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會展人員專業職能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會展人員專業職能之研究"

Copied!
2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會展人員專業職能之研究. 研 究 生:趙 上 閔 指導教授:黃 能 堂. 中 華 民 國 一 ○ 六 年 七 月.

(2)

(3) 會展人員專業職能之研究 研 究 生:趙 上 閔 指導教授:黃 能 堂. 中文摘要 隨著亞太經濟圈的形成,全球會展產業發展中心移至亞洲,由於 臺灣的地理位置優越,近年來也舉辦過許多國際大型會議展覽,且伴 隨著臺灣高鐵、機場捷運、輕軌等等的通車,各地交通的便利性提升, 將會有助於會展產業的蓬勃發展。 本研究主要探討會展人員的專業職能,因為臺灣勞動部勞動力發 展署的會議及活動規劃人員職能基準更新日期久遠,有鑑於此本研究 將會重新結合臺灣、美國、澳洲對於會展人員職能的闡述,並邀請總 共 10 位產、官、學專家共同參與,經由文獻分析與產業相關資訊收 集,發展出德菲法初稿,經歷專家內容效度審查,發展出德菲法三回 合問卷意見調查,且每回合描述性統計方法分析,進行會展人員的專 業職能之探究。 研究結果發現會展人員之職能內涵,主要有 5 項工作職責、10 項 工作任務、12 項工作產出、42 項行為指標、28 項知識、32 項技能與 14 項一般能力與態度之職能。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對於會展產業提 陳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之建議,期望協助會展專業人才培訓,減少學 用落差,提升我國會展產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公共關係、會議展覽(會議、獎勵旅遊、大型會議、展覽)、 專業職能、德菲法. i.

(4) ii.

(5) A Study on the Functional Competency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Personnel Author: Chao, Shang-Min Adviser: Huang, Neng-Tang. ABSTRACT With the maturity of economy in the Greater Asia district, the Global Association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UFI) is shifting its focus towards Asia.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d been many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hosted in Taiwan due to its advantageou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High-Speed Rail (THSR), Mass Rapid Transit (MRT), Taoyuan Airport MRT, and monorails and placing them into service, the enhanced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had also asserted the flourish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ies. It is the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of this research to focus and analyz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of exhibition personnel due to the prolonged happening of the meetings for upda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of exhibition personnel by Taiwan’s Work Force Development Agency of the Ministry of Labor. This research reconstructed the elaborated requirements of exhibition personnel from Taiwan,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based on the involvement of a total of ten experts from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academia,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along with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llected information to establish the preliminary Delphi draft article. The round three of Delphi questionnaire and feedback on th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of exhibition personnel was developed after experts had carefully examined the validity of the contents. According to research findings, there are five constituents on work duties, ten constituents on work assignments, 12 constituents on work productions, forty-two constituents on guidelines on conducts, twenty-eight constituents on knowledge, thirty-two constituents on skills, and fourteen constituents on general ability and attitude regarding to the intimation of exhibition personnel. Based on this finding, the author of this research would like to propose suggestions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continuation study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ies; in hope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the UFI in inculcation, bridging the skills ga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ii.

(6) work and to incremen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ies in Taiwan against international market. Keywords: Public Relations, MICE (Meeting, Incentive Toursim, Conventions, Exhibitions), Functinal Competency, Delphi. iv.

(7) 目. 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i 目. 錄 ............................................................................................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會議展覽 ........................................................................ 9 第二節 職能...............................................................................20 第三節 美國國家職業資訊網.....................................................34 第四節 澳洲國家資歷架構與訓練體系......................................43 第五節 相關研究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3 第一節 研究步驟 .......................................................................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研究對象 .......................................................................6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63 v.

(8) 第一節 德菲法問卷調查分析.......................................................63 第二節 綜合整理與分析 ..............................................................79 第三節 研究結果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10 參考文獻......................................................................................... 114 一、中文部分............................................................................. 114 二、外文部分............................................................................. 118 附錄 ................................................................................................ 122 附錄一 德菲法問卷專家同意函................................................. 124 附錄二「德菲法問卷初稿」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問卷 ................. 126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審查修正對照表 ...................................... 171 附錄四 第一回「德菲法問卷」 ................................................. 187 附錄五 第二回「德菲法問卷」 ................................................. 221 附錄六 第三回「德菲法問卷」 ................................................. 237. vi.

(9) 表. 次. 表 1-1 會展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填報表(單位:人) .............. 3 表 2-1 MICE 相關定義 ......................................................................12 表 2-2 展覽的定義............................................................................15 表 2-3 2011~2016 年舉辦之國際會議與大型國際活動 .....................18 表 2-4 2015~2016 年臺灣會展網 MEET TAIWAN 臺灣會展環境 .....19 表 2-5 國內外學的對於職能的定義 ..................................................21 表 2-6 職能推動相關名詞定義 .........................................................23 表 2-7 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能基準 ..................................................27 表 2-8 會議、大會及活動規劃人員職業資訊 ...................................40 表 2-9 澳洲資歷架構分級 .................................................................45 表 2-10 澳洲訓練套件-會議與活動籌辦人員 ...................................45 表 3-1 德菲法問卷初稿專家效度審查專家名單................................59 表 3-2 專家基本資料表 .....................................................................60 表 3-3 平均數判別值之對照.............................................................62 表 4-1 第一回合問卷調查結果 .........................................................64 表 4-2 第二回合問卷調查結果 .........................................................69 表 4-3 第三回合問卷調查結果 .........................................................74 表 4-4 工作職責之重要程度、使用頻率、難易程度統計分析 ........80 表 4-5 各項職能內涵分析 .................................................................82 表 4-6 態度職能內涵分析 .................................................................90 表 4-7 會展人員工作職責等第..........................................................91 表 4-8 會展人員工作任務等地 .........................................................92 表 4-9 會展人員態度職能等第..........................................................93 vii.

(10) 表 4-10 會展人員專業職能...............................................................95 表 4-11 會展人員知識彙總表 ......................................................... 101 表 4-12 會展人員技能彙總表......................................................... 103 表 5-1 會展人員「會展活動前」職能內涵 ..................................... 106 表 5-2 會展人員「會展活動中」職能內涵 ..................................... 107 表 5-3 會展人員「會展活動後」職能內涵 ..................................... 108 表 5-4 會展人員態度職能 ............................................................... 109. viii.

(11) 圖. 次. 圖 2-1 會展產業範圍.........................................................................13 圖 2-2 核心與表面職能 .....................................................................26 圖 2-3 美國勞工部就業訓練局職能模型 ...........................................35 圖 2-4 O*NET 內容模型....................................................................39 圖 3-1 研究步驟圖.............................................................................55 圖 3-2 專家效度審查問卷樣表..........................................................58 圖 3-3 德菲法問卷樣式 .....................................................................59. ix.

(12) x.

(13) 第一章. 緒論. 臺灣自 2005 年啟動「會展產業發展計畫」以來,我國已經成為全 球會展的重要之地,另外,新一期 4 年計畫「推動臺灣會展產業發展計 畫」於 2017 年起啟航,根據國際會議協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 Convention Association [ICCA])於 2014 年發布的國際會議場次排名,亞 洲排名我國排名第四,另外,國際展覽業協會(Union des Foires Internationales [UFI])所公布的展覽銷售面積排名,我國在 2014 年亞太 區的成長率為第二名,我國會展產業在國際上可以說佔有一席之地。自 2017 年起至 2020 年止政府推動會展產業發展計畫,進一步拓展新南向 市場,屆時會展人才將會是拓展的關鍵點,但是我國會議展覽教育與業 界有嚴重產學落差,因此培育與留用會展業專業人才是很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將以會議展覽產業(會展產業)為研究對象,將會探討會展人員 所擁有的專業職能之研究,本章節針對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 答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及重要名詞釋義分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財政部稅務行業標準分類,8202 為會議及展覽服務業的行業標 準分類代碼。經濟部國貿局將會展核心產業分為專業會議籌組公司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 [PCO])、專業展覽籌組公司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Organizer [PEO])以及場地管理者,周邊產業分 為七大類,分別為旅館業、旅行業、公關業、展覽物流(運輸)業、翻 譯業、口譯員、設計裝潢業者(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 1.

