋中為文章體裁。而 80 年代後,”style”從西方傳來,其 所蘊含的「體裁」、「風格」、「文類」等概念全由「文體」一詞概括,而這三個 概念亦有層次之分,這樣的複合概念也是當時中國文藝界對於文體的主流詮 釋。相較於文體,「語體」更具有語言的共通性,「文體」基本上是專就漢語而 論。「語域」(register)係西方語用學的一個術語,其最經典的詮釋由 Halliday 所 樹立。簡言之,就是人們運用語言時因功能殊異而產生的語言變體。根據朗文 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定義,每個語域通常會有特定的詞彙及語法表達形 式,用來和其他語域作區隔。丁(2006)認為「語域」的實質概念與「語體」是 相通的。不過,西方語言學界為了更深入地描寫,而進一步定出了語域的不同 層級概念-正式度 (formality)以及非正式度(informality)。其結合了 Martin Joes(1962)、Hartmann(1972)、Quirk, R.(1920)等人的架構,而定出低層-次層- 中性-次高-高層的語域幅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各層級的標準會受到語域 性質的影響,如果日常談話是一種語體,那麼大學教授的談話內容的層級可能 較家庭主婦更高。然而,這樣的程度劃分其實仍相當籠統,丁也指出級與級之 間界線並非沒有過渡。綜觀幾家對於語域的正式程度劃分實為大相徑庭,而在 缺乏具體定義的情況下,在教學界的運用價值可能不高。 「語體」(genre)在華語語言學界的討論始自 20 世紀 50 年代,與「文體」 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將口語部分也納入,因此,可以說語體與文體是種包含關 係,「文體」是人際交流的書面形式類型,而「語體」則是包括口語及書面兩大 類型。語體的發展是長期的累積,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人們因應社會發展以及 溝通交際時的對象、場合、內容等種種需求,而發展出不同的語言功能變體, 它是一套社會約定成俗的語言運用規則或習慣。而系統功能語言學派尤關注語 篇的宏觀結構與交際功能,意在詮釋特定語篇所蘊含的認知結構。西方語體研 究主要分為兩大學派-Swalesian 學派以及 Australian 學派。前者認為語體是一 種交際事件,語體具有特定的內部結構,使用者必須遵守該語體的慣例;後者 11.

(13) 將語體看作是一種有交際目的且有階段性的社會交際過程。由此可知,無論是 Swalesian 學派或是 Australian 學派,都相當看重語體的交際目的的重要性,可 以說交際目的即決定了語體的使用。當人們選擇運用某一語體進行交際時,該 語體的潛規則也會連帶影響語言成分的選取,涵蓋語音、詞彙、語法、篇章等 層面。 從研究的角度來看,藉由描繪與區辨各種語體的差異及功能,使我們更能 掌握不同語體的特性。而在華語教學上的價值則在於,帶領學習者接觸各種不 同語體,使其瞭解不同語體的使用時機及功能,口頭交談時能得體自如,撰寫 篇章時能運用得當 (李泉,2004) 。 總結來說,「文體」一詞的內涵雖與「語體」有所重疊,不過「文體」的多 用於漢語文章修辭學門一域;而「語域」的正式度劃分則有些籠統,恐不利於 教學操作,是故本文僅以「語體」一詞進行論述探討。也就是人們長久累積而 成的語言使用通則,包含話語(discourse)及語篇(text)層面,是所有社會群體皆 有共識且約定成俗的習慣用法。. 2.3 語體分類 按照語言交際模式來看,語體可以簡單分為兩個大面向-書面語及口語。 不過,語體不如二分法所言之簡單,非書面語即口語,或者非口語即書面語。 語體有如漸層之光譜般,任一文本並不一定完全分屬於口語或書面語,而可能 是介於兩者中間,口語、書面語各占特定比例。而如何界定一個文本的語體屬 性,則可以視其中的語言特徵判定,舉凡語音、詞彙、句法等層次的語言特 徵,皆可用來判別該文本的語體屬性。 而在華語寫作教學上,教師時常能觀察到學習者作文過於口語化的現象。 追究其因,當然除了學習者本身掌握的書面用語仍為不足,教材所傳達的語體 意識過於薄弱。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作文本身的語體屬性。教師於課堂 12.

(14) 中發派的寫作練習未必皆是極正式的書面語作文,常見的寫作練習如遊記、便 條、部落格文章等形式在語言結構上相對較鬆散,即使是國人的此類文章亦多 見口語化之語言表現。因此,就華語寫作教學而言,教師也應了解各種作文練 習的語體屬性,方能裨益華語寫作教學之指導。相較於我國漢語的語體研究, 西方對於口語與書面語的研究興起得相當早,至今業已有豐碩的研究文獻,本 文以下先回顧西方文獻,再爬梳前人對於華語的相關研究,以建立本研究的語 體架構。. 2.3.1 英語口語與書面語 西方語言學界始自十八世紀上半,便投入書面語及口語的探究。儘管每種 語言書面和口語的距離不盡相同,不過相同的表達形式仍有相似性的存在,以 下本文將回顧英語對於口語及書面語的比較研究,希冀能對本研究有所啟發。. 2.3.1.1.Chafe(1987) Chafe 揭示了口語及書面語的根本不同,口語的表達速度較書面語快速即 時,且與受話對象的互動性較強。這樣的差異也映射了它們在情境面向的不 同:融合/分散(integration/fragmentation)以及投入/抽離(involvement/ detachment)。 融合/分散是就語篇構思的縝密程度而言;投入/抽離則指發話者或作者 與受話者或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根據 Chafe(1982),一場成功的面對面交談要 素在於,發話者是否能關注到受話者,並利用語言及非語言的種種策略,將受 話者自然地融入到對話中,也就是發話者與受話者的「投入」程度。「抽離」則 是「投入」的反向發展,展現書面語無法即時互動的特性。 Chafe 將對話性的文本描述為分散且投入的,以會話及演說為代表(Chafe & 13.

