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績效展望對公司垂直整合的影響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績效展望對公司垂直整合的影響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企業 管 理 學 系 博士學位論文. 績效展望對公司垂直整合的影響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治 Prospect on Vertical. 政. 大.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a. v. i l C 指導教授:李志宏 博士 n U. hengchi. 黃思明 博士 研究生:吳小龍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〇 九 年 四月.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 謝辭 學海無涯苦作舟,博士論文終於即將完成,首先要感謝政大各位老師的辛勤栽培, 是你們的關心和鼓勵幫助我獲得了今天的點滴進步。 個人從商海創業轉到政大求學,距今已屆七年。作爲一個七年前對“Academic”僅 有模糊概念的門外漢,到如今能夠運用學到的一些方法,對企業管理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整個過程離不開每一位老師的認真教導和熱心幫助。許士軍老師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 程幫助我打下了完整的系統的社會研究方法訓練基礎,司徒達賢老師的個案教學法讓我 學到了怎樣結合理論與實務,吳靜吉老師的創造力研究使我學到了創新起源的心理學研. 政 治 大. 究方法……等等,還有很多很多給過我指導的老師,受限篇幅遺憾無法一一致謝了。. 立. 當然最重要還是我的指導教授——黃思明老師,黃老師非常耐心地輔導我完成論文. ‧ 國. 學. 的選題以及主要方向的確定,在開始指導我寫作教學個案文章及本論文的時候,包含學 術文章的規範格式都是靠老師給我逐字逐句地指導,也很開心能夠有幸和老師一起分享. ‧.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2017 年度的第七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傑出獎』 。黃老師這七. Nat. sit. y. 年跟我一起經歷了無數次的討論和修改,並且在我決定採用上市公司財報作爲實證數據. n. al. er. io. 來源後,特地邀請來學識淵博的李志宏老師共同指導,才有了現在這篇論文。. i n U. v. 這篇論文同樣離不開的另一位指導教授——李志宏老師,李老師以深厚的理論功底. Ch. engchi. 及豐富教學實務經驗爲這篇論文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這些有價值的意見解決了我在 論文寫作過程中很多的疑惑,衷心感謝李老師對論文的嚴格要求,假如沒有李老師這幾 年對我的悉心指教,來提攜我在財務專業領域的欠缺,這篇論文的完成也是不可想像的。 還要感謝博士班期間的各位好同學,尤其是 John 學長的熱心相助,在論文考試期 間恰逢 COVID-19 疫情,主動承擔了遠程視頻口試的所有技術支持及現場保障,幫助我 順利完成了論文口試,為博士生涯留下完美的記憶。同時也向各位論文考試委員會的老 師們致以最誠摯的感謝,因爲你們的指點,使得論文品質臻於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最後,也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你們長期以來給與的支持與信心,伴隨我度過這七 年漫長又豐富的博士班求學之路。 i. DOI:10.6814/NCCU202000459.

(3)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績效展望對於企業垂直整合的影響, 「倂購還是自主研發?」 ,「自製 還是外包?」,這些不但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策略問題,同時也是公司有關垂直整合領域 的重要問題。研究透過對經濟學相關文獻的歷史回顧,基於目前在垂直整合研究領域得 到較多認可的交易成本經濟學(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CE)的理論,重點分析了 TCE 的資產特用性(Asset Specificity,AS)架構,找出其存在的理論缺口以及對實務現 象觀察結果解釋力的不足。通過藉鑒 Chiles & McMackin(1996)放鬆風險中性假設的 方法,引入可變風險偏好的觀點,從行爲經濟學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提出的決 策框架(The Framing of Decision)的概念,推衍出在不同績效展望下,企業垂直整合的. 政 治 大. 實際決策者會有不同的風險偏好,這些風險偏好最終影響了決定企業的相關業務活動是. 立. 放在企業內部還是外部去完成。. ‧ 國. 學. 本研究創造性地提出利得展望(GP)和損失展望(LP)以及風險決策審慎程度(DOP) 這三個新構念,從理論上連接起企業垂直整合和展望理論這兩個以前相距甚遠的研究領. ‧. 域,進而嘗試在交易成本經濟學和行爲經濟學之間架起協同的橋梁。. y. Nat. io. sit. 在實證環節通過運用 Compustat 數據庫與 IBES 數據庫提供的 2009 年到 2019 年的. n. al. er. 美國製造業上市公司資料,對提出的假說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在相同的資産特用性條. i n U. v. 件下,當公司的績效預期低於績效目標,決策者認爲不太可能實現年度績效目標時,其. Ch. engchi. 績效展望為損失展望(losses prospect) ,導致這些決策者的風險偏好爲尋求風險,尋求 風險的決策者會低估資產特用性升高導致的機會主義風險,降低公司當年的垂直整合程 度,更多選擇市場治理,即通過市場外包去完成更多的經濟活動,在我們收集的樣本庫 研究中,以上假說通過了統計學上的顯著檢驗,但是當年的損失展望對於第二年與第三 年的垂直整合程度變化影響缺乏統計顯著性,説明損失展望導致的決策對企業垂直整合 不具有時間滯後性;另外,當公司的績效預期高於績效目標,決策者認爲已經有把握實 現年度績效目標時,其績效展望為利得展望(gains prospect) ,導致這些決策者的風險偏 好爲風險趨避。本研究對審慎程度(Degree Of Prudence)的實證檢驗結果支持了根據展 望理論推衍出的績效展望會影響風險偏好的假説,以上假說也通過了統計學上的顯著檢 驗;而且研究發現的 LP 對 DOP 的影響效果是 GP 對 DOP 的 1.83 倍,這點也和展望理 ii. DOI:10.6814/NCCU202000459.

(4) 論的觀點相契合。但是由於其他行爲偏誤(bias)的影響,決策者未必一定會採取增加 垂直整合程度的策略,研究結果挑戰了 Chiles & McMackin(1996)提出的部分理論假 設。Williamson 提出的資産特用性仍然是決定公司垂直整合程度的重要因素,這個因素 將與績效展望共同影響垂直整合程度的相關決策。 關鍵詞:損失展望;利得展望;審慎程度;垂直整合;展望理論;績效展望;風險 偏好;交易成本經濟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NCCU202000459.

(5)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prospect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Shall we merge or R&D?" ,"making or outsourcing?" These are important strategic issues not onl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but also for the company to select relevant domain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historical recap of the experience, the study went a step further from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CE) that is currently popular in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domain, and focused the analysis on TCE's asset-specific architecture to figure out its existing theoretical gaps and deficiency of solution to practical phenomena. Considering the risk-neutral assumptions of Chiles and McMackin (1996), we introduce the. 政 治 大. view of variable risk preferences and demonstrate the concept of The Framing of The Decision. 立. proposed by the prospect theory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It is noted that under different. ‧ 國. 學. performance prospects, the actual decision maker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ll have different risk preferences, which ultimately affect the decision of the enterprise's related. ‧.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held within the enterprise or external to complete.. sit. y. Nat. This study proposed three unprecedented constructs: Gain Prospect (GP), Loss Prospect. io. er. (LP) and Degree Of Prudence (DOP), which theoretically connected the two previously distant studie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prospect theory, and then attempted to construct a synergy. al. n. v i n C h and behavioralUeconomics. bridge betwee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engchi. The study empirically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by using data of U.S.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ppearing on the market from 2009 to 2019 provided by Compustat and IBES databa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asset-specific circumstances, when expectations of a company's performance are lower than the performance targets and it is considered unlikely that it will achieve annual performance targets, policymakers of the company possess a performance prospect of losses prospect (LP), resulting in their risk preferences for seeking risk. The policymakers who seek risk underestimate the opportunism risk stake of asset specificity, reduce the company's vertical integration extent in the year, and increase preference of market governance------to complete more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iv. DOI:10.6814/NCCU202000459.

