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建置與教育人員運用情形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學校網站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建置與教育人員運用情形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學校網站為例"

Copied!
1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春文博士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建置與教育人員運用情形之研究

–以彰化縣國民小學學校網站為例

研究生:吳承燕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

(2)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建置與教育人員運用情形之研究 –以彰化縣國民小學學校網站為例 指導教授:廖春文博士 研究生:吳承燕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的建置及人員運用情形。首先 藉由文獻探討釐清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與知識管理平台的內容架構,再根 據實際運作的國小網站內容,進行個別縱向的分析與群體橫向分析比較, 然後經由比較分析結果,歸納出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所應具備的內容項 目,實際建置雛型網站,並接著探討彰化地區國民小學學校網站推動知識 管理之現況,以及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網站實施知識管理之期望。並 分析、比較不同人口及環境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知覺知識管理現 況,與對知識管理期望之差異情形,藉以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是否會影響 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進而提出可行之建議,以做為未來學校網站推動 知識管理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網站內容分析及問卷調查法,以彰化縣 92 年 教育部資訊種子學校網站為分析研究對象,並以彰化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 員為母群體,採分層抽樣方式,以研究者自編之「知識管理與學校網站建 置調查問卷」為實證調查部分所使用之研究工具。針對彰化地區 58 所學 校的 707 位教育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回收率為 89.11%,可用率為 87.13%。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 method 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 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1.本研究所設計之雛型網站架構有助於學校知識管理之推動。 2.學校網站是教育人員寄以期望的知識管理平台。 3.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尚有增進空間。

(3)

4.年齡較大與年資較高的教育人員對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現況的 知覺程度較高。 5.學校規模較小的教育人員對於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的知覺程度 及期望均較高。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1.學校網站建置應兼顧知識管理的六大層面。 2.增加年輕及資淺教師兼職行政及參與校務決定之機會。 3.減少行政層級,增加學校同仁互動機會。 4.積極推動知識應用及知識社群之建立以強化網站知識管理。 5.營造民主開放的組織文化,促進知識創新。 6.善用各種開放源碼資訊工具以降低建置成本。 7.提供各種在職進修機會增進成員專業知能。 關鍵字: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知識管理平台

(4)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Staffs in

Elementary School. Advisor:LIAO, CHUN-WEN

Author:WU, CHENG-YA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how it was applied by all educational staff in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 were clarified through some literature review.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websit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orizontal analysis over the individu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is over the group was conducted. Thir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uggested the items and contents of the knowledge platform that elementary schools must be equipped.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a model website was expected to be built up.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w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was propelled via school websites and the expectancy of the educational staff 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hanghua County. It also intend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how the educational members who were living in different populated regions or encountering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en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ow they looked forward to it. The purpose was to probe whether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would make an impact on performing the miss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us to trigger some available suggestions for expediting the execu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is study adopted literature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of school website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cused on dealing with the Information Seed School Web sit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unghua County in 2003. The subjects were the educational staff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Chunghua County. A report, “The construc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bout school websites,” compiled by the researcher himself was used as a tool to verify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study. The stratified samples composed of 707 educational staff were selected from 58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unghua County. It resulted in 89.11% feedback and 87.13% valid data.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 method of frequency,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é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5)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model websit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did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2. School Web sites a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 which all educational staff place great hopes on.

3. There is still some room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via school websites.

4. Senior educational staff have more profound cognition upon promo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school websites.

5. The educational staff in small-scale schools have higher expectation and awareness on propell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via school website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ix aspects relating to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must be simultaneously regarded when school websites are to be buite up.

2. More opportunities for younger and less experienced teachers to become pluralistic administrators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cision of academic affairs should be created and increased.

3. The interference or hindrance resulted from administration affairs should be reduced, while the interaction among all colleagues on campus should be increased.

4. To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school websites, a more active push for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knowledge club is needed.

5. Open and democratic organization culture must be built so as to inspire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6. All kinds of open sources should be utilized to the utmost so that the cost of the construction can be lowered

7. Varied refresher courses must be offered to improve personnel’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

(6)

目次

頁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表次--- ---Ⅶ 圖次--- ---Ⅹ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知識管理相關概念意涵 ---9 第二節 網際網路之發展與相關概念 ---31 第三節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之架構 ---38 第四節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之相關研究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2 第五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 ---79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3

第一節 案例學校分析 ---83 第二節 案例學校綜合分析 ---116 第三節 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討論 ---120 第四節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雛型網站建置 ---1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57 第二節 結論 ---160 第三節 建議 ---163

參考文獻 --- 167

壹、中文部份 ---167 貳、英文部份 ---175

附錄 --- --- 181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81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87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90 附錄四 指導教授推薦函(專家效度用) ---193

(8)

表次

頁次 表 2-1 西方社會對於知識的各種看法---12 表 2-2 學者對於知識的分類---18 表 2-3 知識管理的定義 ---20 表 2-4 知識管理的流程 ---23 表 2-5 虛擬社群的定義 ---35 表 2-6 主要虛擬社群技術與工具---39 表 2-7 知識分享行為分類 ---44 表 2-8 知識管理適用策略 ---47 表 2-9 教育資源網站之知識管理模式---53 表 2-10 知識管理平台之相關研究 ---56 表 2-11 學校推動知識管理之相關研究 ---59 表 3-1 研究學校網站 ---69 表 3-2 正式問卷施測學校數目---70 表 3-3 正式問卷施測研究樣本數目---70 表 3-4 正式問卷施測研究樣本統計 ---71 表 3-5 正式問卷研究樣本基本資料 ---72 表 3-6 專家學者意見調查名單(依姓名筆劃序排列)---66 表 3-7 知識管理與學校網站建置調查預試問卷各層面題目分配情形-73 表 3-8 知識管理與學校網站建置調查問卷各題項目分析表---75 表 3-9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與預試問卷內容題號對照表---76 表 3-10 知識管理與學校網站建置調查問卷之信度分析---79 表 3-11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分析層面---80 表 4-1 永靖國小網站架構 ---85 表 4-2 永靖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86 表 4-3 竹塘國小網站架構 ---89 表 4-4 竹塘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90

(9)

表 4-5 員林國小網站架構 ---93 表 4-6 員林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93 表 4-7 萬來國小網站架構 ---96 表 4-8 萬來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97 表 4-9 合興國小網站架構 ---99 表 4-10 合興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100 表 4-11 頂番國小網站架構 ---103 表 4-12 頂番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104 表 4-13 南郭國小網站架構 ---106 表 4-14 南郭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108 表 4-15 湳雅國小網站架構 ---110 表 4-16 湳雅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111 表 4-17 中山國小網站架構 ---113 表 4-18 中山國小網站分析結果 ---115 表 4-19 研究案例學校知識管理內容架構分析 ---117 表 4-20 研究案例學校知識管王內容架構細目 ---119 表 4-21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知識管理內容架構統整歸納---120 表 4-22 不同性別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現況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21 表 4-23 不同年齡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現況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22 表 4-24 不同學歷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現況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24 表 4-25 不同職別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現況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26 表 4-26 不同年資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現況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28 表 4-27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現況知覺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30

(10)

表 4-28 不同學校歷史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現況知覺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32 表 4-29 不同性別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期望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34 表 4-30 不同年齡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期望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36 表 4-31 不同學歷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期望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37 表 4-32 不同職別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期望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39 表 4-33 不同年資之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期望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41 表 4-34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期望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43 表 4-35 不同學校歷史的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 現況各層面與整體得分之差異情形 ---144 表 4-36 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現況與期望 之平均數及其差異一覽表 ---146 表 4-37 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現況與期望 各層面與整體之差異情形 ---148 表 5-1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知覺任職學校網站 推動知識管理現況各層面之差異情形 ---158 表 5-2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知覺任職學校網站 推動知識管理期望各層面之差異情形 ---159

(11)

