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1945-1991)-以德目的選擇與詮釋為中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1945-1991)-以德目的選擇與詮釋為中心"

Copied!
1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淵洯. 博士. 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 (1945-1991) —以德目的選擇與詮釋為中心. 研究生:李 靜撰 中華民國104年7月.

(2) 謝詞. 回到母校攻讀碩士學位是畢業從事教職工作後另一個人生努力的目標,可以 在暑假進修、充實自我,回到工作崗位上又可以應用所學,實在是件一舉兩得的 樂事!經過漫長、煎熬的學習後,目標終於達成了!能夠順利地完成論文,歸功 於許多人的督促、幫助和勉勵,此表達我最深的謝意。 很慶幸能夠成為蔡淵洯老師的學生,從一開始的題目方向、資料蒐集、章節 安排等,老師都不厭其煩的一再指導和鼓勵,每當論文寫作遭遇瓶頸與困難時, 老師亦從旁協助、指引正確的方向。在論文接近尾聲時,老師更是耐心、細心的 給予字句的指導,謝謝您的指導與關懷,讓我有完成論文的機會!也感謝口試委 員陳佳宏老師與林果顯老師對於本論文提供許多的建議和方向,使論文有機會更 臻完善,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 感謝我的媽媽在我暑假忙著念書、寫論文時給予的鼓勵和關懷,讓我更有寫 作的動力。最後,感謝和我一起在為論文奮鬥的先生,我們的論文終於一起寫完 了,感謝彼此在論文寫作期間給予的包容和勉勵,也恭喜我們一起邁向人生新的 里程碑!.

(3) 摘要. 道德教育在現代國民教育中,擔負了理想國民品德培育之重任。而道德教育 大多透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兩種手段加以落實,如:透過媒體宣傳、社會運動 之發起、課程標準的制定與課程德目的規劃等,而在系統化的國民教育之下,學 校教育影響甚鉅,其中學校教育透過教科書中德目的選擇與詮釋來塑造個人與團 體共同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範。 戰後臺灣的政治、社會環境隨著政權轉移而產生截然不同的變化,一方面為 去日本化,除去日本對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的影響,一方面則以國民黨為主體施 行黨國化的三民主義教育。政府遷臺後推行反共抗俄國策與戒嚴體制,而到了民 國五十年代則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等,為因應以上政治目的,道德教育內涵亦 產生重大改變。本文透過日治時期修身教育、政府遷臺前中國道德教育以及戰後 臺灣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之政策演變、課程標準、德目選擇及其詮釋做一橫向歷 史研究,進而探究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脈絡。 經由本文的分析,發現戰後臺灣的道德發展大致可分為四次變化,第一次為 戰後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後,在道德教育上延續了遷臺前中國時期以三民主義及新 生活運所提倡的四維八德及軍事化精神,目的在去日本化、行中國化。第二次則 是民國 41 年(1952)後為配合反共抗俄的國策需求,在原有的德目中再增加了 傳統儒家強調的五倫觀,目的在藉此鞏固國民黨在臺的統治秩序及領袖崇拜。 到了民國 55 年(1966)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發起,則可視為第三次的變化, 此一時期學校德育在德目的選擇與詮釋上皆與運動中的道德宣傳相互呼應,如: 忠孝德目之強化、五倫秩序之強調、文化復國之訴求以及領袖崇拜之鞏固等,在 黨國威權體制下透過社會運動與學校德育進行社會控制,以型塑出官方的理想公 民形象,充份顯現回歸傳統農業社會以家族倫理為中心的反動性。以上三次的德 育變化大多針對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黨國的政治目的,少針對現代社會、經濟發 i.

(4) 展需求而做調整,調整目的十分狹隘,並且多以黨國道德目標性的灌輸於國民身 上,而忽略了個人的主體性。 最後,動員勘亂時期結束後所做的道德教育課程調整可視為戰後臺灣德教育 的第四次變化。隨著社會風氣開放以及教育鬆綁的提倡,在德目的選擇與詮釋皆 與之前有極大不同,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及道德行為的判斷、批判能力。另外,亦 新增了尊重、民主、自由、公德等現代化工業社會中所必備的人際道德修養,使 臺灣的道德教育漸漸脫離為政治服務的範疇以培育對於道德觀念能夠獨立思 考、批判反思的現代公民為終極目標。. 關鍵詞:德目、道德教育、戰後臺灣、教科書. 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第四節. 研究架構....................................................................................................20. 第二章 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背景......................................................................21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的道德教育........................................................................21 第二節 政府遷臺前中國的道德教育....................................................................32 第三章 中華民國的接收臺灣與新道德教育之實施(1945-1966)........................48 第一節 戰後初期臺灣中小學德育中的德目選擇與詮釋(1945-1949).........48 第二節 反共抗俄時期中小學德育中的德目選擇與詮釋(1949-1966)............64 第四章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的道德宣傳與學校德育內容之調整(1966-1991)..89 第一節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的道德宣傳與德目內容(1966-1975).............89 第二節 國民小學德育中的德目調整與詮釋.......................................................99 第三節 國民中學德育中的德目調整與詮釋.....................................................121 第四節 高級中學德育中的德目調整與詮釋.....................................................143 第五章 結論...................................................................................................................163 參考文獻............................................................................................................................168 附錄一 道德內涵分析表..............................................................................................181. iii.

(6) 表目次. 表 1- 1. 國民學校和國民小學教科書………………………………………………15. 表 1- 2. 初級中學與國民中學教科書………………………………………………17. 表 1- 3. 高級中學教科書……………………………………………………………18. 表 2- 1. 教育敕語道德內涵分析表…………………………………………………23. 表 2- 2. 日治時期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法令…………………………………………24. 表 2- 3. 日治時期公學校教育修身科課程教授方針、要旨………………………25. 表 2- 4. 民國初年教育宗旨之發展…………………………………………………32. 表 2- 5. 民國初年與道德教育相關之教育政策與法令……………………………34. 表 2- 6. 民國元年至民國 37 年(1912-1948)國民教育階段德育課程目標與內 容……………………………………………………………………………35. 表 3- 1. 民國 31 年(1942)與民國 37(1948)年小學課程目標與內容……………50. 表 3- 2. 民國 31 年(1942)和民國 37 年(1948)課程標準德目比較表……………52. 表 3- 3. 民國 37 年(1948)初級中學公民課程目標與內容………………………54. 表 3- 4. 民國 37 年(1948)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公民」課程道德內涵分析表……55. 表 3- 5. 民國 37 年(1948)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目標與內容………………………59. 表 3-6. 民國 37 年(1948)課程標準高級中學「公民」課程道德內涵分析表………59. 表 3- 7. 民國 41 年(1952)與民國 51 年(1962)國民學校公民課程目標與內容…66. 表 3- 8. 民國 51 年(1962)課程標準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課程道德內涵分析 表……………………………………………………………………………67. 表 3- 9. 民國 41 年(1952)與民國 51 年(1962)課程標準德目比較表…………69. 表 3-10 民國 41 年(1952)與民國 51 年(1962)初級中學公民課程目標與內容…73 表 3-11 民國 41 年(1952)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公民」課程道德內涵分析表……74 表 3-12 民國 51 年(1962)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公民」課程道德內涵分析表……75 iv.