(6) market. In the sample library studies we collected, the hypothesis above pass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est, whereas the first year ’s losses prospect shows littl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degree changes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years, indicating that the decision-making of losses prospect does not have a time lag for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enterpris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a company's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are higher than their performance targets and decision makers are confident of achieving their annual performance targets, their performance prospect is a gains prospect (GP), leading to risk avoidance of risk preferenc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for Degree Of Prudence (DOP) of the study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performance prospect based on the prospect theory will affect risk preferences, and this hypothesis has also pass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est; moreover, the research found. 政 治 大. that the effect of LP on DOP is 1.83 times that of GP on DOP, which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立. relevant ideas of Prospect Theory. However, because of biases and not necessarily taking a. ‧ 國. 學. strategy to increase vertical integration, the results challenge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put forward by Chiles and McMackin (1996). Williamson's proposal on asset specificity. ‧. remains an important determining factor on the exten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a company,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performance prospect, influences decision-making on the extent of. er. io. sit. y. Nat. vertical integration.. al. Key Word: Losses prospect; Gains prospect; Degree of prudence; Vertical integration; Prospect. n. v i n theory; Performance prospect; RiskC preferences; of cost economics U h e n gTransaction i h c. v. DOI:10.6814/NCCU202000459.

(7) 目次. 中 文 摘 要 ...................................................................................................................................................ii 英 文 摘 要 ................................................................................................................................................. iv 目 次 ............................................................................................................................................................ vi 表 次 ........................................................................................................................................................... vii 圖 次 .......................................................................................................................................................... viii 第 一 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主題簡介.........................................................................................................................1 研究的起因、背景.................................................................................................................2 相關研究領域簡要歷史回顧.................................................................................................8 預期結果及本研究的理論貢獻........................................................................................... 11 論文的主要結構...................................................................................................................13.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資產特用性(Asset Specificity,AS) ..............................................................................27 風險偏好(risk preferences) .............................................................................................34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37 從個人決策到組織決策.......................................................................................................43 外包程度/垂直分離與企業績效的負曲綫關係 ..................................................................47 現有研究文獻評述...............................................................................................................51. 政 治 大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 15 立 第一節 企業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VI)........................................................................15 ‧. ‧ 國. 學. y. Nat. n. al. er. 觀念架構 ..............................................................................................................................54 模型與樣本選擇...................................................................................................................65 模型中主要變數選擇...........................................................................................................70 模型分析和本研究假説分別對應的係數 ...........................................................................91. io.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sit. 第 三 章 研 究 方 法 ............................................................................................................................. 54. Ch. engchi. i n U. v. 第 四 章 研 究 過 程 與 結 果 ............................................................................................................. 94 第一節 研究過程 ..............................................................................................................................94 第二節 研究結果 ..............................................................................................................................96. 第 五 章 結 論 ..................................................................................................................................... 118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結論 ............................................................................................................................ 118 本研究的實務價值............................................................................................................. 119 研究局限 ............................................................................................................................121 建議進一步研究的研究方向............................................................................................. 123. 參 考 文 獻 ............................................................................................................................................. 125 附錄 A 研究樣本清單 ....................................................................................................................... 136 附錄 B 攻讀博士期間已發表的論文及獲獎情況 ..................................................................... 149. vi. DOI:10.6814/NCCU202000459.

(8) 表次 垂直整合的優點和缺點(Harrigan,1984) .................................................................................. 6 資產特用性作爲自變項的實證研究(David & Han,2004)................................................... 9 Coase 對企業的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的定義(Coase,1937) ............................................. 23 外包對各個職能部門及其功能的影響(Michael,2007)...................................................... 47 樣本庫 Data.final 的描述性統計資料 .............................................................................................. 96 風險趨避樣本庫 Data.final.ra 的描述性統計資料 ....................................................................... 97 風險尋求樣本庫 Data.final.rs 的描述性統計資料 ....................................................................... 97 模型 A 的相關性矩陣 ........................................................................................................................... 99 模型 B 的相關性矩陣 .........................................................................................................................100 模型 A 的變數已輸入/已移除 a .......................................................................................................101 模型 A 的模型摘要 c ...........................................................................................................................102 模型 A 的變異數分析 a ......................................................................................................................103 模型 A 的回歸係數 a ...........................................................................................................................104 模型 A 的殘差統計資料 a................................................................................................................104 模型 B 的回歸係數 a .........................................................................................................................109 時間滯後效應穩健性檢驗...............................................................................................................114 本研究的模型變數檢定匯總表 .....................................................................................................1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1.1 1.2 2.1 2.2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學.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Ch. engchi. i n U. v. vii. DOI:10.6814/NCCU202000459.