圖次

頁次 圖 2-1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差異---14 圖 2-2 推動知識管理之程序與步驟---26 圖 2-3 Earl 的知識管理模式 ---30 圖 2-4 Demerest 的知識管理模式 ---31 圖 2-5 知識管理平台模式圖---32 圖 2-6 知識擷取架構圖 ---41 圖 2-7 知識建構及維持模式---42 圖 2-8 學校網站利用之知識架構圖---43 圖 2-9 知識分享架構圖 ---46 圖 2-10 學校網站知識應用架構---48 圖 2-11 知識創造與擴散活動---48 圖 2-12 組織知識創造過程五階段模式---49 圖 2-13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架構---55 圖 3-1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建置之研究架構---66 圖 4-1 永靖國民小學網站首頁---84 圖 4-2 竹塘國民小學網站首頁---88 圖 4-3 員林國民小學網站首頁---92 圖 4-4 萬來國民小學網站首頁---95 圖 4-5 合興國民小學網站首頁---98 圖 4-6 頂番國民小學網站首頁---102 圖 4-7 南郭國民小學網站首頁---106 圖 4-8 湳雅國民小學網站首頁---110 圖 4-9 中山國民小學網站首頁---113 圖 4-10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之網站架構 ---149

(12)

圖 4-11 知識管理什台–虛擬國小網頁首頁 ---154 圖 4-12 SFS3 學務管理系統 ---154 圖 4-13 交流互動區建置–春風教育論壇 ---155 圖 4-14 網路硬碟 ---155 圖 4-15 Webmail 郵件系統 ---156 圖 4-16 以 4images 所建置之媒體庫網頁 ---156

(13)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現今世界由於通訊及資訊科技的發展,促成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來 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九一年文告中曾宣示:「人類生產的決定要 素,先是土地,然後是資本,到如今已移轉到人類具有的知識」(尤克強, 1999),過去強調土地、機器設備、人力資源的傳統經濟活動已經轉變, 知識取而代之成為經濟發展之主要資源,誰能夠擁有知識,誰就就擁有經 濟優勢(楊朝祥,2001)。象徵以知識資源為產業特徵的時代已經來臨 (Thurow,1998)。人類史上首度由知識工作者 Bill Gates 榮獲世界首富 之頭銜。這是第一次由非擁有天然資源的人成為世界首富的案例(樂為 良,1999)。因此 Benjamin Franklin 說:「知識」是具有最高報酬率的 投資。

Drucker(1993)亦剴切地指出:「知識」在社會演進的歷程中,具 有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它在創造社會財富的角色上,已歷經「工業革命 (industrial revolution)」與「生產革命(productivity revolution)」 等兩個階段,當前正進入「管理革命(management revolution)」的階 段,本階段的特色為倚賴新知識發展與應用的社會,知識正被應用於知識 本身,生產力乃繫於企業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對於新知識的 發展與應用。因此,可以預見未來誰能掌握知識,即能在掌握未來的競爭 力。 目前企業界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企業改造與創新,對企業來說,最重要 的資產莫過於組織內的成員及蘊含於其中的知識。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企

(15)

業嘗試並重視「知識管理」,他們都能創造企業分享的環境,建立知識資 產的價值,並且有效達到知識與經驗傳承的目的(李依峻,2000),而創 造營運佳績。 身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在教育體系中亦逐漸受到重視,特別 是學校這種行政組織,行政人員因工作繁重流動性較高,學校行政的經驗 傳承成為一項相當重要的課題,如果將學校行政的工作內容及實際運作的 流程儲存於電腦之中,則將會降低人員異動所帶來的不便,讓行政管理資 訊化,才能使學校行政工作持續維持正常運作(溫明正,2002);在教學 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可以透過網路的介面,彼此分享授課經驗或是各 科教材教案,討論各項教學事宜,那麼知識也可以在這一來一往的虛擬社 群中儲存,然後再加以應用(汪正中,2002;廖偉堯,2002)。運用資訊 科技的技術,將教育新知、教學創新方法、輔導技術、教學資源、省思… 等納入學校網站的系統中,並以知識管理的理念,達成知識的交流與分 享,這是將學校網站建設為「知識管理平台」的目的,惟不同個人背景(性 別、年齡、最高學歷、職別、服務年資)及學校背景(學校規模、學校歷 史)變項是否會影響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實值得加以探討。因此對不 同背景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學校網站應用知識管理之現況加以探 討,是本研究動機之一。 其次,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網路決定了知識傳播方式與速度,加速 了知識的運用、創新與分享(楊其清,2001)。如果希望發揮知識最大的 經濟效益,就必須和科技做結合(高一菁,2001)。在資訊化的社會裏, 資訊的重要性,可由「資訊就是力量(information is power)」這句話 證明。雖然,資訊提供了我們對此世界的瞭解,以及做決定和選擇時的基 本資料,但並非所有的資訊都能發揮效用。在這後現代資訊社會的「知識 經濟」時代,如何將爆炸性、快速成長的知識和泛濫膨脹的資訊,予以有

(16)

效的繼承、選取、彙整與儲存,進而加以創造性的轉化、分享,最後採用 辯證性綜合的方式,進行應用、創新,實乃知識管理良窳的關鍵所在,也 是新世紀掌握競爭優勢及創造永續經營的利器(廖春文,2001)。而這一 切,如能善用網路科技,將能為教育人員們帶來莫大的方便。因此,本研 究對知識管理的理念與作法應用於學校網站加以探討,探究國民小學教育 人員對學校網站推動知識管理之期望如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最後,本研究參考企業界的論文,認為實行知識管理的程序中,必須 先行架構知識分享平台,以做為知識分享及流通的管道。一般在企業界 中,知識分享平台系指知識入口網站,除了是組織內外知識溝通的橋樑之 外,也是一個企業組織的門面(蒙以亨、鄭仲亨、陳彥龍、陳木安,2001)。 一個優秀的企業知識入口網站,能夠使得知識管理的理念得以實現,也能 夠藉由此介面傳達企業的經營理念。現今隨著資訊科技及網路科技之發 達,國民小學教育人員使用網際網路搜尋資料、及分享資訊現象已漸普 及,各國民小學也都建立了學校網站。學校也應學習企業界作法,建置優 秀的學校知識入口網站。本研究選取彰化縣 92 年度教育部資訊種子學校 網站為分析對象,另針對彰化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採用問卷調查研究,了 解教育人員實際的需求與期望,結合知識管理、虛擬社群等相關概念,實 際規劃與建置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以提供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參考是 本研動機之三。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動機,本研究期望達成以下之目的: 一、瞭解彰化縣不同背景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應用知識管理 在學校網站的現況。 二、瞭解彰化縣不同背景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應用知識管理在

(17)

學校網站的期望。 三、瞭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應用知識管理在學校網站之 現況與期望的差異。 四、建置學校網站為知識管理平台。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彰化縣國民小學建置學校網站及 解決其他教育事務網站之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具體問題,說明如下: 壹、 彰化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 知識管理現況的認知情形有何差異? 貳、 彰化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任職學校網站推動 知識管理之期望有何差異? 參、 彰化地區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網站推動知識 管理之期望與現況之差異如何? 肆、 如何建立符合教育人員需求的「學校網站」?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求釐清與本研究相關之名詞意涵,以便進一步的分析與討論,茲將 本研究之名詞作以下界定: 壹、國民小學 本研究所指國民小學係指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經政府立案,提供 6 至 12 歲國民就讀之六年制公立國民小學,是義務教育最基礎之階段。依據國民 教育法第四條之規定,國民教育以政府辦理為原則,故不包括私立國民小 學,本研究是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

(18)

