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
總頁數:108 頁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
院校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休閒運動組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提要 研究生:王冉卉 指導教授:趙叔蘋副教授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 Pelletier, Fortier, Vallerand, Tuson & Blais (1995)所修訂 出來的運動動機量表「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SMS)」模式為基礎,以嘉 義市幼稚園做預測調查,重新建立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動機量表之構面 與題項。本項研究方法分三階段,首先以嘉義家職附托中班一班的 31 位家長作問 卷調查,繼而拍攝並觀察幼兒在學校活動之現況,第三階段對本班幼兒進行訪談。 根據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等統計方法處理,結果發現: 一、 經過資料的彙整,研究者將幼兒時較常見之利社會行為,分析、歸納為幫助 行為,分享行為,合作行為等三類。 二、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量表中,建構完成的四個構面為休閒新 知(Cronbach α值為.8948)、休閒樂趣(Cronbach α值為.8093)、為了建 立人際關係(Cronbach α值為.8305)、休閒體驗(Cronbach α值為.6982), 計有 18 題項。 三、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均非常高〈四個構面的平均數均在 4 以 上〉,但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卻無顯著差異〈P<.05〉。然而這或許僅是班 級的人數太少,以致無顯著差異。 四、從親子休閒活動的現況得知,週休二日是親子休閒活動最常安排的時段 (58.1%)。 五、 本研究中幼兒利社會行為不因家長教養方式、親子休閒活動的現況,而有顯 著差異;但是在父母親的婚姻狀況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上,卻有極顯著 差異〈P<.001〉,這是值得社會大眾重視之問題。 六、 從觀察訪談中,發現家長與幼兒的互動認知是有相當程度的差距。 七、 從問卷及幼兒訪談得知,雙方對親子休閒活動的參與均給予高度的肯定 〈96%以上〉。 依本研究探討的相關文獻及調查結果,提出四點建議: 一、 由於本研究所建構的問卷量表之總量表的 Cronbach α係數值為.9214,表 示此問卷量表信度高,可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 二、 凡欲舉辦有關親子活動的學校、機關團體,其時段應以週休二日為宜。 三、 家長需多透過各類活動的參與與幼兒進行雙向溝通與互動,以增進親子的情 感及拉近親子之間的認知。 四、 辦理親子休閒活動設計時,應以提昇幼兒利社會行為之活動設計為考量。
Effects of Parents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Preschool Parent-Child
Recreation Activities on Children
’s prosocial Behavior .
Wang ,Raan-Huea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 (SMS)” modified by
Pelletier, Fortier, Tuson & Blais (1995). After a pretest on two kindergartens in Chia-yi , new dimensions and items of parents’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preschool
parent-child recreation activities were defined. The research process consisted of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o distribute questionnaires to 31parents with kids in fours in the affiliated kindergarten of Chia-yi Home Economic Vocational High School . The second stage is to video-record and observe kids’ activities at school; The third stage is to interview kids in the class. According to the collected data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t-tes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earcher identified what is called presocial behavior as helping behavior, sharing behavior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2. In the motivation Scale, four dimensions with eighteen items were investigated: recreation as learning activity (Cronbachα=.8948), to have fun (Cronbach= .8093),
to achieve broad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ronbach α= .8305), need for rest and relaxation (Cronbach α=.6982).
3. Parents’ motivations of participating in preschool parent-child recreation activities were very high, but there a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kids’ presocial behaviors (P<.05). However, lack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here may result from too small a number of the kids in the research .
4.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arent-child recreation activities, it was at 2-day-weekend that recreation activities were most often held (58.1%) . 5. In this research, there appear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ocial
activities of kids and present situations of parents-child recreation activities. However , 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s’ marital status and prosocial behavior(P<.001) and this was something worth noticing.
6. From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parents’ cognition of recreation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kids .
7.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 both kids and parents give positive cognition of these activities (above96%).
follows :
1. The high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s in this research (Cronbachα=.9214) indicated that it may serve to be reference for follow-ups.
2. The most proper time for parent-child recreation activities held by schools or organizations was 2-day-weekend.
3. Parents may participate more in various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reduce their cognitive differences with theirs. 4. How to enhance children’s prosocial activities should be put into account in
designing parent-child recreation activities.
致 謝 詞
回 首 兩 年 的 歲 月 , 讓 自 己 又 經 歷 人 生 的 另 一 場 挑 戰 , 點
點 滴 滴 的 心 情 , 令 人 流 連 難 忘 !
感 謝 指 導 教 授 趙 叔 蘋 老 師 的 悉 心 指 引 與 諄 諄 教 誨 , 老 師
不 厭 其 煩 的 在 研 究 上 討 論 , 且 以 誠 心 和 包 容 來 開 導 和 彌 補 學
生 在 學 術 上 的 淺 知 , 更 用 愛 心 來 指 引 人 生 的 智 慧 ; 真 的 很 感
謝 老 師 這 段 日 子 來 對 學 生 的 付 出 與 關 懷 。
感 謝 郭 教 授 碧 唫 的 雕 琢 修 正 與 具 體 建 言 , 郭 教 授 在 學 術
上 的 成 就 , 及 在 幼 教 領 域 的 深 研 , 也 是 今 後 學 生 在 教 育 領 域
上 的 明 燈 。
感 謝 李 所 長 明 榮 兩 年 來 不 斷 地 鼓 勵 與 關 心 , 從 進 入 研 究
所 , 所 長 總 是 持 著 關 懷 學 生 心 情 、 在 最 需 要 幫 助 的 時 候 伸 出
援 手 , 所 長 無 怨 無 悔 的 付 出 , 不 只 是 學 生 學 習 的 楷 模 , 更 令
學 生 永 生 難 忘 。
感 謝 林 教 授 宏 恩 協 助 , 研 究 所 的 大 門 , 幸 虧 有 他 臨 門 一
腳 的 指 導 、 鼓 勵 , 才 能 穩 穩 健 健 的 開 啟 。 他 風 趣 的 言 談 , 隨
時 流 露 出 值 得 學 習 的 竅 門 , 不 著 痕 跡 的 引 導 功 夫 , 令 我 五 體
投 地 ; 而 林 教 授 在 學 術 上 的 貢 獻 , 更 是 學 生 的 典 範 。
感 謝 沈 教 授 易 利 兩 年 來 的 砥 礪 指 引 , 沈 教 授 的 在 學 術 上
的 成 就 以 及 對 學 生 的 用 心 , 是 值 得 學 生 學 習 的 好 榜 樣 。
感 謝 體 院 教 授 熱 誠 的 教 導 以 及 學 長 、 姊 和 同 學 燕 明 、 志
賢 、 昭 坤 、 勤 真 、 惠 蓉 、 良 漢 、 志 強 和 學 妹 怡 如 、 志 鴻 、 雅
湄 、 秋 美 、 睦 盛 等 的 鼓 勵 與 打 氣 。
感 謝 中 興 大 學 蔣 教 授 憲 國 的 助 理 許 小 姐 之 協 助 , 讓 我 熟
悉 和 學 會 應 用 SPSS10.x 統 計 軟 體 , 以 助 研 究 的 進 行 。
感 謝 雨 果 、 星 光 幼 稚 園 的 園 長 、 兩 園 中 班 教 師 及 家 長 的
鼎 力 協 助 ; 也 感 謝 同 事 蘇 老 師 葵 芳 、 柯 老 師 瓔 娥 、 吳 老 師 采
玲 、 謝 老 師 寶 琳 、 張 老 師 美 文 對 問 卷 預 測 時 的 付 出 , 並 提 出
寶 貴 意 見 以 供 冉 卉 參 考 , 本 研 究 問 卷 才 能 更 臻 完 善 。
感 謝 國 立 嘉 義 家 職 沈 校 長 高 全 、 江 主 任 多 里 及 郭 主 任 安
雄 的 鼓 勵 與 關 懷 , 同 事 新 安 、 進 興 、 志 弘 、 烈 輝 、 敏 彥 、 麗
瑛 、 玉 茹 、 綠 枝 、 麗 珠 、 寶 萱 、 雅 琳 、 瑞 娟 、 美 苓 、 艷 鈴 、
淑 幼 、 幼 玲 、 月 綢 等 在 研 究 過 程 中 , 對 我 的 協 助 與 支 持 。
最 後 我 要 感 謝 陪 伴 我 、 支 撐 、 扶 持 我 的 外 子 與 孩 子 , 沒
有 外 子 的 支 持 與 協 助 , 默 默 在 家 當 主 夫 、 當 司 機 , 沒 有 他 的
付 出,真 不 敢 想 像 日 子 要 如 何 度 過 ? 也 感 謝 孩 子 善 群、善 齊 、
曾 理 , 在 我 最 忙 碌 的 時 候 , 他 們 一 樣 可 以 照 顧 自 己 , 也 可 以
充 當 我 的 好 幫 手 。
目 錄
中文摘要
………
Ⅰ英文摘要
………
Ⅲ誌謝詞…….