(9) 圖次 若干產業中的企業垂直整合舉例 Jurevicius(2013) ................................................................. 5 企業最佳邊界(Coase,1937).......................................................................................................... 8 産業生命週期對垂直整合的影響(Stigler,1951).................................................................. 17 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的圖示(Jurevicius,2013) .................................................................... 23 企業垂直整合的轉換點(Williamson,1991) ........................................................................... 24 垂直整合轉換點的簡化分析示意圖(Williamson,1991) .................................................... 28 兩種治理成本的比較結果(Williamson,1985) ...................................................................... 29 Williamson 有關企業垂直整合的完整邏輯框架 .......................................................................... 30 展望理論對利得與損失的函數模型 ................................................................................................ 39 fMRI 對風險選擇的研究(Gonzalez et al.2005) ....................................................................... 40 基於經驗學習與未來認知的兩種搜索行爲(Gavetti & Levinthal,2000) ...................... 46 外包程度/垂直分離與企業績效的負曲綫關係(Michael,2007) .................................... 49 Williamson 有關企業垂直整合理論的核心邏輯框架................................................................. 55 引入風險偏好後的公司垂直整合邏輯框架圖 .............................................................................. 56 風險偏好作爲 AS 與治理成本關係的調節者(Chiles & McMackin,1996) .................. 57 放鬆風險中性假設對 TCE 保持兼容的完整邏輯框架圖.......................................................... 59 績效展望作爲 AS 與治理成本關係的調節者 ............................................................................... 60 審慎程度 DOP 與損失展望 LP 的關係 ........................................................................................... 61 垂直整合程度 VI 與損失展望 LP 的關係 ...................................................................................... 61 審慎程度 DOP 與利得損失展望 GP 的關係 ................................................................................. 62 垂直整合程度 VI 與資產特用性 AS 的關係 ................................................................................. 63 損失展望 LP 對審慎程度 DOP 的影響要高於利得展望 GP ................................................. 64 本研究的完整邏輯框架 ..................................................................................................................... 65 本研究模型 A 的基本邏輯框架 ...................................................................................................... 66 本研究模型 B 的基本邏輯框架....................................................................................................... 68 企業垂直整合的連續光譜圖 ............................................................................................................ 71 行業價值鏈中企業垂直整合程度的差異(Jurevicius,2013) ........................................... 72 前向整合與後向整合的圖示(Jurevicius,2013) .................................................................. 73 不進行垂直整合時的各個公司 VA/S ............................................................................................ 74 用 VA/S 方法研究公司進行後向整合後的垂直整合程度 ...................................................... 75 用 VA/S 方法研究公司進行前向整合後的垂直整合程度 ...................................................... 75 證券分析師的價值鏈 .......................................................................................................................... 83 兩個樣本子庫的變異程度比對.......................................................................................................... 98 模型 A 的回歸標準化殘差直方圖 ..................................................................................................105 模型 A 的回歸標準化殘差 P-P 圖 ..................................................................................................106 應變數「垂直整合 VI」與回歸標準化預測值的交叉散佈圖(模型 A) ........................107 標準化殘差與回歸標準化預測值的散佈圖(模型 A)..........................................................108 本研究提出的邏輯框架驗證結果 ...................................................................................................1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sit. n. al. er. io. 1.1 1.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4.1 4.2 4.3 4.4 4.5 4.6. Nat.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Ch. engchi. i n U. v. viii.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簡介 公司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又稱企業縱向一體化,也有人稱之爲企業邊界, 在企業管理領域歷史悠久,與企業的本質一起被視作企業管理研究的核心理論問題;同 時, 「倂購還是自主研發?」 , 「自製還是外包?」 這些問題不但是企業管理實務界經常 需要做出選擇的重要策略問題,也都是屬於企業如何選擇垂直整合的實際問題。. 政 治 大.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也譯作 「前景理論」 ,由 Tversky & Kahneman(1981). 立. 提出,將行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應用在經濟學中,研究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 ‧ 國. 學. 斷與決策,針對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從實驗室研究設計出發,揭示了影響選擇行. ‧. 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展望理論核心的決策框架(The Framing of Decision)認爲,人們. sit. y. Nat. 在做出有關風險的決策時都會有一個基準參考點,通過比較預期結果與這個參考點的高. al. n. 風險偏好為風險尋求。. er. io. 低,對於高於參考點的收益結果,風險偏好為風險趨避,對於低於參考點的損失結果,.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主要研究決策者對於企業績效的展望如何影響企業的垂直整合,在不同績效展 望下,企業邊界的實際決策者會有怎樣不同的風險偏好,這些風險偏好最終影響了決定 企業把相關業務活動放在企業內部還是放到外部去完成。. 1.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1) 第二節 研究的起因、背景 在這個不確定性(Uncertainty)越來越嚴重的世界,企業的決策人員經常要做出很 多關鍵性的戰略決策,其中有很多是與確定企業如何進行垂直整合相關。 「哪些業務活 動應該在公司的範圍內?」以及「哪些業務活動應該外包?」。Porter(1980)在 《Competitive Strategy》介紹過一個失敗的垂直整合個案:加拿大領先的捲煙生產商 Imasco 向後整合了製造過程中的包裝材料,但是,技術變革使得這種包裝形式劣於其他 品種,這家專屬的供應商也無法生産其他品種,在經歷了許多困難之後,這家包裝材料. 政 治 大. 供應商最終被剝離了。一家企業假如把錯誤的商業活動放在內部,由於層級制度不可避. 立. 免地降低了激勵強度,Jensen & Meckling(1976)從代理理論的角度認爲,公司的員工. ‧ 國. 學. 可能沒有充分的動力去表現得最好,因為沒有金錢上的直接激勵,而且對員工的行為監. ‧. 控存在實務執行上的難度;個人或部門努力的程度與得到的補償之間聯繫很少甚至沒有. sit. y. Nat. 聯繫。過度内部化不但會讓企業失去戰略重點幷變得臃腫和更高的官僚機構成本,這些. n. al. er. io. 成本還會隨著公司的規模與跨度而增加,涉及多個階段的企業經營所需的內部行政關係. i n U. v. 協調消耗著高層管理者的時間與精力,而這些資源往往是組織中最主要的稀缺資源。我. Ch. engchi. 們在現實中不難看到現代企業決策者的企業規模偏好幷未帶來同步的效益提升,從 1990 年開始, 《Fortune》雜志對前一年度全球工業企業進行統一排名,全球工業 500 強 1989-1993 年間,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為 4.2%,資產增長率為 5.9%,而同期利潤卻為 負增長,年均為-14.3%,儘管企業的規模一直在增長,利潤卻不斷減少。. Malone et al.(1987)很早就發現,新資訊科技的進步降低了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易成 本,以至於外包成為一種更可行的選擇,因為其較低的生產成本水準很容易抵消與生產 外部化相關的較高的交易成本。IT 的創新從根本上減少了處理與傳達資訊的時間和成 2.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2) 本,例如,資料處理系統已經改變了會計資料收集與處理的方式,而 CAD / CAM 已改 變了設計複雜設備的方式,電子資料交換(EDI)從根本上提高了與供應商之間協調流 程的能力,……這些機制使價值增值鏈中相鄰步驟的集成更加緊密。儘管這使市場治理 與層次治理都變得更加有效,但整體上更多朝著按市場治理的方向轉變。. 新的低成本運輸技術也支持企業更多地選擇外包生產模式,例如貨運集裝箱的興起 使生產活動之間可以進行更多的物理分離,從而為物理上偏遠的供應商提供了外包可能, 運輸成本低廉,可以將遙遠的供應商更輕鬆地整合到公司的供應鏈中。. 政 治 大 Gottfredson et al.(2005)認爲 7-11 公司的策略是建立一種全面的採購能力,這種 立. ‧ 國. 學. 策略的成功通常取決於組織和管理夥伴關係的創造力: 「關鍵的功能(例如工程,研發, 製造和行銷)都可以(而且通常應該)轉移到外部。」Laubacher & Malone(1998)評. ‧. 論了稱為 e-lancers 的電子連接的自由職業者,他們組成流動性和臨時性網路,以生產與. y. Nat. er. io. sit. 銷售商品和服務及其對商業及經濟的影響,預見會出現徹底放棄垂直整合的極端情況: 完全通過外包跟其他企業聯係起來的一人企業興起。這種觀點極大地改變了公司對組織,. n. al. 價值鏈和競爭地位的思考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但是反過來,假如企業未能及時納入應該在內部開展的業務活動,則會導致企業失 去相關競爭優勢,成爲 Jonas 提出的「空心公司」 (The Hollow Corporation) (Jonas, 1986) 。很明顯,許多已經消失的互聯網公司都屬於這樣的空心公司,缺乏足夠的在內 部開展的活動。Porter(2001)認為,隨著所有公司都採用 Internet 技術,互聯網技術能 夠鞏固傳統優勢公司的競爭優勢,然而無法取代它們,21 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導 致股價暴跌的那些.com 公司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它們無法提供可區分彼此的優勢服務。. 3.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3) Williamson(1991)認爲,在層級制度下,公司可以低成本地適應很多重大的困擾, (1)調整建議所需的文件較少;(2)通過法定命令解決內部爭端而不是仲裁,可以節 省資源幷促進及時調整; (3)可以更輕鬆地訪問和更準確地評估受到嚴重影響的資訊; (4)內部解決爭端得到非正式組織的支持,幷且(5)內部組織可以使用其他激勵手段, 尤其是職業獎勵和共同利潤分享,以促進團隊定位。. 雖然 Wikipedia 的記錄並不穩定,但是在「垂直整合」一詞的解釋還是相對符合大 多數人的認識,Wikipedia 將其定義爲:. 政 治 大 「在微觀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垂直整合是一種公司的供應鏈歸該公司所有的安排。」 立. ‧ 國. 學. 美國企業史學家 Chandler & Daems(1980)明確提出管理協調這隻「看得見的手」. ‧. (The visible Hand)取代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在現代公司發展中的歷史作用。他認. sit. y. Nat. 為,企業不僅要建造大型工廠來實現這些較低的單位生產成本,同時還必須保持工廠在. n. al. er. io. 高水準的產能利用率下始終穩定地運轉,因此必須確保供應短缺不至於幹擾他們的生產. i n U. v. 過程,並且產成品也不會堆積在未售出的倉庫中,企業可以選擇的解決方案之一就是通. Ch. engchi. 過將這些供應活動直接後向整合到原材料生產中,同時將分銷渠道整合到市場行銷中, 並建立一個能夠協調從原材料到最終銷售的投入和產出流的管理體系,來將其直接控制 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垂直整合能夠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生産力和豐厚的利潤,提高資本的 競爭力,現代企業通過內部化以前由多個獨立企業進行的活動和交易而開始並擴展,選 擇集中式層次結構可以比分散式市場機制更有利地經營。以 20 世紀的福特汽車公司爲 例,其生產模式中不僅包括組裝活動和零部件生產,還包括對鐵礦石和汽車經銷店的垂 直整合,通過擁有生產汽車並因此得以低成本完成所需的所有活動,同時將競爭公司從 自己的管道中排除,來擴大其規模和市場力量。 4.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4) Jurevicius(2013)用圖形的方式列舉了當代若干產業中的企業垂直整合(圖 1.1). 智能手機產業. 汽車產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媒體產業. Nat. 石油產業.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 若干產業中的企業垂直整合舉例 Jurevicius(2013) 5.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5) Harrigan(1984)總結了與垂直整合有關的許多優點和缺點(表 1.1) 。. 表 1.1 垂直整合的優點和缺點(Harrigan,1984) 優點. 缺點. 內部收益. 內部成本.  整合經濟體通過消除步驟,減少重複.  需要更多的開銷來協調垂直整合,. 的開銷和削減成本來降低成本(取決. 增加成本. 於技術)  改進活動的協調性可減少庫存和其他.  不平衡的最小有效規模工廠的産能. 成本. 過剩負擔(取決於技術)  缺乏有效組織的垂直整合無法享受 政 治協同效應,無法彌補給公司導致更 大.  避免費時的工作,例如采購,傳達設 計細節或談判合同. 高的成本. ‧ 國. 競爭危險.  可以避免提供給交易對手有關投入.  過時的流程可能會永久存在. 品,服務或市場的取消抵押. ‧.  改善行銷或技術情報.  造成流動性(或退出)障礙. Nat.  創造產品差異化的機會(增加的額外. y.  將公司連結到經營不善的關聯企業. sit. 附加值). n.  為新產品樹立信譽. al. er. io.  對公司經濟環境(市場力量)的高級 控制. 學. 競爭優勢. 立.  無法從供應商或分銷商獲取資訊. v i n Ch 通過垂直整合創造的協同效應可能 e n g chi U 被高估了.  可以通過巧妙地協調垂直活動來產生.  管理人員在考慮最合適的方法之前. 協同作用. 先進行整合. Harrigan 的總結認爲垂直整合與否的很多決策主要取決於技術(行業)特徵,但是 我們能夠明顯觀察到即使在相同行業仍然有完全不同的企業決策,比如我們可以觀察現 在最流行的手機行業,用兩家在這個行業表現都很出色的韓國 Samsung 公司與美國 Apple 公司來比較,雖然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在不斷的融合和修改,但是在生産系統對 比仍然很鮮明。Samsung 的業務範圍很廣,至少有 12 大類的業務群,包括螢幕、感測 6.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6) 器、LED 燈、電池、遊戲系統、相機、電視機、家電、手機運營商業務、平板業務、智 慧手機業務甚至醫療電子設備,垂直整合是三星手機的首要競爭優勢來源,在手機部件 方面,Samsung 幾乎沒有任何外部依賴。相對比的是 Apple 則每年都需要花費數十億美 元,從合作夥伴甚至競爭對手手中購買零件,各個零件全世界匯總到中國的富士康公司 再組裝完成運往美國,組成一台手機的物料飛過的距離都快繞地球一圈了。通過外包零 件生産和組裝的工作,Apple 減少了 R&D 研發開支,帶來利潤的增長,推動 AAPL 股 價上漲,這也是 Apple 這些年來能夠以驚人速度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大量外. 政 治 大 屏采購目標,不得不向 Samsung 立 支付了 8000 億韓元(約相當於 6.83 億美元)以支付. 包的方式有時也會帶來風險,據 Reuters2019 年 7 月 5 日報道,Apple 因未完成 OLED. ‧ 國. 學. OLED 面板的成本(Park & Yang,2019) 。另外,我們看到 Apple 這樣甚至會從競爭對 手處採購原材料的公司,竟然在 2019 年 7 月 26 日宣佈1,以 10 億美元價格收購英特爾. ‧. 的智慧手機數據機晶片業務,包含一系列專利及 2200 多名員工(新浪美股,2019) ,同. y. Nat. er. io. sit. 一家公司在同一個行業的不同業務領域爲什麽會採取完全不同的垂直整合策略?後面 將詳細分析這樁個案背後的學理。. n. al. Ch. engchi. i n U. v. 1. https://tech.sina.com.cn/it/2019-07-26/doc-ihytcerm6315041.shtml 蘋果宣佈以 10 億美元收購英特爾的數據機部 門 7.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7) 第三節 相關研究領域簡要歷史回顧 成 本 收 益. 1937 年,Coase 在《The nature of the firm》. MC. 中認為企業與市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治理機 制,企業的理論最優邊界確定於邊際成本. MR. (MC)與邊際收益(MR)相等的點(A) (圖. A. 企業邊界. 企業規模. 1-1) ,就是當一個企業擴張到某個臨界點,. 圖 1.2 企業最佳邊界(Coase,1937). 治 政 再多組織完成一項交易所引起的內部成本 大 等於由別的企業來組織完成這項交易的成本,也就是由外部市場機制來完成這項交易的 立 ‧ 國. 學. 成本,靜態均衡得以實現,企業與市場的界綫也就確定了(Coase,1937) 。. ‧. Williamson 等人基於 Coase 的觀點發展起來的交易成本經濟學(Transaction Cost. sit. y. Nat. Economics,TCE)成爲瞭解釋企業垂直整合的主流理論(Williamson,1979) ,相關研究. n. al. er. io. 汗牛充棟,TCE 對於企業垂直整合的研究主要從節約交易成本的角度出發,即對於一項. i n U. v. 業務活動,通過比較層級治理(hierarchy) ,混合治理(hybrid)或市場治理(market) ,. Ch. engchi. 從中選擇最小化交易成本的治理模式。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Williamson,1975) ,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Williamson,1985),是 TCE 中的兩個標誌 性作品,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每年被引用都在 250 到 500 個之間,遠遠超過組織研 究中的其他經典作品。然而,儘管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對於 TCE 理論的實證有效性 和適用性仍然存在激烈的辯論,如 Moran & Ghoshal 所判斷: 『任何有關 TCE 是一個 「實證成功故事」的結論似乎還為時過早。』 (Moran & Ghoshal,1996) 。. 根據 TCE 的理論,交易的主要屬性是資產特用性,不確定性和頻率,其中資產特 8.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8) 用性的影響是最重要的。David & Han 在 2004 年對交易成本經濟學有關企業垂直整合 方面的實證文獻進行了系統回顧,挑選出 63 篇文章的 308 項實證檢驗結果,發現資產 特用性(Asset Specificity,AS)對企業垂直整合確實有很大影響,60%的實證研究支持 這一假設,僅有 4%的實證研究反對這一假設,說明資産特用性在 TCE 企業垂直整合理 論中的重要(表 1.2)(David & Han,2004) 。 表 1.2 資產特用性作爲自變項的實證研究(David & Han,200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DOI:10.6814/NCCU202000459.

