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B 型企業的定義、特性、起源與發展脈絡

四、 B 型企業與公益公司之差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1. 遞交評量表單以進行審查(完成度 90%) 2. B 型實驗室(B Lab)的同仁會安排電話訪談 3. 檢討評量表單、優化積分

第四步:導入(執行)

1. 運用評量裡的「行動計畫」及「最佳實務作業」工具,以找出可以 提昇您積分的領域

2. 先從短期、容易落實的事項開始著手 第五步:上傳文件

1. 如果評量積分高於 80 分,公司可準備進行正式認證 2. 上傳文件以驗證公司的積分

3. 和 B 型實驗室人員對積分做最後確認 第六步:最終認證

1. 瞭解相關法律規範要求 2. 簽署契約書並支付年費

四、 B 型企業與公益公司之差異

誠如前述,B 型企業是經由非營利組織 B 型實驗室(B lab)認證的營利事業,

其自願性地以更高的當責度、透明度和績效標準約束自己。B 型企業必須向 B 型 實驗室申請會員資格,並且每兩年重新接受認證。認證成為 B 型企業的好處,在 於可以加入其全球緊密連結的社群網路,不只是串連所有 B 型實驗室分部所提 供的協助,還能與世界各地的 B 型企業進行深度經驗交流,並獲取各企業所提供 的寶貴資源。如此的網路效應吸引全球 47 個國家、超過四萬多間企業提出申請 (沈婉玉, 2016),而截至 2016 年 6 月底止,全球總共 130 個產業、1,785 家企業 取得認證。

公益公司,亦稱「法律實體 B 型企業」 (萊恩•漢尼曼, 2015),之所以會有 公益公司的誕生,是因為許多社會創業家覺得光是通過「效益影響評估」認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並無法使 B 型企業在法律制度層面獲得充足的保障,因此 B 型實驗室遂於美國 各州推動公益公司法的制定,目前美國共有 30 州施行公益公司法,也只有在這 些州別方能申請註冊成為公益公司 (Foland, 2015)。

B 型企業和公益公司雖然在當責度和透明度的要求上相似,但亦伴隨著一些 制度上的差異性,例如:相較於 B 型企業沒有強制性的報導規範,公益公司則必 須在其年度公益報告中向社會大眾充分揭露其整體社會和環境績效表現。本研究 將 B 型企業和公益公司之間的差異整理如表 2-4。

為加速此趨勢之發展,B 型企業持續朝兩個方向努力:一、訂定、利用並提 倡能夠替全體利害關係人創造價值的新法律架構;二、經由獨立機構之透明、可 靠、全面之標準,評量企業的社會與環境表現,建立一個更具效率與效能的市場。

B Corporations)

公益公司

(Benefit Corporations or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s) 商業模式 Impact Assessment)最低認證 分數要求。每兩年必須根據

非營利公益公司(Nonprofit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s) 是一種由州政府特許 設立以推動特定公益目的所組織而成的非營利組織 (Wikipedia, 2015)。非營利互 惠利益公司(Nonprofit Mutual Benefit Corporations)雖然同樣經政府特許設立,卻 不具公益色彩,而是以追求組織成員共同利益為宗旨,其根源可追溯至十八世紀 中葉工業革命時期的勞工互助會。因其不符合聯邦稅法 501(c)(3)中得免除企業所 得稅之非營利組織的資格,故仍須與一般營利事業一樣申報聯邦所得稅,僅有少 數特定類型之非營利互惠利益公司在該當聯邦稅法 501(c)(6)的條件下,得免除所 得稅義務 (Wikipedia, 2016)。本研究將非營利公益公司與非營利互惠利益公司之 間的差異整理如表 2.3.4。

3 依據美國聯邦稅法第二十六章(亦稱《國內稅收法典》(Internal Revenue Code))的規定,免 課徵聯邦所得稅之非營利組織的統稱 (Wikipedia, 2016)

籃球鞋與運動服飾品牌 AND 1 的共同創辦人傑․吉柏特(Jay Coen Gilbert)和 巴特․胡拉翰(Bart Houlahan),及在 MSD 資本公司(MSD Capital)擔任不動產基 金合夥人的安德魯․卡索依(Andrew Kassoy),因其各自的創業和投資經驗,發覺 管理階層建立起的企業文化、公司策略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承諾,往往隨著控制權 (Nonprofit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s)

非營利互惠利益公司 (Nonprofit Mutual Benefit

Corporations) 商業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2. 推動公益公司法的制定,確保依此法律制度設立的公益導向企業即使面 臨經營權變動或股東壓力,其依然不會偏離組織的成立宗旨,繼續堅持 其企業社會責任,而非僅專注於獲利成長和股東利益最大化。

3. 透過介紹各家 B 型企業所創造的社會貢獻和正面環境影響力,號召更 多的組織加入 B 型企業運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首先藉由文獻資料的蒐集,掌握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企業和 B 型企業的定 義、起源與特性,並將美洲和台灣兩地的 B 型企業發展脈絡與以彙整(請參閱附 錄一和附錄二)。從前述文獻資料的閱覽,發現國內尚未有針對台灣 B 型企業在 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相關議題研究,因此決定採用自然主義研究法的五大公理和 遵循自然主義調查法的研究流程,探討屬於中小企業的台灣 B 型企業如何推動 企業社會責任。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參考效益影響評估的題目大綱,並從其所涵蓋的主要企業社會責任面 向(環境保護、員工照顧和人事制度、社區經營和顧客關懷、公司治理和長期發 展、影響力商業模式)分別挑選出具代表性的題目酌予修改,並擬定出十九道題 目作為公司主管訪談問題大綱,再從中精簡出十六道題目作為員工的訪談大綱。