(14) 臺灣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且近年來積極舉辦國際大型活動,如 2009 年舉辦於高雄的世界運動會(世運會)、2010 年舉辦於台北的國際花卉 博覽會(台北花博),以及將於 2017 年在台北舉辦的台北世界大學運 動會、2018 年在台中舉辦的國際花卉博覽會(台中花博)等,各地方政 府也舉辦大型活動,如屏東熱氣球嘉年華、宜蘭童玩節等,另外,隨著 高鐵通車、捷運新路線開通、桃園國際機場捷運通車,而 2015 年 10 月 高雄的輕軌開通以及 2015 年將於高雄舉辦世界健康大會的相互輝映之 下,高雄的會展產業將會更加蓬勃發展。近年來,各地方的會展場地已 經陸續興建與完工,如 2012 年開幕的高雄國際會議中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Kaohsiung [ICCK])、2011 年大台中國際會議中心, 以及尚未完工的台北大巨蛋、南港展覽館的擴建,都快速提升我國會展 的國際化發展,未來的相關周邊從業人口也會持續增加,將會提供就業 職缺,以上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經濟部國貿局的會展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填報表顯示,以景氣 持平為假設,2015 年會展人才供需為充裕的,但是 2016 年和 2017 年的 會展人才為供不應求,表示在未來兩年會展人才不足,另外,從事會議 與展覽相關從業人員因為工作壓力的原因,離職率非常高,有鑒於此如 果在甄選人才時,如果事先評估會展人員所需要的職能,將會有助於甄 選到需要的人才,也可降低離職率並節省人事成本,這是引起本研究想 進行探析的動機之二 。其會展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填報表如表 1-1 所示。 由於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於 2009 年所發展的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 能基準已經超過原本所規定的三年時效,且已經於 2012 年到期,需要 在進一步修訂,另外由於美國和澳洲已經對會展人員的專業職能進行界 定,所以本研究將會透過美國(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2 2.

(15) [O*NET])及澳洲訓練套件排除核心職能並盤點出專業職能的部分,並 以臺灣勞動部委託工研院所發展出的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能基準表中 的專業職能為輔,希望借鏡國外,希翼透過此驗證分析與專家意見,驗 證臺灣的會展人員專業職能有無修改的空間,最後找出最適合會展人員 的專業職能,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另外,根據臺灣會展領航計畫統計,自 2013 年至 2015 年會展產值 累計達 1100 億元,在臺舉辦協會型國際會議 610 場、企業會議暨獎勵 旅遊來臺 350場,吸引國外人士來臺 56萬 9千人(台灣會展季刊,2017)。 由此可知臺灣會展正蓬勃發展,但是舉辦大型活動的專業人才經驗不足, 未來更應該積極培育人才以利國際接軌,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四。 表 1-1 會展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填報表(單位:人) 產 業別. 104 年. 105 年. 106 年. 新增. 新增. 新增. 新增. 新增. 新增. 需求. 供給. 需求. 供給. 需求. 供給. 推 估結果(人). 376. 337. 484. 337. 484. 337. 求 供比. 1.12. 1.44. 1.44. 人才充裕. 人才不足. 人才不足. 人 才供需意義. 註:依據人均產值計算。其中,106 年因未推估,提供估計值參考。 資料來源:「會展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填報表」,經濟部國貿局(2012),下載自 http://ws.ndc.gov.tw/001/administrator/18/relfile/6037/4202/ 63b 4a343-ac51-4b 9e-8de3-5d7 876a9c64b.pdf. 3 3.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旨在透過會展產業實務界,深入探討會展人員進入會展領域, 所需具備的專業職能內涵,未來可以提供會展產業界人才培育之參考, 減少學用落差,提升臺灣會展產業品質,以利與國際接軌。基於上述研 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所發展出的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如下所列: 一、研究目的 根據第一節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以下二項分別 敘述之: (一) 探討臺灣會展人員所需具備的工作職責與工作任務。 (二) 探討臺灣會展人員所需具備的專業職能。 二、待答問題 (一) 臺灣會展人員所需具備之工作職責為何? (二) 臺灣會展人員的工作任務為何? (三) 臺灣會展人員所需具備的專業職能為何?. 4 4.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基於上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說明並訂定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和研究 限制如下所述。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將會分為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會議展覽人員(會展人員),包含辦展與 徵展人員、會議展覽籌辦人員、會議展覽活動規劃人員,以及政府 單位與會展相關科系教師,期望透過產官學三個面向瞭解會展人員 所需具備的專業職能。 (二) 研究內容 本研究將會以臺灣勞動部的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能基準表以 及美國 O*NET 會議、大會及活規劃人員的職能內涵和澳洲訓練套 件的會議及籌辦人員的參考為基礎,藉以參閱各國的會展人員的職 能內涵,發展出更適合臺灣的會展人員的專業職能,並藉由徳菲法 的專家問卷,重新定義會展人員的專業職能。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專業職能只適用會議展覽專業人員,並不適合套用在其他 產業,相關研究限制如下。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德菲法問卷,持續參與問卷的專家共有 10 位,雖然合 乎研究方法之要求,但是樣本數仍有進一步增加的空間,因此只能 邀請熟識的產官學會展專家幫助問卷進行。另外,雖然本研究與資 料分析之過程力求客觀嚴謹,但是礙於研究方法之限制,德菲法問 5 5.

(18) 卷可能會受到專家主觀認知、問卷往返次數、研究對象厭煩等問題, 造成專家判斷有所偏頗。 (二) 研究內容 本研究進能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政府部門、外貿協會等資訊, 來強化本研究理論架構,另外,因為德菲法進行過程透過書面問卷 與電子問卷和專家溝通,因此存在詞意曲解、回饋延宕的限制,本 研究盡可能解決這些限制。 (三) 推論上的限制 本研究期望從實務面著手,配合產官學專家,共同分析探討會 展人員所需的專業職能,因此只適用於會議展覽專業人員並不適合 套用在其他產業人員。. 6 6.

(19)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本節重要名詞包含公共關係、會展、展覽、職能、專業職能等,茲 分別說明如下: 一、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 本研究採用 1981 年美國公共關係學會曾對公共關係訂出定義為公 共關係協助一個組織和它的群眾採取彼此互利的態度、公共關係是一個 組織為了得到群眾的合作,所做的努力。 二、會展(Meeting, Incentive Toursim, Conventions, Exhibitions [MICE]) 本研究採用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的定義為一群人在特定時間、地 點聚集來研商或進行某特定活動均稱之,是各種會議之總稱。 三、展覽(Exhibition) 本研究採用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的定義是為了公關、行銷、販賣 之目的,而以靜態方式陳列其商品、服務或推銷資料之展覽,一般附屬 於會議而舉辦,並為會議主辦單位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以業內人士交 流為主要目的,僅對內開放,此類展覽之專業性非常明確。 四、職能(Competency) 本研究採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對於職能的定義,指成功完成某項 工作任務或為提高個人及組織現在及未來績效所應具備之知識、技能、 態度或其他特質之能力組合。 五、專業職能(Functional competency) 依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專業職能定義為員工從事特定專業工 作所需具備的能力。 7 7.

(20) 六、主要職責(Duties) 本研究採用職能基準發展指引中定義,主要職責是指工作中所負責 的範圍,和所承擔的相應責任。 七、工作任務(Tasks) 本研究採用職能基準發展指引中的定義為依據該職業(職類)之主 要工作進行分析,分層展開主要職責、工作任務、工作活動。 八、行為指標(Performance indicator) 本研究採用職能基準發展指引中定義為用以評估是否成功完成工 作任務之標準,需具體描述在何種任務情境下,有哪些應該有的行為或 產出。 九、工作產出(Work outcome) 本研究採用職能基準發展指引中定義指執行某任務最主要的關鍵 工作產出,包含過程及最終之關鍵產出項目。 十、職能內涵 (Competence connotation) 本研究採用職能基準發展指引中定義,職能內涵(K:知識)指執 行某項任務所需了解可應用於該領域的原則與事實;職能內涵(S:技 能)指執行某項任務所需具備可幫助認知層面能力或技術性操作層面的 能力,以及跟個人有關之社交、溝通、自我管理行為等能力;職能內涵 (A:態度)指個人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和因此所採取的行動,包含:內在 動機與行為傾向。. 8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第二章文獻探討將會根據第一章緒論之內容以及過往文獻 回顧,深入探討會展人員專業職能,本章共分為五節依序進行探討。. 第一節 會議展覽 第一節會針對公共關係、會議展覽、臺灣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能基 準、會展產業的特性及效益,做深入的探討與國內外學者專家相關定義 的整理。 一、公共關係 在探討會展之前,需要先了解公共關係,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 也有人稱之為公眾關係,中文簡稱為公關。公共關係在美國已經流行一 段時間,而在臺灣也不惶多讓,許多的大專院校也有公共關係的科系和 課程。另外,在企業公關總是可以為公司塑造形象,所以公關人員的重 要性可想而知。 張在施教授把臺灣的公共關係發展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分別為 1951 年至 1971 年公關的興起期、1971 年至 1987 年公關的衰微期、1987 年 至現今公關復興期。公關是一門需要兼顧專業及理想的人來從事的行業, 它的工作時間長、挑戰性高,隨時需要吸收很多的資訊(丁菱娟,2000), 公關是一門很廣泛且很人性化的科學。公關人員從「傳出消息」的角色, 轉變為橋梁建立者,同時必須為組織收集和傳遞訊息(席格曼,2000), 涉及公共關係的範疇有很多,包含製造業、服務業、醫療產業、會議展 覽產業、政府各部會等,範圍非常廣大都需要藉由公共關係去提升形象、 問題解決以及危機處理。 9 9.