(19) 針對資産特用性與垂直整合正相關的理論假說,最直觀的質疑就是:例如本文前段 提到的 Apple 與 Samsung,都是同屬於手機產業的企業,採用的技術和製程基本相同, 理應具有相似的資産特用性,可是在垂直整合方面卻存在著顯著差異。. 我們知道,TCE 經濟學在發展企業垂直整合理論的時候基於三種行爲假設:有限理 性、機會主義和風險中性(Williamson,1985) ,其中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已經過仔細審 查,有部分學者發現風險中性的假設卻幾乎沒有被注意到,分析這很可能就是 TCE 的 局限性來源(Chiles & McMackin,1996) 。心理學對組織如何承擔風險的研究表明,當. 政 治 大. 我們放寬單一的風險中性的行爲假設限制,不再把風險偏好當作是一種客觀現象,而是. 立. 一種主觀現象,即視爲管理者看待風險的態度,我們可以得到三個維度:風險趨避(risk. ‧ 國. 學. aversion) 、風險中性(risk neutrality)和風險尋求(risk seeking) (March & Shapira,1987) 。. ‧. 修正後的 TCE 模型預測企業垂直整合的程度將隨著企業決策者的風險偏好而變化。. y. Nat. er. io. sit.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我們嘗試把目光轉向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其他分支,發 現這些分支學科在研究分析哪些方面的管理行為不是由經濟理性,而是由企業決策者個. al. n. v i n Ch 人或團體的決策過程引起的,也許更有洞見。本文藉鑒了相關學科對風險偏好的研究, engchi U 比如,代理理論確定了許多影響所有者和管理者風險偏好之間關係的變數(Eisenhardt, 1989) ;行爲經濟學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發現,決策者看待風險的態度,既有 個人秉性的影響,也會因爲構建風險的決策框架差異而帶來風險偏好的轉移,決策者採 用的框架部分受制於問題的制定,部分取決於決策者的規範,習慣和個人特徵;相同的 問題在不同的決策框架下,由於對收益(gains)與損失(losses)的態度不同,會導致 風險趨避與風險尋求兩種完全不同的偏好(Tversky & Kahneman,1981) 。因此,本研 究把決策者的績效展望作爲決定決策者風險偏好的主要因素,再用計量分析中的個體固 10.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0) 定效應方法控制住個人秉性因素的影響,就可以用實證數據來檢驗績效展望如何影響企 業的垂直整合程度。. 企業垂直整合基於對不確定性未來的判斷,是一種具有高度風險偏好依賴的決策活 動,前期的學者較少注意到決策者在這一過程中的決策框架選擇,企業行爲理論(Cyert & March,1963)提出在不同參考點狀態下,決策者可能會採取完全不同的決策行爲, 這種思路與展望理論的設想基本一致。相關理論對於個人風險偏好問題已取得比較系統 的成果,並逐步擴展到組織決策的風險偏好,目前已有研究者用績效展望差距來解釋企. 政 治 大. 業研發支出這類創新冒險活動的差異(Chen,2008)以及企業策略的調整程度(連燕玲. 立. 等,2014),但是很少有人將之擴展到對現代企業的垂直整合決策分析上來,而企業的. ‧ 國. 學. 垂直整合決策在實務中基本都是由企業決策者來做出界定的,決策者的風險偏好差異會. ‧. 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垂直整合程度。. y. Nat. er. io. sit. 我們經過以上現有理論與實證探討以及比對企業管理實務進行分析後,發現了理論 的缺口,本文通過將 TCE 與展望理論兩者結合起來,放鬆了 TCE 對風險偏好的中性假. al. n. v i n Ch 設限制,對績效展望與企業垂直整合之間如何建立關聯的背後邏輯進行了討論。 engchi U. 第四節 預期結果及本研究的理論貢獻 本文在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將風險偏好(risk preferences)作爲重要的內生變 數引入,幷且通過績效預期與績效目標的比較,得到決策者會選擇風險趨避或是風險尋 求的指標變數,再提出利得展望(GP)與損失展望(LP)兩個解釋變數,然後在控制資 産特用性的情況下,用相關代理變數進行實證研究,提出了一個更加完整的企業垂直整 11.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1) 合模型。新的模型除了兼容前人學者提出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也更加符合對部分企 業質性研究的結果,對于某些研究者向 TCE 傳統理論提出的有關質疑,修正後的模型 能夠進行更加合理的包容性解釋,例如資産特用性和垂直整合正相關等。. 據作者目前所收集到的文獻,由於企業垂直整合長期以來被認爲是 TCE 討論的範 圍,而不是行爲經濟學關注的重點。企業行爲理論和展望理論雖然也有文獻研究了績效 展望差距如何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等風險類創新活動以及如何影響企業策略的調整程 度等,但是卻忽視了績效展望對企業垂直整合程度影響的研究。同樣,企業行爲理論通. 政 治 大. 常認爲應該關注的是企業內部如何配置各種資源以及這些配置措施對績效的影響,卻忽 視了企業垂直整合的問題。. 立. ‧ 國. 學. 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作者發現了企業垂直整合研究與行爲經濟學之間可能存在的. ‧. 理論連接,在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用美國製造業上市企業 2009 年到 2019 年財報中最. y. Nat. er. io. sit. 新的研究樣本做了進一步的處理,首次提出利得展望(GP)與損失展望(LP)以及風 險決策審慎程度(DOP)這三個新構念,用「利得展望」與「損失展望」兩個解釋變數,. al. n. v i n Ch 發現績效展望與資産特用性交互影響企業垂直整合的決策,同時還檢驗了 GP 與 LP 對 engchi U. 有關企業風險決策的審慎程度(DOP)的作用,得出作者認爲更具說服力和研究價值的 結論,這也是作者認爲本文的理論貢獻點所在。. 本文通過回顧其他學者的研究,依據相關理論推衍出以下基本假説:. (1) 當績效預期低於績效目標時,管理者的績效展望為損失展望(LP),風險偏好 傾向於風險尋求(RS) ,有關風險決策的審慎程度 DOP 降低,會選擇一些增加 企業風險的決策,即使所要處理的創價過程具有較高的資産特用性(AS) ,已 12.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2) 經面臨了較高的機會主義攻擊風險,決策者仍然會看重專業化社會分工帶來的 利益,選擇市場交易,較少採用垂直整合組織方式來規避風險,表現為企業垂 直整合程度(VI)下降,即損失展望 LP 的絕對值與企業垂直整合 VI 顯著負相 關,資產特用性 AS 與 VI 顯著正相關; (2) 當績效預期高於績效目標時,管理者的績效展望為利得展望(GP) ,風險偏好 傾向於風險趨避(RA) ,風險決策的審慎程度 DOP 增加,一方面會因此選擇一 些能夠減少企業風險的決策,但考慮到管理者在利得情況下往往也會受到另外. 政 治 大 持現狀,兩者對於企業垂直整合程度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在這兩種認知失調 立 一種認知失調的影響,那就是不作為偏誤(omission bias) ,這種 bias 傾向於維. ‧ 國. 學. 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業垂直整合程度的改變不明顯,即利得展望 GP 與 VI 不 存在顯著的統計相關關係,在控制利得展望 LP 的影響後,資産特用性 AS 與. ‧. 企業垂直整合程度顯著正相關;. y. Nat. er. io. sit. (3) 風險決策的審慎程度(DOP)與損失展望(LP)的絕對值顯著負相關,與利得 展望(GP)顯著正相關。.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對於績效展望與垂直整合之間存在的這種因果聯係,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論推 導與實證檢驗相結合,以數據來檢驗。在對美國製造業上市公司 2009 年到 2019 年的數 據進行的實證檢驗中,發現當績效預期低於績效目標時,損失展望(LP)的絕對值與企 業垂直整合程度呈統計顯著的負相關關係,有力地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説。. 第五節 論文的主要結構 本論文共 5 個部分,結構安排如下: 13.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3) 第一章是緒論,主要介紹了本論文的研究主題,起因背景和簡要學術歷史回顧,以 及預期的研究結果和理論創新點。. 第二章是文獻探討,分別對企業垂直整合、資産特用性和風險偏好以及展望理論的 相關研究做了詳盡的梳理,最後對以上研究文獻做了必要的評述。. 第三章討論了研究方法,提出了兩個有關企業垂直整合和績效展望的模型,選擇主 要變數的代理以及樣本資料來源以及主要分析方法。. 政 治 大. 第四章報告了研究過程,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作爲數據庫樣本進行實證檢驗前述. 立. 模型,進一步分析和檢驗理論,幷做了適度的穩健性檢驗,得出研究結果。. ‧ 國. 學. 第五章總結了這項研究,詳述本論文得出的研究結論和啓示,幷介紹了研究結果可. ‧. 能存在的對實務界決策的參考價值,同時指出本論文的不足之處以及可以繼續深入研究. n. al. er. io. sit. y. Nat. 的方向。. Ch. engchi. i n U. v. 14.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管理學研究領域,有關企業垂直整合的研究和企業的起源研究一樣源遠流長,當 作者嘗試在政治大學圖書館的「學術資源探索系統」中搜索關鍵字「Vertical Integration」 時,即使僅篩選了「同儕評鑒期刊」 ,仍然產生了驚人的 400,999 篇文章,可見垂直整合 歷來是學術界的熱門課題,換而言之,在存在如此衆多前輩的研究成果的情況下,任何 新穎的觀點都很難再發現一個未被充分研究過的話題。就像本章所包含的對文獻的必然. 治 政 大 不完整的探討所表明的那樣,許多企業管理的子領域如市場行銷、人力資源、財務管理 立 ‧ 國. 學. 等等現在也充斥著對這個領域的研究,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要想在垂直整合領域再做出 原創性的研究貢獻並不那麽容易。有關企业垂直整合研究,浩如煙海,本研究做的相關. ‧. 文獻探討很可能會遺漏某些重要文獻,我們還是選擇從經濟學領域開始。. sit. y. Nat. io. al. er. 在本章中,我首先依循經濟學的發展史,摘取各主要學派對於垂直整合的論述,然. n. 後重點闡述自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成爲現代企業理論基礎的交易成本理論,對交易成本. Ch. engchi. i n U. v. 理論的資產特用性進行較詳盡的評述,嘗試放寬交易成本理論對風險偏好為中性的假設, 通過引入結合實驗心理學研究成果的行爲經濟學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找 出不同學派的理論和構念之間存在的潛在邏輯關聯,最後提出自己的理論分析架構。. 第一節 企業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VI) 一、 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的觀點 最早的垂直整合理論起源於古典經濟學中亞當斯密提出的分工協作理論(Smith, 15.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5) 1776) ,亞當斯密認爲,自由市場的自行調整機制,就像一隻無形的手,引導市場的參 與者去生産出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貨品種類和數量,參與者的分工協作會使生産變得更有 效率,原因有三: (1) ,勞動者的技巧因長期專業而熟練; (2) ,減少因工種切換而損失 的時間; (3),提升勞動效率的機械發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礎上方有可能。. 垂直整合與分工協作是兩個相反的命題,之所以會存在垂直整合是受行業規模和環 境兩個因素的影響。首先,行業規模越大,即使企業從事的僅僅細分的一小塊專業業務, 也足以滿足企業的生存需求,反之行業規模較小的企業,專業化業務發展受限,必然希. 政 治 大. 望通過垂直整合擴張業務規模;其次,基礎設施完備、交通較爲便捷的經濟發達地區,. 立. 企業傾向於細化分工,反之在交通和基建不完善的欠發達地區,企業更傾向於採取垂直. ‧ 國. 學. 整合的生産方式。經濟史學家 Usher(1929)也說企業的出現是由於勞動分工,而馬克. ‧. 思主義經濟學家 Dobb(2012)則認爲, 「勞動分工。。。産生了對垂直整合的需求,沒. er. io. sit. y. Nat. 有這種整合力量,分工會陷入混亂。」. al. n. v i n C h Economics)的研究 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ngchi U. 二、. 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中,企業是一個不透明的黑盒子,其價值是通過一系列以投入 要素為自變數,以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的生產函數來衡量的。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創始 人 Marshall,A.(2009)曾經用自然界樹木的生長規律來解釋小企業的生存: 「年齡對它 們是有影響的。。。大自然以限制私人企業的創辦人的壽命。。。來限制私人企業。。。 喪失它的伸縮性和進步的力量如此之多,以至在與新興的較小對手競爭時,它不再完全 處于有利地位了。」 當市場交易成本低於企業成本時候,企業將會分開(減少垂直整 合) ,各要素回歸原有的狀態。其中,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 Knight,F.H.(1933)認爲科 16.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6) 學地分析決定企業規模的因素是不可能的: 「效率與廠商規模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理 論問題之一。具體到個工廠,這一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問題,井具有歷史偶然性, 而不是大家都能夠理解的一般原理。」. 三、 產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的觀點 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市場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企業行為和市場構造,是微觀經濟學. 政 治 大 密的理論,認爲垂直整合與分工協作主要受市場規模的影響,強調産業生命週期對企業 立. (個體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Stigler(1951)在企業垂直整合方面延續了亞當斯. ‧ 國. 學. 垂直整合選擇的影響,分工協作也可以稱之爲垂直分離(vertical disintegration) ,在産業 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後,分工協作應該占據主導地位。. ‧. 溝成了企業的總平均成. n. al. er. io. sit. y. Nat. Stigler 用 Y1、Y2、Y3 分別代表企業不同職能的平均成本曲綫(圖 2.1) ,其總和. Ch. engchi. i n U. v. 本曲綫(Average Cost), 這是一條 U 型曲綫,表示 總成本不會隨著産量無 限遞減,所以每個企業存 在一個總成本最優的規 模,總成本與規模之間不 是簡單的正相關或者負. 圖 2.1 産業生命週期對垂直整合的影響(Stigler,1951). 相關關係。如果企業將職 能 Y1 外包將改變企業的. 17.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7) 總成本曲綫,可以用虛綫來表示。Stigler(1951)以棉紡織機械行業的總體發展爲例, 每個紡織廠都建立了一個機器車間來建造和維修機器,新興産業從業者通常對已建立的 經濟體系幷不陌生,新材料需要自己動手製作;他們必須解決産品使用中的技術問題, 不能等待潛在的用戶克服它們;他們只能自己去說服顧客放棄其他商品,因為找不到專 門的經銷商來承擔這項任務。年輕行業往往不得不自行設計並製造專用設備,並且必須 承擔招募訓練熟練勞動力的任務,當行業達到一定規模和前景時,這些職能中的許多內 容就變得足夠重要,應該要移交給專業分工的協作公司了。對分工協作公司來說,提供. 政 治 大 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變得有利可圖。最後,當行業開始下降時,這些附屬,輔助和互補 立 設備和原材料,進行産品行銷和副産品利用,甚至培訓熟練的勞動力,只有在行業規模. ‧ 國. 學. 產業也開始衰落,最終,倖存的企業必須開始重新分配職能,而這些職能不再以足夠的 發展速度來支持獨立企業。Elberfeld(2002)對 Stigler(1951)的理論進行了修正,他. ‧. 發現實證研究幷沒有找到市場規模和垂直整合之間存在反比關係的明確證據,他認爲在. y. Nat. er. io. sit. 市場和企業自由競爭的環境中,Stigler(1951)提出的理論假設可以得到證實;然而, 當存在一些競爭障礙和壁壘時,例如潛在廠商試圖進入中間市場受限制,或中間産品生. n. al. i n C 産商串通時,垂直整合只會隨著市場規模的增加而增加。 hengchi U. v. Blair & Kaserman(2014)從進入壁壘的角度做了分析,如果垂直整合是一種具有 成本效益的手段,那麽新潛在進入者將被迫進入一個以上的階段:首先,如果在某個階 段(比如關鍵技術或者市場)存在某種進入壁壘,而在另一階段則不存在,那麽多階段 進入的必要性將把這種壁壘貫穿前後,整合進入要比單階段進入困難得多;其次,要求 同時進入一個以上階段的要求必然會增加潛在進入者的資金需求。. 當我們從全球化的視野來看,會發現高度整合的企業集團組織在新興市場國家不斷 18.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8) 出現,Khanna & Palepu(2000)認為,類似印度的塔塔(Tata)等大型企業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在當地存在實質性的制度空白,因為市場上缺乏可行的替代方案,迫使企業不得 不在內部發展自己的供應鏈,自行完成許多產品和服務的生產。. 産業組織理論有關垂直整合的理論是建立在企業進行垂直整合是沒有成本的,只要 市場供應存在缺陷,企業就可以通過垂直整合策略將外包的職能內部化來解決,這樣的 内部整合無成本的理想假設依然無法解釋 Coase 提出的「爲何不是所有交易都在企業內 部完成?」的問題。.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四、 企業能力理論的觀點. ‧. 企業能力理論指出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産業之間存在著「差異化. sit. y. Nat. 分工」 ,這種分工結果與各自企業的知識與技能相關,這些知識與技能往往被研究者看. n. al. er. io. 作是企業的能力。企業能力理論認爲,一家公司選擇在某些領域進行垂直整合的原因,. i n U. v. 因爲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相對優於潛在的供應商。Argyres(1996)用質性的方法對一家. Ch. engchi. 加利福尼亞州財富 500 強公司進行了研究,認爲: 『公司選擇垂直整合的活動,是那些 他們擁有更多生産經驗和/或組織技能(即「能力」 ) ,因為潛在的供應商和外包活動具有 較差的能力,公司採取明確的長期決策以承擔開發內部能力的成本。』 Rawley & Simcoe (2009)用計算機化調度系統首次被出租車公司採用之後的數據,發現企業在具備了可 以替代其代理人的能力之後,會選擇越多的垂直整合行爲。. 公司能力理論從生産維度來解釋企業垂直整合,具有相當的邏輯說服力。只是,公 司能力理論的研究大都偏重於質性方法,比較難以産生經驗預測,基本上只能通過觀察 19. DOI:10.6814/NCCU202000459.