(15) Danielewicz,1987);學術性文本為融合且抽離的,以書信及學術論文為代表 (Chafe & Danielewicz,1987)。前者有許多連接鬆散的子句,許多第一人稱代名詞 與強調語氣。後者有較多的分詞、形容詞定語、名物化及被動式。. 2.3.1.2 Biber(1988) 在 Biber(1988)以「面向」(dimension)來討論口語及書面語的差異,例如文 獻中常見的:正式/非正式;互動/非互動;典雅/俚俗;受限制的/詳盡闡 述的(restricted/elaborated)等。前人文獻認為,文本是和特定的情境參數或功能 參數有關聯,這些參數可作為面向,因為他們有助於定義語言類別的連續體 (continuums of variation)。然而,Biber 主張語言變體的分析要先從語言特徵著 手,下一步才是描述該篇章的情境或功能面向。因為當篇章中某些特定的語言 特徵不斷地成群出現時,也就表示它們隱含了某些特定的功能。例如一種語體 表層結構表現在第一及第二人稱代名詞與省略的等語言面向的使用頻率較高, 裡層所隱含的其實是互動功能面向,像是對話。 其次,這些語言類別並非如二分法之簡單。如果在篇章中,一群語言特徵 反覆地共現,那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語言特徵來定義一個語言面向。語言面相不 僅涵蓋了經常共現的語言特徵,亦包含呈現互補關係的語言特徵。「面相」的界 定是一個語言變體連續且可計量的參數,如同一個連續的量表。量表的項目會 以指標的兩個極端定名,而不同的變體或語體則是介於其連續體的範圍內。 文本之間的關係與比較,必須依靠多個語言面向方能建立,若僅憑藉單一 面向進行對比,無法較全面性地描繪該文本的語體屬性。最後,Biber 總結區分 語體的六大面向,包括(一)、信息量和主觀投入成分的比重. (二)、敘事性的強. 弱 (三)、指涉的獨立程度 (四)、表說服詞語的數量 (五)、抽象程度 (六)、即 時信息補充說明。. 14.

(16) 2.3.1.3 小結 以下表格統整自 De Vito(1964)、Halliday(1979)、Chafe(1982)、Chafe & Tannen(1987)、Biber(1988)對於書面語及口語的論述:. 語體. 語言特徵. 語體面向. 口語. . 詞彙密度較低. . 具體. . 多見代名詞、動詞、副詞、感嘆詞等. . 非正式. . 用的字較簡短. . 俚俗. . 句子含有較多子句,不過每個子句的實. . 即時互動. 詞較少,字彙密度較低. . 高度依賴語境. 較靈活流暢,多重複. . 分散. . 投入. . 書面語. . 詞彙密度較高. . 抽象. . 有較多的形容詞、名詞、介係詞、冠詞. . 正式. . 用字較長,也較豐富,有較多的定語。. . 典雅. 如”benevolent”一詞,口語則替換成單. . 非即時互動. 一音節的”kind”. . 低度依賴語境. 句子子句較少,不過每個子句的詞彙密. . 融合. 度較高. . 抽離. . . 語言材料具充足準備,簡潔. 表一:書面語及口語的語言特徵及語言面向. 15.

(17) 3.3.2 華語口語與書面語 李泉(2004)曾指出,語體教學以及語體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於口語語體和 書面語體的語法研究。而關於漢語書面語的定義問題,張正生(2005)曾由兩大 書面語特點表示「書面語」的定義不容易。其一,書面詞語和書面語不同,前 者指現代漢語仍使用的文言詞語;後者指少見於口語的書面用法。其二,書面 語和口語,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較而來的。有些詞在一個方言可能是書面 語,在另一個方言卻是口語,例如「我比你高」一句就粵語而言是書面語,口 語的表達是「我高過你」。如此說來,書面語與口語以及文言詞語有著相當的灰 色地帶,要理出其間的明確差異實為不易。 上小節我們回顧了西方前人文獻對於英語語體的研究,觀察到口語及書面 語在語言特徵以及語言面向的各種差異。然而,不同語言的口語與書面語的距 離不同,不宜直接套用於華語分析(張正生,2005)。以下將回顧漢語研究學界 對於口語及書面語的研究處理,作為本文研究的基礎。. 3.3.2.1 李世文、陳秋梅(1993) 李與陳(1993)從言談分析的角度切入,分析中文口語及書寫語在(一)、基本 單位(basic unit)和主題串(topic chain);(二)、字彙密度(lexical density);(三)、動 名詞比例以及動詞名物化現象(nominalization);(四)、訊息流動(information flow);(五)、連接詞的使用比例。筆者將其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文體比較面向 基本單位 (basic unit)和. 口語及書寫語之差異 口語敘述文以語調為基本單位(語調單位,intonation unit);書寫語以標 點符號為基本單位(標點單位,punctuation unit)。書寫語每個基本單位的字. 16.

(18) 主題串(topic. 數較多,也就是平均長度較長。隨著文章正式程度提高,基本單位所須承. chain). 載的訊息更加沉重,因而字數增多,句長亦增。. (Tsao,1979). 口語主題串乃視主題連續性,景或幕的變換而定;書寫語者依循語料 文章作者原本的段落劃分。相較於口語,書寫語因組織較嚴謹,主題串較 連貫、一致,平均長度較長。. 字彙密度 (lexical density). 根據 Halliday(1989:62),英文書寫語的字彙密度較口語高,亦即書寫 語中子句所含實詞(content words)量較多。據該統計顯示,中文的字彙密度 也與文體正式程度成正比,文章正式程度越高,每基本單位的實詞量越 多。. 動名詞比例以. 根據 Halliday(1989:81),口語傾向動態(dynamic)描述來呈現,書寫語. 及動詞名物化. 則傾向靜態(static)來呈現。反映在詞類上,口語多以動詞描述;書寫語多. 現象. 以名詞描述。而中文的情況也呼應英語的詞類偏好現象。再者,書寫語的. (nominalization). 動詞名物化比較高,可能是造句力求多變,避免過多重複。. 訊息流動 (information. 其以語法格位來觀察三種文體的訊息分佈。其中,口語的新訊息量最 低,書寫語次之,最高的是正式書寫語。. flow). 連接詞的使用 比例. 根據 Halliday(1989:87),口語及書寫語的複雜性表現方式不同。書寫 語字彙密度較高,口語則倚重子句之間的彼此依賴以及邏輯關聯,因此口 語的語法結構會較錯綜複雜,使用較多的連接詞來表達。而中文的三種文 體的連接詞使用比例也與此現象一致。. 表二:李世文、陳秋梅(1993)中文口語及書寫語研究. 李與陳從這個面向,比較中文的口語及書寫語,並且大多得到了文獻上的 應證,足見此茲五面向可作為語體判別的工具。不過殊為可惜的是,該研究所 17.