………..…………
v
目錄
………
Ⅶ
表目錄
………
Ⅸ圖目錄
………
ⅩⅠ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第五節 名詞解釋………
6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齡前幼兒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
7第二節 休閒活動的意義與功能………
9第三節 親子休閒活動相關研究………
15第四節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
18第五節 利社會行為探討………..…
24第六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探討………
32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35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第三節 研究方式………
37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8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
49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現況對學齡前幼兒利社會行為 之結果分析與討論 51 第二節 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動機對學齡前幼兒利社會行為 之結果分析與討論…
56 第三節 探討家長教養方式對學齡前幼兒利社會行為之結果分析與討 論……………..……
63 第四節 探討家長背景對幼兒利社會行為之結果分析與討 論……….……… 66 第五節 攝影記錄中有關兩位利社會行為的情形的情 形……….……….… 72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7第二節 建議………
79第三節 後續研究………
79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81二、 外文部分……….
83 附錄一 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預 試﹚ 92 附錄二 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預 試﹚……… 附錄三幼兒訪談題………..…… 附錄四教學活動設計……… 98 103 105表目錄
表 2-1
表 2-1 Erik H. Erikson 前四階段的心理社會 期………
8表 2-2
幼兒利社會行為的研究……….………
14表 2-3
二向度分類的父母教養方式………..
34表 3-1
預試問卷發放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40表 3-2
休閒運動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2表 3-3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43表 3-4
轉軸後的成份矩陣a……….
43 表 3-5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44表 3-6
親子休閒活動動機因素構面矩陣摘要表………
45表 3-7
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信 度………..………..
46表 4-1
家長參與親子休閒活動現況的次數及百分比一覽 表………
51表 4-2
「親子休閒活動的時間量」對「利社會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53表 4-3
「親子休閒活動的次數」對「利社會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54表 4-4
「親子休閒活動的夥伴」對「利社會行為」之 t 考驗摘要 表………..
54表 4-5
「親子休閒活動給您的感覺」對「利社會行為」之 t 考驗摘要 表………..
54 表 4-5-1 「親子休閒活動給您的感覺」對「利社會行為」獨立樣本檢 定……….. 55表 4-6
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
57表 4-7
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構面間之相 關………
57表 4-8
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相 關………
58表 4-9
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構面與幼兒利社會行為相 關………..…
51表 4-10
家長動機量表中的動機構面的平均數……..
59 表 4-11 父母的教養方式……….. 63表 4-12
家長教養方式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變異數分析 64表 4-13
家長背景現況的次數及百分比一覽表………
67 表 4-14 「父親教育程度」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獨立樣本檢 定……….. 69 表 4-15 「母親教育程度」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獨立樣本檢 定……….. 69表 4-16
家庭每月收入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變異數分析 70 表 4-17 「 父 母 親 的 婚 姻 狀 況 」 對 「 幼 兒 利 社 會 行 為 」 獨 立 樣 本 檢圖目錄
圖 2-1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19 圖 2-2 利社會行為之啟發模式……… 2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5 圖 3-1-1 修整過的架構圖……….…… 36 圖 3-2 研究步驟………..…… 36 圖 3-3 建構量表問卷流程圖……… 44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
會行為的影響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幼兒是國幼兒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更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的一塊寶玉;當璞玉 要變成寶玉的過程需要優良的雕刻師傅,捧在手中,用上好的雕刻刀一刀一刀細 細的刻,慢慢的琢才能生產出一塊品質優良的寶玉。 家庭是第一個影響個體的地方,幼年時期所接觸到的頻率遠大於其他層面(陳 維榕,民 88)。家庭中父母所提供的環境、父母所採行的教育方法、所主張的教 養方式以及親子間的互動狀況(李郁文,民 88),對幼兒在社會化歷程中,親子的 互動是父母提供兒童學習及模仿的最直接方式(Grusec & Lytton,1988)。親子互動的型態往往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有不同的影響,對幼兒而言,父 母親的行為在此階段產生更多的認同作用(Grusec, Sass- Kortsaak , & Simuties , 1978),有些研究(Kuczynski,Zahn-Waxler, & Radke-Yarrow , 1987;Lipscomb, Mcallister, & Bergman , 1985)指出一至二歲幼兒的分享行為,直接受到互動 對象的影響;三至四歲則會增加更多具有意義的模仿行為;而 Lipscomb et al. (1985)指出到了四至五歲的兒童,受到父母親示範作用之影響遠超過七至八歲 的兒童; Hay(1979)亦發現合作與分享來自於幼兒對父母的模仿;所以這些利 社會行為的學習,若所認同的對象(如父母)言行一致時,其所帶來的影響力是 可期待。 利社會行為常是早期社會化的重要目標(Krebs,1970),Abu-Taleb(1992) 對幼稚園幼童的研究中,直接證實兒童的利社會行為與自我概念間是正向關係; Kaplan(1975)& Allen(1980)二位學者均認為休閒生活中自我表現的機會,對 於個人心理健康很有幫助(Loesch and Wheeler,1982)。所以若能及早培養兒童 的利社會行為,當有助於個體人格的健全發展。
Bishop(1974)認為休閒活動的功能有:1.淨化心靈 2.鬆弛身心 3.增進工作 概念 4.獲得快樂 5.創造 6.幫助自我發展 7.得到自我實現 8.增進自我認識 9.增加 知 識 10. 培 養 自 治 性 11. 需 要 的 滿 足 12. 擴 展 生 活 經 驗 ( Loesch and Wheeler,1982)。羅明訓(民 87)提出休閒的功能有 1.幫助個人的身心健康與自
我實現 2.促進家庭溝通與融洽 3.增加工作效率與經濟成長 4.建立祥和與安定的 社會。
Loesch and Wheeler (1982)對休閒引用一句的諺語「一起玩樂的家庭是在 一起的」(The family that plays together stays together)。所以休閒可以凝 聚家庭向心力,提昇親子互動品質,增進家人之間和諧的情感。 羅明訓(民 87)研究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中,建議應加強 親職教育,提出兩個值得重視的方式:1.加強父母對休閒教育的重視 2.鼓勵家長 參與孩子的休閒生活。陳桂菊﹙民 90﹚研究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 之探究中,認為父母是親子休閒活動實施的「舵手」。江中浩等﹙民 90﹚在城鄉 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建議鼓勵父母多參與孩童之休閒活 動,並能給予互動以建立良好之親子關係。由上研究得之,家長多陪陪孩子,能 共享休閒樂趣,拉近親子間的距離,且可培養孩子積極正向的休閒態度,促進健 全人格的成長。 休閒活動是目前台灣社會生活的重心,大家對金錢管理的概念,已由過去的 保守轉為活絡運用,對休閒生活的品質日益重視。林宏恩(民 86)指出安排休閒 活動,需要一些巧思與用心,才能增加生活的品味與內涵。因此善用輕鬆愉快的 親子休閒活動時間,潛移默化提昇幼兒的利社會行為。 探討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猶如是開啟幼兒利社會行為的一 把鑰匙。Godbey(1990)在研究休閒社會化的歷程,明白指出休閒的發展是終生 的歷程,且受到早期家庭的影響極大;Kelly(1974)則證實研究成人目前所從事 的休閒活動中,其學習的時間在兒童期及成年期各佔一半;因而家長應重視幼兒 本身及自身的休閒生活參與,期許人人有健康快樂的生活。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現況對學齡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 二、探討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動機對學齡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 三、探討家長教養方式對學齡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 四、探討家長背景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研究的問題有下列八點: 一-1、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現況為何? 一-2、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現況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為何? 二-1、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為何? 二-2、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為何?