貳、知識管理 本研究所指之知識管理的定義為:運用資訊科技的協助,將組織及個 人知識加以整合,使內隱知識有效的外顯化,並發展有效的擷取、儲存、 分享、應用及創造的策略,以建立組織知識社群,提升組織效能。 參、知識管理平台 知識管理平台係指知識工作者透過資訊技術及電腦網路建立知識網 絡,與組織內、外的成員進行制度管理、團隊運作、經驗交流與知識分享。 本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網站做為知識管理平台之介面,並探討其所需要 之內容架構。本研究重點在探討平台架構,著重於學校網站如何做為知識 管理平台,並不包括實體部分,如實體文庫或圖書館等。 肆、建置 本研究所指的「建置」是指知識管理平台的「建立」與「設置」,包 括網站從無到有的所有過程。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依據吳明清(1991)建議之三項研究考慮因素,考量研究問題 之性質、研究方法之可行性與研究者本身之研究能力後,擬以個案研究、 與問卷調查法二者並用,以獲致本研究之結果。 壹、研究方法 一、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在二十世紀初發展為大眾傳播領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後 逐漸為社會學、歷史學、以及政治學的研究所採用,近年來教育領域上對 於課程內容材料的分析亦採用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可依研究需要的不 同,分別進行定量分析與定質分析,前可透過對於文本中頻率分配次數的 統計與百分比,對文件內容作有系統的整理;後者則針對文本整理的意涵

(19)

與所在的脈絡加以探討其意義。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研究的目的在於實際的了解彰化縣資訊運用層 面上表現傑出之學校其學校網站之實際建置情形,因此選取彰化縣 92 學 年度資種子學校網站為研究案例加以分析歸納,以做為建置知識管理平台 之參考。 二、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的主要目的: 1. 瞭解國民小學學校網站推展知識管理的現況。 2. 瞭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應用知識管理在學校網站之期望如何。 3. 瞭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應用知識管理在學校網站的期望與現況 之差異如何。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網站內容分析與文件整理等資料,自行編製「知 識管理與學校網站建置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並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 育人員為預試對象,藉由問卷預試的過程,以相關統計方法分析,刪除鑑 別度較低的題目後,發展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首 先,藉由問卷探討國民小學「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網站」的現況,以瞭解 目前學校網站在知識管理的應用情形;其次,調查教育人員對「知識管理 應用於學校網站」之期望,以瞭解學校網站建置為知識管理平台之必要作 為;第三,比較教育人員對「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網站」期望與現況之差 異,經由填答者的回饋資訊,運用電腦軟體(SPSS for Windows)加以統 計分析,並依據分析資料加以解釋與討論,以做為本研究修正網站之參 考,建置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步驟如下:

(20)

一、擬定研究計劃及進度 與指導教授討論,界定研究主題之性質與範圍,並確定研究方法 及實施程序,擬訂研究計畫與進度。 二、探討相關文獻 蒐集、分析及比較有關之文獻資料,作為研究之理論基礎。 三、問卷編製與預試 編製問卷初稿,經由專家效度、預試、項目分析等效度、信度考 驗後,編製正式問卷。 四、實施問卷調查 印製問卷,寄交彰化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進行問卷調查。 五、整理與分析問卷調查結果 收回問卷後,所得資料以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對統計結 果詳加分析討論。歸納彰化縣教育人員對以學校網站作為知識管 理平台之接受度、期望及可採行之激勵措施與網站架構及功能。 六、分析研究案例 經由文獻探討與架構知識管理平台模式,並實際分析學校網站。 七、平台規劃建置 將理論與研究結果實際應用於學校知識管理平台之規劃與建置。 八、撰寫論文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教育研究的內容與範圍相當廣泛,而研究者受限於能力、財力與時 間,常需對研究之範圍加以限制,以便以有限的時間與物力,獲致最佳的 功效。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方面

(21)

本研究係以任職於彰化縣國民小學之校長、主任、組長、級任及 科任教師及學校網站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討彰化地區國民小學以學校網路作為知識管理平台 建構之現況。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及網站內容分析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所 得資料再以統計套裝軟體分析之。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依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三方面分述之: 一、研究對象上之限制 因研究者能力及時間之限制,本研究之研究調查對象僅止於彰化 縣國民小學之學校網站與任職於彰化縣國民小學之校長、主任、組長、 級任及科任教師。因此,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研究對象外之其他群 體。 二、研究內容上之限制 由於與本研究主題類似之實證研究數量稀少,因此本研究結果之 論斷,僅就本研究問卷調查及網站分析所得而為之,並不等同於國民 小學知識管理之真實情況,且研究範圍限定在彰化縣國民小學,其研 究結果的推論有一定之限制,不宜過度推展至其他範圍。 三、研究方法上之限制 本研究系以網站內容分析及問卷調查進行資料之蒐集與研究,所 得結果受限於研究者所設計之範圍,而非受試者主動表達意念。受試 者在填答時,可能受到個人內在主觀觀念或外在社會期望之導引,而 影響填答內容,所得結果未必能窮盡受試者的所有真正意見。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九九六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發表了「知識經濟報告(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port)」認為以知識為本位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 提出以「知識」為核心之「新經濟」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之結構,過去以 「已開發」、「開發中」、及「未開發」來對國家發展進行分類的方式將必 須有所變革。在科技的帶領下,一個國家之發展需透過知識創新、知識累 積、知識分享而至知識擴散,進而將國家分為高度、中度、或低度知識經 濟化三個類型(OECD, 1996)。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 驅動力,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 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普遍受到各學者與政府的高度重視。學校教育在面對此變動急遽 的環境,必須隨時掌握最新資訊,方能作最快最恰當的應變,因此處於知 識經濟時代的學校,知識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是故本章擬就「知識管理之 意涵」、「知識管理之推動」、「網際網路之意涵與相關概念」、「國民小學知 識管理平台之相關研究」、「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平台之架構」幾個層面來加 以探討。

第一節 知識管理相關概念意涵

為求了解知識管理的相關概念意涵,本節就知識的意涵進行探究,並就知識 管理之定義、流程、導入學校行政方式及知識管理之模式加以研討,期能建立 研究之完整概念。分別討論如下: 壹、知識的意涵 若想做好知識管理的工作,第一步便是對知識有清楚的瞭解,熟悉知 識的意涵,進而了解知識管理的意義與內涵。以下便將知識的意涵分為「知

(23)

識的定義」、「知識的特性」、「知識的分類」三方面來探討。 一、知識的定義 「什麼是知識」?早在 Plato (423-327 B.C.)時代就已經成為知 識論所探討的核心課題。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知識經濟」所指的 知識,並不再侷限於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或實用主義所探討的學術性 知識,人類悠久的歷史本身,就是知識的累積的記載(楊振昇,2001)。 「知識」在十九世紀是權力的象徵;到了二十世紀,知識普及, 變成知識共享的時代;進入二十一世紀,「知識即責任」,這一種「責 任」,對人而言,是追求優質的生活;對企業或組織來說,是追求健康 與成長,對國家而言,是追求永續發展之道。知識既然如此重要,當 它與政治、經濟或教育相結合時,就期待它能良性的、持續的增進人 民的福址,增進組織的效能。 查詢牛津、韋氏大辭典,知識的定義為:人類從經驗中獲得的理 解、發現或學習的加總,亦是一種知道(knowing)的事實或狀態。這 個定義說明知識一個很重要的特性,亦即知識是「人」才擁有的,易 言之,知識存在於人的心智,表現在人的行為,因此知識是默會且難 以傳達的。從心理學上看:認知心理學家 Piaget 在 1970 年代所提的 「認知發展論」中認為知識乃存在於認知結構(或謂基模)中,知識 透過不斷與環境之互動,再經由個體內部「同化」(assimilation)、「調 適」(accommodation)與「組織」(organization)過程,最後達成認 知的平衡與對環境的適應,而人類的知識也在不斷的失衡與平衡中產 生(張春興,1997)。俄國情境認知學者 Vygotsgy 也提出社會文化對 知識形成的影響,Vygotsgy 認為人類自出生開始,就不斷受社會風俗 習慣、宗教信仰、歷史文化與社會制度等影響,同樣的知識在不同國 家、城市、鄉鎮乃至於不同組織、團體、個人間都可能有不同的詮釋,

(24)