(29) 到的結果來提供對企業能力的事後解釋,嚴格意義上算是一種同義反復(tautology) ,幷 且同樣也是建立在企業決策過程整體理性的假設基礎上。. 五、 實物期權(Real options)的觀點 Bowman & Hurry(1993)從金融經濟學理論出發,爲組織策略研究提出了期權理論 的觀點,即人們在涉及不可預見的未來的情況下尋求「保持選擇權」,垂直整合作爲資. 政 治 大 行爲。當面臨的環境高度不確定時,存在與不可逆投資相關的機會成本,避免選擇投資 立. 源配置的一個重要決策問題,可以看作是企業爲了獲取未來盈利和增長機會的一種投資. ‧ 國. 學. 不可逆的項目是較好的決策,McDonald & Siegel(1986)的期權模擬模型發現在不確定 的情況下推遲提交資源的能力很有價值,建議最好的投資時機是等到收益是投資成本的. ‧. 兩倍以上時再選擇,簡單採用淨現值大於零的標準投資而造成的價值損失很容易占價值. y. Nat. io. sit. 的 10%至 20%或更多。Balakrishnan & Wernerfelt(1986)通過對 93 個行業的分析發現,. n. al. er. 雖然總體上不確定性應該促進垂直整合,但是在競爭程度很高,技術不確定性很高的行 業中,垂直整合程度反而較低。. Ch. engchi. i n U. v. 從實物期權的角度,企業暫時避免做出增加垂直整合程度的決策能夠避免產生不可 逆的投資,保有策略選擇的靈活性。Leiblein(2003)舉例說,如果生產的垂直整合比通 過市場合同獲得生產需要更多的沉沒成本,那麼這種整合將使公司面臨擁有資產的風險, 由於基礎技術或產品需求的變化,資產的價值可能很小。相比之下,市場承包可能會招 致更高的短期邊際生產成本,但為公司提供了在未來尋求替代技術的靈活性。. 實物期權的另一種影響就是增長的選擇權,使公司有權(但沒有義務)以後擴展或 20. DOI:10.6814/NCCU202000459.