(7) 表 3-13 民國 41 年(1952)與民國 51 年(1962)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目標與內 容……………………………………………………………………………80 表 3-14 民國 41 年(1952)課程標準高級中學「公民」課程道德內涵分析表……81 表 3-15 民國 51 年(1962)課程標準高級中學「公民」課程道德內涵分析表……82 表 4- 1. 民國 55 到 76 年(1966-1987)間的道德教育政策與法令………………99. 表 4- 2. 民國 55 年至 76 年(1966-1987)間國家領袖對道德教育的指導………102. 表 4- 3. 民國 57、64 與 82 年(1968、1975 與 1993)國民小學德育課程目標和內 容…………………………………………………………………………103. 表 4- 4. 民國 57 年(1968)課程標準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程道德內涵分析 表…………………………………………………………………………105. 表 4- 5. 民國 64 年(1975)課程標準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程道德內涵分析 表…………………………………………………………………………106. 表 4- 6. 民國 82 年(1993)課程標準國民小學「道德」課程道德內涵分析 表…………………………………………………………………………107. 表 4- 7. 民國 57 年(1968) 、61(1972) 、72(1983)與 83 年(1994)課程標準德 目比較表…………………………………………………………………109. 表 4- 8. 民國 57 年(1968) 、61(1972) 、72(1983)與 83 年(1994)國民中學公 民課程目標與內容………………………………………………………121. 表 4- 9. 民國 57 年(1968)課程標準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道德內涵分析 表…………………………………………………………………………124. 表 4-10 民國 61 年(1972)課程標準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道德內涵分 析表………………………………………………………………………125 表 4-11 民國 72 年(1983)課程標準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道德內涵分 析表………………………………………………………………………126 表 4-12 民國 83 年(1994)課程標準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道德內涵分析. v.

(8) 表…………………………………………………………………………127 表 4-13 民國 57 年(1968)、61(1972)、72(1983)與 83 年(1994)國民中學 「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德目比較表…………………………………128 表 4-14 民國 60 年(1971)、72 年(1983)與 84 年(1995)高級中學公民課程 目標與內容………………………………………………………………144 表 4-15 民國 60 年(1971)課程標準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道德內涵分 析表………………………………………………………………………146 表 4-16 民國 72 年(1983)課程標準高級中學「公民」課程道德內涵分析 表…………………………………………………………………………147 表 4-17 民國 84 年(1995)課程標準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道德內涵分 析表………………………………………………………………………148 表 4-18 民國 51、60、72 與 84 年(1962、1971、1983 與 1995)課程標準高級中 學公民課程課文列表……………………………………………………149. vi.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道德教育係國民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一個國家可透過系統化的道德教 育培育出其所認為應具備何種品德之國民,以符合官方對於理想國民內涵之期 待。一般而言,現代國家主要透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兩種手段來落實道德教 育。社會教育除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外,發起社會運動亦為官方常用手段之一。學 校教育是國家培養或改變國民道德最主要的制度化管道,如:透過課程標準的制 定、德目的規劃與實踐、教材內容的講授等方式來塑造個人與團體共同的道德觀 念與道德規範。 戰後臺灣的道德教育發展主要受兩大德育傳統影響,分別為日治時期與遷臺 前的中華民國。臺灣在日治時期開始實施現代教育制度,臺灣總督府為落實道德 教育,除了利用社會教育之外主要依賴學校教育,透過相關課程尤其是「修身科」 強調國民精神之涵養、從順、誠實以及勤勞四大綱領,把臺灣兒童教育成守規矩、 服從的「好兒童」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在短時 間內中華民國政府在政治上急於去除日本對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之影響及配合 其對臺灣統治上的需要,民國 34-38 年(1945—1949)間,在學校教育方面, 不論是課程標準或是學校教材皆改用中國的版本,目的即透過教育來實施「去日 本化」和以國民黨為主體之「黨國化」,當時臺灣教育之基本方針為「為消滅過 去日據時代所施行殖民地教育政策,而根據中華民國教育宗旨,推行自由民主之 三民主義教育」2。同時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揚民族精神、培養國民道德、訓. 1.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頁 181。 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志稿卷五教育志教育行政篇》(臺北:臺灣省政府,1957), 頁 340。 1.

(10) 練自治能力、增進生活知能等。3由此可看出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的教育政策皆 非常重視國民道德之塑造,且隨著政權的轉移而其內涵有所更動。 民國 38 年(1949)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後,發現原本使用民國 38 年(1949) 制定之課程標準已不符合當時政治上反共抗俄政策與戒嚴時期之特殊環境,因此 在民國 41 年(1952)中學及國民學校皆有課程標準的修正,其中特別針對公民、 國文、歷史、地理四大科目,透過課程之修正來型塑國家所認為優良國民應具備 的特質,亦即國家的理想公民內涵。透過以上三種道德教育中德目的選擇及其詮 釋來探討從戰後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前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以及其與日治時期 和遷臺前中國道德教育之延續和斷裂情況,此為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之一。 民國 55 年(1966)蔣中正於孫中山一0一歲誕辰紀念日發表一精簡的紀念 文,提示「倫理、民主、科學,乃三民主義思想之本質,亦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之基石也」4,宣示三民主義與中華文化的繼承關係進而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希望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內維護法統,對外打擊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大革命。中 華文化復興運動係屬於一個全國性的社會運動,而「文化復興」最重要的目標便 是「培養國民高尚的道德、提高倫理道德,建設社會秩序」,這顯示出國民黨自 「新生活運動」以來對於「秩序」的一貫主張,5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實施過程 亦影響國民中、小學的道德教育內涵之改變,如:民國 72 年(1983)修訂之國 民中學課程標準中公民課程目標的第一項即為「實施以倫理、民主、科學為中心 的公民教育,進而奠定中華文化復興的基礎。」6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目標一 致,顯示此一社會運動對於國家道德教育發展的影響力。究竟此一時期國民黨於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選擇何種德目,如何進行內容的詮釋?其內涵與過去國民黨 所發起的社會運動有何異同?國民黨是否透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來強化官方所. 3.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巿:復文,1984),頁 11。 教育部文化局輯,《中華文化之復興:蔣總統文告暨訓詞》(臺北:教育部文化局,1971), 頁 3。 5 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5),頁 12。 6 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3),頁 33。 2 4.