(22) Grunig 與 Hunt(1984)認為公共關係是組織與其相關公眾之間溝通 的一門管理學,其中必須具備「溝通」與「管理」兩種要素。以下為公 共關係的定義和描述: 1981 年美國公共關係學會曾對公共關係訂出定義為「公共關係協助 一個組織和它的群眾採取彼此互利的態度」、「公共關係是一個組織為 了得到群眾的合作,所做的努力」。 企業公關人員被視為組織跨界人(Organizational boundary spanners), 他們對外代表組織,對內代表外在環境,他們同時扮演兩種角色,一個 是組織守門員(Gatekeeper),負責篩選進入組織內部的訊息,另一個 則是組織代表(Representative),負責對外傳送訊息(張惠蓉,2000)。 Seitel(1997)認為公關人員最重要的條件有以下幾點:如具備基礎 知識,包括了解公關的理論基礎、文化、歷史、哲學、心理社會學;另 外具備傳播知識,包括媒體及其運作方式、了解傳播研究及寫作技巧; 並需有科技知識,了解電腦、網際網路;能注意周遭發生的資訊,如影 響社會的事件和因素(鍾榮凱,1998)。. 10 10.

(23) 二、會議展覽 本節將就會展產業的概述和會展產業定義、展覽的定義,茲分別說 明如下: (一) 會展產業的概述和會展的定義 會展產業在國際上的發展大致成熟,而臺灣因為台北國際會議 中心(Taipei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TICC])於 1990 年落成 後,會議這塊市場才漸漸地受到重視。因為會議展覽還正處於發展 中的階段,另外,會展具有「三高三大三優」的特徵,所以會議展 覽的價值可想而知。 根 據國 際會議 專家聯 盟( Meeting Professionals International [MPI])的定義,會議展覽由 MICE這四個英文字母衍生出來的範疇: M 代表一般集會會議(Meeting),泛指企業或團體所辦理的小型 研討會議或培訓活動會議;I 代表獎勵旅遊(Incentive toursim), 意指為促進達成企業或團體之目標,以及獎勵、鼓勵員工的表現, 所 舉 辦 的 一 種特 殊 旅 遊經 驗 和 集會 的 方 式; C 代 表 大 型 會 議 (Conventions),指在一定時間內召開的公司或團體的大型會議, 其目的乃在完成特定主題或目標時舉辦;E 代表展覽(Exhibitions), 以展出的方式來突顯產業發展之產品、技術及經營成果的營銷作法 (莊雪麗,2005)。 關於會展的定義國內外官方或單位和專家學者對此有許多的 定義和解釋,英國觀光旅遊局、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會議產業 諮議會、經濟部商業司、黃振家(2007)、Falk 與 Pizam(1991) 等等,都有對於會展的相關定義,定義整理如下表。 根據國際會議協會 ICCA 於 2014 年全球國際會議場次排名,臺 灣共舉辦了 145 場在亞洲排名第 4,創下歷年的新紀錄,全球排名 11 11.

(24) 第 28 亞洲排名第四位,成為亞洲第四大會議國,僅次於日本、中 國大陸以及韓國。 張文龍(2002)將 MICE 稱作會議展覽服務業,係為第一和第 二級產業服務的第三級產業,主要提供會議或展覽相關的計畫、組 織、管理及行銷等相關行業的服務,另外,也指出全球會議市場最 大 的美 國, 2000 年 會 議產業 對美 國整體 國內 生產總 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貢獻高達 1221 億美金,此金額尚未包 括因會議產業而衍生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非經濟效益,而臺灣會議 產業平均一年也可創 13 億新台幣可觀收入。 本研究參考黃振家(2009)以及其他相關文獻將 MICE 相關定 義整理如下表 2-1: 表 2-1 MICE 相關定義 單位/作者 Falk & Pizam(1991). 黃振家(2007) 英國觀光旅遊局(British Tourist Authority [BTA]) 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Taiwa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Association [TCEA]) 會議產業諮議會 (Convention Industry Council [CIC] ) 經濟部商業司. 定義內容 指出隨著貿易及工業時代的來臨,會議不 僅侷限於商人或專業人士之間,還擴展至 政治、文學、宗教、娛樂及其他各式主題, 這些個體聚集在一起進行討論並交換思 想。 會議係有一定數量的人聚集在一個地點, 進行協調或執行某項活動。 一個辦公室以外的聚會,這些會議的中心 活動在於分享並流通資訊,至少持續六個 小時的室內會議,最少八人以上參加。 一群人在特定時間、地點聚集來研商或進 行某特定活動均稱之,是各種會議之總 稱。 一定數量的人聚集在一個地點,進行協調 或執行某項活動。 一群人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相聚,為了某 種目的或需求,使參與者可以互相討論或 分享資訊,以滿足所需的一種室內性為主 的活動。 12 12.

(25) 在《我國會展產業發展概述》一書中,依據經濟部商業司「會 議展覽服務業發展計畫」及國內外的研究,將會展產業範圍分成 17 個相關產業,如圖 2-1 所示:. 餐飲業. 其他辦展單位 (如產業公協會). 運輸業. 場地管理者. 展覽物流業. 專業展覽會議管理者. 資訊 業者. PEO 旅行業 類似 DMC 角色. 旅館業. PCO 禮品供應商. 設備租賃業. 有會展 場地. 口譯員. 無會展場地. 印刷業者 翻譯業. 公關 廣告業者 設計裝潢業者. 圖 2-1 會展產業範圍 資料來源:江文若(2009)。台灣會展產葉發展現況與未來藍圖。全國會展發展會議。. 上圖以同心圓的概念來描述會展產業範圍,本研究基於上述 17 個相關產業,將會聚焦於專業會議籌組人(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 [PCO]) 與 專 業 展 覽 籌 組 人 (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Organizer [PEO])作探討。PCO 是會展業的核心,在國際上主要是 指為籌辦會議、展覽及有關活動提供專業服務的公司,或從事相關 13 13.

(26) 工作的個人,而 PCO 能依據合約提供專業的人力及技術、設備來協 助處理從規劃、籌備、註冊、會展到結案的工作,具體工作內容包 含:會議或展覽活動的策劃、政府協調、客戶招徠、財務管理和品 質控制等(崔曉文,2005)。另外 PEO 為籌組展覽的專業公司,這 要提供展覽策劃、場地選擇、徵展、活動設計與執行等。因此,本 研究針對辦展與徵展人員、會議展覽籌辦人員、會議展覽活動規劃 人員作深入探析。. (二) 展覽的定義 展覽是一個類似臨時市場的概念,通常展覽的時間短暫且場地 有限,它是一個有意識、有目的、有明確主題的活動,所以也可以 稱之為貿易展示會、貿易博覽會或是博覽會。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 會將展覽定義為為了公關、行銷、販賣之目的,而以靜態方式陳列 其商品、服務或推銷資料之展覽。一般附屬於會議而舉辦,並為會 議主辦單位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以業內人士交流為主要目的,僅 對內開放,此類展覽之專業性非常明確。 目前亞太地區主要國家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 國皆以 MICE 界定會議展覽產業範疇,歐美國家則區分為會議產業 (Meetings industry)及會展產業(Exhibitions and event industry), 而臺灣只區分為會議和展覽兩類,由此可知目前不論國際或國內間 對於會議和展覽產業尚未有通用的標準定義(黃振家,2007)。關 於展覽的定義有許多的定義和解釋,例如國際展覽聯盟(UFI)認 為展覽是特定期間間隔舉行的市場,由多間企業和公司展示一個或 多個產部門的產品,銷售給買主達成協議的結果,另外,黃性禮和 黃淑芬(2006)等也針對展覽有相關定義,本研究將展覽的定義整 理如下表 2-2: 14 14.

