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批判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批判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孫善豪 博士.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批判.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侑志撰. 中華民國一 O 五年七月.

(2) 摘要. 僱傭勞動(Wage Labour)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在不同層面上影響著我們 的生活。本文首先以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理解為出發點,研究僱傭勞動的形成條 件和性質;以及僱傭勞動的運作如何使勞動者落到商品的地位,形塑社會中的種 種差異和階級對立。接著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筆者將介紹馬克思批判僱傭勞動的. 政 治 大. 幾種變形。馬克思運用異化、剝削、拜物教等概念,從不同角度批判僱傭勞動:. 立. 僱傭勞動使勞動者的勞動活動受到損害、使勞動者生產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佔有,. ‧ 國. 學. 以及其他對勞動者不利的情況。而在本文第三部分,筆者舉出當代思想家論述僱. ‧. 傭勞動與馬克思批判僱傭勞動的不同處,當代思想家以個人為出發點去理解僱傭 勞動帶來的問題,忽視僱傭勞動的社會性質和階級特性,和馬克思論述的出發點. sit. y. Nat. io. er. 不同。最後,筆者將描述馬克思思想中的共產社會下的勞動,與僱傭勞動做一比. al. 較。共產社會下的勞動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由社會共有,與僱傭勞動的基. n. v i n Ch 礎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不同;且處在共產社會的勞動者不需將自己變成商 engchi U. 品,消除在僱傭勞動中自我分裂和對立的情況。馬克思並設想當共產社會發展到 高級階段,社會將會依照各個人的實際需求作分配,達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的理想,使每個人的興趣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關鍵字:僱傭勞動、勞動力商品、異化、剝削、自我所有權、階級對立、共產社 會 i.

(3) Abstract Wage labour ,which is the rela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capitalism society, may affect our daily lifes in different levels. This essay is initially using Marx’s comprehension onto wage labour as a starting point to study the condition and character of wage labour. And how the exercise of wage labour can downgrade labourer to the status of labour power commodity , causing class antagonism in the society.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essay is to introduce Marx’s criticism of wage labour; he used some concepts like alienation, exploitation, and fetishism to criticize wage labour from difference angles. The wage labour has damaged labourer’s life activities and made the surplus value be. 政 治 大 contemporary thinkers and Marx in discussing and criticizing wage labour; the former 立 occupied with capitalists. In the third section, I enume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 國. 學. takes individuality as a threshold to comprehend wage labour, which neglects its social attribution and class feature. In the fourth section , I describe the mode of labour of communist society in Marx’s conception to compare with the wage labour.. ‧. The foundation of communist society is that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labour. sit. y. Nat. are owned and shared by the society, but they are separated in wage labour. Labourer. io. er. in communist society is not necessary to transform himself/herself into labour power commodity. It eliminates the conditions of self-division and antagonism in wage. n. al. Ch. i n U. v. labour. When the communist society develop itself to its highest level, Marx expects. engchi.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unist society will take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individuality, so as to reach an ideal of “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 !”. It will provide sufficient resources for labourer to develop his/her interest and capability.. Keywords: Wage labour , Labour power commodity , Alienation , Exploitation , Self-ownership , Class antagonism , Communist society. ii.

(4) 目次 摘要................................................................................................................................. 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意義及預期學術貢獻.................................................................... 3. 第二章 對僱傭勞動之一般理解................................................................................ 4 第一節. 僱傭勞動的條件.................................................................................... 5. 第二節. 僱傭勞動的性質.................................................................................... 9. 第三節. 僱傭勞動運作的結果.......................................................................... 17. 第三章. 政 治 大 僱傭勞動的幾個變形 立 .................................................................................. 20 異化(Alienation) ................................................................................... 22. 第二節. 商品化.................................................................................................. 26. 第三節. 拜物教(Fetishism) ................................................................................ 30. 第四節. 剝削(Exploitation) ................................................................................ 33. ‧. ‧ 國. 學. 第一節. y. Nat. 第四章 對僱傭勞動的不同理解.............................................................................. 36 第二節. 羅莫爾的剝削概念.............................................................................. 40. 第三節.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 46. n. al. er. sit. 寇恩的自我所有權(Self-ownership)概念 ............................................ 36. io. 第一節. Ch. i n U. v. 第五章 共產社會下的勞動...................................................................................... 55. engchi. 第一節. 僱傭勞動的辯證性質.......................................................................... 55. 第二節. 共產社會的生產與分配...................................................................... 58. 第三節. 僱傭勞動與共產社會下的勞動的比較.............................................. 70. 第六章 結論.............................................................................................................. 76 參考文獻...................................................................................................................... 79. iii.

(5)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在最初構思本篇論文時,筆者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為什麼人在工作時,不 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呢?如果從事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那麼如此努力的工 作又有什麼意義?這就是筆者一開始的問題,而筆者把它以這樣的方式提問:如 果每個人做他們自己喜歡的工作,那這樣的社會可不可能存在?如果可能,它的. 政 治 大. 條件是什麼?於是筆者先看看身處的這個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每個人依興趣. 立. 就業可不可能?筆者發現有兩個因素使每個人依興趣就業不可能,一是僱傭勞動. ‧ 國. 學. 或薪水勞動制度帶來的生存問題,僱傭勞動制度使資本家佔有利潤,使勞動者拿. ‧. 到的薪水僅供生存所需,使貧富差距擴大,被雇者或勞動者即使想要追求理想的. sit. y. Nat. 工作,也不得不考慮自身的生存問題。如果當一個人進入社會從事自己喜歡的工. io. n. al. er. 作,那是偶然的幸運,而不是常態的情況。.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個因素是能力問題,一個人從事他喜歡的工作時,並不能保證他可以 一直從事下去,因為他們都要面臨其他人的競爭,資本家跟資本家為了要賣出自 己的商品或服務而競爭,勞動者跟勞動者為了要爭奪替資本家工作而競爭。而筆 者認為能力問題的根源在於私人勞動的對立,在自然資源有限的先決條件下,造 成私人間的競爭,最終結果是競爭的勝利者、能力強者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而在競爭中落敗的人無法繼續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以上兩點只是非常粗略的分析,但至少使筆者確定一件事情:在資本主義社 1.

(6) 會中,每個人都能以他們喜歡的工作為自己的工作,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在現 實的社會不可能,筆者就只好去設想另一種理想的社會。筆者一開始認為只要能 夠解決生存問題和能力問題的社會,就是一個可以讓每個人都做他們喜歡的工作 的社會。可是當筆者思考越多,發現如果每個人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的社會,每 個人的意願都被正當的獨立開來,個人意願的滿足優先於社會整體需求的滿足, 最終會產生出筆者不願意見到的那種社會: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 於是筆者捨棄了一開始的想法,不再強調每個人一定要做他們喜歡的工作,. 治 政 大 而是每個人能夠自由勞動的社會前提條件是什麼,前者與後者不同的是,前者把 立 個人的意願滿足放在社會整體需求的滿足之上,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滿足他們的意. ‧ 國. 學. 願,而其他人的意願被犧牲掉了;而後者則正好顛倒過來,將社會整體需求的滿. ‧. 足放在個人意願的滿足之上,社會整體需求的滿足確保社會中的個人需求的滿足,. sit. y. Nat. 它為每個人的自由勞動的滿足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後,個人剩餘的時間就是能. n. al. er. io. 夠從事自由勞動的時間。只有每個人都先受到一定的限制,自由才有可能,這不. i n U. v. 只適用於政治領域,其實也適用於經濟領域。社會優先於個人的想法使筆者想去. Ch. engchi. 研究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評,以及現實的僱傭勞動關係。筆者在本文試圖 以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理解和批判為出發點,去找出現實社會的問題根源,以及 研究馬克思談共產社會的理想和性質與資本主義社會有何不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筆者在本篇論文選擇僱傭勞動(Wage Labour)作為切入點,原因在於僱傭勞動 是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勞動形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研究僱傭勞動能夠 2.