(19) 採語料不甚多,以致說服力稍欠。再者,李與陳在文中並未詳細定義「口語」 及「書面語」,而以「書寫語」概括兩種文體,故其區分略顯細緻不足。. 2.3.2.2 張正生(2005) 張從 Biber 的多面向分析法得到啟發,參考其中涵蓋口語及書面語區別的三 大語體面向-信息量和主觀投入成分的比重、指涉的獨立程度、抽象程度。同 時沿用《現代漢語頻率辭典》的語料分法,根據書面語及口語在詞彙、句法及 語義的頻率表現,而得出了幾大區別語體的標誌,整理如下:. 詞彙 用詞量. 口語中,詞的重複出現的次數多於書面語體. 詞長. 就音節數而言,書面語體的音節數一般高於口語體。書面語體中雙 音節詞數多於口語體,而口語體中的單音節詞數則多於書面語體。. 句法 書面特定. 張將馮禹(2000)與馮勝利(2002)所歸納出的特定書面句式關鍵詞-. 句式. 而、所、以、為、之等字,置入《現代漢語頻率辭典》,搜尋並統 計出現頻率。結果是這幾個字較傾向出現於書面語體。. 虛化動詞. 有些動詞在進入書面語體時,會拆成「虛化動詞 + 名詞」來表 現。例如「說明」──>「對……加以說明」、「批評」──> 「對……進行批評」、「修改──>經過修改」。統計結果指出,虛 化動詞與介詞於書面語的出現頻率較高。. 非書面專. 張以定語標誌「的」、狀語標誌「地」及補語標誌「得」來做統計. 用句式. 比較,結果是定語標誌「的」偏向書面語體,而後兩者「地」與 「得」則有跨類情形。 18.

(20) 語義 語體標誌. 「了」、「著」、「過」 「過」在口語體最常出現,前兩者則有跨類現象。. 動詞重疊. 「一下」 張取表短時貌及嘗試態同義的「一下」進行統計,結果符合一般母 語者語感,在口語體中的頻率較高。. 關聯詞語. 「因此」、「因為」、「為了」、「所以」、「於是」 前三者出現頻率以口語為最低,後兩者則不太一致. 近義詞. 「覺得」、「認為」;「好像」、「似乎」 在這兩對近義詞當中,「覺得」及「好像」偏向口語,「認為」及 「似乎」偏向書面語。. 表三:張正生(2005)華語口語及書面語語體研究. 張最大的貢獻就是使母語者的語感透過科學統計的方式更具體浮現,也能 更細微地描寫某些語言成分跨語體的現象。然而,在三大語言層面之下的統計 項目缺乏系統性,僅零散地舉出個別例子進行統計。. 2.3.2.3 馮勝利(2005) 馮勝利(2005)則從書面語獨特的「韻律語法」來論書面語語法的形成與模 式,從而提出對書面語的定義。馮與胡(2005)認為漢語在書面語和口語有交疊 之處,但在本質上屬於不同的系統,有其各自獨立所在,而兩套系統不同的核 心在於「韻律」。又,書面語含有相當的文言成分,卻有不全然等於文言文,因 此書面語確有其不同於其他系統的獨立性。從詞彙系統來看,書面語有其別於 19.

(21) 口語的對應詞彙;從語法系統來看,書面語除了有可以對應口語的表達之外, 亦有口語沒有的句法表達。此外,書面語也有韻律的語法制約,馮與胡更進一 步指出「書面語法就是韻律語法」 ,由單音節組成的韻律詞愈多,該篇章的書 面程度愈高;反之,單音節詞愈能獨立成詞使用,口語程度愈高,可見韻律規 律可作為識別語體的一項指標。 另外,馮也亦以韻律語法來解釋歷史上文白兼容的語言現象。「當代書面語 體就是文白交融的產物」,愈正式的書面語體,其文言成分亦愈高。換言之,文 言與白話並非一刀兩斷的關係。一般討論文言白話時,文指文言,白指白話, 也是當代書面語體。只是歷史上文白之間的距離逐漸消弭,許多文言文成分已 然進入白話文系統中。文言文之所以能長存當今的白話文系統,乃是因為人類 語言表達有不同的需求,通俗典雅,輕鬆正式,各有各的用處,因此文言與白 話的距離始終存在,不過也一直有相容之處。馮主張,一篇文章當中文言與白 話有其組成的最佳比例,比例如何則依文章性質而有所不同。例如有時白話中 非得用某些文言句式,才有足夠分量。另一方面,行文太文言失之自然;太白 話失之莊重。 所謂「韻律語法」也就是韻律制約下的構詞造句法。簡言之,古代詞語可 以透由韻律語法進入書面語系統。現代漢語書面語體,由兩大語法體系構成, 其一為口語句法系統,其二即為韻律語法體系,並且吸收了許多口語詞、文言 詞、方言詞及外來詞等。由於書面語體的成份來源各異,當要組句成篇時,必 然有一套搭配機制,否則最後的文章必有不協調之現象。馮(2005)提出了三大 基本原則-提取原則、加工原則、溶合原則。首先,提取原則指的是,為書面 語體選取材料時,詞彙的來源本身也反應著與口語的距離。一般來說,越不熟 悉的形式越容易造成距離感:古代詞語>外來詞語>方言詞語>口語詞語。再 者,加工原則指,古代詞語進入書面語體時必得經由韻律語法一途,才不會讀 來拗口扞格。第三,溶合原則有兩個要旨,文尚淺白以及文白相間。文白相間 應視文章的性質而定。應用於教學上,若能測量文章的典雅度,那麼文章的難 20.

(22) 度也可望得到程度上的反應。 馮勝利從歷時的角度闡釋了文言與白話之間的共存關係,並提出書面語的 語法架構,乃由口語以及韻律語法所構成,然而其所揭示的三大原則除了韻律 語法之運用,餘兩者皆為理想雛形,仍不免抽象。其中,馮也論及不同來源的 詞語會對讀者產生或遠或近的距離感,然如此程度劃分也會因讀者對不同語言 的熟悉度而有認知差異,因此這樣的排序還值得商榷。不過,馮於 2006 年提出 的「漢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示意圖」相當具體清晰地描繪了口語;書面語、白 話;文言文、正式、非正式之間的關係。筆者將原著示意圖上方的時間軸隱 去,蓋因馮所言之歷時概念在該圖中無法得到彰顯: 圖一: 漢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示意圖 (原圖取自馮勝利,2006). 21.

(23) 2.3.2.4 陳宇萱(2014) 陳(2014)以 Biber 的多面向分析以及因素分析法為本,對國立政治大學口語 語料庫(The NCC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以及聯合知識庫為研究材料,進行 口語及書面語的詞彙、語法等多面向分析,整理出對口語及書面語教學的適用 規則。 全文主要以詞彙分類為框架,首先分析口語及書面語在構詞上的差異,包 括音節數、詞素數、潛在詞彙構成以及詞彙密度,接著再從詞彙使用的角度剖 析兩者之間的偏好形式,而後發現兩大語體在諸多語言特徵上的表現有其偏好 的分佈形式,可作為判別語體的詞彙系統指標。其指標涵蓋了五種詞彙表現趨 勢,分別為(一)、普通名詞。口語體的普通名詞較籠統不精確,如「時候」、 「東西」、「人」;書面語體則較明確精細,常出現「人」、「者」、「政」、「性」等 詞素。(二)、專有名詞。口語體專有名詞出現頻率低,書面語體則反之。(三)、 代詞。口語體中的代詞出現頻率高,書面語體反之。(四)、動詞。口語體的動 詞使用較具個人主觀色彩,書面語體多客觀描述。(五)、語助詞、嘆詞。口語 體使用率高,書面語體反之。另外,兩大語體中亦有其各自的特殊詞,若語料 中出現則能因此判定其歸屬之語體。口語體的特殊詞包含俚語、俗語及咒罵 語,書面體則有文言詞及成語。 陳由詞彙的構成及演變來分析口語及書面語的種種差異,並倚重因素分析 法歸納出漢語語體語用的四大面向:「主觀情感 VS 客觀疏離」、「語境依賴較強 VS 語境依賴較弱」、「人際互動性」、「邏輯式論述」。最後針對現行幾套華語教 材提出語體方面的批評,指出多數教材對於語體的解說及練習並不充分,也未 達一致,是今後教材編纂仍需著力之處。. 22.

