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文化遺物特色分析與來源探討

第一節 出土陶器的類型比較

6. M 式口緣(圖 3-1)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不混淆,在這邊將宜蘭地區舊社類型標本看成與北海岸舊社類型標本不同的個 體,口式編號不沿用上述已出現過的英文代碼,並跳過 I、L 這兩個會混淆的英 文字。以下分別敘述。

1. F 式口緣(圖 3-2)

本式與 B 口式相同,主要為外侈口式,頸折為角轉,唇部有方唇、圓唇與 尖(圓)唇三種亞式。目前標本以方唇與圓唇較為常見。

FI 式:侈口方唇,頸折為角轉,口緣器表常有拍印紋飾。

FII 式:侈口圓唇,頸折為角轉,口緣器表常有拍印紋飾。

FIII 式:侈口尖(圓)唇,頸折為角轉,口緣器表常有拍印紋飾。

2. G 式口緣(圖 3-4)

本式主要為外侈口式,頸折為弧轉,唇部有方唇與圓唇兩種亞式。北海岸 地區未見本式罐形器,但在宜蘭地區此口式為常見罐口類型,在工藝上似乎特 別將頸折製成圓弧狀。

GI 式:侈口方唇,頸折為弧轉,口緣器表常有拍印紋飾。

GII 式:侈口圓唇,頸折為弧轉,口緣器表常有拍印紋飾。

3. H 式口緣(圖 3-3)

本式主要為直口罐形,唇部微微外侈,頸折為角轉,與 D 式口緣類似,口 部器壁到頸折轉彎處較罐體厚,此類型目前在宜蘭地區可見數量較少,僅見方 唇口。

4. J 式口緣(圖 3-3)

本式與 A 口式相同,主要為直口罐形,唇部微微外侈,頸折為角轉,常見 方唇與尖(圓)唇口(圖 3-3 中的是尖唇)。

5. K 式口緣(圖 3-3)

本式與 E 口式相同,主要為直口罐形,唇部微微外侈,頸折為角轉,大致 與 A 式口緣類似,但頸折轉彎處夾角較大,角度約在 120-150 度左右,常見方 唇與尖(圓)唇口(圖 3-3 中的是圓唇)。

6. M 式口緣(圖 3-1)

本式與 E 口式相似,為高口口式,口部較長,唇緣微微內斂,頸折為角轉,

目前僅見圓唇口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3-1: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陶罐口式示意圖97,左為北海岸 A、C 口式,右為宜蘭 J、M 口式

97 本圖主要摘自潘偉玲 2006 的舊社遺址發掘繪圖、盛清沂 1962、1963 的標本繪圖,及陳有貝 2008a 的標本繪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3-2: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陶罐口式示意圖98,左為北海岸 B 口式,右為宜蘭 F 口式

98 本圖主要摘自潘偉玲 2006 的舊社遺址發掘繪圖、盛清沂 1962、1963 的標本繪圖,及江桂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3-3: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陶罐口式示意圖99,左為北海岸 D、E 口式,右為宜蘭 H、K 口式

99 本圖主要摘自潘偉玲 2006 的舊社遺址發掘繪圖、盛清沂 1962、1963 的標本繪圖、江桂珍等 2005a、2005b 的標本繪圖,及陳有貝等 2008a 的標本繪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3-4: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陶罐口式示意圖100,宜蘭 G 口式

本次參考的標本,其中北海岸地區舊社類型遺址的碳十四測定年代大多略 早於宜蘭地區的遺址,北海岸地區發現最早的碳十四測定年代大約於西元 16 世紀初,最晚則是在 17 世紀中晚期;而宜蘭地區發現最早的碳十四測定年代 大約於西元 17 世紀初期,最晚則是在 18 世紀初101。當然,碳十四測定的結果 只能說明,宜蘭地區舊社類型遺址的住民比北海岸地區的住民存在時間稍晚,

但在文獻資料方面宜蘭地區的噶瑪蘭舊社出現的時間其實略早於北海岸地區的 馬賽人,最早有到一千年前。這部分的推測留待後面筆者將與其他證據一起討 論。

根據上述整理出來的罐形器口式種類來看,舊社類型文化在北海岸地區以 及宜蘭地區的罐口口式目前可見總共有八種,若要單計算舊社類型文化的口 式,依現在遺址發掘出標本的整理狀況總共也只有六種,在北海岸地區可看到

