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e-Learning2.0環境中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與網路學習動機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e-Learning2.0環境中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與網路學習動機之探討"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e-Learning2.0 環境中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與網路 學習動機之探討. A study of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e-Learning2.0 environment. 研 究 生:劉 杰 指導教授:王健華 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影像傳播科技組碩士學位論文. 中華民國 97 年 6 月 7 日.

(2) 摘要. 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資訊科技的進步,大學生在吸收新知識的方式不再 只是透過學校的課程或是書籍教材,透過網路來蒐集資料或進行學習似乎已成為 一項必備的技能,而在 Web2.0 網路世代的浪潮之下,集合使用者的共同智慧所 建構之知識分享架構逐漸崛起,因此以使用者為主導之 e-Learning2.0 的學習環 境逐漸成形,也成為了數位學習發展的新契機。在此發展過程之中,研究者認為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是影響網路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因此本研究以 Yahoo!奇摩 知識+為例,並以台北地區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析目前大學生對於 Yahoo!奇摩知識+的使 用動機,另外也分析大學生之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的現況,最後並探討兩者間的相 關情形,進而分析在 Web2.0 環境下影響網路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研究的結果 如下: 一、大學生整體呈現中度偏高自我導向學習傾向。 二、大學生對於「Yahoo!奇摩知識+」有中度偏高的使用動機。 三、不同「年級」 、 「領域」和「網路使用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 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 、 「年級」 、 「領域」 、 「網路使用經驗」 、 「網路使用時間」 、 「Web2.0 網站使用頻率」和「相關課程選修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 用動機」上沒有顯著差異。 五、大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呈正相關。 研究結果可以提供教學者、學習者或 e-Learning2.0 服務開發業者參考,以 因應此學習浪潮,發展更符合此學習環境的相關策略。 關鍵字:Web2.0、e-Learning2.0、Yahoo 奇摩知識+、自我導向學習、自我導向 學習傾向、網路學習動機.

(3)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way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bsorbing new knowledge is no longer only through curriculums or books, collected the materials or studied through the networking had seemed to become a indispensable skill, under the tide of generation of Web2.0,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built by the collection of user’s common intelligenc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of e-Learning , so the study environment of e-Learning2.0 takes shape gradually, and become the new opportunity of e-Learning. In this evolution, there is an important key factor of influencing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 that is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The study takes the e-Learning2.0 website “Yahoo! Knowledg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usage of e-Learning2.0 motivation , Self-directed Learning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study takes the undergraduates of Taipei as samples to collect the data and analyze it.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of the graduated students trend to middle level and high level. And the difference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due to the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Then, The usage of Yahoo! Knowledge motivation and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of the graduated students is being connected. The study results can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to design and develop the more suitable teaching materials or strategies of the e-Learning2.0 environment. Keywords : Web2.0, e-Learning2.0, Self-directed Learn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e-Learning2.0 motivation.

(4) 目次. 目錄.............................................................................................................................Ⅰ 圖目錄.........................................................................................................................Ⅳ 表目錄.........................................................................................................................Ⅴ. 第一章. 第二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假設.......................................................................................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名詞解釋.....................................................................................10.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e-Learning2.0 初探......................................................................15 壹、Web2.0 的崛起....................................................................15 貳、e-Learning2.0 的發展..........................................................22 參、Yahoo!奇摩知識+................................................................26. 第二節. 自我導向學習....................................... ......................................31 壹、自我導向學習的意義及理論..............................................31 貳、自我導向學習傾向..............................................................38 參、自我導向學習相關研究......................................................39. 第三節. 網路學習動機..............................................................................43 壹、網路學習的特性..................................................................43 貳、網路學習的理論與模式......................................................48. I.

(5) 參、網路學習的動機.................................................................55 第四節.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獻小結.....................................................................................65. 研究方法.....................................................................................................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68. 第二節. 研究對象.....................................................................................69. 第三節. 研究工具.....................................................................................71. 第四節. 研究程序.....................................................................................8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81. 研究結果與討論.........................................................................................83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描述.....................................................................83. 第二節.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 之現況分析.................................................................................87. 第三節. 不同背景的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99. 第 四 節 不 同 背 景 的 大 學 生 「 Yahoo! 奇 摩 知 識 + 使 用 動 機 」 差 異 情 形...............................................................................................117 第五節.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 關係之分析...............................................................................143. 第五章. 結論和建議...............................................................................................149 第一節. 結論...........................................................................................149. 第二節. 建議...........................................................................................152. 參考文獻...................................................................................................................159 中文部分...................................................................................................159 II.

(6) 英文部分..................................................................................................163 網路資料..................................................................................................167. 附錄一. 協助修正問卷專家名單..........................................................................169. 附錄二. 自我導向學習與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專家問卷.......................170. 附錄三. 自我導向學習與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正式問卷.......................185. III.

(7) 圖目錄. 圖 2-1-1 Web2.0 meme map......................................................................................16 圖 2-2-1. 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架構.............................................................................37. 圖 2-3-1. 家教式流程圖.............................................................................................55. 圖 2-3-2. 練習式流程圖.............................................................................................55. 圖 2-3-3. 成人參與繼續教育活動模式.....................................................................59. 圖 2-3-4 個人、環境與學習成果關係模式..............................................................6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68. 圖 3-3-1. 問卷編制流程圖……………….................................................................71. 圖 3-4-1. 研究程序圖……………….........................................................................80. IV.

(8) 表目錄. 表 2-1-1 e-Learning1.0 與 e-Learning2.0 比較表.........................................................22 表 2-1-2. Yahoo!奇摩知識+介面與功能簡介...........................................................27. 表 2-1-3. Yahoo!奇摩知識+相關研究.......................................................................29. 表 2-2-1 自我導向學習矩陣……............................................................................34 表 2-2-2 自我導向學習定義整理表........................................................................35 表 2-2-3 自我導向學習相關研究............................................................................41 表 2-3-1 網路學習優勢............................................................................................46 表 2-3-2 網路學習應用層次....................................................................................54 表 2-3-3 ARCS 模型的四個要素.............................................................................62 表 3-2-1 台北地區大學抽樣編碼表........................................................................70 表 3-2-2 研究樣本學校整理表……........................................................................70 表 3-3-1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問卷內涵....................................................................73 表 3-3-2.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問卷內涵.......................................................76. 表 3-3-3.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78. 表 4-1-1. 問卷回收樣本資料統計表.........................................................................83. 表 4-1-2. 個人背景資料摘要表.................................................................................84. 表 4-1-3. 網路使用情形資料摘要表.........................................................................85. 表 4-1-4. Web2.0 網站使用經驗資料摘要表............................................................85. 表 4-1-5. 相關課程選修經驗資料摘要表.................................................................86. 表 4-1-6. Yahoo!奇摩知識+使用經驗資料摘要表...................................................86. 表 4-2-1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 之「獨立學習」調查結果彙整表.............................88 表 4-2-2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之「效率學習」調查結果彙整表.............................89 表 4-2-3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 之「喜愛學習」調查結果彙整表.............................89. V.

(9) 表 4-2-4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之「主動學習」調查結果彙整表.............................90 表 4-2-5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之「創造學習」調查結果彙整表.............................90 表 4-2-6.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現況分析.........................................................91. 表 4-2-7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之「求知興趣」調查結果彙整表...............92 表 4-2-8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之「專業進展」調查結果彙整表...............93 表 4-2-9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之「問題解決」調查結果彙整表...............93 表 4-2-10 大學生「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個人因素層面現況分析............94 表 4-2-11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之「社群特性」調查結果彙整表.............95 表 4-2-12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之「網路特性」調查結果彙整表.............96 表 4-2-13 「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之「學習自主性」調查結果彙整表.........96 表 4-2-14 大學生「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環境因素層面現況分析............97 表 4-3-1.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析.....................99. 表 4-3-2.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析...................100. 表 4-3-3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析事後比較 表..............................................................................................................102 表 4-3-4. 不同學習領域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析...........102. 表 4-3-5. 不同網路使用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析...104. 表 4-3-6 不同網路使用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析事 後比較表..................................................................................................105 表 4-3-7 不同每日網路使用時間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 析..............................................................................................................106 表 4-3-8 不同 Web2.0 網站瀏覽頻率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 分析..........................................................................................................107 表 4-3-9 不同 Web2.0 網站瀏覽頻率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 分析事後比較表......................................................................................109 表 4-3-10 不同相關課程選修經驗的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 VI.