(11) 建構的道德教育以及其黨國體制、領袖領導?此為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之二。 最後,各級學校在民國 55 年到 80 年(1966-1991)間所做的課程標準修改, 國民小學先有民國 57 年(1968)和民國 64 年(1975)之修訂,其後又有民國 74 年(1985)和民國 78 年(1989)二次課程標準的微幅調整;國民中學有民國 57 年(1968) 、民國 61 年(1972)以及民國 72 年(1983)三次課程標準修改,其後 僅有民國 74 年(1985)的微幅修改,其中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和德目變動不 大;而高中部份則有民國 60 年(1971)和民國 72 年(1983)二次課程標準修訂。 然而,到下一次課程內容全面調整的時間國民小學為民國 82 年(1993) 、國民中 學為民國 83 年(1994) ,也是說在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以前課程標準都沒 有再做大幅度的調整。究竟各級學校道德教育德目之調整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道 德宣傳有無關係?在課文的詮釋上有何特色,是否造成德育的反動?中華文化復 興運動的道德宣傳與德目選擇,在臺灣德育發展究竟有何意義?是否能夠因應正 值社會變遷快速的臺灣社會?此為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之三。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探討戰後臺灣在社會變遷及政治情境的改變歷 程中官方倡導的道德教育之德目及其詮釋內涵。而道德教育內容涵蓋範圍包涵學 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本文將研究範圍鎖定在各階段學校教育中與道德教育最直接 相關的公民課程7,對從戰後初期、反共抗俄階段、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到動 員勘亂時期終止前的臺灣道德教育做一縱向歷史研究分析,了解之間的變化。再 從此一時期各階段學校對道德教育相關之教育政策、課程標準、德目增減及其詮 釋之演變做一橫向歷史研究分析,了解戰後道德教育之內容,進而探究臺灣的道 德教育發展脈絡。. 7. 戰後初期國民學校與初級中學道德教育因課程標準之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如:國民小學的常 識、公民訓練、公民、公民與道德、生活與倫理等;國民中學的公民、公民與道德等,因此為 了書寫方便與避免混淆,本論文皆以「公民課程」來做為以上科目的統稱。 3.

(12)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針對研究的目的與問題,相關研究回顧以時間為分類標準,分為政府遷臺前 中國的道德教育、日治時期道德教育、戰後臺灣道德教育以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四大部份,分別了解過去所做的有關道德教育之研究成果。 一、政府遷臺前中國道德教育研究 政府遷臺前中國道德教育研究相關的專書及論文中屬於通論研究的有楊玉 8. 9. 寶《中國的道德教育現代化》、針對小學階段的有司琦《小學教科書發展史》 、 以教科書為研究材料的有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10與沙 培德、張哲嘉主編《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11,另外此一時期所推行的新生活 運動亦和道德教育有密切關連,相關研究有卓心美〈新生活運動與倫理教育之研 究〉12、關志鋼《新生活運動研究》13、溫波《重建合法性—南昌巿新生活運動研 究(1934-1935)》14等。 楊玉寶《中國的道德教育現代化》係將近代中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置於社會現 代化的大背景中來探察 1912-1966 年國民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發展趨勢,此書針對 教育宗旨、課程存廢及當時的政治發展關係來簡單論述,內容較為簡略不夠深 入,本論文以其研究為基礎,分析此一時期課程標準中的目標及德目增減。 司琦《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共分為上中下三冊,以同治元年至民國八十年小 學教科書為中心,透過教科書史料的提供和教育思潮的演變,來探討小學教科書 的演進歷程。研究內容詳盡但僅限於小學階段,本論文將以此為研究基礎往國中 學、高級中學以及大專院校繼續推展,以全面的角度來分析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 8. 楊玉寶,《中國的道德教育現代化》(吉林省: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司琦,《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臺北:華泰文化,2005)。 10 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福建巿:福州教育,2010)。 11 沙培德、張哲嘉主編,《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12 卓心美,〈新生活運動與倫理教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 13 關志鋼,《新生活運動研究》(深圳巿:海天出版社,1999)。 14 溫波,《重建合法性—南昌巿新生活運動研究(1934-1935)》(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4 9.

(13) 發展脈絡。 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以清末到民初中國近代教科 書為焦點,從知識建構史的視角來探察近代中國文化轉型。沙培德、張哲嘉主編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一書為 2012 年中央研究院所舉辦的第四屆國際漢學 會議論文集,其中沙培德〈敍事與教誨:教科書中的知識傳遞(1902-1937)〉 一文以教科書為樣本來考察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如何透過教科書的敍事方式來 定義「知識」,從而培養出一種認同感,公民教科書為分析對象之一。以上二本 研究皆將重心放在教科書的分析上,本論文在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文本即為戰後臺 灣道德教育的教科書,因此其分析的方法及角度皆可供本論文研究作一借鏡參 考。 卓心美〈新生活運動與倫理教育之研究〉以倫理學的理論來探討新生活運動 的德目、方法、價值及影響,站在讚揚新生活運動的角度來闡釋其內容研究較少 對於新生活運動內容的批判分析。關志鋼《新生活運動研究》認為新生活運動發 動具有濃厚的文化保守主義色彩,與中國固有道德、傳統文化有內在的關聯。其 論述的時間從新生活運動的發起至衰落共十五年的時間,提供本研究了解新生活 運動中道德教育內涵的研究基礎。溫波《重建合法性—南昌巿新生活運動研究 (1934-1935)》分析當近代中國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過程當中,傳統的政治權威 也隨之削弱,但新的政治權威卻並未能形成並代替傳統權威,因此在轉變的過程 中領導者必須要不斷地為新的政治權威提供更多的合法性,而此即為新生活運動 出現的歷史背景,除了運動發起外作者亦針對新生活的理論依據、內容、道德重 建的困境等作一深入分析,提供本研究在分析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學校道德教育 時一個不同的切入觀點。 二、日治時期修身教育研究 本論文主要探討官方在實施道德教育時其所選擇之德目及其詮釋內涵,因此 在日治時期以公學校修身科教科書為研究對象,相關研究中許佩賢〈塑造殖民地. 5.

(14) 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15、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 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16等以公學校教科書為文本分析對 象詳細分析教科書內的具體教育內涵,而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 民特性》17、祝若穎〈台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18、 蔡錦堂〈教育勅語、御真影與修身科教育〉19等人則是從日本如何透過教科書來 塑造理想國民角度分析修身科教科書之內容,蔡錦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 教育及其影響〉20則是將研究重點放在日治時期公學校教育對臺灣人所產生的影 響。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經由分析 日治時期公學校所使用的教科書來探討日本殖民政府如何藉由教育體系灌輸其 意識形態,第三章即探討修身科的教育內涵。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 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文中先簡介了日本小學修身教育與修身 書,再透過公學校規則之內容來闡述修身科之重要性及教授主旨,周婉窈以第二 期公學校修身書針對課文的體裁、教師的教授方式和修身書的內容作了十分深入 的研究,另外亦參考了總督府發行的教科書編纂趣意書(宗旨書)與教師手冊等 材料來分析修身書的四大德目-國民精神之涵養、從順、誠實、勤勞,除此之外 亦有衛生、不迷信、忘私、報恩、公德、公益、博愛以及社會責任等次要德目。 本文以以上研究成果為基礎,整理出日治時期修身科的德目及德目的具體內涵以 做便與戰後臺灣時期做一比較以了解戰後臺灣道德教育之歷史發展脈絡。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第三章以日治時期公學校各 15.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6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 究》第八卷:第二期(2001),頁 1-63。 17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臺灣古籍,2005),頁 115-201。 18 祝若穎,〈台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 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9 蔡錦堂,〈教育勅語、御真影與修身科教育〉,《台灣史學雜誌》第 2 期(2006 年 12 月), 頁 133-166。 20 蔡錦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及其影響〉,《師大臺灣史學報》第 2 期 (2009 ),頁 3-31。 6.