三-1、家長教養方式的現況為何? 三-2、家長教養方式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為何? 四-1、家長背景現況為何? 四-2、家長背景現況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為何?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因考量人力、時間、經費等問題,有一些研究上的限制。茲分述研究範 圍及研究限制兩方面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限於人力及物力的考量,只以嘉義市國立嘉義家職附設私 立托兒所中班的幼童及家長為調查對象。家長部分採「問卷調查法」, 幼兒部分,則採觀察法及訪談法。
(二)問卷調查及觀察訪談時間 1. 家長問卷調查的期間,為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一日至四月十日。 2. 家長訪談期間為九十一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 3. 幼兒教室活動觀察時間為九十一年三月十四日至四月二十三日 為時六週,每次觀察時間五十分鐘;每週一次錄影活動。 4. 活動設計帶領九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至四月二十五日。 5. 幼兒訪談時間為九十一年四月八日至十八日。(三)研究變項 幼兒利社會行為行為發展的因素是多層面的,本研究以家長參與 親子休閒活動的動機來進行探討。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中的幼兒訪談方式,受限於研究者個人時 間、能力和經濟因素,僅以嘉義市國立嘉義家職附設私立托兒所的中 班為對象。 (二)觀察者只有研究者本人。 (三)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與應 用,不類推到其他母群體。
第五節名詞解釋
本研究題目為「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 響」,本研究涉及之重要名詞,為使具體且明確,茲界定其意義如下: 一、學齡前:指目前就讀嘉義家職中班的幼兒學童。 二、休閒活動: 本研究所指的休閒活動是於工作時間之外,閒暇之餘,自由時間之下, 依個人興趣與需要主動參與的活動,獲得身心的歡樂與愉快。 三、親子休閒活動:指父或母一方或二方與孩子進行有互動式的休閒活動即是。 四、 參與動機〈Motivation〉: 本研究所稱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係指父母在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 表上所得分數,量表內容包含休閒新知、休閒樂趣、休閒人際及休閒體驗。 五、 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又名親社會行為, 是指幼兒在互動過程中,主動表現出有益於他人或團體的行為,本研究中利 社會行為是以幼兒在社會計量法〈指幫助他人、合作與分享等行為〉中的得 分,得分越高者,利社會行為表現越好。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將以往的研究與文獻做一整理與分析,以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根 據,首先探討學齡前幼兒的心理社會的發展、休閒活動的意義內容、動機理論及 利社會行為的理論。第一節 學齡前幼兒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學齡前的兒童一般指的是三至六歲未入小學的兒童,此階段的兒童依目前台 灣的情形而言,大部分均入幼稚園或托兒所就讀。在學齡前兒童階段的四年當中, 個體的身心發展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僅身體發展是如此,認知發展與社會發展 亦是如此〈張春興,民 86〉。Erik H.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由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而來; 弗洛伊德的人格動力〈personality dynamics〉包含本我(id)、自我(ego)及超我 (superego),三個我之間因彼此互動﹙有衝突也有調和﹚,而產生的內在動力;它 正是促使個體人格發展的主要原因。
Erik H. Erikson 發展了兼重個人及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心理社會發展理 論,此理論將人生分為八大階段〈見表 2-1〉,本研究只取其前四階段。每一階段 皆有其特定的任務要完成,且均與前一階段的發展有關;也即每一階段任務的成 功,將為下一階段任務完成的有利基礎。人生的每一時期,均為一個「危機或轉 機」的關鍵。 表 2-1 Erik H. Erikson 前四階段的心理社會期 期 別 年齡 發展危機 發 展 順 利 者 的 心 理 特徵 發展障礙者的心 理特徵 1 0-1 歲 信任對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 焦慮不安 2 1-3 歲 自主行動對 羞怯懷疑 ﹙ autonomy vs. shame 能按社會要求,表現 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 畏首畏尾
and doubt﹚ 3 3-6 歲 自動自發對 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 主動、好奇、行動有 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 自我價值感 4 6-青春期 勤奮進取對 自貶自卑 ﹙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學、做事、待 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 力,充滿失敗感 〈採自 Erikon,1963,取自張春興,民 86〉 上表可知,本研究的學齡前幼兒正處於第三個關鍵期;第二階段幼兒培養主 動感後,他開始知道自己在家中的角色,以及其他家人之間的關係,如果他表現 出自動自發的態度,而家人不斷的給予罰責或責備,會產生愧疚、罪惡感,不再 對環境和生活感到很大的興趣和好奇,因此家人對他的影響很大﹙黃迺毓,民 77﹚。3-6 歲主要發展如下: 1.發現個人的能力。 2.學習建立常規,對個人行動負責。 3.學習區分不同的社會角色,好好與他人相處。 由上而知,此時期幼兒身心發展是人格發展的重要一課〈張春興,民 86〉。 因而我們要從孩子最喜歡的遊戲中發展兒童的感官,激發兒童的心智,培養兒童 的社會能力。如此,在較自然的情境中,給予幼兒自動自發的活動機會,他才會 養成自動自發的性格。
第二節休閒活動的意義與功能
一
休閒活動的意義:
所謂「休閒」,陳定雄﹝民 83﹞曾指出休閒是休閒活動之簡稱。其定義為:「所 從事之自由的、自願的、自動的、健康的、快樂的、有趣的、自我表現的、有益 於個人和社會的再造活動,皆稱為休閒活動(recreation)。」 宋幸蕙〈民 88 年〉從英文字源的觀點來看休閒,休閒是「滿足生存及維持生活之外,可以自由裁量運用的時間,可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尤其是強調自我教 育的意函」。因而休閒活動是於工作時間之外,閒暇之餘,自由時間之下,依個人 興趣與需要主動參與的活動,獲得身心的歡樂與愉快。
二、休閒活動的種類:
﹙一﹚、教育部於七十八年四月頒訂「休閒教育實施計畫」,將休閒活動項目歸納 為:體能、知識、娛樂、藝術、服務五大類。 ﹙二﹚、陳國傭﹙民 80﹚將休閒活動的種類分成: 1.體能性活動:如各項運動及在山川原野上的各項活動。 2.學術性活動:如較具學術性質的各項考察、討論、觀察、研究等活動均 屬之。 3.藝能性活動:如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書法、繪畫、陶藝、雕刻等。 4.娛樂性活動:如看電影、聽音樂、下棋、釣魚、KTV、MTV 等。 5.特殊性活動:如屬於特殊性質之偏好如收集古董、玩物、種植花木、豢 養寵物、玩無線電﹙火腿族﹚等。 ﹙三﹚、何進財﹙民 80﹚、將休閒活動的種類分成: 1.體能性休閒:如各項運動及登山、划船、游泳等活動。 2.知識性休閒:如閱讀、朗讀、寫作、實驗和新知研究。 3.娛樂性休閒:如棋藝、橋藝、攝影、釣魚、觀劇、聽歌、旅行遊覽等。 4.藝術性休閒:如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書法、繪畫、陶藝、雕刻、 插花、烹飪等。 5.服務性休閒:如園藝、養寵物、協助孤苦兒童或老 人、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服務等。 ﹙四﹚、樊正治﹙民 79﹚則將休閒活動的種類分成: 1.以形式而分:可分成動態的休閒活動和靜態的休閒活動。 2.以地區而分:可分作戶外的休閒活動和戶內的休閒 活動。 3.以性質而分:可分為體能性休閒活動、娛樂性休閒活動、藝術性活動、文化性休閒活動和其他的休閒活動:如寺廟、教堂、教會、 公民營公園、俱樂部等有關活動。 ﹙五﹚、Russell(1982)將休閒活動的分類歸納如下: 1.運動與遊戲包括單人及雙人及團體的運動與遊戲以及健康的體適能。 2.嗜好又分觀點和創作及收集。 3.音樂包括聲音的創作與樂器的演奏與欣賞。 4.戶外休閒包括露營、戶外生活、冒險活動、戶外運動、自然體驗營。 5.精神及藝文休閒含有 讀、寫、說、分析與研究 6.社交休閒含有聚會、吃拜拜、社交舞、俱樂部及宴會、拜訪與會談。 7.藝術工藝其包含有繪畫及素描、油畫、縫紉、木雕、建築模型、烘焙、 照 相等 8.舞蹈含有土風舞、標準舞、有氧舞蹈、方塊舞、唱 遊等。 9.戲劇含古典劇、電影、電視、正式演出偶劇場、說書等。 縱上可知,分類的方式雖各家不同,但其休閒內容大抵是相同。本研究考慮 到親子間能共同進行的休閒活動,因而區分如下六種活動類型: 1.體能性休閒:如跑步、飛盤、登山、划船、游泳等運動。 2.知識性休閒:如閱讀、朗讀、寫作、實驗、電腦查資料、電腦 CAI、網 路教學軟體等。 3.娛樂性休閒:如棋藝、攝影、釣魚、觀劇、旅行、電腦遊戲軟體等。 4.藝術性休閒:如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書法、繪畫、陶藝、雕刻、 插花、烹飪等。 5.服務性休閒:如園藝、養寵物、協助孤苦兒童或老人、生產勞動和其他 社會服務等。 6.宗教性休閒:廟會、朝聖、佈道會等。