(10) 析..............................................................................................................110 表 4-3-11 不同提問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析.........111 表 4-3-12 不同分享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分析.........112 表 4-3-13 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的差異情形.............113 表 4-3-14 學生背景變項與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之差異情形統整表.....................114 表 4-4-1.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形分析...117. 表 4-4-2.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形分析...119. 表 4-4-3.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形分析事 後比較表................................................................................................121. 表 4-4-4. 不同學習領域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形分 析............................................................................................................121. 表 4-4-5. 不同網路使用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 形分析....................................................................................................123. 表 4-4-6. 不同網路使用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 形分析事後比較表................................................................................125. 表 4-4-7. 不同每日網路使用時間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 異情形分析............................................................................................126. 表 4-4-8. 不同每日網路使用時間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 異情形分析事後比較表........................................................................128. 表 4-4-9. 不同 Web2.0 網站瀏覽頻率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 差異情形分析........................................................................................129. 表 4-4-10 不同 Web2.0 網站瀏覽頻率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 差異情形分析事後比較表....................................................................131 表 4-4-11 不同相關課程選修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 異情形分析............................................................................................132. VII.

(11) 表 4-4-12 不同提問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形分 析............................................................................................................134 表 4-4-13 不同分享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形分 析............................................................................................................135 表 4-4-14 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的差異情形...137 表 4-4-15 學生背景變項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之差異情形統整表...138 表 4-5-1.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相關 情形........................................................................................................142. 表 4-5-2.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各構 面相關情形............................................................................................143. VIII.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在第一節中先說明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則闡 述研究目的;第三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第四節列出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 五節則針對相關名詞作解釋與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於發展 e-Learning 的環境,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之 下,e-Learning 將學習帶出了傳統教室之外,然而其學習的成效卻一直受到各界 的挑戰。如今,隨著 Web2.0 的沸沸揚揚,e-Learning 也逐漸邁向 2.0 的世代。而 在學習者主導的 e-Learning2.0 學習環境中,運用網路進行學習的動機扮演著舉 足輕重的角色。在此發展過程之中,研究者認為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可能是影響網 路學習動機的重要關鍵因素,學習者本身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愈高者,在沒有老 師的督促或考試的壓力之下,也能有效地學習。特別是在 e-Learning2.0 的環境 中,學習的主導權完全掌握在學習者本身,其決定了是否能充分運用網際網路上 多元的學習資源。有鑑於目前運用 Web2.0 服務進行學習的情形越趨普遍和多元 化,因此本研究以 Yahoo!奇摩知識+為例,並以台北地區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 查目前大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以及「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 ,進而 探究彼此之間的關係。Web2.0 網路社群的興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目前 e-Learning2.0 概念也在國內逐漸成形,除了學習者本身之外,擁有豐富教學資源 的機關學校或是教育工作者勢必要融入 e-Learning2.0 這股浪潮。希望透過本研 究的探討,作為學習者、教學者和相關業者在發展因應教學策略與模式上的參考 依據。 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資訊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學習習慣也跟著改變, 「數 1.

(13) 位化」與「網路化」是目前學習的趨勢,也是終身學習的重要管道之一。各國政 府無不加強其教育政策,提供眾多的教學資源。而當教學逐漸趨向多元化與網路 化之時,使得傳統以老師與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環境,轉換為以學生和學習資源 為中心的新世代學習環境。就在政府與學校積極推動數位學習的進程中,利用網 路進行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也逐漸普及化,再加上 Web2.0 互動社群 的崛起,以往單向接收式的學習方式也漸漸轉化為雙向互動的學習模式。 在 Web2.0 網路環境上的學習行為與傳統的數位學習有許多不同之處,整個 學習過程皆是由學習者自己所主導,許多網路上的學習資源並不像正式的數位教 材或是書籍會經過一定的審核與評鑑程序,因此學習者必須自己判斷教學資源的 正確性與適用性。這種學習方式雖非正式教育的一環,但卻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 化與 Web2.0 世代的興起,而漸漸成為社會大眾學習新知識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方 式。基於終身學習的理念,個人必須不斷地學習與進步,才能跟的上時代的潮流。 而其中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學生,在強調自主學習的大學環境中,如何充分運用 網路上無窮無盡的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素材、學習策略與學習方式,已經 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而自我導向學習也就成為此學習環境中的重要關 鍵因素之一。 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首先由 Tough 在 1966 年提出,根據他 的研究發現,約有 70%的學習活動是由學習者自己著手進行(黃富順,2002)。 而這些學習活動不受限於正式課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箝制,完全由學習者本身來 掌握,提供更多元與彈性的學習方式。而 Knowles(1975)也指出自我導向學習 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己引發學習比教師被動教導的學習為優,自我導向學習也較 符合人類的心理發展過程,並適應不斷改變的未來社會需求。 在重視知識共享與互動的 Web2.0 網路環境之下,雖然不若正式教育中有教 師的指導與既定的課程,但是學習資源俯拾即是、無遠弗屆,再加上雙向互動的 機制,學習者會如何去應用,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如果能瞭解在網 路學習環境中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 Web2.0 互動社群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政 2.

(14) 府教育機關或民間文教機構在開發網路數位學習時,能有一個參考的依據。 基於上述,本研究將探討大學生在自我導向網路學習與 Web2.0 互動社群間 的關係,研究的結果將有助於政府教育單位、機關學校或數位學習產業在未來設 計規劃相關學習資源時能符合現今 Web2.0 世代下學習者的學習傾向,對於學習 者本身的學習策略也將有所幫助。茲將本研究的研究動機整理如下:. 一、因應逐漸普及化的網路學習世代 由資策會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截至 2007 年 6 月底為止,我國有線寬頻用戶 達 453 萬戶,電話撥接用戶數為 92 萬戶,ISDN 用戶數為 8 千,學術網路(TANet) 用戶數為 448 萬人,行動網路用戶數為 1,027 萬戶。將上述各個連線方式用戶數 經過加權運算,並扣除低用度用戶、一人多帳號與多人一帳號等重複值後,估算 2007 年 6 月底止,我國經常上網人口為 999 萬人,網際網路連網應用普及率為 44%(資策會 FIND,2007) 。而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各種資訊與知識的傳遞 也更多元化,也因為網路的無遠弗屆,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資訊易於 流通,讓學習者在任何地方都能透過網路來進行學習。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中,教 師運用網路來輔助教學;學生利用網路來加強學習。教育界紛紛試圖利用網路的 特性,在舊有學習情境中加入新思維以提高學習效率,e-Learning 的學習環境也 應運而生(游寶達、劉明宗,2002) 。根據相關研究預測,2004 年全球線上學習 的規模會在未來兩三年內成長三倍以上,全球線上學習規模將有 85﹪的教學活 動在網路進行(岳修平,2002) 。而國內自從政府將 2002 年訂為「數位元年」之 後,數位學習的發展已經成為施政重點策略之一; 「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 畫」中的「數位臺灣計畫」,更以打造台灣成為亞洲最 e 化的國家作為期許,在 在顯示政府推動數位學習的決心(陳盈萱,2005)。而時至今日,數位學習的發 展更是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並且成為一股不可漠視的潮流。. 3.