100 本圖主要摘自盛清沂 1963 的標本繪圖、江桂珍等 2005b 的標本繪圖。

101 碳十四年測定年代參考自江桂珍等 2005a,頁 40,以及江桂珍等 2005b,頁 96 之碳十四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小,若是還原罐形器樣貌,整體上來說因是罐形器頸部長度不同,推測可能是 因為罐形器的用途不一樣導致外型有差,宜蘭地區出現與 E 口式相同的 K 口 式,樣貌可說是完全一樣,。

G 口式可看成是 F 口式的變形,兩者的差別在於頸折轉彎處的轉折作法,

G 口式在工藝上似乎特別將頸折製成圓弧狀,也就是在製作的時候特意在罐形 器頸部多做壓製使之成弧形,而不是一般常見的尖角形。這樣的作法在北海岸 並未見到,可能是宜蘭地區發展出來的變形罐口,而且使用率不下於 F 口式,

這樣說來特意製成圓弧狀的樣子似乎看不出來有什麼用途上的區別,若放到現 代來說,可能有點類似是分別由兩家工廠的出產的情況。

三、口緣型製代表的意義

將所有的資料與討論做個小結,會發現這批標本的製作者關係頗深,甚至 有可能是同一群人或同一種工藝下所產出的陶罐,在不考慮質地的前提下,北 海岸地區與宜蘭地區的舊社類型史前陶罐形器標本在外觀上幾乎是一樣的,不 論是罐口的形製或是器表的紋飾,在事先未知的情況下不太能明確地分辨出來 同歸屬於舊社類型文化下的它們有何不同。以 B、F 兩種口式來說,這兩種口 式在舊社類型遺址中算是常見口式,B 口式在北海岸地區雖不是主流形器,但 佔有率僅次於主流罐口的 A 口式;F 口式更是宜蘭地區舊社類型遺址的主流口 式,這樣看來在製作陶罐的工藝上不管是北海岸地區或是宜蘭地區,可以推測 製作工藝是同一套,雖然目前文本資料中兩地區應分屬兩群人的生活範圍,但 卻使用著同一套工藝製作出來的陶罐,這中間的原因就很耐人尋味。

兩地區的罐形器雖然各自有其他數量較少的口式出現,經過仔細推論其實 也可找到其中的關連性,像是 A、D、H 三種口式,前面已經提過 D 口式是 A 口式的變形,加厚口部的原因可能是使用上的因素,有可能是日常裝盛用途的 不同,也有可能是為了攜帶方便,因為 H 口式出現在宜蘭地區,這表示北海岸 的馬賽人有可能帶著陶罐長途跋涉到宜蘭地區,所以有可能是為了攜帶方面的 原因而加厚了罐口。總之,A、D、H 這三種口式的製作方法可說是同一來源無 庸置疑。數量太少的 C 口式和已知為高口罐數量也不多的 M 口式姑且不論,E 或 K 口式與 G 口式的出現為筆者帶來新的想法。北海岸地區的 E 口式,與 A 口式非常類似,前文提到兩者的差別僅在於頸折轉彎處的夾角大小,E 口式在 北海岸地區的各遺址中並不普遍,但數量上也夠不上像是 C 口式那樣的特例,

只能推測 E 口式是因為用途考量而改良出來的罐形,而這個用途並不是可以攜 帶或移動使用的,看宜蘭地區的 K 口式陶罐的體積就知道了。宜蘭地區獨有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G 口式更特別了,G 口式的出現似乎是告訴我們這兩群人都有可能會製作陶 罐,G 口式是從口式也就是北海岸地區的 B 口式變形而來,特點是在罐形器頸 部轉折處多一道工,使頸折成圓弧狀,這樣的作法可能是因為兩群人在審美觀 上出現了歧異,或是說這是宜蘭地區製作工藝的新火花導致 G 口式的出現。總 而言之,G 口式的出現,讓「兩群人都會製陶」這個可能性也出現了,當然,

這個可能性還得考慮質地問題,最大的前提就是兩地區的陶器都需確定屬於當 地出產,才能下此推論。若在質地上發現兩地陶罐都是同一地區出產的,那為 什麼 G 口式沒有跟它其他兄弟一樣交流到北海岸地區使用?是不是 G 口式出 現的時間剛好兩地的交流不便?還是兩族群之間出了問題所以沒有流通?還是 其他關於器物交易的問題等等,因為沒有文獻佐證,實際的原因目前不便多做 猜測,G 口式的問題在這邊只能打住,留待其他資料出現的時候再做討論。

到底這些長的很像的陶器是怎麼來的?當地做的還是外來品?下一節將就 陶器的質地來延伸討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