所以知識並不如自然科學家所謂絕對客觀的存在世上,而是適時適地 都會有不同詮釋(張春興,1997) 再從教育及其他管理學者的觀點來看, Dewey 將知識視為人類生 活過程中用來解決疑難問題的工具,學者歸納 Dewey 對知識的研究認 為知識有四大特性:1.活動性:知識的起源乃是由實際活動而來;2. 工具性:Dewey 採用生物進化論的觀點,Dewey 認為知識是人類應付環 境以圖生存的工具,亦即知識的實用性;3.實驗性:實驗科學是用以 驗證知識真實性的不二法門;4.創造性:Dewey 認為知識是透過活動 的過程,而經由人本身的思考加以創造出來的(林聖岳,1997)。Gilbert 及 Martyn (1996) 指出知識儲存在個人身上,在還經過學習、分享出 來以前,毫無價值可言。Davenport, De Long 以及 Beers (1998) 認 為知識是結合資訊、經驗、文書、說明及其所引起之反應。對於知識, 學者的看法真是眾說紛云,Nonaka & Takeuchi (1995) 曾經提出西方 社會對於知識的各種看法,如表 2-1 所示: 表 2-1 西方社會對於知識的各種看法 學者或學派 對知識的看法 Marshall 知識是生產最有力的引擎;重視如價格機制般既存 的知識 Hayek 將知識歸類成科學知識與特殊情境的知識;主張價 格機能在溝通資訊,市場是將個人知識流通化的過 程 科學管理 把工人的經驗形式化成為客觀的科學知識 人群學派 認為人性因素可以提升工人在操作現場的知識 Barnard 以為知識包含了邏輯的語言可表達的,同時也包括 行為上非語言的內涵 Polanyi 把知識分成內隱與外顯兩種 組織文化的研究 強調獨特的企業文化、價值觀或信仰決定公司如何思考和行動 Drucker 強調知識社會的興起,知識工作者越來越多 組織學習論 強調學習包括了獲取新知解決舊前題,以及建立新 的前題取代舊的 資源基礎論 認為核心能力為競爭的優勢 資料來源:知識活動下的人力資源策略(頁 25),楊清閔,2000,國 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5)

綜合以上對於知識的探討,我們可以得知知識是一種高複雜性、 高主觀性、重視經驗及情境相關的個人認知狀態,知識來自生活經驗, 並且可變更,可分享。這是對知識微觀觀點的分析,而新近對知識的 看法有把知識所指稱的範圍擴大的情形,認為知識不一定存在於個人 身上,歸納如下: D.B. Harris 將知識定義為:知識是資訊、文化脈絡以及經驗的 組合。其中,文化脈絡為人們看待事物時的觀念,會受到社會價值、 宗教信仰、天生以及性別等影響;經驗則是個人過去所獲得的知識; 而資訊則是在資料經過儲存、分析以及解釋後所產生的,因此資訊具 有實質內容與目標(引自陳志強,2003)。

T.H. Davenport & L. Prusak 則認為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 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化化的資訊。在組織 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含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 執行與規範當中(引自鍾欣男,2001)。 張淑萍(2000)認為知識是一種結合資料、資訊,再加上個人經 驗分析與主觀認定並與實際情境相呼應後,所產生一種可運用的結果。 因此,資料、資訊與知識是不同的。廖春文(2001)說明了資料、 資訊、知識、智慧之間的關係,其認為資料的蒐集、選擇與整理,必 須透過批判性繼承方式加以選取;資訊的轉譯與創新,允宜採用創造 性轉化之途徑,使之轉化為知識;而知識的辯證與綜合,必須透過辯 證性整合的方式,綜合成為生活、生命、行動的實踐智慧,此種知識 才是一種活化的知識。如圖 2-1 所示。

(26)

創 造 性 轉 化 辯 證 性 綜 合 批 判 性 繼 承 資 料 (data) 資 訊 (infor mation) 知 識 (knowledge) 智 慧 (i ntelligence) 圖2-1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之差異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頁 70),廖春文,2001, 發表於國立暨南大學主辦,「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 經由以上之探討,本研究認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互動後結合而成 的一種「知」的狀態,易隨時間地點變動,需要有效的選取、轉化與 整合。 二、知識的特質 知識雖然不是有機物,但卻隨時在變,它比機械更具「有機性」, 故無法用傳統方式管理(辜輝趁,2000),有關知識的特質引述學者 見解如下:

T. A. Stewart 在其著作「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 一書中表示,知識共有四種特質:「不會削減」、「知識過剩」、「頭 重腳輕」、「無法預測」,以下分別說明之:(宋偉航譯,1999) 1.不會削減:知識具有經濟學中,公共財所具備的一項特質--「共享 性」。共享性是指一物在消費後,完全不會消耗,並能夠繼續讓他 人享用的特性。例如:書本裡無形的知識,可以永無止盡的傳授給 世界上的其他人。

(27)

2.知識過剩: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創造新知識,正如 T. A.Stewart 在該 書中所云:「人類如今所知,遠甚於以往」。而且,知識創造的速 度還會因知識的不斷累積而愈來愈快,新知識也因此愈來愈多。所 以,現在人們面臨到的問題不是知識短缺,而是知識過剩,故篩選 資訊的能力也愈來愈重要。 3.頭重腳輕:大部分知識密集型的財貨和服務,成本多集中在產品開 發過程的前端,設計研發費用遠高於製造複製費用。 4.無法預測:T. A. Stewart 認為,創造性工作,輸入知識和輸出知 識之間,找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經濟關係,也就是說,智慧資本的價 值,未必和取得智慧資本的成本有任何關係。 辜輝趁(2000)歸納 Allee(1997)、饒達欽與辜輝趁(1999) 的看法,認為知識具有下列十二項特質: 1.知識是散亂的:在自然情況下,知識來源通常是散亂的,而且任何 事物都有其連結知識。在知識世界中,你無法完整地隔離任何事物 的知識觀,不能僅注意其中一個因素。 2.知識是自生的:在企業、組織或團體認同,或其所要的事物上,自 然會形成知識。 3.知識會尋找社群:如同人無法離群索居、生命會尋找社群一樣,知 識也會尋找社群。譬如,網際網路上的討論群組便是一個很好的例 子。 4.知識經由語言散播:人類沒有語言描述經驗,便無法溝通所知。要 擴散企業、組織知識意味需發展用以描述工作經驗的共同語言。 5.拴住知識的方法越刻板,知識越會溜走:像文件、圖案、圖書、資

(28)

料庫等被系統化編碼知識一樣,試著拴住知識是件誘人的事,但是 太多刻板與拘束處理會導致知識創造力鈍化,而溜走更多知識。 6.鬆散知識也許會比較長命:能夠隨環境變化而調適之系統看起來雖 然鬆散但卻可存活很久。不同系統各有不同存活率。例如,分權式 (decentralized) 會比集權式(centralized)活得久,此意味當緊緊 地控制知識時會浪費資源與能源。 7.知識管理沒有唯一解:知識一直在變,當下管理它最佳方法有一個, 那就是保持事情向前行,同時維持開放選擇。 8.知識不會永遠成長:最後某些知識會遺失或死亡,就像自然界事物 一樣,淘汰的思想與方法不用去學,隨它去,即使是淘汰整段知識 亦不要覺得可惜。把心力貢獻在有活力及有發展性的知識上才有實 質意義。 9.無人需為知識負責:知識是一種社會過程。此意味無人能為搜集來 的知識負責。 10.知識無法加諸規則與系統:如果知識真是自生的,那麼提升它最重 要的方法便是移除妨害它自組織之障礙。 11.提升知識沒有捷徑:提升知識沒有單一平衡點或最佳實踐方法,必 需多方法、多層次。 12.你如何定義,決定你如何管理:“知識問題”會以許多形式浮現。 例如,在知識所有權問題上,要注意到哪些被編碼過的知識是受著 作權及專利權保護?知識分享注重流程及文件溝通;知識能力焦注 在尋求更有效方法去創造、改造及應用知識。 另外M. Polanyi 認為知識有「明確」與「無法言傳」這兩個特性

(29)