(15) 二、Web2.0 學習資源的發展不可忽視 網際網路不僅逐漸普及化,也不斷地在成長更新,目前的網際網路新興環境 有個一個代表性的名詞「Web2.0」,Web 2.0 並不是一項新的技術,而是一種網 路應用與概念的集合名詞。象徵著網際網路從以前單向式的傳遞資料進化為互動 性更高的社群式網路。Web2.0 最大的優勢即在於「群眾智慧」 ,透過使用者的分 享,讓彼此共用的資源變得更豐富且無遠弗屆。Web2.0 網路世代中將此優勢發 揮地最淋漓盡致的就屬於「知識分享平台」的應用,例如:Yahoo!奇摩知識+、 維基百科、開放式課程計畫等。目前 Web2.0 知識分享平台的影響力與規模在數 位學習的環境中不容小覷,而且仍然在逐漸成長中。維基百科自 2001 年創辦自 今建立僅僅數年的時間,總共蒐集了 720 萬篇各種語言的文章,其中英語版本就 有 170 萬篇,等於是 40 套「大英百科」的內容,最重要的是,維基百科的成長 速度簡直令人咋舌,在六年內,內容量從 2 萬到 720 萬,成長的 300 多倍(劉威 麟,2007)。其文章數量已經超過歷史悠久的大英百科全書數百倍,雖然缺乏嚴 謹的審核與評鑑制度,然而此種學習模式與途徑已然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再加上網際網路的便利性,相信運用 Web2.0 知識分享平台來解決問題或是輔助 學習的學生會越來越多。Web2.0 知識分享平台對於今日的大學生來說,不但是 一個輔助課業的重要學習資源,也可能是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本 研究以在台灣使用人口較多的 Yahoo!奇摩知識+為例,深入探討目前大學生對於 Web2.0 知識分享平台的態度及使用動機。. 三、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尚待研究 在大學教育的環境中著重的是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精神,除了課堂上老師講授 的知識之外,課外資料的蒐集與廣泛閱讀也顯得非常重要。而在網際網路的世 代,能充分運用網路來進行學習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在沒有考試競爭以 及師長督促的壓力之下,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培養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之一。在 e-Learning 的學習環境中除了自主之外,學習者還需要具備自我導向的能力,亦 4.

(16) 即要能具備確定目標、選擇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評鑑等能力。目前國內關於自我 導向學習的研究大部分的對象是成人學習者,其中又以「高齡學習」或是「在職 學習」為大多數,例如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 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紀詩瑩(2002) 「企業員工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其知識分 享意願關係之研究」 、陳靜怡(2003) 「組織氣候認知、員工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 投入之關係研究 - 以某國際快遞公司為例」、張夢凡(2004)「自我導向學習傾 向與學習滿意度對繼續進修意願之研究-以空中大學高雄地區學生為例」、林文 雄(2004)「台南地區高職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職場壓力與職場學習關係 之研究」 、吳怡君(2005) 「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關係 之研究:以臺中地區為例」 、潘春燕(2006) 「溫泉業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溫泉 廢水處理意願之研究」。相較之下以學齡學生為對象之研究則在少數,例如陳毓 凱(2005) 「『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中二年級學生自我導向科學學習傾向 與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而以大學生為對象之相關研究更是缺乏。 另外,關於「網路」與「自我導向學習」之相關研究,目前僅有鍾宜智(2001)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對非同步遠距學習影響之研究」與蔡秋貝(2002)「成人在 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參與障礙對網路教學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二篇,可 謂尚付闕如。而且目前尚無針對學習者在網路上的自我導向學習進行的研究。 研究者認為以網路為媒介的自我導向學習是目前國內大學生自主學習、提升 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之一,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以台北地區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探討學生對於網路自我導向學習的態度與現況。. 四、由學習者主導的 e-Learning2.0 學習環境已成趨勢 隨著 Web2.0 的興起,數位學習的環境也在逐漸轉變中。Ruttenber & Spickler (2000)將近年來 e-Learning 的演進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電腦化訓練」 (1997~1999):將電腦資訊融入教學,在傳統的教室中增添電腦等資訊設備, 透過教學光碟或影片來輔助學習;或是透過教學多媒體在電腦中進行獨立學習。 5.

(17) 第二階段: 「線上學習」 (2000~2003):透過電腦以及網路來進行學習,在網路 技術和教材內容開發工具上有顯著更新。提供教學者和學習者更便利的學習環境 與工具。但是教與學的主導性能仍握在教材開發者與教師的手上。第三階段: 未 來的 e-Learning(2004~2008):未來將致力於改善學習科技的完善性,因應學 習者的需求,發展高品質低成本的學習內容。 而研究者認為隨著網際網路互動技術的成熟,第三階段的 e-Learning 將逐漸 Web2.0 化, 「集體智慧」的概念將取代以教師為內容提供者的傳統思維,教與學 的主導權在學習者本身,而在一個教學者的角度來說,為了因應 e-Learning2.0 學習世代的來臨,所要做的並不是針對所教授的科目去開發一個像維基百科一樣 的知識分享平台,而是要將這個趨勢融入自己的教學中,讓學生有機會更有能力 充分去發揮 e-Learning2.0 學習環境的特性。本研究希望透過「Web2.0 知識分享 平台採用態度」與「網路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兩個關鍵因素的探討,對一位教學 者在 e-Learning2.0 浪潮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針對 e-Learning2.0 的學習 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模式提出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可歸納如下: 一、瞭解目前大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 二、瞭解目前大學生的「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 。 三、探討不同背景大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背景大學生的「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差異情形。 五、分析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的相關。 六、由分析結果探究 e-Learning2.0 發展的策略,並對學校、學生和從事開發的 業者提出建議。. 6.

(1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發展出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分別列述如下,以引導研究之進行:. 假設 1: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的差異情形。 H1-1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有顯著差異。 H1-2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有顯著差異。 H1-3 不同領域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有顯著差異。 H1-4 不同網路使用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有顯著差異。 H1-5 不同網路使用時間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有顯著差異。 H1-6 不同 Web2.0 網站使用頻率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有顯著 差異。 H1-7 不同相關課程選修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有顯著差異。 H1-8 不同「Yahoo!奇摩知識+提問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 有顯著差異。 H1-9 不同「Yahoo!奇摩知識+分享經驗」的大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上 有顯著差異。. 假設 2: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的差異情形。 H2-1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H2-2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H2-3 不同領域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H2-4 不同網路使用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有顯著差 異。 H2-5 不同網路使用時間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有顯著差. 7.

(19) 異。 H2-6 不同 Web2.0 網站使用頻率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 有顯著差異。 H2-7 不同相關課程選修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上有顯 著差異。 H2-8 不同「Yahoo!奇摩知識+提問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 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H2-9 不同「Yahoo!奇摩知識+分享經驗」的大學生在「Yahoo!奇摩知識+使用 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的相關 情形。 H3-1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整體表現 有顯著相關。 H3-2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各層面表 現有顯著相關。 H3-3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各層面與「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各 層面有顯著相關。. 8.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為以下幾個部分,詳細內容分別列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僅以台北地區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就研究時間而言: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採用的問卷回收時間以 2008 年 1 月至 2008 年 4 月為主。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本研究所發展之「自我導向學習與 Yahoo!奇摩知識+使用 動機問卷」是專指運用「Yahoo!奇摩知識+」中的使用動 機,其它學習社群並不包含在本研究的研究範圍之內。. 貳、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基於人力、經費與時間上的考量,未能針對全國的大學生進行普查, 僅進行區域性的研究,以台北縣、台北市國立及私立大學之學生為母群體,採用 叢集隨機抽樣(cluster random sampling)方式進行,依據教育部網站公佈之九十 六學年度縣市別各級學校名錄整理成表 3-1-1,台北市 15 所,台北縣 6 所,共 21 所大學(教育部,2007) 。再從中隨機抽取 5 所大學,在校園內採隨機發放問 卷的方式取樣。此為本研究在研究對象方面的限制。. 二、就研究變項而言. 9.

