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社會責任融入課程—以靜宜大學中文系課程為例 / 4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社會責任融入課程—以靜宜大學中文系課程為例 / 44"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頁 44-47

大學社會責任 主題評論 第 44 頁

大學社會責任融入課程

—以靜宜大學中文系課程為例

汪淑珍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大學生於課業學習過程中,必須參與並協助改善社會。畢竟社會需要學校培 育將來可以協助解決社會、企業問題的學生。教學須強化學校與區域連結,讓學 生有機會能與區域進行對話、合作,學生在就學期間表現可得到社會認同,增加 自信心,社區問題也可獲得解決,攜手共創區域繁榮。 「倡議大學社會責任(USR)已是國際潮流。美國和加拿大從 2010 年開始 推 動 大 學 社 會 責 任 ; 歐 盟 也 在 2012 年時,提出歐盟大學社會責任架構 (EU-USR),定義歐洲的大學有責任採取透明化的策略和行動去正面影響社會 和環境。」(邱學慈、熊毅晰,2019)臺灣也積極倡議大學社會責任(USR)希 望師生能組成跨領域團隊,進入社區,進行社會參與。 資訊的發達,學生大多流連於網路世界中,缺乏實際參與社會的經驗,更遑 論落實服務學習的精神。所有教學都是在某個情境中進行,教學需建立教學情 境,要確保學生達到學習遷移的功效,需真實生活情境脈絡的問題,提供學生進 行學習,並在其中有所表現與發揮。 傳統文學系的課程,多為教室中知識訊息的講述與傳遞。在知識運用的實踐 上,則以學術研究為主,解決的大多是學術上之課題,而非現實需求的問題,學 用落差也因此而產生。尤其在大眾價值觀中,人文科學向來被視為「冷門」甚至 是「無用」的學科,此一價值論斷,主要著眼學科養成之專業技能,缺乏直接「市 場價值」。諾丘.歐丁(Nuccio Ordine,2015)不無感慨的說道:「人文科學越來 越令人覺得無用,就是因為主流價值認為,知識若無法產生直接有感的經濟用 途,就會被視為無用,而失去支持」。 學生認為文學在生活中看不到實際的成效,對於未來也充滿茫然與恐懼,實 則人文科學的訓練,積累了許多未來人才、雇主與職場的「可轉用技能」。正如 保羅.傑伊(Jay, Paul,2014)指出:「當人文科學的學生養成文學,哲學,歷史 和藝術知識時,也發展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職場工作能力:閱讀與訊息分析、論證, 精確描述他人立場,並對其基本假設進行批判性思考,開發自己的分析,論證和 建議。」但是如何能讓學生瞭解文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效益,這就需教師透過課程, 因應時勢進行教學策略之變化。可利用多元的教學場域,促使文學系學生能將文 學、文化底蘊進行知識的轉化詮釋。 課程設計結合大學社會責任的概念,將讓學生感受其與社會的關係,甚而以 其所學協助社區進行改善現況,如此教學現場的邊界將延伸至社會,也將使社會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頁 44-47

大學社會責任 主題評論 第 45 頁 與學校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無論是知識面、技術面與情感面。 經靜宜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進行調查分析,總結靜宜大學學生,學習風格為行 動型、感官型、視覺型,這意味著課程中不能單純理論的講述,此將無法引起他 們的興趣,必須搭配實際操作並以雙向溝通的模式,讓學生對課程更感興趣,進 而願意投注心力於此課程,如此課程方能產生效益。「學術實踐化、教學在地化」 也正是靜宜大學USR 的特色。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選修課程如「文案寫作」、「文化創意與實作」、「創意企 劃與簡報實作」、「故事行銷寫作」等,皆將大學社會責任融入課程。課程除專業 知識的教導外,更啟發學生跨領域學習的興趣,期望培養學生具備與他人互動、 改善社會情境的能力,擁有成為現代社會的公民視野。 融入「大學社會責任」之課程設計,乃透過教學空間、時間與目標的翻轉, 突破傳統文學系教學模式,讓文學系的學生能意識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如何「轉 用」。教師開課前須與社區人士討論課程進行方式,學生可協助解決之問題。課 程進行中灌輸學生對於社會的責任,並利用課程建立學生與社區、鄉土的情感關 係。課程實施過程中與社區單位密切合作討論,以大學課程與社區共同開創互利 共長。社區提供場域與社區資源讓學生有實質對象進行課程實作與驗證。學生進 入社區也將學校資源導入社區,並將課程完成作品回饋社區,協助設社會。彼此 形成正向互助。 在課程規劃中,積極加入社會參與經驗的活動設計,空間轉換為貼近生活場 域,從在地文化出發,進而達到社會關懷、社會實踐的目的,以加強學生的感受 力與創造實踐力,並開啟學生的多元視野,培養與其他學科融合的統整概念。課 程規劃包含幾個重要的核心概念: (一) 結合場域 課程與實踐場域進行密切的合作,針對場域的需求與目標,進行問題的解 決,而非只是在一個想像的脈絡中操作。畢竟知識的運用與轉用,需了解目標與 需求,需在一個明確的目標設定下,針對需求,進行具有可行性的設計。 (二) 成果導向教學 成果導向教學與一般傳統的教學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向 學生傳遞訊息的過程,因此評估的方式是檢視訊息如何被接收,但成果導向教學 訴求的出發點是「我想讓我的學生在學習過後能夠完成什麼過去無法完成的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頁 44-47

