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濟發展的社會不均問題---獨協國家不均與穩定成長之實證分析(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經濟發展的社會不均問題---獨協國家不均與穩定成長之實證分析(II)"

Copied!
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經濟發展的社會不均問題: 獨協國家不均與穩定成長之實

證分析(第 2 年)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6-2414-H-004-040-MY2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8 月 01 日至 98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洪美蘭 報 告 附 件 : 國外研究心得報告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0 月 3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經濟發展的社會不均問題(

II):獨協國家不均與穩定成長之實證分析

The Problem of Social Inequality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I):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equality and Steady Growth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96-2414-H-004-040-MY2 執行期間:九十六年八月一日至九十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計畫主持人:洪美蘭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列管計畫及下列情 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十 月 十 三 日

(3)

經濟發展的社會不均問題(

II):獨協國家不均與穩定成長之實證分析

The Problem of Social Inequality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I):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equality and Steady Growth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獨協國家個案實證的歸納分析,探討經濟發展政策、社會不均與穩 定成長三者間互動的關係。即著重於解析政府經濟轉型發展政策在社會不均因素組成(factor component)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決定性,以及人民對施政的評價與社會不均之反應衝擊經濟 穩定成長之情況。首先,將獨協國家分為「發生革命且革命成功」、「發生革命但未成功」與 「未發生革命」三組,對其經濟轉型發展進行長期觀察分析後證實:對內和對外經濟發展政 策之選擇、內容和其執行成效等的確是導致各國不均差異的影響變數;政府政策使經濟社會 階層化(stratification)是蓄積民怨引發顏色革命之淵源,不均確實為部分國家在經濟成長期 間發生社會不安,甚至動盪革命影響政權穩定的緣由之一;且證明經濟成長、總體經濟表現 與經濟成長利得分配的公平性和普及化程度等皆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條件,因為其將弱化 不均對穩定成長之衝擊力。其次,應用國家社會治理(national social governance)觀點進一 步研析具代表性意義的個案後亦發現,市場化和民主化程度較高的烏克蘭,政府施政失當之 錯誤,在利益衝突的不同政治陣營操作下,極易被擴大或增添外力因素,達成組織動員而對 經濟穩定帶來革命性的衝擊。反觀,政權較為強勢,市場化轉型和自由民主程度較低的烏茲 別克與哈薩克,政府雖採取社會福利與保障措施等相關政策平衡不均失衡現象,降低人民對 不均之反感與敏感度,但仍無法掩飾經濟機會不均、缺乏問題,如烏茲別克安集延事件;以 及哈薩克經濟成長卻未能有效降低貧窮,凸顯經濟成長利得分配未普及化,故經濟機會不均、 不公問題仍是其未來經濟穩定發展的隱憂。 關鍵詞:獨協、社會不均、穩定成長、經濟發展策略

(4)

經濟發展的社會不均問題(

II):獨協國家不均與穩定成長之實證分析

The Problem of Social Inequality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I):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equality and Steady Growth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錄

壹、前言

貳、獨協各國不均與經濟穩定發展情況

一、發生革命且革命成功:烏克蘭、格魯吉亞、吉爾吉斯 二、革命未成功者:白俄羅斯、烏茲別克、亞塞拜然 三、未發生革命:俄羅斯、摩爾多瓦、亞美尼亞、哈薩克、土庫曼、塔吉克

叁、具體案例研析

- 不均成因及其與穩定成長關係

一、發生革命且革命成功:烏克蘭 - 轉型後不均形成、經濟成長不均亦攀升 二、革命未成功者:烏茲別克 - 轉型與不均、經濟成長但人均所得未成長不均攀升 三、未發生革命:哈薩克 - 轉型後不均成型、經濟成長不均改善

肆、結論

參考文獻

附件: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5)

經濟發展的社會不均問題(

II):獨協國家不均與穩定成長之實證分析

The Problem of Social Inequality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I):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equality and Steady Growth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壹、前言

後共產主義國家(post-communist countries)經濟轉型後,其社會資源重分配與市場化過 程,促使其經濟社會從共產、計畫分配的相對均等轉變為私有、自由競爭下的不均狀態。故 後共轉型經濟體正好是作為探究社會不均產生根源的最好觀察標的。因此,本專題研究計畫 乃是目前一系列有關後共國家經濟轉型發展中社會不均問題研究之第二部分。在第一部份透 過比較分析探討波蘭、捷克和俄羅斯社會資源分配與社會不均產生的關聯性及其影響因子後 發現:轉型後經濟政策之決策、執行與其成效不但影響經濟成長,更是社會不均的重要決定 因素之一;且個案國家總體經濟社會的吉尼不均指數相對較低者,則該經濟體之國民所得表 現也相對較高。1然由於第一部份取樣研究標的國家皆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過劇烈社會變 動或政治動盪,屬於相對穩定的發展個案,故未能從中對比瞭解有關「不均」與「穩定成長」 之關連性。所以,此次研究標的選擇曾發生被喻為轉型後的「二次革命」 - 顏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之獨立國家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簡稱獨協)作為研究範 疇,目的在於觀察獨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情勢及分析其部分國家經濟社會動盪之實證經驗, 解析經濟政策、社會不均與穩定成長三者間互動的關係。期望藉由總覽與歸納獨協各國不均 與經濟穩定發展之實證經驗,以及深入分析個案取樣標的國家,提供產、官、學界更多元化 的思考面向,裨益人類經濟社會均衡發展,降低摸索成本。 1 詳參:洪美蘭,經濟均衡發展策略 - 歐洲轉型國家之案例與啟示,台北:翰蘆,2008 年。

(6)

貳、獨協各國不均與經濟穩定發展情況

雖然國際因素與外部力量介入一般認為是導致部分獨協國家經濟社會動盪不容忽視的 幕後推手。2惟亦無人能否認,獨協國家群眾運動的顏色革命,3表面上看來多是選舉引發的 政治危機,事實上卻是這些國家獨立後,轉型發展中長期累積下來的各種政、經社會矛盾與 問題宣洩之具體表現,後者才是顏色革命發生最直接緣由,及凝聚民眾力量之所在。因此, 本研究計畫首先將分別從對內和對外經濟發展政策之變化與其經濟社會效應,對所有獨協國 家進行長期觀察,並依據各國不均指標、總體經濟表現數據和政府重要政策等變數,對「發 生革命且革命成功」、「發生革命但未成功」與「未發生革命」三組個案進行比較分析,藉此 探討經濟政策、經濟成長與社會不均三者的脈絡關係,特別著重於解析經濟政策在社會不均 因素組成(factor component)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決定性。茲將研究結果歸納整理如下: 一、發生革命且革命成功:烏克蘭、格魯吉亞、吉爾吉斯 理論上市場化與民主化轉型後,人民生活會獲得改善。4然烏克蘭經改初期因政府改革 緩慢、貪腐、採取切斷依賴過往蘇聯生產體系之「經濟自主」政策等,不但引發經濟長期衰

2 See: Timothy Garton Ash, Timothy Snyder, “The Orange Revolutio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pril 28, 2005;

Anders Åslund, “Sizing up the Central Asian Econom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6, No. 2, New York: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Spring 2003; “Разве Это Дети? Нет, Это Не Дети!”,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Апреля 7, 2005; All Experts, Belarusi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2006, at http://en.allexperts.com/e/b/be/belarusian_presidential_election,_2006.htm, extracted on April 1, 2007; BBC News, “EU Bans Visas for Belarus Leaders”, at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4895264.stm, April 10, 2006, extracted on April 1, 2007; Vladimer Papav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eorgia’s Rose Revolution”, Orbis (Philadelphia, Pa.) 50 No. 4, Fall 2006. 3 格鲁吉亞(或稱喬治亞)反對黨不滿國會選舉結果於二OO三年十一月二日率眾要求總統下台,引發玫瑰革命; 二OO四年十一月烏克蘭民眾抗議總統選舉舞弊爆發橘色革命;二OO五年三月吉爾吉斯反對派抗議議會選舉舞 弊發動「鬱金香革命」(或稱黃色革命)迫使阿卡耶夫(Askar Akayev)總統出走俄羅斯;二OO五年五月烏兹别 克人民不滿就業機會少和政府壓抑私人交易爆發號稱棉花革命或白色革命之安集延與科拉蘇夫動亂;二OO五年 十一月亞塞拜然(或稱阿塞拜疆)反對黨 -「自由聯盟」對議會選舉不滿引發紫羅蘭革命;二OO六年三月白 俄羅斯亦發生抗議總統大選結果之示威遊行。

4 例如:研究發現,民主化將使所得分配的底層階級受惠。See: Christopher J Gerry and Tomasz Mickiewicz,

“Inequality, Fiscal Capacity and Political Regime Lessons from the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 William Davidson