(15) 時期的修身和國語教科書為分析對象,針對「修身科」的法規規定、編纂教科書 原則及對教科書內容來加以分析,了解日本統治者如何透過學校教育來形塑期望 的「公民」。祝若穎〈台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以 歷史研究法來探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理念與發展,以公學校修身書之內容分析 日治時期德育的內涵與同化取向。蔡錦堂〈教育勅語、御真影與修身科教育〉一 文透過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場域中的教育勅語、御真影以及修身科教材三方面來探 究日本如何以中國儒教五倫的家族主義為基礎,透過教育勅語的奉讀、儀式、天 皇、皇后御真影的下賜以及修身科教育內容有關「忠孝」德目之比重及內容之分 析來瞭解日治時期臺灣「國民精神涵養」之內涵。以上二文章皆從同化的角度出 發來探究日治時期的修身教育分析日治時期官方所型塑的「理想公民」形象為 何,與本研究的研究方向與目的相同可供本論文於日治時期道德教育的基礎內容 參考。 蔡錦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及其影響〉先就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 教育的基本內涵做一簡要說明,再以問卷調查針對公學校教育中「國語」、「修 身」 、 「國史」 、 「地理」四個科目輔以口述訪談紀錄以了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教 育對於臺灣人的影響,有關日治時公學校修身教育的基本內涵內容雖較為簡要但 文章中有關問卷調查的部份可供研究者從另一角度瞭解修身教育之內涵及其對 臺灣倫理教育影響。此文章前半段對於公學校修身教育之基本內涵說明亦可成為 本論文之研究基礎。 以上為各學者對於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研究大多以公學校修身科教科 書為研究分析對象,但切入的角度各有不同。本研究將綜合以上各學者對於公學 校修身科教科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整理出日治時期官方所灌輸於台灣人民的 理想倫理道德觀念,以利本文作臺灣日治時期與戰後道德教育內涵之分析比較。 三、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研究 戰後臺灣各教育階段關於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眾多,相關研究中屬於宏觀研. 7.

(16) 究的有李琪明《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21,義務教育階段的有林清江等《我國中 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22、藍順德《公民教育的內涵》23、黃森 泉〈我國小學公民內涵之研究〉24、黃建一《國民小學道德教育》25、黃建一、余 作輝合著《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26、李琪明《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 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27、高健和〈威權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公民教科書之 研究〉28、朱佩恩〈1945-1987 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 29等,高級中學教育階段的有陳光輝〈近百年來我國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 30. 等。 李琪明《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一書第四章則是對於兩岸德育課程、政策、. 發展脈絡之比較分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了解戰後臺灣道德教育之發展,戰 後臺灣由於政治情勢特殊政治意識型態深深的影響著我國的德育內容,此書關於 意識型態與德育內涵之研究可提供研究者許多的研究基礎及理論基礎。 國民中、小學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研究成果亦十分豐富,林清江《我國中小學 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一書主要以問卷調查研究法了解我國在經濟成 長和社會發展急劇變遷過程之中公民教育的內涵是否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藍順 德《公民教育的內涵》一書原為其碩士學位論文〈我國國民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 分析〉31以文獻探討及內容分析法為分析七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中生活與倫理、 21. 李琪明,《兩岸道育與意識型態》(臺北:五南,2001)。 林清江主持研究,《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考核發 展委員會,1980)。 23 藍順德,《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巿:復文圖書出版社,1986)。 24 黃森泉,〈我國小學公民教育內涵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8)。 25 黄建一,《國民小學道德教育》(高雄巿: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 26 黃建一、余作輝合著,《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巿:師大書苑,1996)。 27 李琪明,《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臺北巿:師大書苑, 2000)。 28 高健和,〈威權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公民教科書之研究(1952-1989)〉(臺北:淡江大學歷史 學系碩士論文,2006)。 29 朱佩恩,〈1945-1987 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2009)。 30 陳光輝,〈近百年來我國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 11 卷 第 3 期(1994),頁 109-170。 31 藍順德〈我國國民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8 22.

(17) 社會、健康教育、國語以及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健康教育、國文等學科,以道 德、法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六個學術範疇為基準,目的在了解現行公 民教育之內涵重心以做為日後設計課程編輯教材時之參考。黃森泉〈我國小學公 民內涵之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小學教師對公民教育課程內涵的看法,以 七十六學年度國小教科書為主要分析對象並透過問卷的分析來對當時的公民教 育做出建議。黃建一《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一書透過對於國民小學德育的理論、 內涵、教學策略、實踐等方面對於我國德育概況之述明以及檢討,有助於研究者 了解民國七十年代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實際情形。黃建一、余作輝合著《國民小 學道德課程與教學》一書鑑於民國 82 年 9 月教育部修正發布新的「國民小學課 程標準」,此次的課程標準修訂在臺灣社會解嚴之後,修正內容顯示了解嚴前後 的差異。第三章對民國 64 年舊課程標準與新修訂之課程標準作一深入的課程目 標比較與分析,第四章則針對德目及其所相對的課文作內容之分析,對於本研究 欲了解德目變遷之歷程提供許多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之基礎。 以上有關國民中小學公民課程的研究大多將重點放在教科書的內容分析來 作為課程的檢討與改進,而本文則是以教科書中的德目選擇與詮釋作為研究重心 來了解不同時期所重視的道德教育內容之意義及演變歷程。 李琪明《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以德懷術 為研究方法,邀請二十位學者專家與教師進行問卷研究,透過道德教育目標、道 德內涵分類以及道德發展層次三層面建構出我國理想倫理課程目標與內容重 點。本研究在分析教科書時,將以《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 育課程研究》中第三章的道德內涵分析表來做為研究基礎並加以修改,將道德類 別分為個人道德、偶性道德、公共道德與公民知識四類,詳細的分析方式將於本 研究第二章中詳細說明。 高健和〈威權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公民教科書之研究(1952-1989)〉將臺灣. 1985)。 9.

(18) 威權時期中四次修訂初等教育課程標準所編定之「公民科」教科書來做分析,史 料使用除了教科書外亦使用教育相關的雜誌內容來了解當時教師的教學心得以 及學校實施教學的實際情況。在課文內容分析上雖有分不同階段並列出每一階段 德目的變化,但未詳細探討德目增減的變化及其詮釋方式,而本論文則是以德目 為分析主軸,深入分析不同學習階段及不同時期課程標準下德目之增減以及其在 課文中的詮釋。 朱佩恩〈1945-1987 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一文 主要探討國民政府遷臺後如何透過公民教育來鞏固政權,並有效的達成社會控制 與政權統治的目標。在教科書分析上僅概括的整理出不同時期公民教科書內容的 特色並擷取部份課文作為例證,在內容分析上稍嫌不足,本研究將詳細比較每一 次課程標準調整下,不同或相同德目的增減及其在教科書中的詮釋內容,以期能 更加釐清不同時期中道德教育的具體變化及其產生變化的背景因素。 陳光輝〈近百年來我國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一文從清末中學堂的修身 科到民國 84 年所制定的課程標準,簡要述明不同時期課程修訂之背景、課程目 標及內容來呈現百年來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發展的歷程及展望,此文章雖非針對公 民課程中的道德教育部份,但提供研究者清楚高中公民課程的發展脈絡,可做為 本研究之基礎知識。 以上專書、論文雖皆有對戰後臺灣國民中小學公民教育課程內涵做討論,但 公民課程範圍包含政治、經濟、道德、社會、文化等,本論文主要將研究重點放 在道德部份探討。目的在分析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歷程及不同時期對於德目的調 整及詮釋,且以上研究大多僅專注在某一學習階段,如:國民小學、國民中學, 抑或是僅研究某一、二次課程標準內容之分析,較無全面性、脈絡性的分析戰後 臺灣道德教育內涵與德目改變之關係。本論文希望可以補足這方面研究之不足, 拉長研究時間及研究範圍以匯整並比較出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意義和特 色。. 10.