三、休閒的功能
社會型態的轉變,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及時間空間的運用與管理,相對的影響休閒活動的功能;也就是說休閒活動若能有效的發揮功能,對人格特質、 家庭關係及工作效能、社會的動脈影響至深。 休閒活動有下列功能﹙王冉卉,民 90﹚: ﹙一﹚、就個人而言 1.增強體力:適度的活動可增進身體的機能,促進身 體的健康。 2.增加工作的效能:「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繁忙的工作容易讓人失去 工作的能量,透過不同的休閒活動方式,調整自己的思緒,增強多元化 的工作效能。 3.興趣的培養:休閒活動可培養多元化的興趣,更可從中發覺自己的樂趣, 培養出自己的休閒專長。 4.社交能力的增強:透過活動可擴展生活經驗及增廣見聞,亦可培養合作、 服從的概念及良好的人際關係。 5.滿足心理的需求:活動可滿足自己的需求,且可舒暢自己的情緒,建立 自己的成就感及自信心,達自我實現的領域。 ﹙二﹚、就家庭而言 1.嘗試以及發展家庭關係新局面的機會:家人一起從事休閒活動,是一種 新奇且無法預期的互動關係。透由活動增加新的話題、新的目標,打破 家中既有的日常生活常規,並可建立家庭的新關係。 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透過活動的安排,增強親子間的互動,進而建立 良好的親子關係。 ﹙三﹚就社會而言 1.建立社會良好的風氣:正當的休閒活動觀念,可讓社會產生良好的互動關 係,進而提昇休閒的風氣。 2.提高生活素質:休閒活動是社會的一股生命力,建立優良的休閒活動風氣, 可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Witt & Bishop(1979)歸納出休閒的功能有四種: 1.淨化 : 解除不良情緒的心理過程。
2.放鬆 :藉由休閒恢復精力,可以幫助個體維持生理、心理的平衡。 3.補償:休閒活動可以幫助個人彌補生活中的不足或缺憾,讓人另有機會達 成的目標或無法滿足的需求。 4.類化:休閒中的類化反應是持續某些已有的、通常是工作上的活動,已達 成生活中自己覺得重要的目標。 林東泰(民 81)歸結社會心理學對休閒的看法,提出休閒的功能和價值如下: 1.人們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來接受社會化的涵育過程。 2.藉由休閒參與來拓展視野、培育休閒態度、學習休閒技能。 3.休閒參與可以維持或提昇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 4.透過休閒涵化個人個性和品德。 5.藉由休閒來改進與工作有關的技能,可以提昇工作效率。 6.休閒可以防範反社會行為。 7.休閒可以發展社區意識。 8.休閒可以啟迪人生觀和世界觀。
第三節 親子休閒活動相關研究
一、親子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
陳桂菊﹙民 90﹚研究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中,認為父 母是親子休閒活動實施的「舵手」,而採低權威、高關懷休閒教養態度的父母是最 受子女喜愛,而其休閒教育得實施效果也是有成效的。 江中浩等﹙民 90﹚在城鄉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建議 鼓勵父母多參與孩童之休閒活動,並能給予互動以建立良好之親子關係。 陳鏡清﹙民 86﹚在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探討中提到,休閒活動對家庭的功能, 在現代工商發達社會中,父母親皆有職業已相當普遍,家人團聚的時間機會相對 減少,因而產生不少青少年及家庭問題,如鑰匙兒、飆車、偷竊等。所以應把握 共有的閒暇時間來從事休閒活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加強家庭成員間的團結, 更可以透過活動灌輸正確的待人處事觀念與思想。張孝銘﹙民 87﹚在休閒與社會互動探討中提到,家庭成員的親密互動關係, 是其他團體無法所取代的;而這種親密互動關係,卻是個人社會化過程最重要的 因素。在家庭中,模仿與認同提供了兒童社會化發展的過程,在模仿方面,兒童 有意識的模仿或學習某人的行為,例如:模仿父親的行為,當父親在家裡練習高 爾夫球揮桿的動作,兒童在旁觀看,也會做出同樣的行為;兒童也可能將高爾夫 球當成自己的休閒活動。 劉素秋﹙民 86﹚對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犯罪相關性之研究中認為:青少年從 事休閒活動,若親子關係愈好,則犯罪的可能性越小。由此可見,良好的親子互 動休閒關係對孩童成長與教育有正面的作用。 王美芬﹙民 81﹚在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報告得知,雖僅單親的青 少年,但認為與父母一起從事休閒的心理需求,依然有明顯增高的趨勢來看,父 母的確有責任與義務去和孩童共同參與休閒活動,一來可增進親子間的互動關 係,二來可輔導與提供孩童正確的休閒觀念。
二、休閒活動時間量的相關研究
休閒時間量,指的是從事休閒活動所花費的時間量。 羅明訓﹙民 88﹚對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調查研究中發現,國小六 年級週一至週五的休閒時間量平均在 3 小時以內,比賴哲民﹙78﹚研究國小週一 至週五的休閒時間量平均在 2 小時以內有提高的趨勢。而實施週休二日後,學童 的休閒時間量明顯比週休一日半有增加的趨勢。 黃郁宜﹙民 83﹚針對台北市的自學班和普通班的校外休閒生活做調查研究, 在休閒時間量方面,並比較其在民國七十三年時對國中生的休閒時間量所做的研 究,結果顯示:這十年來,國中生花費在休閒活動上的時間,有越來越長的趨勢, 但他們仍期望能再加長休閒時間。 賴哲民﹙民 78﹚對台北市國小兒童的休閒活動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一) 週一至週五平均每天的休閒時間量上:1.國小學生大多集中在 0 至 2 小時間;2. 女生較男生時數多、六年級兒童較三年級兒童時數多、高社經地位兒童較中低社 經地位兒童時數多;3.不同居住環境的兒童休閒時間量無顯著差異。(二)週六、週 日總休閒時間量上:1.國小兒童大多集中於 4 至 8 小時間;2.六年級兒童較三年級 兒童時數多、高社經地位兒童較中低社經地位兒童時數多;3.不同性別、居住環 境、人格特質的兒童在週末及週日的總休閒時間量上,無顯著差異。 游家政﹙民 76﹚研究台北縣市國小兒童的休閒活動,結果顯示:兒童每天花費在休閒活動的時數,以未滿 1 小時最多,佔 40%,1 至 2 小時的有 33.8%,2 至 3 小時的有 14.2%,超過三小時的有 11.2%。可見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兒童,每 天放學後的休閒時間未超過 2 小時。 徐蒲玲﹙民 76﹚研究國小兒童的休閒活動,結果顯示:﹙一﹚國小兒童週間 休閒時間量有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的趨勢;﹙二﹚三年級兒童「週間」及「週末」 校外休閒時間量與其在校學業成績無顯著相關;(三) 六年級兒童「週末」校外休 閒時間量與其在校成績亦無顯著相關;(四)六年級兒童「週間」校外休閒時間量 與其在校成績呈現負相關。 王鍾和(民 70)指出:休閒時間的量,受家庭社經地位的影響。如果繁多的家 事佔據了孩子空餘的時間,則減少其休閒時間。這種情形在低社經地位的家庭最 顯著。 以上研究,由於研究對象的年齡、居住環境等不同,其結果也不太一致。然 對期望有更多的休閒活動時間卻是共同的現象。
第四節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
一、動機〈Motivation〉的定義