(7)

退(參閱下表一),人民痛苦指數長期偏高,5社會不均增長(參閱下表二),亦使西方經援

縮手。後期政府打擊貪瀆、減稅、致力中小型企業私有化6並調整對外政策7後,統計數據顯

示經濟由千禧年轉趨成長,但社會不均亦隨之攀升(參閱下表一、二),出現成長與均等「交

易取捨」(trade-offs)關係和顧志奈(S. Kuznets)「倒U型假設」(inverted U-hypothesis)前期階 段現象。 表一:獨協國家經濟成長率 單位:%(年變動率) 年\國家 俄 羅 斯 白 俄 羅斯 烏 克 蘭 摩 爾 多瓦 格 魯 吉亞 亞 美 尼亞 亞 塞 拜然 烏 茲 別克 哈 薩 克 吉 爾 吉斯 塔 吉 克 土 庫 曼 1991 -5.0 -1.2 -10.6 -17.5 -20.6 -11.7 -0.7 -0.5 -11.0 -7.9 -7.1 -4.7 1992 -14.8 -9.6 -9.7 -29.1 -44.8 -41.8 -22.6 -11.1 -5.3 -13.9 -29.0 -5.3 1993 -8.7 -7.6 -14.2 -1.2 -25.4 -8.8 -23.1 -2.3 -9.2 -15.5 -11.0 -10.0 1994 -12.7 -11.7 -22.9 -30.9 -11.4 5.4 -19.7 -4.2 -12.6 -20.1 -18.9 -17.3 1995 -4.0 -10.4 -12.2 -1.4 2.4 6.9 -11.8 -0.9 -8.2 -5.4 -12.5 -7.2 1996 -3.6 2.8 -10.0 -5.9 10.5 5.9 0.8 1.6 0.5 7.1 -4.4 -6.7 1997 1.4 11.4 -3.0 1.6 10.6 3.3 6.0 2.5 1.7 9.9 1.7 -11.3 1998 -5.3 8.4 -1.9 -6.5 2.9 7.3 10.0 4.3 -1.9 2.1 5.3 6.7 1999 6.4 3.3 -0.2 -3.4 3.0 3.3 11.0 4.3 2.7 3.7 3.7 16.5 5 詳參:洪美蘭,「後共產主義時代烏克蘭之經濟轉型」,美歐季刊,台北,No: 140,第 14 卷,第 4 期,2000 年。 6 烏克蘭私有化在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四年間,主要以職工團體租賃或購買方式進行。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八 年間改以憑證自由分配模式私有化。但從一九九九年起轉為有償之招標拍賣方式進行私有化,大部分以優惠的 競爭價格出售,但投資者必須承擔投資義務。然優惠競標引發私有化貪腐爭議,成為橘色革命訴求之一。 7 庫其馬(Leonid D. Kuchma)總統因內政承受西方國家抨擊與批評而轉傾俄羅斯,二OO二年烏克蘭成為俄羅 斯主導之「歐亞經濟共同體」的觀察員。繼任之尤申科(Viktor Yushenko)總統雖然強調加強與歐盟等西方國 家發展政經合作,態度明顯親西方,然亦重視與俄國之關係。

(8)

2000 10.0 5.8 5.9 2.1 1.9 5.9 11.1 3.8 9.8 5.4 8.3 18.6 2001 5.1 4.7 9.2 6.1 4.7 9.6 9.9 4.1 13.5 5.3 10.2 20.4 2002 4.7 5.0 5.2 7.8 5.5 13.2 10.6 4.0 9.8 0.0 9.1 15.8 2003 7.3 7.0 9.6 6.6 11.1 13.9 11.2 4.2 9.3 7.0 10.2 17.1 2004 7.1 11.4 12.1 7.4 5.9 10.1 10.2 7.7 9.6 7.0 10.6 14.7 2005 6.4 9.4 2.7 7.5 9.6 14.0 24.3 7.0 9.7 -0.2 6.7 13.0 2006 7.4 9.9 7.3 4.8 9.4 13.2 30.5 7.3 10.7 3.1 7.0 11.4 2007 8.1 8.2 7.6 3.0 12.4 13.8 23.4 9.5 8.9 8.2 7.8 11.6 2008 7.0 9.0 6.0 6.0 2.0 10.0 17.0 8.0 3.9 6.5 5.0 12.0 說明:二零零七為初估值(Estimate),二零零八年為預計值(Projection)。

資料來源: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 Economic statistics & forecasts, Selected economic indicators, at http://www.ebrd.com/country/sector/econo/stats/sei.xls, extracted on April 20, 2009. 表二:獨協國家吉尼係數 單位:% 年\國家 俄 羅 斯 白 俄 羅斯 烏克 蘭 摩 爾 多瓦 格 魯 吉亞 亞 美 尼亞 亞 塞 拜然 烏茲別 克 哈薩克 吉 爾 吉斯 塔吉克 土庫曼 1991 26.0 - - - - 29.6 - - - - - - 1992 28.9 34.1 25.1 41.1 36.9 35.5 36.1 - - 30.0 - - 1993 39.8 39.9 36.4 43.7 40.0 36.6 - 33.3d 32.7 44.5 - - 1994 40.9 - - 37.9 - 32.1 42.8 - - 44.3 - - 1995 38.1 37.3 - 39.0 - 38.1 45.9 - - 39.5 - - 1996 37.5 35.6 41.3 41.4 - 42.0a 45.8 - 35.4c 42.8 - - 1997 38.1 35.4 40.6 42.14a 49.8 - 46.2 - - 43.1 - 24.9

(9)

1998 37.9 35.1 39.1 42.6 50.3a - 46.2 - - 42.9 - 20.9 1999 39.9 33.7 42.7 44.1 - - - - - 46.6 30.45b 26.5 2000 39.9 33.7 46.2 39.2 - 48.6 50.6 26.84b - 47.0 - - 2001 39.8 34.3 45.2 39.1 45.8a - 50.1 40.95b 31.3b 51.2 - - 2002 39.8 34.2 41.8 42.6 45.4a 35.9a 50.8 - - 49.0 - - 2003 40.2 34.0 40.8 37.2 - 54.3 - - 35.9 47.8 32.64b - 2004 40.9 33.8 41.0 34.2 - 45.5a - - 37.0 47.3 33.59b - 2005 40.6 32.6 - 37.7 40.8b 43.4a - 39.7 42.0 47.5 - - 2006 41.6 32.1 41.0 32.7 - 40.0a - - 41.4 46.0 - - 2007 42.2 - - - - - - - - - - - 說明: 1. “-”代表資料缺乏。 2. 除俄羅斯以個人貨幣所得(monetary income)衡量外,其他多以個人毛收益(gross earnings)計算,但 a 是以家計每人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 of household per capita) 衡量;b 以家計預算調查之家計每人消費(consumption of household per capita)衡量;c 為家計每人支出(expenditure of household per capita)衡量;d 以家計預算調查之家計每人 毛所得(gross income)計算。

資料來源:

1.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UNU-WIDER), 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 V2.0c May 2008, at

http://www.wider.unu.edu/research/Database/en_GB/database/, extracted on April 20, 2009.

2. Госкомстат России (Goskomstat),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1999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Russia 1999), Table 7.17, p. 155, Москва: Госкомстат России (Goskomstat);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банк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Central Bank of Russia),

Годовой отч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банк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 1999 (CBR Annual Report 1999), Table 6, p. 176; 2000, Table 6, p. 170; 2001, Table 7, p. 186; 2002, Table 8, p. 210;

(10)

2003, Table 9, p. 194; 2004, Table 9, p. 200; 2005, Table 9, p. 211; 2006, Table 9, p. 226;2007,

Table 9, p. 188, at http://www.cbr.ru/publ/main.asp?Prtid=God, extracted on May 14, 2009.