(27) 表 2-2 展覽的定義 學者/單位 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 定義內容 為了公關、行銷、販賣之目的,而以靜態方式陳列 其商品、服務或推銷資料之展覽。一般附屬於會議 而舉辦,並為會議主辦單位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以業內人士交流為主要目的,僅對內開放,此類展 覽之專業性非常明確。. 經濟部商業司. 在某一地點舉行,參展者與參觀者藉由陳列物品產 生互動。對參展者而言,可以將展示物品推銷或介 紹給參觀者,有機會建立與潛在顧客的關係;對參 觀者而言,可以從展覽中獲得有興趣或有用的資訊。. 國際展覽聯盟(UFI). 特定期間間隔舉行的市場,由多間企業及公司展示 一個或多個產業部門的產品,銷售給買主達成貿易 結果。. Lawson(2000). 展覽是一種陳列物品的方式,將具有價值或賞心悅 目的物品對目標參觀者作展示或示範,所以可能是 固定或是臨時活動。. 溫月絿(1999). 展覽是一種短期並具有專業性之展演交易行為,主 辦單位基於促進商業貿易以獲取利潤之目的,以招 募廠商的方式將服務或產品以陳列的方式展出,供 與會者及買主洽談交易。. 黃性禮、黃淑芬(2006). 辦理展覽之目的可開拓市場並建立知名度、了解市 場狀況、產品在市面上的接受度、競爭對手的發展 現況、產品趨勢、建立品牌形象以及促進產品領域 交流合作的機會。. 15 15.

(28) 三、會展產業的特性及效益 本節將就會展產業的特性、會展產業的效益,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會展產業的特性 「三高三大」為會展的特性,本研究也參照研究相關文獻,整 理的會展特性如下,而三高是指高成長潛力、高附加價值、高創新 效益,三大是指產值大、創造就業機會大、產業關聯大。 會展產業的特性本研究綜合相關專家學者的定義整理如下,總 共有十個特性,結合不同學者說明如下: 1.高效益:楊迺仁(2010)指出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辦會展活動, 每年至少可替台北市政府帶進新台幣 60 億以上的經濟效益。 2.高投資額:興建會議中心及展覽場館投資金額、後續維護及管 理費用、週邊公共建設的配合、大眾運輸系統及通訊設施的興 建等,就已是一筆龐大的投資,對透過公共建設支出可刺激內 需成長的主張者而言,會展產業其實就足以構成帶動一個地區 或城市經濟成長的關鍵因(楊迺仁,2010)。 3.服務本位:孫國軒(2012)認為會展產業中,不論是場館設施、 廣告宣傳、行程安排、商旅餐飲、會展專業人員及便利安全等, 都屬於會展服務的一環,必須維持應有的專業水準和質量,因 此與會展相關產業之輔導、會展相關人才培訓認證是相當重要 的。 4.專業性:會展產業涵蓋的週邊服務眾多、工作範圍廣、會展場 館的維護管理工作也十分龐雜,需要專業化的管理、協調與運 作,如制定措施給予展覽標商保護、安排展覽時程避免撞檔等 諸如此類的事宜(孫國軒,2012)。. 16 16.

(29) 5.不可重複性:會展活動的會員資源是有限的,在某一地區不能 重複舉辦主題類似的會展,否則會造成會展資源的枯竭(陳如 慧,2009)。 6.綜合性與聚焦性:會展活動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同時需要涵 蓋旅遊、餐飲、 交通、娛樂、醫療等,可以說是聚集各個層 面,滿足各方面的需求。 7.科技性與前瞻性:會展上常會展示一些新概念的商品,有的甚 至是圖示模型或試製產品。廠商在會展上展示這些具前瞻性的 新產品,其目的是可利用低成本的會展活動,來測試市場和完 善產品,以謀求其利益最大化(鄭博文、吳濟華、邱鴻遠和陳 如慧,2012)。 8.國際性與文化性:國際旅遊展是商務性的會展;世界健康大會 是兩岸展覽產業搭橋的成果;韓國文化觀光綜合展、韓國教育 暨留學展國家民俗風情的展覽,大多都是以文化為基本而展開 國際的會展主題。 9.整合性與政策性:會展可以讓社會及城市達到整合的作用。一 個國家的政策將會顯著的影響會展產業的活動和發展,大部分 的會展場地,都是由政府所興建開發的,所有的設施也大都由 政府建設的,若政策能配合,則可以刺激會展產業(葉婉婷, 2009)。 10.藝術性:藉由會展來充分展示產品的藝術和時尚,不僅可以快 速地傳遞,也可以迅速造成流行,展場的布置本身就是個藝術 和創意的展現,再透過燈光、體驗、文字圖像等,來給予與會 者新穎的感受。. 17 17.

(30) (二) 會展產業的效益 近年來,臺灣憑藉著專業人才、交通便捷、豐沛的觀光資源、 治安良好、產業聚落競爭力強大等因素,臺灣已經成為亞洲地區辦 理會展的熱門地點之一,所舉辦的大型國際會議已經不勝枚舉,可 以說是實務經驗豐富,本研究舉例近年來所舉辦的大型活動將於表 2-3 呈現。會展的產值也從 2013 年的 341 億新台幣提升到 2014 年 的 368 億新台幣,其會議場次、展覽數、經濟效益等皆有所提升, 所以會展的效益還在持續加溫中,將於表 2-4呈現臺灣會展網 MEET TAIWAN 臺灣會展環境的資料。. 表 2-3 2011~2016 年舉辦之國際會議與大型國際活動 日期. 活動. 人數. 2011/06/05-09. 台北國際電腦展. 5000 人. 2011/10/24-26. 台北市世界設計大會. 3000 人. 2012/04/12-15. 台灣國際機車與電動車展. 18000 人. 2012/11/18-23. 青商世界大會. 10000 人. 2013/09/09-11. 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 2300 人. 2013/10/22-25. 國際品管圈大會(ICQCC). 1500 人. 2014/09/03-07. 世界泌尿內視鏡醫學大會. 2800 人. 2014/03/20-23. 台灣國際照明展. 15000 人. 2015/03/04-08. 世界家庭醫師組織亞太區域會議. 3600 人. 2015/03/36-29. 第七屆亞太感染管制國際會議(APSIC). 3272 人. 2016/03/24-27. 第 31 屆亞太眼科學術會議. 3842 人. 2016/06/02. 國際青年商會亞洲太平洋地區會員代表大會. 8000 人. 資料來源:「臺灣會展環境」。臺灣會展網 MEET TAIWAN(2016),參考自 https://www.meettaiwan.com/zh_TW/menu/M0000819/%E8%87%BA%E7%81%A3%E6%9C %83%E5%B1%95%E7%92%B0%E5%A2%83.html?function=M0000819. 18 18.

(31) 表 2-4 2015~2016 年臺灣會展網 MEET TAIWAN 臺灣會展環境 項目. 2016 年. 2015 年. 產值(新台幣億元). 426. 391. 在台舉辦之國際會議場次. 217. 215. 在台舉辦之企業會議暨獎旅場次. 126. 125. 在台舉辦之展覽數. 268. 227. 243000. 202000. 2055. 1962. 226. 217. UFI 認列 B2B 展覽銷售面積(M )/亞太區排名. -. 796500/6th. ICCA 認列協會型國際會議場次/亞洲國家排名. -. 124 場/7th. 170778/9917. 170778/9917. 在台參加會展之外籍人士人數 PEO/PCO 之就業人口數 外籍人士來台參加會展活動經濟效益(新台幣億元) 2. 主要展館之面積(M2)及攤位數(9M2)*. 資料來源:「臺灣會展環境」。臺灣會展網 MEET TAIWAN(2016),參考自 https://www.meettaiwan.com/zh_TW/menu/M0000819/%E8%87%BA%E7%81%A3%E6%9C %83%E5%B1%95%E7%92%B0%E5%A2%83.html?function=M0000819. 小結 公共關係所涵蓋的範圍甚廣,在要探討會展之前,首先要先了解公 共關係(公關),有關公共關係的研究不勝枚舉,本研究採用美國公共 關係學會對於公關的定義:公共關係協助一個組織和它的群眾採取彼此 互利的態度、公共關係是一個組織為了得到群眾的合作,所做的努力。 會議展覽由 MICE 這四個英文字母衍生出來的,不管是會展還是展 覽,關於會展或是展覽的定義甚多,本研究的會展、展覽的定義皆採用 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的定義,而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將會展定義為 一群人在特定時間、地點聚集來研商或進行某特定活動均稱之,是各種 會議之總稱,另外,並將展覽定義為為了公關、行銷、販賣之目的,而 以靜態方式陳列其商品、服務或推銷資料之展覽。總結來說,會議展覽 即為一群人在某特定時間、有限的場地,進行動態或是靜態的活動。. 19 19.