在與台灣 B 型企業的經營團隊接洽後,三家企業同意深度訪談,總計九位受訪 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自然主義研究法(Naturalistic Inquiry) (Lincoln & Guba, 1985)作為 研究方法的理由,乃係依據自然主義典範(naturalistic paradigm)下的五大公理的 內涵(請參閱表 3-1)。

五大公理意涵

現實是多元的、建構的和整體性的 (Realities are multiple, constructed and holistic) 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會互相影響且無法分離的 (Knower and known are interactive and inseparable)

只有受限於時間和情境脈絡之內的工作假設(記事陳述)才具可能性 (Only time- and context-bound working hypotheses (idiographic statement) are

possible)

所有實體處於同步互相型塑的狀態,無法區分其中的因果關係

(All entities are in a state of mutual simultaneous shaping, so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distinguish causes from effects)

研究是價值附帶的 (Inquiry is value bound)

表 3-4 自然主義研究法的五大公理

在自然主義典範的觀點下,現實世界裡多元複雜的現象是無法被拆解的,須 運用個人經驗來檢視、理解其整體意涵。本研究探討的 B 型企業的經營理念、使 命願景、商業模式,乃至其與所有利害關係人間的互動關係,都呈現一個多元、

複雜、難以分割的整體結構。本研究透過與 B 型企業高階主管和員工的深度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談,以塑造出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互相影響而難以分離的情境脈絡,在訪談過程 中針對受訪者的答覆予以回應和追問,以求資訊的釐清和資料的完整。

本研究探討的是當下 B 型企業於企業社會責任面的實務做法,目的並非在 判斷或嘗試建構出線性的因果關聯,此乃基於研究所牽涉的事實與現象往往難以 界定其前後順序和彼此間絕對的因果關係,反而呈現一個同時相互影響的狀態。

由於研究目的與動機的選擇、資料之收集和分析、理論和典範的解讀、企業個案 的調查方式、結論的建構等都會受到研究者的價值觀所影響,顯示整個研究過程 並非價值中立的。至於研究結果,亦只能反映訪談當下的時空環境對於 B 型企業 的記事描述和呈現,是不能被一般化而普遍適用於不同的時間和情境。本研究所 探討的主題與自然主義典範的五大公理有許多謀合之處,故決定採用自然主義研 究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 訪談企業和受訪人員的篩選

在本研究接洽 B 型企業的時間點(2016 年 3 月底),全台共有 7 家 B 行企業

4,其中有三家同意接受訪談。每家受訪企業都是安排熟悉 CSR 相關議題的一位 主管和兩位員工進行訪談,故三家公司受訪人數共為 9 人。在訪談時間方面,主 管受訪時間約一小時,員工約五十分鐘,三人加總控制在三小時以內。

序號 受訪公司 所屬產業 受訪者性別 受訪者職稱

1 JW 會計業 男 所長特助

2 JW 會計業 女 會計師

3 JW 會計業 女 專員

4 MY 餐飲業 男 董事長

5 MY 餐飲業 女 董事長秘書

6 MY 餐飲業 女 人資部員工

7 CC 徵信業 男 總經理

8 CC 徵信業 女 編輯組經理

9 CC 徵信業 女 徵信部經理

表 3-2 受訪對象一覽表

二、 訪談面向和各面向意涵

本研究根據 B 型實驗室在效益影響評估中所涵蓋的相關利害關係人(包含員 工、社區、顧客、自然環境),以及公司治理和影響力商業模式等議題,擬定訪談

4依據美國B型實驗室官網最新的資料顯示,截至 2016 年 6 月底為止,全台灣通過 B 型企業 認證的企業數目已成長至 10 家公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大綱,並藉由深度訪談的方式瞭解 B 型企業在前述面向的 CSR 執行細節。個面 向意涵如下:

一. 環境:衡量一家公司在廠房設施;材料、資源、能源消耗;汙染排放;

交通運輸和通路管道等供應鏈環節對環境的衝擊;產品/服務之設計能否解決特 定環境議題。

二. 員工:從薪酬、福利、訓練、所有權等面向衡量公司對員工的待遇;評 估整體工作環境(主管員工溝通、工作彈性、企業文化、員工健康、安全措施)

三. 顧客:所販售的產品/服務能否促進公益,或滿足未得到充分社會服務的 弱勢顧客群體的需求

四. 社區:評估企業與供應商的關係;組成多元性;當地社區參與。衡量公 司社區服務和慈善捐獻的相關政策和作業;產品/服務之設計能否解決特定社會 議題

五. 公司治理:聚焦於公司使命、利害關係人關係經營,和公司整體政策和 實務作業的當責度和透明度

三、 效益影響評估各項目的分數計算方式和配分邏輯

根據 B 型實驗室官網的資料顯示 (The B Impact Score, 2016),效益影響評估 每個問題和議題區塊的權重,會依據個別企業的「評量軌跡」(Assessment track) 而變動,其中的影響因素包含地理區域、企業規模大小和隸屬產業。每個正向答 題都能協助企業獲得分數,而負向答題則不扣分。部分區塊的分數計算,則是將 數個題目做綜合性的加權計算,而非個別題目單獨加權。整體評量的分數是由電 腦系統自動加總且即時運算,因此公司在完成評估的填答後,就能馬上瀏覽得分 結果。該評量的最高得分每年都會有所變動,但往年的最高總分平均落在 160-170 分(滿分 200 分)。

由於每個影響力議題(例如:員工、顧客、環境等)的配分大約都落在 40 分上 下,合格總分 80 分的門檻意味著一家 B 型企業必須追求在數個 CSR 面向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