(19) 四、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有關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相關研究,早期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的 宣傳出版品以及運動參與者的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精神、內涵及推行事項的介紹 性著作,32而學者的相關研究有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 --知識社會學的分析〉33、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34、 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35以及林果顯《「中華文化復 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36等。 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 以文化霸權、知識與權力之關係及意識形態等概念,探究國民黨在面對不同歷史 社會情境時,如何透過社會運動中的文化與道德來建構其知識體系,以達鞏固政 權之目的並歸納出其反應規則。在研究內容中雖對於學校教育無探討分析,但其 內容及分析角度及結果可供研究者做一參考。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主要探討國民黨如何於 戰後透過文化建構形成臺灣的中國化進而使臺灣居民面臨文化以及國民認同的 問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便是作者於 1949-4979 年間所選擇的一個觀察點,探討 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是如何用不同管道將其文化意識推廣傳播到國民身上,但在 教育內容方面無探討分析。 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透過大量蒐集整理的一 手史料,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各委員會議記錄、文復會 編著的相關出版品等,37詳細敍述文復會組織之內容及流變以及中華文化復興運 32. 詳見參考文獻。. 33. 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 (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新竹巿: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2)。 35 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5)。 36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 (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37 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頁 192-212。 11 34.

(20) 動之內容介紹。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臺灣公民教育之關連, 此論文第三章「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內涵可做為本論文研究此時期國家所推廣 的道德倫理政策之研究基礎。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 的建立與轉變》一書原為作者於 2001 年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透 過文復會的工作報告與會議紀錄為基礎,來建構出文化復興的樣貌,並將研究重 點放在持續性的流變過程。本研究將透過林果顯所整理之文復會工作報告及會議 紀錄為基礎來分析、整理在文復運動中國家所塑造的理想生活規範與國民形象, 以作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各級學校道德教育關連之探究。 以上研究大多以社會運動的角度來分析國家如何透過文化霸權、知識與權力 來推廣其倫理政策進而鞏固其政權之正當性,而本研究則將社會運動與學校教育 做一連結,探討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社會運動在學校教育的落實。. 12.

(2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口述歷史、比較研究法以及社會科 學研究方法等,本文主要使用的是文獻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 一、文獻分析法 本文所用文獻資料,除了前述學界成果之外,同時特別注重原始史料之應 用。在道德教育部份,蒐集從戰後以來臺灣道德教育的相關政策、法令、大專院 校、高中、國中、國小課程標準、課本、論文等資料加以整理並綜合分析,了解 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道德教育發展歷程,本論文所使用的資料包括: (一)檔案 教育部和前臺灣省教育廳出版《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38、 《臺 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教育篇》39、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行 政長官公署時期》40、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41、多賀秋五郎《近 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清末篇》42、《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篇》43等,詳細記 載教育制度、教育行政、教學及課程、重要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法令的發展與演變。 (二)政府出版品:為政府機關發行之文獻,或為專書或刊物,記載政府政策、 施政重點和概況,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臺灣一年來之教育》44、 《十年來的臺灣教育》45、 《進展中的臺灣教育》46、 《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 38.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 (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84)。 39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84)。 40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北縣:國史館,1996)。 41 國史館教育志纂委員會,《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臺北:國史館,1990)。 42 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清末篇》(東京:日本圖書,2006)。 43 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篇》(東京:日本圖書,2006)。 4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臺灣一年來之教育》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1946)。 45 臺灣省教育廳編,《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55)。 46 臺灣省教育廳編,《進展中的臺灣教育》(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6)。 13.

(22) 告. 教育部門報告彙編》47、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志》48、吳相湘、劉紹唐主編《第 一次中國教育年鑑》49、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50、《中 華民國第三次教育年鑑》51等 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部份,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出版了許多書 籍、刊物,目的在推廣中華文化復興的理念,如:《中華文化復興論叢》52、《總 統蔣公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十周年紀念專輯》53、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 會出版圖書目錄》54、1968 年發刊至 1987 年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55等等,皆 可視為了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一手史料,另外蔣中正等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論文集》56、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57、教育部文化局輯《中 58. 華文化之復興 : 蔣總統文告暨訓詞》 、谷鳯翔等著《現代建設與中華文化復興 運動》59、王壽南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60等,內容大多為政策的宣導以及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宣傳,可供研究者整理出該運動所強調的德目及其詮釋內 涵。 (三)各級學校課程標準 分析臺灣在戰後,特別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前後與運動期間,各級學校(高. 47.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 教育部門報告彙編》(臺中縣:臺灣 省政府教育廳,1976)。 48 周何總編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志》(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 49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第一次教育年鑑》(臺北:傳記文學,1971)。 50 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教育年鑑》(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51 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第三次教育年鑑》(臺北:正中,1957)。 52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華文化復興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 會,1969)。 53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總統蔣公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十週年紀念專輯》 (臺北: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8)。 5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出版圖書目錄》(臺北: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4)。 5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68-1986)。 56 蔣中正等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論文集》(臺北:僑務委員會,1967)。 57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臺北:幼獅,1968)。 58 教育部文化局輯,《中華文化之復興 : 蔣總統文告暨訓詞》(臺北:教育部文化局,1970)。 59 谷鳯翔等同著,《現代建設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78)。 60 王壽南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 14.

(23) 級中學、國民中學、國民小學等)數次修改幅度較大的課程標準中對於高級中學 的公民、國民中學的公民與道德以及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等科目之課程目標、教 材綱要、德目選擇、道德詮釋等做一詳細的內容比較及發展脈絡分析。61 (四)各級學校道德教育教科書 本研究透過上述每一課程標準所制定出的德育教科書,詳細透過文本來分析 德目的增減以及其在課文中如何詮釋,並以道德內涵分析表(詳見附錄一)的量 化分析來輔助了解各階段教教科書內涵,就德目在課文中出現的頻率高低或有無 看出不同時期對於不同道德內涵的重視程度。透過分析了解每一階段道德教育的 特色及異同,並將不同時期所強調的道德觀念做一分析比較,以整理出戰後臺灣 道德教育的意義與特色。 本論文所使用的各級學校教科書年代及版本以表格方式分列如下: 表 1-1. 國民學校和國民小學教科書. 課程名稱. 使用年級. 本論文所使用版本. 出版社. 國民學校公民課本 高. 五年級上學期. 民國 49 年(1960)8 月修訂. 國立編譯館. 級第一冊暫用本 國民學校公民課本 高. 五年級下學期. 級第二冊暫用本 國民學校公民課本 高. 六年級上學期. 級第三冊暫用本 國民學校公民課本 高. 民國 41. 暫用本. 年(1952). 民國 50 年(1961)1 月修訂. 國民課程. 暫用本. 標準. 民國 50 年(1961)1 月修訂 暫用本. 六年級下學期. 級第四冊暫用本 國民學校公民訓練教材. 課程標準. 民國 49 年(1960)8 月修訂 暫用本. 六年級下學期. 民國 48 年(1959)2 月初版. 臺灣省教育 會. 國民學校 公民與道德. 五年級上學期. 高級第一冊暫用本 國民學校 公民與道德. 五年級下學期. 高級第二冊暫用本 國民學校 公民與道德. 六年級上學期. 高級第三冊暫用本 國民學校 公民與道德. 61. 民國 57 年(1968)8 月修訂. 民國 51. 暫用本. 年(1962). 民國 58 年(1969)1 月修訌. 國民學校. 暫用本. 課程標準. 民國 57 年(1968)8 月修訂 暫用本. 六年級下學期. 國立編譯館. 民國 58 年(1968)1 月修訂. 各時期各階段學校課程標準列於參考文獻中。 15.