張春興﹙民 86﹚ 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使該活動朝向某 一目標的內在歷程。游恆山﹙民 79﹚指出動機是指啟動、指引和維持身體與心理 活動的歷程。Green , Beatty , & Arkin﹙1984﹚指出,個體透過驅力﹙drive﹚、 需求﹙need﹚等內在動力的滿足、降低或是消除而產生,有效引導個體行為。動機〈Motivation〉的定義,其主要涵義是在表明動機為外顯行為的內在動 力〈或動因〉。張春興﹙民 88﹚指出動機既不屬於自變項,也不屬於依變項,而 是處於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中介變項。依據 Deci & Ryan﹙1992﹚認知評價理論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的觀點,運動參與的動機受到個體知覺勝任能力即 自我決定的影響。
二、動機的相關概念 ﹙張春興,民 86﹚
﹙一﹚需求與驅力
的內在原因或內在動力。
狹義而言:驅力多用來表明屬於原始性的或生理的動機〈如飢、渴、 性等〉; 需求的涵義則不甚明確,有時用來表示形成驅力的原因〈如身體需 求水分而有可的驅力〉,有時用來表示各種不同的動機〈如生理需求、心理需 求、成就需求、親和需求等〉。
最重要的理論為有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如圖 2-1。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隸屬與愛的需求 自尊需求 知的需求 美的需求 自我 實現需求 成 長 需 求 基 本 需 求 圖 2-1﹙取自Maslow,1970;採自張春興,民 86﹚ ﹙二﹚好奇與習慣 好奇是指促使個體對新奇的事務去觀察、探索、操弄、詢問,從而獲 得對環境中諸般事務了解的一種原始性的內在衝動。習慣有二:其一是指 習得性的行為反應,其二指習得性的動機,在性質上對個人的行為具有內 驅力作用。例如吸煙、酗酒、吸食藥物等達到成癮的地步。 ﹙三﹚態度與興趣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與持 久性的傾向。興趣涵意有二: 1.個體對某人或某事物所表現的選擇時注意的內在向心力。
2.興趣與動機大同小異,.兩者相同之處,是兩者都可以視為引起個體行為 的內在行為。 ﹙四﹚意志與價值觀 意志是個人對自願選定的與自認有價值的目標戮力以赴的內在心理 歷程;意志具有促進行為的動機作用,為意志比動機更具選擇性與堅持 性。價值觀是指個人自認正當並據以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者。 ﹙五﹚刺激與誘因
誘 因 是 指 誘 發 個 體 行 為 的 外 在 原 因 , 外 在 原 因 就
是 刺 激 。 按 刺 激 性 質 的 不 同 , 誘 因 分 為 兩 種 : 正 與 負
誘 因 。
三、動機的類別
﹙一﹚張春興﹙民 86﹚將動機分為兩類: 1.生理性動機 指因個體身體上生理變化而產生內在需求,從而引起行為 的動機。 2.心理性動機 指引起個體各種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 生理性動機多半與生俱來,不需學習;心理性動機則多經學習生理 性動機而獲得。﹙二﹚Deci & Ryan﹙1992﹚的觀點
決定參與運動動機的因素有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考量(Deci & Ryan,1989),其將個體的參與動機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內在動 機、外在動機及無動機。
1.內在動機是指個體參與某一工作完全在對工作本身的樂趣、興趣及滿 意的程度;Pelletier(1995)等人依據 Deci(1975)的說法,將內 在 動 機 又 分 為 了 解 ( know )、 成 就 ( accomplish things ) 及 經 驗 (experience stimulation)三種。
2.外在動機是指個體參予的行為乃受到外在事件的影響;Deci(1991) 等多位學者,依據自我決定的程度由低至高將外在動機分為外在規則 (external regulation)、投入程度(introjection)和自我評鑑 (identification)三種。
3.無動機是指個體的勝任能力消失,沒有更好的理由驅使個體參與工 作。本研究以 Deci & Ryan 的觀點,設計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的量
表。
四、休閒活動參與的動機
Crandall(1980)對美國成人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歸結出 17 種動機的因 素,包括:喜歡自然和遠離文明 、忘掉例行的公事及責任、獲得有益健康的 運動、社交性的聯誼、創意及美的表現、獲得活力及影響力、利他行為和服 務他人、有趣的或者興奮、個人滿足或自我實現、遠離無聊〈Kraus,2001〉。 Kraus〈2001〉提出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有以下情形: (一)個人的因素 不同的生命週期有不同的休閒活動動機。例如,兒童為什麼從事有 競爭性的運動,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可歸納出以下幾點:1.有趣 2.增進自 己的技巧 3.保持健康 4.做自己最擅長的活動 5.追求競爭的刺激性。 Kelly(1978)研究成人從事休閒活動的動機,發現包含以下的因素: 如為了休息與放鬆,有刺激性的,自我實現,擁有同伴之誼,逃避配偶 的壓力。 性別亦是影響休閒的需求與選擇,Bolla,Dawson.and Harrington(1993) 三位學者在加拿大安大列城作「婦女與休閒」的研究,婦女對休閒提出 定義,也描述從事休閒活動主要的經驗,包含:勝任的感覺,有安全感, 有趣且可表現,婦女的特質與很有自信〈Kraus,2001〉。 (二)個人主要的活動 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很自然受到自己主要活動的影響。 Clough,Shepherd,Maughan(1989)對馬拉松跑者作從事休閒活動的動機,他們 列出從跑步得到的益處 1.保持身體適能 2.保持健康 3.提供身體的挑戰 4.成就感 5.放鬆 6.從其他活動得到能量 7.鍛鍊自己。 (三)策略聯盟—從聯盟中得到友誼的支持與結合成員團體的力量。 (四)刺激性及有挑戰性的動機—今日休閒活動盛行有刺激性及挑戰性的戶外休閒 活動。如滑翔翼,滑雪,爬山或者個人高競爭性的運動。 (五)快樂主義的動機—今天很多休閒的追求者,渴望得到自然喜悅的感覺。廣義 的活動包含賭博、藥物及酗酒、直接或間接性的接觸,這些是快樂主義者的 要素。然北美國家法律已經控制賭博、藥物,且不至於讓此行為盛行。 以上為 Kraus〈2001〉在書中所提及的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對台灣目前的 情形而言,第五項的快樂主義動機是受到我們社會所限制的。而本研究所稱親子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係指父母在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上所得分數,量表內容 包含休閒新知、休閒樂趣、休閒人際及休閒體驗。
第五節 利社會行為探討
一、利社會行為的定義
利社會行為又稱親社會行為或者是利他行為,Bar-Tel﹙1976﹚定義為自願從 事有利於他人而不求回報,也不受外力脅迫的行為,包括同理心、友善、安慰他 人、幫助他人、仁慈、合作、分享等。Eisenberg & Mussen﹙1989﹚指出利社會 行為為個體出於自願的意念,幫助他人或使他人、團體受利的行為;行為者完全 沒有利己的動機,以他人福利為目的。國內學者羅瑞玉(民 87)對於兒童的利社會行為的定義:「在其社會互動歷 程中,自我表現出有益於他人或群體的積極正向行為,亦是一種能兼顧利人或利
己的平衡行為」。 本研究指幼兒在互動過程中,主動表現出利人或利己的正向行為稱之;包括 幫助、合作與分享等行為。
二、利社會行為的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化的過程是指個體透過教育、訓練及模仿,能夠接納及適應社會文化的 習慣及價值觀。Olweus et al.(1986)研究發現,觀察模仿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佔很 重要的角色。 社會學習理論者認為:父母、教師及其他社會代言人,經常稱讚及獎賞兒童 的利社會行為。因為表現利社會行為與正向的情感連結,所以兒童的利社會行
為能夠持續〈林翠湄譯;Shaffer,1979〉。
Rushton(1982)認為大部分的社會行為多經由觀察他人行為所學習得到,兒童 經 常 透 過 觀 察 及 模 仿 他 人 行 為 而 學 習 利 社 會 行 為 表 現 〈 Krebs,1970 ; Radke-Yarrow et al.,1983 ; Rushton,1982;Shaffer,1979〉。家庭是兒童第一個接觸的環境,也是兒童社會化最早的場所,家中成人的言 行舉止很自然對兒童造成側面影響〈side effects〉,形成典範作用(Olweus et al.,1986)。 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心目中重要的角色,李雯智(民 85)發現,兒 童所認同的對象〈家人〉經常表現出利社會行為,兒童經由模仿、認同相同的行 為表現而養成利社會行為的習慣,此種原因也是造成兒童主動自發表縣立社會行 為的原因之一。趙宗慈(民 76)父母親的利社會行為表現,便成為兒童認同學習 的對象。
三、Eisenberg 的利社會行為發展模式