(21)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臺北地區大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以及「Yahoo! 奇摩知識+使用動機」的關係進行探討,其它影響 e-Learning2.0 學習動機的因素 可能還有很多,但本研究並未將其列入分析探討的重點,此為本研究在研究變項 上的限制。. 三、就研究推論而言 由於本研究僅針對目前在學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因此研究結果並不適用 於推論至其它年齡層的學習者,僅提供相關研究做為參考,此為本研究在推論上 的限制。. 第五節. 名詞解釋. 壹、Web2.0 「Web 2.0」此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 Tim O'Reilly 提出,標幟著自 2001 年網路泡沫化後,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因 此 Web 2.0 可以說並不是一項新的技術,而可以說是一種網路應用與概念的集合 名詞。根據 O'Reilly 的定義,Web2.0 是指一種集合群體智慧的網路應用,並具 有以下幾種特性:以網路為平台;集合群體智慧;掌握與運用核心資料以創造競 爭力;不斷推出新功能取代軟體升級;程式設計自由度高,使用者可以運用現有 資源進行創新;可以跨平台運用,包括個人電腦、網路和手持裝置;豐富使用者 的感受,不段推出創新的應用服務。在 Web2.0 網路社群的環境中,網路的詮釋 權以不再是那些內容提供業者所一手掌握的,而是人人皆可以成為資訊的提供者 (O’Reilly,2005)。. 10.

(22) 貳、e-Learning2.0 e-Learning2.0 是 Web2.0 應用領域之一,其使用的平台就是 Web2.0 軟體。而 其教材也可視為 Web2.0 內容的特例。e-Learning2.0 的使用模式雖然和 Web2.0 無異。然而如同 Web 2.0,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與規範,而如果 Web2.0 最主要的精神,是把網路主導權由網站經營者交回網路使用者手中,那 e-learning 2.0 也就可以定義為把學習的主導權,由教師交回學習者自己手中,也就是說, 學習者自己可以主動與控制想要學習的內容與方向(梅興,2006;姜昱有,2007) 。 而本研究將 e-Learning2.0 定義為使用者運用 Web2.0 資源進行學習,其學習的內 容不限定是學術性的資料。學習資源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1)部落格 (Blog):個人部落格、團體部落格;(2)論壇(Forum):某種主題或某個領域 的討論區;(3)知識分享平台:Yahoo!奇摩知識+、維基百科、開放式課程計畫 等。而本研究以知識分享平台類別中的 Yahoo!奇摩知識+為例。. 參、Yahoo!奇摩知識+ 臺灣的大型入口網站 Yahoo!奇摩於 2004 年 12 月建立「Yahoo!奇摩知識+」, 以網路知識平台的定位,集合網友的經驗與專長,透過問與答的交流互動,將這 些資料轉換為知識,協助解決使用者的問題。而 Yahoo!奇摩知識+也將所有社群 互動的知識內容妥善保存,並提供歷史問答的搜尋功能,讓使用者能針對特定的 問題藉由資料檢索的方式找到由其他使用者所提供的生活或專業經驗的答案,形 成一個大型的知識社群(徐意鈞,2005;周昭臣,2006)。. 肆、自我導向學習 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是由 Tough 於西元 1966 年首先提出, 後續有許多學者採用不同的觀點分析之。本研究所採用的自我導向學習理論以 Guglielmino(1977)對自我導向的定義為主,以學習的能力為主要觀點,其主要 概念為學習者主動學習的能力、確定學習目標的能力、尋求學習資源的能力、訂 11.

(23) 立學習策略的能力、評鑑學習結果的能力。. 伍、自我導向學習傾向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是由自我導向學習 (Self-directed Learning)發展而來,闡釋個人知覺自己擁有自我導向學習的能 力。此種能力包括擬定學習計畫,並執行和評鑑其學習活動的能力(鄧運林, 1995)。 而這些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的能力可以由 Guglielmino 於西元 1977 年所編制的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量表(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Scale)來量測,分數越 高表示其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越高;分數越低則反之。而本研究所採用的自我導向 學習傾向調查工具即依據 Guglielmino 所編制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量表以及鄧運 林(1995)與洪世昌(1994)等國內學者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方面的相關研究, 加以修編成為「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問卷」來進行調查。將學習的途徑與方法限定 在網際網路的學習環境中,並依據以下幾個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的層面來進行分析 探討: 1、持續學習層面。 2、效率學習層面。 3、喜愛學習層面。 4、自主學習層面。 5、創造學習層面。 研究的受試者在「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問卷」中的分數越高,則代表其自我導 向學習傾向越高。. 陸、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 本研究探討台北地區大學生使用 Yahoo!奇摩知識+的動機,因此將 Yahoo! 奇摩知識+中的內容視為「教材」,而將 Web2.0 網路平台視為「學習場域」,並 12.

(24) 以 Keller 根據 ARCS 模型所發展的教材動機量表(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Motivation Survey,IMMS)為基礎,以及黃富順(1992)的「成人參與繼續教 育動機量表」為基礎,並參考黃玉湘(2002)、蔡秋貝(2003)、蘇美菁(2006) 等研究修編而成「Yahoo!奇摩知識+使用動機問卷」,共包含以下幾個構面: (一) 個人因素 1、求知興趣:個人以追求知識為目標。 2、專業進展:個人以輔助專業知識與技能為目的。 3、問題解決:個人以解決疑問和難題為目的。 (二) 環境因素 1、社群特性:「等級」、「評價」、「互動」等社群機制。 2、網路特性:「資料檢索」、「超連結」與其它所有網路資源共通的特性。 3、學習自主性:運用此網站學習的自主性。. 13.

(25) 14.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運用 Yahoo!奇摩知識+在網路上進行學習的動機與學習者 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究 e-Learning2.0 發展的契機。經過相關 文獻資料的蒐集,為了進一步瞭解研究問題與假設,發展本研究之問卷,因此根 據本研究之關鍵概念與相關文獻資料將文獻探討分成三節,第一節為 e-Learning2.0 初探;第二節為自我導向學習;第三節為網路學習動機,藉由以上 文獻的探討,提供本研究的論證基礎。. 第一節. e-Learning2.0 初探. 隨著 Web2.0 的興起,未來教育的趨勢也逐漸走向開放精神與社群概念,而 傳統的 e-Learning 環境也逐漸邁向 e-Learning2.0 的世代。也因為 Web2.0 的各種 應用發展極為迅速,在教育上的應用也會有很大發展空間,而 e-Learning2.0 發 展中最大的障礙是一般人對於「教」與「學」的傳統思維永遠趕不上 Web2.0 發 展的速度(Enber,2007)。因此,充分運用 Web2.0 的工具與技術可將學習帶出 傳統教室的圍籬之外,享有無限的發展空間(The Horizon Report,2007)。本節 將探討 Web2.0 的特性與相關應用進而探究在 Web2.0 基礎之下 e-Learning2.0 的 發展。. 壹、Web2.0 的崛起. 「Web 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 Tim O'Reilly 提出,象徵著自 2001 年網路泡沫化後,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因 此 Web 2.0 可以說並不是一項新的技術,而是一種網路應用與概念的集合名詞。 15.