(32) 第二節 職能 本節將就職能的定義、職能的要素,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職能的定義 隨著全球化的來臨以及知識爆炸的新世代,且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 「人才」顯得更加重要,近年來伴隨著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職能發展 應用平台(Integrated Competency and Application Platform [iCAP]),我 國的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可以更加的落實和發揚光大。 職能的概念要回溯到 1920 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Brigham 教授 主張員工工作成效的好壞,主要是由於工作者先天智力高低來決定。導 致當時許多企業在甄選員工時,係利用智力測驗成績的高低來做為選拔 與晉升人才的標準。直至 1973 年,哈佛大學 McClelland 教授對卓越工 作者做了一連串的研究,發現智力並不是決定工作績效好壞的唯一因素。 他找出一些帶來卓越績效行為背後的因素,例如:態度、認知、個人特 質等,稱之為「職能」(McClelland, 1973)。 Boyatzis(1982)將職能的定義為促使個人能有效或產出卓越的潛 在特質,這些個人特質包括動機、自我概念或社會角色及所運用的知識、 技巧。Ulrich(1989)則認為個人所具備或表現出來的知識、技能和能 力。其中關於職能最著名的莫過於 Spencer 與 Spencer(1993)對於職能 的解釋強調職能必須涉及敏感性、創造性、以及直覺等,不易觀察的個 人特質,並包含「學習再學習」的有機(Organic)能力,倘若職能不能 夠持續地學習與提升,將會逐漸失去效能。另外,職能專家黃能堂教授 於 2013 年將職能定義為職能為定義每個職位或個人績效所需的 KSA, K 指的是知識為完成工作任務所必需要的專業知識,S 是技術為完成工 作任務所必需要的專業技能,A 是態度與價值觀,另有人稱為知識、技 20 20.

(33) 能、能力與其他特質(Knowledge, Skill, Ability, Others [KSAO’s])通常 差別只有在 A 此稱為能力個人一般性的工作與能力,可以適用於所有工 作,而 O 為其他特質包括自我個人價值態度、工作情境需要的外在環境 條件。 國內外不同的學者對於職能的解釋和定義有不同的方向,本研究整 理如表 2-5: 表 2-5 國內外學的對於職能的定義 學者 Boyatzis(1982) 黃政傑 (1985) Ulrich, Brockbank & Yeung(1989) Woodruffe(1991) Spencer & Spencer (1993) Ralelin & Coolsdge (1995) Mclagan(1996) Yeung(1996) 吳偉文、李右 婷(2006)) 黃能堂(2013).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 署(2015年研習資 料). 定義內容 為促使個人能有效或產出卓越的潛在特質,這些個人特質包 括動機、自我概念或社會角色及所運用的知識、技巧。 認為職能指勝任某一工作所需擁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為個人所具備或表現出來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區分職能的範圍(Area of competence)為個人藉由個人職位 達到勝任工作的活動。 職能是個人的潛在基本特質,這些潛在的基本特質,不僅與 其工作所擔任的職務有關,更可了解其預期或實際反應,以 及影響行為與績效的表現。 強調職能必須涉及敏感性、創造性、以及直覺等,不易觀察 的個人特質,並包含「學習再學習」的有機(Organic)能力, 倘若職能不能夠持續地學習與提升, 將會逐漸失去效能。 職能是潛藏在有效率工作之下的知識與特質。 主張每個管理職能都會改變的,職能的變化程度會隨著人們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職涯層級以及環境而有不同的轉變。 有關職能的理論基礎應涉及包括心理學的新行為主義、自我 概念、人格特質及需求動機理論,而在職能的運用上則與領 導人才的甄選及專業發展等理論有關。 職能為定義每個職位或個人績效所需的KSA,K指的是知識 為完成工作任務所必需要的專業知識,S是技術為完成工作 任務所必需要的專業技能,A是態度與價值觀,另有人稱為 KSAO’s通常差別只有在A此稱為能力個人一般性的工作與 能力,可以適用於所有工作,而O為其他特質包括自我個人 價值態度、工作情境需要的外在環境條件。 指成功完成某項工作任務或為提高個人及組織現在及未來 績效所應具備之知識、技能、態度或其他特質之能力組合。. 21 21.

(34) 根據 Hellrigel、Jackson 與 Slocum(2001)的管理書中,工作職能 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 核心職能(Core competency) 可以讓公司產生創新的產品與提高市場佔有率,為公司創造利 潤及競爭優勢,同時也可塑造出企業文化。 (二) 專業職能(Functional competency) 指的是和工作內容及目標直接相關,能夠有效達成工作目標所 必頇具備的特定職務能力。且專業職能指從事特定專業工作所具備 的能力,也就是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三) 管理職能(Managerial competency) 包括制定政策、變革執行、內部企業創新精神,人際關係的了 解、授權、團隊建立等,是指特定的職務或角色。 (四) 一般職能(General competency) 企業裡的一般行政、幕僚人員所應該具備的才能,也尌是從事 這類工作所需具備的工作相關特定職務能力的特性(通常是指知識 或基本的技巧,如閱讀、書寫能力、電腦操作技巧等)。. 22 22.

(35)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對於專業職能定義為員工從事特定專業工作 所需具備的能力,本研究將會採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定義。而勞動 部也於 2012 年將職能推動相關名詞定義如下表 2-6: 表 2-6 職能推動相關名詞定義 職業 (Occupation) 職類 (Occupational cluster) 職能 (Competency) 職能分析 (Competency Analysis) 職能基準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OCS) 職能基準單元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 unitOCSU) 職能導向課程 (Competency-based program) 職能基準課程 (Program of OCS-POCS). 職能基準單元課程 (Program of OCSU-POCSU). 職能課程 (Program of competency model). 指符合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或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 所列之項目。 指應用相近技能、知識之工作或職務之集合 指成功完成某項工作任務或為提高個人及組織現在及 未來績效所應具備之知識、技能、態度或其他特質之 能力組合。 指以系統化方式就完成某類型工作、職業或職類所應 具備能力之分析。 指由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本部所發展,為完成 特定職業或職類工作任務,所應具備之能力組合,包 括該特定職業或職類之各主要工作任務、對應行為指 標、工作產出、知識、技能、態度等職能內涵。 指組成職能基準之各主要工作任務及其所對應行為指 標、工作產出、知識、技能、態度或其他特質等能力 組合。 指以職能基準或透過職能需求分析為依據所發展之訓 練課程統稱,包含職能基準課程、職能基準單元課程 及職能課程等三類。 指依本部公告採認之職能基準所發展之訓練課程,其 應涵蓋該基準所有職能基準單元,使學習者可習得各 單元所應具備之職能內涵,並具備能展現所有行為指 標之能力水準。 指依指依本部公告採認之職能基準所發展之訓練課 程,其規劃應明確對應職能基準單元,並有具體對應 之學習成果評量及證明,包括課程名稱、內容大綱、 先備知識、教學策略、預期學習成果、師資資格條件、 學習成果評量方式及證據、培訓設備、教材及教具等 課程發展設計內涵。 指透過職能分析流程進行訓練需求分析後,所發展之 訓練課程其規劃應明確對應至職能項目,並有具體之 學習成果評量及證明,包括課程名稱、內容大綱、先 備知識、教學策略、預期學習成果、師資資格條件、 學習成果評量方式及證據、培訓設備、教材及教具等 課程發展設計內涵。. 資料來源:職能相關名詞定義。「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推動計畫-職能基準研習會」,勞動部勞動力 發展署(2015),p. 6。. 23 23.