相對而言,格魯吉亞轉型初即積極實施激進轉型政策,自由市場改革使其經濟統計數字 相對於其他獨協國家,在經濟巨幅衰退後較早呈現出亮麗的成長率(參閱表一)和通膨顯著 下滑現象。然而,私有化貪腐爭議和財政危機所導致薪資與社會福利公共支出逾期債務使多 數人民生活貧困。經濟統計數字與現實生活落差之矛盾現象,從社會不均增長(參閱表二) 得到解釋,即經濟成長只有少數人獲益,多數人民生活仍處於相對貧窮狀態。除內部經改政 策外,政府對外策略亦對經濟帶來影響效應,如轉型初期「親西疏俄」的對外政策,雖然獲 得西方經援與駐軍收益,但脫離蘇聯卻導致生產供需體系紊亂,生產衰退。參與「古阿姆集 團」(GUUAM)8,欲透過此區域性經濟聯盟發揮經濟整合效益,規避經濟劇變衝擊,惟經 濟整合效益有限,故調整對俄外交政策後,於一九九三年加入獨協,並接受來自俄方之投資, 但雙邊經貿關係仍因外交信任度不夠而時有衝突,二OO六年二月退出獨協組織。 同樣地,基本上,吉爾吉斯之對外政策亦由初期傾歐美轉為多方合作,以牟對自身有利 的經濟發展條件與空間。對內的經濟改革政策長期而言並未有重大轉變,只因後期私有化涉 及獨占型產業之民營化和政府貪腐等問題,引發經濟成長但貧困、失業增長再現、不均惡化(參 閱表二)等經濟社會矛盾現象,招致民怨成為革命根源。 二、革命未成功者:白俄羅斯、烏茲別克、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由於轉型初始軍事與退休人員比其他獨協國家集中,而大多數這些人都反對變 革,故境內經濟學家與政治學家甚至鼓吹建立「社會集體性市場」(social-collective market)9, 所以白俄之經濟轉型始終採取完全異於其他獨協國家之策略:對內以「市場社會主義」經濟 轉型為目標;對外與俄國進行經濟整合,裨益實質性經濟產值,帶來長期經濟效益。在總統 集權嚴格控制與不事先進行大規模私有化資源重分配的情況下,逐步調整產業結構,不但避

8 See: Websites of the GUUAM Embassies in the USA, at http://www.guuam.org, extracted on April 1, 2007.

9 Stanislau Shushkevich, “Belarus: To Democracy through Neo-Communism”, Demokratizatsiya, 11 No. 1, Winter

(11)

免轉型期間不完善的現存市場對資源配置所造成的不合理性,亦使社會資產未被壟斷,經濟 社會福利分配狀況相對較為均化(參閱表二),雖然轉型初期不均吉尼係數增長,但隨後逐 年改善,直到顏色革命前幾年才又出現增長現象。因此,總體而言,由於政府在經濟上有政 績,故白俄羅斯反對派顏色革命行動並没有「市場」,顏色革命未成氣候,甚至未成型即夭 折。 烏茲別克於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間,在強調以法律保障私有財產和接受震撼療法概念 下,實施激進轉型。然很快地改選擇自己的發展途徑,採取類似中國的漸進改革為主,10如 嚴格的貿易和價格管制等漸進經改措施。漸進經濟轉型雖舒緩激進轉型衝擊(參閱表一),卻 亦因改革遲緩與國家對經貿管控,致使人民所得與實質經濟生活未能顯著提升,即使政府調 整對外策略,回歸至以加強與俄國經貿關係為主。然而,從千禧年後經濟成長但人均所得卻 未增長(參閱下圖一),且不均亦呈現增長(參閱表二)情況來看,二OO五年五月之所以發 生人民不滿就業機會少和政府壓抑私人交易而爆發號稱棉花革命或白色革命之安集延與科拉 蘇夫動亂,因而可以理解。 圖一:烏茲別克經濟成長與人均所得關係 -12.5 -10 -7.5 -5 -2.5 0 2.5 5 7.5 10 12.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度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經濟成長年變動率 人均所得 % 美

10 See:Rafis Abazov,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Search for a Model of Development”, Central Asia in Transition, No.

61, Japan: The Slavic Research Center, Hokkaido Univesity, 1998, at http://src-h.slav.hokudai.ac.jp/publictn/CentralAsia/rafis/rafis.html, extracted on October 2007.

(12)

資料來源:

1.經濟成長年變動率: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 Economic statistics & forecasts, Selected economic indicators, at http://www.ebrd.com/country/sector/econo/stats/sei.xls,extracted on April 20, 2009.

2.人均所得: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09,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1/weodata/index.aspx, extracted on May 13, 2009.

3.作者彙整自製。

亞塞拜然政府以高預算準財政活動(quasi-fiscal activities, QFAs)11方式補貼人民生活, 維持人民基本生活必需不虞匱乏,但卻使轉型運作易陷入官商勾結之腐敗文化。因此,儘管 經濟成長有目共睹(參閱表一),特別是近年來擅用「能源外交」獲取來自各方有利的外來投 資,貢獻經濟成長率高達兩位數字且失業率長期維持在溫和微幅成長的低水準,然不均吉尼 係數顯著增長(參閱表二),相對貧窮人口並未明顯減少,顯然經濟統計數字與現實生活情 境有所落差。但由於政府補貼,人民生活獲得基本保障,故反對黨訴求未能激起大多數民眾 的共鳴。 三、未發生革命:俄羅斯、摩爾多瓦、亞美尼亞、哈薩克、土庫曼、塔吉克 俄羅斯因蘇聯時期之貽害,如「合法未批准」(legally unsanctioned)的非正式財產權和 非法使用國有財產;區域專業分工和經濟結構集中於重工業與自然壟斷型的天然資源產業 等,影響了轉型後社會財富分配(wealth distribution)之均衡。加以轉型初期因經濟嚴重衰退, 形成一批貧窮階層;以及壓抑惡性通膨的穩定化措施與財政聯邦制(fiscal federalism)失敗,和 私有化競租行為(rent-seeking)使社會資產多被既有官僚與經理人等所謂「新俄羅斯」富有 階層所壟斷,引發財富不均與後續所得不均等現象,各種先天不足與後天政策失調因素導致

11 Se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d World Bank, Poverty Reduction, Growth and Debt Sustainability in

(13)

總體經濟社會不均成型擴大(參閱表二)。12然一九九九年後俄國總體經濟開始穩定持續成長 (參閱表一),失業率顯著改善下降,不均吉尼係數亦一改轉型初期驟升,轉為幾近持平狀態。 顯示近年來政府致力於內部經改、調整經濟結構失衡,以及運用能源外交擴展、加強對外經 貿合作關係,促進經濟成長和逐漸重視社會福利之重分配,進行社會福利改革,提高社福津 貼等政策,皆確實裨益於不均的舒緩(參閱表二)。 雖然摩爾多瓦、亞美尼亞政府皆採取親西方之對外政策,致使摩爾多瓦境內德涅斯特河 左岸的俄族人因意見不同而擴大內部既存歧見,影響政經發展。惟近年來兩國政府皆積極與 歐盟合作。摩爾多瓦提出發展出口導向經濟,提振經濟成長之發展方向。亞美尼亞也持續以 爭取西方經援和參與全球化來刺激經濟成長。加以,摩爾多瓦經濟成長期間,不均吉尼係數 呈現波動下降趨勢(參閱表一、二),以及人民痛苦指數也有改善,總體經濟環境呈現良善 發展。而亞美尼亞經濟成長期間,吉尼不均雖提高未見改善(參閱表一、二),但由於二OO 三年後失業率下降,總體經濟表現亮麗,故儘管曾發生人民對經濟不滿的抗議活動,然未能 達成聚眾能量,形成革命。 反觀在對外政策採取多元發展策略的哈薩克與土庫曼。前者哈薩克獨立後善用該國比較 利益優勢和西方與俄國爭取中亞地緣戰略之矛盾,一方面與美國高層交往頻繁,開展政治、 經濟、軍事各領域合作,謀取國家政、經國際地位與利益,另一方面仍持續強化與俄國經貿 關係,並積極主導獨協國家間之區域經濟整合,擴展國家經貿空間;而後者土庫曼獨立後對 外奉行積極中立和開放政策,主張與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然因國內人權問題被西方國家 批評,近年來外交態度親俄羅斯,目的在藉由俄國協助,確保國家安全。同位於中亞,但因 內戰經濟轉型起步較遲,至千禧年後才得以致力於經濟轉型發展的塔吉克,亦從加入以俄國 和中國為首之組織,如參加歐亞經濟共同體與上海合作組織,獲得中國對其基礎建設的援助, 及俄國於二OO二年取消 2500 萬美元之負債。換言之,三國皆盡量運用對外政策,為國家謀 取有利的經濟發展條件與空間,裨益經濟成長。故儘管哈薩克政權強勢,始終未輪替,且執 政黨持續擴權,遭反對黨質疑貪腐,但總體經濟表現優異和不均現象有所改善(參閱表一、 二),政權和經濟社會趨向穩定發展。而同樣政治保守的土庫曼,採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 12 詳參:洪美蘭,前揭書,2008 年。

(14)