(27) 這個概念對於目前網際網路生態的影響力非常大,也逐漸改變了大家使用網路的 習慣。Web2.0 的應用層面相當廣,舉凡商業應用、娛樂應用等等,已經被廣泛 討論;而在學習的應用上也絕對不能被忽略。本節藉由 Web2.0 相關文獻的探討, 進而探究其在數位學習應用上的發展,作為 e-Learning2.0 相關討論的參考基礎。. 一、Web 2.0 的意義與特性 Web2.0 是一種網路的應用與概念。因為對使用者的重視,以 Web2.0 模式經 營的網站多半成長速度飛快,如 Flickr、Digg、Del.icio.us、Bloglines、Socialtext 等新面孔,極短時間內就成為網路世界最熱門的人潮匯集之處。Web2.0 的概念 是進化的、逐漸成形的,因此有關它的討論可能會產生一些模糊地帶,甚至有許 多標榜著 Web2.0 的網路應用,卻完全不符合 Web2.0 的精神(Gumpert,2007; 劉威麟,2007)。根據 O'Reilly(2005)的定義,Web2.0 是指「一種集合群眾智 慧的網路應用」,它擁有以下特色: 1. 以網路為平台 2. 集合群體智慧 3. 掌握與運用核心資料以創造競爭力 4. 不斷推出新功能取代軟體升級 5. 程式設計自由度高,使用者可以運用現有資源進行創新 6. 可以跨平台運用,包括個人電腦、網路和手持裝置 7. 豐富使用者的感受,不段推出創新的應用服務. 由於 Web2.0 的概念是不斷進化與累積而成的,O'Reilly 將 Web2.0 的核心價 值(以全球資訊網為平台、使用者掌控自己的網站內容、提供服務,而非販賣套 裝軟體等) 、概念(使用者有重組元件的權力、一種態度而非技術、長尾效應等) 與實際應用(Wikipedia、Blog、Flickr 等) ,將此三構面有系統地以圖 2-1-1 呈現:. 16.

(28) Flickr、del.icio.us: 使用者自訂標籤而非分 類. Gmail、Google Maps、AJAX:豐富使 用者經驗. PageRank、eBay、 Amazon:使用者成為 內容貢獻者. Google AdSense: 自助服務產生長尾. Blogs: 參與而非出版. Wikipedia: 對使用者絕對信任. BitTorrent: 完全分散式. 一種態度而非 技術. 長尾效應. 有內建標記的 數據. 永遠的免費測 試版. 歡迎任意取用. 策略上的定位 ․以全球資訊網(Web)作為平台 使用者的定位 ․由使用者掌控自己的網站內容 核心競爭力 ․強調提供服務,而非販賣套裝 軟體 ․著重參與式的結構 ․符合成本效益 ․可結混合多種資料來源且可再 變化 ․跨平台運用,不受限於單一軟 硬體 ․集合群體智慧. 越多人使用則越好用. 使用者有重組元件的 權力. 信任你的使用者. 組合零散元件成 為完整網站. 豐富使用者經驗. 零散置入的內容. 使用者參與其中. 趣味性. 並非預期中的使 用者行為. 圖 2-1-1 Web2.0 meme map(O'Reilly,2005) 17.

(29) Web2.0 包括三個要素: (1)內容、 (2)工具與服務、(3)使用者,缺少其 中一個要素都無法成為 Web2.0 成功的應用,而在 Web2.0 之前的網路環境可以 稱之為 Web1.0,而 Web1.0 與 Web2.0 最大的不同即在於邁入 Web 2.0 的時代之 後,「群眾智慧」將是網路環境中最為關鍵的核心競爭力,透過使用者的分享, 讓彼此共用的資源變得更豐富。網路的詮釋權已不再是那些內容提供業者所一手 掌握的,而是人人皆可以成為資訊的提供者。種種張貼、訂閱、發布飼料(feed) 、 分享資訊的動作,都說明了網站再也不只是個描述空間的「名詞」 ,而是個真實 反應生活狀態、與個人需求緊密扣連的「動詞」。從單向的接收進化為雙向甚至 多向的連結,也因此造就了個人媒體的可能性(溫達茂、鄭麗敏,2006)。 Web 2.0 興起的原因不外乎是「電腦科技的進步」 、「網際網路的普及」、「網 路頻寬的提升」 、 「互動性高」 、 「平民化」 、 「集體化」 、 「個人化」等因素。薛良凱 (2006)表示一般認為 Web 2.0 的「基礎屬性」包括「由用戶貢獻價值」 、 「長尾 定律」以及「網絡效益」三者構成網站的經濟模式,然而過去在 Web1.0 的時代 有許多網站也都具備這些特性。因此真正讓 Web 2.0 網站創造出獨特使用經驗 的,是四項體驗屬性:「去中心化」、「集體創造」、「可重混性(MashUp)」、「突 現式系統」 。這四項特性,某種程度上標幟出了網路業者再創網路高峰的三個關 鍵引爆點: 「社會網絡」 、 「集體創作」以及「部落格」 。然而 Web 2.0 的定義與定 位眾說紛紜,有人說 Web 2.0 的「用戶參與,聯繫,共享」精神,在 Web1.0 時 早已存在,並不是一種新的概念,然而反對者卻持不同的意見。黃彥達(2006) 認為其實 Web2.0 中的社群(Community)精神,才是跳脫 Web1.0 的一個核心概 念。所謂的 Web 2.0 雖然在技術上有所創新,但在精神上它確實不是新發明,很 簡單的就能被一個 Community 的經營概念涵蓋掉了。大部分對 Web 2.0 的定義 都圍繞在用戶互動參與的精神與過程,以致於看不出與 1.0 的區別。而 Web2.0 的定義應為「Web 2.0 是:用戶參與,聯繫,共享,以形成規模經濟的過程」。. 18.

(30) 二、Web2.0 的優勢 Web2.0 網路社群的應用種類繁多,更由於其程式應用的自由度極高,所以 彼此之間還能互相組裝、串連,建立更多的新功能和創新應用,因此 Web2.0 的 功能與特性也在不斷地更新中,因為如此,才能成為目前網路環境中的主流應 用。以下是本研究根據陳順孝(2006)所提出之 Web2.0 之優勢為基礎加以整理 分析成以下幾點:. (一)易學易用,進入門檻低 使用 web2.0 科技,不需高超的技術能力,通常只要按照系統指示,進 行三、四個步驟的設定就能輕鬆啟用。例如全球最大的部落格平臺 Blogger.com 標榜「建立 blog 只需通過三個簡單步驟:建立帳戶、命名您的 blog、選擇範本」,PBwiki 標榜「建立一個免費 wiki,就和做一份花生醬三 明治一樣簡單」,其他諸如 flickr、YouTube 也同樣標榜簡易又好用。. (二)彈性組裝的技術,創新自由度高 Web2.0 工具不僅易學易用,而且幾乎都使用相通的技術,如此,一來可 以相互鑲嵌,例如部落格可用 flickr 發表照片、用 YouTube 發佈影音;二來 可以輕鬆的轉換平台,如從 MT 轉換到 TypePad 只要先從 MT 匯出檔案, 再將這些檔案匯入 TypePad 即可,不必逐篇轉貼。因此,每個架站者可以基 於自己對媒體的想像,從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中,挑選適用的,組裝成自己 理想的媒體,並且隨時調整(也許基於想像的演變、也許基於閱覽者的回應、 也許基於需求的變化),更換部分或全部的科技。. (三)相互串連的網絡,散播速度快 Web2.0 網站透過即時書籤(RSS) 、標籤(Tag)和引用(TrackBack)等 機制,這些各自獨立的網站就可以互相連結,形成更廣大的網路社群。其中 19.