(36) 另外,Chisholm 與 Ely (1976)提出專業能力應包含三個要素, 以下將分別列點說明如下: (一) 知識(Knowledge) 指專業人員工作所需了解的事實與資料,透過所獲得之資訊能 有效率促進某一功能之達。在傳統專業訓練中最強調知識的能力, 因為知識是實際表現的必要條件,且較容易評量。 (二) 技能(Skills) 指專業人員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評量方式可從觀察 實際表現或某具體表現之成果來加以評定。 (三) 態度(Attitude) 指一種情感的趨避作用,由觀察持定人的對話或行為表現評量 特定人態度。不過,態度評量比較不客觀,但卻不容忽視。 二、職能的要素 本研究根據 Spencer 與 Spencer(1993)的「冰山模型理論」、「同 心圓理論」,將職能的要素分為動機、特質、知識、技巧、自我概念這 五大部分,冰山上是看的見的知識、技能,冰山下是看不見的核心特質。 其冰山上佔 20%外顯性好的資訊包含有教育(Education)、經驗 (Experience)、技術與個人直覺(Your gut feel),冰山下代表內顯個 人特質如思考模式(Thinking style)、行為特徵(Behavioral traits)、職 業利益(Occupational interests)、工作適合度(Job fit)或為工作與興趣 相同時的適配度(黃能堂,2013)。 而同心圓模型指出職能在發展上的差異,根據模型的意義,核心的 職能例如:技巧、知識、自我概念、特質、動機、態度、價值觀,相較 於表面的職能如知識技巧,更不容易發展,因為這些核心人格特質是具 有持久性的(吳秉恩,1993)。核心與表面職能圖說明如下圖 2-2: 24 24.

(37) (一) 動機(Motives) 一個人對某種事務持續思考的渴望進而付諸行動的想法。因 此動機可以引道帶領我們選擇出最後的方向。 (二) 特質(Traits) 指身體特性及擁有對情境或訊息的持續,生理或是心理反應。 (三) 知識(Knowledge) 個人在特定領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 (四) 技巧(Skill) 指個人在執行任務所具備的生理或心理上的能力。 (五)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指一個人的態度、價值及自我認同。. 25 25.

(38) 看的見的表面 可自我充實及改變,藉由訓練與 發展可達到要求. 技巧 知識. 外顯職能. 自我概念 特質 動機. 內隱職能. 看的不見的核心特質 不容易改變及發展為人 格的一部分. 技巧 自我概念. 特質 動機. 態度. 核 心人格. 價值觀 表面. 不容易發展. 知識. 容易發展. 圖 2-2 核心與表面職能 資料來源:"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New York: John Wile & Sons, Inc. p.11.. 三、臺灣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能基準 依據臺灣勞動部的職能基準與應用推動方案中提及會議展覽專業 人員的職能基準建置完成日期至今經過了許久的歲月,本研究所參考的 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能基準表,如表 2-7 所示:. 26 26.

(39) 27. 主要 職責 職責 1. 基準級別. 入門水準. P 1.1 明確擬定會展專案的成果對於企業 的貢獻內容 P 1.2 明確制定會展專案推行組織所具備 的角色與任務 P 1.3 需正確並完整的定義會展專案相關 資訊(包含完成品、費用、期間、品 質、使用者、規模、功能、技術與風 險等) P 1.4 明確擬定會展專案推行的前提事項 及現況事項等. O1.1 會 展 專 案大綱 O1.2 會 展 專 案評估 報告. 27. 行為指標. 工作產出. 職能 級別. 職能內涵 (S=skills 技能) S01 理解會展專案計畫書的本質 與需求 S02 能描述會展專案整體印象 S03 整理符合客戶及使用者的需 求並決定範圍. S04 辨識會展專案完成品 S05 分析並整合各利害關係人與 管理要素間的關係 S06 檢討風險及問題點. 職能內涵 (K=knowledge 知識) K01 會展專案的計畫 內容 K02 系統品質保證 K03 系統風險. K04 書面化. BAS3332-0001 依職類別 職類別代碼 MPD 依職業別 會議及活動規劃人員 職業別代碼 3332 支援服務業-會展產業 行業別代碼 N8202 會議展覽專業人員 會展工作範圍廣泛,幾乎涵蓋所有服務業領域,核心層是會展策劃與運作,主要從事會展開發與策劃、會展組織管理、會展營 銷、會展與服務等工作;週邊層是會展輔助和會展支持,主要從事廣告、宣傳、物流、建築設計、法律咨詢等工作。 1.大學(含四技、二技)以上畢業,1 年以上會展相關工作經驗(須提供工作經驗證明)。 2.大學(含四技、二技)畢業,參加 24 小時以上公協會或學校舉辦之會展課程(須提供上課證明)。 3.高中、大學、二專、三專、五專四年級(含)以上在學學生,參加 30 小時以上公協會或學校舉辦之會展課程(須提供上課證明)。 4.高中(職)、專科及同等學歷者,2 年以上會展相關工作經驗(須提供工作經驗證明)。. 工作 任務 T1.1 會展 專案範 圍計畫. 職能基準代碼 職能基準項目 (擇一填寫) 所屬行業別 職類名稱 工作描述. 表 2-7 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能基準.

(40) 28. 職責 2. T2.1 會展 時程 表計 畫. O2.1 會展專 案(階段 性)成果 報告 O2.2 替代方 案分析 O2.3 時程一 覽表 O2.4 會 展 專 案流程 圖. 28. P 2.6 估算作業進行期間的會展專案管理 作業、相關問題作業、風險作業等所 需的時間 P 2.7 在可能的範圍內於理論上與實際上 盡量縮短作業時程 P 2.8 仔細檢討替代方案. K06 區分風險. P 2.2 定義包含主要完成品的完成時期及 評量會議時期中的階段性成果 P 2.3 考量細部層級作業間的相互依存關 係,並設定實施的順序 P 2.4 對照作業進行期間的估算與企業的 估價基準是否合宜 P 2.5 估算作業進行期間的 LeadTime 與 LagTime. K08 擬定時程表計畫 並支援軟硬體 K04 書面化. K07 設定關鍵路徑. K05 製作會展專案流 程圖. P 2.1 明確定義容易管理並且規模適當的 細部層級作業. S18 考量系統的特性是否與作業 進行期間符合估價標準 S19 考量實際上可能的資源分配 與時程表效率. S14 將細部層級間的關係圖做成 圖表化並分析 S15 將細部層級作業間的作業所 需時間視覺化 S16 為達到理論上與實際上的條 件,設定細部層級作業間的 作業順序 S17 辨識細部層級作業間於執行 作業期間估價. S13 能夠製作會展專案腳本. S07 針對開發業務適當地擬出優 先順序 S08 將範圍計畫合理的向評量相 關人員說明並取得認同 S09 能夠理解對立意見的思考方 式 S10 策略性思考 S11 分析推理 S12 能夠描述會展專案整體流程.

(41) 29. 職責 4. 職責 3. T4.1 會展 組織 成員 計畫. T3.1 會展 資源計 畫. O4.1 組 織 編 制及成 員分配 表. O3.1 外 包 對 象分析 O3.2 資 源 運 用/分配 計畫. K14 擬定資源計畫並 支援軟體 K04 書面化. P 3.6 從評量相關人員取得資源計畫的認 同. 29. P 4.3 將組 織分配 成適當 規模的小 組團 隊,並定義小組團隊的角色、所需技 能與責任. P 4.1 明確定義會展專案組織的角色扮演 及責任 P 4.2 明確擬定維持組織運作的方針. K13 產業之專業領域. P 3.5 審核資源計畫之書面資料. K15 會展專案組織編 制 K16 工作內容與成員 個性 K17 成員的教育與訓 練. K10 會展專案相關技 能 K11 執行環境及設備 K12 估算工作天數. K09 軟硬體. P 3.1 明確擬定會展專案中特別資源的利 用準則 P 3.2 針對特別資源需考量質的、投入與外 包量及投入的時期 P 3.3 針對外包的對象進行查訪、分析與評 量 P 3.4 仔細檢討替代方案. P 2.9 將時程一覽表做成書面資料. S30 能夠廣納對會展專案進行建 言. S28 從會展專案的特徵建構最適 當的團隊組織 S29 能夠招募成員. S11 分析推理. S27 能夠理解對立意見的思考方 式 S26 將資源計畫合理的說明並取 得相關人員認同 S10 策略性思考. S20 考量時程一覽表 S21 將時程表計畫合理的說明並 取得相關人員認同 S22 能夠理解對立意見的思考方 式的能力 S10 策略性思考 S11 分析推理 S23 於各細部作業中進行分配資 源 S24 設定資源的投入量及投入時 期 S25 考量資源投入時的風險.