(30) 開發相關的產品或技術。增長選擇權在高科技產業中特別有價值,在高科技產業中,可 支配性制度往往薄弱,代際知識外溢很大。在這些情況下,通常需要垂直整合與產品或 技術的早期世代相關的活動,以便維持參與該產品或技術的後世代的機會。以 Apple 公 司為例,雖然 Apple 在 2016 年之前一直從 Qualcomm 採購手機基頻晶片,然後引進 Intel 作為第二家供應商,從 2018 年更是獨家採用 Intel 晶片,但是有媒體報導,Apple 其實 一直擁有一支龐大的內部團隊在開發自己的數據機,它與高通的多年數據機協定以及和 Intel 的合作都可能只是暫時的。因此,即使能在市場上有效地簽訂生產合同,對於公司. 政 治 大. 來說,垂直整合部分業務以維持與產品的後世代相關的期權價值也是最佳的。. 立. ‧ 國. 學. 六、 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RDT). ‧. 資源依賴理論來自於社會學和政治學組織資源交換的觀點(Emerson,1962) ,將垂. y. Nat. io. sit. 直整合視為組織獲取所需的外部資源的策略方法。RDT 給定基本的假設是,很少有組. er. 織在內部對其關鍵資源能夠自給自足,假定環境包含了對組織生存至關重要的稀缺和有. al. n. v i n Ch 價值的資源因此,環境會給組織帶來在資源獲取方面面臨不確定性的問題,不確定性是 engchi U 指從其他組織獲取資源存在可變性和複雜性。組織爲了尋求對環境的控制,選擇垂直整. 合可以減少關鍵資源的不確定性或市場問題(Pfeffer & Salancik,2003) 。例如,公司可 以通過參與聯盟活動來最大程度地減少其供應關係中的不確定性,這些活動包括與供應 商公司中有影響力的個人建立聯繫,成為此類公司的合資夥伴(部分整合)或收購關鍵 的供應商公司(完全整合)。同時,假定組織在其環境中朝著兩個相關目標努力: (1) 獲得對資源的控制,以使其對其他組織的依賴性最小化; (2)獲得對資源的控制,以使 其他組織對自身的依賴性最大化(Ulrich & Barney,1984) 。 21. DOI:10.6814/NCCU202000459.