(引自胡瑋珊譯,1999);劉淑娟(2000)指出知識的特性有:「知識 是無形的」、「知識具有可擴充性」、「知識具有可流動性」、「知識具有 分享的特質」等。因此歸納言之,知識之主要特質如下: 1.知識是抽象且難以預測的:知識之所有無形,主要在於其難以具體 化,因為知識一定要透過一個符號做為媒介來傳送(劉淑娟,2000)。 而 T. A. Stewart 認為:「知識是無形無相的,對個人而言,屬於 個人直覺與認知;對組織而言,是一組工作人力的知識總合。」(宋 偉航譯,1998)並且在「創造性的工作在輸入與輸出知識之間,找 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經濟關係,也就是說智慧資本的價值未必和取得 成本有任何關係。」(宋偉航譯,1998)。因此知識是不具形象,無 法預測的。 2.知識是不會削減且可擴充的:知識可以永續運作與反覆地複製,甚 至透過互動的過程擴增,知識不像商品一般,一經使用就產生折舊 或消失的結果(Allee, 1999 ; Vassallo, 1999 )。知識在互動與 競爭的過程中,原有的價值會成倍數擴展(王瓊淑譯,1999;陳瑞 惇,1999;張玉文譯,2000;劉淑娟,2000)

3.知識是可流通可分享的:Davenport & Prusak 認為知識是一種流動 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含經驗、價值、思想以及資訊等,在組織中, 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含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 執行與規範當中(胡瑋珊譯,1999)。此外知識具有經濟學中公共財 所具備的一項特質–「共享性」,亦即一物在消費後,完全不會消耗, 並能夠讓他人繼續享用的特性(宋偉航譯,1998)。可見知識是可以 流通、分享的。 三、知識的分類 知識的分類,依不同的角度學者有不同的觀點,Plato 與

(30)

Aristotle 兩大學派已討論超過兩千年(劉淑娟,2000),在此就各專 家學者之分類整理如表 2-2 所示:(杜長樹,2000;林士智,2000;洪 儒瑤,2000;辜輝趁,2000;鐘欣男,2001) 表 2-2 學者對於知識的分類 學者 知識的分類 Zand (1981) 依組織知識的新舊分類 1.只對企業組織本身是新的 2.對本身和其他企業組織都是新的 Badaracco (1991) 依知識的可移動性分類 1.可移動的知識:又可分為三類 (1)存在設計中的知識 (2)存在機器中的知識 (3)存在腦海中的知識 2.嵌入組織的知識 Puser & Pasmore

(1992) 依知識的確定性分類 1.事實 2.模式 3.基模 4.直覺 5.內隱知識 Garrity & Siplor

(1994) 依決策支援角度分類 1.特定領域的知識(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2.公司的知識(corporate knowledge) 3.導引性知識(navigation knowledge) 4.後設知識(meta knowledge) M. Polanyi(引自楊 子江、王美音譯, 1997) 依知識的外顯性與內隱性分類 1.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2.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R. Mayer)引自林 清山,1999) 以認知的觀點將知識分為三類 1.語意性知識(semantic knowledge)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3.策略性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 Lux & Ray (引自

辜輝趁,2000)

以實證哲學觀點,將人類知識分為三類

1.理論性科學(the theoretical disciplines) 2.實用性科學(the practical disciplines) 3.生產性科學(teh productive disciplines)

(31)

表 2-2 學者對於知識的分類(續) 學者 知識的分類 J. Habermas(引自 廖春文,2001) 將知識依據不同的興趣分成三類 1.經驗分析的知識(empirical-analysis knowledge) 2.歷史詮釋的知識(historical-hermeneutics knowledge) 3.批判反省的知識(critical-reflection knowledge) H. Collins(引自 廖春文,2001) 從人工智慧社會學分析之觀點分為四類 1.符號型知識(symbolic-type knowledge) 2.內在型知識(embodied knowledge) 3.腦力型知識(embrained knowledge) 4.文化型知識(encultured knowledge) B. A. Lundvall(引 自廖春文,2001) 從管理觀點,將知識分為四類: 1.知道什麼(know what) 2.知道為何(know why) 3.知道如何(know how) 4.知道是誰(know who) 李芳仁(1990) 依知識的專屬性分類 1.科技(technology) 2.專質性知識(idiosyncratic konwledge)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觀各學者對知識之分類及本研究之性質,基於本研究為學校網 站推動知識管理,須將知識轉換為可供在資訊設備上儲存及使用的知 識,因此本研究傾向於採用 M. Polanyi(引自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 之分類方式,將知識分為「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以下討論之知 識管理亦以此分類作為知識管理層面與架構之分析主軸。 貳、知識管理之定義 學界對於知識管理目前處於討論階段,尚無公認而明確之定義,證諸 許多文獻,可發現大致可分為三個面向:一部分學者將知識管理視為一個

(32)

策略或過程,如 Maglitta(1996)、Nijhof (1999)、張明輝(2001)、勤業 管理顧問公司(1999)與鐘欣男(2001)。另一部分學者則認定知識管理 重點在於組織知識之應用如 Broadbent(引自王如哲,2000)、 Gates(1999)、Laplante(1997)、O’Dell(引自王如哲,2000)、Petrash (引自鄭曜忠,2001)、Torraco(1999)、吳思華(2000)、美商蓮花公司 (1999)與陳志強(2002)。最後則是將知識視同資產而加以整合與管理, 如 Snowden(引自王如哲,2000)、吳清山、林天祐(2000)、俞國華(2002)、 許瑋玲(2003)、劉常勇(2000)與鄭曜忠(2001)。茲將學者專家對於知 識管理之定義依年代序整理如表 2-3。 表 2-3 知識管理的定義 學者 定義 Maglitta(1996) 知識管理即透過所見、所知和萃取資訊的過程來了 解事物,並將資訊轉為知識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 包括取得知識、表現知識、尋找知識。 LaPlante(1997) 知識管理是蒐集組織的經驗、技術及智慧,並讓他 們可以為組織內的人任意取用。 Gates(1999) 收集在企業中流通的資料,透過科技的方式將這些 資料整理、分析並彙整成有用的資訊使其成為企業 經驗。 Nijhof(1999) 知識管理也就是將員工擁有的知識外顯化的過程。 Torraco(1999) 知識管理乃是創造、掌握與運用知識,藉以促進組 織表現之作為。 Broadbent(自 王如哲,2000) 知識管理乃是藉由妥善的資訊管理與結合學習實 務,進而有效地增進組織知識的運用。 O’Dell(引自 王如哲,2000) 知識管理是經由系統性方法的運用,尋找、瞭解並 運用知識,進而創造知識的價值。

(33)

表 2-3 知識管理的定義(續) 學者 定義 Snowden(引自 王如哲,2000) 知識管理乃是對於知慧資產的確認、最佳化以及積 極管理。而所謂的智慧資產則包括有人工成品所具 有的顯性知識,或是個人、社群所擁有的隱性知識。 Petrash(引自 鄭曜忠,2001) 知識管理是為適當的人適時提供正確知識,促其做 成最佳決策。 美商蓮花公司 (1999) 真正的知識管理是一種能力,乃是將儲存於腦內部 分的資訊加以利用,並轉化成為公眾所知且成為具 體有用的外顯知識。 勤業管理顧問公 司(1999) 知識管理是為了敏銳對應外部環境的改變而從事 的資訊蒐集、決定和行動,亦是為因應各種不同情 事而實施的彈性管理等必要措施。它不只是蒐集過 去數據的資料庫,更非僅僅檢索蒐集而來的資訊, 而是能讓企業不斷進行自我改造的綜合性對策。 吳思華(2000) 知識管理乃是在知識型企業中,建構一個有效的知 識系統,讓組織中的知識能有效的創造、流通與加 值,進而不斷地產生創新性產品。 吳清山、林天祐 (2000) 知識管理指組織內的資訊和人員作有效的管理與整 合,透過組織成員的知識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 成為團體制度化的知識,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以 增加組織的資產,擴增組織的財富和創造組織的知 慧。 劉常勇(2000) 知識管理是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 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創新活動,並將 資訊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 值的活動,均屬知識管理的內容。結合個體與團體, 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識外顯外;結合組織 內部與外部,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將組織知識產品 化,則屬知識管理的過程。 張明輝(2001) 知識管理係指組織應用資訊科技方法,配合組織結 構、組織文化等之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 組織、儲存、轉換、分享及運用之過程。