(42) 30. T5.1 會展 費用 計畫. T6.1 會展 風險 管理 計畫. 職責 5. 職責 6. O6.1 風險管 理表 O6.2 緊急狀 況預防 及應變 對策. O5.1 費 用 明 細表. 30. P 6.1 辨識所預估可能的風險,並評量發生 時隨之而來的影響 P 6.2 擬定發生時的預防對策,並加入細部 層級作業項目中. P 5.5 從評量相關人員取得費用計畫的認 同. P 5.4 將費用明細表做成書面資料. P 5.3 標示會展專案的初期費用計畫值. P 5.2 明確標示金額及出資的時期. P 4.4 考量團隊的專業知識、技能、經驗、 生產力、志趣及個性等,將成員做適 才適性的工作分配 P 4.5 於各作業中適當分配具備專長技能 的成員 P 4.6 仔細檢討替代方案 P 4.7 將組織編制及成員分配表做成書面 資料 P 4.8 審核組織成員計畫之書面資料 P 4.9 從評量相關人員取得組織成員計畫 的認同 P 5.1 明確擬定費用的必要性. K22 會展專案開發中 所產生的風險 K23 風險產生時所波 及影響. K18 資源的市場價格 及績效價值等 K19 估算費用及費用 項目 K20 估算費用項目之 相關知識 K21 估算費用並支援 軟體 K04 書面化. K04 書面化. S36 將費用計畫合理的說明並取 得相關人員認同 S37 能夠理解對立意見 S10 策略性思考 S11 分析推理 S38 從會展專案的特徵辨識預測 風險 S39 預測風險發生時的影響. S33 於各細部作業中分配所需金 額 S34 將費用做整體適用與部分適 用間的平衡 S35 考量費用的風險. S32 能夠理解對立意見的思考方 式的能力 S10 策略性思考 S11 分析推理. S31 將組織成員計畫合理的說明 並取得相關人員認同.

(43) 31. 職責 7. T7.1 製作 會展 專案 計畫 書. O7.1 會 展 專 案計畫 書. O6.3 替 代 方 案. 31. K35 會展專案風險. P 7.8 決對策應明確制定. K34 外部外包. K31 會展專案使用資 源 K32 會展專案組織成 員 K33 會展專案費用. K02 系統品質保證. K30 會展專案時程表. K29 會展專案範圍. K28 緊急狀況因應計 畫 K04 書面化. K27 風險的迴避方法. K26 評量風險. K24 風險管理的方法 K25 風險分析手法. P 7.2 明確標示會展專案的成果及可能達 到的影響 P 7.3 以會展專案的執行為前提,明確標示 所限制的條件 P 7.4 以各種管理目標為基準值,做適當並 完整的定義 P 7.5 明確制定會展專案狀況報告的方法 以及認同的規則 P 7.6 明確制定問題發生時的因應對策以 及認同的規則 P 7.7 決定範圍時所提起的課題等解. P 7.1 明確擬定會展專案的目的、目標、完 成品以及推行制度. P 6.6 從評量相關人員取得風險管理計畫 的認同. P 6.3 擬定緊急狀況因應計畫 P 6.4 為了順利控制所追蹤監控的風險,需 製作風險管理表 P 6.5 審核風險管理計畫之書面資料. S50 對 照會 展專 案 的目 的與 目 標,制定完成評量式 S51 將會展專案計畫向相關人員 合理說明並取得認同 S52 能夠理解對立意見的思考方 式. S48 依據會展專案的特徵考量適 合的監控追蹤方法 S49 評估各工程的本質及成果. S10 策略性思考 S11 分析推理 S45 整合並調整有關會展專案的 所有計畫,並解決計畫之間 的矛盾 S46 評估會展專案計畫書需求的 合理性 S47 評量會展專案執行的可能性. S40 推測風險的發生率 S41 檢討風險預防對策及對於緊 急狀況處理時所投入的費用 S42 將緊急狀況因應計畫做成替 代方案 S43 將風險管理計畫向相關人員 合理說明並取得認同 S44 能夠理解對立意見.

(44) 32. K37 問題發生時的解 決方法及因應對 策 K38 與認同主辦單位 標準的規則 K39 書面化之相關知 識. P 7.10 制定各工程完成時的確認條件. P 7.11 明確制定有關會展專案績效的計量 項目與計量方法 P 7.12 明確制定使用者驗收完成品的相關 條件. S11 分析推理. S10 策略性思考. 32. 資料來源:「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職能基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09),下載自 http://icap.evta.gov.tw/Resources/resources_Datum_Content_7.aspx?BASIC_ID=bas3332-0001. 職能內涵 (A=attitude 態度) A01 求卓越 A02 積極主動 A03 清晰有條理的思路 A04 細心負責 A05 領導統御 A06 團隊合作 A07 情緒穩定及抗壓性高 註: ●職能級別之主要目的,在於透過級別標示,區分能力層次以做為培訓規劃的參考。本項職能基準發展之初並未訂定職能級別。. P 7.15 從評量相關人員取得會展專案計畫 的認同. P 7.14 審核會展專案計畫之書面資料. P 7.13 製作會展專案完成評量指標概要. K36 會展專案進度報 告與認同企業標 準的規則. P 7.9 明確標示會展專案的監控與追蹤等 會展專案管理的方針.

(45) 小結 職能可以分成核心職能、專業職能、管理職能以及一般職能,本研 究要探討的為專業職能的部分,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知識、技能、態度, 也有稱之為 KSA,本研究所採用的職能定義為 Spencer 與 Spencer 於 1993 年所提出的定義為:職能是個人的潛在基本特質,這些潛在的基本 特質,不僅與其工作所擔任的職務有關,更可了解其預期或實際反應, 以及影響行為與績效的表現。專業職能的定義本研究採用勞動部勞動力 發展署的專業職能定義為員工從事特定專業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 33 33.

(46) 第三節 美國國家職業資訊網 本節將針對美國國家職業資訊網 O*NET 歷史背景與沿革、美國國 家職業資訊網,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美國國家職業資訊網歷史背景與沿革 美國職業能力標準的建置主要由勞工部就業與訓練局(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dministration [ETA])負責推動,其推出職業資訊網、國家 技能標準委員會(National Skills Standards Board [NSSB])、產業職能模 型(Industry competency model)等三大機制,彼此無隸屬或上下層級關 係(行政員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2)。 而美國勞工部就業訓練局(ETA)推動的職能模型(Buliding blocks model)其區分成三大類九層職能中也包含專業職能,其中第一至三層 為基礎職能,第四至五層為產業相關職能,第六至九層為職業專門技能, 如圖 2-3。. 34 34.

(47) 職業專門資格 要求. 管理職能. 職業專門技術領域. 職業相關職能 Occupation Related. 職業專門知識領域. 產業次領域技術職能. 產業相關職能 Industry Related. 整體產業技術職能 職場職能 基礎職能 Foundational. 學術職能 個人效能職能 圖 2-3 美國勞工部就業訓練局職能模型. 資料來源:Careeronestop.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reeronestop.org/CompetencyModel/. 該系統最新一次修訂是在 2010 年,其職業分布目前包含 1110 種職 業以上的職業資料,可用於商業、教育、求職、人力資源專業人士以及 官方勞動力投資系統,以幫助求職人員或求才單位提供職位所需的知識、 技巧、能力、學歷和經驗以及工作風格等資訊,作為求職者分類與媒合 決策、就業服務機構所需職業資訊,以及求職者尋找工作之參考(O*NET OnLine, 2013)。目前的職業名稱及編碼是依據 2010 年版標準職業分類 (Standard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SOC])為基礎,延伸至 8 位碼, 已涵蓋 1100 種以上的職業資料 (行政員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2), 其中包括 840 編號 461 種職業,為因應需求於 2014 年 7 月 21 日至今, 已進行修訂預計 2017 年春天公布,2018 年要實施的新版 SOC 的 2018 35 35.

