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的道德宣傳與學校德育內容之調整(1966-1991)
第四節 高級中學德育中的德目調整與詮釋
在高級中學課程中直接涉及道德教育的有「公民」與「公民與道德」兩個科 目。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下道德課程名稱由「公民」改為「公民與道德」,
到了民國 72 年(1983)課程標準則又改回「公民」,並延用至民國 84 年(1995)
課程標準。以下將透過高級中學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時期至動員勘亂時期結 束後所頒布的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標準規範與課程內容的分析,了解此一時期 官方在高級中學階段中所倡導的德目,及其在課文中的呈現,釐清中華文化復興 運動時期道德教育中德目的調整與詮釋。
一、教育政策與法規
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期間與與高級中學道德教育有關的政策與法規有:民族 精神教育實施方案、加強推展青少年公民教育計畫以及加強學校青年輔導工作實 施要點等,皆在第四章第二節的表 4-1 來呈現其頒布推行時間與內容,在此不再 贅述。
二、課程標準
在高級中學方面,從民國 55 年(1966)到民國 80 年(1991)年間,歷經民 國 60 年(1971)、民國 72 年(1983)兩次課程標準的修訂。為求研究之完整性,
本文加入民國 84 年(1995)課程標準作為動員勘亂時期結束前後課程調整之比 較。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民國 60 年(1971)和民國 72 年(1983)皆強調我國 立國精神、文化之認識,而民國 84 年(1995)課程標準在則改變過去強調上至 下的道德灌輸而將課程目標改為發展學生道德判斷知能、陶治健全品格。另外在 教材綱要上,此一時期的高級中學階段每一次的課程標準修訂皆對於教材綱目有 所調整,透過每一次課程標準不同的課程內容規定可以看出不同時期國家對於高 級中學學生應具備的公民品德內涵有所變動。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目的比較。但透過表 4-18 各課程標準下的課文列表,可以明顯看出不同課程標 準下的課程內涵變動,特色有五:第一、在高級中學的課程比例上,公民知識如:
經濟、政治和法律的比重明顯較國民中學增加;第二、在個人道德方面,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的課文篇幅比例最高,而在民國 84 年(1995)則增加現 代社會所需道德價值以及公德心的課文內容;第三、在社會國家方面,民 60、
72、84 年(1971、1983、1995)課程標準所佔課文篇幅比例明顯高於民國 51 年
(1962)課程標準的二篇,可看出對於社會國家議題、群己關係重視度的提升;
150
151
152
(三)德目在課文中的詮釋分析
高級中學的德育課程並非以德目為課文編排依據,因此在做課程內容分析 時,許多德目融合於同一課之中而無法像國民小學一般明確劃分,一課中亦包涵 許多德目觀念,因此以下並非以課為單位,係將各課文中與德目相關的詮釋內容 分門別類並分析比較不同課程標準下的異同,分述如下:
1.忠勇德目: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第一冊第九課「現代青年的人生觀」以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為楷模,強調為國為民的犧牲奮鬥人生觀、第十課「國家觀念 與民族意識的認識與培養」:「蔣總統也明白昭示我們:『教育的重心在於提高國 家民族的意識,和國民自覺的責任心。換言之,就是要以愛國為中心。』可見做 一個現代國民,就必須具有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國家必須保護國民,而國 民必須效忠國家」81,民國 72 年(1983)課程標準第三冊第六課「政治的概念」:
「現代人生活處處受政治影響,也就是處處受國家、政府的影響。國家情勢與國 民生活息息相關,國家強盛國民才能享有幸福的生活,所以國民都應該愛國」82, 此一德目在課文內容所佔篇幅不多,主要與愛國與民族連結。民國 84 年(1995)
課程標準第二冊第二課「我國傳統的道德觀」明確的指出過去所強調的忠使個人 主體性喪失,而導向專制的道德,真正忠的意思應該是「誠摯的面對做為自己生 命的本源,即所謂的『道德良知』」83,有別於過去對於忠的詮釋。
2.孝順德目:在課文中詮釋孝順係由家庭開始。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由孝 悌推廣至人倫觀念,以五倫為敍述並以國家和國民關係為五倫之首,如:第一冊 第二課「我國的固有道德」:「五倫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理,…,今天『君臣』
一倫,固然已不存在,但是國家和國民的關係,則仍為五倫之首」84、第一冊第 四課「我國倫理與固有道德的維護發揚」:「孝以前只是孝順父母,而現在則更要
81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頁 63。
82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頁 88。
83沈六主編,王敏芬、王意茹、周亞貞等編著,《高級中學公民第二冊》(臺北:三民書局,2002),
頁 23。
84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頁 6。
153
敬愛國家和民族」85,將對家庭的孝延伸至國家的愛。民國 72 年(1983)課程標 準第一冊第九課「現代的家庭教育」將家庭教育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所提倡的倫 理、民主和科學作一結合:「以孝友精神為中心觀念的倫理家庭。先總統 蔣公 說:『中國立國之道,自來皆以孝為本。』又說:『惟有孝友於,方能忠愛於國。』……