(24) 2.3.2.5 小結 總結以上各家對於華語口語及書面語的語體研究,李世文、陳秋梅(1993) 首先對於華語口語及書寫語進行了五個方面的比較分析,其研究結果也與當前 文獻觀點相符,然而其研究未對口語體及書面語體進行明確定義,且研究規模 甚小,難以作為華語語體研究的代表。張正生(2005)及陳宇萱(2014)皆以 Biber 的多面向分析法為主要研究工具,探究華語在兩大語體的差異何在。張由詞 彙、句法及語義三個方向進行比較分析,然而其研究僅以零星數例作表徵,不 足以涵蓋語體研究的全貌。陳文分析的語料來源較豐富,數量也較龐大,因此 其研究結果也較具代表性。而陳所歸納出語體語用四大面向亦將為本研究主要 的參考指標。另外,馮勝利提出韻律語法來解釋華語書面語獨特的系統,並闡 釋歷來文章文白兼容的合理性,再再為本研究提供厚實的學理基礎。本文將循 先進研究成果,擇記敘文一語體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期能更具體地描繪此語體 宏觀的架構,以及顯著的語言特徵。. 23.

(25)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研究希冀探析華語記敘文語體之語言特徵及語言面向,鑒於研究者本身 可取得的研究語料以及研究問題方向,擬採用 Biber 的多面向分析法,由微觀 的語言特徵認定延伸至宏觀的語言面向詮釋3,並參照陳宇萱(2014)對華語書面 語及口語多面向分析結果,以探究華語記敘文之語體面相。最後,也將採行中 介語對比分析法,以對比華語學習者與母語者在記敘文寫作上的表現。而書面 語研究語料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華語學習者之記敘文寫作語料,一類為母語者 語料。. 3.1 多面向分析法 Biber(1988)運用多面向分析法研究英語書面語及口語之差別,並由宏觀及 微觀的角度深入分析。Biber(1988)分析了 481 份文本中共現的 67 項語言特徵, 確立六種文本面向,並賦予其功能意義。本文將使用多面向分析法作為本研究 中的一個研究方法,此研究方法於本段介紹。 探究文本變體(textual variation),可以從宏觀抑或微觀著手,歷來許多學者 專注於文本中特定語言特徵的功能研究。而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則可以確立特 定語言變體的整體的因素或參數(parameter),以英語為例,英語的口語體及書 面體研究是建立在「文本面相」(textual dimension)及「文本關係」(textual relation)。文本的宏觀及微觀分析各有優缺,綜合使用可以互補長短。微觀的文 本分析對於準確判定個別語言特徵的交際功能相當必要。除此之外,它亦有助. 本文主要採用的 Biber 多面向分析法與系統功能語言學派的語體分析重心略微不同。秦秀白 (2000)總結 Swalesian 學派和 Australian 學派,指出任何語體的分析皆應包含文體分析及語域分 析,前者包括語言描寫以及語域分析;後者係由社會文化角度探討形式與場景的關係。對系統 功能學派而言,文體分析和語域分析缺一不可。然而相較於多面向分析,其更強調宏觀的語體 結構,以及語體的社會功能與交際目的,與本文之研究方向不同。 24 3.

(26) 於宏觀分析的建立。首先,它可以幫助確立識別語體的潛在語言特徵,而這些 語言特徵自然是隸屬於宏觀分析的架構下。此外,它也為個別的語言特徵提供 詳盡的功能分析,使得文本面向的功能層面有較佳的詮釋。而宏觀分析主要的 目的在於,從一組相似的文本或語體中,建立一個討論相似性或相異性的框 架。 此外,Biber(1988)的多面向分析法有四大特點: (1) 以電腦語料庫為本,有標準化的資料系統。 (2) 以電腦軟體來計算各式文本中特定語言特徵出現的次數頻率,能有效分析 多個語言特徵在不同文本及語體的分佈狀況。 (3) 運用多變項統計技巧,特別是因素分析,來決定語言特徵共現的關係。 (4) 利用微觀分析來詮釋共現模式的功能面向。 (Biber, 1988:63) 其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是選取欲分析的文本及語言特徵。接著是量化統計的 部分-確認文本中的語言特徵,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共現模式,並就各文本的 因素得分來進行面向比較。由因素分析判定的面向,可再經由功能分析詮釋文 本之間的關係。. 3.2 中介語對比分析法 中介語對比分析法(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結合了語料庫語言學 及二語習得研究。有別於傳統的對比分析法,僅比較兩種不同的語言。中介語 對比分析法主要有兩種對比模式,一種是母語者語料庫與中介語語料庫之對比 (NL vs. IL),另一種是中介語語料之間的對比(IL vs. IL),也就是將不同母語背 景的語料進行對比。藉由第一種類型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各種語言程度 的語言表現,特別是高階級學習者。我們不僅可以觀察出學習者的語言錯誤, 也能突顯相對少用或過度使用的詞、詞組或語法結構;而第二種對比分析則有 25.

(27) 助了解中介語的本質,藉由比較學習者語料庫中的不同變數,包含年齡、語言 程度、母語背景、學習環境及學習媒介等,我們可以評估這些變數對於學習者 語言輸出的影響。(Granger, 1998:12) 中介語對比分析法的目的在於,藉由對比中介語及母語者的語言表現,從 而估算學習者偏離母語者的程度。學習者語料研究的目的即從外語教學而來, 而外語教學的最大目標就是提升學習者的外語水平,也就是盡可能地趨近於母 語者,因此與母語者的語料比較是相當重要的。此外,中介語對比分析亦借重 電腦來進行錯誤分析,如此能幫助教師及教材編輯者更加了解中介語發展的過 程,並能預知學習者在不同階段可能遭遇的難點,從而設計適當的教學與教 材。. 3.3 研究語料 本研究語料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類為華語學習者之記敘文寫作語料,一類 為母語者語料。學習者語料庫主要來自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此語料庫收錄了 1992~2005 年間參與 HSK 漢語水平高等考試的外籍學習者的考試作文。其作文 語料有兩種呈現形式-原始語料以及標註後的版本。原始語料為學習者考試作 文紙掃描圖檔;標註後版本則附上字、詞、句與篇章層面的錯誤標記及修改。 語料庫語料皆以命題作文的方式搜集而成,並對每篇作文語料進行評分,分數 區間為 0~100。而母語語料擬採用聯合知識庫中的副刊部分:家庭副刊及聯合 副刊。聯合知識庫中的語料皆為原文文章,不具任何詞類標註或修改標記。上 述語料來源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每篇語料皆為一整篇文章為單位,具完整上 下文語境,較能避免研究誤判的情形。第二,上述語料皆屬本研究定義之記敘 文範疇,能裨益本文對記敘文語體屬性之研究。其次,本研究之兩大語料類型 將採中央研究院的自動斷詞及詞類標註來初步處理,並視初步自動化處理結果 輔以人工檢查及修正,使所有語料斷詞及詞性標註能更為詳實。 26.