Eisenberg﹙1986﹚整合認知、情感等因素,將複雜的利社會行為歷程,提出 兒童的利社會行為發展模式;Eisenberg & Fabes﹙1998﹚將模式簡化,如圖 2-2。﹙一﹚、為情境的注意與解釋
﹙二﹚、幫助行為的認知及從事幫助行為能力的再認知
﹙三﹚、特殊情境中個人目標的階層
﹙四﹚、企圖援助 ﹙五﹚、第五步驟及第六步驟為行動與行為結果的回饋 最後兒童決定行動,行動的過程和行動結果的自我評估,對未來行為的增強、 增進助人的能力或社會認知的技巧均有幫助。 整個行為發展模式的過程,行為的產生不一定每次均從第一步驟至第六步 驟,因為影響兒童利社會行為的因素甚多,並非單獨運作,而是彼此間交互影響 密切。 a.先前社會認知的 發展 性格特質和 個人變項 c.先前暫時的 情緒狀態 動機:相關情 境的評估與情 緒的反應 相關的 個人特質 1.對情況的解 釋與注意(包括 他人的需求) 2.幫助行為的認 知及從事幫助行 為能力的再認知 3.特殊情境 中個人目 標之階層 4.企圖 去援助 5.利社 會行為 6.結果 (包含自 我評估) 生物學 b.社會 化 d.對特 殊情境 的解釋 情境或個 人因時間 而改變圖 2-2 利社會行為之啟發模式﹙引自 Eisenberg & Fabes,1998 ﹚
四、 社會行為的評量方法
Eisenberg & Mussen﹙1989﹚將利社會行為的評量方法大約分為五種方法: ﹙一﹚自然觀察﹙naturalistic obeservation﹚ 自然觀察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及精力。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觀察兒童,觀察所 界定的行為,並於觀察期間有系統的紀錄兒童的言行反應,這些言行反應的頻率 決定個體的得分,最後將所觀察的反應作分類。這種透過自然觀察的方式,能提 供高度的可靠度及精確性,藉以評定現場利社會行為的實際表現。 〈二〉情境測驗(situation test) 研究者安排利社會行為的情境,藉以觀察兒童的行為反應。例如典型 的情境測驗:讓兒童以玩遊戲或達成任務的方式,來贏得獎品或可兌換玩 具的兌換卷。然後,安排每個人都有捐贈或分享給其他兒童的機會,再觀 察兒童所表現的行為,是否會行利社會行為? 設定情境評量兒童利社會行為的方式,兒童在情境當時所反應的只是 其行為的一小部份,而非利社會行為的典型(representative),因此透由 各種型
態的利社會行為情境測驗來了解其真實性。
(三)社會計量法〈sociometric questionnaires〉 社會計量法是以問卷的方式,由兒童的同儕來對其評定利社會的行 為。在問卷裡,可能要求兒童提出在班上所有同學中,誰與某些描述最吻 合,例如:誰是班上會幫助別人的?或誰在班上會合作的? 此測量方式,需要同學相處一段時間,因為兒童 認識班上的每一個 同學,但此方式有可能因兒童的偏見或「月暈效應」〈halo effect〉所造 成的誤差,因此在使用時要留意。 〈四〉評定法(rating) 評定法通常以由高到低的連續性標準,由教 或清楚熟悉兒童的人﹙如父 母﹚來評定兒童的利社會行為的相關特質,如樂於助人或合作的行為。本研 究利用教師評定法來與對幼兒進行的社會計量法,作一個佐證與對應,以降低社會計量法中「月暈效應」。
〈五〉利社會反應問卷〈questionaire measures of prosocial responding〉 問卷是以有關利社會的行動或表現的頻率之一系列問題,要求受試者 填答。以往此方法常以成人為對象,目前亦有用於較大兒童的問卷。 國內對於利社會行為的研究,就博碩士學位論文而言,在研究方法方面,採 自然情境觀察者有四篇〈李昌叡,民 80;李昭玲,民 75;李雯智,民 85;趙宗 慈,民 76〉;以實驗與情境測驗者兩篇〈林維芬,民 80;蘇清守,民 78〉;以情 境故事測驗與晤談方式一篇〈陳若幸,民 82〉。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有 羅瑞玉〈民 87〉及林清湫﹙民 88﹚兩篇。
五、 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父母的休閒教養方式 從許多的實徵研究結果指出,在社會化過程當中,父母對子女利社會行 為最大之影響,來自父母親的教化﹙羅瑞玉,民 87﹚。父母對子女態度形成 的影響包括下列三個特徵﹙張春興,民 84﹚: 1. 父母總是有意的教育兒童,常依照他們自己的社會 規範函行為標準,去評判、鼓勵、糾正兒童的行為。 2. 父母是兒童在家庭中態度學習的楷模。 3. 父母握有賞罰的權威。 蔡素琴〈88〉父母的休閒教養方式乃指父母在教養子女的休閒生活時, 所表現在態度、情感、信念及其行為上的特徵。 ﹙二﹚家庭的背景 Maccoby ﹙1980﹚回顧兒童教養的文獻中,認為高社經地位的父母較強 調獨處、創造,較常採用誘導、寬容及接納與回應,也較民主親切,有益於 子女的正向性行為表現;有些研究指出來自低社經家庭的孩子較願助人、與 人分享﹙Knight & Kagan,1977﹚。文獻著重單親尤其是母親的探討,認為較不利於兒童的心理發展,但究 其因在於母親所承受之經濟、社會、情感壓力,轉而對子女的影響﹙王鍾和, 民 82 ﹚
〈三〉親子關係 羅瑞玉〈民 86〉指出個體所以會具有利社會行為,來自於「超我」 的控制,其發展階段在佛洛依德所分出的性蕾期〈3-6 歲 〉,而能從「自 我」中發展出「超我」,則源自於個體與雙親關係間衝突焦慮所採取的防 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 Erikson(1963)認為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是早期親子關係的結果。羅瑞 玉〈民 86〉兒童的利社會行為除了直接透過對父母的認同而來,長時期 的互動、教導與訓練,對人格養成的作用特別深遠,不可輕忽。早期社 會經驗、親子關係、父母親的行為、態度及價值傾向, ﹙四﹚同儕影響 學校的活動透過彼此間互動的訓練,更能促進 兒 童 在 班 級 的 良 好 行 為 , 如 幫 助 、 分 享 及 合 作 ﹙Battiistich,&Solomon,1991﹚。李昭玲﹙民 75﹚的研究中,指出較受 同學歡迎的兒童常表現較多的利社會行為,且易與人相處、願意合作及 懂得關心別人。 ﹙五﹚教師影響 Lee﹙1996﹚則以人種誌﹙ethnographic﹚的方法,建議教師們宜創 造積極溫暖的教室氣氛,以誘導說理的方式促進兒童的利社會行為。
六、 與幼兒有關利社會行為的研究
整理出有關幼兒利社會行為的研究如表 2-3 : 表 2-3 幼兒利社會行為的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測量工具 李駱遜 ﹙民 89﹚ 四歲幼兒利社會行 為之研究:以一個 幼稚園小班為例 幼稚園小班 ﹙n=31﹚ 觀察法 李昌叡 ﹙民 80﹚ 幼兒分享行為的研 究 幼稚園大班 ﹙n=72﹚ 情境測驗李昭玲 ﹙民 75﹚ 學前兒童利社會行 為的觀察研究—一 個幼稚園大班的觀 察 幼稚園大班 ﹙n=32﹚ 觀察法 Neighbors ﹙1997﹚ 混齡班級和同齡班 級兒童社會行為之 研究 4-5 歲兒童 ﹙n=32﹚ 情境測驗法 Burford et al. ﹙1996﹚ 觀測兒童的分享行 為 3-5 歲兒童 ﹙n=38﹚ 情境測驗法 Lewis ﹙1996﹚ 情緒和利社會行為 技巧的關係 4-6 歲兒童 ﹙n=67﹚ 調查法 Cho ﹙1993﹚ 角色知覺取替、同 理心與利社會行為 的關係 平均 54.3 個月兒 童 ﹙n=58﹚ 觀察法 Abu-Taleb, T.F. 〈1992〉 兒童概念與利社會 行為的關係 幼稚園兒童﹙n=58﹚ 觀察法 調查法 Anderson,J.M. 〈1992〉 The effects of adult commentary and prosical film modeling 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3-5 歲兒童﹙n=16﹚ 玩具分享、合作 Bar-Tal et al.﹙1982﹚ 助人行為的研究 平均 40.8 個月兒 童﹙n=156﹚ 觀察法 Yarrow et al. ﹙1976﹚ 利社會行為 相關 因素的探討 3-7.5 歲兒童 ﹙n=108﹚ 觀察法
第六節父母教養方式的探討
一、 教養方式的意義
楊國樞﹙民 75﹚認為教養方式包括教養態度與行為兩個層次。教養態 度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方面所持有的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圖;教養行 為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方面所實際表現的動作與做法。教養方式亦 稱為管教方式。 劉奕樺﹙民 85﹚的研究中,定名為「父母管教方式」,其定義是指父母 約束或教導子女日常生活作息及行為時所表現的態度、行為、情感和管教技 術。 王鍾和﹙民 82﹚的研究訂名為「父母管教方式」,是指父母所採用之管 教子女生活作息及表現的策略。 顏秀真﹙民 89﹚的研究是指父母約束或教導其子女日常生活習慣、課業方面 及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管教方式。 由上可知,父母教養方式背後含有父母的認知、態 及行為,而這些認知、 態度及行為父母均由教養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影響子女的思想或態度;甚而從 持續的的親子互動過程中深植子女的行為表現,影響其對未來下一代子女的 教養方式。二、教養方式的類型
