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僱傭勞動的幾個變形

第二節 商品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的批判,馬克思的異化概念以人為出發點,說明異化勞動是人不像人、人的異化 表現,在此時馬克思的關注是人,而不是商品化或物化。

綜觀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類本質的異化顯然是最理論性,也是最爭議的 概念,因為它為人類設立了一個本質─人的類生活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發 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去實現自我的目的,與此不符或甚至顛倒─類生活作為謀 生的手段─的活動,就是異化的生命活動,是異化勞動,這使得異化概念帶有規 範性的意涵,這種本質論的說法與馬克思之後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馬克思在《德 意志意識形態》之後的著作中,都強調人的本質是什麼是待被解釋的,必須放入 特定歷史和社會的脈絡中才能明白;且馬克思也承認人類謀生所需要的必要勞動 是社會再生產所不可或缺的。但是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概念仍有其重要意義,至少 它為批判設定一個理想的目標,提供努力的方向。若單只批判現實而沒有理想的 指引,則不僅批判現實的力道會變弱,且現實也缺乏發展的方向,最終還是陷入 客觀現實不可變易的迷霧中。

第二節 商品化

馬克思在1844年流亡巴黎時,一方面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還停留於以人為 出發點的「人」的哲學的考察,以人的異化來解釋社會的僱傭勞動關係,另一方 面,他已經開始考察政治經濟學的概念。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 除了談到異化勞動,在其他部分譬如〈第一手稿〉中對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 的考察,以及在〈第二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已可以看出馬克思 往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雛形。馬克思在〈第二手稿〉中明確提出:資本主義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產把人當成商品(Marx, 1990:63-64),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抽象的人進入現 實的生產規律、進入特定的現實社會。從人這個焦點轉移到商品是理解馬克思思 想的關鍵,如盧卡奇在〈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一文開頭便稱:

馬克思描述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並揭示其基本性質的兩部偉大成熟著作,都從 分析商品開始,這絕非偶然。因為在人類的這一發展階段上,沒有一個問題 不最終追溯到商品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問題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結構之謎的解 答中找到。(Lukács, 1995:143)

在異化勞動中,人是異化的人,自身與自身對立的人,本質的人與異化的人 相對立,但是隨著馬克思將研究轉向政治經濟學,人的「等價物」就再也不是異 化的人,不是從社會外部規定一個「類本質」而與之異化的人;而是在社會的內 部,在現實的、實際的生產關係的條件下,找出人的「等價物」:這就是商品。

而在馬克思的中後期思想中,又明確的將勞動力與勞動者分開,前者才能被當成 商品出賣,進一步的標明勞動力和商品的相同屬性,使勞動力商品的概念與資本 主義的商品體系相吻合。

在僱傭勞動關係中,人擁有的勞動力與資本家購買作為生產工具的其他商品 一樣,都是資本家生產的物質手段,人藉由與商品的相等,映照出自身的商品性 質:

在某種意義上,人很像商品。因為人來到世間,既沒有帶著鏡子,也不像費 希特派的哲學家那樣,說什麼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當作人,只是由於他把名叫保羅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 的。因此,對彼得說來,這整個保羅就以他保羅的肉體成為人這個物種的表 現形式 (Marx, 2004:67,註 18)

彼得在保羅身上看到自己,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卻在商品中看到自己,人的 商品化使人在與商品的對立中看到自己的商品屬性。這時對僱傭勞動研究的重點 就從人轉移到商品,從人與人的關係轉移到物與物的關係。在異化勞動中發現的 那種非人化,在這裡以商品化的形式出現─勞動者在社會的僱傭勞動關係下變成 勞動力商品,受到社會中的商品規律所限制。

對勞動力的商品化最直接的批判是康德式的─「每個有理性者應當將自己及 其他一切有理性者絕不僅當成工具,而是始終當作目的自身來對待。」(康德,1990:

58),在僱傭勞動關係中,勞動者雖然只是將一定時間的勞動力當成商品出賣,

但是在這一定的勞動時間內,勞動者的身分被勞動力商品的性質所取代,在康德 看來這侵犯人的尊嚴。然而若將勞動力的商品化放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脈 絡底下來看,則資本主義社會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物質生產力的全部潛力,勞動力 的商品化是必要的,意即要生產大量商品讓消費者消費的前提在於勞動者的勞動 力要變成商品出賣。因此一般對勞動力的工具化、商品化、或作為他人的手段的 批評,馬克思未必會全盤接受,原因在於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會產生相適應的生產 關係,僱傭勞動形式就現實上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與特定的社會階段相符合。

假設勞動者想要消費大量商品,就必須在生產時使自己變成他人的商品,唯有如 此才有可能大量生產。勞動力的商品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產物,有其現實的 合理性和客觀的規律性,不能一昧的否定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這絕不是說馬克思贊同勞動力的商品化,而是在承認勞動力作為商品存在有 其必要的前提之下,去批判勞動力的商品化。在現代社會中,勞動力的商品化讓 勞動者自身內部產生分裂和對立。勞動力的商品化雖然可以被其他概念譬如效率 至上或增進生產力等理由合理化,讓人的自我分裂被一個看似客觀的經濟成長數 字所掩蓋,但是矛盾畢竟還是存在,馬克思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出社會中的內部矛 盾:僱傭勞動底下勞動力的商品化帶來的自我分裂和對立,使勞動者在反省自身 處境的過程中,反抗這個將勞動力當成商品的社會。

除了勞動者既作為人又作為商品的自我分裂問題,勞動力的商品化對勞動者 的發展也產生一定的傷害。譬如隨著競爭的劇烈,生產時越來越要求效率,這意 味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會越來越細緻,生產過程會分割成更多部份,勞動者作為資 本家購買的商品,其局部勞動在重複的生產過程中不斷的鞏固和加強,過度的勞 動使勞動者的身體和心靈都受到傷害;且勞動者無法全面發展自身的各種興趣和 潛能,發展越來越偏狹(Marx, 2004:417;Lukács:149-152)。資本主義社會越發 展,僱傭勞動越變成普遍的勞動形式,人就不再有發展自身各種興趣的機會,而 是作為一個有特定功能(使用價值)的勞動力商品進入生產過程。勞動力的特殊商 品性格變成認識人的依據,這不僅限於生產過程,而是擴及到社會普遍的交往模 式,我們用個人在社會分工中占的特殊位置來定義這個人,同時也表示當這個人 作為勞動力商品時,這個商品的功能和賣點是什麼。而勞動力的局部勞動意味著 勞動者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小零件,沒有能力獨立生產產品,必須依靠跟其他的 勞動者一同隸屬於資本家控制的生產過程,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或者生產力。勞 動力的局部生產使勞動者更加依賴資本家。當技術進步,機器取代人力進入生產 過程時,這些勞動者就面臨失業的問題,雖然現代社會強調勞動者要培養第二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長來因應機器取代人力的衝擊,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即使勞動者培養第二、第 三或者更多的專長,具有更多異質的勞動力商品可以出賣,也沒有改變在僱傭勞 動中,勞動者依賴資本家的現實:生產資料和公司(工廠)內的生產過程的分工都 是由專制的資本家所掌握(Marx, 2004:413,485-489),僱傭勞動者只能聽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