(7) 了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現象,譬如階級對立、剝削和異化如何發生,以及了 解勞動者在生產時遇到的困境,而僱傭勞動關係是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筆 者在本篇論文想要達到幾點研究目的:一、對僱傭勞動進行仔細的分析,包括形 成僱傭勞動的條件、僱傭勞動呈現出的性質、以及其運作的結果;二、論述馬克 思批判僱傭勞動的各種概念及其意涵,呈現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和轉變;三、藉由 與其他思想家對僱傭勞動不同理解的比較,更加清晰的呈現馬克思如何論述和批 判僱傭勞動;四、論述馬克思的共產社會下的勞動,並將之與僱傭勞動作一比較。. 第三節. 立. 政 治 大 研究意義及預期學術貢獻. ‧ 國. 學. 本篇論文將重點放在分析馬克思論僱傭勞動,是國內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者較. ‧. 少碰及的部分,就此點而言本篇論文應有其獨特之處。而批判僱傭勞動對於理解. sit. y. Nat. 現今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以及勞動者在工作時的艱難處境,有其現實上的意義。再. n. al. er. io. 者,經由比較馬克思論僱傭勞動和共產社會下的勞動,應可使馬克思思想中較為. i n U. v. 理想的那一面彰顯出來,以作為我們改革社會的重要參考,這是筆者主要預期的. Ch. engchi. 兩個學術貢獻。另外本篇論文釐清與僱傭勞動相關的概念,譬如自我所有權和剝 削的概念,使僱傭勞動作為一社會現象而非個人間的行為被理解,這是筆者預期 的另一學術貢獻。. 3.

(8) 第二章. 對僱傭勞動之一般理解. 資本以僱傭勞動為前提,而僱傭勞動又以資本為前提。兩者相互制約,兩者相互 產生。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 僱傭勞動(Wage Labour)是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勞動形式,其帶來資本家階. 政 治 大. 級和勞動者階級的對立。這個二元對立的結構已經深植在我們的社會中,譬如一. 立. 談到出社會工作,想到的就是去公司上班領薪水,不然就是創業當老闆,好似除. ‧ 國. 學. 了這兩個選項之外,不存在其他可能性。我們受限於僱傭勞動帶來的兩個位置或 身分─資本家或是勞動者。但為什麼資本家擁有的資本和勞動者擁有的勞動力彼. ‧. 此互相分離和對立,而不是結合在一起呢?本論文將以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分析. y. Nat. er. io. sit. 為起點,去探究僱傭勞動本身,以及馬克思如何批判僱傭勞動的缺陷。. al. n. v i n Ch 馬克思最早談論到僱傭勞動的專著,是 年的《僱傭勞動與資本》一書, e n g c1849 hi U 該書是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對工人的演講詞集合而成,言簡意賅的描述僱傭勞動和 資本之間互為條件的依存關係。之後到了 1850 年代中期,馬克思計畫寫出一系 列批判國民政治經濟學的專書,並在 1859 年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 在該書序言的開頭,馬克思就向讀者交代他在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的順序是: 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 (Marx, 1962b:7)。 由此可見,僱傭勞動作為理解以及批判資本主義的一條重要線索而被馬克思獨立 的看待。而到了 1867 年,馬克思出版《資本論》第一卷,該書篇幅龐大,涉及. 4.

(9) 許多經濟學的主題,其中當然也包括僱傭勞動,馬克思在該書的部分章節片段的 敘述僱傭勞動的不同面向,包括勞動力商品的概念;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勞動產 物的價值的差額所產生的剩餘價值概念;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 以及相對過剩人口和工人後備軍的概念,這些概念內涵,構成馬克思批判資本主 義社會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由以上對馬克思作品的考察,可以看出僱傭勞動在馬 克思的思想發展歷程中,佔有一定的重要性。本章以下,筆者將由三個面向─僱 傭勞動的條件、性質和運作結果─來談論馬克思論僱傭勞動。. 政 治 大 第一節 僱傭勞動的條件 立. ‧ 國. 學. 一、勞動者的自由. ‧ y. Nat. io. sit. 僱傭勞動作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形式,其形成的過程是一方作為貨幣佔有者佔. er. 有貨幣、另一方作為勞動力佔有者佔有勞動力,兩方互相達成意願的一致,將自. al. n. v i n 己所佔有的商品作交換。這個公式的成立需要幾個條件 ,首先第一個成立條件是: Ch engchi U 勞動者自由的支配自身的勞動力、是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且商品交換的雙方 ─貨幣佔有者和勞動力佔有者─作為身分平等的商品佔有者(Marx, 2004:195)。 從原始的公社社會起(部落公社制)、到奴隸社會(古代公社所有制、國家所有制)、 再到封建社會(封建所有制) (Marx and Engels, 1956:25-28),勞動者都不能自由支 配自己的勞動力。在原始公社時期,由於生產力的匱乏,勞動者需要聯合起來分 工合作,共同生活,勞動者不能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必須聽從部落首領的 安排,他不能脫離原始公社而獨立生活,需要依賴別人的勞動來提供自己的生活 所需。而在奴隸社會時期,社會中分為自由民和奴隸,作為奴隸的人是一種物品, 5.

(10) 他的勞動力的自由運用掌握在他的主人手上,他的勞動力被它的主人所支配。到 了封建社會時期,由於分工的發達,城鄉的差距逐漸浮現,在農村中,佃農或農 奴的勞動力,部分是由他的領主或地主所支配,他們必須為領主或地主生產出他 們所需的生活資料;而在城市中,行會組織支配勞動者的勞動力,學徒和幫工在 拜師期間由行會師傅所支配,而行會師傅不能夠自由的使用他的勞動力,因為行 會是一個壟斷組織,不允許行會底下的師傅私自將他的技能傳授給他人、或者將 自己的勞動力當成商品賣給顧客。從原始公社的勞動者到奴隸,再到佃農或農奴 或行會師傅,他們都不是自身勞動力的自由所有者。直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勞. 治 政 大 動者才被視為是自身勞動力的自由所有者、「自由」的人。 立 ‧ 國. 學. 勞動者要維持自由,他就不能將勞動力一次性的全部賣掉,如果把自己的. ‧. 勞動力一次性的全部賣掉,那他立刻就從自由人變成奴隸,勞動力佔有者無法再. sit. y. Nat. 平等的站在貨幣佔有者對面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商品,僱傭勞動關係不再能成立. n. al. er. io. (Marx, 2004:195-196) 。即使處在僱傭勞動關係另一端的貨幣佔有者為了無止. i n U. v. 盡的價值增殖的欲望,總是想盡量延長勞動時間的長度,他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 Ch. engchi. 關於人的自由和平等的觀念的限制,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不允許人再度變成奴隸, 再度變成他人之物。就歷史發展而言,自由與平等原本是新興資產階級對抗舊封 建的地主和貴族的武器,現在反而成為無產階級對抗資產階級的武器。勞動者藉 由人的自由和平等的觀念,抑制住貨幣佔有者的欲望。另外一個影響勞動者自由 的因素是人的生理界限,如果一個人勞動整整 24 小時,而不吃飯、休息和睡覺, 那麼不出三天,他就過勞而死了,因此勞動時間的限制對於勞動者相當重要,因 為一個死亡的勞動者,不能出現在僱傭勞動關係中。這個生理界限限制著勞動 者,使勞動者只能在持續生存、持續再生產自身勞動力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出賣 6.

(11) 勞動力商品,維持對自身勞動力使用的自由。. 二、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 僱傭勞動關係成立的第二個條件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勞動者如果佔 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如土地、人類飼養的牲畜、自然原料等等,以及人造器具、 機器等勞動工具,勞動者可以藉由將自己的勞動投注或對象化到生產資料上,製 造、生產出可出賣的勞動產品,或者將勞動產品當作生活的必需品來消費,使自. 治 政 大 身的生命能夠存續。此時,勞動者不必然要將自己的勞動力當成商品出賣,可以 立 有其他的選擇讓自身的生命存續。相反地,如果勞動者不佔有任何生產資料,勞. ‧ 國. 學. 動者為了生存,只能向佔有生產資料的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進入僱傭勞動關. ‧. 係。(Marx, 2004:196-197). sit. y. Nat. n. al. er. io. 多數勞動者不佔有生產資料的現況並不是亙古不變的,在封建社會時期,勞. i n U. v. 動者佔有一定的土地,不論是自己所有,或者封建主所有、或者公有,勞動者始. Ch. engchi. 終佔有一定的生產資料,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彼此分離, 這是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所謂原始積累〉一章 中討論資本主義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他談到在十五世紀時,農奴制實際上已經 不存在了,大多數人口是自由的自耕農,擁有自己的土地和房舍;而在農業人口 中佔少數的僱傭工人和農奴,也擁有一些土地和小屋,而且他們是公有地的共有 者,換言之,不論是自耕農、農業僱傭工人和農奴,他們或多或少都擁有一定的 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然而到了十五世紀末和十六世紀初,由於當時毛紡織工場 手工業的發達,對羊毛的需求增加,導致大封建主們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 7.