關於父母教養方式類型的研究,常因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在分類上亦稍 有差異。 Baumrind﹙1967,1971﹚以控制程度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容忍型 ﹙permissive parent﹚、權威專制型﹙authoritarian parent﹚和權威開明型 ﹙authoritative parent﹚。Maccoby & Martin﹙1983﹚以接受/拒絕和控制高/低二向度提出父母教 養的四種類型:民主、權威、容忍、與忽略。﹙如表 2-2 ﹚
表 2-2 二向度分類的父母教養方式 接受—反應,以孩子為中心 拒絕—無反應,以父母 為中心 要求,控制 引導---互惠 高雙向溝通 權威 不要求, 低控制意圖 容忍 忽略,冷淡 不參與 綜合各專家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分類,本研究將父母教養方式歸類為三種基本 類型為控制型,過度保護型及民主接納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 究 的 目 的 及 相 關 文 獻 探 討 之 情 形 而 設 計 ; 本 章 就 本 研
究 架 構 及 流 程 、 研 究 對 象 、 研 究 方 式 、 研 究 工 具 、 資 料 分 析
方 法 等 五 部 分 , 分 節 加 以 敘 述 。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本研究依以下之研究架構〈圖 3-1〉進行問卷之設計,問卷經由信校度的考 驗後,修整參與動機的購面,重新修整成圖 3-1-1 的架構圖,及相關研究步驟〈圖 3-2〉 家長 背景變項 教育程度 職業 家庭收入 婚姻狀況 參與親子休閒 活動現況 頻率 時間量 活動類型 夥伴 參與動機 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 無動機 教養方式 控制 過度保護 民主接納 幼兒 利社會行為 *幫助行為 *分享行為 *合作行為 圖3-1原先的架構圖家長 背景變項 教育程度 職業 家庭收入 婚姻狀況 參與親子休閒 活動現況 頻率 時間量 活動類型 夥伴 參與動機 休閒新知 休閒樂趣 建立人際關係 休閒體驗 教養方式 控制 過度保護 民主接納 幼兒 利社會行為 *幫助行為 *分享行為 *合作行為 圖3-1-1經由問卷信校度修正的架構圖 文獻收集及探討 確定研究方向與目的 確定調查對象 編製問券 問卷內容修訂 問卷內容修訂 舉行問卷預測 修訂問卷內容 問卷實測調查 問卷回收編碼登錄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研究報告撰寫 幼兒觀察錄 影與訪談、 活動帶領 圖3-2 流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嘉義市國立嘉義家職附設私立托兒所,中班 31 名的幼兒及家長為研 究對象;其中男性幼兒共有 13 人,女性幼兒共有 18 人。其 中 有 一 位 女 幼 童 , 父 母 均 在 美 國 , 已 有 兩 年 未 與 父 母
長 住 在 一 起 , 奶 奶 、 爺 爺 代 替 父 母 的 角 色 照 顧 他 、 陪 他 , 幼
童 經 過 觀 察 與 談 話 , 得 知 無 法 做 訪 談 的 對 象 。
第三節研究方式
一、問卷調查法:
編制測驗工具,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家長參與 子休閒活動的動機,並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家長參與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二、社會計量法:
請幼兒回答他們認為班上哪些小朋友會幫助別人、會合作的幼兒名字, 會分享的幼兒名字。就四歲的幼兒而言,很多人均能清楚的回答問題;少許 較膽怯的幼兒即用圖片及現場指認人來幫助他們回答。三、觀察攝影:
研究者於每次觀察活動的時間,一週自己擇一次作攝影,紀錄活動時間 的事件。並於家長問卷調查及幼兒訪談後,對影帶採反覆的觀看,以增加對 事件的清晰瞭解,並能進一步的解析。四、訪談法:
(一)問卷訪談:編制問卷工具,對幼兒進行當面訪談,以了解幼兒的利社 會行為及了解家長填寫問卷的真實性,互相印證。( 二 )家 長 訪 談 : 經 由 家 長 問 卷 及 幼 兒 的 訪 談 , 依 實 際 研
究 需 要 , 對 家 長 進 行 家 長 親 子 休 閒 活 動 情 形 的 訪
談 。
第四節研究工具
為 達 成 研 究 目 的 , 所 使 用 的 研 究 工 具 為 研 究 者 根 據 相 關
文 獻 及 參 考 相 關 的 問 卷 調 查 研 究,將 本 研 究 的 問 卷 編 製 成「 家
長 參 與 學 齡 前 親 子 休 閒 活 動 之 動 機 對 幼 兒 利 社 會 行 為 的 影
響 」問 卷 、「 幼 兒 休 閒 活 動 參 與 訪 談 問 卷 」及 活 動 設 計 帶 領 與
觀 察。茲 將 問 卷 主 要 的 內 容 編 製 過 程、預 試 實 施、項 目 分 析 、
信 度 分 析 、 效 度 分 析 , 詳 述 如 下 :
一、 家長部分預試問卷編制
﹙一﹚、問卷編製過程詳述如下: 第一部份為家庭的基本資料包含幼兒性別、家長教育程度、家庭收入、 家長職業、婚姻狀況。 第二部份為親子休閒活動的參與現況,包括參與頻率、時間量、休閒活 動類型、夥伴等。 第三部分為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 本量表設計問卷題目,參考文獻及陳美燕﹙民 85﹚、Pelletier, Fortier, Vallerand, Tuson & Blais (1995)所修訂出來的運動動機量 表「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SMS)」,原量表共分有三個分量表, 分 為 內 在 動 機 ( intrinsic motivation )、 外 在 動 機 ( extrinsic motivation)和無動機(amotivation)。經一再修訂編製而成。 在編製的過程中,首先是收集相關資料,並經分析整理後,建立量 表之基本架構。編好量表後,敦請三位畢業於國立台灣師大暑期家政研 究所且任職於幼保科教師、一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及一位畢 業於嘉義大學幼教系資深現場幼教老師,逐題進行討論及溝通意見後, 再請三位幼教老師進行施測,從中發現問題,最後再透過指導教授悉心 的指導與修整,並刪除不合宜及內容屬性不清楚的題目,最後剩下 28 題目而擬定為預試的量表。 量表記分採 Likert 五分量表,從「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見」「同意」「非常同意」,分別以 1,2,3,4,5 的分數,由受試者圈出最 合適自己的選項上。 第四部分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問卷 問卷設計前訪談過五位有幼兒就讀於幼稚園的國立高中學校老師及 幼教現場服務的一位幼教師,請問他們於教養幼兒時,於何種情形下最 需要與孩子溝通處理的方法?整理後,設計五題情境題,題中答案可判 別出家長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教養方式以 Parker 等人﹙1979﹚的兩個向 度為父母教養方式分類的依據,將父母教養方式歸納為民主接納、控制 及過度保護三種基本類型﹙顏秀真,民 89﹚。依家長圈選的型態來分出 類型,例如家長圈選超過三題為相同的教養方式,則此家長的教養方式 為該種教養方式。若家長圈選出的類型為 2,2,1 的型態,則再透由訪 談中判別其教養方式。 〈二〉、預試實施 預試問卷編制完成後,九十一年三月份進行預試。預試對象,抽取嘉 義市二所幼稚園中班學生為樣本,問卷發出及回收情形,星光幼稚園發出 36 份,收回問卷 31 份,可用問卷 28 份;雨果幼稚園發出 80 份,收回問 卷 76 份,可用問卷 73 份,回收率達 92.2%,可用率為 87.06%。如表 3-1: 表 3-1:預試問卷發放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施測學校 發出問卷 收回問卷 可用問卷 星光幼稚園 36 31 28 雨果幼稚園 80 76 73 回收率 92.2% 可用率 87.06% 〈三〉、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 預試之後,將有效問卷的第三部份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原始 分數輸入電腦,依受試者答題反應,採獨立樣本 t 考驗,將量表總分依高分 組﹙前 27%的受試者﹚和低分組﹙後 27%的受試者﹚,在每一題得分的平均數