大學社會責任 主題評論 第 46 頁 事」,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在這樣的課程中,會明確定義希望學 生達成的預期成果,並鼓勵學生積極的取得或完成這些成果。 (三) 非線性課程操作 成果導向的學習,必須透過教學活動設計,進行成果的實踐與評估,因此教 學活動的設計,是成果導向教學最重要的一環。教學活動與場域的實踐緊密連 結,需針對學習需求,因時因地進行設計,因此需打破過往傳統18 週線性教學 的運作模式,以專業工作坊結合業師指導,針對場域需求進行實務教學與成果製 作,進行較為靈活的課程運作。 (四) 評量方式多元 此類型課程屬於社會參與式課程,場域是動態的,學生的學習也將不同於以 往單純知識性學習,侷限於教室情境。而是須與場域的人、事、物進行關係的連 結與產生。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外,更須將專業知識進行實際轉換運用。因此課 程的評量方式,不可僅以量化客觀指標為限,更需制定適應此動態式課程的質化 評量方式。以確切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在靜宜大學中文系融入「大學社會責任」之課程設計模式,經由質化、量化 問卷調查,皆獲致良好回饋,足見此模式值得實施。經由回饋資料與學生訪談的 內容,總結課程須注意與改進之處如下: 1. 雖然結合業師,但業師的教學方式不一定合適大學生學習生態,該如何解 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2. 課程不能塞入太多內容,會造成學生學習成效不佳,要更明確的定位課程, 進行設計,以及對學生成果的期待,要切合實際學習狀況。 3. 實務課程,最好有協同教師一起合作,實務課程需要進行大量的練習,單一 個教師無法顧及過多學生。 4. 單一課程學習面向有限,應該可以朝著系列課程的方向去思考課程設計。 5. 雖然是實務課程,但是實務課程是建基在系所專業之上,如果學生基礎不穩 固,實務課程無法產生效益,因此,文學系的基礎專業課程非常重要。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頁 44-47

大學社會責任 主題評論 第 47 頁 培養具轉化能力及統整思維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時代不同了,學生 異質性也更大,教學方式必須因應時代潮流而有所改變。利用不同於課堂講授而 是讓學生走進社區融入入社會,激發其學習動機,將其於課本上所學與本身自身 能力進行轉化呈現,且能將所學貢獻於社會,完成學用無縫接軌。 參考文獻  邱學慈、熊毅晰(2019 年 11 月 23 日)。天下 USR 大學公民評選出爐,臺 灣哪些學校做最好? 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id=5096570

 Jay, Paul. (2014), The Humanities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Literary Studi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3.

 黃光雄(1991)。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 諾丘.歐丁(Nuccio Ordine)著,郭亮廷譯(2015)。無用之用。漫遊者文 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項目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一般. 課程 一般與通識課程(含勞作教育、服務學習)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使用 MapleTA 做作業,是本課程的主要學習活動之一。今年 4—6 月課程進 行期間,NCUx 學習平臺可以和 Windows 伺服機上面的 MapleTA,以 LTI 介面 進行串接。可是,我們在 9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條件 男老師性騷擾 女學生,包括 掀她的裙子及 評論她的腿性 感。 (校園性騷擾, 主題冊9.3A). 某女士申請報 讀課程。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