(12) 農民佔有的土地,以便將耕地轉化為牧羊場,使大量的農民流離失所。(Marx, 2004:823-826)。1. 更重要的是,從此時開始了一連串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過程,大封建 主為了更有效的使用正在發展的物質生產力,採取以下的措施:運用國家的法律 或是暴力將生產資料積聚起來和集體使用,使更多農民被驅逐出土地;以及將失 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集合起來發揮集體協作的巨大生產力,使僱傭勞動成為新的 生產關係,使擁有生產資料的一群人與勞動者產生對立關係。不過從資本主義的. 治 政 大 歷史發展初期來看,雖然勞動者此時能夠自由的支配自身勞動力,但是他們不會 立 馬上習慣將自己的勞動力當成商品出賣,他們大多是變成居無定所的流浪者或者. ‧ 國. 學. 城市內的遊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才能讓他們習慣於進入僱傭勞動關係,讓資. ‧. 本家或貨幣佔有者在市場上遇到自由的勞動力佔有者。這個適應的過程包括社會. sit. y. Nat. 各個因素的影響:包括國家的法律和暴力,譬如法律對拒絕勞動者的嚴厲處罰,. n. al. er. io. 例如鞭打、監禁等等(Marx, 2004:843-846);包括生產資料私有的擴大;也包括. i n U. v. 意識形態、教育和習慣的影響,使勞動者順服於資本家的統治(Marx, 2004:. Ch. engchi. 823,843-846)。經過外在的強制力和內在的潛移默化,僱傭勞動關係才真正確立為 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勞動形式。. 筆者總結僱傭勞動的條件:勞動者能夠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勞動力,以及勞動 者不佔有生產資料,自由的一無所有。此時,勞動者的自由是不受任何人或物控 制,他是自己的主人;但也不控制任何身外之物(Marx, 2004:197),於是他. 1. 湯瑪斯摩爾在他的烏托邦一書中也談到耕地轉化為牧羊場的歷史事實: 「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 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 市蹂躪成廢墟」 ,請參見 Moore ( 2012:20 )。 8.

(13) 也不得不把自己當成別人擁有的商品。我們的社會以最美妙的詞語稱頌前者是人 的自然權利,但是卻忽視後者才是人的真實處境。. 第二節. 僱傭勞動的性質. 在分析完僱傭勞動的條件後,筆者接下來要說明馬克思如何分析僱傭勞動的 性質。當社會具備了兩個條件:勞動力的自由和勞動者不佔有任何生產資料,勞. 政 治 大 貨幣佔有者交換貨幣,而達到自我存續的目的。這個交換的行為顯示出一些性 立. 動者為了自身的生存,便會將自身佔有的唯一之物─勞動力,當成商品出賣,與. ‧. ‧ 國. 之。. 學. 質,這些性質是僱傭勞動形式不同於其他勞動形式的特殊之處,以下將分節敘述. y. Nat. er. io. sit. 一、商品交換關係. al. n. v i n 僱傭勞動特殊的地方在於僱傭勞動的雙方是商品交換關係。在奴隸勞動中, Ch engchi U. 勞動者被當成主人擁有之物;而在徭役勞動中,勞動者附屬於地主或領主,兩者 皆屬於人身上的依附關係,勞動者與主人或領主之間的身分並不平等。然而僱傭 勞動與上述兩種勞動不同,僱傭勞動關係的勞動力佔有者和貨幣佔有者,彼此是 身分平等的商品佔有者,彼此交換商品,僱傭勞動是平等的商品交換關係。在僱 傭勞動關係中,貨幣佔有者這一方較為單純:個別人作為貨幣佔有者提供貨幣交 換,但在勞動力佔有者一方,情況便變得有些複雜:人作為勞動力佔有者,一無 所有,只佔有自己的勞動力,為了謀生,他只好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提供自己 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交換。勞動者一方面作為勞動力佔有者,一方面作為勞動力商 9.

(14) 品;勞動者一方面作為人,一方面作為物,這導致人的內部分裂和對立。因而僱 傭勞動作為商品交換關係,對勞動者的結果是使勞動者出現內部分裂和對立,這 是僱傭勞動與其他勞動不同之處:勞動者面對的不只是外在於他的行為者,如地 主或資本家等等,還要面對自我內部作為勞動力商品的那一面。而勞動者自我 分裂和對立的原因在於僱傭勞動成立的條件: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使勞動 者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當成商品出賣,進入僱傭勞動此一商品交換關係。社會 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和勞動的分離,使處在此一社會中的勞動者本身也產生分 離─分離成人和商品。人的內部分裂和對立,反映的正好是外部社會的生產資料 和勞動者的分離。.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既然僱傭勞動關係是商品交換關係,而勞動力商品是一種商品,則商品具有. ‧. 的性質,勞動力商品便也都具備。馬克思在分析商品時指出,商品有使用價值與. sit. y. Nat. 價值之分,使用價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如椅子的有用性是讓人坐,鞋子的有. n. al. er. io. 用性是讓人穿,諸如此類等等。商品的有用性隨著商品本身的物理性質以及需求. i n U. v. 者的主觀需要─不論是精神的或物質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而商品的價值指的則. Ch. engchi. 是商品內含的抽象人類勞動量,不管是做椅子的勞動或是做鞋子的勞動,都被視 為人類勞動而彼此同質。勞動力商品作為商品的一種,也有它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能夠為貨幣佔有者保存、轉移生產資料的舊價值,以 及投入自身的勞動,形成、追加新價值在生產資料上。至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 生產勞動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量 (Marx, 2004:198-199),2以下簡略敘 述之。. 2. 在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中,商品等價交換是基本的原則,僱傭勞動者得到的工資就是勞動力商 品的價值,因為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不是由勞動者決定,而是由社會中其他人決定。 10.

(15)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大概有三種組成成分(Marx, 1964:145-146),第一種是勞 動者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量,勞動者要能夠將勞動力商品持續出賣,就需要一 定的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存,這是每個勞動者皆需要的最低生活資料量。此維持生 存所需的最低的生活資料量,隨著時代和國家、文化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馬 克思, 2004:199)。第二種是生產新的勞動者所需的生活資料,勞動者是人,人的 勞動力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漸漸喪失,最後再也無法變成商品出賣,因此勞動者 需要繁衍後代,延續勞動者的種族,以及養育新的勞動者補充社會的生產需求, 因此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也應該加上繁衍後代、養育兒女的價值。第三種是勞動者. 治 政 大 學習特殊有用勞動所需的費用或時間。不需要任何特殊技巧或技術的勞動,其學 立 習的費用或時間幾近於零,但若是需要花費一定的費用或時間才能學會的技術或. ‧ 國. 學. 能力,該學習所花費的費用或時間也應該算入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中,這是生產特. ‧. 殊勞動力商品所必需的生產費用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擁有越需要高額費用或大. sit. y. Nat. 量勞動時間才能學會的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商品,就比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力商品. al. n. 1964:146)。. er. io. 有更高價值,所以馬克思認為要求僱傭勞動者的工資平等是一種妄想(Marx,. Ch. engchi. i n U. v. 二、自由、平等、所有權、利己心. 馬克思認為僱傭勞動有四個性質:自由、平等、所有權、利己心,不過這只 存在於商品交換領域,而不存在於生產領域。馬克思這麼說:. 勞動力的買與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 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伊甸園。那裡佔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 11.

(16) 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於自己的自由意 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 藉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後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佔 有者發生關係,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每一個人都只支配自己 的東西。邊沁!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並發生關係的唯一力 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正因為人人 只顧自己,誰也不管別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前定和諧下,或者說,在 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 立. 政 治 大. 一離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庸俗的自由貿易論者用來判. ‧ 國. 學. 斷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社會的那些觀點、概念和標準就是從這個領域得出的,. ‧. ──就會看到,我們的劇中人的面貌已經起了某些變化。原來的貨幣佔有者. sit. y. Nat. 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佔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 n. al. er. io. 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 i n U. v. 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Marx, 2004:204-205). Ch. engchi. 馬克思在這段引文的首段談到僱傭勞動關係有這四個特質─自由、平等、所 有權和利己心。接著相當傳神的諷刺僱傭勞動關係的自我矛盾,描述這些特質的 對立面:當貨幣佔有者和勞動力佔有者在商品交換領域、流通領域相遇時,他們 看似是平等的坐在談判桌上討論彼此能為對方付出什麼,以及彼此能從對方那裏 得到什麼,但是等到進入實際的生產領域,就會發現雙方的地位和力量是不對等 的,那些特質都不復存在。馬克思在描述勞動者在社會內部不同領域的矛盾時, 表現出僱傭勞動關係中的勞動者的自我分裂。從前一節談到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 12.