進行差異性比較,取各題項<.05 達顯著差異且決斷值﹙Critical Ratio ; 簡稱 CR 值﹚大於 3 以上,作該題的鑑別度之依據。另本研究為求其謹慎, 再求出各題項與量表總分之相關係數 r 值大於.4 以上,作為刪題之取捨標 準,相關係數愈高代表內部一致性越高。茲將第三部份親子休閒活動參與動 機量表的項目分析結果詳列於表 3-2。 表 3-2 休閒運動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號 量表內容 決斷值 C R 與量表總 分相關 題 目 取捨 重 新 編 的題號 1 因感受到親子休閒活動帶給我的快樂經驗。 5.484*** 0.565** 1 2 因能了解更多休閒活動的樂趣。 6.847*** 0.643** 2 3 我過去經常有很好的理由來支持我從事親子休閒活 動 ; 但現在我會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再繼續進行。 5.486*** 0.541** 3 4 我會因為在親子休閒活動中,發現新的活動方式而得 到樂趣。 5.961*** 0.644** 4 5 我認為自己在親子休閒活動上,已經無法突破,且不可 能會更好。 2.753** 0.424** ☆ 6 我認為親子休閒活動,會讓認識我的人重視我。 2.722** 0.288** ☆ 7 我認為參加親子休閒活動使我認識更多的人。 7.254*** 0.642** 5 8 當我能熟練困難的活動技巧時會感到有成就感。 8.300*** 0.668** 6 9 如果要保持良好身材及維持健康,從事親子休閒活動 是不錯的方式。 7.127*** 0.610** 7 10 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可獲得別人的讚美。 5.275*** 0.524** ☆☆ 11 看到辦理活動單位所贈的精美禮物,會與孩子一起去 參加活動。 6.113*** 0.485** ☆☆ 12 我對新的親子休閒活動內容會感到好奇。 7.462*** 0.646** 8 13 當我真正投入親子休閒活動時,會感到興奮。 6.213*** 0.661** 9 14 我參加親子休閒活動是為了增加孩子的成長經驗。 6.661*** 0.548** 10 15 當我提昇親子休閒活動的能力時,會感到滿意。 7.680*** 0.676** 11 16 我周遭的人都認為保持良好的體態,是一件非常重要 的事情 5.041*** 0.476** ☆☆ 17 從事親子休閒活動,會學習許多有用的事情,且能應用 在實際生活中。 7.252*** 0.566** 12 18 當我在從事親子休閒活動時,我會出現緊張的強烈情 緒。 2.391* 0.385** ☆ 19 我實在沒有太多時間與孩子共同參與親子休閒活動。 2.609* 0.416** ☆ 20 當我克服親子休閒活動中較困難技巧時,我會有成就 感。 6.708*** 0.696** 13 21 當我沒有花時間從事親子休閒活動時,我會感到不安。 2.880** 0.390** ☆ 22 我喜歡在大眾面前展現個人親子休閒活動的能力。 6.050*** 0.618** ☆☆ 23 當我學習到一種新的親子休閒活動方法時,我會感到 滿足。 7.198*** 0.744** 14
24 我認為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可結交新的朋友。 6.316*** 0.524** 15 25 我喜歡參與親子休閒活動後的感覺。 7.128*** 0.693** 16 26 我認為規律且定期的進行親子休閒活動有其必要性。 6.690*** 0.604** 17 27 當我發現新的親子休閒活動方式時, 我會感到興奮。 6.536*** 0.686** 18 28 我常自問:我好像不能達到原先參與親子休閒活動所 設定的目標。 3.101** 0.452** ☆☆ **P<.01,***P<.001☆代表删題☆☆代表因素分析後刪的題項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
本研究以探索性因素分析,作為親子休閒活動動機量表之建構效度, 以考驗所編制的 28 題是否如原先所預定分別落入 3 個因素中。因素分析是 以主要成分因素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抽取因素,最大 變異法﹙Varimax﹚正交轉軸,取得特徵值﹙eigenvalues﹚大於 1 及因素 負荷量﹙Factor loadings﹚大於.4 以上,作為建構效度的取捨標準。經 上述分析後,刪除第 5,6,18,19,21 題,作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KMO 是 Kaiser-Meyer-Olkin 的取樣適當性量數,當 KMO 值越大時,表示變項間 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吳明隆,民 88﹚。由表 3-3 看出 KMO 值是.860,適合作因素分析。 表 3-3KMO 與 Bartlett 檢定 Kaiser-Meyer-Olkin 取樣式切性量數 .860 Bartlett 球型檢定 近似卡方分配 1207.093 自由度 253 顯著性 .000 由表 3-4 發現第六成份的題項中,第 16 題的因素負荷量同時橫跨第四及第五 層面,故第 16 題刪除;再者第 28 題可解釋的總變異量只有 5.434%,故刪除第六 成份的題項。 表 3-4 轉軸後的成份矩陣a 成 份 1 2 3 4 5 6 C27 .841 .125 .198 .144 .122 .122 C25 .711 .132 .249 .245 .171 -6.628E-02 C23 .706 .341 .173 .229 .112 6.617E-02 C26 .705 .343 4.444E-02 1.146E-02 .120 -3930E-02 C13 .596 .131 .216 .270 .121 .465
C20 .561 .332 .307 .310 .123 -.153 C12 .491 4.353E-03 .221 448 .305 .162 C2 .273 .779 .222 -4.902E-02 .150 8.850E-02 C1 .215 .756 -3.726E-02 .189 .119 .135 C9 9.122E-02 .713 .291 .206 .167 -4.498E-02 C4 .369 .580 .188 .293 1.795E-02 4932E-02 C7 .107 .279 .809 9.635E-02 .265 .130 C24 .187 -.105 .781 .199 .314 2.626E-02 C8 .288 .341 .676 .188 .190 -8.246E-02 C17 .370 .269 .576 6.213E-02 -4.121E-02 8.373E-02
C14 5.591E-02 .158 .305 .815 3.274E-02 5.474E-02 C15 .344 .304 5.206E-02 .661 .239 -70426E-02 C3 .315 .117 4.326E-02 .629 -6.030E-02 .303 C11 -6.436E-02 .149 .157 .134 .775 .176 C10 .222 .101 .188 2.542E-02 .474 -.114 C22 .336 .155 .196 6.356E-03 .720 .171 C28 104 .138 5.024E-02 .188 .225 .665 C16 .305 .122 1.476E-02 .420 .404 -.529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旋轉方法:含 Kaiser 常態化的 Varimax 法。 a.轉軸收斂於 8 個疊代。 因探索性的因素分析,題項刪除後的因素結構也會改變,需再進行一次因素 分析,以驗證量表的建構效度﹙吳明隆,民 88 ﹚。經三次因素分析後,如表 3-5, KMO 值為.874 時,建立四個構面因素,並用最大因素負荷量當成重新命名的依據。 表 3-5KMO 與 Bartlett 檢定 Kaiser-Meyer-Olkin 取樣式切性量數 .874 Bartlett 球型檢定 近似卡方分配 1002.610 自由度 171 顯著性 .000 由表 3-6,第一成份的因素最大負荷量為.849,原題號第 27 題題目是當我發 現新的親子休閒活動方式時, 我會感到興奮,命名為休閒新知;此成分包含原題 號第 27 題、25 題、23 題、26 題、13 題、12 題、20 題,共七題。第二成份最大 負荷量是.795,第二題題目因能了解更多休閒活動的樂趣,命名為休閒樂趣;包 含原題號第 2 題、1 題、9 題、4 題,共四題。第三成份最大負荷量是.861,第二 十四題題目我認為從事親子休閒活動可結交新的朋友,命名為建立人際關係,包 含原題號第 24 題、7 題、8 題、17 題,共四題。第四成份最大負荷量是.815,第 十四題題目我參加親子休閒活動是為了增加孩子的成長經驗,命名為休閒體驗;
包含原題號第 14 題、3 題、15 題,共三題。此四大成份的累積種變異量為 67.25%。 因此原架構中參與動機的構面,從原來的內在動機、外在動機、無動機;修改成 休閒新知、休閒樂趣、建立人際關係、休閒體驗。 表 3-6 親子休閒活動動機因素構面矩陣摘要表 題號 休閒新知 休閒樂趣 建立人際關係 休閒體驗 27 25 23 26 13 12 20 2 1 9 4 24 7 8 17 14 3 15 .849 .727 .704 .688 .615 .554 .545 .795 .752 .724 .591 .861 .849 .696 .442 .815 .681 .676 特徵值 8.058 1.484 1.412 1.150 解釋變異量 44.767% 8.246% 7.845% 6.392% 累積解釋變異 量 44.767% 53.013% 60.858% 67.250% 〈五〉、信度分析與效度 1.信度分析 本問卷量表的信度考驗是以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係數值來衡量 所測驗的內容是否趨於一致,結果總量表的 Cronbach α係數值 為.9214,另外分量表的 Cronbach α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