(31) 簡單而言,資源依賴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將解決依賴性和不確定性作為企業垂直整合 的關鍵前提變數。但是,除了涉及全球性的策略選擇(選擇合同形式或者合資企業甚至 完全合併)之外,該理論用於解釋企業管理的其他領域就相當有限。. 七、 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Resource-based view,RBV) RBV 以內部優勢和劣勢為出發點來分析企業的資源競爭策略,Barney(1991)認. 政 治 大 稀有,3.難以被他人模仿,4.難以被替代。麥肯錫諮詢公司據此發展出的 SWOT 分析方 立 為,企業資源要素能夠產生持續競爭優勢的潛力的四個經驗指標分別是:1.有價值,2.. ‧ 國. 學. 法更是在各行各業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工具,企業通過實施利用內部優勢(Strengths) 的戰略,通過回應環境機遇(Opportunities) ,同時消除外部威脅(Threats)和避免內部. ‧. 劣勢(Weaknesses)來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Porter(1980)總結的「五種力量模型」 ("five. y. Nat. io. sit. forces model")描述了一個有吸引力的企業的屬性,因此表明,在這類企業中,機會將. er. 更大,而威脅則更少。按照 RBV 的邏輯,由於將資源外包給獨立供應商的相對優勢很. al. n. v i n Ch 小,因此擁有豐富資源基礎的公司可以在不喪失競爭力的情況下進行垂直整合,而對於 engchi U 那些內部準備不足的公司,外包可能會更可行和必要。. Leiblein & Miller(2003)發現,RBV 也已被用來描述在什麼條件下最佳地協調公 司內部的專門資源,特別是隱性知識在解釋組織治理選擇中的作用,公司由於其卓越的 協調屬性和資訊處理能力,比其他治理形式(如市場)在結合和傳播知識方面效率更高。 就像 Kogut & Zander(1992)提出的那樣,為什麼企業存在?企業起著抑制個人自利動 機產生的交易成本的作用,因此在不討論「機會主義」概念的情況下,對於組織內個人 和團體的知識的共用和轉移,企業可以比市場做得更好。這些知識由資訊(例如,誰知 22. DOI:10.6814/NCCU202000459.

(32) 道什麼)和專有技術(例如,如何組織研究團隊)組成。. 八、 新制度主義——交易成本理論 目前研究企業垂直整合的主流理論,基本是以 Coase 和 Williamson 爲代表的交易 成本理論爲基礎發展起來的,該理論的核心主張是,交易的處理方式應儘量減少執行交 易所涉及的成本。交易成本理論則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成爲了現代企業理論的理論. 政 治 大. 基礎,Coase 對企業的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進行過精確的定義(Coase,1937) :. 立. Coase 對企業的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的定義(Coase,1937). 學. ‧ 國. 表 2.1. 橫向聯合(Horizontal 「當先前由兩個或更多個企業家組織的交易變成由一個企 業家組織時,就出現了橫向聯合。」. ‧. Integration). sit. 組織内部完成時,這就是垂直整合」 。垂直整合問題主要側. io. 重於研究公司在行業價值鏈中參與的一系列功能活動。. er. Nat. Integration). y. 垂 直 整 合 ( Vertical 「當所涉及的交易先前是由企業家在市場上完成的,現在. al. n. v i n Ch Jurevicius(2013)根據以上定義做了一張較爲形象的示意圖(圖 2.2) engchi U. 圖 2.2 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的圖示(Jurevicius,2013). 23. DOI:10.6814/NCCU202000459.