(17) 分離使勞動者自我分裂成人和商品,到這一節勞動者的自我分裂和對立使勞動者 在形式上的商品交換領域跟實質上的生產領域產生了對立與矛盾,這再再都說明 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有各種矛盾和對立存在。對馬克思而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內 部矛盾進行批判是重要的,這不僅僅是描述事實,而且更是一種研究方法:從社 會內部的矛盾、衝突去發現問題所在,而內部的矛盾會為問題的解決帶來動力。 筆者以下將敘述僱傭勞動的四個特質:自由、平等、所有權和利己心,以及它們 在生產領域中展現出的對立面。. 治 政 大 首先談論僱傭勞動的自由特質,僱傭勞動的成立對兩方來說都是自由意志的 立. 展現,但這只是就形式上而言。貨幣佔有者和勞動者的自由意志絕不相同,貨幣. ‧ 國. 學. 佔有者可以選擇購買勞動力商品,變成一個資本家,也可以選擇將自己佔有的貨. ‧. 幣拿去購買生活的必需品。但在勞動者這一方不同,他沒有餘裕去想自己是要當. sit. y. Nat. 一個資本家增加自己佔有的貨幣量,還是小富即安、平穩度日即可。他面對的是. n. al. er. io. 生存問題,如果他不將自己的勞動力當成商品出賣,馬上就面臨生存問題。雖然. i n U. v. 在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社會福利的施行,勞動者的處境已經改善了很多,. Ch. engchi. 即使失業也不至於馬上面臨生存問題,然而勞動者的生存困境依然存在。對於勞 動者而言,他不得不為資本家工作,他沒有不工作的自由。他的自由意志只展現 在他可以選擇做什麼工作、選擇將自己的勞動力商品出賣給某個貨幣佔有者,而 不展現在選擇「不工作」或「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除非勞動者不想繼續保存 自己的生命。因此,勞動者只得將自己依附在貨幣佔有者的購買之下;作為無產 階級,只得依附在資本家階級之下。僱傭勞動與其說是「自由」的勞動,不如說 是「強迫」的勞動:. 13.

(18) 我們還看到,資本—而資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在生產過程中只是作為 資本的承擔者執行職能—會在與它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過程中,從直接生產者 即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剩餘勞動,這種剩餘勞動是資本未付等價物而得到 的,並且按它的本質來說,總是強制勞動,儘管它看起來非常像是自由協商 同意的結果。(Marx, 1974:925). 僱傭勞動看起來是自由協定的結果,實際上這只是形式上的自由,勞動者被迫進 入僱傭勞動關係,替資本家生產剩餘勞動,否則他就不能從事維持生存的必要勞. 治 政 大 動。在僱傭勞動關係下,正是勞動者、勞動者的強迫勞動,成就了資本家、貨幣 立 佔有者的不勞動(Marx, 2004:605),資本家階級依賴勞動者階級為他創造自由. ‧ 國. 學. 時間和利潤,為他創造自由,而勞動者本身則受限於生產資料的缺乏,被迫替資. ‧. 本家創造自由。因此,若單從自由意志的形式上來看,貨幣佔有者的自由與勞動. sit. y. Nat. 者的自由是同等、同質的,但是只有從具體的僱傭勞動關係、社會經濟環境脈絡. n. al. er. io. 中,才能看出勞動者是不自由的。. Ch. engchi. i n U. v. 勞動者不自由地進入僱傭勞動關係,在生產時也是如此,由於勞動力被當作 資本家購買的商品,屬於資本家所有,資本家有權盡情使用,使勞動者實現資本 家的目的:大量生產商品。勞動者在生產時受到資本家的監督和控制,不能自由 的依自己意願生產,只能跟在資本家後面唯唯諾諾,雙方的自由意志變成勞動者 服從資本家的命令(Marx, 2004:385)。. 其次談到僱傭勞動的平等特質,在僱傭勞動關係中,貨幣佔有者和勞動力佔 有者都是商品佔有者,兩者享有共同的身分,彼此之間的地位平等;兩者所占有 14.

(19) 的貨幣及勞動力也都是商品,彼此作為商品平等;最後,貨幣商品和勞動力商品 的交換是等價交換(Marx, 2004:184-185)。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者和貨幣佔有者 彼此是平等的,這是處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下的勞動者所不具備的地位。但是 這仍然只是形式上的,一進入生產領域,勞動者馬上就跟資本家擁有的其他生產 資料一樣,被列入資本家的成本清單中,「人力成本」一詞已經明顯揭露人作為 資本家的生產工具的事實,這時的勞動者只是做為資本家所擁有的物品,與資本 家相比,兩者並不平等。. 治 政 大 第三,僱傭勞動下的勞動者和貨幣佔有者都是將他們擁有所有權的商品出 立. 賣,此所有權的內容不僅指佔有的狀態,還包括經由彼此合意的契約表示,將佔. ‧ 國. 學. 有的商品轉讓給他人。雙方在商品交換領域中將自己的所有物相交換,但在生產. ‧. 過程中,勞動力商品所有權的暫時讓渡跟貨幣商品的所有權移轉兩者卻並非同時. sit. y. Nat. 發生,其往往有時序上的差別:勞動力的發揮先讓渡給資本家使用,而後資本家. n. al. er. io. 再把貨幣轉移給勞動者。這常常對勞動者一方的所有權較為不利,因為資本家可. i n U. v. 能會利用各種方式避免貨幣的移轉,如積欠薪水、保費等等,使勞動者讓渡出自. Ch. engchi. 己的勞動力商品的所有權,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做了白工。這種情況在台灣社 會不乏其例,譬如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的抗爭便為較有名的例子。另外,這種時序 上的差別不僅僅可能造成對勞動者的損害,依馬克思所見,這還是資本主義生產 方式的一種假象:資本家藉由先使用勞動力商品,後支付貨幣的方式,讓勞動者 認為得到他所付出的勞動的全部價值(Marx, 2004:619-622)3,實際上資本家付 給他的只是他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這個假象掩蓋了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的產 生,使資本家的利潤變成偶然而無理由的存在,勞動者無法指責資本家不正當地 3. 實際上勞動並沒有價值,勞動力商品才有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 沒有價值。」請參見 Marx( 2004:615 )。 15.

(20) 佔有剩餘勞動,也無法指責勞動者與資本家貧富差距過大的情況。. 最後,勞動者和貨幣佔有者為了各自的利益進入僱傭勞動關係,兩者並沒有 事前的協議,完全是偶然的相遇,兩者各自為自己的利潤和工資而奮鬥。但在生 產過程中,只剩下資本家對價值增殖的渴求,勞動者的利己心或是發展自身的興 趣和能力都不足為提,一切以資本家的利益為依歸。現今社會的企業文化或企業 倫理,強調勞動者對公司的犧牲奉獻,不外乎是資本家的「利己心」在生產時的 具體表現。. 立. 政 治 大. 比較僱傭勞動的四個性質在商品交換領域和生產領域的差異,可以發現這四. ‧ 國. 學. 個性質對於勞動者而言,只存在於商品交換領域,在生產領域則否;相反地,對. ‧. 於貨幣佔有者的行為而言,這四個性質無論是在哪個領域都適用。對於勞動者而. sit. y. Nat. 言,他會驚奇的發現社會現實的矛盾:在商品交換時還適用的性質和規定,到了. n. al. er. io. 生產時就不適用了,其原因在於本節開頭時所描述的:勞動者的自我分裂,勞動. i n U. v. 者一方面作為勞動力佔有者,一方面作為勞動力商品;一方面作為人,一方面作. Ch. engchi. 為物。這種自我分裂和對立在僱傭勞動的不同領域顯現出來,使得僱傭勞動的性 質也自我分裂和對立。而勞動者之所以產生自我分裂,正是因為在社會的生產方 式中,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相分離所造成的結果。. 16.