(34)

表 2-3 知識管理的定義(續) 學者 定義 鄭曜忠(2001) 知識管理是將知識視為資產,在組織中進行知慧資 本之管理,經由知識蒐集、儲存、應用之過程,並 以科技將知識儲存於組織,使其成員得以分享與共 用,使需要者獲得正確資訊、做成最佳決策與採取 行動,並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之活動。 鐘欣男(2001) 知識管理乃是一種策略與過程,不論組織內部或外 部知識,透過系統化的流程,以知識取得、知識蓄 積、知識流通、知識創造及知識擴散等過程,對個 體知識能力與潛能的開發或組織整體績效與競爭力 的提昇,皆具備建構組織競爭力的策略。而終極目 標希望透過知識管理的模式,將個體知識團體化、 外部知識內部化,進而提昇組織內部活力與效力, 達成組織發展的目標與維持其競爭力。 俞國華(2002) 將知識管理分為組織及個人兩個層面敘述:就組織 層面而言,知識管理為組織將資訊和人員作有效的 管理和整合的一種策略,組織藉由建立資料庫及鼓 勵成員間的多元分享與相互學習,進而將知識應用 在教育實務上,以達成教師及學學校效能的提昇; 就個人層面而言,知識管理可為為個體有意的整 合、轉化、分類與儲存資訊(外顯知識)及與同仁 相互學習、分享內隱知識的策略,其最終目的乃促 進教師自身全面效能的提昇。 陳志強(2002) 將組織內部的人員和知識作有效的管理,並擷取組 織外部之知識,透過資訊科技的技術,使組織成員 知識能交互共享、儲存、應用及擴散,促進知識的 不斷創新,以增加組織的資產,提昇組織的效能和 創造組織的智慧。 許瑋玲(2003) 將組織內、外的資訊和人員加以整合管理,透過組 織內領導、文化、科技與評量等因素之促動,選取 合適之知識,並藉由組織中成員對知識的蓄積、分 享、應用與創新等過程,使外部知識內部化,而組 織中原有之隱性知識亦得以外顯化為具體可用者, 進而成為組織特有之知識,以增加組織之智慧與資 產。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5)

研究者在將各學者專家的定義歸納後,將知識管理定義為:運用資訊 科技的協助,將組織及個人知識加以整合,使內隱知識有效的外顯化,並 發展有效的擷取、儲存、分享、應用及創造的策略,以建立組織知識社群, 提升組織效能。 參、知識管理之流程 不同的學者對知識管理的過程有不同的解釋,為方便了解各學者對知 識管理過程的看法,彙整學者專家之看法如表 2-4: 表 2-4 知識管理的流程 學者 知識管理的流程

Wiig(1993) 1.創造和來源(Creation and sourcing)

2.編輯和轉換(Compi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3.傳播(Dissemination)

4.應用和價值的實現(Application and value realization)

Marquardt (1996)

1.獲得(Acquisition) 2.創造(Creation)

3.轉換和利用(Transfer and Utilization) 4.儲存(Storage) O’Dell (1996) 1.確認(Identify)2.收集(Collect) 3.適應(Adapt)4.組織(Organize) 5.應用(Apply)6.分享(Share) 7.創造(Create) Van der Spek & Spijkervet (1997) 1.發展新的知識(Developing newknowledge)

2.保全新舊知識(Securing new and existing knowledge) 3.傳播知識(Distributing knowledge)

4.結合可用的知識(Combining available knowledge)

Ruggle (1997) 1.發生(Generation)階段:包含創造(Creation)、獲 得(Acquisition)、綜合(Synthesis)、融合(Fusion)、 適應(Adaption) 2.編撰(Codification)階段:包含了獲取(Capture)、 陳述(Representation) 3.轉移階段(Transfer)

(36)

表 2-4 知識管理的流程(續) 學者 知識管理的流程 Holsapple & Joshi (1997) 知識管理的六個步驟及其支持活動: 1.獲得知識(Acquiring knowledge):摘錄(Entracting)、 詮釋(Interpreting)、轉換(Transferring) 2.選擇知識(Selecting knowledge):確定範圍

(Locating)、更正(Retrieving)、轉換(Transferring) 3.內在化知識(Internalizing knowledge):評估

(Assessing)、目標(Targeting)、儲存(Depositing) 4.使用知識(Using knowledge)。

5.產生知識(Generating knowledge):監測(Monitoring)、 評估(Evaluating)、產生轉換(Producing transferring) 6.外部化知識(Externalizing knowledge):目標

(Targeting)、生產(Producing)、轉換(Transferring)

Beckman (1997) 知識管理的八個步驟: 1.確認(Identify)--決定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ies)、資源策略(sourcing strategy)、知 識的範圍(domains) 2.獲取(Capture)--將已存在的知識正式化(Formalize) 3.選擇(Select)--評估知識的適切性、價值和正確性並 解決知識的衝突 4.貯存(Store)--用多元的知識圖表將組織記憶呈現在組 織的知識庫(repository) 5.分享(Share)—依興趣與工作,將組織的知識自動流傳 到員工手上 6.應用(Apply)--更正和使用知識於決策制定、解決問題、 自動化或支持工作和訓練 7.創造(Create)--經由研究、實驗及創造性思考來發現 新的知識 8.銷售(Sale)--研發或銷售以新知識為基礎的產品與服 務

(37)

表 2-4 知識管理的流程(續) 學者 知識管理的流程 Wilf Greenwood (1998,引 自廖肇弘, 2000) 知識管理的6C:

1.個人的專業技能、知識創造(Create from individual): 將個人的知識累積並收集起來。 2.確認(Clarify):確認所要擷取的知識內容,將各種知識 去蕪存菁。 3.分類(Classify):分類各種內容,以方便未來檢索或搜 尋 4.溝通(Communicate):知識管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 建置一個完備的虛擬溝通環境。 5.了解(Comprehend):經由充分及開放的溝通管道,增進 組織與個人間的了解

6.群組學習及分享知識(Create from Group):經由分享及 組織整體的學習,提升整體的能力。 Miklos Sarvary (1999,p.9 6,引自林士 智,2000) 知識管理包含三個流程: 1.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企業獲取資訊和 /或知識的過程。 2.產生知識(knowledge production):將未經處理的資訊 轉換並整合為知識的過程。 3.傳播知識(knowledge production):讓組織成員能夠取 得並使用群體知識的過程。 Zack (1999,引 自林士智, 2000) 知識管理程序的五個階段: 1.取得(Acquisition):組織創造知識和資訊或從各種內、 外部來源取得知識。 2.改進(Refinement):取得的知識應先經過改進的流程以 增加價值,例如:釐清、標示、編製索引、分類、摘要、 標準化、整合和重新歸類

3.儲存和檢索(Store and Retrieval):連結在此之前的建 構資料庫,以及之後的知識傳播這兩個階段。 4.傳播(Distribution):包括讓所有人都能使用資料庫的 各種制度和做法 5.呈現(Presentation):很有彈性的安排、選擇和整合知 識的內容。 資料來源:修改自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組織再造應用之研究(頁52-54), 黃財源,2003,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綜觀學者對知識管理流程之研究,基本上可將知識管理之流程分為知 識擷取、知識儲存、知識應用、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等五大基本流程,在 本研究目的在建立學校網站為知識管理平台,考量網際網路資訊科技之應 用,強調虛擬社群之功能,故在本管理流程中加入知識社群一項,在本研 究之往後流程中均以此六大基本流程來加以探討。 肆、知識管理導入學校行政 透過以上之文獻探討,得知知識管理基本上包括知識的擷取、儲存、 分享、應用、創造、及建立知識社群等程序,而這些程序如何的導入呢? 如何才能應用知識管理重塑組織文化呢?學者提出知識管理導入的程序 與步驟如圖 2-2(林佳賢,2003;嚴秀芬,2001): 圖 2-2 推動知識管理之程序與步驟 資料來源:網路社群於知識分享平台應用之規劃與建置先期研究(頁 108), 嚴秀芬,2001,國立台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建立知識共享願景 知識管理的推動必須受到全員的關注,並體會此改變的需要及重要 性。因此建立明確的知識願景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願景愈明確,則愈能 建 立 知 識 共 享 願 景 訂 定 知 識 管 理 策 略 形 塑 創 新 組 織 文 化 再 造 組 織 管 理 模 式 設 置 組 織 的 知 識 長 規 劃 知 識 管 理 架 構 建 置 知 識 管 理 系 統 執 行 知 識 管 理 計 畫 評 估 知 識 管 理 計 畫

