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e-Learning2.0 初探

隨著Web2.0 的興起,未來教育的趨勢也逐漸走向開放精神與社群概念,而 傳統的e-Learning 環境也逐漸邁向 e-Learning2.0 的世代。也因為 Web2.0 的各種 應用發展極為迅速,在教育上的應用也會有很大發展空間,而 e-Learning2.0 發 展中最大的障礙是一般人對於「教」與「學」的傳統思維永遠趕不上Web2.0 發 展的速度(Enber,2007)。因此,充分運用 Web2.0 的工具與技術可將學習帶出 傳統教室的圍籬之外,享有無限的發展空間(The Horizon Report,2007)。本節 將探討 Web2.0 的特性與相關應用進而探究在 Web2.0 基礎之下 e-Learning2.0 的 發展。

壹、Web2.0 的崛起

「Web 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 Tim O'Reilly 提出,象徵著自2001 年網路泡沫化後,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因 此Web 2.0 可以說並不是一項新的技術,而是一種網路應用與概念的集合名詞。

這個概念對於目前網際網路生態的影響力非常大,也逐漸改變了大家使用網路的 習慣。Web2.0 的應用層面相當廣,舉凡商業應用、娛樂應用等等,已經被廣泛 討論;而在學習的應用上也絕對不能被忽略。本節藉由Web2.0 相關文獻的探討,

進而探究其在數位學習應用上的發展,作為e-Learning2.0 相關討論的參考基礎。

一、Web 2.0 的意義與特性

Web2.0 是一種網路的應用與概念。因為對使用者的重視,以 Web2.0 模式經 營的網站多半成長速度飛快,如Flickr、Digg、Del.icio.us、Bloglines、Socialtext 等新面孔,極短時間內就成為網路世界最熱門的人潮匯集之處。Web2.0 的概念 是進化的、逐漸成形的,因此有關它的討論可能會產生一些模糊地帶,甚至有許 多標榜著Web2.0 的網路應用,卻完全不符合 Web2.0 的精神(Gumpert,2007;

劉威麟,2007)。根據 O'Reilly(2005)的定義,Web2.0 是指「一種集合群眾智 慧的網路應用」,它擁有以下特色:

1. 以網路為平台 2. 集合群體智慧

3. 掌握與運用核心資料以創造競爭力 4. 不斷推出新功能取代軟體升級

5. 程式設計自由度高,使用者可以運用現有資源進行創新 6. 可以跨平台運用,包括個人電腦、網路和手持裝置 7. 豐富使用者的感受,不段推出創新的應用服務

由於Web2.0 的概念是不斷進化與累積而成的,O'Reilly 將 Web2.0 的核心價 值(以全球資訊網為平台、使用者掌控自己的網站內容、提供服務,而非販賣套 裝軟體等)、概念(使用者有重組元件的權力、一種態度而非技術、長尾效應等)

與實際應用(Wikipedia、Blog、Flickr 等),將此三構面有系統地以圖2-1-1 呈現:

圖 2-1-1 Web2.0 meme map(O'Reilly,2005)

Wikipedia:

對使用者絕對信任 Blogs:

參與而非出版

Google AdSense:

自助服務產生長尾 PageRank、eBay、

Amazon:使用者成為 內容貢獻者

Gmail、Google Maps、AJAX:豐富使 用者經驗

Flickr、del.icio.us:

使用者自訂標籤而非分 類

BitTorrent:

完全分散式

趣味性

Web2.0 包括三個要素:(1)內容、(2)工具與服務、(3)使用者,缺少其 中一個要素都無法成為 Web2.0 成功的應用,而在 Web2.0 之前的網路環境可以 稱之為Web1.0,而 Web1.0 與 Web2.0 最大的不同即在於邁入 Web 2.0 的時代之 後,「群眾智慧」將是網路環境中最為關鍵的核心競爭力,透過使用者的分享,

讓彼此共用的資源變得更豐富。網路的詮釋權已不再是那些內容提供業者所一手 掌握的,而是人人皆可以成為資訊的提供者。種種張貼、訂閱、發布飼料(feed)、

分享資訊的動作,都說明了網站再也不只是個描述空間的「名詞」,而是個真實 反應生活狀態、與個人需求緊密扣連的「動詞」。從單向的接收進化為雙向甚至 多向的連結,也因此造就了個人媒體的可能性(溫達茂、鄭麗敏,2006)。

Web 2.0 興起的原因不外乎是「電腦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普及」、「網 路頻寬的提升」、「互動性高」、「平民化」、「集體化」、「個人化」等因素。薛良凱

(2006)表示一般認為 Web 2.0 的「基礎屬性」包括「由用戶貢獻價值」、「長尾 定律」以及「網絡效益」三者構成網站的經濟模式,然而過去在Web1.0 的時代 有許多網站也都具備這些特性。因此真正讓 Web 2.0 網站創造出獨特使用經驗 的,是四項體驗屬性:「去中心化」、「集體創造」、「可重混性(MashUp)」、「突 現式系統」。這四項特性,某種程度上標幟出了網路業者再創網路高峰的三個關 鍵引爆點:「社會網絡」、「集體創作」以及「部落格」。然而Web 2.0 的定義與定 位眾說紛紜,有人說Web 2.0 的「用戶參與,聯繫,共享」精神,在 Web1.0 時 早已存在,並不是一種新的概念,然而反對者卻持不同的意見。黃彥達(2006)

認為其實Web2.0 中的社群(Community)精神,才是跳脫 Web1.0 的一個核心概 念。所謂的Web 2.0 雖然在技術上有所創新,但在精神上它確實不是新發明,很 簡單的就能被一個Community 的經營概念涵蓋掉了。大部分對 Web 2.0 的定義 都圍繞在用戶互動參與的精神與過程,以致於看不出與 1.0 的區別。而 Web2.0 的定義應為「Web 2.0 是:用戶參與,聯繫,共享,以形成規模經濟的過程」。