(21) 第三節. 僱傭勞動運作的結果. 一、剩餘價值. 僱傭勞動運作的第一個結果是產生剩餘價值。馬克思認為商品總是按其價值 出賣。在僱傭勞動關係中,勞動者出賣勞動力商品給貨幣佔有者,而貨幣佔有者 按其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支付等價的貨幣量給勞動者,商品交換就完成了。勞動力. 政 治 大 產商品,而這並不違反商品本身的規律 ,馬克思稱這對「買者是一種特別的幸運, 立. 商品一被資本家購買,資本家就有權盡情使用勞動力商品,使勞動力盡可能的生. ‧ 國. 學. 對賣者也絕不是不公平。」(Marx, 2004:225-226)。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勞動產 品的價值可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維持勞動者的生存只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資料. ‧. 價值量,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但不妨礙勞動力可以生產出超過此定量的商品,. y. Nat. io. sit. 付出超過此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產生剩餘勞動、剩餘價值,而這是資本家僱用. er. 勞動者,進入僱傭勞動關係的目的。假設勞動力的耗費量與勞動力的維持量相同,. al. n. v i n 那麼勞動者生產出的商品所含的勞動量就恰好等於生產勞動力所需要耗費的生 Ch engchi U. 活資料所含的勞動量,也就等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此時資本家會發現自己付出 多少拿回多少,一無所得。資本家要得到剩餘價值,就必須要使勞動力的耗費量 大於勞動力的維持量,得到剩餘勞動或剩餘價值,資本家用來達成此目標的手段 是延長勞動時間或增加勞動強度,使勞動力的耗費量越大越好,當然這個延長也 要有其界限,如前所述,一方面是考量勞動者生理能力和體力有其界限,另一方 面是考量勞動者地位的維持。. 維持勞動力所需的價值量和勞動力生產出商品的價值量,兩者之間不只是量 17.

(22) 上差異,而且在性質上完全不同。勞動者沒有與資本家分享產品,他所生產的商 品以及商品賣出的價值量,全部都屬於資本家;而勞動者的工資不是從他生產的 商品中分得一部分,而是由資本家所有的資本中分得一部分(Marx, 1961:477), 勞動者拿到多少工資,跟他付出多少勞動,兩者並不相關。. 二、資本家階級和勞動者階級. 僱傭勞動運作的第二個結果是產生資本家階級和勞動者階級的差異。僱傭勞. 治 政 大 動的運作絕不會只是一次性的,相反地,它會不停的循環發生。資本主義生產方 立 式促使勞動者持續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謀求生存;以及資本家持續的購買勞動. ‧ 國. 學. 力商品,以謀求自身資本的增殖。當僱傭勞動的運作結果─剩餘價值,不停的在. ‧. 貨幣佔有者身上累積,其佔有的價值量便愈趨增加,使貨幣佔有者和勞動者出現. sit. y. Nat. 經濟力量上明顯的差異,形成資本家階級和勞動者階級之分(Marx, 2004:. n. al. er. io. 658-660,666-667)。但資本家階級和勞動者階級之分不僅僅在於經濟力量上的差. i n U. v. 異,更重要的是在身分上的差異。當僱傭勞動關係不斷的再生產,使資本家和勞. Ch. engchi. 工的身分被固定下來,使身分差異抽象的脫離現實經濟力量的差異,而成為人們 意識中的「自然」的階級差異時,資本家階級和勞動者階級之分才真正完成。因 此資本家階級和勞動者階級之分絕不僅僅是財富量的差異,它還表示一種身分特 質上的差異和對立,是一種階級關係。. 筆者在這一章,大略論述了僱傭勞動的條件:包括勞動者的自由以及生產資 料與勞動者的分離;僱傭勞動的性質:包括商品交換關係帶來的人的內部分裂和 對立,以及自由、平等、所有權和利己心四個形式上的性質;和僱傭勞動的結果: 18.

(23) 產生剩餘價值以及資本家階級和勞動者階級的差異。在下一章,筆者要論述馬克 思對僱傭勞動有何批判,看看馬克思如何運用不同的概念來批判僱傭勞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n U. v.

(24) 第三章. 僱傭勞動的幾個變形. 在了解僱傭勞動的特性和它產生的結果之後,這一章的主要目標是對僱傭勞 動的批判。筆者試圖將馬克思的批判概念運用在批判僱傭勞動上,其批判的內容 包括異化的概念、勞動力的商品化、僱傭勞動的拜物教性格,和剝削的概念。筆 者將先試圖說明這些批判的關注對象為何,以及其差異之處。. 政 治 大.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說勞動產品必須放到一個特定的社會中才能普遍. 立. 地獲得商品的形式,同樣地,人也是如此。在馬克思看來,人只有被放在具體的. ‧ 國. 學. 社會結構和歷史發展中,才有它的意義。這與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概念─異化. ‧. ─大不相同。在異化勞動中,勞動者的異化是以自身為中心向外開展的:人先經. sit. y. Nat. 由異化而後才得出一個異己者存在,而不是先經由與異己者的對立才發覺自己的. io. n. al. er. 異化。這在異化的四種形式中可以得到佐證:人與類本質的異化在理論推演上先. v. 於人與他人相異化。在異化勞動中,勞動者並沒有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結構中認識. Ch. engchi. i n U. 他的異化,而是藉由異化於抽象的類本質認識他的異化。因而馬克思談人的異化 時,在抽象的類本質中打轉,缺乏對具體特定現實的理解,要直到馬克思擺脫了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擺脫人的本質論觀點,進入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後,才發覺 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是商品這個具體現實。.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僱傭勞動關係中,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成商品出賣, 這是一望即知的現實,然而如何面對「勞動力被當成商品出賣」這個問題,卻有 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強調勞動者作為商品佔有者的那一面,這類看法只看 20.

(25) 到人與人在簽訂契約時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卻忽略另一面:勞動者將自己的勞 動力當成商品出賣給資本家,在生產時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第二種看法是勞動 力不「應該」被當成商品出賣,相較於前一種看法直接忽視勞動力作為商品的現 實,將之視為不存在,這種看法是較為進步的。然而持這類看法的人雖然承認勞 動力被當作商品出賣這個現實,但他們將這個現實固定化、將這個現實看成不可 變易的既定之物,跳出這個現實到應然的自由國度中找出解答。於是二元對立的 結構、應然和實然對立的結構就出現了,一邊是無法改變,不知其存在原由的客 觀現實;一邊是主觀的,存在於意識中的理想世界,在那個世界中勞動力不應該. 治 政 大 被當成商品出賣,盧卡奇將這種二元對立的結構稱為經濟宿命論和空想主義的對 立 立(Lukács, 1995:288)。這樣的對立只是將客觀現實、資本主義社會永恆化,將. ‧ 國. 學. 勞動力被當成商品出賣視作自然規律無法改變。前兩種看法都沒有真正的研究. ‧. 「勞動力被當成商品出賣」這個問題。而第三種看法是:勞動力被當成商品出賣. sit. y. Nat. 如果是個需要被批判的問題,那麼問題不是在否定客觀現實的二元對立中解決,. n. al. er. io. 而是在研究客觀現實中解決,也就是承認客觀現實之後繼續追問:那麼商品是什. i n U. v. 麼?它的性質是什麼?它運作的規律是什麼?它在哪個特定的社會形式下存在?. Ch. engchi. 第三種看法是馬克思的思考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價值形式時說,二 十碼麻布等於一件上衣這個簡單價值形式的表達,就隱含了等價形式以及貨幣之 謎(Marx, 2004:72-73),因為我們知道二十碼麻布是一件上衣,但是我們卻不知 道上衣是什麼,好像它是獨立存在之物。只有在馬克思對上衣的分析中,才看得 出上衣只有在價值形式中才變成等價物;只有在特定的生產關係或社會形式,上 衣作為二十碼麻布的等價物性質才會顯現。同樣地,如果勞動力作為商品體系的 一部分,那麼唯有對商品的分析、認識商品的性質以及社會中的商品規律如何限 制著勞動力商品, 「勞動力被當成商品出賣」在現實的客觀社會中才有它的意義。 21.