(24) 高級第四冊暫用本 國民小學. 生活與倫理. 暫用本 一年級上學期. 民國 57 年(1968)8 月初版. 國立編譯館. 第一冊 國民小學. 年(1968) 生活與倫理. 一年級下學期. 國民小學. 民國 58 年(1969)1 月初版. 暫行課程. 第二冊 國民小學. 民國 57. 生活與倫理. 二年級上學期. 民國 58 年(1969)8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二年級下學期. 民國 59 年(1970)1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三年級上學期. 民國 58 年(1969)8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三年級下學期. 民國 59 年(1970)1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四年級上學期. 民國 58 年(1969)8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四年級下學期. 民國 59 年(1970)1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五年級上學期. 民國 58 年(1969)8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五年級下學期. 民國 59 年(1970)1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六年級上學期. 民國 58 年(1969)8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六年級下學期. 民國 59 年(1970)1 月初版. 生活與倫理. 四年級上學期. 民國 74 年(1985)8 月修訂. 標準. 第三冊 國民小學 第四冊 國民小學 第五冊 國民小學 第六冊 國民小學 第七冊 國民小學 第八冊 國民小學 第九冊 國民小學 第十冊 國民小學 第十一冊 國民小學 第十二冊 國民小學 第一冊 國民小學. 生活與倫理. 四年級下學期. 第二冊 國民小學. 生活與倫理. 五年級上學期. 第三冊 國民小學. 生活與倫理. 五年級下學期. 生活與倫理. 六年級上學期. 年(1975). 民國 75 年(1986)1 月修訂. 國民小學. 四版. 課程標準. 民國 74 年(1985)8 月修訂. 民國 75 年(1986)1 月修訂. 民國 74 年(1985)8 月修訂 四版. 生活與倫理. 六年級下學期. 第六冊 國民小學. 四版. 四版. 第五冊 國民小學. 民國 64. 四版. 第四冊 國民小學. 國立編譯館. 民國 75 年(1986)1 月修訂 四版. 道德. 四年級上學期. 民國 89 年(2000)7 月二版 16. 康軒文教事. 民國 82.

(25) 第七冊 國民小學. 業 道德. 四年級下學期. 國民小學. 民國 90 年(2001)2 月二版. 課程標準. 第八冊 國民小學. 年(1993). 道德. 五年級上學期. 民國 91 年(2002)7 月二版. 道德. 五年級下學期. 民國 91 年(2002)2 月二版. 道德. 六年級上學期. 民國 91 年(2002)7 月二版. 道德. 六年級下學期. 民國 91 年(2002)2 月二版. 第九冊 國民小學 第十冊 國民小學 第十一冊 國民小學 第十二冊. 表 1-2 課程名稱. 初級中學與國民中學教科書. 使用年級. 本論文所使用版本. 出版社. 課程標準. 初中公民第一冊. 初中一年級. 民國 40 年(1951)8 月台初版. 世界書局. 民國 37 年. 初中公民第二冊. 初中二年級. 民國 40 年(1951)9 月台一版. 中華書局. (1948)中. 初中公民第三冊. 初中三年級. 民國 40 年(1951)8 月台一版. 中華書局. 學程標準. 初中公民第一冊. 初中一年級. 民國 42 年(1953)8 月初版. 中學標準. 民國 41 年. 初中公民第二冊. 初中二年級. 民國 44 年(1955)8 月初版. 教科書公. (1952)中. 初中公民第三冊. 初中三年級. 民國 43 年(1954)8 月初版. 民科編輯. 學課程標. 委員會. 準. 初級中學公民第一冊. 初中一年級. 民國 55 年(1966)8 月四版. 中學標準. 民國 51 年. 初級中學公民第二冊. 初中二年級. 民國 56 年(1967)8 月四版. 教科書公. (1962)中. 初級中學公民第三冊. 初中三年級. 民國 57 年(1968)8 月四版. 民科編輯. 學課程標. 委員會. 準. 國立編譯. 民國 57 年. 館. (1968)國.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一上學期. 民國 57 年(1968)8 月初版. 第一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一下學期. 民中學暫. 民國 57 年(1968)12 月初版. 行課程標. 第二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二上學期. 民國 59 年(1970)8 月再版. 國二下學期. 民國 60 年(1971)1 月再版. 國三上學期. 民國 59 年(1970)8 月初版. 國三下學期. 民國 60 年(1971)1 月初版. 國一上學期. 民國 70 年(1981)8 月改編三. 準. 第三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第四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第五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第六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17. 國立編譯. 民國 61 年.

(26) 第一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版 國一下學期. 第二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二上學期. 第三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1972)國. 民國 70 年(1981)1 月改編再. 民中學課. 版. 程標準. 民國 70 年(1981)8 月改編再 版. 國二下學期. 第四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館. 民國 70 年(1981)1 月改編初 版. 國三上學期. 民國 68 年(1979)8 月五版. 國三下學期. 民國 71 年(1982)1 月改編初. 第五冊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第六冊. 版.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一年級. 第一冊. 上學期.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一年級. 第二冊. 下學期.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二年級. 第三冊. 上學期.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二年級. 第四冊. 上學期.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三年級. 第五冊. 上學期.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三年級. 第六冊. 下學期. 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 國中一年級. 民國 74 年(1985)8 月修訂本. 國立編譯. 民國 72 年. 館. (1983)國 民中學課. 民國 74 年(1985)1 月試用本. 程標準. 會篇)全一冊. 民國 74 年(1985)8 月試用本. 民國 75 年(1986)1 月試用本. 民國 76 年(1987)8 月修訂本. 民國 77 年(1988)1 月修訂本. 民國 90 年(2001)8 月正式本. 國立編譯. 民國 83 年. 再版三刷. 館. (1994)國.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二年級. 民國 90 年(2001)8 月正式本. 民中學課. 第一冊. 上學期. 再版二刷. 程標準.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二年級. 民國 91 年(2002)1 月正式本. 第二冊. 下學期. 再版二刷.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三年級. 民國 90 年(2001)8 月正式本. 第三冊. 上學期. 再版二刷.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國中三年級. 民國 91 年(2002)1 月正式本. 第四冊. 下學期. 初版二刷. 表 1-3. 高級中學教科書. 課程名稱. 使用年級. 本論文所使用版本. 出版社. 課程標準. 高中公民上冊. 高中二年級. 民國 39 年(1950)7 月台初版. 正中書局. 民國 37 年. 高中公民下冊. 高中三年級. 民國 41 年(1951)10 月台三版 18. (1948)中.