二、Web2.0 的優勢

Web2.0 網路社群的應用種類繁多,更由於其程式應用的自由度極高,所以 彼此之間還能互相組裝、串連,建立更多的新功能和創新應用,因此Web2.0 的 功能與特性也在不斷地更新中,因為如此,才能成為目前網路環境中的主流應 用。以下是本研究根據陳順孝(2006)所提出之 Web2.0 之優勢為基礎加以整理 分析成以下幾點:

(一)易學易用,進入門檻低

使用 web2.0 科技,不需高超的技術能力,通常只要按照系統指示,進 行三、四個步驟的設定就能輕鬆啟用。例如全球最大的部落格平臺

Blogger.com 標榜「建立 blog 只需通過三個簡單步驟:建立帳戶、命名您的 blog、選擇範本」,PBwiki 標榜「建立一個免費 wiki,就和做一份花生醬三 明治一樣簡單」,其他諸如flickr、YouTube 也同樣標榜簡易又好用。

(二)彈性組裝的技術,創新自由度高

Web2.0 工具不僅易學易用,而且幾乎都使用相通的技術,如此,一來可 以相互鑲嵌,例如部落格可用flickr 發表照片、用 YouTube 發佈影音;二來 可以輕鬆的轉換平台,如從MT 轉換到 TypePad 只要先從 MT 匯出檔案,

再將這些檔案匯入TypePad 即可,不必逐篇轉貼。因此,每個架站者可以基 於自己對媒體的想像,從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中,挑選適用的,組裝成自己 理想的媒體,並且隨時調整(也許基於想像的演變、也許基於閱覽者的回應、

也許基於需求的變化),更換部分或全部的科技。

(三)相互串連的網絡,散播速度快

Web2.0 網站透過即時書籤(RSS)、標籤(Tag)和引用(TrackBack)等 機制,這些各自獨立的網站就可以互相連結,形成更廣大的網路社群。其中

即時書籤(RSS)的功用是匯整網站最新文章,讓網友可以訂閱文章標題、

摘要,使得在網路上蒐集與傳遞訊息變得容易;而標籤(Tag)是一種組織和 管理線上資訊的新方式,它不同於關鍵字檢索,而是一種模糊化、智慧化的 分類。作者可以為每篇文章、每張照片、每個檔案設定一個或多個標籤,然 後就能快速找到使用相同標籤的所有內容;而引用(TrackBack)則是網站間 的對話工具,只要在自己部落格發表回應文的同時,把原文的引用網址填上 去,那麼部落格系統會自動到對方的該篇文章中留下引用的紀錄,兩個部落 格也因此產生聯繫。

(四)凝聚性高的社群結構,互動機制佳

透 過 電 腦 作 為 媒 介 來 傳 達 訊 息 的 動 作 可 以 分 為 機 器 互 動 (machine interaction)與人際互動(person interaction)兩種互動的形式。機器互動指的 是使用者對於電腦中的超文本內容進行存取的動作,也就是所謂的人機互動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而人際互動則是使用者之間彼此透過電腦這 個媒介來進行溝通(Hoffman & Novak,1996)。而在 Web2.0 的環境中,使 用者與使用者之間透過網路社群平台來進行互動,就是所謂的人際互動

(person interaction);另外,使用者與網路系統之間也存在著互動關係,例 如由網路社群平台所控制的自動回信系統、評分系統等,這種互動通常就稱 為人機互動(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三、Web2.0 的網站類型

Web2.0 網站因為在技術與工具開放的環境之下,透過使用者的開發與各種 創新服務的推出,所以有各式各樣的類型。如要以服務的內容來區分類型的話,

可能太過繁雜,因此以技術和工具的層面將Web2.0 網站分為四大類型(蘇小鳳,

2006;薛良凱,2006;盧澤宇,2006):

(一)部落格(Blog):平台開發與管理者提供使用者一個自我表現的平台,透 過簡單易上手的線上編輯介面,發佈自己的圖文日誌,與網路上的瀏覽者 分享,例如彎彎的部落格。

(二)維基(Wiki):在Web2.0 一詞提出的幾年前即已經存在的一種網路應用技 術,建立一種使用者參與及合作的機制,讓大家使用共同的編輯平台,透 過網路瀏覽器創造和修改內容。其中較著名的有「維基百科(Wikipedia)」

這個網站,透過使用者的集體創作出內容超過百萬筆的線上百科全書,且 仍在持續增加與更新中。

(三)社群網站(Network Community):此技術讓使用者透過以電腦為中界的資 訊網,彼此互相聯繫或共同合作,進而發展成為一個線上社群。這項技術 的相關應用有很多,例如:共享書籤(ex. del.icio.us)、共享照片(ex.

Flickr)、共享影片(ex. YouTube)等都是藉由使用者的分享而建構的網路 社群。而發展較早的論壇(Forum)本研究也將其歸納在社群網站的範疇 中。

(四)點對點互傳(Peer to Peer):這項技術著重於資料的傳輸,使得資料量較 大的影音檔案也可以在網路上輕易分享,只要越多人使用,其傳輸速度就 會越快,充分發揮分享的精神。相關應用如:Joost 網路電視。

由以上各種類型的應用可知,在Web 2.0 環境下所建構出來的是一種個人媒 體的概念,有別於傳統媒體,他們朝思暮想的不是如何「推銷」與「包裝」內容,

強調的是「創意」與「分享」的概念,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

強調的是「創意」與「分享」的概念,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