(26) 於是這時問題的中心就從人的應然判斷轉變為商品的客觀現實;從對僱傭勞動關 係中的勞動者的悲慘處境的道德批判,轉變到批判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是資本主 義社會中商品體系的一部分,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規律的控制。馬克思的研 究重點從人轉移到現實社會。以下筆者將先從異化的概念開始,逐節論述馬克思 如何從研究人轉移到研究社會,以及其概念如何運用在批判僱傭勞動之上。. 第一節. 異化(Alienation). 政 治 大 異化一詞其實並非馬克思所獨創,上可追溯自基督教傳統:人是「異化」於 立. ‧ 國. 學. 神的存在 (Mészáros,1978:28-33),下可見於費爾巴哈哲學關於人的異化的理論。 在馬克思之後,異化一詞也大量出現在眾多思想家的著作之中(Musto ,2010:. ‧. 79-101),由此可知異化並非是馬克思獨佔的概念。筆者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做異. y. Nat. io. sit. 化概念的語言學或系譜學式的研究,而是要談論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概念,以及異. n. al. er. 化勞動概念如何批判僱傭勞動。. Ch. engchi. i n U. v. 馬克思的《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自出版以來一直是研究馬克思思想的重 要材料,研究馬克思的學者將之稱為青年馬克思或人道的馬克思的代表作品,學 界甚至出現青年馬克思與晚期馬克思之爭、或是人道的馬克思與科學的馬克思之 爭4,爭論馬克思的思想是否發生轉變及前後是否一貫,這些爭論有很大一部分 原因就是此手稿的發現。此手稿處理的主題繁雜,其中最為學者所注意的是異化 勞動的概念,也是我們在這裡所關注的核心概念。馬克思論述異化勞動的起點跟. 4. 阿圖色在《保衛馬克思》的序言中,提出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中有一個「認識論的斷裂」 ,請 參見 Althusser ( 2009:13-23 )。 22.

(27) 他之後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及《資本論》一樣:從眼前的現實事物開始─ 即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是勞動者的勞動對自然對象的加工或製造,即勞 動的對象化。然而在馬克思那個時代的經濟事實是:勞動產品不屬於勞動者所有, 含有勞動者勞動的勞動產品做為一個異己的存在物、異己的獨立力量而與勞動者 相對立,馬克思認為這是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產品從勞動者那邊異化 出去。勞動者製造的勞動產品越多、力量越大,屬於他自己的勞動就越少、他自 己的力量就越小;勞動者創造的勞動產品越精緻、越文明、越有價值,勞動者本 身就越粗陋、越野蠻、越沒有價值;勞動者越以他的勞動去占有自然,他就越失. 治 政 大 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Marx, 1990:48-50)。這是異化勞動的第一種異化:人與 立 勞動產物相異化。. ‧. ‧ 國. 學. 馬克思接著推論說,如果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異化,那生產出勞動產品的勞動. sit. y. Nat. 活動或生產活動必定也與勞動者異化,因為勞動產品的異化不過總結或者表現勞. n. al. er. io. 動活動的異化。勞動活動的異化在於勞動者從事勞動活動或生產活動時是不屬於. i n U. v. 他自己的勞動,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而勞動者在勞動時只感到不自在,而在不. Ch. engchi. 勞動時卻感到自在,勞動者在勞動活動中只感到不幸和折磨(Marx, 1990:51)。勞 動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感受,在於勞動活動不是為了自身的需要,而是為了他人、 異己者的需要(Marx, 1990:52)。這便是異化勞動的第二種異化:人與勞動活動相 異化。. 馬克思經由對勞動產品和勞動活動跟勞動者的異化關係,抽取出他第三個關 於異化的規定,即勞動者與類本質相異化。首先,馬克思稱所有生物的類生活有 一個共通之處:它們都必須與無機的自然交往,以維繫自身的生存,而人這個類 23.

(28) 存在更是所有類中最能普遍的把整個自然變成它的類生活的一部分,人藉由與自 然的各種交往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然而在異化勞動關係中,作為對象的自然卻 不屬於勞動者所有,自然從勞動者那裡異化出去,勞動者不再擁有自然,人的類 生活也失去它的對象,這是勞動者與類本質相異化的第一個面向:自然從人那裡 異化出去。其次,人作為一個獨特的類存在,與其他類的不同之處在於人的生命 活動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藉由此種活動實現自身的目的,藉由有意識的勞 動創造自身的自由,這是人的類生活。然而在異化勞動中,人類的獨特之處─自 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卻變成謀生存的手段,而不是實現自身的目的,這是人的自. 治 政 大 我顛倒:自由的活動變成必然性的活動。馬克思更直言在異化勞動中,當勞動者 立. 在勞動、實現人的機能時,只覺得自己是動物,反之,當勞動者在吃、喝、生育,. ‧ 國. 學. 實現動物機能時,才覺得是自由的人(Marx, 1990:52),對比到現今的資本主義社. ‧. 會,情況依然如此,勞動者在工作、生產時只覺得自己像個機器,日復一日照著. sit. y. Nat. 同樣的規律和方式運轉;而只有在下班後,在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時、在消費時,. n. al. er. io. 勞動者才褪去機器般的外衣,變成自由的人。這是勞動者與類本質異化的第二個. i n U. v. 面向:人的類生活異化成謀生的手段,從人那裡異化出去。最後,人作為一個類. Ch. engchi. 存在,是有意識的存在,且人能反思自己的行動,它的生命活動可以成為意識的 對象,而這是動物不能做到的。但是在異化勞動中,勞動者的意識反倒促成或習 慣於將類生活變成謀生的手段,並漸漸變得無意識,失去反思的能力,人的意識 在異化勞動中消失殆盡。這是勞動者與類本質異化的第三個面向:人的意識從人 那裡異化出去。因此人的類本質變成異己的存在,即類生活的意涵被改變了,變 成謀生的手段,於是人與類本質相異化(Marx, 1990:53-55)。. 馬克思在論述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人與勞動活動相異化、以及人與類本質 24.

(29) 相異化之後,看似「順帶一提」的推論出他的最後一個異化:人與人相異化,不 過在略短的論述中,卻有許多可供深思之處。馬克思稱「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 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於人同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自身的 關係的東西,也都適用於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馬克 思, 1990:55),筆者試著解讀這一段話,第一個可能的解讀是,人與他人在人 的類存在的意義上並不對立,人與他人都是人類整體的一部分,彼此並不分離或 對立,而異化勞動卻使人從人類整體異化出去,使異化的人與他人相對立;另一 個可能的解讀是:人與類本質異化的內容在於人的類生活本來是自由的有意識的. 治 政 大 活動,但在異化勞動的過程中,卻變成表現受必然性約束的謀生的手段。當人的 立. 類生活不屬於自身時,必定屬於一個站在人的對立面的異己者,而馬克思也明確. ‧ 國. 學. 指出這個異己者就是人(Marx, 1990:56)。從而,人與類本質相異化使異化的. ‧. 人與他人相對立。. sit. y. Nat. n. al. er. io. 以上是異化勞動的四種異化: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人與勞動活動相異化、. i n U. v. 人與類本質相異化,以及人與人相異化。將異化概念應用在對僱傭勞動的批判. Ch. engchi. 上,可以看出勞動者在僱傭勞動時,他的勞動產物和勞動活動不屬於他自己,屬 於另一個異己者─即資本家或者貨幣佔有者;以及勞動僅僅作為謀生的手段,因 為勞動者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他自身的勞動力。這樣的勞動活動與人的類本質表 現的勞動─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恰恰相違背,因此僱傭勞動是一種異化勞動。馬 克思的異化勞動的概念,除了批判僱傭勞動中勞動者現實生活的悲慘處境,以及 勞動者的不自由,更重要的是發現人的自我分裂、自我對立的現實,只是此時人 的對立物的內容還仍然是異化的人,馬克思還沒有走出人的本質規定這一抽象限 制,還與具體的社會現實脫節。因此異化概念是對於僱傭勞動中的人的「非人化」 25.

(30) 的批判,馬克思的異化概念以人為出發點,說明異化勞動是人不像人、人的異化 表現,在此時馬克思的關注是人,而不是商品化或物化。. 綜觀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類本質的異化顯然是最理論性,也是最爭議的 概念,因為它為人類設立了一個本質─人的類生活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發 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去實現自我的目的,與此不符或甚至顛倒─類生活作為謀 生的手段─的活動,就是異化的生命活動,是異化勞動,這使得異化概念帶有規 範性的意涵,這種本質論的說法與馬克思之後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馬克思在《德. 治 政 大 意志意識形態》之後的著作中,都強調人的本質是什麼是待被解釋的,必須放入 立 特定歷史和社會的脈絡中才能明白;且馬克思也承認人類謀生所需要的必要勞動. ‧ 國. 學. 是社會再生產所不可或缺的。但是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概念仍有其重要意義,至少. ‧. 它為批判設定一個理想的目標,提供努力的方向。若單只批判現實而沒有理想的. sit. y. Nat. 指引,則不僅批判現實的力道會變弱,且現實也缺乏發展的方向,最終還是陷入. n. al. er. io. 客觀現實不可變易的迷霧中。. Ch. engchi. 第二節. i n U. v. 商品化. 馬克思在1844年流亡巴黎時,一方面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還停留於以人為 出發點的「人」的哲學的考察,以人的異化來解釋社會的僱傭勞動關係,另一方 面,他已經開始考察政治經濟學的概念。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 除了談到異化勞動,在其他部分譬如〈第一手稿〉中對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 的考察,以及在〈第二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已可以看出馬克思 往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雛形。馬克思在〈第二手稿〉中明確提出:資本主義生 26.

