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高階心智理論相關研究

在次級錯誤信念方面,Baron-Cohen(1989)首次以自閉症為受試,瞭解其在次級錯誤 信念上的能力,採用的是 Perner 等(1985)的標準化次級錯誤信念題型(表 2-7),發現通過 初級錯誤信念測驗的自閉症受試者中不到十分之一能正確回答次級信念問題。

Ozonoff,Pennington 與 Rogers(1991)的研究亦採用 Perner 等(1985)的標準化題型,

發現高功能自閉症的受試者在次級錯誤信念上的表現比控制組差,這項研究結果和 Bowler(1992)的研究以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為受試的結果是一樣的,不過 Bowler 的研究中發現:亞斯伯格症受試者或許有能力通過此測驗,但他們在回答確認問 題時較無法提及心智狀態的差異性。

表 2-7 Ice Cream Man 測驗(次級錯誤信念)

John 與 Mary 在公園裡玩時,看見賣冰淇淋的人往公園裡走過來。

John 想要買冰淇淋,但是他沒有錢,賣冰淇淋的人告訴 John 說:「你可以回家拿 錢,我一整個下午都會在公園裡」。

然後,John 回家拿錢了。

不久,賣冰淇淋的人改變了心意並決定到學校賣冰淇淋。

Mary 知道賣冰淇淋的人改變了他的心意,也知道 John 並不知道賣冰淇淋的人改變 心意(因為 John 已經回家了)。

賣冰淇淋的人往學校出發的路上,經過 John 的家門口,John 看到了賣冰淇淋的人 並問他要到哪裡去?賣冰淇淋的人告訴 John 他要到學校去賣冰淇淋。

此時,Mary 仍在公園裡玩,所以她並不知道賣冰淇淋的人告訴 John 他的去處。

之後,Mary 離開公園並前往 John 的家中。

John 的媽嗎告訴 Mary 說:John 已經去買冰淇淋了。

整個故事中,受試會被問到幾個提示問題(prompt question)以幫助受試對故事的 瞭解。

提示問題:a.賣冰淇淋的人告訴 John 他整個下午會在那裡?

b.賣冰淇淋的人說他要到哪兒去?

c.John 有聽到他說的話嗎?

d.賣冰淇淋的人告訴 John 他將要到哪兒去?

e.Mary 知道賣冰淇淋的人和 John 說的話嗎?

信念問題(Belief Question):Mary 認為 John 會到哪裡去買冰淇淋呢?

確認問題(Justification Question):為什麼呢?

真實問題(Reality Question):John 實際上去哪兒去買冰淇淋呢?

記憶問題(Memory Question):一開始的時候,賣冰淇淋的人在那裡呢?

(引自 Bauminger & Kasari,1999,P83)

透過受試回答的確認問題(對信念問題的解釋),可瞭解到受試是否具備分辨自己 和他人之間差異性的能力,即受試是否能站在 Mary 的觀點看事情。「確認問題」能測 驗出受試的次級錯誤信念,因為受試者必須能推論 Mary 認為 John 認為賣冰淇淋的人 還在公園裡(即受試能瞭解 A 解釋 B 認為 C 的想法),所以,Mary 認為 John 會到公 園裡去買冰淇淋(正確回答信念問題)。

回答「真實問題」的目的,在於確認兒童是否了解整個故事的發展。

「記憶問題」的回答,能使實驗者瞭解受試所回答的「信念問題」裡不正確的答案 並不是因為缺乏記憶所致。

Sullivan,Zaitchik 與 Tager-Flusberg(1994)修正 Perner(1985)設計的次級錯誤信念題 型,在故事的長度、形式和複雜性方面做了修改(如表 2-8),同樣也需受試者回答一些控 制式問題來確認受試瞭解文章架構得以回答問題,Sullivan 等人(1994)發現:絕大部分學 齡前的受試者能正確回答並確認次級信念問題。這項研究發現:歸因次級錯誤信念不需 涉及任何認知改變的過程,但需具備完善的訊息處理能力,包含:語文能力、記憶存取 能力、依循故事順序發展的能力等。