(28) 我們依據研究需求,由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中選取符合本文記敘文定義之 作文語料。筆者首先由作文題目初步篩選,排除評述或申論一類的作文題目, 例如闡述如何解決某一社會問題。接著選取擬定收入題目之高分群語料,進行 斷詞統計,分析其常用詞類。例如取「由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一題目 中得分區間為 80~100 的學習者作文五篇,進行斷詞統計分析。檢視此題目語料 中前二十項高頻使用的詞類,是否出現本文由文獻歸納出的記敘文重要語言特 徵,包括地方詞、第一人稱代名詞、第三人稱代名詞、普通名詞、完成時貌、 狀態句賓動詞、語助詞及感嘆詞等。經本文統計分析,此題目語料高頻使用的 詞類涵蓋普通名詞、狀態句賓動詞、完成時貌。然而其他記敘文重要語言特 徵,如第一人稱及第三人稱代詞皆不在前二十項次中。 相較之另一題目「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同樣選取高分群學習者語料 五篇,進行斷詞統計分析。統計結果清楚顯示,記敘文中重要的語言特徵,大 體能在前二十項詞類統計中得以彰顯,依使用次數多至少排列為普通名詞、第 一人稱單數代詞、第三人稱單數代詞、地方詞、時貌標記及狀態心理動詞。由 此我們認定「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依命題符合本文記敘文描述,因此收 入此命題語料進行分析 依循上述取材方式,本文選取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符合本文記敘文認定 之題目語料,包括: 「我的一個假期」、「學習漢語的苦與樂」、「對我影響最大的 一個人」、「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學習漢語是為了……」、「記我的父親」等 命題。此外,本文將全數語料分作高分群(80 以上)與低分群(40~60)4兩個群組。 高分群 31 篇,低分群 39 篇。然而,為考量後續更詳盡的語體研究(請見本文第 五章),語料篇章未及完成全文者,暫不列入統計範圍。因此正式納入統計語料. 這兩個分數區間帶都算是語料庫顯示分數分類的極值,最高分就是 90 或以上,最低分是 40。 但是有些題目沒有 40 或 50 分的語篇,因此提高至 40~60 分為低分群;80 以上為高分群。 4 語料庫提供的篇章是已標註的版本,因此本文將去除大部分的人工標記,而少數如「錯字、別 字、異體字、語序」標記,由於非本文探討議題,將予以採用以利統計、判讀。 4. 27.

(29) 為高分群 31 篇,低分群 29 篇命題作文語料。學習者篇章語料中,低分群組平 均字數為 201 字;高分群組為 301 字。低分群組總詞數為 5226 詞;高分群組為 10577 詞。 母語者作文主要取自聯合報副刊的專欄投稿文章,舉凡「婆媳之間」、「職 場見聞」、「夫妻之間」、「生活見聞」、「職場經驗」、「家庭故事」、「女性臉譜」、 「家人關係」、「親子互動」等專欄主題文章,共計一百篇文章。每篇文章皆由 投稿者自行命題,例如「嫁到大馬當媳婦」、「好心有好報」、「甘蔗阿伯的堅 持」等,不似學習者篇章題目一致。母語者篇章語料平均字數較學習者多:567 字,總詞數為 29573 詞。 本文引用記敘文語料時,以左上方的小括號()來標示一筆引用語料,小括 號中的數字依文中引用次序編號。引用語料右下方的小括號內標註該筆語料為 母語者或學習者語料。母語者語料以英文字母大寫 N 表示;學習者語料以英文 字母大寫 S 表示。N 或 S 後的數字編碼為筆者研究統計排列的代號,於本文討 論並無實質意涵,惟方便筆者檢索查驗。而有時括號中還有另一個括號,其中 標示該筆學習者語料的寫作得分。例如文中引例「(S-026(90))我的一個假期」, 意涵為(學習者語料-本文資料庫第二十六篇(得分九十分))之篇章語料。. 3.4 本文研究步驟 本研究主要根據 Biber 多面向分析法以及中介語對比分析法修訂出以下研 究步驟: 第一步:選取欲分析之母語文本及語言特徵 包括母語者及學習者記敘文文本,並確認兩批語料的標記系統一致 第二步:確認母語者文本中的語言特徵 驗證母語者記敘文中顯著的語言特徵是否與文獻所述相符 第三步:詮釋記敘文語體之面向功能 28.

(30) 由具體語言特徵詮釋記敘文語體面向 第四步:選取欲分析學習者的記敘文寫作語料 於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中選取符合本文記敘文定義之作文題目 第五步:選取各題目語料之高分群(80 以上)與低分群(40~60)語篇5 學習者語料處理包括還原原始語篇,以及斷詞標註處理 第六步:對比母語者及學習者的語言表現,並進行語體檢核 以本文擬定之語體檢核表進行檢核統計 第七步:對比結果分析討論,並提出教學建議. 5. 這兩個分數區間帶都算是語料庫顯示分數分類的極值,最高分就是 90 或以上,最低分是 40。 但是有些題目沒有 40 或 50 分的語篇,因此提高至 40~60 分為低分群;80 以上為高分群。 29.