(31) 產把人當成商品(Marx, 1990:63-64),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抽象的人進入現 實的生產規律、進入特定的現實社會。從人這個焦點轉移到商品是理解馬克思思 想的關鍵,如盧卡奇在〈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一文開頭便稱:. 馬克思描述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並揭示其基本性質的兩部偉大成熟著作,都從 分析商品開始,這絕非偶然。因為在人類的這一發展階段上,沒有一個問題 不最終追溯到商品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問題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結構之謎的解 答中找到。(Lukács, 1995:143). 立. 政 治 大. 在異化勞動中,人是異化的人,自身與自身對立的人,本質的人與異化的人. ‧ 國. 學. 相對立,但是隨著馬克思將研究轉向政治經濟學,人的「等價物」就再也不是異. ‧. 化的人,不是從社會外部規定一個「類本質」而與之異化的人;而是在社會的內. sit. y. Nat. 部,在現實的、實際的生產關係的條件下,找出人的「等價物」:這就是商品。. n. al. er. io. 而在馬克思的中後期思想中,又明確的將勞動力與勞動者分開,前者才能被當成. i n U. v. 商品出賣,進一步的標明勞動力和商品的相同屬性,使勞動力商品的概念與資本 主義的商品體系相吻合。. Ch. engchi. 在僱傭勞動關係中,人擁有的勞動力與資本家購買作為生產工具的其他商品 一樣,都是資本家生產的物質手段,人藉由與商品的相等,映照出自身的商品性 質:. 在某種意義上,人很像商品。因為人來到世間,既沒有帶著鏡子,也不像費 希特派的哲學家那樣,說什麼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 27.

(32) 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當作人,只是由於他把名叫保羅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 的。因此,對彼得說來,這整個保羅就以他保羅的肉體成為人這個物種的表 現形式 (Marx, 2004:67,註 18). 彼得在保羅身上看到自己,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卻在商品中看到自己,人的 商品化使人在與商品的對立中看到自己的商品屬性。這時對僱傭勞動研究的重點 就從人轉移到商品,從人與人的關係轉移到物與物的關係。在異化勞動中發現的 那種非人化,在這裡以商品化的形式出現─勞動者在社會的僱傭勞動關係下變成. 治 政 大 勞動力商品,受到社會中的商品規律所限制。 立 ‧ 國. 學. 對勞動力的商品化最直接的批判是康德式的─「每個有理性者應當將自己及. ‧. 其他一切有理性者絕不僅當成工具,而是始終當作目的自身來對待。」(康德,1990:. sit. y. Nat. 58),在僱傭勞動關係中,勞動者雖然只是將一定時間的勞動力當成商品出賣,. n. al. er. io. 但是在這一定的勞動時間內,勞動者的身分被勞動力商品的性質所取代,在康德. i n U. v. 看來這侵犯人的尊嚴。然而若將勞動力的商品化放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脈. Ch. engchi. 絡底下來看,則資本主義社會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物質生產力的全部潛力,勞動力 的商品化是必要的,意即要生產大量商品讓消費者消費的前提在於勞動者的勞動 力要變成商品出賣。因此一般對勞動力的工具化、商品化、或作為他人的手段的 批評,馬克思未必會全盤接受,原因在於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會產生相適應的生產 關係,僱傭勞動形式就現實上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與特定的社會階段相符合。 假設勞動者想要消費大量商品,就必須在生產時使自己變成他人的商品,唯有如 此才有可能大量生產。勞動力的商品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產物,有其現實的 合理性和客觀的規律性,不能一昧的否定它。 28.

(33) 這絕不是說馬克思贊同勞動力的商品化,而是在承認勞動力作為商品存在有 其必要的前提之下,去批判勞動力的商品化。在現代社會中,勞動力的商品化讓 勞動者自身內部產生分裂和對立。勞動力的商品化雖然可以被其他概念譬如效率 至上或增進生產力等理由合理化,讓人的自我分裂被一個看似客觀的經濟成長數 字所掩蓋,但是矛盾畢竟還是存在,馬克思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出社會中的內部矛 盾:僱傭勞動底下勞動力的商品化帶來的自我分裂和對立,使勞動者在反省自身 處境的過程中,反抗這個將勞動力當成商品的社會。. 治 政 大 除了勞動者既作為人又作為商品的自我分裂問題,勞動力的商品化對勞動者 立. 的發展也產生一定的傷害。譬如隨著競爭的劇烈,生產時越來越要求效率,這意. ‧ 國. 學. 味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會越來越細緻,生產過程會分割成更多部份,勞動者作為資. ‧. 本家購買的商品,其局部勞動在重複的生產過程中不斷的鞏固和加強,過度的勞. sit. y. Nat. 動使勞動者的身體和心靈都受到傷害;且勞動者無法全面發展自身的各種興趣和. n. al. er. io. 潛能,發展越來越偏狹(Marx, 2004:417;Lukács:149-152)。資本主義社會越發. i n U. v. 展,僱傭勞動越變成普遍的勞動形式,人就不再有發展自身各種興趣的機會,而. Ch. engchi. 是作為一個有特定功能(使用價值)的勞動力商品進入生產過程。勞動力的特殊商 品性格變成認識人的依據,這不僅限於生產過程,而是擴及到社會普遍的交往模 式,我們用個人在社會分工中占的特殊位置來定義這個人,同時也表示當這個人 作為勞動力商品時,這個商品的功能和賣點是什麼。而勞動力的局部勞動意味著 勞動者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小零件,沒有能力獨立生產產品,必須依靠跟其他的 勞動者一同隸屬於資本家控制的生產過程,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或者生產力。勞 動力的局部生產使勞動者更加依賴資本家。當技術進步,機器取代人力進入生產 過程時,這些勞動者就面臨失業的問題,雖然現代社會強調勞動者要培養第二專 29.

(34) 長來因應機器取代人力的衝擊,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即使勞動者培養第二、第 三或者更多的專長,具有更多異質的勞動力商品可以出賣,也沒有改變在僱傭勞 動中,勞動者依賴資本家的現實:生產資料和公司(工廠)內的生產過程的分工都 是由專制的資本家所掌握(Marx, 2004:413,485-489),僱傭勞動者只能聽命行事。. 第三節. 拜物教(Fetishism). 政 治 大 交往關係,人的行為受物的客觀運動所控制 ,馬克思把這一特殊情形稱為拜物教。 立 人類的社會關係表現為物之間的社會關係,物與物的交換關係取代人與人的. ‧ 國. 學. 拜物教的概念強調客觀經濟規律的影響,因而有論者稱在僱傭勞動關係中,資本 家是人格化的資本,而勞動者是人格化的勞動時間,兩者都是受到客觀的資本運. ‧. 作規律的控制(Booth,1989:209-210,218-220)。在拜物教的影響下,物與物的交換. y. Nat. io. sit. 關係成為人與人產生交往關係的媒介,若將拜物教概念運用在批判僱傭勞動上,. er. 則僱傭勞動中的商品交換關係成為資本家和勞動者產生交往關係的媒介。僱傭勞. al. n. v i n 動的一切運作似乎都建立在物(商品)的關係之上,而人的關係反倒隱而不見。 Ch engchi U. 對於受到拜物教統治的現代社會,馬克思認為必須要對之加以批判才能使物 與物的社會關係還原成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該批判不只侷限於指出我們受物的規 律所控制,還要指出它是一個人造的、特殊的規律。為了破除拜物教的幻象,馬 克思將批判眼光放在資本主義社會、僱傭勞動、商品的特殊性上。商品、僱傭勞 動、資本主義社會,被當作既定的條件、不證自明的事實展現在我們眼前,一切 現實變得不可變易,它沒有起源,也沒有變化,換言之,它沒有歷史發展的過程, 所以現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構成:商品、私有制、交換、市場、僱傭勞動,都 30.

