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最後一節,我們將介紹數學相關信念之實徵性研究,藉以瞭解中小學教師 的數學相關信念具體情形。

王郁華(民 85)針對台灣南區 253 名中學數學教師實施問卷調查,研究結 果發現大部分教師的教學信念受升學導向影響,造成教學行為著重內容意義和規 則的解說、認為學生經常不假思索地模仿解題技巧,未能發揮自己學習的能力,

但是,所有教師都認為數學教學應該幫助學生思考,建構知識。對於數學的本質 分別有持動、靜態數學觀兩類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亦分為主動建構與被動接受 兩類。就教師個人經驗成長方面而言,影響教師信念形成的因素,依其強弱程度 排序分別為個人的教學經驗、所受的學校教育、個人的宗教信仰及哲學理念。

顏銘志(民 85)以高屏地區公立國民小學 1045 位教師為母群體進行問卷調 查,結果顯示目前國小教師的數學信念傾向「進步取向」的觀點。

Raymond(1997)在國小教師信念與教學實務是否一致的研究中發現個案教 師的數學信念與數學教學實務具有一致性,其信念與實務主要受到教學實務的影 響,而師資培育學程的影響有限。

Groves & Doig (1998)透過三位教師的教室觀察及晤談,探討他們對於數學課 室中如何進行討論活動的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研究發現三位教師對於數學課室

之討論活動的看法及所能達成的教學目標相當一致,但為了達成結果所使用的策 略卻有所差異。

莊淑琴(民 87)針對嘉義縣、市國小教師進行調查,抽取有效樣本共 445 人,他將數學相關信念分為三類,在數學本質方面整體傾向動態觀,而因教師的 學歷、畢業系別及任教年級之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在數學教學方面整體傾向建 構觀,而因教師的服務年資、畢業系別及任教年級之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在數 學學習方面整體傾向建構觀,而因教師的性別、服務年資、畢業系別及任教年級 之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甄曉蘭、周立勳(民 88)調查雲嘉三縣 1000 名國小教師發現,當前國小教 師的數學教學信念普遍偏向建構論的觀點,而且越偏向建構教學觀的教師,在數 學教學之布題越開放,越有應用不同教學理念的意願,同時也越常使用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學習數學。除性別外,國小教師的數學教學信念並未因年紀、年齡、學 校地區與參與研習經驗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張佩瑛、蔣治邦(民 89)透過「教學信念量表」的施測,選取「傳統取向」

與「進步取向」教學信念的中年級國小數學教師各 20 名,在四種學生數學表現 情境之下,進行教學處理的訪談,以探討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處理的關係。結果 顯示:當面對一個程度比較差的學生表現出錯誤解答時,「進步取向」教師較常 用「提示思考」類型的教學處理,而「傳統取向」教師較常用「示範觀察」類型 的教學處理;當學生表現出錯誤解答時,「傳統取向」教師對程度較好的學生較

常用「提示思考」類型的教學處理,而面對程度較差的學生使用「示範觀察」類 型的教學處理;當學生以非標準化步驟獲得正確解答時,兩種教學信念的教師多 採用「接納了解」類型的教學處理。進一步地探討,發現「傳統取向」教師較常 使用教師講解策略,而「進步取向」教師則較常提供同儕討論的機會。

呂玉琴、溫世展(民 90)以三所師範大學與三所師範學院之暑期進修部的 國小、國中與高中現職數學教師為母群體,進行抽樣施測,樣本包括國小、國中、

高中教師人數各 142 人、221 人、102 人。他們發現國小教師對於非傳統觀的教 學觀比較能夠接受。例如,他們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解決生活中 的問題,學生擁有自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及求知的動機;數學教學活動應與生 活結合;重視形成性評量等。國、高中數學教師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是 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他們比較不能接受非傳統觀的教學理念,認為學生比較沒 有自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比較沒有求知的動機,重視學習結果與考試成績的 表現等。雖然國小、國中、高中數學教師對非傳統觀的教學理念的接受程度不一 致,但是他們逐漸能夠接受升學考試並非數學學習最主要的目的。

由上述研究中,我們發現數學相關信念確實會影響教師的數學教學實務,同 時,可能影響教師的數學相關信念的因素有性別、學歷、所受的學校教育、畢業 系別、任教年級、服務年資、個人的教學經驗、個人的宗教信仰及哲學理念等許 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