Tager-Flusberg 等(1994)再度以 Sullivan 等(1994)的改良測驗為主,選取已通過初級 錯誤信念的受試者各 12 名(自閉症組和智障組),搭配語文心智年齡(自閉症組 VMA 平 均 9 歲 8 個月、智障組 VMA 平均 8 歲 6 個月)和全量表智商(自閉症組平均 76.1、智障 組平均 73)測試他們在 Sullivan 等(1994)改良測驗上的表現,結果發現:有 58%的自閉 症受試(7/12)及 67%的智障者(8/12)能通過兩個次級信念故事的測驗,兩組在確認問題的 回答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再度證明訊息處理能力在高層次心智理論能力上扮演重要角 色。

以上關於次級錯誤信念的研究發現,次級錯誤信念的難度高於初級錯誤信念,兩者 所需表徵的層次有別,一個是受試者須推測故事主角 A 心裡認為 B 會持有怎樣的信念(次 級),另一個是受試者只需推測故事主角 A 心中的信念(初級),除了分辨次級錯誤信念中 A 和 B 心智狀態的差異外,還要加以解釋兩人為何會有差異存在,而且次級錯誤信念題 型顯然比初級錯誤信念複雜許多,更需仰賴受試者完善的訊息處理能力及專注力。

表 2-8 Birthday gift 測驗(次級錯誤信念)

今晚是 Peter 的生日,Peter 的媽媽想給 Peter 一個驚喜-送他一隻小狗當生日 禮物。媽媽先將禮物藏在地下室不讓 Peter 知道。

Peter 告訴媽媽:「我希望你能送我一隻小狗當作生日禮物」。

記住,媽媽想給 Peter 驚喜,所以沒告訴 Peter 實情,反而說:「抱歉,Peter 我準備了一份好大的玩具給你當禮物」。

真實控制問題(reality control question):媽媽實際上準備了什麼禮物?

下午,Peter 告訴媽媽:「我要到外面玩」,Peter 出門了順便到地下室拿他的溜 冰鞋,此時,Peter 發現了他的生日禮物,Peter 告訴自己說:「原來媽媽沒有準備 玩具給我,她實際上是買了一隻小狗當成我的生日禮物。」

此時,媽媽並不知道 Peter 到地下室去並發現了生日禮物。

初級無知控制問題(first-order ignorance control question):Peter 知道媽媽買給他一隻小 狗當生日禮物嗎?

語文控制問題(linguistic control question):媽媽知道 Peter 在地下室看到生日禮物嗎?

電話鈴響,Peter 的祖母在電話裡問媽媽:「生日舞會何時開始?Peter 認為你 會買給他什麼禮物?」

次級錯誤信念問題:媽媽會回答祖母什麼?

確認問題:為什麼媽媽會這麼說?

(Tager-Flusberg & Sullivan,1994,P585)

貳、區辨謊話和玩笑

當說話者說出一個無意的謊話,他是在陳述一個他所知的錯誤事實而非故意說謊;

反之當說話者說了有意的謊話,他可能是存心欺騙聽者,或可能是開玩笑、嘲弄或反諷 的目的而已。

相同的信念陳述可以是有意的欺騙或諷刺的玩笑。想像一個情境:兩個人到海邊都 認為海水應該是溫暖的,其中 A 潛水下去游泳之後發現海水是如此的冷,而 B 站在岸 邊,海水浸濕了他的腳讓他大叫「怎麼那麼冷」,A 可能有聽到或沒有聽到 B 大叫,一 會兒,A 告訴 B 說「海水真是溫暖啊!」。在這個情境下,假設 A 知道 B 也感受到海水 的溫度,那麼 A 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句反諷的玩笑話,開玩笑的人通常相信聽者知道 事實為何並以此玩笑來分享這個經驗;假設 A 不知道 B 已感受到海水溫度,那麼 A 說

的 這 句 話 即 是 謊 話 , 而 說 謊 話 的 人 認 為 ( 不 論 正 不 正 確 ) 聽 者 不 知 道 這 個 事 實 (Sullivan,Winner & Hopfield,1995)。辨別謊話與玩笑話,端視說者是否知道聽者瞭解事實 (說話者的次級無知)與說者認為聽者應該知道(說話者的次級信念),詳如表 2-9。