(35) 5. 是自然的 。它們取得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性意義,資本主義社會是社會的自然 形式,18 世紀以降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在每一次資本主 義社會的自我鞏固中,都更加深資本主義社會的永恆性和去歷史性。這正是馬克 思所稱「拜物教」的另一種意義:將特殊視為普遍。而馬克思對拜物教的批判正 是在對抗這種永恆性和去歷史性。要解開這個拜物之謎,或許我們可以看看馬克 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在該導言中向讀者說明他分析政治經濟學 的方法(Marx, 1962a:750-759),他的方法是從具體的現實出發,在分析中達到最 簡單的抽象規定,再從抽象規定返回到具體現實,即特殊─普遍─特殊6。如果. 治 政 大 把這個方法應用在分析僱傭勞動上,則僱傭勞動的現實是我們分析的出發點,我 立 們開始分析僱傭勞動的各種要素,但是解明一件事物的一切要素,始終只是限於. ‧ 國. 學. 該事物之內,而不能得到更抽象的規定,必須要將該事物與其他相似的事物做一. ‧. 比較,才能得到更抽象的規定。舉個例子,馬克思分析在僱傭勞動中有計時工資. sit. y. Nat. 和計件工資,經過兩者的比較可以得出一個更抽象的規定,即兩者都是工資的表. n. al. er. io. 現形式,然而如果不繼續分析工資與其他社會形式下的勞動產物分配的差異,停. i n U. v. 留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則勞動者拿工資就變成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真. Ch. engchi. 理,最終,勞動者拿工資的概念還是限於特殊的資本主義社會分配方式中,而沒 有更進一步抽象化的歷程。要避免這種情況在分析僱傭勞動時發生,就必須將僱 傭勞動這個社會勞動形式放入人類勞動的歷史中去考察,看看是否有不同於僱傭 勞動的社會勞動形式,以及其相異處為何。就馬克思分析僱傭勞動而言,他在《德 意志意識形態》和《資本論》中都分析了與僱傭勞動不同的社會勞動形式(Marx and Engels, 1956:25-28;Marx, 2004:94-97, 619),如部落公有制、奴隸勞動和徭役勞. 5. 譬如 Smith ( 1972:12-15 ); Roemer ( 1982:62 )。他們的理論起點,總是「個別生產者」擁有 一定的生產資料。 6 柄谷行人稱馬克思的批判在於觀念論和經驗論的「視差」之中,請參見柄谷行人( 2011:103 )。 31.

(36) 動,這樣使僱傭勞動不再是自然的勞動形式,經由比較的差異,可以分析出共同 的元素和性質,它變成與其他社會勞動形式並列的一個特殊勞動形式,都是有關 社會勞動產物的分配、都是社會勞動關係的表現形式,因此社會勞動關係是更抽 象的規定。而抽象的社會勞動關係是以人類必須勞動才能持續生存為前提,於是 「勞動」變成更普遍的抽象規定(Marx, 2004:50),達到分析的終點─勞動。但是 在馬克思的研究方法中,達到分析的終點後,必須回過頭將規定運用在具體現實 中,使原本混沌不明的具體現實在規定的指引下得到闡明。勞動的各項要素和性 質指引著僱傭勞動的要素和性質,這時的僱傭勞動與作為思維過程起點的僱傭勞. 治 政 大 動不同,不再是混沌不明的現實,而是「勞動」這個抽象規定底下豐富的整體: 立 僱傭勞動是勞動的一個特殊表現形式。. ‧. ‧ 國. 學. 這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告訴我們的治學方法,也是拜物教. sit. y. Nat. 概念的批判重點:一般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實只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一般. n. al. er. io. 看來是本質的事物,其實只是本質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與物的社會關. i n U. v. 係,其實只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的表現形式(Marx, 2004:89-90),但我們卻. Ch. engchi. 將前者視作不證自明並受其控制,這都因為我們習慣於將特殊的表現形式看作普 遍的本質,若用僱傭勞動來作為例子,就是將僱傭勞動視為勞動、將僱傭勞動視 為永恆的、自然必然的勞動形式,然而事實是僱傭勞動只是人類勞動的特殊形 式,只在特定的社會形式中才會出現。會出現拜物教的誤解是由於缺乏批判的能 力、缺乏將事物放進歷史發展中考察其不同表現的能力,誤將事物發展的特殊形 式看作事物的本性如此,彷彿是無條件的自明之物。. 以上對馬克思拜物教概念的分析,可以得出拜物教的意義有二:一是人受到 32.

(37) 客觀的物的規律所控制,二是將一特殊的事物視作永恆不變、自然普遍的事物。 而運用拜物教概念對僱傭勞動進行批判,可看見僱傭勞動關係使人的交往關係被 物的交換關係所掩蓋和控制,且僱傭勞動關係呈現出的商品交換關係,只是歷史 中一個特殊的社會關係,不具有自然必然性。由以上的論述可知,從異化概念到 商品化概念再到拜物教概念,馬克思的研究對象已經從人轉移到社會規律。. 第四節. 剝削(Exploitation). 政 治 大 在前三節,筆者談論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批判強調一點:勞動力的商品化。 立. ‧ 國. 學. 而勞動者之所以變成社會中的勞動力商品,目的在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剩餘 價值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社會運作下的一個經濟現象,是制度的產物,馬克思在談. ‧. 論僱傭勞動中的買者與賣者時,也說「這種情況對買者是一種特別的幸運,對賣. y. Nat. io. sit. 者也絕不是不公平」(Marx, 2004:226)。但是馬克思有時也認為資本家攫取剩餘. al. er. 價值是對勞動者的剝削,原因在於資本家佔有勞動者生產的剩餘價值。而資本主. n. v i n 義社會的意識形態特別強調勞動者的勞動產物應該屬於勞動者,藉此證成私有財 Ch engchi U 產制度是正當的7,既然如此,如果勞動者的勞動產物屬於勞動者,那麼資本家. 佔有勞動者的剩餘價值,就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勞動產物屬於勞動者─不相 符合。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佔有勞動者生產的剩餘價值是一種剝削。. 馬克思對資本家佔有剩餘價值是否為剝削的模稜兩可的態度,引起研究馬克 思主義學者的爭論(Lukes,1987:48-54)。第一種立場認為在馬克思的思想中,道 德規範和法律是上層建築,它受作為基礎的生產經濟結構所決定。在資本主義社 7. 譬如洛克在《政府論次講》中的勞動私有說,請參見 Locke ( 1986:18 )。 33.

(38) 會中,勞動力商品生產的所有產品都屬於購買它的資本家所有,若有剩餘價值, 則它本該由資本家佔有,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僱傭勞動制度所產生的經濟現象, 而道德規範和法律受到特定生產方式的限定。因此資本家佔有剩餘價值的行為在 資本主義社會中並非不正義的剝削。第二種立場則認為前種說法忽略馬克思對資 本家佔有剩餘價值的批判,馬克思不只一次強調資本家拿走剩餘價值的行為是一 種偷竊的行為。並且馬克思對資本家壓榨勞動者的各種情況詳實的描述,譴責資 本家無止盡的渴求剩餘價值。主張此看法的學者強調馬克思真正的立場是批判而 不是肯定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現象。筆者較為贊同第二種說法:馬克思認為資本. 治 政 大 主義社會存在剝削,因資本家佔有勞動者生產的剩餘價值,資本家不勞而獲,故 立 資本家佔有剩餘價值是一種對勞動者的剝削,這是站在勞動者的立場才能看到的. ‧ 國. 學. 剝削現象。由對剝削的不同解釋,亦可看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交換原則和. ‧. 勞動者有其勞動產物原則在僱傭勞動關係中互相衝突,這兩項原則產生的矛盾正. n. al. er. io. sit. y. Nat. 好表現了資本家階級和勞動者階級之間的矛盾。. i n U. v. 不過筆者認為運用剝削概念來批判僱傭勞動,其意義除了剩餘價值的量和對. Ch. engchi. 剝削行為的道德譴責之外,還在於它造成的社會內部矛盾和對立,如勞動力商品 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勞動力佔有者與勞動力商品的對立、以及剩餘價值造 成的階級對立。運用剝削概念來批判僱傭勞動最重要的是突出其蘊含的社會對立。 勞動者若沒有被資本家僱用,進入僱傭勞動關係,就不能看見這些對立和矛盾。 如果只關注剩餘價值量的問題,而不去看剩餘價值造成的矛盾,那就是將最末端 的表象誤做成真正的問題看待,雖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大篇幅談論剩餘價值的性 質和其種類(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認為這是資本家的利潤真正的秘密 所在,可是它的前提是在勞動力的商品化。如果將焦點放在剩餘價值的量上做文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