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永續發展教育背景與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高中永續發展教育背景與現況

教育部頒佈的課程綱要,規範各學科領域教科書編輯的章節、內

容、時數等,是教科書編輯的重要依據。我國高級中學生物領域現行 課程綱要自民國八十四年實施以來,已經將近十年。因應知識的急速 累積以及社會的快速變遷,舊有課程綱要有必要進行調整。且我國義 務教育的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九十四學年度起,第一屆九年一貫課 程的學生,已入高中就讀,因應九年一貫實施後,學生不同的學習特 性,教育部組成「普通高級中學生物科課程暫行綱要專案小組」,由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鄭湧涇教授擔任召集人,召集各次領域教授及高中 教師組成之專案小組委員,經過多次討論修正後,向教育部提出「普 通高級中學生物科課程暫行綱要」。使現有教材能銜接而為十二年一 貫,避免造成嚴重的學習落差。然而既然是暫行課綱,教育部又籌組

「普通高級中學生物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仍由台師大生命科學系 鄭湧涇教授擔任召集人,召集各次領域教授及高中教師組成之專案小 組委員,經過多次討論修正後,向教育部提出「普通高級中學生物科 課程綱要」,並將於九十九年八月一日實施。

目前,在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以及總綱小組聯席會議

2-2-1、高中歷年生物課程修習時數比較表

同,高一改為「基礎生物(1)」課程名稱,一學期,每週授課二小時,

所有學生必修;高二課程名稱上學期仍為「基礎生物(1)」,不再使用

「生命科學」之課程名稱,一學期,每週授課二小時;下學期為「基 礎生物(2)」一學期,每週授課二小時。「基礎物理」、「基礎化學」、

「基礎生物」、「基礎地球科學」等四科中,每一科目至少修習二學 分;高三「生物」,一學年,每週授課增加為四小時(原本是三小時),

為選修課程。

由於生命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物個體的複製、基因工程應用 於食品醫療的發展、SARS 等流行病對人類的威脅、乃至於 DNA 指 紋用於犯罪的鑑定等都是現代社會中,將影響我們的生活而必須要面 對的課題。現行九五暫綱,高一維持原來的設計,為「基礎生物」,

一學期每週二小時,所有學生必修;高三「生物」或稱「選修生物」,

亦維持一學年,每週三小時,為選修課程;九九新版課綱中,高二課 程名稱改為「基礎生物(1)」與「基礎生物(2)」,仍維持一學期,每 週二小時,在高三「生物」仍為選修科目,但一學年,提高為每週四 小時。九五暫綱中,生物科教學時數並未增加,因此在目前的教育制 度下,教師是必須要考量原來之授課進度,因此採取融入式模組教學 應是可以嘗試的方式。而九九課綱中在「基礎生物(1)、(2)」,則有

舊有高中基礎生物的課程內涵以生態與環境為主,共有五大主 題:「生命世界中的交互作用」、「個體和族群」、「群集和生態系」、

「生物圈中的生命形態及其生活環境」、「人類和生物圈」;九五暫 行課程綱要的主題則為「生命的特性」、「生物多樣性」、「生物與 環境」、「人類與環境」等四大主題。舊有課程綱要中生態與環境的 內涵在現行九五暫行課綱中,集中在「生物與環境」、「人類與環境」

等兩大主題中,主題「生命的特性」則介紹生命現象、細胞的化學組 成、細胞的構造、細胞分裂等議題,而另一主題「生物多樣性」則介 紹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生物的分類、病毒與細菌、真菌與藻類、植物、

動物等議題。舊有綱要之高一基礎生物之主題多適合融入永續教育相 關議題,雖然九五暫行綱要進行調整為四大主題,但多有相關,因此,

本研究高中永續教育的教學相關研究,宜於高一進行。至於九九新版 課綱「基礎生物(1)」的主題是「生命的特性」、「遺傳」、「演化與

生物多樣性」、「植物體的構造與功能」、「動物體的構造與功能」、

「生物與環境」等六大主題;「基礎生物(2)」的主題則是「生物科學 與農業」、「生物科學與食品」、「生物科學與醫藥」、「生物科學 與環境」等四大主題,新版課綱不論高一或高二都有適合融入永續教 育相關議題,所以將來本研究高中永續教育的教學相關研究,高一、

二皆可進行。

貳、高中永續發展教育現況研究

一、學生部分:

(一)、認知部分:

根據余興全(1984)的研究發現國中學生的環境知識只接近以六 十分為及格的標準。而莊瑞忠(2002)的研究也發現國民中、小學學

生對永續發展概念的認知情形,僅達大致尚可的程度。所以在高中階 段加強永續教育的知識是極為重要的。余興全(1984)發現不同背景

的學生環境知識有差異,如市鎮學生的環境知識,優於鄉村學生;國 中高年級學生優於低年級學生;男生優於女生。

而莊瑞忠(2002)則發現,在考量不同層面時,不同背景學生的 情況又與上述不同,包括:(1) 女生在「平衡考量、環境承載、世代 公平」層面和總量表的得分,顯著優於男生;(2) 國一學生在「環境 承載」層面和總量表之得分,顯著優於國小六年級;(3) 國中學生在