(31) 第四章、華語母語者記敘文語體分析 本章我們將從三個方向分析華語母語者記敘文,依序討論記敘文在語體多 面向分析之下的樣貌,接著觀察母語者記敘文高頻使用的語言特徵,探索該語 體其他微觀樣貌,並嘗試由不同角度驗證本文面向分析之結果。最後由記敘文 語體的整體結構形式著手,歸納該語體的特點及功能。希冀透過微觀的語言特 徵及宏觀的語體架構分析,能將記敘文的結構形式與功能特點整合為一語體檢 核表,供作學習者寫作學習的參考指標。. 4.1 記敘文語體面向分析 首先,就本文詞類與詞彙使用次數統計結果,以及陳(2014)的漢語語用四 大面向框架來看,文獻所述的記敘文語體特徵大致能在統計數據得以彰顯。回 顧本文在第一章緒論對記敘文總結的特點:. (1) 記敘文地點、人物、事件等內容材料。 (2) 記敘文的結構可依循事件發展或時間順序推進,且時間以「過去」為 主。 (3) 記敘文除了客觀敘述事件、故事外,亦常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 (4) 第一人稱及第三人稱出現頻率應較高。 (本文:4) 第一,記敘文中地點、人物、事件等特點,皆能在詞類與詞彙統計前二十 大類項找到相對應的語言特徵,包括「地方詞」(Nc)、「我」(Nh1S)、「她」 (Nh3S)、「他」(Nh3S)、「我們」(Nh1P)等人稱代詞。而事件所對應的詞類為 「普通名詞」(Na),用來指稱多數事物,使篇章內容更顯豐富多元。例如「在 30.

(32) 醫院等待母親甦醒的日子,我衷心期盼母親能再醒來與重聚。」6,我們將此句 中用到的第一人單數「我」及第一人稱複數「我們」以粗體標示,而「醫院」 一地點詞也是該篇文章的重要事件場所,在文中出現數次。又如另一篇文章摘 錄語句,「近日,大街小巷紅、綠、金、銀等顏色當道,到處瀰漫著聖誕氣氛」 7. 描述聖誕節時家中進行的特別活動。引用文字中的「大街小巷」為地方詞、各. 種顏色及「聖誕」與「氣氛」皆為普通名詞。作者透過數個顏色名詞的排列書 寫,展現聖誕節歡樂繽紛的街景。 第二,在時間方面,記敘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時貌標記為動作完成「了」 (Di),其次為使用排序第十三的持續貌「著」(Di)。此統計表現亦符合記敘文以 過去時間為主,也可以敘述現在的事件等特徵。例如一篇描述一對夫妻處理家 人房子的文章:「於是開始了一段繁瑣及忙碌的日子。接了電話、約了時間、介紹房 子、了解房客以及租屋目的,讓我們見識了社會的各行各業,我們也耐心地等待有緣 人的出現」8一段文字中連續使用的「了」 ,展現了敘述者一連串的動態動作一個. 個的完成。 第三,關於記敘文的主客觀成分,我們可以從陳(2014)漢語語用四大面向 框架來討論,其中的面相一即用來判斷篇章屬性偏向主觀情感或者客觀疏離。 根據本文統計結果,偏向主觀情感的幾種顯著語言特徵大多在記敘文語料中得 以彰顯-連續時貌、第二人稱單數代名詞、感嘆詞、語助詞、第一人稱單數代 名詞、完成時貌及狀態句賓動詞。換言之,記敘文是較偏向主觀情感描述的語 體。而在這些語言特徵當中,第一人稱單數代詞、完成時貌及狀態句賓動詞的 數據表現尤為顯著,亦相當吻合記敘文的特點描述。 第四,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使用頻率亦相當顯著。根據本文詞彙使用統計. 引自本文母語者記敘文語料 N021:天倫之愛-祈求能好好道別,作者為嫚殊,嘉義民雄。 引用本文母語者記敘文語料 N040:聖誕尋寶趣,作者為恩奇。 8 引用本文母語者記敘文語料 N006,標題為人間有情-一間咖啡廳的故事,作者為陳心,高雄 市。 31 6 7.

(33) 結果9來看,第一人稱單數代詞「我」最為常用,為母語者語料中第二常用的詞 彙。第三人稱代詞「她」與「他」亦分別排序在第五與第十一,而第一人稱複 數代詞「我們」排在第十九名,皆在前二十項次中。 再者,本文也由對數似然性(Log Likelihood,或稱為 LL 值) 之公式驗算記 敘文的重要語言特徵,和其他非記敘文語體相較是否具有顯著使用差異。本文 之非記敘文語料涵蓋說明文及議論文10,語料來源包含政府公文、教育部通 告、外交部聲明、消基會檢驗報告、電器說明書、會計專業及法學專業之論文 摘要、聯合報系社論文章、商業週刊之「石頭評論」專欄文章,共計 80 篇,共 計 40594 詞。 LL 值的計算方法為,在 Log-likelihood and effect size calculator11驗算器中輸 入記敘文語料與非記敘文語料之總詞數,以及單一語言特徵在兩種語料中的使 用次數。驗算器如下圖所示: 圖二:Log-likelihood and effect size calculator 擷取畫面. 本文依循此法驗算記敘文語體各項重要語言特徵是否具有數據顯著差異: 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第三人稱單數代名詞、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地方詞、 時間詞、普通名詞、完成時貌、狀態句賓動詞、動作及物動詞、動作句賓動 詞、動作不及物動詞等。驗算結果中,若 LL 值越大,說明該語言特徵於兩種 語體的數據差異越大,具有顯著意義。一般認定 LL 值大於 3.84,信心水準達. 可參見表十七、母語者詞類及詞彙使用排序表。本文於下小節 4.2 語體概念原則分析中,列 舉說明母語者記敘文常用之詞類及詞彙。 10 根據劉承慧(2016:97),華語寫作基本類型包括「描寫」 、「敘述」 、「說明」及「議論」 ,其中 前兩者可合為「記敘文」 。 11 驗算器來源:http://ucrel.lancs.ac.uk/llwizard.html 。本文中之 LL 值計算及相關 p 值詮釋,皆 能在該網站首頁尋得。 32 9.

(34) 95%;LL 值大於 15.13,則信心水準達 99.99%。以下圖示擷取時間詞一語言特 徵試算:. 圖三:時間詞於 Log-likelihood and effect size calculator 之數據. 圖四:時間詞於 Log-likelihood and effect size calculator 之計算結果. 由圖四計算結果可知,該語言特徵於記敘文語料中具有 99.99%之信度,為 顯著語言特徵。根據本文計算結果,記敘文的重要語言特徵大多具有數據顯著 意義,唯普通名詞(Na)以及地方詞(Nc)兩者之顯著信心水準未達 95%。可能原 因為本文所收的非記敘文語料主要是較正式的書面語篇章,包括報章雜誌評 論、科學論文文章及官方發佈之消息等,其語料詞彙密度相對較高,普通名詞 (Na)使用亦相當頻繁。而地方詞(Nc)亦在非記文語料中多見,予其閱聽大眾清 楚的消息細節,提升該事件報導的可信度。 接著,我們再透過陳(2014)的漢語語用四大面向框架來觀察記敘文,可以 更加清楚地了解記敘文的各種語體功能。陳(2014)利用因素分析得出在統計上 具有顯著意義的四種共現模式,也就是本文所參考的四大面向指標。這些面相 指標乃是立基於多項語言特徵共現所反映的言談功能。而本文將母語者記敘文 語料的語言特徵對應至該框架進行統計,再利用次數分配法之機率統計繪製直 方圖,請見下圖表。次數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乃是統計裡資料集合匯總 的一種方式,其能從原始資料中篩出進而描述各種重要特徵,以助於了解個別 33.