(39)

指出未來水平及垂直思考的方向。 共享的願景可以使成員明確溝通並有效建立共識,應將知識管理的目 的、定義、方向以清楚的文字描述呈現,以使員工清楚並認同,高層主管 並應給予應有的承諾,對知識管理活動直接參與,且在態度上支援與認 同,如此才能強化全體員工對知識管理重要性的體認。 二、訂定知識管理策略 知識管理專案會因組織型態不同而有不同的實施方式,如資料庫軟 體、WWW 等型態各異,亦即有不同之知識管理模式。因此,組織需選擇最 適合的知識管理形式來實施,要有完整之應用學習方案架構,與組織策略 相結合,使組織朝一致的方向前進。 三、形塑創新組織文化 知識流通、創新的組織文化,有利知識的轉換及運用。知識創造可透 過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間相互分享知識、傳遞知識而 來。內隱知識可與外顯知識相互影響而進一步形成新的內隱知識與外顯知 識,這也是日本企業源源不絕的創新來源(Nonaka ,1994)。在組織文化重 塑的歷程中,轉型成為創新的學習型組織是必要的方向。 四、再造組織管理模式 過去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並不適合知識管理的推動,由下而上的推動 模式亦因太過強調個人的自主權而使知識的傳播與分享機制難以發揮。因 此,推動知識管理應以中階管理者為核心,將管理方向轉換為具體可行的 觀念性架構,並與基層員工的真實作業相連結,以利知識管理的推動與實 踐。 五、設置組織的知識長 知識長的主要任務是傳播、倡導和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規劃,扮演知 識公關與知識行銷的角色,必須要宣傳知識的價值,不斷與對知識管理有

(40)

興趣者、知識管理的支援者、執行知識管理方案的協助者,及對知識管理 成效採懷疑態度者溝通。因此,學校在導入知識管理時,知識長主要是提 供諮詢服務,開始時要先說服人員去接受其設計的概念,之後再從知識管 理實踐中注入新思想。 六、規劃知識管理架構 規劃、建立明確的知識管理架構有助於知識管理的推動。組織要能明 確的指出各職務之知識需求,並協助知識的統合與應用。一個適當、具有 可行性的組織知識結構,將有助於組織內各項與知識識發展有關的專案推 行。所以,組織要掌握擁有知識及知識需求者、學習知識內容的定義、流 程體系的設計,明確定義重要的知識項目、掌握既有的知識系統、評估施 行知識管理的可行性等。 七、建置知識管理系統 知識管理系統有助組織推動知識管理的運作。因此,組織要發展適當 的擷取、儲存、分享、應用知識策略,發展適合組織且兼具系統標準與結 構彈性的組織知識庫,使知識能源源不斷的創新。要以知識長為中心,依 據知識的願景、知識管理的策略與目的,來設計知識管理系統架構,應用 資訊科技發展知識管理系統雛型,並設法提高相關單位參與配合的意願, 以促進價值的提升及系統的適用性。系統開發的最後,還需要參酌使用者 的意見回饋,藉由使用者測試評估系統的實用性與穩定性,使能順利達成 知識管理計畫。 八、執行知識管理計畫 執行即是整個知識管理政策及系統的應用,目的在落實知識策略。組 織要配合知識長在此階段幫助員工培養相關能力,提升員工參與意願,並 且明確的工作分配及界定業務責任,以減少員工恐懼心理及衝突、混亂的 局面。唯有員工充分準備時,組織推行知識管理才是最容易,最不會遭受 抗拒、混亂局面的。

(41)

九、評估知識管理計畫 學校在導入、實行知識管理計畫後,必須反覆的進行一連串的評估、 維護及再執行。包括評量各項工作實際表現及評估政策的重大調整,以組 織的願景為目標,評估是否有效的提昇服務品質及知識管理成效。確實的 回饋修正將是知識管理有效推動的保證。 導入知識管理是一種循循善誘的過程,必須建立遠大的知識管理願 景,在詳實的計畫下,一步一步的實施。學校是教人學習,傳播知識的機 構,發展成為知識型組織是必然且必需的工作,因此,應用知識管理的理 念經營學校是順理成章,也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 伍、知識管理之模式 目前在許多實施知識管理的組織與企業,皆各自發展了一套適合其自 身的知識管理模式,學者亦研究指出,不同的產業型態,確實可選擇其適 用的主要知識管理系統(KMS)策略(吳壽進,2001)。學者亦認為組織必 須建立一個知識管理的整體架構,因為知識雖是潛藏在每個人當中,但其 具有非常大的力量。當員工的行為改變而沒有一個組織策略可供遵循,以 保持與組織策略一致性時,是非常危險的(Davis ,1996)。因此探討學者所 提知識管理模式如下: 一、Earl的知識管理模式 Earl(1997)認為知識管理的模式至少要有四個要素:知識系統 (Knowledge system)、網路(Network)、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 以及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這四項因素如圖 2-3,分述如 下:

1.知識系統:組織必須有一個分散式的程序控制系統來吸收經驗,例 如儲存全公司檔案的資料庫系統,或是決策支援系統以協助決策過 程,以及容易取得知識與經驗的系統。

(42)

2.網路:網路對於知識的獲取、知識的建立與知識的傳播上扮演著重 要的角色。例如,知識的建立可以透過網路交換文件、資料或資訊 而提高組織內部運作的效率。 3.知識工作者:資訊科技雖然取代了部分人員的工作,但知識工作者 仍是組織中的核心資產,因為他們的經驗、持續不斷獲得的知識以 及特有的知識,都使得他們比以前更具有價值,因此,知識工作者 薪資的給付不以時間、結果或努力為基礎,而是以知識為基礎。 4.學習型組織:整個組織都能夠學習,知識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與價 值。 圖 2-3 Earl 的知識管理模式

資料來源:From Knowledge as strategy:Reflections on Skandia International and Shorko Films﹒By Earl,1997 ,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Boston:Oxford,.1-15﹒ 綜合 Earl 的知識管理模式之精華,一個管理良善的組織,其組織內 需要有一個控制過程的系統來吸取經驗,將之儲存於組織的資料庫中,並 且有一個支持工具來幫助決策過程之執行,及重視科技網路來交換訊息和 處理文書、資料。 知識系統 (Knowledge System) 獲取系統(Capture system) 資料庫(database) 決策工具(decision tools) 網路(Networks) 當地的(local) 公司的(corporate) 外部的(external) 學習型組織 (Learning Organizations) 合作(collaboration) 訓練(training) 風氣(ethos) 知識工作者 (Knowledge Workers) 核心人物(core people) 技術(skills) 英才教育(meritocracies)

(43)

二、Demerest 的知識管理模式 Demerest(1997)所提出的知識管理模式,強調組織中知識的建構除 了科學知識的輸入外,也包括社會知識的建構,如圖 2-4。在圖 2-4 中, 較粗的箭頭代表了知識流動的基本過程,較細的箭頭代表了知識流動的反 饋。此一模式之精神不在於對知識管理下一明確的定義,而是在於給予知 識管理建構一個全觀的描述。 圖 2-4 Demerest 的知識管理模式