型,致使其政、經社會改革相對滯後,但在政府補貼政策下,經濟社會呈現相對較均等狀態(參 閱表二)。 四、小結 依據現有文獻與統計資料長期觀察分析獨協國家經濟轉型發展歷程發現:首先,六個「發 生革命」的個案國家,當其經濟轉型邁入成長階段後,社會不均亦隨之顯著增長(參閱表一、 二),且顏色革命前幾年經濟社會的不均吉尼係數正處於高峰期,顯示經濟成長果實與利得未 普及化,經濟社會階層化(stratification)13狀態成為蓄積民怨的革命淵源。反觀,「未發生革 命」國家,俄羅斯、摩爾多瓦、哈薩克等未發生革命者,其近年來不均現象皆有舒緩或改善 等正面發展;土庫曼雖改革落後,但政府補貼政策使經濟社會呈現相對較均等狀態;即使亞 美尼亞、塔吉克不均程度未有顯著改善跡象,亦因失業率下降或人民所得持續增長等總體經 濟表現出良善的成長發展趨勢。故部分國家雖曾引發示威抗議,但並未演發為聚眾革命。因 此,對比「發生顏色革命國家」與「未發生革命國家」之經濟成長與不均變化後,可初步印 證,不均確實是導致部分獨協國家在經濟成長期間卻發生革命動盪的緣由之一。顏色革命正 是結構主義(structualism)所謂經濟發展非均衡化將產生利益衝突之回波效應(backwash effect)。故社會均度乃是經濟「穩定成長」的要件之一。 其次,若進一步對照比較「革命未成功」與「革命成功」國家亦發現,前者經濟成長率 相對表現較為優異(參閱表一),以及「革命未成功」與「未發生革命」國家經濟成長、失業 率、通貨膨脹等總體經濟表現相對較「革命成功」個案佳,似乎證明經濟成長、總體經濟表 現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條件,因為其將弱化不均對穩定成長之衝擊力。初步追蹤觀察個案 經濟轉型發展亦發現,政府採取之成長發展策略,如私有化、稅賦政策、社會移轉政策、產 業政策、對外發展策略,以及政策執行效能、貪腐情況等,皆是導致各國經濟社會呈現出不 13 依據社會階層化理論之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而言,階層化現象可刺激人們工作動機,雖然馬克斯的「階 級衝突論」(conflict theory)強調階級間之剝削關係和人類社會疏離後果,但「衝突」事實上亦可作為解釋社會 秩序的一個變項和作為整合社會的一個機制而存在。參閱:宋鎮照,社會學,台北:五南,1997 年,頁 452-453; 李英明,社會衝突論,台北:揚智,2002 年,頁 175-176。

(15)

均差異性的影響變數。14故國家政府以市場化轉型途徑力促經濟成長發展之際,是否顧及或 採取相關政策來平衡不均之失衡現象,避免社會財富集中而惡化社會不均,並促使經濟成長 利得分配公平化與普及化,即意謂著可從國家社會治理(national social governance)觀點進 一步釐清與分析經濟政策、社會不均與穩定成長三者的脈絡關係。因此,下文將從「發生革 命且革命成功」、「發生革命但未成功」與「未發生革命」各組中選擇具代表性意義的個案標 的國家,對此進行深入研析。

叁、具體案例研析-

不均成因及其與穩定成長關係

由於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於以「不均」作為解釋變數,釐清獨協國家市場化經濟轉型邁 入成長後,為何有些國家發生顏色革命,呈現出社會動盪不安狀態,甚至革命成功,政府下 台;但有些國家卻未發生革命,瞭解不均與穩定成長的關係,故本文所謂的「穩定」成長乃 是以獨協國家經濟成長期間有無發生群眾街頭運動而言。從上述「發生革命且革命成功」、「發 生革命但未成功」與「未發生革命」三組國家之初步分析證實,發生革命的國家確實都存在 著不均攀升現象,反觀,未發生革命國家其不均趨緩。因此,下文將從此三組國家中選擇出 具代表性意義的案例,進一步深入分析。 首先,在發生革命國家中將選擇被認為民主化程度較深,15最被國際關注,也是獨協國 家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 烏克蘭為案例。其民主化程度較深表示政策決策應較民主,政策 被民眾所接受的程度也應較高,但為何經濟政策造成不均惡化而引發革命?衝擊經濟穩定成 長與發展,是決策或執行有問題?其次,在「發生革命但未成功」中,白俄和亞塞拜然的反政 府群眾運動並未激起多數民眾參與而未成功,只有烏茲別克是被政府鎮壓運動才平息者,故 將以烏茲別克為例。對比「未發生革命國家」,中亞大國哈薩克與烏茲別克一樣,在經濟轉型 上皆未進行私有化資源重分配,故以其作為對照組範例,以茲獲得比較分析之效。 14 參閱:洪美蘭,「從轉型政策效應論獨協顏色革命國家之民主發展」2007 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台灣民主的實踐-責任、制度與行為,台北:政大國際事務學院,2007 年 11 月 18 日。 15 詳參:吳玉山,「顏色革命的許諾與侷限」,台灣民主季刊,第 4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頁 67-112。

(16)

下文分別對個案作具體深入分析時,將著重於瞭解政府所施行的經濟轉型政策在社會不 均因素組成(factor component)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決定性,以及針對成長發展與社會不均 現象,政府的財經政策、就業政策或社福政策等國家社會治理的相關措施對社會不均之轉變 效應與社會反應,其對穩定成長與經濟發展之影響。 一、發生革命且革命成功:烏克蘭 - 轉型後不均形成、經濟成長不均亦攀升 1.經濟轉型衰退與不均 一九八九年起,蘇聯經濟轉向崩潰,當時為蘇聯一部份的烏克蘭和其他共和國一樣,都 面臨貨品嚴重短缺、通貨膨脹與經濟衰敗。隨後,如蘇聯其他共和國,烏克蘭也遭遇停滯性 通膨(stagnation)。16烏克蘭獨立後,首位民選總統克拉夫楚克 (Leonid M. Kravchuk)的首席 經濟顧問Oleksandr Yemelianov主導經濟政策制訂,提出「國家經濟政策綱要」,由國會於一九 九二年三月二十四日通過後採用。該綱要讓烏克蘭脫離盧布經濟區,引進國家貨幣格里夫納 (hryvnia),17它也包括許多政策細節,但並不建議「立刻」轉型為市場經濟。經濟部副部長 Volodymyr Lanovyi於一九九二年三月提出市場改革的經濟政策。這是烏克蘭第一份要求市場 經濟轉型的提議,包括各項改革處方,諸如貨幣穩定、刪減預算、稅制改革、價格自由化、 對外貿易的「去管制化」、快速私有化等。一九九二年一月起,在能源價格有上限的條件下, 開放物價並於當年七月一日再進一步解除物價管制。價格自由化立刻引發物價飛漲和高通貨 膨脹率,故在七月物價升高引發不滿後,Lanovyi在缺乏必要的政治支持下被解職,一九九二 年九月三十日福金(Vitold Fokin)政府也為經改失敗下台。繼任的庫齊瑪(Leonid D. Kuchma)總 理建立了一個經濟改革小組,一九九二年十二月此小組在Pynzenyk領導下從事一連串市場改

革計畫,主要任務為在一個月內遏止通貨膨脹到2~3%,既要透過預算紀律;也要透過工資與

物價控制和應用累進稅制,贊成打破壟斷與支持競爭,結束國家的貿易壟斷,簡化小型企業 登記程序,也對國外投資較少限制。然而計畫本質上仍是保護主義,因為對稀有財物仍作嚴

16 Anders Aslund, How Ukraine Became a Market Economy and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 p.23.

17 但格里夫納於一九九六年九月二日才成功地被引入成為烏克蘭唯一合法貨幣,代替了過渡的貨幣 —

(17)

格的進出口管制18。且當庫齊瑪想要進一步私有化時,國會開始阻撓。一九九三年夏天,政 府、總統與國會間薄弱的三權平衡被打破了。19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二日烏克蘭總統改命茲維亞吉利斯基(Efym Zvyagilsky)為總理,總統 與總理企圖重建計畫經濟(command economy)體系。20當初規劃的許多激進經改政策被取消, 經濟改革方向及措施大幅修正。由於生產持續衰退,從一九九三年起烏克蘭政府的財政就入 不敷出,經改政策改以「減少預算赤字」為優先。新內閣以「財政穩定」為職志,提出一切 以「穩定」為首的因應策略,信貸性貨幣發行大為減少,導致企業間延期付款現象或彼此欠 款問題嚴重,企業停產,供給減少,通膨於一九九三年達到歷史高峰 (參閱下表三)。有人因 此批評,保守性經改措施延緩了烏克蘭經濟改革時機。 表三:烏克蘭主要總體經濟社會指標 年度\項目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年變動率) 失業率 (年平均) 通貨膨脹 (年變動率) 吉尼係數 人均所得 (美元) 1990 -4.0 - 4.2 - - 1991 -10.6 - 91.0 - - 1992 -9.7 - 1210.0 25.1 400.697 1993 -14.2 - 4734.0 36.4 573.419 1994 -22.9 - 891.0 - 711.064 1995 -12.2 5.6 377.0 - 727.738 1996 -10.0 7.6 80.0 41.3 884.859 1997 -3.0 8.9 15.9 40.6 1003.513 1998 -1.9 11.3 10.6 39.1 845.534 1999 -0.2 11.6 22.7 42.7 642.751 18 價格與貿易自由化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才完成,此可說是烏克蘭經濟轉型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See: Anders

Aslund, op. cit., p.246.