表 2-9 玩笑與謊話之辨別 說 話 者 的 次 級 無 知

Speaker second-order ignorance

說 話 者 的 次 級 信 念

Speaker second-order belief 開玩笑 說 者 知 道 聽 者 知 道 事 實

S p . k n o w s l . k n o w s t r u t h *

說 者 認 為 聽 者 所 認 為 的 真 實 情 境 為 何 Sp. thinks l. thinks that true situation 說 謊 說 者 知 道 聽 者 並 不 知 道 事 實

Sp. knows l. does not knows truth

說者 認為聽者並不 會認為 此為真實情境 Sp. thinks l. does not thinks that true situation 成 功 的 謊 言 : 說 者 對 聽 者 的 信 念 是 正 確 的

* S p . = S p e a k e r ; l . = l i s t e n e r . ( S u l l i v a n , W i n n e r & H o p f i e l d , 1 9 9 5 , P 1 9 2 ) 有三個先前研究指出:區別玩笑和謊話的前提是須先具備多種歸因次級心智狀態 的能力,Leekam(1991)發現兒童能歸因次級信念(A 認為 B 相信某件事)與次級意向(A 想 要 B 知道這個事實)的年齡發展比區別玩笑和謊話的發展還要快;Winner & Leekam(1991) 亦發現兒童須先發展出次級意向判斷(說者想讓聽者相信他說的話)能力,才能接續發展 到分辨謊話與玩笑的能力;Happe(1993)指出能通過次級錯誤信念就能理解諷刺等非表面 語意。

玩笑與謊話亦可經由面部表情、語調等這些附屬的語言線索來區別,說謊者的語調 是真誠的(sincere),開玩笑的語調是輕蔑的、有點笑容的或平順的音調,通常兒童先學 會觀察這些線索,然後才學會依說者和聽者的認知來區辨謊言和玩笑。但 Leekam 與 Perner(1991)發現面部表情並不能幫助兒童區辨玩笑或謊話亦無法得知說者的次級意 向。Winner 等(1991)認為兒童從說話者特殊的音調中自然而然就能分辨出謊話和玩笑 話,但兒童仍無法正確歸因欺騙和開玩笑,因為這部分歸因能力需俟兒童能概念化說者 的次級意向後才能發展出來。

在說謊中歸因次級意向(A 不希望 B 知道)必須先能歸因次級無知(A 不知道 B 已經知

道)與次級錯誤信念(A 錯誤地相信 B 並不知道)。

Sullivan 等(1995)檢驗次級心智狀態歸因的能力和辨別謊話、玩笑的能力兩者間的 關係,研究假設有二:一、具備歸因次級無知的能力才可以區辨玩笑和說謊;二、複製 先前的研究發現認為說話音調無益於兒童分辨玩笑和謊言。以 48 位兒童平均 6.8 歲 (5-8.4y)以聽錄音帶的方式個別施測,題型如表 2-10 所列。

研究結果驗證假設一,即受試能表徵說話者的次級無知之後才能區辨謊話和玩笑,

而表徵次級信念的能力就顯得不重要了,換句話說,受試需瞭解說謊者並不需要表徵聽 者實際的信念為何,但說謊者須確信聽的人並不知道事實,因此 A 說海水是溫暖的,我 們可以分辨 A 說這句話應該是謊話,因為 A 知道 B 並不曉得海水的溫度(說話者的次級 無知),我們不需去考量 A 會認為 B 相信海水是溫暖的(說話者的次級信念)。假設二的 部分亦驗證:成功通過次級信念的受試,其在輔以音調線索增加區辨玩笑或謊話的表現 (5 歲組 10%、6 歲組 17%通過)並沒有比缺乏音調線索的表現(5 歲組 50%、6 歲組 56%

通過)還要好,亦即說話音調對 5-6 歲的兒童而言,並無助於區辨謊話和玩笑,但對 7 歲 組受試言,有音調輔助區辨的通過率(50%)比無音調輔助的通過率(14%)高,研究者將 7 歲組的結果解釋為通過的樣本太少。這兩項研究結論為兒童的心智理論能力(概念化次 級無知能力)和區辨謊話和開玩笑能力的相關性提出了解釋證據。

表 2-10 謊話/玩笑測驗( Joke/Lie task) 故事一:雜亂的房間~說謊題型

Simon 非常想出去玩,但他的祖母說他必須先清理他散亂的房間,Simon 非常

Simon 非常想出去玩,但他的祖母說他必須先清理他散亂的房間,Simon 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