(31) 即時書籤(RSS)的功用是匯整網站最新文章,讓網友可以訂閱文章標題、 摘要,使得在網路上蒐集與傳遞訊息變得容易;而標籤(Tag)是一種組織和 管理線上資訊的新方式,它不同於關鍵字檢索,而是一種模糊化、智慧化的 分類。作者可以為每篇文章、每張照片、每個檔案設定一個或多個標籤,然 後就能快速找到使用相同標籤的所有內容;而引用(TrackBack)則是網站間 的對話工具,只要在自己部落格發表回應文的同時,把原文的引用網址填上 去,那麼部落格系統會自動到對方的該篇文章中留下引用的紀錄,兩個部落 格也因此產生聯繫。. (四)凝聚性高的社群結構,互動機制佳 透 過 電 腦 作 為 媒 介 來 傳 達 訊 息 的 動 作 可 以 分 為 機 器 互 動 ( machine interaction)與人際互動(person interaction)兩種互動的形式。機器互動指的 是使用者對於電腦中的超文本內容進行存取的動作,也就是所謂的人機互動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而人際互動則是使用者之間彼此透過電腦這 個媒介來進行溝通(Hoffman & Novak,1996) 。而在 Web2.0 的環境中,使 用者與使用者之間透過網路社群平台來進行互動,就是所謂的人際互動 (person interaction);另外,使用者與網路系統之間也存在著互動關係,例 如由網路社群平台所控制的自動回信系統、評分系統等,這種互動通常就稱 為人機互動(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三、Web2.0 的網站類型 Web2.0 網站因為在技術與工具開放的環境之下,透過使用者的開發與各種 創新服務的推出,所以有各式各樣的類型。如要以服務的內容來區分類型的話, 可能太過繁雜,因此以技術和工具的層面將 Web2.0 網站分為四大類型(蘇小鳳, 2006;薛良凱,2006;盧澤宇,2006):. 20.

(32) (一)部落格(Blog):平台開發與管理者提供使用者一個自我表現的平台,透 過簡單易上手的線上編輯介面,發佈自己的圖文日誌,與網路上的瀏覽者 分享,例如彎彎的部落格。 (二)維基(Wiki) :在 Web2.0 一詞提出的幾年前即已經存在的一種網路應用技 術,建立一種使用者參與及合作的機制,讓大家使用共同的編輯平台,透 過網路瀏覽器創造和修改內容。其中較著名的有「維基百科(Wikipedia)」 這個網站,透過使用者的集體創作出內容超過百萬筆的線上百科全書,且 仍在持續增加與更新中。 (三)社群網站(Network Community) :此技術讓使用者透過以電腦為中界的資 訊網,彼此互相聯繫或共同合作,進而發展成為一個線上社群。這項技術 的相關應用有很多,例如:共享書籤(ex. del.icio.us)、共享照片(ex. Flickr) 、共享影片(ex. YouTube)等都是藉由使用者的分享而建構的網路 社群。而發展較早的論壇(Forum)本研究也將其歸納在社群網站的範疇 中。 (四)點對點互傳(Peer to Peer) :這項技術著重於資料的傳輸,使得資料量較 大的影音檔案也可以在網路上輕易分享,只要越多人使用,其傳輸速度就 會越快,充分發揮分享的精神。相關應用如:Joost 網路電視。. 由以上各種類型的應用可知,在 Web 2.0 環境下所建構出來的是一種個人媒 體的概念,有別於傳統媒體,他們朝思暮想的不是如何「推銷」與「包裝」內容, 強調的是「創意」與「分享」的概念,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 platform) , 「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空間』 , 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 ,」 以開發企業用 Wiki 軟體而聞名的 Socialtext 執行長 Ross Mayfield 做了很貼切的 說明;其次,「使用者」的角色將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這些網站經營者開始學 習「信任」 ,將生產、掌控資料的權力交還給使用者, 「由底層發聲」的部落格是 最明顯的例子(數位時代,2006)。 21.

(33) 貳、e-Learning2.0 的發展. 隨著 Web2.0 的沸沸揚揚,在網路互動技術的成熟下,以及使用者運用 Web2.0 網路資源的普及化, 「集體智慧」的概念將取代以教師為內容提供者的傳統思維, 教與學的主導權將會來到學習者本身,因此 e-Learning2.0 這個名詞就產生了。 如同對什麼是 web 2.0 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與標準的規範一樣,e-learning 2.0 也 一樣沒有共同的標準。而如果 Web2.0 最主要的精神,是把網路主導權由網站經 營者交回網路使用者手中,那 e-learning 2.0 也就可以定義為把學習的主控權,由 老師交回學習者自己手中,也就是說,學習者自己可以主動與控制想要學習的內 容與方向。. 一、e-Learning 之 Web2.0 化 e-Learning 從十多年前發展至今,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以及學習習慣的改 變,e-Learning 也在不斷改革與更新,而將 Web2.0 的應用作為劃分點,可以將 e-Learning 分為 1.0 與 2.0 來討論,如下表所示:. 表 2-1-1 e-Learning1.0 與 e-Learning2.0 比較表(林立傑,2007;蔡德祿,2006) e-Learning1.0 (1994-2004) 平台. e-Learning2.0 (2005-beyond). 學習管理系統(LMS),封閉式功 與其他 Internet 服務整合之個人 能,專用軟體,管理成本高, 學習環境(PLE),開放式服務, Open Source 管理成本低,開發技. 開發技術門檻高。. 術門檻低。例如:Wikis、Blogs、 Open source、Open content、Open architecture、Social Networking、 Mash-Ups…etc.. 22.

(34) 表 2-1-1 e-Learning1.0 與 e-Learning2.0 比較表(林立傑,2007;蔡德祿,2006) (續) e-Learning1.0 (1994-2004) 教材. e-Learning2.0 (2005-beyond). 靜態結構化課程、固定分類可 動態學習標的,可編輯分享的學 分享內容、統一教材. 習物件,Tagging 標籤,加值分. 來源:ID、SME. 散 學 習 物 件 , 連 鎖 聚 合 (RSS,Atom) 來源:User. 學習者. 課程網站連結遵循教材分類與 分散式連結,自訂 Tagging 與學 順序. 習內容,自控學習,因材施教, 分散式個人筆記(e-Portfolio),終 生學習. 教學者. 線上管理傳解析固定專業內容 教師與學生皆可為線上帶領角 線上輔導、評量. 色來進行動態教學資源管理. 教學主導者:老師. ,教學相長 教學主導者:學生。. 教 材 開 發 3 months – 1 year. None – hours. 時間 學習特性. 1. 教室獨立學習,教科書為主 1. 多元學習管道學習,來自全球 要資源. 的數位學習資源. 2. 相同制式化的學習過程. 2. 適性化的個人式學習. 3. 正式教育. 3. 非正式教育. 23.

(35) 由表 2-1-1 可知,e-Learning2.0 在 Web2.0「集體智慧」的概念之下,在「教」 與「學」兩個層面都有許多革新,以下就目前相關研究者提出的看法進行分析與 探討,e-Learning2.0 的特色有以下幾點(林立傑,2007;劉德泰,2007;蔡德祿, 2006;Mason & Rennie,2007;The Horizon Report,2007): (一)使用者可以透過 Web2.0 的服務,主動參與知識建構的的過程,而非被動 地接收資訊。而教材形式也呈現多樣化,包含文章,論壇,百科全書,投 影片、數位教材、短片、動畫等,採取眾人創造模式,發揮集體智慧的最 大功效。 (二)學習的內容與素材是由所有的使用者一同創造的,將以往 e-Learning 1.0 由專業講師與設計師設計教材方式轉為每個人都可利用工具錄製學習教 材。在群策群力之下,不但內容豐富,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且不需任何成 本。相較之下,由專家學者所建構的學習內容需要較多的時間與經費。 (三)Web2.0 網站的社群功能除了讓使用者可以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來學 習新知識,將以往 e-Learning 1.0 十分重視正式學習的效果慢慢移轉為群 聚分工非正式學習效果之外,更由於其社群開放的特性,讓學習者能得到 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領域或擁有不同專長的社群成員給與非同步的回饋。 使學習者的眼界更寬廣。 (四)e-Learning 2.0 吸收 Web 2.0 開放、分享與群聚合作方式,將知識資源、學 習資源與社會網路資源整合,形成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 Web2.0 網站的社群性質與互動機制是影響使用者(尤其是較年輕的使用 者)願意持續且積極地利用它來學習的主要原因。. 二、Web2.0 應用於 e-Learning 的類型 e-Learning2.0 的學習環境強調由學習者本身來主導學習,而教材的來源也是 由學習者自己掌握,透過動態的學習標的,以及可編輯分享的學習物件,在 Web2.0 的網路環境中,這些運用「集體智慧」來進行學習的網路社群可以歸類 24.