19 See: Anders Aslund, op. cit., pp.43~45. 20 See: ibid., p.47.

(18)

2000 5.9 11.6 28.2 46.2 642.405 2001 9.2 10.9 12.0 45.2 787.892 2002 5.2 9.6 0.8 41.8 886.452 2003 9.6 9.1 5.2 40.8 1056.719 2004 12.1 8.6 9.0 41.0 1377.545 2005 2.7 7.2 13.5 - 1842.534 2006 7.3 6.8 9.1 41.0 2324.316 2007 7.6 6.4 12.8 - 3099.896 2008 6.0 - 25.0 - 3920.100 說明: 1. “-”代表資料缺乏。 2. 通貨膨脹以當年年平均消費者物價計量。 3.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通貨膨脹二零零七為初估值(Estimate),二零零八年為預計值 (Projection)。 4. 吉尼係數依個人毛收益(gross earnings)計算。 資料來源:

1.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和通貨膨脹: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 Economic statistics & forecasts, Selected economic indicators, at http://www.ebrd.com/country/sector/econo/stats/sei.xls,extracted on April 20, 2009.

2. 失業率:LABORSTA, database of labour statistics, at http://laborsta.ilo.org/, extracted on April 20, 2009.

3. 吉 尼 係 數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UNU-WIDER), 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 V2.0c May 2008, at http://www.wider.unu.edu/research/Database/en_GB/database/, extracted on April 20, 2009. 4. 人均所得: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09,

(19)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1/weodata/index.aspx, extracted on May 13, 2009. 5. 作者彙整自製。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日總統大選後,新任總統庫齊瑪與總理馬索爾(Vitaly Masol)在如何擺 脫惡性通貨膨脹、生產持續下滑等經濟困境上呈現意見分歧,庫齊瑪總統傾向於加強與歐美 國家的關係,向西方爭取外資及援助。而總理卻傾向俄羅斯,不但先前與俄羅斯協商解決塞 瓦斯托堡及黑海艦隊問題,恢復俄烏「戰略伙伴」關係,更與獨立國協所有國家恢復「蘇聯 經濟合作體系」中有利的互賴關係;並以增加紙幣發行量方式來解決各界欠款危機21,使得 一九九四年初才下降的通貨膨脹率在當年秋又開始爬升。經濟情況未能改善,終致一九九五 年三月再度撤換總理及內閣。22總理馬爾丘克(Yevgeniy K. Marchuk)的上任象徵庫齊瑪時代的 真正開啟。與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WB)合作,研擬「漸進復原計畫」成為此時期經濟改 革的最高指導原則,這也是國際組織支援烏克蘭經濟的條件之一。在西方經援下,烏克蘭經 濟轉型逐漸走出長期以來持續衰退的陰霾,在千禧年首見正成長(參閱上表三),通貨膨脹於 一九九六年呈現顯著趨緩。烏克蘭成為一個市場化的經濟國家。 然而,由於經濟轉型的長期衰退,在千禧年之前,烏克蘭的人均所得(GDP per capita) 只有俄國的三分之一,波蘭的七分之一。雖然烏克蘭在蘇聯時代末期,其在世界銀行的財富 排序還要高於波蘭,23顯示烏克蘭國內產值與生活水準下降的幅度相當大。多數人民生活水 準大幅下滑,特別是薪資拖欠,致使多數家庭陷入貧窮。只有少數善於應用市場化商機的人 民和政府權貴,個人收益尚能維持或增加,導致市場化後不僅不均自然產生,經濟衰退更成 為惡化不均增長的關鍵(參閱下圖二)。直到一九九七年七月新任總理普斯托沃伊堅科(Valeriy 21 烏克蘭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引起極嚴重的惡性通膨,國家銀行主席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應國會要求加發 貨幣,在尤申科瞭解到此為錯誤政策時才停止。但在一九九四年八月,國會又命令國家銀行像往年一樣發行大 量信用給農業部門,而使十月的通膨率又飆高。See: Anders Aslund, op. cit., p.73.

22 烏克蘭獨立至千禧年間,歷任總理主要經濟轉型政策內容與成效,詳參:洪美蘭,「後共產主義時代烏克蘭之

經濟轉型」,美歐季刊,2000,頁 511。

(20)

Putovoytenko)宣示加強解決拖欠工資及退休金問題,活絡農業與加工業機器設備生產,增加 石油天然氣開採,以解決烏克蘭依賴天然氣貿易之能源危機,並以具體行動追究逃漏稅人的 責任,一九九八年初,更以簡化小型企業的稅收來鼓勵地下經濟24加入正式經濟體制內。目 的在於:擴大稅收基礎,保證公平交易、減少高度逃漏稅現象。一九九八年政府財政問題獲 得改善。受薪階級與領取退休金者等弱勢人民的收益因而獲得改善,不均降低(參閱下圖二)。 即由於經濟成長使政府歲收增長降低拖欠退休金及其他方面的所得移轉;或企業拖欠工資減 少,因而平衡了所得不均的發生,產生貧窮人口所得成長比富有人口更多的特殊現象,這也 是不均降低的主因。25但部分經濟轉型前還是「中產階級」的專業群體,如醫生、教師、科 學家、工程師等,這些人在轉型後卻成了「新窮人」。 圖二:烏克蘭經濟成長與吉尼係數關係 -25 -22.5 -20 -17.5 -15 -12.5 -10 -7.5 -5 -2.5 0 2.5 5 7.5 10 12.5 1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度 0 2.5 5 7.5 10 12.5 15 17.5 20 22.5 25 27.5 30 32.5 35 37.5 40 42.5 45 47.5 50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年變動率 吉尼係數 % 資料來源:依據上表一、二數據繪製。

24 相較於其他後共產主義國家,烏克蘭的地下經濟非常大。據Daniel Kaufmann & Aleksander Kaliberda 評估,

烏克蘭地下經濟在一九八九年約佔GDP的 12%,到了一九九五年約佔GDP的 46%。地下經濟對所得衰退有補償 作用。Anders Aslund, op. cit., p.48.

25 See: Асад Алам, Мамта Мурти,Руслан Емцов, Эдмундо Мурругарра, Нора Дадвик, Эллен Хамильтон и Эрвин

Тионгсон, Рост, бедность и неравенство: 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 и бывший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Growth, Poverty, and

Inequality: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ashington DC: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21)

2.經濟成長、橘色革命與不均 由上表三統計數據和圖二顯示,一九九八年至千禧年,經濟改善並轉趨成長之際,吉尼 系數所示的不均亦隨之攀升,出現成長與均等「交易取捨」(trade-offs)關係和顧志奈(S. Kuznets) 「倒U型假設」(inverted U-hypothesis)前期階段現象。加以從表三的人均所得來觀察,千禧 年至二零零三年經濟成長期間,人均所得的增長與先前的經濟衰退期相比,並未顯著增加, 此意謂經濟成長果實與利得未普及化,故雖不均因多數人民收益改善而有下降,26但經濟成 長利得集中的不公平現象卻顯著化,成為蓄積民怨的革命淵源。譬如:二零零四年十一月民 眾抗議總統選舉舞弊所爆發的橘色革命,人民訴求之一即是,要求重新審理私有化,因為自 從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庫其瑪(Leonid D. Kuchma)簽署「加快烏克蘭資產私有化緊 急措施」總統令後,權貴和利益團體即利用加速私有化政策,以特權方式大肆佔有經濟社會 資產。最引人誹議的就是二零零三年庫其瑪女婿以低於來自英美合資鋼鐵公司之標價,購得 烏克蘭最大煤鋼企業克里沃羅格鋼鐵公司(Kryvorizhstal)。27然而,事實上橘色陣營也相去 不遠,如提摩申科(Yulia Tymoshenko)之夫婿趁蘇聯解體取得國家能源成為億萬富豪,以 及她本人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未公開交易等行為,亦令人誹議。28 此外,橘色革命爆發的另ㄧ個重要因素是人民對國家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歧異。重工業 林立的東半部與俄羅斯關係密切,而西半部則仰賴與歐洲各國的貿易。烏克蘭東、西地區兩 大陣營對國家對外經濟發展方向與合作夥伴之看法分歧,在外力介入後擴大為國際關注之橘 色革命。29然事實上,從烏克蘭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烏克蘭經濟運轉所需之石油、天然氣 等能源供應主要來自俄羅斯,而歐盟卻是當前烏克蘭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烏克蘭經濟產 值下降或經濟衰退,很大一部份是表現在出口情形與國外的直接投資(FDI)。其中,經濟復 26 一項國際性調查顯示,烏克蘭在二零零三年有 19%的人口被歸類為貧窮,不過在景氣復甦後,烏克蘭的貧窮

則快速消失,其情況比俄國與波蘭都要好。Keith Crane & Stephen Larrabee, Encouraging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Ukraine,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Press, 2007, p.11.