「平衡考量和環境承載」層面之得分,顯著優於國小學生;(4) 郊區 學生在「世代公平」層面之得分,顯著優於都會區學生。可見要瞭解 學生的環境知識,除了考慮學生背景之外,也要考量環境知識的不同 的層面所造成的差異。

那大專院校學生經過現在的高中教育之後,在永續發展的知識,

發現,大學學生雖然關心周遭的生活環境,但在環境知識上明顯不 足,亟需加強。而莊宓珍(2004)針對台灣師範大學學生的研究亦顯 示,大專院校學生永續發展內涵,在永續發展的覺知方面,會注意到 生活週遭所看到或聽到的環境議題,但較少會持續關心這些議題;在 永續發展的概念知識方面,介於「有聽過但不清楚」與「閱讀過相關 資料」之間,顯示大專院校學生在永續發展的概念知識方面仍有加強 空間。

那麼我國高中職生的現況如何?楊冠政、張子超(1997)研究發

現高中生對環境知識的概念結構比國中生統整,並認為原因有二,一 是學習的成果,其次是聯考的篩選。

(二)、根據不同背景學生研究其環境認知,則有以下研究:

根據周義國(1997)以北市高職工科學生進行調查發現:

男生的環境知識高於女生,且公立學校學生的環境知識高於私立學校 學生。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者,其環境知識、態度及行 為並無顯著差異。

吳鵬兆(2001)以偏遠與都市地區的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高 中學生之環境知識,不因地區而有差異。

林村助(2002)以高職機械群學生進行調查:不同性別、就讀科

別、學校類別、上學期學業成績、上學期德育成績、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職業類別之機械群學生其在環保認知整體上有顯著差異。

而顏如君(2002)以南部高中職學生進行調查發現:

1.性別、高中高職、出生排行、父母教育程度、地區不同的學生在環 境知識上達顯著差異。

2.社會組與自然組、工科商科、父母職業、家庭狀況的學生在環境知 識上未達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不同選取對象的高中職生,其結果有些差異,例如 不同地區學生的環境知識,吳鵬兆(2001)認為沒有差異,然而顏 如君(2002)則認為有顯著差異,值得再研究調查。但是其他背景

(如不同性別、高中高職、出生排行、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 類別)在環境認知中,則有顯著差異。 然而高中生的環境知識程度 如何,則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三)、技能部分:

徐國森(2002)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研究發現,參與環保活動 越多元化以及環境態度越積極的學生,在環境行為的表現越好。而環

建議,應增加學生的環境認知,培養積極的環境態度,可以讓他們的 環境行為表現的更好。此研究告訴我們可以環境認知著手,最後影響 學生的環境行為。

大學生部分,蔡孟宜(2000)發現大部分的學生最常採取涉及的

層面較小,而且較易實行的親身力行的環境行動,在政治及法律行動 上的實行率低。莊宓珍(2004)則認為,在永續發展的行動技能與行 動經驗方面,大專院校學生願意將責任感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普遍具 備對環境友善的的永續發展行動技能與行動經驗。由此可知大學生對 環境的行動力有高度熱忱,但也缺乏一些專業知識背景來支援。

(四)、高中職學生的環境行為現況,則有以下研究:

周義國(1997)發現:高職工科女學生的環境行為比男生積極,

但公私立學校學生之間無顯著差異。

吳鵬兆(2001)的研究顯示:

1.中學生採取之環境行動頻率不高,只有約半機會採取各類環境行

動。而且中學生傾向採取較多的生態管理與消費主義行動;較少採 取說服與法律行動。

2.高中學生之環境行為不因地區而有差異,卻會因是否曾參加過環保 相關活動或是否曾為環保社團成員而有差異。

而根據顏如君(2003)以南部高中職學生進行調查發現:

1.性別、工科與商科、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學生在環境行為上 達顯著差異。

2.自然組與社會組、高中與高職、出生排行、母親職業、家庭狀況不 同、地區不同的學生在環境行為上未達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高中職學生採取之環境行動頻率不高;不同性別、

工科與商科、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類別,在環境行為中,則有 顯著差異。

(五)、價值觀部分:

余興全(1984)發現:國中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態度趨向積極,男

女學生之間,並無差異;市鎮學生比鄉村學生積極;高年級學生比低 年級學生積極。對不同類別的環境問題,態度的積極性也有差異。

女學生之間,並無差異;市鎮學生比鄉村學生積極;高年級學生比低 年級學生積極。對不同類別的環境問題,態度的積極性也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