(36) 為「知識社群」,即藉由虛擬社群的優勢與特色,透過網路的互動機制,建立知 識的分享空間,這也是 Web2.0 在 e-Learning 的應用發展上最典型的範例。 Wenger(1998)認為知識社群組成的三個要素包含:共同的參與投入、相 同的願景、共享的知識庫。而 Wenger & Snyder(2000)則認為知識社群是一群 擁有共同興趣,懷抱滿腔熱情且願意分享其專業知識與經驗所組成的非正式團 體。Rothaermel & Sugiyama(2001)也提出對知識社群的看法,他們認為知識社 群不只可以幫助聚集資訊、知識和資源,也能透過社群使人們在互相滿足商業與 社會需求下而聚集在一起。本研究參考鄒景平(2007)對知識社群的分類模式, 將目前 e-Learning2.0 的應用大致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1)課程社群:由學校或其它教育單位建置,透過 Blackboard、WebCT、 Moodle 等數位學習平台,提供選修相關課程的學生一個網路學習的環 境,但是教學的內容大部分還是由教師或教學設計者提供,不過其提 供的環境符合 Web2.0 的架構,例如:K12 數位學校。 (2)企業中的實務社群:通常是由企業組織中的實業團體所組成,運用網 路社群的服務,在相關領域中分享和維護特定知識,以提升企業的競 爭力。 (3)自我成長社群:由使用者所建立的網路社群,內容完全是由所有的使 用者自己建構與維護。其中又可細分為:(a)分享專業技術或知識的 論壇(Forum) ,例如:竹貓星球、酷!學園; (b)知識分享平台,例如: Yahoo!奇摩知識+、維基百科; (c)部落格(Blog) ,例如:Racklin's 阿 土伯程式大觀園。. 在以上三種類型中, 「課程社群」和「企業中的實務社群」大部分都只開放 給特定對象,而「自我成長社群」則較無此限制,因此在使用的普及度上會高於 其他兩種類型,且更符合 Web2.0 集體智慧的精神,也是本研究認為最符合 25.

(37) e-Learning2.0 學習精神的網路應用。因此本研究以自我成長社群中使用者眾多的 「Yahoo!奇摩知識+」為範例,並以其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透過調查研究的方式, 進一步瞭解學習者運用這些學習資源的動機,進而可探究 e-Learning2.0 的發展 性。. 參、Yahoo!奇摩知識+. 臺灣的大型入口網站 Yahoo!奇摩於 2004 年 12 月建立「Yahoo!奇摩知識+」, 以網路知識平台的定位,集合網友的經驗與專長,透過問與答的交流互動,將這 些資料轉換為知識,協助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周昭臣,2006)。此外,Yahoo!奇 摩知識+也將所有社群互動的知識內容妥善保存,提供歷史問答的搜尋功能,讓 使用者能針對特定的問題藉由資料檢索的方式找到由其他使用者所提供的生活 或專業經驗的答案(徐意鈞,2005)。根據 Yahoo!奇摩知識+(2005)的一項調 查報告指出,在正式上線迄調查的半年期間,已經累積將近 1000000 則知識,而 在 6360 位受試者中有 42.11%非常同意「知識+的問題涵蓋廣泛多元」 。以下將針 對 Yahoo!奇摩知識+的功能、架構與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Yahoo!奇摩知識+簡介. Yahoo!奇摩知識+是以 Web2.0 概念建置的網路知識分享平台,網站中的知識 都是集使用者之共同智慧而成,是 Web2.0 網站中 User-Created Content 的標準範 例。知識+有 10 大分類,包含超過 400 個子分類,而平均每個問題有 2.9 個回答, 每天有超過 9000 則知識產生,目前最熱門的分類依序為「科學醫療」、「生活資 訊」、「社會人文」(Yahoo!奇摩知識+,2005)。. Yahoo!奇摩知識+目前在台灣的使用人口相當多,本研究認為其使用的介面 26.

(38) 與功能可能是影響使用者的使用動機之外在因素,因此本研究將 Yahoo!奇摩知 識+的功能與介面整理如表 2-1-2,並在研究中探究其與使用動機的相關性:. 表 2-1-2 Yahoo!奇摩知識+介面與功能簡介 網站名稱:Yahoo!奇摩知識+ 網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 ◆ 知識評價功能 ․可以透過投票的方式給與每一則網友提供的回答一個評價。 ․獲得的評價會影響使用者的等級,共分為知識長、大師、專家、研究生、 實習生、初學者、知識貧民和手機未認證等八個等級。等級越高使用權限 越高,可以使用的功能就越多。 ․評價會影響使用者的等級,也可作為每一則知識正確性與實用性的參考依 據。. 27.

(39) 表 2-1-2 Yahoo!奇摩知識+介面與功能簡介(續) ◆ 資料檢索功能 ․可用關鍵字進行資料搜尋。 ․可以運用「進階搜尋」功能讓搜尋結果更準確。 ․可以運用「符號搜尋」功能。 ◆ 知識問答功能 ․由使用者主動發表自己的疑問,尋求解答。 ․而由其他使用者來回答問題,並非由專人解答。 ․所有瀏覽此則知識的使用者皆可以給與評價。 ․發問者可選出最佳解答,給與應答者回饋。 ◆分類功能 ․目前有 10 大分類,包含超過 400 個子分類。 ․透過分類的功能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 二、Yahoo!奇摩知識+相關研究 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再加上 Web2.0 中「集體智慧」的精神逐漸受到重 視,Yahoo!奇摩知識+也在此波浪潮中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根據黃斐蘭(2006) 的觀察,Yahoo!奇摩知識+平均 10 分鐘可以產生 22 則新問題,高峰時間 3 分鐘 可以產生 15 則新問題,平均每天系統待答問題數皆在 10 萬以上。可見 Yahoo! 奇摩知識+目前在國內的發展不容小覷。因此,近來有許多針對 Yahoo!奇摩知識 +所進行的研究,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來探討此 Web2.0 的應用,本文將相關研究 整理如下頁表 2-1-3:. 28.

(40) 表 2-1-3 Yahoo!奇摩知識+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摘錄. 鐘 詩 瑩 人們為什麼要上網. 「 Yahoo! 問 卷 調 查 促使人們上網分享知. (2006) 分享知識?-以. 奇摩知識 法. 識的主要因素包括外. Yahoo!奇摩知識+. +」知識. 在誘因(實質回饋、. 為例. 分享者. 有用性)與內在動機 (易用性、利他、互 利、信任)。. 羅 時 瀚 營利與非營利虛擬. Yahoo!奇. 個 案 研 究 即使社群存在許多不. (2005) 社群的管理議題—. 摩知識. 法. 以維基百科、Yahoo! +、維基百 奇摩知識+為例. 科. 利於使用者的因素, 但只要內容及運作方 式設計良好,仍然可 以吸引大量的使用 者。但是使用者參與 的深度仍會受到影 響。. 徐 意 鈞 影響知識社群中知. Yahoo! 奇 問 卷 調 查 研究發現不論知識買. (2005) 識買賣雙方互動意. 摩知識+ 法. 方或知識賣方均在性. 願因素之研究─以. 的知識分. 別上、年齡上(未成. Yahoo!奇摩知識+為. 享者. 年與已成年)及教育. 例. 程度上(高中職含以 下與大學專含以上) 存在認知差異。. 29.