27 See: Helen Fawkes, “A nasty business in Ukraine”, BBC NEWS-Business,

http://news.bbc.co.uk/1/hi/business/3809057.stm, extracted on 1 April 2007.

28 轉型政策效應與顏色革命之關連性,請詳參:洪美蘭,「從轉型政策效應論獨協國家之顏色革命」,東吳政治

學報,台北,第26 卷第 3 期,2008 年 9 月,頁 149-196。

29 See: Mei-lan Hung, “The EU-Russia rivalry and internal rifts underpin Ukraine’s elections Controversy”, Taiwan

(22)

甦,出口扮演了重要角色。烏克蘭的出口以重工業產品為多,烏克蘭經濟也得利於世界市場 的原物料價格上升,例如來自中國與俄國對鋼鐵的強烈需求,以及九零年代世界經濟的快速 成長,都為烏克蘭的出口增加提供動力。但近年來烏克蘭出口快速增加卻是因為發現新市場, 在一九九八年歐盟已代替俄國成為烏克蘭最大的出口市場。二零零二年後,對中國的出口則 已超過歐盟。30在國外的直接投資方面,二零零六年底已達 212 億美元,德國是烏克蘭最大 單一投資國,賽普路斯則名列第二。不過,很多俄國人是掛著賽普路斯的名義對烏克蘭投資。 31因此,烏克蘭實無法忽略其與俄、歐之經貿關係。故現任總統尤申科雖然強調加強與歐盟 等西方國家發展政經合作,態度明顯親西方,然亦重視與俄國之關係。 3.小結 由烏克蘭個案研析知,可將橘色革命視為是結構主義(structualism)所謂經濟發展非均 衡化下,利益衝突之回波效應(backwash effect),因為橘色革命發生確實是人民不滿經濟成 長利得分配不均、不公的結果,加以在強調民主化自由的背景下,經由利益衝突的不同政治 陣營操作,政府施政失當極易被擴大或增添外力因素,達成組織動員為大規模群眾運動,對 經濟穩定帶來衝擊。兩大陣營對未來國家經濟成長的動能有相當大的歧見,此對未來經濟穩 定成長埋下不安定的變數,因為兩大陣營的利益衝突將可能再現。但若多數人民生活水準能 獲得保障,社會均度提高,則政客的利益衝突欲獲得認同支持而擴散的可能性將降低,故經 濟均衡成長對烏克蘭而言,乃是經濟「穩定成長」的要件之一。因此,顏色革命後,烏克蘭 政府在社會改革領域採取許多方法來提升人民福利與社會低階人口的收入不均。二零零五年 的國家預算明顯向社會福利傾斜,不同規模的福利基金開始啟動,而基金的法規也有所鬆綁。 二零零六年政府政策也在強化人民的社會保護並減少失業率。32政府企圖從傳統的社會福利 政策途徑和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降低人民對社會不均的反感與反彈。

30 Keith Crane & Stephen Larrabee, op. cit., pp.13~14. 31 Ibid., p. 17.

32 Web-portal of Ukrainian Government, “Position paper on Ukraine - EU Action Plan implementation by Ukrainian

Side”,

http://www.kmu.gov.ua/kmu/control/en/publish/article?showHidden=1&art_id=41011704&cat_id=40990460&ctime=1 152110507812, extracted on 23 April 2009, p.18.

(23)

二、革命未成功者:烏茲別克 - 轉型與不均、經濟成長但人均所得未成長不均攀升 烏茲別克於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間追隨多數後共轉型經濟體實施激進轉型,但很快地 改選擇自己的發展途徑,採取類似中國的漸進改革為主,如嚴格的貿易和價格管制等漸進經 改措施。33基本上,第一階段經濟改革(從 1992 到 1994 年)在建立基礎制度、保障政府獨 立、建立市場經濟的法源基礎、自由價值、非國有化和私有化,對抗通膨與社會救助,即進 行了軟總體經濟政策和有限的市場改革;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從1994 到 1996 年)則優先致 力於抑制生產衰退和總體經濟穩定,加深市場改革和擴大非政府部門,鞏固國家貨幣,保障 經濟結構改革。34然而,雖然漸進經濟轉型舒緩激進轉型衝擊(參閱表一),卻亦因改革遲緩 與國家對經貿管控,致使經改成效不彰,人民所得與實質經濟生活未能顯著獲得改善,即使 政府調整對外策略,回歸至以加強與俄國經貿關係為主35。 歸納整理烏茲別克轉型後之重要經濟社會情況,如下: 1.經濟轉型與不均的產生 (1)價格、所得差異化:市場化經濟轉型後,人民生活所得差異化是必然的現象。一如其 他轉型國家,烏國從商的生意人和中小企業等收入高於公務員,前者生活水準提高,而後者 生活競爭壓力小但收入少,且收入決定於政府補助。36此外,雖然糧食為私有可自由交易, 但價格仍由國家控制,政府採取低糧價政策,與鄰國相比價格普遍偏低,有價差存在,烏國 政府怕外地價格會因黑市交易而影響當地價格,37已經逐漸透過提高工資方式,38讓國內物價 33 烏國經濟轉型策略轉變的因素,詳參:Райнхард Крумм,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собственный взгляд (Central Asia: personal view), Узбекистан, 2006, p. 415. 34 Райнхард Крумм, op.cit., p. 421. 35 烏茲別克獨立後,在 1992 年 3 月和烏克蘭、俄羅斯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但烏茲別克最大經濟伙伴是烏克蘭。 烏國政府積極強化與俄的經貿關係,於1998-2007 年烏茲別克和俄羅斯協議確定經濟和政治上的互助發展。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в Узбекистан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 building in the society of Uzbekistan), Ташкент, 2005, p. 333.

36 烏國學者普遍抱怨政府對教師、公務員等補助比哈薩克少,政府也承認並決定於 2008 年底提高工資。 37 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於 1994 年簽訂建立經濟共同市場,1998 年 3 月增加塔吉克,故與鄰國的貨

物流通相當容易。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 336.

(24)

穩定成長,避免國際價格影響國內經濟「穩定」。但對於政府鼓勵出口的產品,如現有私人 公司出口飲料,政府即透過控制工資,使國內價格高於出口價格和鄰國同類產品,以讓出口 有利,換言之,以國內市場高價銷售所得補貼出口的低價競爭。現在烏茲別克積極參與對外 貿易。出口以原物料為主,主要為棉化纖維、絲、卡拉庫利皮草等,亦出口部分機器和設備, 大部分民生必需品和工業品來自進口。39 經濟轉型後,許多機構(如:官方組織、圖書館制度)和辦事者的態度多未改善,蘇聯式 官僚文化仍相當濃厚,唯一不同的是,以前不用付費,現在要付費,如:進圖書館要收費但 不高,多數資料要等待館員索取登記後才能閱讀,因為尚未有防竊電子設備。故第一階段經 濟改革後,經濟成長速度已不足以迎合現今社會的最低生活消費水準。40換言之,經濟轉型 後,價格差異化促使不均產生,社會關係朝向個人化,但制度規範卻尚未能配合。 (2)私有化:烏茲別克政府設定私有化方向與目標,主要為:國營企業私有化,以部門和 區域為基礎進行;「放寬」國家機關的責任及法規,以實現私有化計畫;私有化主要方針為中 大型企業的股份廣化等。並規劃經濟改革第二階段將著注於支持和創造有利於私有化後企業 生產的條件,使參與私有化活動的人口增加,及增加有價證券的投資人數,與鞏固加深企業 「私營化」過程,最重要的是吸引中大型私營企業進行投資,使烏國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41 由政府公佈的第二階段經濟改革重點和私有化目標來看,可知其私有化顯然與激進轉型模式 的國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徹底私有化有所落差,其強調進行私營化,多人參與投資即視為 是私有化方式之一。 在土地私有化方面,將集體農場分土地給農民團體經營,每個家庭也分得一小塊地,可 自建房屋或從事農作,但農地需經國家同意後才可轉換;農作也不能再依賴政府,皆由民間 自己負責面對收成風險,豐收賤價須自行調整,因此農民團體合作變成大農場,提升購買大 型機具的能力,家庭的小農地為了獲得大規模整合經營的效益也多加入大農場。針對農業改 $620 美元)。“О Повышении Размеров заработной платы, пенсий, стипендий и социальных пособий”, За законность и правопорядок На посту, No: 30(3763), 26 ияля 2008 года, A. 1. 39 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p. 321-322. 40 Ibid., p. 220. 41 Ibid., pp. 201-204.