(48) 年修訂版,並計畫每 10 年更新修訂(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5)。 職能模型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或產業用來進行員工教育訓練,也可以 挑選適合的員工、接班人計劃以及因應人才斷層與人力需求問題。近年 來,美國勞工部就業與訓練局為確定職能模型可以符合雇主與技術工人 的需求,已將職能模型的重點技能的蒐集和評鑑(Ennis, 2008)。ETA 持續和產業夥伴合作,陸續發展和維護重要產業和部門基礎與技術職能 的動態模式,其目的在促進對具全球競爭力人才之教育與訓練所需注重 職能的瞭解與溝通,這種職能模式旨在作為下列活動所需的資源:判認 特定雇主的能力需求,發展職能本位課程和訓練模式,發展特定產業績 效指標、職能標準和檢定要求,發展職涯試探和輔導資源(CareerOneStop, 2010a)。職能模型是數個職能的組合,在三大類九層職能中,使用者每 當往上層移動時,職能在特定產業中的差異化也會產生,越往上層的層 次越高該職業所需要的職能會越具體。我國也採用美國勞工部就業訓練 局的職能模型架構,2007 年李隆盛教授提出職能模型,可謂我國建立能 力標準之依據,其架構內涵如下: (一) 基礎職能-第一層「個人效能職能」 位於金字塔最底層,此區塊的能力對於各種生活角色都是必備 的,常被稱為「軟性能力」,是個人在家庭或社會學習而得的個人 能力,在經過學校教育和職場磨練而更強化。其中個人的人格特質, 為較難教導或改正,亦即是核心關鍵能力,而個人效能是習慣亦是 教養。. 36 36.

(49) (二) 基礎職能-第二層「學術職能」 指在學校習得之關鍵職能,這些能力主要是在學術場所習得的 重要能力和認知功能與思考風格,適用於所有組織。 (三) 基礎職能-第三層「職場職能」 代表個人動機和特質,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和自我管理的方式。 這些職能可用於多種類型的職業與產業職場職能,使個人在各種組 織場所所需發揮的功能。 (四) 產業相關職能-第四層「整體產業技術職能」 代表產業所需之一般性的知識與技能,這些知識與技能廣泛的 應用於產業的次領域。這些技術能力是建立在較低的職能層級之上, 但專業要求度較高,而產業通用技術職能指單一產業內所又職業所 需的能力。 (五) 產業相關職能-第五層「產業次領域技術職能」 代表僅適用於特定次產業的技術職能,指產業專門技術能力/ 單一產業部門(如尖端製造產業的化學製造部門)內所有職業所需 的能力。 (六) 職業相關職能-第六層「職業專門知識領域」 指對應特定職業的知識體,如行銷與管理、生物、建築與營造 等。這種知識體通常可自現有資源(如學校課程)習得。 (七) 職業相關職能-第七層「職業專門技術領域」 指由職業專門知識領域分化的特定技術能力,常因職業和組織 而異。這種知識體通常可自現有資源(如學校課程)習得。 (八) 職業相關職能-第八層「職業專門資格要求」 指證照和專精學位的要求或體能與訓練需求,常因職業和組織 而異。這種知識體通常可自現有資源(如學校課程)習得。 37 37.

(50) (九) 職業相關職能-第九層「管理職能」 指監督和管理職業的能力包括人員調派、知會、代表、建網絡、 監督工作、創業精神、支持他人、激勵與鼓舞、發展和教導、策略 規劃/行動、準備與評估預算、釐清角色與目標、管理衝突與建立團 隊、發展組織願景、監督和控制資源。 二、美國國家職業資訊網職能內涵 美國國家職業資訊網,主要由勞工部就業訓練局(ETA)所負責, 藉以取代已使用 70年的的職業分類典 (Dictionary of Occupation [DOT]) , 於 1991 年委託國家職業資訊網協會建置 O*NET,此資料庫由不同行業 累積的工作資料所組成,藉以提供各種職業的職業資訊以及各種職業的 技能標準。O*NET 在過去 60 年來累積了不同行業 1100 種以上的職業資 訊,包括勝任該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能力、經驗等。透過 O*NET 內容模型,主要從四大項觀點呈現,為反映工作者導向(Worker-oriented)、 工作導向(Job-oriented)以及在工作、部門或行業的跨職業 (Cross-occupational)、職業特定(Occupational-specific)所被應用的 職業訊息,這四大訊息又分為六個架構,分別指定工作者和職業的關鍵 屬性和特性的信息區域,資料庫中上千種的職議資訊,對美國政府管理 與求職者甚至臺灣目前許多職業職能內涵參考很重要的平台(U.S. Department of Labor, 2015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5)。O*NET 內容 模型如下圖 2-4 所示。. 38 38.

(51) 工作者導向. 工 作者特性 能力、職業興 趣、工作價 值、工作風格. 工 作者需要 技能、知識、 教育程度. 職 業要求 一般工作活 動、詳細工作 活動、組織脈 絡、工作脈絡. 勞 動力特性 勞動市場資 訊、職業展望. 經 驗要求 經驗與訓練、 需證照的技能. 職業 特定. 跨職業 職 業條件資訊 任務、工具與 特性. 工作導向. 圖 2-4 O*NET 內容模型 資料來源:泛太平洋地區國家職能標準制度簡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取自 http://icap.wda.gov.tw/download/ch02_%E7%BE%8E%E5%9C%8B.pdf. 本研究參考自太平洋地區國家職能標準制度簡介,O*NET 的六個架 構,包含: (一) 工作者特性(Worker characteristics) 說明從事特定職業時,所需具備的能力、職業興趣、工作價值、 工作型態。 (二) 工作者需要(Worker requirements) 說明從事特定職業時,需透過經驗或教育所發展或獲得與工作 有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術。 (三) 經驗要求(Experience requirements) 說明從事特定職業時,需具備的工作經驗或證明,尤其是明確 地連結到特定的工作活動。. 39 39.

(52) (四) 勞動力特性(Workforce characteristics) 提供與該職業有關的職業訊息描述及勞動市場統計資料,如薪 資水準、未來的人力需求發展預測及產業規模資訊等。 (五) 職業條件訊息(Occupation-specific information) 描述特定職業的工作任務,除包含從事該職業所需的工作相關 知識、技術及作業外,還有從事該職業所需使用的機器設備、儀器、 工具軟體,及各種可能使用到的工作相關訊息。 (六) 職業要求(Occupational requirements) 描述從事特定職業所進行的活動,還描述影響從事該工作表現 的組織脈絡及工作脈絡等訊息。. 本研究會於下表 2-8 呈現美國 O*NET 「會議、大會及活動規劃人 員」的各項職能內涵初稿,發展出附錄二的專家內容內容效度審查問卷, 進而發展出正是德菲法問卷。 表 2-8 會議、大會及活動規劃人員職業資訊 職業名稱 職業代碼 任務. 會議、大會及活動規劃人員 (Meeting, convention, and event planners) 13-1121.00 1.根據客戶的要求,規劃和發展專案、日程、預算、服務。 2.根據客戶的要求,評估和選擇服務的提供者。 3.徵求客戶的意見並確定共同的目標和需求,例如:會議、研討會和大會。 4.與飯店、會議中心、講者此類的服務提供者洽談合約。 5.協調服務事項,例如:與會者的住宿和交通,設施、餐飲、標誌牌、展 覽,特殊其他需求、印刷和其他安全事項。 6.會面贊助商以及組織委員藉以計畫活動的範圍和形式、建立和監視預 算,或者審視行政的程序和活動的進展。 7.檢查活動設施以確保符合客戶的要求。 8.安排有用的視聽設備、交通運輸、展示和其他活動需求。 9.討論關於工作人員在活動現場所需協調的細節。 10.登記組織活動的參與者。 11.僱用、培訓和監督所需的活動志工和輔助人員。 12.監控活動事件以確保遵守規範和法規、參與者的滿意度以及解決問題。 13.回顧活動帳單的準確性,並批准支付。 14.進行事後的評估,以確定今後的活動如何改善。 15.維持對事件方面的紀錄,包括財務細節。 (續下表). 40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ai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Text Structures, Rhetorical Functions and Language Items in Academic Texts.. Use of

 The teacher explains to learners their duties: to present their ideas and findings on the questions on their role sheet, and lead the other group members to discuss the

 Reading and discussion task: Read the descriptors for Level 4 under ‘Content’ in the marking criteria and identify areas for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set their goals for the

Speakers on a team must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to present arguments and examples that support the team’s stance, and rebut the opposing team’s arguments to the greatest

Then they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on diets and eating habit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 Part A, and with

Inspired by Professor Cheng Gongrang’s work,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Comprehen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On the Concepts of Skillful and Expedient

Dudley Surveyors Limited (“Dudley”) was commissioned, as an independent party,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to conduct this Survey on the expenditure on

Hence on occupation category, total manpower requirement for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 professionals and associate professionals taken together is projected to grow at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