(41) 表 2-1-3 Yahoo!奇摩知識+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摘錄. 黃 斐 籃 網 路 問 答 服 務 系 統 台 北 市 立 內 容 分 析 研究結果發現: (2005) 之研究:以台北市立 圖 書 館 線 法 、 實 驗 (1)回答速度二者無極 圖 書 館 線 上 參 考 服 上 參 考 服 評 鑑 法 、 大差異; 務系統與 Yahoo!奇 務 」 與 深 入 訪 談 (2)近半數問題皆集中 摩知識+為例. Yahoo! 奇 法. 於自然科學與應用科. 摩知識+. 學類; (3)皆以事實型問題居 多。. 謝 耀 徵 影響知識分享績效. Yahoo! 奇 內 容 分 析 研究發現知識分享評. (2005) 之研究—以 Yahoo!. 摩知識+. 奇摩知識+為例. 法. 價與專家等級與表達 能力的字數及文章結 構有正向關係,與分 享順序則為負向關 係。. 由以上相關研究可以發現,促使使用者在 Yahoo!奇摩知識+分享知識的主要 因素包括實質回饋、有用性等外在誘因與易用性、利他、互利、信任等內在動機 (鐘詩瑩,2006)。雖然本研究並非將焦點著重在知識的分享,而是從知識尋求 與學習的角度來探討 Yahoo!奇摩知識+的應用。然而知識的分享與擷取是一體的 兩面,在此知識分享平台的架構下,先有求知的需求進而產生分享的行為,因此 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另外,在相關的研究中發現,目前大學生為網路使用的主力 源,而國內大學生使用 Yahoo!奇摩知識+的情形亦相當普遍。根據 Yahoo!奇摩知 識+的統計數據來看,生活資訊的問題佔 18.88%,休閒嗜好佔 15.2%,合計高達. 30.

(42) 34.08%。雖然圖書館也有提供線上諮詢的服務,且在回答速度、生活資訊問題的 解答等都與知識+提供的服務類似,然而學生透過圖書館詢問生活方面相關問題 的意願很低,在調查的結果顯示僅有 10.07%的學生願意或認為適合透過圖書館 尋求生活相關議題的資訊(黃斐籃,2005;蘇小鳳,2006)。 然而不只生活資訊相關的議題,大學生運用 Yahoo!奇摩知識+探討學術相關 議題的情形亦相當普遍,在劉彥愷(2005)的研究中發現,致使大學生在 Yahoo! 奇摩知識+中發問的第一大原因為「課業上的需要」 、其次是「生活上的疑難雜症 需要有人提供答案」 。另外該研究中尚有一個值得討論的發現,就是在只能選擇 一種方式查找資訊的假設情況下,抉擇於「Google 搜尋引擎」與「Yahoo!奇摩知 識+」之間的結果竟然非常相近。選擇「Google 搜尋引擎」者最主要的原因是資 訊的豐富性(82.3%),而選擇「Yahoo!奇摩知識+」者的主要因素有檢索介面容 易操控(60%)以及資訊品質優良(33.3%) 。由這些研究中可以發現目前大學生 運用 Web2.0 學習資源的情形越來越普遍,且逐漸成為資訊取得的主要管道之 一,尤其是在「課業上的輔助作用」卻實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希望透過問卷調 查的方式瞭解目前大學生運用 Web2.0 學習資源的態度與動機,研究的結果可以 提供教育工作者參考,如何運用或融入 Web2.0 學習資源進入課程之中,讓學習 無所不在、無遠弗屆。. 31.

(43) 第二節. 自我導向學習. 壹、自我導向學習的意義及理論. 自我導向學習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 Dewey 的觀點,他認為所有的人生而 具有無窮潛能,這些潛能可以幫助個人成長與發展而不應該被限制,而教育就是 幫助個人成長的機構,教師的角色則是帶領學生學習,但並不干涉學生的學習歷 程(Williams,2001)。自我導向學習的核心概念便是建立於此種基礎之上。. 一、自我導向學習的意義 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一詞是由 Tough 於西元 1966 年首先 提出(黃富順,2002),後續有許多學者採用不同的觀點分析之,並有各自不同 的主張,因此也會有不同的定義。然而大致可以歸納成四種主要的定義,即將自 我導向視為一種歷程、型態、能力和特質,這四種定義的重點整理如下:. (一)學習的歷程 Knowles(1975)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歷程,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之下, 由自己引發學習需求,產生學習目標,尋求學習資源,選擇與發展學習策略,最 後對於學習的結果進行評鑑。而 Tough(1979)則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學習 者追求獨立學習,應用學習策略來掌控學習過程的一種歷程。學習者應該負起計 畫和引導學習活動的責任,來進行自我教學。Tough 在與成人學習者晤談後,歸 納出十三的步驟,依序如下(轉引自鄧運林,1995): 1. 決定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 2. 決定學習的活動、方法、資源或設備。 3. 決定學習場所。. 32.

(44) 4. 設定期中目標。 5. 決定開始學習時間。 6. 決定學習時間表。 7. 推估個人目前知識和技能程度及進步情形。 8. 敘明阻礙或不利學習因素。 9. 獲取可用資源、設備或場所等。 10. 準備或調適學習的空間。 11. 增添有用的人力或非人力資源。 12. 尋求學習時間。 13. 加強學習動機。 以上的步驟依序包含了自我導向學習的需求、目標的決定、進行學習以達成 目標及評鑑和加強動機等。. (二)學習的型態 所謂的學習型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一種認知型態或認知策略,而鄧運林 (1995)認為以學習型態來說,自我導向學習是獨立的,是一種認知型態或策略。 而 Bonham(1989)在研究中指出,學習型態是一種在學習情境中行動和思考的 方式,學習者能充分運用它來進行學習,而其透過實驗研究顯示自我導向學習傾 向即為一種學習型態。. (三)學習的能力 Guglielmino(1977)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指個人能夠主動引發學習,並且獨 立而持續地進行。因此這些人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能夠應用基本的學習技巧, 安排適當的學習步驟,完成學習計畫並加以實現。所以也可以從能力的觀點來定 義自我導向學習。. 33.

(45) (四)人格的特質 Guglielmino(1977)在研究中發現自我導向學習者會具有九項人格特質,而 這些人各特質並非都是與生俱來的,也可以從後天的訓練中培養。以下為其提出 的九項人格特質: (一) 主動、獨立且持續學習; (二) 對自己的學習有強烈的責任心; (三) 將問題視為一種挑戰而非障礙; (四) 能夠自我訓練及擁有強烈的好奇心; (五) 對自我的信賴度高; (六) 有強烈的學習慾望; (七) 擁有基本的研究技巧; (八) 可以自己掌握時間; (九) 目標導向並樂於學習; 相關學者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而對自我導向學習有不同的定義,Gerstner (1987)從進步主義、人文主義、行為主義和批判主義的觀點並以自我、經驗、 教育和學習四個概念,建構成一個自我導向學習矩陣,來綜合闡釋自我導向學習 的意涵,如表 2-2-1:. 表 2-2-1 自我導向學習矩陣(Gerstner,1987) 派別. 進步主義. 人文主義. 行為主義. 批判主義. 項目 由習慣和興趣 由個人智慧、 外在原因和條 經由統整不同 自我. 組成. 情緒和直覺所 件反應所組成. 需求、衝動和. 組成. 意願而組成.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FORMAÇÃO GLOBAL SOBRE AS ASSOCIAÇÕES DE SOLIDARIEDADE SOCIAL E OS SERVIÇOS SUBSIDIADOS REGULARMENTE PELO INSTITUTO DE ACÇÃO SOCIAL. STATISTICS ON SOCIAL SOLIDARITY ASSOCIATIONS

規準=自省的方向 觀課=互學的策略 檔案=教學的分享 社群=團隊的增能.. 1.教學前會談與共同備課的學習之路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In Section 7.5 we will be able to use Newton's Law of Cooling to find an equation for T as a function of time.) By measuring the slope of the tangent, estimate the rate of change

他做事一向有自己的想法,從不「隨波逐流」 。 「隨波逐流」是指: (A)順著水流而行(B 比 喻事情發展起伏變化大(C)比喻氣勢的雄壯浩大(D 比喻人沒有 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

1.建設安全優質雅緻、環保的學習環境:規劃學校整體建設及改善

(中學 B運 用$ 25 0, 000為 30名 學生舉辦十天澳洲郵輪生態體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