(25)

革烏國總統特別提出以下論點:改進土地擁有者及私營企業家的財產保障;進行各區域土地 及水資源改革;保障農業所需水資源及其設備;使從事農業人口轉作其他領域等。42此皆凸 顯轉型改革後,基本上農民的收益所得仍相對較低,43為社會的弱勢族群。 由於過去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間專業化分工緊密,蘇聯瓦解後,烏國工廠幾乎多破產難以 生存,故要從倚賴他國產品中經濟獨立,並自己生產產品;各項產品產量要先確保滿足國內 需求;加強鞏固礦產開發及農業發展,並克服經濟發展的不對稱性等,成為烏國經濟改革欲 解決的重要課題。44換言之,烏國現在積極在形成該國能獨立自主經營的產業。基本上,首 波經濟改革亦已達成了國家優先支持國內自有產品的生產;致力於國家真正經濟獨立,減少 進口肉類、糧食、鄰近國家石油產品等之成效。45但在產權方面,多數大型企業仍為國有國 營,只有少部分外資股權,46如巴士廠有日資合作;生產棉線的合資企業,其合資來源為南 韓資金等。47政府只開放人民自由經營中小企業、小生意或餐館等,且烏茲別克的官僚索賄 讓無關係者很難經營。故現行經濟社會產業的產權型態主要是以國有為主,加上部份私有的 中小企業。為了維持國營企業內部市場的競爭力,政府以進口來管制,如烏國為了扶持自有 國營汽車,禁止進口汽車或課以高關稅,街上看到的進口車多是公司法人所有,ㄧ般人民連 國產車都覺得貴,更不用提課高關稅的進口車。 由上述可知,烏國經濟開放程度相較於其他後共轉型國家,相對保守,故一般學界將烏 茲別克的政經情況與中國相比。當地學者自認為其國家的經濟監控比中國嚴謹,政治開放民 42 Ibid., p. 210. 43 烏國政府為保持物價穩定,採低糧價政策, 此政策多少會間接影響農民收入。相較於非農人口或其他產業就 業者,農民所得相對較低。 44 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 214. 45 Ibid., p. 195. 46 早期外資股權至多不超過 49%,但在總統要求下,烏國政府實施加強引進外資政策,現在部分企業已開放外 資可100%進入。除了來自中國的資金外,政府要求外資進入合作,主要以協助烏國企業產品出口為導向,並希 望能引入最新技術,所以現在積極引進美國的新技術,並開放日本投資機場建設。烏國最重要的紡織產業也希 望引進日本細膩的廣薄絲布技術,開拓國際市場,朝產業化發展。 47 台灣因兩岸政治因素,無論貿易或投資方面,在前進中亞市場上,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增加許多政治性障 礙。但烏國學者建議,由於中國的紡織企業經常是在中亞購買大量的棉花,一部分投入自己的紡織生產,另一 部份則以高價轉售給其他國家,因此,若台灣有需要採購棉花,應直接向中亞購買。

(26)

主也只是形式,因為雖有多黨48選舉卻無實質的自由民主。49然而,烏國政府認為該國轉型開 放,參與全球化過程中,50出現西方文化快速滲透問題,帶來年輕一代內在價值波動。無政 府主義流傳,狂熱信仰和恐怖主義代替了民主、自由,信用市場也被資本主義所取代。51這 些價值觀的變動衝擊到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故烏國當局強調維持強而有力的政府,目的在 維護社會政治穩定,這是建造民主社會的最重要條件,具體作法是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準, 因此,政府的政策在於創造多種樣式的經濟制度;形成名副其實的烏茲別克人民生活等。52但 烏國政府此種因應經濟社會變遷的作法,並非是面對問題的因勢利導解決之道,反而增添經 濟穩定成長發展的複雜性。 2.現行社會不均型態 (1)區域不均:由於烏國農業用地不足以生產糧食作物,加以該國東部沿河地經評估相當 適合種植棉花,該項經濟作物所需的種植面積小且收成多,故紡織品成為烏國最重要的產業, 棉花甚至被當地人稱為「白金」,產值佔全球第4 位,為烏國第 2 大出口品。此外,烏國天然 氣、黃金、白銀等貴金屬蘊藏量豐富,早在蘇聯時期當地從事黃金工業人口即高居第 1 位, 在蘇聯中占第 2 位。53故現在開採礦產原物料仍是外資相當有興趣投資的部門。烏國的瓦斯 可出口,54但需進口石油,所以從後蘇聯時代起,烏國即開始發展太陽、風力等替代能源, 太陽能已發展30 年,也建過太陽能屋,有技術但缺乏資金投資。簡言之,烏國現階段經濟發 展較有成果的部分主要在於:東半部的棉花紡織和東南部因「絲路」而發展起來的觀光城市, 55如薩瑪爾罕(Samarkand)、沙赫里薩布茲(Shakhrisabz)、布哈拉(Bukhara)等,56這些地區人民 48 在蘇聯時期的 1986 年即開始多黨制。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 133. 49 現有主要政黨:人民民主黨、祖國進步黨、社會民主黨、國家民主黨、自由民主黨等。在 2004 年 12 月完成

的國會下議院選舉,自由民主黨取得此次國會勝選。See: Райнхард Крумм, op. cit., p. 393.

50 烏國於 1992 年 3 月 2 日成為聯合國會員。 51 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 310. 52 See: 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 167. 53 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 183.

54 中國想從烏國進口瓦斯,故積極與烏國討論瓦斯管線問題。

55 烏國欲善用此優勢發展觀光,但卻面臨一項蘇聯遺害的交通問題,其歸咎於過去蘇聯時代的鐵路建築大多延

(27)

所得與生活水準較高。但西部因缺水難以開發或尚待開發,當地人民生活普遍較差,形成區 域不均問題。而投資政策失當也是區域間失衡的起因之一。57故礦產蘊藏不均以及各地區土 地肥沃與水資源等先天條件之差異化,加以後天開發程度不同,使區域間農、工產值有比例 懸殊傾向,因此,各區域居民呈現出所得上的貧富落差。 (2)社會階層不均:烏國學者認為,雖然烏國農民收入相對較城市其他產業部門的人民所 得較低,但與中國毫無資產的農民相比,烏茲別克農民有自己的財產,不能稱為「貧民」。據 此烏國學者主張,烏國有所得不均問題,但無貧民問題。針對不均與貧窮問題,政府在教育、 基本生活和退休金方面皆採取社會安全保障措施,即提供免費的義務教育,雖然人民只需自 付一半的書籍費,但仍讓民眾覺得負擔相當重,且高等教育也有漸漸市場化的趨勢。現在67% 的高等學校採用定合同自付學費方式,未來可能會完全市場化。60 歲退休者可領取退休金, 但除了軍警、公務人員退休金比工資高外,一般職別的退休金則比工資低,故多數退休者仍 繼續就業,退休金則給付一半,所幸,因過去政府免費提供退休者公寓,其皆有自己的家, 反而,現代人卻因物價上漲而只能租公寓,58無能力購屋,特別是在2006 年公賣價格漲一倍 之後。針對物價政府雖有控制通膨,但仍有市場化的力量。故為了保障弱勢者,政府讓外地 來首都學習的學生皆保證住宿,並提供生活補助金。因此,原則上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受教權 益受到政府保障提供。但事實上,農民、退休者在烏國確實是相對較為貧窮者,社會階層間 仍存有不均現象。 此外,失業者也是現在烏國社會中的主要弱勢族群。如以 1997 年為例,官方註冊的失 業率為 5.3%,但若考慮隱性失業,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失業率將高達 12-14%。最主要的失 業族群是年輕人,將近75%-76%。對此,烏茲別克政府於 1998 年通過「人民就業法」(Закон о заняности населения),保障人民在市場經濟的就業活動。解決就業問題成為烏茲別克政府 (Bukhara)到烏爾根奇(Urgench),就須經過土庫曼的部分車站。所以為了經濟發展與交通便利,烏國政府積極在 建造本國境內各大城市間的鐵路網,現階段多以公路連結。 56 在 1992 年為了快速有效的發展觀光,曾建立國有的「烏茲別克觀光」(узбектуризм)公司和國外 50 個機構合 作。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 321. 57 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 173. 58 在首都塔什干 2008 年二房公寓租金約為每月$100 美元。