教導子女的方式要合乎情理,這是家庭民主氣氛的一種表現,……,家庭事務的 管理、經濟的收支、家庭工作的分配都要以科學的精神和方法來實施」86。民國 84 年(1995)課程標準在課文詮釋上沒有延伸至國家,單純敍述現代家庭成員的 相處方式及現代家庭問題,並由傳統五倫的上下秩序進而強調成員間互相尊重聆 聽的重要性。
3.仁愛德目: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第一冊第三課「我國的倫理思想」將仁 的意義解釋為二個:「一個是『愛人』,一個是『克已』…愛人是把別人看作自己 一樣;克已是克己復禮,為仁由己,亦可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87,民國 72 年(1983)課程標準第二冊第一課「道德的概念」則有進一步的詮釋:「先總統 蔣 公在其所著反共抗俄基本論中一再強調的:『我們民族主義的基礎,是以仁愛為 中心的道德。這種道德的力量是從家庭愛到國家愛、民族的倫理之中……,這偉 大力量的根源就是民族精神』」88。民國 84 年(1995)課程標準在生活規條細目 中新增「注重生態保育,保護稀有動物」將仁愛延伸至對自然環境的愛,另外在 仁愛的實踐上則是重視公德心與公民社會的締造,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而改變 德目之詮釋內容。
4.信義德目: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第二冊第二課「社會道德與倫理」解釋 八德中的信、義為:「『信』是誠實信用,守法重紀,遵守時間。『義』是有是非 心、有責任感,所以無論什麼人,如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創業,非守信義不可』」89。
85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頁 29。
86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頁 82。
87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頁 17。
88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頁 3。
89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頁 6。
154
民國 72 年(1983)課程標準將詮釋重心放在義,在第二冊第三課「我國的道德 思想」在詮釋青年守則時解釋為「服從相當於『義』」90。民國 84 年(1995)課 程標準生活規條新增「追求公平正義,不怕險阻困難」,在第二冊第三課「現代 社會的道德特色與道德價值」詮釋正義為「在行動抉擇之前,人們應該捫心自問,
這個決則有沒有如同黃金律要求的將心比心,符不符合道德理想所追求的長久幸 福、整體的成全,以及人我關係的圓成」91,由過去的上對下的服從走向平等的 將心比心、追求幸福的正義。
5.和平德目: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第二冊第二課「社會道德與倫理」中對 八德中和平的詮釋:「『和』是融和、團結、合作。『平』是平等、平均、公平,
就是遵守秩序,不擾安寧的意思」92,強調社會的和諧秩序。民國 60 年(1971)
課程標準第四冊第五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民國 72 年(1983)課程標準 第二冊第七課「中西文化的比較」則有相同的課文內容:「愛好和平是我中華民 族的特性。 國父曾說『中國人幾千年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重謙 讓,論到政治便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93,第二冊 第八課「中華文化復興與世界前途」:「……三民主義是以中華文化為礎石,而倫 理、民主、科學乃是中華文化的最高準則,因此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 與民生主義和大同思想、中華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惟有徹底實現三民主義之 後,國家、民族才得以獨立、自由;政治、經濟才趨於平等;人民生活始能富足、
安定,而整個世界的和平和國際的安全,才得以確保與維護」94,透過課文來呈 現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推行、內容及意義並連結中華文化復興與世界和平之關 連,以中華文化來詮釋和平,實踐中華文化來達成世界大同的理想。民國 84 年
(1995)課程標準第四冊第十課「世界和平」詮釋促成世界和平的方法之一為推
90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頁 23。
91沈六主編,王敏芬、王意茹、周亞貞等編著,《高級中學公民第二冊》(臺北:三民書局,2002),
頁 41。
92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頁 6。
93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頁 37。
94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頁 81-82。
155
展民主化,而非過去所提的中華文化的推展和三民主義的實踐。
6.禮節德目: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第一冊第七課「現代青年的道德修養一」:
6.禮節德目: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第一冊第七課「現代青年的道德修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