(35) 特徵於原始資料中的分布集中情形。 下表為陳(2014)語言特徵類別表12:. 非謂形容詞. A. 動作動詞. Action Verb. 完成貌. Complete. 持續貌. Continuous. 趨向動詞. Direction Verb. 經驗貌. Experience. 聯繫動詞. Linking Verb. 普通名詞. Na. 專有名詞. Nb. 地方詞. Nc. 時間詞. Nd. 特指代詞. Nep. 指代定詞. Nes. 數詞. Neu. 量詞. Nf. 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 Nh1P. 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 Nh1S. 第二人稱複數代名詞. Nh2P. 第二人稱單數代名詞. Nh2S. 第三人稱複數代名詞. Nh3P. 陳宇萱(2014)的語言特徵分類基模,乃是立基於王力《中國現代語法》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 語語法》 、黃宣範《漢語語法》以及中研院平衡語料庫詞類標記集等匯整而成。本文中研院平衡 語料庫詞類標記集附於本文附錄,以供參考。 34 12.

(36) 第三人稱單數代名詞. Nh3S. 言談動詞. Public Verb. 疑問詞. Question-marker. 狀態動詞. Stative Verb. 分類動詞. VG. 狀態不及物動詞. VH. 狀態句賓動詞. VK. 狀態及物動詞. VJ. 動作不及物動詞. VA. 動作類及物動詞. VB. 動作接地方動詞. VCL. 否定副詞. Negative. 意願情態詞. Modal 1. 可能情態詞. Modal 2. 必須情態詞. Modal 3. 對等連詞. Caa. 關係連詞. Cbb. 結構助詞. DE. 語氣助詞. T. 感嘆詞. I. 介詞. P. 表四:陳宇萱(2014)語言特徵類別表. 35.

(37) 一、面相一:主觀情感 vs.客觀疏離 以下兩表為面向一之數據表現。筆者依陳(2014)對面向一定義之語言 特徵進行統計,計算此類語言特徵的出現次數及所佔比例,並於 Excel 中 繪製直方圖,具體表現個別語言特徵的使用表現。第三張圖-表七為以機 率 0.01 為基準繪製之直方圖,突顯記敘文於此面向中的顯著語言特徵。以 下詮釋主要也以第三張圖表(表七)為主。下表語言特徵可參照本文第 34 及 35 頁。. 各項次數 總詞數. 面 相 一. 語言特徵. 所占機率. 199. Continuous 0.006729. 101. Nh2S. 0.003415. I. 0.000372. 175 29573. T. 0.005918. 792. Nh1S. 0.026781. 339. Complete. 0.011463. 533. VK. 0.018023. 11. 表五:面相一語言特徵統計表. 36.

(38) 表六:面相一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表七:面相一顯著標準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如本節上文所述,面相一高頻出現的特徵包括連續時貌(Continuous)、第二 人稱單數代名詞(Nh2S)、感嘆詞(I)、語助詞(T)、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Nh1S)、 完成時貌(Complete)及狀態句賓動詞(VK)等。此面相常見於口語中的對話語 體,其交際目的為表達個人主觀態度。反之,若一篇章中少見甚或沒出現這些 語言特徵,則表示該篇章的作者或說話者欲意傳達專業或客觀疏離的形象。 在本文所統計之母語者記敘文語料中,具有面相一之語言特徵,因此傾向 主觀情感一方。乍看面相一統計直方圖,前幾項的數據表現並不突出,乃是因 為記敘文仍屬書面體範疇,因而口語體中多見的感嘆詞(I)、語助詞(T)及第二人 稱(Nh2S)的出現次數相對較少。其中,數據特別顯著的有第一人稱單數代詞 (Nh1S)、完成時貌(Complete)以及狀態句賓動詞(VK)。第一人稱單數代詞 「我」表示作者自己,是交際功能中自我參與的表徵。而語料中高頻使用的狀 態句賓動詞,例如「知道」、「覺得」、「喜歡」、「希望」、「相信」等,皆含有較 強烈的自我意識,可以說是標誌了個人導向的主觀性動詞(陳宇萱,2014:84)。 關於記敘文的語言結構,王鳳英(2007:122)亦指出記敘文語體結構乃是以情感表 37.

(39) 達為主體的語言結構,有別於論說文或說明文一類,以邏輯語義闡述為主體。. 二、面向二:語境依賴較強 vs.語境依賴較弱 以下共計三張圖表,第一張(表八)為以面向二之語言特徵為標的,統計母 語者記敘文中的個別使用次數,接著由此數據繪製直方圖(表九);而表十則是 突顯機率大於等於 0.01 者之語言特徵。表中語言特徵可參照本文第 34 及 35 頁。 面向二的指標語言特徵包括普通名詞(Na)、狀態及物動詞(VJ)、結構助詞 (DE)、狀態不及物動詞(VH)、動作及物動詞(VC)、對等連詞(Caa)、專有名詞 (Nb)、時間詞(Nd)及地方詞(Nc)等。若一篇章中具有這些語言特徵,表示該篇 章偏向語境依賴較強一方,其交際目的是藉由建立較清楚具體的語境來描述事 件。此面相常出現在書面語中,例如新聞報導、文學散文、故事、日記等語 體,屬性與記敘文頗為接近。而與面向二呈負相關13的語言特徵包含趨向動詞 (Direction Verb)、疑問詞(Question-marker)、第二人稱單數代詞(Nh2S)。. 面 向 二. 各項次數 總詞數 6162 523 2082 2561 2059 325 29573 244 706 875 100 142 101. 語言特徵 Na VJ DE VH VC Caa Nb Nd Nc Direction Verb Question-marker Nh2S. 所占機率 0.208366 0.017685 0.070402 0.086599 0.069624 0.01099 0.008251 0.023873 0.029588 0.003381 0.004802 0.003415. 本文將與該面向之語言功能呈負相關的語言特徵,置於表格中粗線之下。例如與面向二「語 境依賴性較強」之語言功能呈負相關的語言特徵包含:趨向動詞(Direction Verb)、疑問詞 (Question-marker)、第二人稱單數代詞(Nh2S)等三項。 38 13.

(40) 表八:面向二語言特徵統計表. 表九:面向二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表十:面相二顯著標準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根據本文統計結果,母語者記敘文語料含有大量面向二的指標語言特徵。 細究當中數據表現較為突出者,除了具有記敘文語體的中常見的時間詞(Nd)、 39.