(28)

形塑社會共識和促進經濟成長的重要課題。59其次,由於烏茲別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境內 有130 種民族,其中烏茲別克人佔多數,約 78%。政府致力於建立民族間的共識,視其為國 家社會政治穩定的最重要條件,但亦鼓勵各民族發展獨特特色,烏茲別克的小學、中學和高 等教育皆可用各民族的母語授課,60故地方人民普遍使用當地的母語溝通,部分人民甚至不 諳俄語。 無論所得、區域發展或民族間的不均都將危害社會穩定。因此,烏茲別克政府提出有力 的社會政策:擴大勞動市場,培訓技能,提升物質經濟水準,促進不同民族和兩性間工作機 會條件平等,區域間平衡發展等。即所得重分配是政府確保維護人民利益的有效工具。提供 人民社會保護才能促進經濟轉型和確保社會政治穩定。而政府的重要角色在於批准重要法 律,即立法。61基本上,烏國的社會政策已經確立將致力於實現下列目標:使國民最低收入 成長趕上自由經濟下的通貨膨漲;制定積極保障性的社會福利政策,尤其是對弱勢階層,如 退休者、身心障礙者、養育人口較多的家庭、失業者、就學中的學生等。62 3.穩定與不均關係 儘管政府以社會保障和福利措施等社會政策平衡不均現象,然而,觀察烏國千禧年後, 經濟成長但人均所得卻未增長(參閱圖一),且不均亦呈現增長(參閱表二),顯示施政成效 不彰。因此,就當時的經濟社會情況而言,二零零五年五月之所以發生人民不滿就業機會少 和政府壓抑私人交易而爆發號稱棉花革命或白色革命之安集延(Andijan)動亂,是可以理解。 然2005 年在安集延發生的白色革命,烏茲別克學者認為並不能稱為「革命」,甚至1991 年的獨立也不能稱為革命,因為那只是人民選出自己的總統後進行市場化,而非採「革命式」 的過程,改革不能稱「革命」。安集延是烏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雖然當地有國有汽車廠等, 但工廠薪資太低。 由於安集延在邊界又鄰近吉爾吉斯,且吉國與中國有優惠條款,人民可享有優稅或免稅

59 See: А. Т. Азизхонов, Л. П. Ефимова, op. cit., pp. 172-173. 60 See: ibid., p. 179.

61 See: ibid., pp. 170-171. 62 Ibid., p. 216.

(29)

從中國倒貨進來,再透過邊境轉賣入烏茲別克,故當地居民生活多靠貿易經商,但非法走私、 逃漏稅倒貨的情況也常見,遭到烏國政府嚴查,於是一群由美國回來向國會爭取權力的烏茲 別克政客即煽動人民起來反抗查緝,63認為政府剝奪人民生存機會。但事實上,查緝私人交 易活動並非針對安集延地區,烏國政府於2005 年賦予逾 15 個國家監督機關以積極地法律行 動,大範圍對企業家活動嚴加稽查,引起了批評,特別是罰龐大的財政罰金,停止企業家主 體活動,終止銀行對帳操作。64 不過,烏國當局在安集延事件上的反應(2005 年 5 月安集延強硬的鎮壓暴動,死傷眾多, 其中有匪徒和居民)給西方集團和烏茲別克帶來不少負面衝擊,使得烏茲別克政府理解到, 在自我保護上採取「反西方狂」態度是錯誤的方向。65實質上,安集延事件凸顯出烏國經濟 社會存在著「政府管控部門的低薪資」與「私商高所得」之不均落差,此現象才是社會關係 呈現矛盾衝突之癥結,將挑戰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故加速改革,讓該國經濟回歸至名符其 實的「市場經濟」,即以市場為主,降低政府干預經濟,政策思維應以市場經濟法則間接影響 總體經濟與促進社會均衡來代替現行直接管控經濟之保守、壓抑作為。 三、未發生革命:哈薩克 - 轉型後不均成型、經濟成長不均改善 哈薩克是所有獨協國家中,除俄羅斯外,保留俄語使用最為普及的國家,幾乎所有商店、 街道標示皆為俄語與哈語共同使用,甚至從農村來的學童用俄語上課比哈語好,可見官方語 言教育品質在農村須加倍留心。此外,哈國繼承原蘇聯基礎建設的部份,也甚少改變。不過, 政府為了善用「絲路」地理優勢,爭取經濟發展商機,機場、火車站等公共基礎設施都整修 良好。但如同其他轉型國家一樣,哈國仍經歷經濟轉型衰退及在經濟轉型期間經濟社會產生 不均等問題。 1.經濟轉型與不均產生 經濟轉型後部份人民從事商業謀利,成為富人中產階級。但這些利用經濟轉型商機的人 民,生活雖比舊時代好,但仍屬中下,且哈國在 1992-1996 年產生經濟衰退,通貨膨脹使實 63 烏國學者普遍抱持此觀點,認為只是政客們與政府爭權的行動,人民被犧牲利用。 64 Райнхард Крумм, op. cit., p. 394. 65 Ibid., p. 396.

(30)

質所得降低,人民收入和消費無法均等,實質工資縮減三倍,甚至出現失業問題,66政府因 此要求企業提高工資67,並資助基金成立,讓國家可以基金支付公務員退休。故失業和低收 入成為哈薩克貧窮的主因,亦是哈國貧窮特徵。儘管後來經濟成長,如 2004 年經濟回復到 1990 年 64%的水準,但低工資仍停留在過去,且轉型後社會並沒有提供足夠的保護,失業、 低收入戶和低教育程度等貧窮階層形成,68加以政府提供諸多優稅方案給予企業使現階段法 令對商人有利,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均因而成型。 換言之,哈薩克1991 年 12 月 16 日宣布獨立後,面臨轉型困難與複雜條件。所謂複雜 條件乃是蘇聯解體後,各共和國間新關係所產生的區域性問題,以及過往所欠缺的市場基礎 建設。為了克服經濟危機與加深經濟社會改革,哈薩克政府於 1993-1995 間採取緊急措施計 畫,重建哈薩克,如重整政府主權;形成市場;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系統等。分下列三階段 來穩定市場和建立市場經濟發展基礎:69 第一階段(1993 年):降低通貨膨脹至能容許的範圍,並克服生產低落。以所有權私有化 改變國家與私部門間關係。國家預算赤字減至國內生產毛額的3~5%。 第二階段(1994 年):系統改革,進行非國有化與私有化,發展市場基礎建設與競爭環境, 意即完成中小企業私有化與商業化大型企業70。 第三階段(1995 年):運用單一及互利的政策形成市場經濟的協調機制,這些政策包括稅 務、貨幣、價格、借貸、投資、貿易、組織與勞動價值。 66 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如 1998 年向政府登記就業服務的 16 歲~29 歲失業者成長了 34%,但當年官方失 業率卻只有 3.7%,顯示隱性失業率相當高。事實上,國家統計局資料也同意 1998 年平均實質的失業率應是 13.1%。See: ООН 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 2000-2004 (Republic of Kazakhstan 2000-2004), 2000, p. 7. 67 如千禧年政府一方面應用命令;另一方面與企業座談,道德勸說;加以施予優稅或給優惠等多重管道來促使 企業同意提高工資。 68 參閱:ООН 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Цель Развития на пороге Тысячелетия в Казахстане, 2005, p. 10.

69 Н. А. Назарбаев, Рынок И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The Marke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Москва: Экономика, 1994, pp. 369-371.

70 國有企業以員工人數超過 5000 人為大型企業,200~5000 人為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為 200 人以下。See: Н. 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建立相關資金連結,如國發基金通過「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協 助社會發展投資作業要點」,匡列 10

為使本協定更明確,第 10.04 條及第 11.03 條亦不適用於任何 現行或未來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之國際合作計畫。.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局部性協定:在拉丁美洲整合協會(ALADI)架構下與 7 個國家簽 署 9

在重工業方面,由於國家經濟的巨幅變化,亞 塞拜然的工業發展在 1995 至 2008 年之間取得重大 成就,1994

當系統的特徵根均有負實部時,系統是穩定的,在滿足穩定

事實上,彙整金融海嘯前後之成長表現,2003 年至 2007 年全球平均 經濟成長率為 5%左右,但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的 2008 年至 2014

勞工朋友是國家建設的穩定基石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動力,本部以「安穩工作」、「安心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