(27) 學程標準 高中公民上冊. 高中公民下冊. 高中公民上冊 高中公民下冊. 高中二年級. 高中三年級. 高中二年級 高中三年級.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一. 高中一年級. 冊. 上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二. 高中一年級. 冊. 下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三. 高中二年級. 冊. 上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四. 高中二年級. 冊. 下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一. 高中一年級. 冊. 上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二. 高中一年級. 冊. 下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三. 高中二年級. 冊. 上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四. 高中二年級. 冊. 下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一. 高中二年級. 冊. 上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二. 高中二年級. 冊. 下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三. 高中三年級. 冊. 上學期. 高級中學 公民 第四. 高中三年級. 冊. 下學期. 民國 46 年(1957)8 月改編本. 中學標準. 民國 41 年. 初版. 教科書公. (1952)中. 民國 47 年(1958)8 月改編本. 民科編輯. 學課程標. 初版. 委員會. 準. 民國 54 年(1965)8 月三版. 中學標準. 民國 51 年. 教科書公. (1962)中. 民科編輯. 學課程標. 委員會. 準. 國立編譯. 民國 60 年. 館. (1971)高. 民國 55 年(1966)8 月三版. 民國 64 年(1975)8 月五版. 級中學課. 民國 65 年(1976)1 月五版. 程標準 民國 65 年(1976)8 月五版. 民國 66 年(1977)1 月五版. 民國 73 年(1984)8 月初版. 國立編譯. 民國 72 年. 館. (1983)高 級中學課. 民國 74 年(1985)1 月初版. 程標準 民國 74 年(1985)8 月初版. 民國 75 年(1986)1 月初版. 民國 90 年(2001)8 月初版. 民國 91 年(2002)2 月初版. 三民書局. 民國 84 年. 股份有限. (1995)高. 公司. 級中學課 程標準. 民國 90 年(2001)8 月初版. 民國 91 年(2002)2 月初版. 三、比較研究法 將資料加以比較或對照分析,詳細比較各時期臺灣道德教育政策、課程標 準、德目選擇及詮釋之異同,歸納出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發展的脈絡及特色。 19.

(2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除緒論和結論外,正文共分三章。第二章為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 背景,以日治臺灣時期公學校的修身教育以及政府遷臺前國民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為分析重心,透過教育政策的演變、課程標準的制訂以及德目選擇與詮釋來了解 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二大發展背景。 第三章為戰後中華民國的接收臺灣與新道德教育之實施,依照研究時間可分 為二節。一為戰後初期(1945-1949)實行日本化行中國化政策所做的德育選擇, 第二則是在反共抗俄基本國策下所做的德育調整(1949-1966) ,文中以國民學校、 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的道德教育發展為分析重心,透過教育政策的演變、課程標 準的制訂以及課文內容對於德目的選擇與詮釋來了解此一時期臺灣德育發展特 色,並與日治時期、政府遷臺前中國的德育內涵做一比較分析。 第四章則以戰後臺灣規模最大且歷時最久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為研究對 象。第一節先了解此一運動產生的背景及運動所選擇的德目與道德宣傳內容,分 析政府當局在此一社會運動中所欲塑造的理想公民形象為何,做為分析第二到四 節學校德育內涵的基礎,再分別以國民小學、國民中學以及高級中學在中華文化 復興運動推行期間到動員勘亂時期結束後的德育政策、課程標準、德目選擇以及 德目在課文中的詮釋加以分析整理,了解在中華文化復運動與學校德育的互動關 係,以及此一時期德目的調整與詮釋有何特色與意義。 最後透過以上不同時期對於德育的分析整理,了解戰後臺灣德育發展的脈絡 及其特色。. 20.

(29) 第二章 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背景. 戰後臺灣的道德教育發展主要受到兩大德育傳統影響,分別為日治時期與政 府遷臺中國的道德教育,而此二時期與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關係係屬延續抑或是 斷裂,德育的內涵有何異同,以下透過教育政策與法令、學校教育的德育內涵兩 部份來加以探討分析。.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的道德教育. 日治時期,日本以國家強大的行政力量推展主旨明確的國家認同教育,以教 育為手段灌輸台灣人忠君愛國的觀念,透過教育政策之調整、教育法規之制定以 及德育課程之內涵三方面加以貫徹。以下就日治時期公學校教育中為道德教育所 設之「修身科」,從教育政策和法規、德育課程標準與課程內容三方面來瞭解日 治時期道德教育之發展。 一、教育政策與法規 (一)教育政策之演變 日治時期的教育政策大致以法令頒布作為分期之標竿,所頒布之教育法令即 代表當時殖民統治政策之方針,也反映出日本政府之政治目的。 臺灣總督府為因應統治語言溝通之需要,於 1896 年頒布「國語傳習所規則」 設立國語傳習所以為未來的教育設施做預先準備。到了 1898 年「台灣公學校規 則」頒布,台灣總督府以六年制的公學校,取代前一期之國語傳習所,目的在使 台胞熟悉日語,養成日本的國民性格,從此公學校成為日本政府推展同化教育之 最重要機關。其後鑒於台灣知識份子的自覺意識抬頭及世界民族自決思潮之影 響,自西元 1919 年開始,台灣由文官總督統治,並頒布屬於台灣本地人之教育 法案-「台灣教育法」,此乃台灣教育制度進入制度化之始,健全了台灣之教育 制度。西元 1922 年總督府以勒令第二十號全面修正之「改正台灣教育令」廢除 21.

(30) 了台灣人與日本人在教育上之區別政策,台灣之教育制度由日台雙軌制變成日台 一體單軌制,目的在透過同化政策將台日融為一體。而後至 1930 年代之後的皇 民化政策更進一步廢除公學校的漢文課程、軍人進駐學校、教科書亦出現更強烈 的國家認同。日本期望透過殖民教育達成皇民化之目標,使台灣人民誓死效忠日 本皇國,成為忠貞的日本臣民。最後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影響下,總督府迅速改變 將台灣視為外地的看法,全面建設台灣為準日本本土,在教育制度上由之前的普 及國語至同化政策,進一步實施更強硬的皇民化政策。1941 年頒佈的「國民學 校令」為一重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有三大特色:1.強化初等教育,取消日台分 軌學制,將小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為國民學校,奠定皇民化教育之基礎;2.配合 日本戰時學制改革,修正中等以上教育諸法令,如:縮短修業年限以因應戰時人 力不足之問題;3.修改台灣師範教育制度,以適應國民學校教育之需。1 (二)教育法規之制定 在教育法規的制定上,主要以教育敕令、基礎教育階段教育主旨為此一時期 的教育最高規範,其內含許多對道德教育的實施的指導原則,分述如下: 1.教育敕語 日本於明治 23 年(1890)年的「教育敕語」,為其後教育萬般(教育理念、 目的等)的基準,為了解日治時期台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亦為日治時期 台灣官方所重視的倫理道德內涵之重要參考。 「教育敕令」最早為 1897 年乃木希典總督招集附屬學校及各國語傳習所長 及首席教諭親授「教育敕語」謄本。於 1919 年「台灣教育令」中規定「教育基 於教育敕語之旨趣,以育成忠良國民為目的」,揭示了在台灣的台灣人教育亦適 用「教育敕語」的基本精神。最頻繁使用的場合為校長在祝祭日時捧讀「教育敕 語」以及由總督府發行之修身書於卷四開始在修身書卷首揭載「教育敕語」,並 將「教育敕語」中提示的德目配列在卷五、卷六的修身書中,由此可知日治時期. 1. 曾素秋,〈日治時期臺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頁 65-75。 22.