(41) 地方詞(Nc)之外,其餘高頻特徵包括普通名詞(Na)、結構助詞(DE)、狀態不及 物動詞(VH)、動作及物動詞(VC)等。另一方面,此面相的負相關語言特徵在母 語者語料中相對較罕見,因此綜合來看,母語者記敘文屬於語境依賴較強之語 體。 從詞類使用排序14來看,普通名詞是母語者記敘文中出現次數最多者,值 得我們深入觀察。依照使用頻率來看,記敘文篇章常使用的詞彙依序包括 「人」、「母親」、「媽媽」、「生活」、「孩子」、「女兒」、「工作」、「老公」、「事」、 「兒子」、「先生」、「時間」、「朋友」、「家人」等詞彙。就前十個常用詞彙來 看,泰半為人物指稱,相當符合記敘文記人之特性。相對而言,記敘文較不常 使用專有名詞來指稱人物。除此之外,其他常用普通名詞多半用來指稱事物, 而且是較不精確的概念性詞彙,如「人」、「生活」、「事」等。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同為高頻使用詞類的「動作及物動詞」大多為單 音節動詞,依使用頻率多寡排列為「做」、「吃」、「看」、「買」、「帶」、「讀」、 「陪」、「煮」、「喝」等。這些動作動詞常與完成貌「了」共現,張武昌 (Chang,1986:101;114-116)曾在研究中指出此現象:「了」與表示過去事件的單音 節動作動詞非常傾向連用。如:「應該要有一個節日好好回顧一整年做了什麼」 「為了表示歉意,特別買了水果請大家吃。」 、「回想剛才到底看了什麼,竟然 記不得。」仔細觀察篇章中的動作動詞,我們可以發現單音節動作動詞與時貌 之間的關聯,不僅是回應了記敘文以過去時間為主的特點,亦驗證戴浩一 (2007)對中文動詞概念結構的論述。戴指出中文單音節動詞沒有時間終點,因 此若要表達動作完成的語意,需透由動補式的複合動詞或者加諸時貌來表達。. 14. 可參見本文表十七、母語者記敘文詞類及詞彙使用排序表。 40.

(42) 三、面相三:人際互動性 以下面向分析之三張圖表,分別依序由統計面向三語言特徵於母語者記敘 文中的用量,接著將所得數據具象呈現於直方圖,而本文詮釋主要以第三張圖 表-表十三為主。下表語言特徵可參照本文表四之詞類標記表。 代表面相三的語言特徵包含否定副詞(Negative)、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 (Nh1P)、語氣助詞(T)、動作接地方賓語動詞(VCL)、趨向動詞(direction Verb)、 意願情態(Modal I)、第三人稱複數代名詞(Nh3P)、言談動詞(V public verb)等。 面相三多運用於非正式語體,語言結構變動不穩定,且極具動態性。陳(2014) 以其高度互動性指出,此面相足以作為口語體的標誌。. 面 相 三. 各項次數 總詞數 360 143 142 326 29573 100 316 79 194. 語言特徵 所占機率 Negative 0.012173 Nh1P 0.004835 T 0.004802 VCL 0.011024 Direction Verb 0.003381 Modal 1 0.010685 Nh3P 0.002671 Public Verb 0.00656. 表十一:面相三語言特徵統計表. 41.

(43) 表十二:面相三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表十三:面相三顯著標準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關於此面相所指涉的人際互動語言功能,大體可以從人稱代詞及動詞兩方 面來探討。首先,在人稱代詞方面,面相三的代表語言特徵為第一人稱複數以 及第三人稱複數代名詞,皆為複數人稱代詞,此乃是因為言談交際中,發話者 傾向將受話者概括在內,指稱他人時也多使用概括性總稱。而這方面的人稱代 詞雖在母語者記敘文語料都有所使用,但出現次數甚少,不足為面相三之顯著 語言特徵。另一方面,面相三的高頻動詞為言談動詞、趨向動詞以及動作接地 方動詞。言談動詞一如「說」、「講」、「告訴」,為實際言談交際中經常使用的動 詞。後兩種動詞皆蘊含空間移動的方向性,都是呈現言談交際動態互動的樣 貌。回到記敘文的語料統計來看,趨向動詞以及言談動詞表現並不顯著,相當 符合記敘文之書面語屬性。 不過,語料中出現動作接地方動詞,如「到」、「去」等詞之比例較高的情 況,本文認為是因為此類動詞與地方緊密關聯之故, 而「地點」正是記敘文的 42.

(44) 主要內容之一。此外,同為數據表現較顯著的尚有否定副詞以及意願情態。意 願情態例如「要」、「想」、「願意」等,多用來表達個人主觀態度或意圖,本文 認為能將此特徵視為面相一-主觀情感表達的延伸。綜合記敘文在面相三各項 指標語言特徵的表現,可以清楚觀察到記敘文的人際互動性不強,乃書面語範 疇之合理表現。. 四、面相四:邏輯式論述 以下呈現之三張圖表,依循與其他面向相同統計方式計算並繪製。面相四 之語言特徵可參照本文表四,位於第 34 及 35 頁。 面相四主要的代表語言特徵為關聯連詞(Cbb)、連繫動詞(VG)、必須情態 (Modal 3)、可能情態(Modal 2)、狀態句賓動詞(VK)等。而此面相之負相關語言 特徵(表格粗體線下方)包括動作類及物動詞(VB)、第二人稱複數代名詞(Nh2P) 以及動作不及物動詞(VA)。此面相一般在邏輯性強的書面語論述中展現,以報 章社論或說明文為多見。這些語言特徵常用來勸說、說服讀者,抑或與之辯 論,主要功能在於闡述抽象概念,而非陳述具體事件。. 面 相 四. 各項次數 總詞數 798 175 127 326 29573 533 89 8 1108. 語言特徵 Cbb VG Modal 3 Modal 2 VK VB Nh2P VA. 43. 所占機率 0.026984 0.005918 0.004294 0.011024 0.018023 0.00301 0.000271 0.037467.

(45) 表十四:面相四語言特徵統計表. 表十五:面相四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表十六:面相四顯著標準語言特徵統計直方圖. 首先,我們觀察面向四中的動詞使用情形,可以看到連繫動詞以及狀態句 賓動詞比例表現不同,連繫動詞使用明顯較狀態句賓動詞少。連繫動詞一如 「是」、「為」,用作判斷其後所接的事件是否正確,在記敘文當中較少出現;而 狀態句賓動詞則使用地較為頻繁,包含出現頻率較高的「知道」、「覺得」、「喜 歡」、「希望」、「相信」、「感謝」、「擔心」等。例如引用語料(4)中的語句:「婆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另外,語文科高中的寫作活動也很多元化,題材亦很生活化,有助提高學生對創作 的興趣。 (高中語文寫作題目舉隅,見附件三 附件三 附件三。 附件三 。 。) 。 ) ) ).. 附件三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ii)支援非華語學童---2018/19學年完結前,每所獲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 (語文)術語學習 無助學生掌握有關概念,如 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