資料來源:From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Demerest , 1997,Long Ranage Planning, 30(3), 374-384﹒

在實務上另有幾家較著名企業所發展之知識管理模式如:Arthur Andersen 將知識管理模式之內涵歸納為「促動要素」與「流程」兩大項。 Microsoft 所發展出的模式係將知識管理區分為「協同運作」、「內容管 理」、與「商業智慧」三部份,並以訊息交換做為前端開發工具及後端資 料庫之整合,以發展數位神經系統成為知識管理系統之平台。Lotus 所發 展之模式係以資訊科技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下建構「資訊系統」、「資訊共 享」、「群組討論」、「文件管理」與「流程管理」。IBM 則以團隊合作與知識 分享做為兩個向度,將其劃分為「創新」、「技能」、「反應力」與「生產力」 四大部分(引自馬曉雲,2001)。 知識建構 (Knowledge construction) 知識具體化 (Knowledge embodiment) 知識傳播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使用 (Use)

(44)

計惠卿(2001)提出教育資源網站之知識管理模式的 12C 環節,其中 包括個別創新(create from individual)、確認澄清(clarity)、內容 豐富(copious content)、了解(comprehend)、團體創新(create from group)、人力資源(crew)、文化意識(culture awareness)、明確目標 (clear objectives)、社群(community)等十二項。 因本研究旨在以學校網站建置知識管理平台,在綜合上述學者及實務 公司看法後,本研究之知識管理模式著重在知識管理平台的知識擷取、知 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知識應用、知識社群等六大層面上。如圖 2-5 所示。 圖 2-5 知識管理平台模式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二節 網際網路之發展與相關概念

Internet 的中文翻譯是「網際網路」,當網際網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 知識創新 個別創新 團體創新 知識擷取 確認澄清 標竿學習 激勵措施 知識應用 了解 明確目標 知識儲存 分類 整合 知識分享 內容豐富 溝通介面 知識社群 人力資源 文化意識 社群 專屬網頁 電子報 留言板 公佈欄 討論區 聊天室 知識管理平台

(45)

展,而逐漸遍佈全世界每個角落,人與人的溝通也隨之變的多元化、突破 了時間與地域的限制。網際網路的連結,是經由可以連結網路的設備,透 過各種網路媒介(雙絞線、同軸電纜.等等),再經由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最後與全球具有網路連結的設備, 透過網際網路取得聯繫。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電腦分散式的工作環境已 經被逐漸的整合,協同工作與知識管理的架構也因應而生(梁峰碩, 2003)。因此在進行建置知識管理平台之前,本節首先說明網際網路之意 涵,並在瞭解網際網路的特性之後,說明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而產生的虛擬 社群。 壹、網際網路的發展 早期的網路主要是因應軍事需要而產生的,由來可追溯到 1960 年代, 當初是因為美國國防部為了將各種不同網路資源整合,以利其研究計劃的 發展進行,這計劃稱為 ARPA 網際網路計劃(Advance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簡稱 ARPANET)(立威資訊研究室,1999;鄭玄宜、陳可 德,2000;林佳賢,2003),隨後被運用到學術研究的領域上,一直到現 在已經廣為社會上大眾所使用,現在一般人利用網路蒐集各種主題的資 訊、與他人進行聯絡與溝通、在線上討論有興趣的主題、教師將學生的作 品發表在網路上以及可接觸各領域的專家進行溝通(吳正己、邱貴發, 1996)。 網路科技的突飛猛進,使得企業在經營管理上造成莫大的衝擊,尤其 在 1990 年代網際網路在商業上的應用更是蓬勃發展。而網際網路的策略 性價值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係,漸漸受到重視(林逸文,2003),如果忽視 網際網路對企業經營環境的衝擊則將會造成企業競爭優勢的喪失(林逸 文,2003)。網際網路已被視為嶄新的資訊媒體(Informedia)或超媒體 (Hypermedia),它可出版任何圖文(件)、意見、創意、聲音及影像,有可

(46)

能打破報紙、雜誌、廣播、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等傳統媒體的運作方式, 而呈現出高度互動與即時(Real-Time)的特性(Meeker & Depuy, 1996)。, 網際網路是個配銷、交易與溝通的通路之一,在其概念上,網際網路是可 用來存取、組織與溝通資訊的媒體。 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今天,上網的人數與日俱增,在 1999 年 1 月 的時候臺灣地區已經有 440 萬人曾經使用過網路,與 1998 年 3 月的時候 相較之下,已經成長了 175 萬人(張惠蓉,1999)。並根據交通部 2002 年 3 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近 834 萬人曾使用網際網路,上網普及率達 37.5%,平均每三位民眾就有一人曾經上網,網際網路使用人口成長快速。 學者提出其成長的動力有「網路上有豐富的資訊資源」、「網際網路提供 廉價、快速的電子郵件服務」與「網路提供無限商機」三項(果芸,1995)。 有鑑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功能強大,教育部於 1989 年提出校園網路, 作為 TANET(Taiwan Academic Network)的基礎。TANET 是由分佈全省的 校園網路及各學術研究機構的網路,來組成一專供台灣地區學校及研究機 構間之教學研究活動,以及相互的分享資源並提供合作的機會。教育部的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中提及應推動高中職、國中小連線台灣學術網路, 在 90 年 6 月使 80%的學校連上 TANET,並且辦理各種相關的資訊教育活動, 提昇全民的資訊素養(教育部,1997)。目前教育部正積極建立各縣市資 訊種子學校中。 貳、虛擬社群 一、虛擬社群的定義 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又可稱為網路社群(Network Community)。虛擬社群就是一個小型的網路虛擬化社會,社群成員經 過長期的情感交流,產生一種相互信任(mutual trust)與相互依賴

數據

圖 2-6 知識擷取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本架構整理影響學校組織相關知識來源為六大項目,包括行政管理方 法、知識庫的管理機制、資訊交流措施、成長團體、外部環境及組織文化 等,學校知識庫應能有效的從這些知識來源中擷取相關知識,提供成員使 用。  二、知識儲存層面  知識儲存是知識擷取後最重要的工作,透過資訊科技的技術,將取得 的資訊有效的分類、編碼、儲存及建檔,有助於知識的流通與擴散。E.A
圖 2-9 知識分享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四、知識應用層面  知識管理過程在經過知識的擷取、儲存與分享後,便需考慮到如何將 外顯知識運用到成果與效率的問題上了(劉淑娟,2000) 。知識的應用, 不僅可改變個體之思想、觀念、態度、行為、習慣及性格,增進個體適應 社會之能力;亦可改善組織之作業流程,提高其整體效能,並促進組織的 變革與發展,強化市場競爭的優勢(廖春文,2001)。  知識之再次利用雖然可以提升組織知識分享的程度,累積知識的價 值,但是知識管理最終仍需考量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層面,也
表 2-10  知識管理平台之相關研究(續)  作者  論文題目  研究方法  陳志強 (2003)  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應用之 研究-以班級經營 網站為例 利用知識管理的理念與作法來建構班級經 營網站。首先由研究者分析相關文獻;而後組成焦點團體探討網站架構方式及班級經營的分類項目,並依據文獻探討與焦點團體 成員的意見編擬研究工具;隨後並採分層隨 機取樣方式抽取樣本施測;最後再就所得資 料進行驗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以下就與本研究較相關者說明:  嚴秀芬(2001)「網路社群於知識分享平台
表 2-11 學校推動知識管理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論文題目  主要研究結論  劉淑娟 (2000)  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運用  1.根據焦點團體與訪談之結果顯示,營繕工程是總務處最困難的業務。  2.總務主任的知識是營繕工程網站最重要的關鍵。整個 網站的建置過程,從開始的蒐集資料至完成單元網 頁,主導者是總務主任,網站設計擔任支援的角色。 3.調查統計發現,網站的功能給予學校總務主任行政資 源之協助,花蓮縣國民中小學總務主任對營繕工程 網站有很高的接受度。  4.網站設計力求功能明確與設計簡單,動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