(33) Williamson(1991)認爲垂直整合和橫向聯合都是萬不得已的組織形式,僅僅當所 有其他方式都失敗時可以採用,這是因爲市場在適應性 A 方面(adaptation)具有「神 奇的力量」 。他確定了三種交易治理的替代形式:層級結構(hierarchy) ,混合治理(hybrid) 或市場治理(market) (圖 2.3) ,每種形式都採用自己的協調和控制系統。市場治理中交 易雙方的身份是無關緊要的,它們之間不存在依賴關係,市場交易只受到正式條款的約 束,其特點是各方之間的「硬性討價還價」 ;在混合形式的治理中,交易各方保持自治, 但是以非頻繁的方式雙邊依賴,各方的身份很重要,因為每一方都無法由另一方無成本. 政 治 大 治理形式預見到意料之外的幹擾,提供了一個「容忍區」 ,在這個區域中,各種錯位被 立 地取代,新古典合同法支持混合形式,它比傳統的合同法更具「彈性」和適應性,這種. ‧ 國. 學. 吸收,需要在適應時披露資訊,並在發生分歧時提供仲裁(在訴諸法院之前);層級結 構或內部組織則更具彈性和適應性,適應各種幹擾主要通過命令進行,層級結構中的各. ‧. 方不是依賴法院,而是在內部解決糾紛:他們自己解決分歧,或者將未解決的爭議提交. n. al. er. io. sit. y. Nat. 給上級以供決策。. Ch. engchi. i n U. v. 圖 2.3 企業垂直整合的轉換點(Williamson,1991) 24. DOI:10.6814/NCCU202000459.

(34) 當資產特用性很低(k<k1)時,價格是最有效的調節工具,交易雙方可以自主地重 新定位,隨著資産特用性(k)的增加,市場治理成本 M(k)增加得更快,混合治理成 本 X(k)和等級制度 H(k)的治理成本優於 M(k) ,在高資產特用性(k>k2)的情況 下,等級制度成爲首選,從圖 2.3 來看,決策者應該總是選擇斜綫以下的治理策略。. Williamson 對企業垂直整合的分析建立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風險中性的三大行 爲假設基礎上。其中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行爲假設源自 Simon,他認爲 「人類行為本意是理性的,但僅限於此」 (Simon,1961:xxiv) ,交易參與者不具備足夠. 政 治 大. 編寫可以解決所有可能突發事件的完備合同的智慧,因此所有的合同都是不完全的。機. 立. 會主義(Opportunism)的行為假設最早可以上溯到 Machiavelli 的《The Prince》 , 「當信. ‧ 國. 學. 守承諾會危害他的利益,而且約束他自己的理由不再存在的時候,精明的君主是就不應. ‧. 該信守承諾。。。合法性基礎的問題從來沒有難倒一位希望爲背信找出冠冕堂皇藉口的. sit. y. Nat. 君主」 (Machiavelli by Gauss,1952,pp 92-93) 。機會主義認爲在個人的表現就是「損人. n. al. er. io. 利己」 (Williamson,1985:47),不充分揭示甚至故意歪曲資訊,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 i n U. v. 資訊不對稱問題。重要的是,並非所有參與者都被假定為機會主義,而是存在任何特定. Ch. engchi. 參與者在某些時候都會這樣做的概率。面對機會主義,合同必須充滿保障措施,旨在保 護每一方免受另一方的機會主義行爲,這種保障措施代價高昂,包括與談判,起草和監 督合同相關等的各項費用。. 按照 TCE 的觀點,能夠最小化交易成本的治理模式(層級,混合或市場)是首選 方案。TCE 預測,市場治理形式的高效激勵會阻礙交易各方之間的適應性,因此市場無 法應對高度雙邊依賴的情況,這將導致適應不良成本,幷將具有高資産特用性的交易推 向更集成(即適應性)的治理形式。雖然這意味著增加了官僚成本,但這些成本被雙邊 25. DOI:10.6814/NCCU202000459.

(35) 適應性收益所抵消。因此,TCE 預測,具有低資産特用性的交易將在市場中進行,混合 形式處理具有中間資産特用性的交易,以及在分級治理形式中完成高資産特用性的交易。. 影響交易在內部完成還是外部完成的第二個重要方面是不確定性。這一點從邏輯上 非常好理解,企業這種組織形式可以通過建立就近觀察的資訊管道、企業文化等多種組 織方式,得以比市場治理更容易降低不確定性風險,而環境不確定性或技術不確定性則 不可能通過市場治理本身的調整而有任何程度的降低。當然,不確定性對治理形式選擇 的影響是有條件的。當資產特用性很低時,無論不確定性程度如何,市場治理都應該是. 政 治 大. 首 選 , 因 為 資 產 特 用性 很 少 , 如 有 必 要 , 雙 方 可 以 很 容 易 地 安 排 新 的 交 易 安 排. 立. (Williamson,1985)。遺憾的是,在 David & Han(2004)的實證文獻系統回顧中,不. ‧ 國. 學. 確定性只得到 24%的支持,相反卻有 16%的反對。實證結果與理論邏輯的矛盾,我們可. ‧. 以猜測是由於下面兩個原因:一是 TCE 理論的邏輯存在問題;二是 TCE 在立論假設前. sit. y. Nat. 提中遺漏了某些重要的解釋變數。經過文獻探討和深入剖析,本文認為,TCE 的理論邏. er. io. 輯幷沒有問題,而在於其立論假設前提的基礎忽略了某種非常重要的現實影響因素。. al. n. v i n C h size)與垂直整合程度的關係(Williamson, 也有 TCE 學者關注到企業規模(firm engchi U 1975;& Klein,1978;Carney & Gedajlovic,1991) ,但是研究結論非常缺乏一致性,有 的認爲企業規模與垂直整合成倒 U 型,有的認為呈 U 型關係,有的認為二者無明顯關 係。本文認為企業規模與垂直整合的聯繫也許存在,但是首先問題在與企業規模很難進 行精確的測算。管理學者對企業規模的分析指標一般是企業的「總投資額」 、 「從業人員 數」 、 「總銷售額」這三個主要指標,假如我們用「總投資額」來測算企業的規模,無法 衡量所採用的各種生産要素的比例差異或影響資本産出比的技術差異對企業垂直整合 決策的影響;「從業人員數」也許適合用來生産設備比例相對較低的企業垂直整合,但 26. DOI:10.6814/NCCU202000459.

(36) 是涉及生産設備對人員比例更高的企業時,難免將低估其垂直整合;「總銷售額」未充 分考慮各生産要素之間的整合程度,幷且「總銷售額」是一個收入概念,而不是資産或 我們所理解的「規模」概念。這些都是熟悉且嚴重的困難,考慮到本研究的主旨是績效 展望對垂直整合的影響,因此選擇暫時不將企業規模這個變數納入本研究範圍。. 不難發現,TCE 和企業能力理論一樣,都是基於企業決策整體理性的假設基礎,我 們從實務中也常觀測到,做出「自製」還是「外購」等決策的主體是企業的管理決策者, 而不是所謂「企業」這個虛擬的名詞,因此相關理論都忽視了企業決策者風險偏好的影. 政 治 大. 響,因此削弱了各種理論對企業垂直整合的解釋力。. 第二節. 學. 資產特用性(Asset Specificity,AS). ‧. ‧ 國. 立. sit. y. Nat. Williamson(1979)創造性的用「資產特用性」奠定了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他. n. al. er. io. 把資産特用性定義爲「資產能夠被重新配置於其他備擇用途,并且由其他使用者重新配. i n U. v. 置但是仍然不犧牲其生產性價值的程度。」他將之視爲一種專用的投資,這類投資一旦. Ch. engchi. 改變用途或使用者都會招致不可忽視的價值損失,一方如果毀約就會對另一方造成巨大 的交易成本,爲緩解此類交易風險,雙方必然竭力設計可信承諾,若可信承諾無法建立, 則雙方要麽無法交易,要麽兼幷或者收購,這種倂購行爲就帶來了企業的垂直整合。. 資產特用性(Asset specificity)往往出現在於耐用資産爲使用者定制的情況下,合 作雙方的關係也就只限定在雙邊交易中,結果就會很容易産生機會主義,幷且無法用市 場來調節不適應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垂直整合使企業能夠抑制機會主義和不靈 活性,因爲垂直整合具有易獲取性,可審計性和激勵優勢。當其他條件相同,相關資産 27. DOI:10.6814/NCCU20200045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 we shall see later (Corollary 1 of the global Gauss-Bonnet theorem) the above result still holds for any simple region of a regular surface.. This is quite plausible,

• A language in ZPP has two Monte Carlo algorithms, one with no false positives and the other with no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noted in the percentages of P6 students reported using digital resources assigned by teachers (from 60% to 54%) beyond school hours and

we use data (random sample) to test if the data provides significant evidence to reject the null hypothesis.. If X &gt; c reject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