(31) 對於「教育敕語」之重視。2 在教育敕語的使用上,日本以儒家思想之忠孝觀念作為對教育敕語之包裝, 並加入遵守憲法的近代理念,以下為祝若穎〈台灣日治時期公學修身科之德育與 同化的取向研究〉中所翻譯的教育敕語漢譯文以及教育敕語與儒學思想關係之整 理:3 1 教育敕語漢譯文 ○. 朕惟我 皇祖 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 世濟厥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矣。爾臣民孝于父母。 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啓發智能。 成就德器。推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 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不獨為朕之忠良臣民。亦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斯道 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所宜俱遵守。通之古今不謬。施之中外不 悖。朕與爾臣民。拳拳服膺。庶無咸一其德。 2 教育敕令內容 ○. 分為個人修養、家庭倫理以及國家關係三大類,表列如下: 表 2-1. 教育敕語道德內涵分析表. 儒家思想 個人修養. 家庭倫理. 國家關係. 教育敕語. 內涵. 恭儉持已. 恭敬、節儉. 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 智能. 成就德器. 德行. 孝于父母. 孝悌. 友于兄弟. 友愛. 夫婦相和. 和睦. 重國憲遵國法. 守法. 義勇奉公. 忠義. 扶翼皇運 朕之忠良臣民. 資料來源:祝若穎, 〈台灣日治時期公學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 ,嘉義. 2.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頁 32-37。. 3. 祝若穎,〈臺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 (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頁 22-23。 23.

(32) 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 22-23。 2.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法令 由於基礎教育階段之教育對於一般人民較為普及且影響較大,因此以下聚焦 於教育法令中所規定國語傳習所、公學校而至後期的國民學校之教育主旨條列整 理如下,並藉此分析、瞭解日治時期官方所重視的道德教育內涵。 表 2-2. 日治時期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法令. 時間. 法令. 教育主旨. 意義. 1896. 國語傳習. 第 1 條:「教授本島人國語,以資日. 年. 所規則. 常生活之用,並養成本國精神。」. 時的教育規劃者對於國民應. (府令第. 第 13 條: 「本所以國語傳習為本旨,. 有的道德內涵已有明確的規. 15 號). 必須經常留意道德的教訓及智能的. 範及要求。. 啟發。道德的教訓以尊皇室,愛本. 1.. 2.. 由此規則內容可以推斷出當. 雖國語傳習所規定之科目並. 國,重人倫,養成本國精神為旨;. 無修身科,但從教育主旨可以. 智能的啟發以獲得立世營業必須的. 看出除了語言教育外,國語傳. 知識技能為旨。」. 習所也擔負著培養國民精神 的任務。. 1989. 台灣公學. 第 1 條:「公學校以對本島人子弟施. 將施德教放於規則的第一條第一. 年. 校規則. 德教、授實學,以養成國民性格,. 項可看出日本政府對於德教的重. (府令第. 同時使精通國語為本旨。」. 視性。. 78 號) 1904. 台灣公學. 第 1 條:「公學校以對本島兒童教國. 對於教國語、施德教及養成國民性. 年. 校規則改. 語、施德育,養成國民性格,並授. 格三項教育重點之重要性有所更. 正(府令. 生活必須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 動。. 第 24 號) 1912. 台灣公學. 第 1 條:「公學校以對本島人兒童教. 增加了留意身體發達這一項,與國. 年. 校規則改. 國語、施德育,養成國民性格,並. 語、德教和實學同等重要。. 正(府令. 留意身體發達,授以生活必須之普. 第 40 號). 通知識技能為本旨。」. 1919. 台灣教育. 第 2 條:「教育應基於教育敕語之旨. 年. 令(敕令. 趣,育成忠良之國民為本義。」. 第 1 號). 第 5 條:「普通教育以留意身體發 達,施德育,授普通知識技能,涵. 1.. 為日本政府對殖民地台灣最 初明文化的教育基本法。. 2.. 強調教育敕令對於教育之重 要性. 養國民之性格,普及國語為目的。」 1922. 新台灣教. 第 4 條:「公學校以留意兒童之身體 24. 一再強調透過教育來涵養國民之.

(33) 年. 育令. 發達,施德育,授生活必須之普通. 性格. (敕令第. 知識技能,涵養國民之性格,使習. 20 號). 得國語為目的。」. 1941. 國民學校. 第 1 條:「國民學校基於皇國之道施. 年. 令. 初等普通教育,以國民之基礎鍊成. 識,對台灣人民灌輸戰時體制. 目的。」. 的意識型態。. 1.. 2.. 以教育方面來提高皇民化意. 特別強調天皇與國家地位之 思想,同化教育意味濃厚。. 資料來源: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頁 32-37、祝若穎,〈台灣 日治時期公學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 33-63。 透過以上教育法令教育主旨之整理,施德教、教國語以及養成國民性格皆為 日治時期的教育重點,而在 1919 年臺灣教育令中則新增了教育敕語以及將養成 忠良之國民為教育目標,與內地延長主義的統治理念相互配合,而到了 1941 年 因受中日戰爭爆發以及珍珠港事變發生之影響,台灣隨著日本進入國家總力戰體 制,反映在國民學校令中增加了皇國名稱,強調天皇與國家之連結。 二、課程標準 誠如西元 1989 年台灣公學校規則第 1 條所述: 「公學校以對本島人子弟施德 教、授實學,以養成國民性格,同時使精通國語為本旨」。將「施德教」為公學 校教育的首要目標,修身科也成為公學校道德教育實施的具體科目。到了國民學 校時期才將國語、修身、歷史以及地理合併為國民科。以下就修身科之教授方針、 教授要旨之制定來了解日治時期官方所重視的道德價值內涵。 表 2-3 時間. 法令. 日治時期公學校教育修身科課程教授方針、要旨. 修身科教授方針. 修身科教授要旨. 1898. 台灣公. 第 9 條:「施以德教時, 第 10 條: 「修身科為教授人倫實踐. 年. 學校規. 注意身為人必須之德義. 之方法,使嫻熟日常之禮儀作法,. 則(府令. 的教訓,且身為國民之. 並授教育敕語之大意及本島民應. 第 78 號) 必要性格之陶治。」. 意義 1.. 強調修身科中對於國 民之愛國心之培養. 2.. 強調人倫實踐(即一. 遵守的重要諸制度之大要。. 般道德規範)及日常. 教授修身應於所定的教授時間,教. 禮儀之培養,重視行.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依據性平法第 17 條第 2 項規定:

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以上、65 歲以下,

1.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年滿 20 歲以上,65

1.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以上、65

一、 本人報名參加臺中市外埔區外埔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107 學年度第 1 學期代理 教保員甄試,無下列情事:. (一)教師法第 14 條第

29 太虛: 〈議印度之佛教〉 (民國 31 年 10 月) , 《太虛大師全書》 ,第 25 冊,雜藏,書評,一 六,頁 48-49。.. 30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